您的位置 首页 問答集合

上世紀八十年代農村的萬元戶有多厲害?_八十年代萬元戶什麼概念

長觀視界說: 這是一個對當年的歷史不了解的問題。 80年代的萬元戶要多風光就有多風光,要多牛皮就有多牛皮。因為…

長觀視界說:

這是一個對當年的歷史不了解的問題。

80年代的萬元戶要多風光就有多風光,要多牛皮就有多牛皮。因為那個時期中國還沒有轉入消費經濟,通貨膨脹還沒有起來,物價在有計劃的上長;中國的商品物美價廉,外國新技術的產品市場上剛剛露頭,那是100元收入養一大家子人的最後時期。例如那個時候的什錦汽水非常好喝,汽非常足,口味非常爽,一個人喝一瓶汽水很困難,會被汽頂住,價格卻非常便宜。同時,市面上又出現了另一種汽水,叫做野力,赤橙黃綠青藍紫,各種顏色的和各種口味的,汽不足,口感也不好,但它是外國的調和技術生產的,迎合了當時的年輕人消費崇外的心理,硬把中國的傳統汽水擠掉了,失傳了。中國很多優秀的產品,現在見不到了,都是走了這樣的一條自我拋棄的路徑,很令人惋惜。

像這種汽水企業的小老闆就是萬元戶,還有很多開飯店的、倒賣小商品和服裝的、江浙一帶的人到北方開眼鏡店的,也都成了萬元戶,可以說一時風光無倆。那時候一個講師的收入也就100元左右,一個萬元戶的收入,相當於八九個講師的收入,因此l迅速掀起了全民經商潮,對公職人員給政策鼓勵下海,學校的地位和教師的地位驟然下降,有十幾年的時間相當尷尬。

我說了半天,這些都是發生在城市裡的事情,富豪都是城市裡的富豪,萬元戶都是城市裡的萬元戶,農村沒有什麼可說的,所以就先說一說城市裡的萬元戶。

至於農村的萬元戶,那個時候是沒有的(少數沿海進料加工區的農民除外,走了集體主義道路的天下第一村除外),農村真正出現萬元戶,那就是新世紀以後的事了(一部分村長,我圍著莊園走一圈要一小時以上)。

農村為什麼沒有萬元戶?80年代初,農民沒有外出打工的條件和機會,土地承包農民單幹,由於中國人多地少,每人並分不到多少耕地,平均的話也就是每人一畝三分地,一年收一茬那是很可憐的了,一年收兩茬要稍好一些。那個時候的物價水平相當的低,我們計算一下就知道為什麼出不了萬元戶了。

當年作為包產到戶典型的小崗村是人均5畝地,周家莊和南街村分別是人均1.57畝地和人均0.14畝地。小崗村很快就解決了溫飽問題,而南街村和周家莊卻是扎脖子的狀態,所以這一社一隊經過層層申請和批准又重新搞起了社隊集體經濟。以小麥為例,80年代收購價格0.2元左右一斤,目前的小麥收購價在1.2元左右一斤,80年代與今天相比差了七倍左右,以當年和現今的收益標準計算,小崗村種地年收益可以人均實現857元(現今是6000元),周家莊人均實現257元(現今是1800元),南街村是24元(現今是168元),只有條件優越的小崗村勉強進入溫飽,但距離萬元戶還有十萬八千裡,20多年後才剛剛脫貧。

所以,在80年代那種一畝三分地的經濟平臺上,以單幹的生產方式是無法產生萬元戶的。

生產隊長老楊說:

問:上世紀八十年代農村的萬元戶有多厲害?

農村萬元戶的名稱和說法,是從八三年以後到八七年這五六年中的叫法,過了八七年以後,萬元戶就過時了,因為到八七年以後農村的萬元戶就達到一半了,有不少人家都是年入幾萬十幾萬的,甚至都出現了年入幾十萬上百萬的人家,百萬富翁是繼萬元戶後的一個新名稱。

那時的萬元戶,是一家人一年的收入達到萬元左右,這就是萬元戶,之所以說萬元戶厲害,是因為那時生產隊剛解體,農村還沒有做買賣的,收入全靠種分的土地,而且那時還沒有大棚,只是種露地西瓜棉花花生等,一畝棉花西瓜最高收入千元,一家四五囗人能分十來畝地,人口少的還不到十畝地,在這幾畝地上一年能收入萬元,厲害不厲害?

八十年代初期和中期,在農村自己的宅基地上蓋三間磚房,只需要兩三千塊錢,洗衣機三百八十塊錢,十四吋黑白電視四百四十塊錢,娶個媳婦最多只花一兩千塊錢,一個萬元戶一年就能蓋房娶媳婦,而家用電器齊全,還能買輛大黃河摩託車,你說厲害不厲害?

八十年代之前,農村人的夥食是棒子麵窩頭就鹹菜,還有三個月的烀山芋,而萬元戶每天的夥食是大米白面土豆白菜,隔三差五的還能吃頓雞蛋,十天半月還能吃頓魚肉,厲害不厲害?

清右漁人說:

哈哈,那時候的萬元戶,也沒什麼多風光牛逼的,比起現在農村一般家庭也不如,那時候的萬元戶牛逼,就是有人把他們吹的了,實話說,我就是那時候的萬元戶,就是在農村老家蓋了幾間平房,水泥地平,木框玻璃窗子,那時候就很風光了,那時候農村根本就不知道什麼是裝修,有一臺十四英寸的電視機,手機沒見過,有一把紅旗自行車,一臺紅燈收音機,就是這些家當,你說有現在一般農村人富裕嗎

湖北方哥vA60說: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期,大約是一九八二年到一九八五年年間,也就是農村土地改革實行土地包幹到戶後的幾年前後,國家號召農民奔小康,大喊小康經濟的時候,鼓勵農民中一部分人先富起來,於是,在農村一些有經濟頭腦,有聰明才智的人,率先在農村大搞鄉村經濟,農村萬元戶就是在這個特殊時期冒出來的。

那個時候,我是一家報紙的特約記者,五家報紙電臺的特約通訊員,經常東跑西趕的去拜訪農村經濟發展的領跑人。於是,我就發現我們羅田縣匡河鎮落令河村有兩個「暴發戶」,一個是靠種桑養蠶發家致富的方時珍(退伍軍人,現已故),一個是靠辦養豬場養豬爆發的汪坤元(後來的村黨支部書記,已故)。

先後我專門拜訪這兩位農村「冒尖戶」,經過實地採訪,現場算帳,養蠶人方時珍,年純收入達到了一萬三千元。養豬人汪坤元,年收入達到了一萬六千五百元。方時珍和汪坤元的事跡,我以人物通訊的題材《富路出自深山裡》,《他在一片廢墟上找到了綠色的希望》發表在當時的《黃岡報》、《羅田科技報》、《羅田人民廣播》上,就因為我的報導,引起了縣鄉兩級政府的高度重視,在社會上曾經因為「萬元戶」轟動一時。

要知道,那個時候我在一家企業上班,月工資才50元,平均每日工資才不到1.7元,那時我上餐館吃早餐:兩根油條,一碗粥,只要0.2元錢,農村一個大工一天的工資才只有2塊錢,一斤豬肉才只要一元錢,按現在時值換算,這兩個萬元戶一年的純收入,相當於現在40萬元左右。再說,那個時候,農村只是剛剛解決了溫飽的問題,談錢,特別是談萬元,簡直是天文數字,想都不敢想,而他們兩個年輕的農民卻做到了。

可想而知,那時的萬元戶有多厲害,多牛逼。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瓦要問答網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evawelsh.com/archives/2947

作者: 瓦要問答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