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溪早時的文化中心在溪湖,但溪湖也有日本人建的鐵廠和煤礦。後建的鋼廠就是現在的本鋼特殊鋼廠的位置。解放後,隨著鋼廠的一步步建設,形成了現在的城市。文化中心也由溪湖轉了過來。
現在政府也感覺到廠區汙染的問題,城市東移到大峪,市政府移得更遠,到藥都去了。
所以,鋼廠定形在先,城市是因工廠而形成的,這就是因果關係。
這個時候談汙染了,沒有本鋼哪來本溪市,本鋼廠區都在鐵西區域,原始住戶離廠區比較近,有利於工人上班方便,在那個年代交通落後的情況下是很不錯的選擇了。改革開放後,城市面貌逐步改善,到處拆遷建樓,如果將永豐,南地以西地區所拆遷的舊房拆除後栽樹種草,把新建的拆遷房東擴到大峪,小堡一代,而後陸續西拆東移,使本鋼與城市越離越遠,也就汙染不到市區了。現在想搬遷一座價值千億的工廠,純屬痴人說夢。
這個是多方面因素構成!
1.歷史因素:本鋼廠區最早由小日本侵略東北開始興建,甲午戰敗後,日本開始了對東北資源的掠奪,那會本溪人口還很少,城不不能稱為城市,小日本當然就選擇地勢平坦開闊的地域建廠,廠區規模不斷發展擴大,人口規模也跟著擴大,包括建國以後,本溪成為當時的直轄市,在當時全國貧窮的年代,為國家輸送鋼鐵,支援國家建設,做出弄不可磨滅的貢獻。並逐漸形成了城市規模,同時也錯過的,城市居住與鋼鐵企業遠離的發展機遇期!
2.本溪是一個小的山城,城市建築繞山而建,平坦寬闊的地域少,能夠容納本鋼主體廠區規模的地方不多,現在市區周邊的城市建築都擴建了到山根底下,主體城區周邊已經沒有可以擴建的場地。
3人口因素,本鋼規模大,主體廠區近十來萬的人口規模,如果遷到遠離城區的地方,會給交通,孩子教育,附近附帶設施建設帶來很大的影響。
4成本因素。本鋼主體廠區建設經歷了100 年左右時間的建設,耗資巨大,搬遷非朝夕之功可辦的,現在鋼鐵行業效益不好,經濟壓力大,地方政府沒錢,這些都制約著搬遷!
不說別的,你們看看現在本鋼正在建設新高爐,進行設備升級改造,更不可能搬離市區了。本鋼廠區不能搬離本溪市區原因有很多,我總結一下。
成本太高
本鋼廠區那是多麼大的規模,多麼的大的體量。這些年又新建了很多高爐,投資了多少錢呢?真的要搬走了,那麼請問誰來出這筆錢呢?因此不可能搬離市區。
地理位置因素
本溪是一座山城,八山一水一分田。現如今本溪僅有的平原要麼開發中國藥都,沈本新城。要麼在橋北工業園區建設了很多中小企業。剩下的地勢比較平坦的地方,在本溪境內只有目前本鋼廠區所在的位置。
即使真要搬遷,那麼請問有合適的地方嗎?我相信沒有,因此本鋼不能辦離市區。
遠期發展規劃北進東擴
未來本溪這座城市發展規劃是北進東擴,向北開發沈本新城,拉近沈本一體化進程。向東發展太子河新城,未來拉近與本溪縣之間的距離。
我敢說隨著時間的流逝,本溪火車站以南的永豐、南地來會成為城市的盡頭,不會有太大的開發空間。或許20年之後永豐、南地只剩下舊房子,而沒有多少人居住,可能會變成職工宿舍。
而太子河新城、高臺子、響山子、沈本新城會蓋起高樓大廈,會建設一座又一座永豐、東明,最終實現火車站到石橋子一路上30多公裡路程都是高樓大廈。
本鋼周邊的老城區不再開發建設,隨著時間的流逝,慢慢成為工業園區,周邊老舊小區成為職工宿舍。總結起來城市會向北向東遷移,讓原來的市區變成工業園區。最終實現在不搬遷本鋼的情況下,讓本鋼離開市區。
說的更直白一些,搬遷本鋼成本巨大。但是要搬遷城市相對容易很多,更何況本溪目前是一路向北,要靠近瀋陽。
你能告訴我他搬出去往哪搬呢?有什麼更好的選擇嗎?現在的企業發展起來很困難的,尤其這個鋼鐵廠,現在呢,在去產能的這樣一個環境下呢,競爭啊是異常的激烈。換一個地方,重新去建一個鋼鐵廠,投資非常大。而且國家會不會批准你再去重新建一個鋼鐵廠,我看這個一點很難過關,環評這點來說呢,特別難過。
我們國家現在的鋼鐵,水泥這些這個基礎產業上的投資都有點過大了哈,太沉重了這個包袱。五系發展起來以後呢,機器人普及了,我們用不了這麼多的人了,這個鹼產能將來是個大事兒。一些鋼鐵廠,水泥廠,電解鋁廠這些基礎工業企業都要進行大合併,這是未來發展的一個必須的,因為這頭沉重的包袱呢?國家呢?一定要進行梳理。本鋼啊,在本溪產業鏈條中的是很重要的一個環節呀。要想有一個大的發展呢,就得從高科技上入手,如果錯過了這個高科技的這一側,這個重大的變革,那麼麻煩事兒也是很大的呀。企業一定要立足於。高科技,個性化發展。現在我們這個本溪的鋼廠未來的發展呢?從大趨勢上來說呢,如果不是從個性意義上去發展,不是在高科技上去突破,將來發展的空間,也許真的是不是很大?
現在都在發展文創旅遊這個產業,我們應該從這個角度去發展本溪。本鋼這些老廠房,居民區最好不要大拆大動。這些地方將來可能是我們文創產業的一個非常非常好的一個亮點。發展文化旅遊發展電影事業,這裡頭一定會有大文章可做。這些老廠房呢,也可以作為養老產業發展的一個基礎。把養老產業和電影文創產業放在一起來做,也許這個旅遊亮點一下子就激活了。如果我們這裡頭能夠帶來十幾萬,20幾萬養老的人那這裡頭戲份可就大了。一定要考慮未來的轉型啊,一定要用大趨勢去看問題。
本溪呀,有好山好水好風景也有這麼好的一個本溪鋼鐵廠這樣一個基礎產業,文章挺大的,我們大家一起來研究研究怎麼做好這個文章。
本溪作為煤鐵之城產城一體是歷史的產物,本鋼主廠區在市區是「先有廠後有城」的結果。隨著環保意識的不斷增強,工業汙染給城市帶來的問題越來越突出,「本鋼主廠區搬離市區」是為解決城市汙染的提出一種思路或說法。但是,作為一個特大型鋼鐵企業,要搬遷談何容易,搬遷成本巨大自不必說,而能為搬遷提供的空間才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根本所在,作為鋼鐵企業,其生產流程需要多個廠礦支撐配套,需要足夠的空間,本溪是一個山城,可利用空間有限,難以滿足這一條件。所以,需要換一種思路來解決本鋼的發展與城市環境改善的矛盾。一方面,市委市政府推動城市東移,在東部建設新的居民居住區,同時通過建設沈溪新城、橋北工業區,解決本鋼發展給主城區帶來的壓力,進而調整城市結構布局。另一方面,本鋼加大設備改造力度,增加環保投入,最大限度地減少工業汙染。目前,本溪的生態環境發生了巨大的改變,空氣品質和水流斷面水質質量均達到了較高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