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問答集合

二戰時美蘇爭奪德國科學家,為什麼沒聽說爭奪日本科學家?_美國二戰德國科學家

梁老師說歷史說: 這個問題老梁來回答。 咱都知道這科技才是第一生產力,有了科技這玩意,一個國家才能玩的轉,才能…

梁老師說歷史說:

這個問題老梁來回答。

咱都知道這科技才是第一生產力,有了科技這玩意,一個國家才能玩的轉,才能做世界的領頭羊。二戰期間德國佬整出的黑科技,那海了去了,啥V2飛彈,啥虎式坦克,據說還整出飛碟這種蝶形飛行器,再加上啥防空飛彈,噴氣式飛機。就因為小鬍子希特勒喜歡大個的炮,愣是整出倆超級大炮,這是兩門依靠鐵軌才能運行的巨炮,分別叫「古斯塔夫」和「多拉」。八百毫米的口徑,這噸位就達到了一千三百四十四噸,光炮彈就重達七噸,一炮下去這就能飛出去三十七千米的距離。

這些個東西,您要是沒有個上百個腦瓜頂不長毛的科學家,根本就完不轉。咱這麼說吧,其他國家包括美國在內,二戰期間整出幾個黑科技,沒幾個吧。

說道這裡,有人要說了:「老美不是整出個原子彈嗎?」

別扯這玩意了,要不是小鬍子希特勒要搞猶太人,推動原子彈進程的愛因斯坦估計還呆在德國搞他的發明創造呢!

所以科技的根子在哪,人才啊!

搶德國佬的人才

所以隨著二戰的推進,美國佬和老毛子進入德國,把德國給一分為二,分了之後他們的第一個目標就是德國儲備的海量的科學家。

這些個聰明的腦瓜都不長毛的人,要不是脅迫,要不是重金收買,要不是利誘,總之各種手段齊上,就是不能讓對方給弄走為基本目的。

美國佬還專門制定了一個「回形針計劃」,任務就是收集德國高階科學家。幹這任務的人開始只有一百人,到後來翻了七倍變成七百多人,這七百多人又分成了無數個小組,羅列各種的科目。

啥戰鬥機分隊,啥飛彈分隊,啥火箭分隊,就這麼把一千六百多個德國科學家給整到了美國給美國人服務。

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土星5型火箭之父的沃納.馮.布勞恩。

說實在的就這一計劃,使美國成為了大批德國納粹的避風港。但美國佬可是至死不渝的維護這些人。不然也不會有今天這種超越世界的科技,成為世界的領頭羊。

老毛子也多呈不讓啊,二千人的隊伍就拉到了老毛子的地頭,其中核領域的專家就達到了三百三十八人。

就這麼一場瓜分,造就了二戰結束後世界倆巨頭的出現,美國佬和紅色蘇聯。

在後來的幾十年間,倆人憑著這些班底,在世界上對著世界領頭羊的位置你爭我奪的搞的不可開交。

所以德國在二戰之所以這麼牛掰這和這幫子科學家密不可分啊。

小鬼子的科學家

轉過臉咱瞅瞅小鬼子,這個頭不高,腦瓜也沒裝幾兩肉,整個坦克出來,說是中型的放在歐洲地界上充其量就是一裝甲車。搞一機關槍,還把把子給整歪了。搞了一堆遙控魚雷,結果被揭穿了是一幫子小鬼子利用身高的優勢,鑽到魚雷裡面駕駛魚雷和美國佬玩碰碰車的遊戲。

搞個氣球下邊掛個炸彈,這就拜託他們的天照大神送到美國嚇唬美國佬的氣球炸彈,還有那個名字特別美的櫻花自殺式飛機。這玩意誰要,搞優惠買一送一,一買必須一打,不然就臭了的玩意。

當然原子彈他們也玩了一把,結果給美國佬拿出來呈上之後,美國佬扣著大鼻涕就糊了一紙片子,根本就瞧不眼的玩意。

還有那些個石油專家,放著大慶那麼大個油田愣是看不見,你說這幫玩意整回去幹嗎用,添雙筷子白吃飯?那哪成啊!

說道這裡,有些個朋友就要問了:「這小鬼子真沒有東西可以分的了?」

還真有,731部隊那些個搞細菌戰的癟犢子,他們的部隊長石井四郎連同這幫傢伙的所謂的科學材料,被美國佬一鍋端回了家。這麼說吧細菌這玩意是依靠無數的活體實驗,積累出的數據做後盾來搞成果。

小鬼子在咱大華夏地頭上最不缺的就是活體,這實驗做的一遍又一遍,那數據積累的海了去了。這幫人被美國佬給請了過去。

想當年,在咱大華夏的解放軍幹美國佬的時候,這731部隊出來的癟犢子還上戰場上放過毒。

最後總結一下,德國之所以能被瓜分最關節的一點就是,美國和老毛子把德國的土地瓜分了。而小鬼子這頭就只有美國佬自己,沒人搶,再加上這幫東西真上不了臺面,即使有那也是靠著缺德才有了那麼一丟丟成就的玩意,所以就沒有發生爭奪小鬼子科學家的事。

好了今天就寫到這裡,喜歡的朋友加個關注,順手點個讚呦!

黃娜老師說:

首先德國是被盟軍和紅軍分東西兩線佔領的,最後還被強行分裂為兩個國家,所以,美蘇都有染指;

尤其是美國,二戰期間,有個「回形針計劃」,旨在吸收德國納粹科學家,通過爭奪,將大批德國火箭技術專家及科研究人員轉移至美國。只要你足夠優秀,不用改名換姓的東躲西藏,自有八抬大轎去抬,享受老幹部待遇。

下圖,「回形針計劃」中被帶到美國的104名德國科學家。

最有名的是德國「火箭之父」黨衛軍少校,納粹黨員馮.布勞恩,是第三帝國的重點保護對象,戰後又被美國花大價錢請走,不但沒受到審判,還主持了土星五號等大工程,成了美國航天之父和阿波羅登月設計師,還擔任過美國航天局的副局長。
(下圖,馮.布勞恩局長)

再看日本,遠東的日本被美軍獨佔,美國是老大,一家說了算。戰敗的日本各個階層各都在爭相「巴結」美國老大,自然不存在所謂的「爭奪」了。

(下圖,1945年9月,裕仁天皇親自到美國大使館拜訪麥克阿瑟,留下合影。僅僅一個多月的時間,身材短小的日本天皇從「神」一下子被打入了凡間。)

其次,日本的科技發展水平有限,還達不到「爭搶」那個地步。

舉個例子,上世紀三四十年代,日本殖民東三省,在所謂的「滿洲國」大肆勘探石油。當時這方面有個權威專家,叫高田純一,其學說叫做「海底腐泥起源說」,認為石油只存在於沿海地區。日本對此理論深信不疑,所以在東北的沿海瘋狂勘探,當然了,最終一無所獲。

這間接的導致日本不得不南下搞資源。1941年12月,珍珠港事件,在旁人看來簡直就是瘋狂的舉動。事實上,日本這麼幹也是迫不得已,就算再瘋狂,也不會無緣無故去摸老虎屁股,而且,還是最大、最猛的那一隻。

因為日本在中國戰場已經非常吃緊了。自從發動全面侵華戰爭一來,石油、橡膠和有色金屬等戰略物資的消耗量是非常驚人的。正所謂「大炮一響,黃金萬兩」,日本又是資源小國,啥都需要進口,外匯儲備非常有限,正常買,已經很難擔負,加之,此時美國不斷修改《中立法》,大有對日實施禁運政策的趨勢。然而,根據「海底腐泥起源說」在東北的殖民挖了近十年,啥也沒搞到,最終只能鋌而走險。

不過,日本也有能拿得出手的地方,那就是建立在對中國人、朝鮮人和蘇聯戰俘的活體實驗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生化技術和醫學領域收集的大量數據、經驗。比如,臭名昭著的731部隊,和731部隊「同夥」——侵華日軍細菌戰研究秘密部隊「513」、北京「甲」字的1855部隊等等。這些731、513部隊的人,都因為掌握著大量在和平時期,正常渠道無法獲得的活體實驗數據和臨床經驗而被美國人當做人才保護起來,免於起訴。比如,後來美軍在韓戰時投放鼠疫的細菌戰,就和731部隊的」科研成果「有極大關係。

這些穿白大褂的殺人兇手中,不少都選擇移民美國,享受著優厚待遇,以德高望重的老教授、著名醫生、老專家的身份在美國南部的陽光地帶頤養天年了。

畢竟,二戰後,人類的外科手術、生物製藥、航天航空技術的跨時代發展,哪個也離不開這些活體實驗的數據。

值得注意的是,日本核物理學家也曾被控制審訊了一番,不過,日本的核武器技術美國人和蘇聯都看不上。

日本的核武器研究起步比較晚。當日本軍方知道一公斤的純鈾-235爆炸所產生能量相當於18000噸的炸藥時,高興壞了。1941年5月,東條英機批准原子彈項目,並讓仁科芳雄帶著100多名專家組建科研團隊,開始原子彈的研製,該計劃被稱為「仁計劃」。

1943年,仁科芳雄終於完成理論研究,但進入實踐階段後,又傻了眼......

日本本土被盟軍連番轟炸,海上封鎖、禁運的情形下,缺鈾(1943年末,德國曾秘密派一艘潛艇運送鈾礦石給日本,中途被美軍攔截了,最終只在福島附近找到品質很差的鈾礦)、大轟炸下不能穩定供電的情況下,仁科芳雄在東京的實驗室還被美軍給炸毀了,所以核武器研究進展非常緩慢。
(鈾礦石)
美軍佔領日本後,在東京發現了5個用於提煉235的回旋加速器,請示匯報後,趕緊的銷毀沉入了東京灣。大家想想,如果真是科技含量高於美國的話,肯定會被奉為至寶,拉回去研究了。

可見,日本原子彈技術還遠沒有達到與美國對扔的地步,沒什麼值得爭搶的。

本人文章一律原創,拒絕他人抄襲、轉載,如遇到類似搜狐作者「白鹿野史」這種全部照抄者,一定投訴到底!

鴻鵠高飛一舉萬裡說:

二戰時期德國的黑科技層出不窮:V2彈道飛彈、虎式坦克、噴氣式飛機、防空飛彈等等都是二戰中德國的傑作。二戰時的德國科學家曾造出重達一千三百四十四噸、口徑800毫米的兩尊大炮:「古斯塔夫」和「多拉」。這兩尊大炮的炮彈重達七噸,一炮下去可以飛出三萬七千米的距離。當初這些武器的出世可沒給盟軍少添麻煩,甚至有些武器的設計理念還在影響著當代武器的設計。

1944年9月8日清晨6點睡夢中的倫敦人被遠郊的一聲轟然巨響驚醒:1000多公斤的炸藥從天而降,在泰晤士河畔的奇齊克爆炸。攜帶重磅炸彈的不少德國的轟炸機,而是一枚名為V2的德國彈道飛彈。這枚V2飛彈從德軍佔領的荷蘭海牙郊外起飛後只用了短短6分鐘就橫跨了英吉利海峽,最終給300公裡外的倫敦造成了重創。飛彈飛行速度之快使地面部隊根本來不及做出任何反應。

V2飛彈的研發無疑是一項重大的軍事技術突破。盟軍方面迫切希望弄清V2飛彈的原理,找出這個項目背後的科學家。邱吉爾、羅斯福、史達林都下達了關於爭奪德國武器專家的秘密計劃。在二戰的最後幾個月裡盟軍的精銳特工與突擊隊員滲透到德國各地展開了一場激烈的人才爭奪戰。這其中美國是最早對德國軍事科研成果以及科學家引起關注的國家。

納粹的種族主義政策迫使相當一部分德籍猶太科學家離開了德國。奧本海默、愛因斯坦等人不僅出走美國,而且推動了美國研發原子彈的曼哈頓計劃。1939年物理學家恩裡科·費密和愛因斯坦一同向美國報告:德國科學家已掌握了鈾的原子裂變技術,而這恰恰是製造原子彈的第一步。正是在愛因斯坦等人的倡議下美國才啟動了曼哈頓計劃,而奧本海默則是參與曼哈頓計劃的首席科學家。

隨著對核武器的研究不斷深入使美國開始意識到:如果希特勒率先擁有了這項技術將帶來前所未有的災難。1943年底美國陸軍專門為刺探德國核武器研究情況而成立了一個代號為」阿爾索斯「的特殊諜報隊。」阿爾索斯「諜報隊的作戰任務主要有三項:抓捕德國核物理學家、奪取德國人手中的鈾金屬及礦石、藉機破壞德國可能用於原子彈計劃的一切工業設施。

從1943年12月起」阿爾索斯「諜報隊先後進入倫敦、羅馬、巴黎以及德國本土。等到戰爭打到德國本土後搜捕德國科學家就成為了」阿爾索斯「諜報隊的頭等任務。這時的德國戰場上蘇軍在德國東線的推進已佔儘先機:1945年1月蘇軍直接威脅佩納明德,這距離德軍的火箭研製基地已相當接近。在此之前蘇軍曾在穿過波蘭時於荒野中發現了一些被德軍丟棄的V2火箭外殼,隨即將其送回莫斯科進行研究。

1945年3月18日美國第一步兵師開進萊茵河西岸的波恩。波恩大學的科學家們開始匆忙銷毀與他們正在試驗的新式武器相關的資料文件:他們把這些絕密材料撕碎後放進抽水馬桶用水衝走。然而有一個馬桶壞掉了,所以扔在裡面的碎紙片沒被衝走。這時美軍坦克已逼近波恩大學,來不及處理這些碎紙片的科學家們只得紛紛逃離,他們走後這些碎紙片被一個負責守衛波恩大學的波蘭籍衛兵發現。

這名波蘭衛兵把這些碎紙片掏出來交給了隨後趕來的美軍士兵。美國情報人員小心翼翼地把這些碎紙片晾乾並拼接在一起。他們發現這是一份包含德國科研計劃摘要和1500多名科學家、高級技術人員名單及家庭住址的重要文件。美國人根據這份名單開始一一搜捕德國科學家。這其中V2飛彈的設計者馮·布勞恩是美國最想得到的人。1945年4月底航天工程學家馮·卡門組建了一個由36位專家組成的調查團前往德國。

這個調查團的成員全被授予正式軍銜:馮·卡門被任命為陸軍航空隊少將。這時正在美國留學的中國科學家錢學森在老師馮·卡門的推薦下被授予陸軍航空隊上校軍銜。調查團在美軍的護送下冒著戰火進入了德國境內。調查團的任務主要有兩點:一是封存德國最高科技機密;二是「邀請」德國科學家為美國服務。1945年5月美軍終於找到了他們一直在尋找的馮·布勞恩。

馮·布勞恩在被美軍找到時只說了一句話:「我們雖然戰敗了,但我們開創了全新的戰爭模式,你們找我就是為了得到這種技術」。馮·布勞恩被俘後連同他的工作團隊126名工程師一起被秘密轉移到美國。1945年5月27日歐洲軍械情報組長霍爾格·託夫託伊接到美軍總部下達的對圖林根地區展開搜索的命令。這一地區按美蘇之間的協議將劃歸蘇軍佔領,一個月後蘇軍就將抵達這裡。

所以美國方面決定利用這一個月時間儘可能把隱藏在當地科學家找出來並帶走。美國人在經過一個月的搜索後找到了100多名德國科學家,最終在蘇軍佔領這一地區的6小時前美國人用軟硬兼施的手段將這些德國科學家轉移到了美軍佔領區。1945年9月20日馮·布勞恩等一批最高級別的德國科學家被送到美國德拉瓦州的紐卡斯爾基地,隨後又被轉移到德克薩斯州的布裡斯基地。

當美國人在德國四處搜尋科學家時蘇聯方面也沒閒著:當蘇軍攻入德國本土時蘇聯方面派遣了科學院院士阿爾齊莫維奇為首的一批物理學家以上校軍官的打扮進入德國搜尋軍事科學家。朱可夫元帥在蘇聯佔領區實施「麵包換人」的計劃:蘇佔區單方面開放邊界,同時發動所有宣傳機器呼籲參與過飛彈工作的德國人為蘇聯服務,而蘇佔區則為他們提供充足的口糧和優越的工作崗位。

在美蘇佔領區交界的卡本霍夫小鎮蘇軍直接把黃油和麵包擺在檢查站邊上,同時還在一旁掛上標語:「過來吧,這裡有生存的希望」。那些沒被美國人搜走的德國科學家有的受此宣傳的影響開始向蘇佔區匯集:赫爾穆特·格羅特魯普是其中最有價值的「收穫」——此人在佩內明德火箭中心專門負責制導控制系統的研究工作。除了科學家之外蘇聯方面也找到了不少修理工、電工等負責具體工藝流程的熟練技術工人。

尤其是從德國所獲得的核物理等領域的技術人才為蘇聯日後的核武器研發提供了極大的幫助。儘管德國直到戰敗也未能造出原子彈,但在鈾礦石的加工和同位素分離方面積累豐富的經驗。戰後蘇聯克格勃領導人貝利亞在蘇佔區搜羅了300餘名德國核物理學家和工程師。1945年6月首批德國科學家和他們的家屬就抵達了蘇聯。8月史達林下令撥款用於建設科學家們的辦公和科研大樓以及住宅。

1945年12月內務人民委員會成立了專門負責管理在蘇聯工作的德國科學家的第9局。這些人後來直接參與到蘇聯的核武器研發計劃中。1947年10月蘇聯以德國V2飛彈為藍本設計製造的第一枚國產彈道飛彈R1實現了首次試射。1949年8月29日蘇聯第一顆原子彈在哈薩克斯坦的米什克瓦核試驗場成功試爆。龐大的核武庫恰恰正是蘇聯在冷戰時期與以美國為首的西方陣營叫板的底牌。

美國方面搜尋到的德國科學家們也為其帶來了巨大的好處:1958年1月31日馮·布勞恩領導設計的木星—C火箭成功將西方第一顆人造衛星「探險者一號」送入太空。1969年7月美國成功將太空人送上了太空,從而使美國在同蘇聯的太空競賽中取得了最終的勝利。送美國太空人進入太空的「土星5號」正是由前納粹科學家馮·布勞恩主持設計的。馮·布勞恩不僅加入了美國籍,而且還成為了美國總統的科學顧問。

同美、蘇兩國競相爭奪德國科學家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另一個戰敗國日本的科學家卻似乎乏人問津。今天的日本也是世界上一個主要的科技強國,然而二戰前日本的科技水平其實和歐美發達國家完全不在一個水平上。當時的日本作為亞洲唯一的發達國家儘管在科技水平上長期領先於其他亞洲國家,但和強國林立的歐洲國家比起來就要滯後得多。二戰期間日本的武器裝備放眼全球其實是有些不入流的。

二戰前日本的工業水平同歐美國家比起來屬於二流:當時工業生產能力最強的是美國,德國可以排到第二,第三就是蘇聯,後面就是英國和法國,日本只能排在這些國家的後面。日本的工業水平決定了日本陸軍實際上只是一支半機械化部隊。由於當時中國軍隊的武器裝備較差,所以日本的半機械化部隊還能在中國戰場發揮一定作用,然而如果要把日本陸軍放到同一時期的歐洲戰場就完全不是一個量級了。

事實上美國和蘇聯都不大看得上日本的科技水平,那麼日本真沒一樣拿得出手的東西值得美國和蘇聯去爭嗎?事實上美國方面對日本731部隊的細菌戰實驗數據就相當感興趣。731部隊在中國人身上所進行的細菌戰實驗是滅絕人性的,然而也恰恰正是這種滅絕人性的實驗使日本在細菌戰方面走在了世界前列,畢竟日本在細菌戰方面是依靠無數活體實驗積累的數據作為後盾。

美國人對日本的細菌戰實驗數據感興趣不假,但在這方面美國並不需要和別人去爭奪。二戰後的德國是由美、蘇、英、法四國分區佔領,所以美國和蘇聯才會圍繞德國的科學家和科研成果展開爭奪。日本在戰後是完全由美國一家佔領的,那麼美國還需要和別人去爭嗎?想要什麼就自己拿不好嗎?二戰後除了少部分滯留在中國東北的日籍科學技術人員之外絕大部分日本科學家都處於美國的控制之下。

戰後由美國主導的對日本戰犯的審判過程中就有意識包庇了一部分參與過731部隊的日本人。事實上731部隊的實驗數據最後是被美國人得到了,而在韓戰中美軍就曾向中國人民志願軍發動過細菌戰攻擊。戰後很多參與過731部隊的日本人在美國的庇護下移民美國:美國保證他們的人身安全,給予他們豐厚的待遇,最終這些人以醫學教授的身份在美國安享晚年。

當年的日本科技除了細菌戰幾乎沒什麼讓美國看得上眼的,然而在經過戰後幾十年的發展之後日本已然成為世界上一個主要的科技強國。在此過程中美國是對日本科技的進步有充分利用的:戰後美國分解了日本眾多的軍需企業,讓這些軍需企業轉入民用。這也讓日本製造業在10年間增長了550%。到了60年代日本鋼鐵產業竟追上了美國。日本科技正是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得以快速發展起來的。

韓戰爆發後美國就直接利用了日本的技術人員:日本工廠開始為美軍提供後勤。時任美國駐日大使墨菲公開聲稱:「日本人以驚人的速度把列島變成了一個大兵站。如果沒有日本,半島戰爭就打不成」。直到現在日本科技企業仍一直在為美國軍工企業提供設備和技術:美軍車輛、戰鬥機引擎用的特種陶瓷材料是日本研發的;巡航飛彈的核心部件——微電子晶片80%也是由日本企業生產的。

1945年日本戰敗投降後約有三百多萬日本人滯留中國東北。到國共內戰爆發時東北仍有相當部分的日本滯留人員,對這些人員國、共兩黨都曾加以使用:1946年初內戰爆發時共產黨方面發現很多經由自己移交出去的日俘、日僑被國民黨方面用於內戰,於是當時的東北民主聯軍也開始大規模留用日本人。具體分布在各部門的日本人數是:軍區衛生部7200人,軍區軍工部2000人,軍區軍需部900人,軍區其他系統1500人。

據遼寧省檔案館館藏的有關資料記載:到1949年東總軍工部留用的技術人員186人中日本人就有103人,超過50%。根據《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衛生工作史》的記載:當時衛生部門表彰的立功者有四分之一是日本人。在東北航校和人民空軍的建設過程中留用的日籍人員也發揮了重大的作用:原日本關東軍第二航空軍團第四練成大隊的林彌一郎部為骨幹組成的東北老航校被中國新華社稱為「中國空軍的搖籃」。

薩沙說: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薩沙第10,336 條內容

很簡單,當時日本的軍事科技並不先進,屬於世界二流,誰會來搶?

具體原因是這樣:

第一,日本的軍事科技並不先進。

二戰日本沒有什麼拿得出手的頂尖軍事科技,值得一說的也就是氧氣魚雷、「震電」戰鬥機、伊400型超大潛艇、櫻花自殺飛機等等。

但是,這些都是撈偏門,別國不是說沒有技術,而是不敢這麼做。

櫻花自殺飛機就是載人火箭,技術上沒難度,關鍵誰去駕駛去送死。

氧氣魚雷是西方國家最早進行研究,但認為魚雷安全性不夠,所以一直沒有大規模推廣。日本為了提高軍隊的攻擊力,敢於冒險使用這種93型氧氣魚雷,西方並非沒有這種技術。

伊400型超大潛艇,西方同樣有技術,但因為掌握制海權,根本不需要這種用於運輸的大潛艇,沒有使用場景。

唯一有點門道的就是「震電」戰鬥機,這種發動機裝備在機後的新型戰鬥機,確實是別國沒有研究的。但是這種戰鬥機同樣存在安全隱患,一旦飛機被擊中,飛行員跳傘就會被後面的發動機打碎。

至於日本海陸空軍的武器裝備,沒什麼好說的。

陸軍的火炮一直是二流水平,到了戰爭結束主力坦克還是僅有15噸的97式中型坦克(安排別國標準是輕型坦克),輕武器更是垃圾的不行。

空軍的零式戰鬥機曾經在太平洋上囂張了2年,但也是劍走偏鋒的東西。當美軍P47、P51等新一代戰鬥機大量裝備,零式戰鬥機立即被虐打的體無完膚。設計師堀越二郎哀嘆:如果美國戰鬥機發動機的性能是我們的兩倍,無論怎麼設計飛機也不可能是它們的對手!

海軍的航母曾經很牛逼,然而也是突出某些性能的玩意。代價是,在中途島戰役短短10分鐘內,就有三艘主力中型航母被炸沉。而美軍的約克城航母被日本機群炸了幾輪,就是不沉。本來約克城在珊瑚海海戰受傷,稍微修理就參加了中途島海戰。遭遇日本機群兩次大規模空襲後,約克城仍然堅持到襲擊後的第三天才沉沒。

看看,有什麼值得學習的技術?

第二,美國也不需要同誰去搶。

退一步說,就算日本有什麼高明的技術,美國也不需要搶奪。

因為當時控制日本的就是英美兩國,英國只是走過場,基本是美國一家獨佔。

麥克阿瑟成為天皇頭上的天皇,一手建立了日本戰後的社會制度,甚至改變了文化。

試問,美國人還需要同誰爭奪嗎?

第三,其實還是有一些技術被搶奪的。

日本也不是完全沒有世界領先的技術,不過是骯髒的。

著名的731部隊也其他細菌戰部隊,利用活人進行實驗,得到了大量珍貴的數字資料。

其他各國受到法律和倫理道德的限制,研究細菌武器只能使用動物作為實驗。

但即便是最接近於人的大猩猩,同人類還是有很大差距的。所以這些細菌使用動物,就要花費長久的時間和精力,進行反覆地推算和測試,而且結論還不一定準確。

而731部隊滅絕人性採用活人實驗,得到的數據比動物實驗要準確得多。

蘇軍佔領東北以後,繳獲部分資料和人員,但因為731部隊撤退時候幾乎全部毀掉了數據,所以蘇聯收穫很少。

相反,幾乎所有的資料都被用來同美國進行交易,換取對731部隊成員的赦免。

所以,確實有搶奪日本這些細菌實驗的資料。

龔柳輝說:

據說,二戰後期,由於日本戰局非常緊張,日軍大本營曾經派代表約見了蘇聯情報人員,是蘇聯情報總局局長依瓦舒金將軍接見了日本的使者。

這個日本代表對蘇聯情報人員說:我們完蛋了,美國使我們屈服了,美國將把日本變成自己的殖民地,我們將永遠不會有東山再起的希望了。

但是,如果原子彈為美國和蘇聯同時掌握,我們深信日本在不久的將來,定能重新站立起來,並在大國之中佔有適當的位置。

據有關情報透露,當初日本將原子彈的某些技術資料交給蘇聯時,蘇聯還對日本做出過某些承諾。這樣,蘇聯方面的原子彈研製進程無疑加快了很多。1949年8月29日,蘇聯第一顆原子彈成功爆炸。

在這一點上,日本做出的決策可以說是一次劃世紀的賭注,也可以說是一次戰敗國獨到的遠見。那時的戰略家們還沒有提出「冷戰」這個詞。日本人已經在思考戰後的世界格局,作為交換蘇聯可以制衡美國在日本的勢力。

當然,日本與蘇聯的這個秘密交易,不可能拿到檯面上來說,還有日本細菌武器的科技人員的去向,這些都成為世界未解之迷了!

二戰時,美蘇爭奪德國科學家,也爭奪過日本科學家,為什麼普通人沒聽說過美蘇爭奪日本科學家呢?咱們可以從三個方面來解說其中緣由。

其一、德意志民族的確有著世界上少見的深厚的文化底蘊,德國確實是世界科學的中心。德國科學家非常厲害,而且人數眾多,想隱瞞這些「爭奪」是很困難的

咱們可以計算一下,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德國是全世界諾貝爾獎得主最多的國家。

難怪二次大戰後,美國與前蘇聯激烈地爭奪德國科學家。事實上,美國與前蘇聯的高尖技術有許多都是德國籍科學家的發明,比如愛因斯坦就是原德國猶太人。

第二次世界大戰,美國和蘇聯同時攻打柏林,蘇聯人捷足先登拆走了機器,美國在收拾戰利品則處於劣勢的情況下,卻把腦筋動在了德國的科學家身上,這批優秀的人,以準戰俘的身份成為美國後來的技術精英。

美國人在這件事情上,本來執行的策略和蘇聯的戰俘營沒有什麼差別,但是就知識和人才來說,則是一種更高明的掠奪。

  • 著名的「馬桶裡搶人才」的眼光,決定了戰後美國的超級地位

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希特勒統治下的納粹德國行將崩潰。美蘇兩國同時意識到德國在科學領域有許多項目領先於其他國家,德國的科學家無疑是一筆巨大的財富。

於是,一場爭奪德國科學家的鬥爭在兩國之間悄然展開。1945年3月18日,美軍第一步兵師開進波恩,在波恩大學實驗室的一個壞了的抽水馬桶裡掏出了一堆碎紙。

美情報人員把這些碎紙片小心翼翼地晾乾,並拼接在一起,發現這是一份包含德國科研計劃摘要和科學家、高級技術人員的配置資料。

  • 美國爭奪人才的「回形針行動」

當年羅斯福的遠見卓識,還表現在對人才的重視上。最為經典的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為了與蘇聯爭奪德國科學家,在羅斯福的要求下,美軍實施了「回形針行動」。

美軍派出突擊隊,冒險率先進入德國火箭生產中心佩內明德,接受了以V1/V2飛彈總設計師沃納·馮·布勞恩,以及沃爾特·多恩貝格爾為首的100多名納粹科學家的投降,並獲取了可以組裝成100枚火箭的零部件。

後來,他們將這些專家和有關資料、材料迅速運回美國。布勞恩和多恩貝格爾後來成了美國重要的科技領軍人物。

事實上,各戰勝國都爭相搜捕那些設計德國先進飛機,特別是襲擊英國的V-l和V-2型火箭的技術人才。

他們這樣做,並不是為了懲罰這些應對千萬平民百姓之死負責的人,而是想重新啟用他們為自己效力。

從1945年的春天開始,美國和蘇聯就爭相收羅被艾森豪將軍所稱的「智能戰利品」,也就是德國的科學家。

在波羅的海海岸的研究中心佩內明德,沃爾特·多恩伯格將軍和物理學家,他們基本上都是黨衛隊官員,韋恩赫爾·馮·布勞恩曾在德國火箭研製中領導著成百上千名科學家。

其二、德國研製地空飛彈、反坦克飛彈、反艦飛彈等,其技術水準確實具有領先世界的優勢,美國和蘇聯都在德國飛彈技術的基礎上各自開展了飛彈研製工作,其他發達國家也陸續參加到了研製與開發飛彈的行列中

第二次世界大戰落下帷幕之際,大國之間為何要進行一場暗戰:美國和蘇聯為爭奪科技人才和科技成果,忙得不亦樂乎呢?

德國研製地空飛彈、反坦克飛彈、反艦飛彈等,其技術水準確實具有領先世界的優勢。

一九四四年九月八日清晨六點,在睡夢中的倫敦人被遠郊一聲轟然巨響驚醒,一千多公斤的炸藥從天而降,在泰晤士河邊的奇齊克爆炸。

攜帶著重磅炸彈的並不是德國的轟炸機,而是一枚名為V2的德國彈道飛彈,這是希特勒第一次將他的終極致命武器用於實戰。V2飛彈讓盟軍不寒而慄,因為它從德軍佔領的荷蘭直接打到了英國倫敦。

這種飛彈,運送距離達到260千米以上。

它給英國帶來了巨大損失,同時,德國還研製了地空飛彈、反坦克飛彈、反艦飛彈等。二戰結束後,美國得到了100枚「V-2」飛彈和包括馮·布勞恩在內的一批德國飛彈專家,蘇聯也得到了大量的「V-2」飛彈和一大批研製者。

從此,美國和蘇聯都在德國飛彈技術的基礎上各自開展了飛彈研製工作,其他發達國家也陸續參加到了研製與開發飛彈的行列中。現在,飛彈已成為超級大國們具有戰略地位的主要兵器。

他們以德國的V-2為雛形,在1946-1952年間共發射了60多枚火箭。在V-2火箭的「鼻」部接上了一枚更小的火箭,這也就是二級火箭,這一改進使火箭飛得更高。

此後,美國和蘇聯的火箭技術都發展迅速,爭相研製洲際彈道飛彈和太空運載火箭,這一空間軍備競賽持續了30年。

其三、德國被一分為二,美國和蘇聯都有機會得到德國關鍵領域的科學家,而日本是被美國獨佔,所以戰後日本科學家基本上都在美國的掌控之中,很大程度上就不存在美蘇爭奪的情況

二戰末期,美國和蘇聯激烈爭奪德國的科學家隊伍。當時,美國和蘇聯拼命賽跑,都想第一個攻佔柏林,軍功榮耀是一個方面,背後還有更實際的利益,獲取德國先進武器的研究專家和有關資料。

戰爭期間,德國發明了飛彈,據說核彈的研製也達到相當水平,這令美蘇兩國垂涎三尺。

美國作家雅各布森曾經寫到:「回形針行動 」是二戰後期美國招攬納粹科學家的絕密計劃。

可見即使是爭奪德國科學家,在當時也是「絕密計劃」,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秘密才被後人發現。更不用說爭奪日本科學家的事情了!

在前蘇聯國家內,火箭工程師們也正忙於對繳獲的德國V屯火箭進行試驗,並開始對v_2進行修改、改良,因而出現了功率強大的液體推進劑火箭的新系列。

美國和蘇聯兩個超級大國之間日益加劇的緊張關係,直接導致了激烈的飛彈競賽和航天時代的競爭。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了,美國和蘇聯徹底瓜分了納粹德國,包括火箭技術在內的先進科技成果。也正是V-2火箭在美國和蘇聯的「安家落戶」並生根發芽,讓世界從此走進曠日持久的「冷戰時代」。

事實上,二戰結束後,美國的用人之術就已經不僅遠遠超過了敵我的界限,而且還超越了國家的界限。當時,德國法西斯被打敗了,美國和蘇聯的軍隊都已進入了德國本土。

但是,蘇聯卻忙著把德國的工廠、機器和設備像搬家式地用火車一車皮一車皮地運回國,而美國人卻棋高一招,只到處搜集德國的科學家,並把他們帶去美國。

蘇聯也是有樣學樣,知道美國在搶科學家,後來也在德國佔領區爭奪了很多科技人才。

大國競爭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十分重視人才。除自己大力培養人才外,還大量引進國外人才。30年代,從歐洲流亡出來約2000多名科學家,大部分都在美國定居,其中包括象愛因斯坦這樣傑出的科學家。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蘇聯和美國都千方百計爭奪德國科學家,各啟從德國「搶」走了一批有造詣的科學家。掂統計,自1952一1975年這23年中,美國從國外引進了20多萬外國專家,僅這一項就為美國節約大約200憶美元的培訓費用。據南斯拉夫報刊估計,南斯拉夫戰後外流11000多名專家。

知識投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人類未來的前景」。強大的人才隊伍是工業發展的保障,國與國之間人才爭奪早已成為常態,「二戰」期間蘇聯和美國爭奪德國科學家就是最好的例證。

戰後,美國從國外引進了20多萬外國專家,當然包括日本科學家,南斯拉夫這樣的小國,戰後都外流11000多名專家。可以想像日本科學家有多少流入到美國,保守估計也會超過20000人。

由於,戰後美國獨佔日本,所以美蘇爭奪日本科學家的現象才不多見,但是在戰時,爭奪日本科學家肯定是存在過的,比如日本的原子彈技術研究的情報極有可能被蘇聯獲取,而西醫學,特別是生物武器研究的科技成果和人員最後都可能都流入了美國。

總而言之,德國科學家太厲害,而德國又被美國和蘇聯同時佔領,所以美蘇爭奪德國科學家就比較明顯,儘管二戰期間,美蘇也曾經爭奪過日本的科學家,但戰後美國獨佔日本,美蘇爭奪日本科學家的情況就比較少見了。


我是 請大家關注我,和我一起走近歷史與現實。歡迎熱心評論和分享!

歷來現實說:

德國之所以能挑起二戰,先進的武器裝備就是他們的底氣之一。

一個國家要想走在所有國家的前面,層出不窮的武器裝備就是其重要保障。二戰德國的強大正是因為他們的黑科技過於繁多,當然主要還是歸功於他們科學家團隊的刻苦鑽研。

V2彈道飛彈、虎式坦克、噴氣式飛機、防空飛彈等等都是他們的傑出發明。這些發明隨便拉出去一個都是盟軍頭疼而又無法超越的存在。在知道希特勒喜歡大口徑火炮之後,這些科學家又沒日沒夜的給他趕製出了重達一千三百四十四噸,口徑800毫米的兩尊大炮,分別叫「古斯塔夫」和「多拉」。光他們的炮彈就重達七噸,一炮下去可以飛出三萬七千米的距離。還得靠專門的火車軌道拉運才行。這些武器的出世可沒給盟軍少添麻煩,至今有些武器的設計理念還在影響著當代武器的進程。

一個國家科技的強盛主要和人才有關,而擁有智慧種族之稱的猶太人卻因為希特勒的屠殺猶太人政策全都移民海外,其中就有愛因斯坦。要不是因為希特勒的歧視猶太人政策,說不定世界上的第一枚原子彈會在德國誕生。雖然白白損失了眾多人才,可是對於人才眾多的德國來說根本不足為慮。

德國戰敗後,美蘇兩國很快掀起了瓜分德國科學家的狂潮。

畢竟從二戰德軍的武器就知道這些科學家到底有多重要,因此這兩國可是卯足了勁的搶。美國甚至專門制定了「回形針計劃」。

什麼是「回形針計劃」?就是搶人計劃,要想方設法的把這些科學家運回本國,美國一共運回1700多名科學家及其技術人員,甚至為了迫使他們為美國效牢,還將他們的家屬也強行帶入美國。這裡面就有馮.布勞恩、勞埃、赫斯、加博爾等大師級人物。其中火箭之父馮布勞恩,不僅被美國花重金請過去,還被列為重點保護對象,順利的在美國的開脫下逃過了戰後的審判,最後還主持了土星五號等大工程,成了美國航天之父和阿波羅登月設計師。

論起搶人才,蘇聯自然也不甘落後,啟動了「奧薩瓦根」行動。總參謀部情報局聯合民委員會在東德瘋狂搶人才,所過之處任何和高科技相關的東西全都被蘇聯帶走,一顆釘子都不帶剩的,僅1946年10月22日一晚上,就用火車連夜整走了德國2000名科學家及相關技術人員。

再來看看日本,日本戰敗後,就被美國派軍隊接管。

因為原子彈的成功爆炸,美軍有了獨自解決日本的能力,再加上麥克阿瑟對蘇聯的警告:不允許蘇聯軍隊登陸日本。這才造成了在日本美國一家獨大的局面。因此美軍有的是時間慢慢挑慢慢選。要說搶日本科學家倒還高看了他們,也只有被美軍挑選的份。

而且蘇聯壓根也看不上小日本的科學技術,英法呢,又以美國為中心,自然不會跟他瓜分日本,中國自己的事還沒處理完,當然也是沒空。

為什麼說眾多強國都看不上日本科學家呢?

他們的發明也就在亞洲還能逞逞威風,去了歐洲戰場也就是個戰五渣。比如零式戰鬥機,雖然前期無敵,可是後來經美軍一解剖發現,完全就是犧牲了飛機的防護性來提升速度,最後被美軍的潑婦戰鬥機直接打成篩子。再說說自動魚雷,名字聽起來不錯,其實也沒啥技術含量,其實裡面就是趴著一小鬼子,想跟美軍玩對對碰。

還有什麼土豆坦克、「野雞脖子」機槍、氣球炸彈等等。這些用來糊弄一下亞洲的軍隊還可以。放在國際舞臺上只能是小打小鬧,永遠上不了臺面。也正是因為日本科學家的孤芳自賞使的他們越跑越偏。

當然也不能全盤否定日本科學家,畢竟在醫學領域上日本還是很有發言權的。

七三一部隊給日本帶來了大量活體數據可供研究,而他們的「原木」主要來源於中國、韓國、美蘇盟軍。日本戰敗後,這群惡魔理應受到軍事法庭的制裁,可是美國為了得到七三一部隊的研究數據,對以石井四郎為首的七三一部隊成員開脫罪名。將他們引渡到了美國,不僅待遇豐厚,還讓他們安詳的度過了晚年。

當美軍得到了細菌和資料後,就在朝鮮戰役裡投放了大量帶有炭疽病毒的跳蚤,還有後來生物製藥、外科手術的長足進步在很大程度上都得益於七三一部隊的數據貢獻。也正是由於美國的獨自佔領,才使得日本這些罪惡深重的白衣惡魔能夠逍遙法外。

經常用了說:

德國戰敗後,美國和蘇聯都想方設法把德國科學家遷往自己國內。當時的德國科學家大多是研究軍事武器之類的,例如號稱「火箭之父」的布勞恩和愛因斯坦就被美國的「回形針計劃」吸引移民到了美國。美蘇兩國能在短時期內在軍事武器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都離不開德國科學家的貢獻。

1945年,希特勒自殺德國投降之後,美國、蘇聯、英國、法國等戰勝國更是掀起了瓜分德國科技成果的狂潮,這其中就包括對德國科學家的爭奪。二戰後,美蘇爭霸期間美國與蘇聯之間層出不窮的科技成果,其中相當一部分也有德國科學家的貢獻。

美蘇兩國早已經清楚地了解德國的科技的先進,更明白這些德國科學家潛在的巨大價值,換句話說就是說,早已佔據世界頂尖水平的德國科技,及創造這一切的德國科學家,具備被搶奪的巨大價值。

早在1933年到1941年之間,很多德國科學家,還有一些奧地利科學家,自動前往美國尋求庇護,在這9年的時間裡,美國所接收的科技人才多達1090名,這些人中有645名是工程師。

這些德國科學家在美軍非常重視的軍事技術等領域,做出過巨大貢獻,所以美軍非常清楚這些科學家的價值。至於蘇聯,早在二戰開始之前,他們就與德國有過非常緊密的軍事合作,所以他們也很了解這些科學家促進本國軍事技術進步的能力。

日本的科學人才的能力,遠達不到美蘇需要爭搶的地步。日本科學家在科技探索這些方面,鬧出過不少國際笑話。上世紀30年代,日本在中國東北地區的殖民地,也就是所謂的偽滿洲國聽信日本所謂權威專家的言論,在東北勘探石油,結果一無所獲。日本科技雖然並不先進,但是並非一無是處,但是,美國已經得到了他們想要的人才,蘇聯卻爭奪無力。日本國土面積狹小,資源有限,可是想要順利地在中國戰場發動戰爭,必然要依靠石油、有色金屬等格外昂貴的戰略物資。

日軍在二戰時期的潛艇技術是比較先進的,像日本的伊400潛艇,那就是當時下潛深度最深的潛艇,也是噸位最大的潛艇。並且日軍還造出了當時所謂的水下航母,可想而知當時日軍的潛艇技術還是不錯的,甚至日軍的潛艇當時就可以從本土出發,去載著水上飛機攻擊美國。

而真正令美軍垂涎的則是731部隊的實驗資料,可以說美國為了獲得這些資料,那是煞費苦心,不惜赦免松井石根等人,使得731部隊逃過了審判。美軍在1943年就注意到了這支部隊,得知日軍採用了大量活體作為實驗之後,美軍高層瞬間就動起了這些資料的心思,並且非常渴望得到菌種。

當年美國得到這些資料和菌種之後,曾經在韓戰中投放過不少帶著炭疽病毒的跳蚤,可以說美軍生化武器這麼厲害,又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那些研究資料。用美軍的話來說,這個世界上或許再也找不到同類的資料了,因為人體活體實驗,無論怎麼樣都同動物有極大區別。

勤勞的軍建說:

二戰時美蘇爭奪德國科學家,為什麼沒聽說爭奪日本科學家?

二戰時期德國和日本是侵略者,他們妄圖把世界瓜分,德國著重是侵略歐洲的國家。而日本著重是侵略亞洲的國家。

這兩個侵略者國家,當時國內武器裝備特別先進,國內黑科技層出不窮,不斷運到前線,用來打擊各國的抵抗者。黑科技武器當時最先進的要數德國,德國當時正在研究V2彈道飛彈,還有大口徑鐵軌火炮,該炮射程能達到350公裡,炮彈裝有幾千斤炸藥,落地能炸成方圓1公裡左右的大坑,威力特別巨大。據說德國科學家們當時還正在緊鑼密鼓的研製核武器。

美蘇當局知道後寢食難安,美國率先派特工滲透德國,想法把德國研製核武器的科學家和圖紙弄到國內後。開始緊張的研製工作,這才有了後來的原子彈。美國利用原子彈,在一九四五年向日本國內的長崎、廣島投了兩顆,迫使日本無條件投了降。

蘇聯也沒閒著,1945年進入德國柏林後,當時朱可夫元帥按照史達林的指示,也急忙找德國研製V2飛彈和核武器專家。但是費了好大勁也沒有找到,朱可夫看到戰後德國人饑寒交迫,來了個麵包換科學家的做法,逼得科學家就範。這個辦法奏效,德國科學家紛紛表示願意到蘇聯工作。這樣蘇聯把德國會研製先進武器的科學家統統運到本國,這就有了後來蘇聯的原子彈和衛星上天。

一九四五年蘇軍戰勝日本關東軍後,又把日本的731部隊弄到蘇聯,為蘇聯的化學武器成功立下了功勞。而美軍進入日本國土後,首先把日軍的先進武器和有用的圖紙搞到手,這些圖紙為美國二戰後迅速崛起奠定了基礎。

總之蘇、美原子彈、衛星的成功離不開德國和日本科學家們的幫助。

深度工場說:

德國是分成兩個部分,蘇聯和美國各自佔領一部分,肯定要爭搶資源。但是,美軍用得著在日本搶科學家嗎?日本是美軍一家佔領,完全沒有必要搶,都是美國人的。

美國分解了日本眾多軍需企業,讓這些企業轉入民用。這也讓日本製造業在10年增長了550%。到60年代,日本鋼鐵產業竟然追上了美國。也正是在50-60年代,日本科技業得到了快速發展。

美軍一進駐日本就接收了日本理化研究所安裝在東京帝國大學的兩座、大阪帝國大學兩座、京都帝國大學1座研究原子能的回旋加速器。以及731部隊的所有醫學,細菌等等資料。

戰後,美軍也對日軍新型的「紫電」、「疾風」、「雷電」, 「烈風」等等戰機運回美國本土進行測試。1950年半島戰爭爆發以後,美國直接就利用了日本的技術人員,工廠開始為美軍提供後勤,到1955年,累計價值35億美元。

日本軍工廠和科研人員,技術人員直接為美國修理和生產卡車,修理改造武器裝備。結果日本汽車工業得到了大爆發。美國駐日大使墨菲也公開稱:「日本人以驚人的速度,把其列島變成了一個大兵站。沒有它,半島戰爭就打不成。」

而且,日本科技企業一直在為美國軍工企業提供設備和技術。就是現在,也是如此,美軍曾經最引以為豪的殺手鐧第一款隱身戰機,F-117隱形戰鬥機的「外衣」——雷達吸波塗料也是日本研發的。

美軍現役的武器裝備中,潛艇用的高強度鋼材是日本生產的;車輛、戰鬥機引擎用的特種陶瓷材料是日本研發的;巡航飛彈的核心部件——微電子晶片80%是由日本企業生產的…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瓦要問答網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evawelsh.com/archives/3023

作者: 瓦要問答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