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初期當兵基本上都真槍實彈過。
那個時期子彈是滿發給每一個士兵的,根據自己使用的槍枝配發子彈,(解放軍部隊我不知道)公安部隊每個戰士每天都是荷槍實彈,巡邏站崗卻是子彈上膛(關上保險),且每年都有實彈射擊考試的。「嚴打」期間還曾經槍斃過人犯5個半呢(就是自己一槍斃命5個人犯,另一個一槍未死,他人補槍斃命的)!
題主的問題勾起了我的回憶,我沒有當過兵,但是我打的槍不少。上世紀七十年代,我在工作組任辦事員(工作組是公社的派出機關,一名組長是正式國家幹部,一名辦事員是臨時工)。一個工作組(就是後來的管區)一般管理四至八個大隊,我所在的工作組管理著六個大隊。那時候每年冬、春兩季,都要訓練民兵,一個大隊一個大隊的輪訓。一般訓練時間三周左右,主要訓練隊列、步伐、刺殺、投彈、瞄準(豁口、準星、目標三點成一線)等基本動作。訓練結束,要實彈射擊(打靶),每人五發子彈,成績要記錄。
那時候槍點上的槍枝都是老掉牙的三八大蓋和漢陽造,打靶時公社武裝幹事或教練臨時挑幾把口好些的漢陽造作為靶槍。有的民兵五發子彈也就打個十幾二十幾環,還有的五發子彈全部脫靶。我是整個工作組民兵訓練負責人,打靶時隨便打,不受限制,我一般每次打靶至少都要打一盒(20發)。那時的槍老號,你瞄的準不一定打的準(後來的新槍就不存在這個問題了),同一把槍打幾發就知道了它的偏差,例如這把槍打左(向左偏),你瞄準的時候就要適當的向右瞄一些,擊發的時候一定要屛住呼吸,才能打出好成績。
後來公社武裝部的幹事包隊(包一個大隊)和我們住在一起,他帶來了一支衝鋒鎗,我打過十幾發衝鋒鎗子彈。再後來公社武裝部部長包隊和我們住在一起,他帶的是大肚匣子(駁克槍),我打過幾發駁克槍子彈,這槍後座力不小,必須挺住手腕。
我們公社所在地有一座輕工機械廠,是公社最大的槍點,有幾十支步槍,一挺輕機槍,一挺重機槍(馬克沁)。機械廠民兵打靶時,我跟著打了幾發輕機槍點射,重機槍沒讓打。
再後來我考上了大學,開學第一課就是軍訓,軍訓結束實彈射擊(打靶),這時打的是新的半自動步槍(這槍太好用,不用耽心槍自身打偏),每人五發子彈,我現在還記得我打了47環,兩個十環,三個九環,全班第一。
大學畢業,分到學校任教,剛報了到,就通知去包隊。包隊期間冬、春季當然少不了民兵訓練,訓練結束打靶,這時打的是七九步槍,也很好用,當然少不了我。縣機關武裝部的部長和我在一個村包隊,他帶著一把五四式手槍,我打過幾發五四式手槍子彈,這個槍後座力不大,但也要挺住手腕。
包隊結束回到學校任教,到了九十年代,縣武裝部連續幾年每年都訓練我校的學生來完成民兵訓練的任務。還要抽二、三十個學生加強訓練,參加市裡的比賽,每年都取得好成績。學生訓練結束仍然要打靶,我也每次都跟著去打。這時候打的是半自動步槍和81式自動步槍。
以上是我打槍的經歷,一般當過兵的恐怕也沒有我打的槍種多、子彈多。一生美好的回憶。
幾乎是在槍枝伴隨下成長的。
我小時候,父親是民兵連長,還經常去打獵。於是,我的玩具就是各種槍彈,觀摩民兵射擊訓練,偶爾摸槍(沒開過),還有就是填裝獵槍子彈。那時候最常見的就是56槍族和38大蓋。
那時候槍枝並不是稀罕物品,很多人家有氣槍、獵槍、小口徑步槍,民兵的軍用槍也是經常帶回家的。記得那時候我經常拆獨自獵槍、小口徑等,對一些槍械原理越來越熟悉。後來旁觀人們拆裝54、64、77等,又熟悉了手槍的構造。所以那時候就已經具備了槍械知識。
不過,那時沒打過真槍。第一次檢驗槍法還是打的氣槍。有個擺氣槍攤的,用毛線纏著釘子打三國人物紙片兒,說是打中三槍給金戒指(當然是假的)。我開了第一槍發現子彈落點是偏的,看來準星故意調偏了。於是記住偏移量,自行確定瞄準點,後面百發百中。大家圍著老闆要金戒指,老闆收攤子跑了。
到了八十年代中期,常和父親去打獵,於是就有了打獵槍的機會。由於那時候打的都是石雞、野鴨之類的小飛禽,裝藥不多,後坐力不大。我沒經驗,把控不好開槍距離,基本上是打不著。
第一次正式射擊軍用槍是二十一世紀初了。因為工作關係,我和地區武裝部建立了聯繫。領導知道我喜歡槍,就把我編入民兵參加打靶。那時候只要有要銷毀的子彈,就把民兵組織起來拉到靶場,各種槍隨便打,幾乎是子彈無限模式。有不愛槍的打一輪就不願意上靶位了,於是組織者一個眼色,我就頂替上去打……就這樣,打了近千發,有56半、56衝、56輕機槍、54。由於射擊動作規範嫻熟,後來乾脆把槍彈交給我,讓我組織其他人打。後來的第一次射擊比賽,我就拿了冠軍,在大家「神槍手」的讚揚中,拎著一大桶獎品洗衣液站在臺上開懷大笑。
還記得最出彩的一次是打54。那時候人們很少知道韋弗式射擊法,都用老式單手射擊姿勢,導致打54時不是打了磕頭槍就是控制不住後坐力,槍槍脫靶。我因為喜歡看軍事雜誌和論壇,就用韋弗式雙手射擊法打54,20米內的酒瓶百發百中,人送稱號「爆頭哥」
現在,槍枝嚴格管控了,那些氣槍、獵槍、小口徑早已經進了派出所,真槍也嚴格管理,各大商業射擊場只有.22,沒有762,民兵們也很少那樣消耗子彈了。這些經歷,恐怕以後的人們不會再有了,成了一個時代的特殊記憶。
70年代分普通民兵,和基幹民兵,我當過基幹民兵排長,大隊是民兵連部,有機槍,步槍半自動,三八,九九,手熘彈。每年演習打靶是實彈的。演習敵我雙方交戰,手熘彈是用教練彈,牛皮紙做的也能炸死人,爆炸過後地能炸個大坑,槍是用真子彈,在演習之前用虎鉗把彈頭拔掉,打靶是帶彈頭的。基幹民兵連長是手槍,基幹民兵排長是步槍,是天天帶槍的,可能是沿海地區吧,在我們那有個海島縣,基幹民兵不但有槍,還有炮。
七十年代之前各個鄉鎮的武裝部都存有大量的槍枝彈藥,都是老舊的武器,七九式步槍和水冷機關槍駁克槍等都是北伐時的武器,(八十年代後鄉鎮武裝部不存武器)六七十年代經常由鄉鎮武裝部組織民兵訓練,基幹民兵都有實槍實彈打靶的機會,每次通常打三發子彈(步槍),成績好的會得到獎勵,那時我曾以三發26環優異成績榮獲獎狀。
我們七連是戰備值班連,裝備了一水的半自動步槍,由於我爹當過國民黨兵,全班就我這副班長沒槍。打靶時我還是過了打槍的癮。拉練我背兩條槍行軍。9.13打起背包進入一級戰備狀態,那時節連隊駐地已很冷了,再輪班值崗,太冷了。好再第五天槍枝λ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