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對不是僅僅針對俄羅斯。
"北約"是《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簡稱。是以美國為主導的西方陣營組織。
北約成立於上世紀五十年代初,是專門對付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組織。
為了應對資本主義社會的挑戰。以蘇聯為首的東方社會主義國家,成立了《華沙條約組織》。總部設在波蘭社會主義共和囯首都華沙。該組織簡稱《華約》。
從此社會主義陣營與資本主義陣就進入了近五十年的意識形態對抗。國際間將其稱為"東西方冷戰"。
「華約」組織中阿爾巴尼亞由於和蘇聯等東歐兄弟國家存在嚴重的政治分歧,後來退出了《華約組織》。
南斯拉夫雖然也是東歐社會主義國家,但奉行不結盟的外交政策,沒有加入《華沙條約組織》。
亞洲的中國,朝鮮,越南,寮國等雖也是社會主義國家。但不在歐洲,所以沒有加入《華約組織》。
但除中國外,其他幾個社會主義國家在「冷戰」形勢下,還是站在以蘇聯為首的《華沙條約組織》陣營一邊。
中國雖然也是社會主義國家,但奉行的是獨立自主的外交路線和不結盟政策。同時又和與蘇聯為首的東方陣營存在著國家間,共產黨,工人黨之間的嚴重的政治分歧。所以也不是《華沙條約組織》成員。
正因為中國不是這兩個組織的成員國,所以西方冷戰的矛頭一時還沒直指中國。
由於毛主席獨立自主的外交方針和不結盟政策。形成了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的格局。
美蘇冷戰時期,中國實際上是被蘇聯當成了美西方外的另一個敵人。這就給尼克森展開了美中改善關係的機會。
所以中國藉此機會和美國以後的一百多個囯家建立了正式的外交關係。
這也就是中國自解放以來的外交重大勝利。從此恢復了中國在聯合安全理事會常仼理事國的合法權力與地位。
隨著東歐巨變,蘇聯解體。《華沙條約組織》與蘇聯共產黨也就自然解散不復存在了。
東西方冷戰對抗的兩大條約組織有一方不復存在了,那麼對應的美西方的《北大西詳公約組織》理應也要隨之解散才對。
但西方違反起碼的國際規則,不但不解散「北約」。相反變本加利的將一個意識形態組織發展迭加成了有地緣政治特色的國際組織。
雖然因蘇聯的變色解體,東歐巨變。這些社會主義國家都成了資本主義國家。
但由於地緣政治的需要,北約實行了五輪東擴。把很多原蘇聯的加盟共和囯和東歐國家發展成了《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成員國。
這樣一來極大的擠壓了俄羅斯的戰略空間,形成了一個不亞於"古巴飛彈危機"的世界格局。
特別是北約還想並開始實施的進一步東擴,要把烏克蘭這個俄羅斯與北約的緩衝地帶也收入西方陣營。
俄羅斯在被逼無奈的條件下暴發了俄烏衝突。
顯而易見的是,西方在"擺平"俄羅斯後,北約完全可能針對中國,進行又一輪的《北大西詳公約組織》的東擴。
這是中國將來不得不面臨的事態。
所以中國應具備更加強大有力的外交智慧,破解西方的擴張野心。
北約不是歐洲成立的,是美國成立的。歐洲成立的那個叫歐盟,前身叫歐共體,最初來自法國和西德的煤炭鋼鐵聯盟,後來義大利、比利時、西班牙、葡萄牙等國也先後加入進來,名字就改為歐洲命運共同體,簡稱歐共體,1993年才改名為歐盟。
北約的全稱叫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是由美國牽頭成立的,旨在對付蘇聯和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的一個軍事組織。後來,蘇聯也針鋒相對,牽頭組織了一個華沙條約組織(簡稱華約),主要成員國就是蘇聯和東歐社會主義國家。
華約在1989年解散,但北約則延續至今,而且還不斷的向東擴展,原屬於華約組織的波蘭、羅馬尼亞、保加利亞等國都已經加入北約了。
這是上個世紀冷戰產物。是歐洲在美國主導下,與以蘇聯為首東歐許多國家建立的華沙條約國組織,相互競爭,互不信任,相互戒備,兩大陣營的對抗性組織。蘇聯解體,北約作為歐盟的戰略組成部分,被保留。繼續成為美國首的西方陣營軍事組織。共同防禦俄羅斯。歐洲的歷史,讓這些國家的基因裡具有對大國的恐懼,尤其是象有大國沙文主義血統的軍事大國。因此歐洲人選邊美國站隊。北約為歐洲諸國抱團取暖,提供安全保障的組織。
北約全稱為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為了遏制、對抗蘇聯,維護其在歐洲的主導地位,聯合西歐一些國家於1949年4月4日成立的軍事集團。北約擁有大量的核武器和常規部隊,是美西方的重要軍事力量,是二戰後資本主義陣營軍事上實現戰略同盟的標誌。北約是冷戰時期的產物。蘇聯解體後,北約也應該隨之解散。但是北約不但沒有解散,而且不斷地擴大,北約的作用不僅僅是防備俄羅斯,而且,已經成為美國維護其世界霸權的工具,是美國世界超級大國領導地位的標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