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正常邏輯,我還是挺朱標的,但是,完事總有個但是,看看李唐王朝,秦王李世民,老爹在的時候,都敢謀反篡位,並不是敢或者不敢,而是這個皇位實在太誘人了,看看朱祁鎮,朱祁鈺兄弟就知道了,加上人生在世有多少年可以拼搏,朱棣也不是個善茬,能高高在上,為啥給人跪著,其中的不確定因素就是,朱標在,朱棣謀反是否能成功,至於敢不敢謀反,只能呵呵了,你猜[靈光一閃]
這麼說吧!朱標說一句「削藩了,弟弟們」。藩王們絕對是第一時間回話:「好嘞哥」!並且一個比一個響應的快!
作為歷史上最有權力的太子,大明常務副皇帝你以為白叫的?只是歷史沒有如果,永樂大帝早已名垂千古!朱標也根本不會削藩,一來沒必要,二來他在的話兄弟們也都很聽話。
朱標活著,不會有那麼多功臣武將會被老朱滅了,起碼藍玉就在呢,朱標本身就可以降服所有的兄弟。但他兒子壓不住叔叔們。
(圖片來自網絡,侵權聯繫刪除)
這是個老生常談的問題了。
首先,如果朱標不死,那麼涼國公藍玉、開國公常升、會寧侯張溫、鶴慶侯張翼、普定侯陳桓、景川侯曹震、舳艫侯朱壽、懷遠侯曹興,等十五名在「藍玉案」中被朱元璋冤殺的開國元勳也都不會死。
此外,作為「藍玉案」的附屬冤案,傅友德和馮勝這兩位常勝將軍也不會死。
因為從這些人被殺的時間來看,他們都死於1393~1395年期間,這很明顯了,他們就是因為朱標的死(死於1392年)才被牽連的。
如果這些人還活著,我不是輕視朱棣,我只是覺得朱棣與藍玉、傅友德、馮勝這三位大將相比,還是有差距的。他要敢反,藍玉一個人就有能力帶兵捶死他。
即便藍玉陰溝裡翻船了,朱標手上可打的牌也還有很多,隨便挑出一個人都比李景隆那種紈絝子弟強。六十萬打十萬,而且對面還是猛將雲集,朱棣難道真的不需要掂量一下造反的後果?
第二,藍玉與朱標利益一致,朱棣敢反,以藍玉為代表的太子黨必然會痛下殺手。
在太子朱標的班底中,藍玉、常升、曹震和馮勝等人是核心人物,他們和朱標之間的關係是盤根錯節的。其中,常遇春的女兒是朱標的太子妃,藍玉是常遇春的妻弟,常升的舅父,他和常家的關係就不用細說了;常升是朱標的表弟,曹震之妻是朱標的乳母,馮勝和常升之兄常茂是翁婿。
從關係上看,藍玉、常升、馮勝這些人很明顯是通過姻親才構成了一個圍繞在朱標身上的龐大太子黨。朱標當皇帝,他們才榮,朱標垮臺了,他們也一併隨朱標垮臺。
朱棣要是敢造朱標的反,這幫太子黨不為了姻親血緣,僅為了富貴也會跟朱棣玩命。
注意了,是「玩命」,而不是像朱允炆派去徵討朱棣的將領,只是抱著「打卡上下班」,意思意思,無所謂誰贏誰負的心態。
這裡順帶一說,靖難之役期間,活見鬼的事情太多了。
第一次是白溝河大戰,政府軍打得朱棣半死不活時,突然妖風四起,救了朱棣一命。
第二次是夾河戰役,盛庸大軍打得朱棣呈現敗象時,突然妖風四起,救了朱棣一命。
第三次是滹沱河之戰,又是一樣的經歷,一樣的妖風,莫名其妙的又救了朱棣一命。
北方多風沙,吹幾次妖風也很正常。但不正常的是,為什麼每次妖風早不刮晚不刮,偏偏要在戰場局勢不利於朱棣的時候突然就來了?並且,每次還都是朝著有利於朱棣的方向刮。難道妖風長眼睛了嗎?
這種詭異的記載,唯一能解釋的就是:平叛大軍根本就沒有認真在打。畢竟朱允炆和朱棣不管誰贏了,皇帝都是太祖皇帝的直系後裔。大家沒必要玩命的打,意思意思就可以了。打輸了,把責任推給妖風就好了。
但是,如果是藍玉、馮勝去,情況就肯定不同了。因為根據《明太宗實錄》的《奉天靖難記》中的相關記載,藍玉在世時,他就經常在朱標面前說燕王有不臣之心,惹得朱棣對藍玉也是十分忌憚。
(藍玉對朱標)曰:臣所見亦然。臣觀其在國,撫眾甚不煩擾,且得人心,眾謂有君人之 度,恐此語一聞於上,殿下之愛日衰。且臣竊聞望氣者言,燕地有天子氣,殿下宜審之。……殿下推赤心問臣, 臣不敢隱,故言及此,惟盡臣愚爾。殿下慎之勿洩,所謂事機不密則害成。——《奉天靖難記》
當然,史料記載只是一家之言,可讀,但不能盡信。但是根據明初的利益衝突來看,藍玉即便沒有詆毀過朱棣,他跟朱棣肯定也是合不來的。原因還是前面說的,太子黨支持的人是太子朱標,不是朱棣。朱棣就算篡位成功了,拉攏太子黨,他能給太子黨那幫人什麼好處?能比朱標給的多?
其實不僅僅是朱棣,任何藩王,太子黨都會對他們抱有敵意。
第三,朱標並非善類。
朱標生於亂世,自打他出生,到去世,朱元璋一直把都他視為自己的唯一接班人,從來沒有想過要換人。其太子之位可謂是堅如磐石。很多人覺得朱標能當太子,僅僅只是因為他是嫡長子,仿佛好像他不是嫡長子,他就沒能力坐穩太子之位似的。然而其實這種想法就是太小看朱標了和朱元璋了。
舉例子說,通觀《明史》、《明實錄》,朱標除了給他老師宋濂求情外(因孫子涉及胡惟庸案而被牽連),朱元璋要整人朝內大臣時,他還為了誰向朱元璋求過請?
他很少為人求情,就說明朱標在心裡還是給朱元璋點讚的,只是他為了某種目的,必須要以仁慈的形象站在朱元璋的對立面。比如說有沒有可能是朱元璋故意扮惡人,故意讓朱標裝好人,朱元璋壞事做淨,讓朱標去收割好名聲?
雖然,在野史,如《明書》等史書中記載了朱標壓力過大,非常痛苦的記載。但話又說回來了,如果野史記載是真的,那就更能說明朱標是神人了,抗壓能力爆表。他要是比朱元璋死的晚,就憑這種心理承受能力,抗壓能力,政治城府,豈是朱棣之輩能跟他比擬的?
這種城府的人當皇帝,才叫恐怖。
第四,朱標的處事能力遠超朱允炆。
正史上沒有記載朱標處理事情的水平具體怎麼樣,但是從他以太子身份監國,卻很少遭到朱元璋猜忌這點來看,朱標的處事能力還是很靠譜的。
相比於朱標,朱允炆就不靠譜了。靖難之役的發生,完全就是朱允炆能力不夠,處理不當造成的。
因為中國歷史上的外藩造反,成功案例屈指可數。即便朱棣最後造反成功了,那也只是小概率事件而已。如果朱允炆不是把刀架到了朱棣脖子上,逼得朱棣只靠裝瘋賣傻才能苟活,朱棣幹嘛要反?
藩王身份高貴,衣食無憂,吃飽了撐得要冒殺頭大罪造反?
當然,明朝也有這種大傻子,比如第一代漢王朱高煦,第四代寧王朱宸濠,不過這兩位造反是因為他們覺得皇帝不靠譜,才壯著膽子造反的。這與朱棣看朱標(太子之位穩如狗),完全是兩碼事。
所以我覺得,如果是朱標坐皇位,他肯定也會削藩,因為朱元璋就已經削藩了,削減了藩王待遇,朱標仿效朱元璋削藩,沒什麼毛病。但是朱標斷然不會廢藩,畢竟藩王們都是他的弟弟,兄弟之間真沒必把關係要搞得那麼僵,沒必要趕盡殺絕。(朱允炆主張廢藩,也就是把叔叔們一擼到底,直接廢為庶民,不是削藩)
而朱標如果不廢藩,朱棣還有退路,對於造反這件事,肯定就會掂量掂量到底值不值。
另外,朱允炆的失敗,方孝儒、齊泰、黃子澄三位大傻子可謂是居功至偉。他們一面讓朱允炆廢藩,一面還勸他改革,這完全就是嫌朱允炆的支持者太多了,要幫他減少一點支持者。
這三位確實都很有骨氣,很爺們,但辦事水平確實不行。
如果是朱標在位,憑他的智商,斷然不可能做這種蠢事。
總而言之,其實即便是朱允炆在位,朱棣下決心謀反也是經歷了一個痛苦抉擇,是被逼到絕境才謀反的。而如果是朱標在位,他一是不會把朱棣往死裡逼;二是他手上猛將雲集,威懾力十足;三是他的威望、能力擺在那裡,朱棣謀反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朱標是朱元璋長子,師從大儒宋濂,他天生仁慈,對兄弟特別好,在諸王之中有很大的威信。有他在,他的那些兄弟不敢造反,比如說朱棣要造反,就會發現根本沒人會鳥他。
朱標即使剛開始繼位的時候不削藩,在以後,為了自己子孫也會削藩,畢竟這些藩王不想造反,那他們的子孫不想造反嗎?所以朱標會削藩,但是他不會做的那麼狠,他會給這些兄弟一個好下場。
朱允炆執政時期,才上位一個月就開始著手削藩,而且下手太狠,那些王爺要麼是貶為庶民,要麼流放,要麼囚禁,連一個富家翁的機會都不給。朱棣不造反就會被永遠囚禁,甚至是死。
所以無論是當皇帝都會削藩,只是手段高明與否。
朱標是怎麼死的?
據清朝張廷玉奉命編撰的《明史》第115卷記載,正值壯年的朱標於洪武二十五年時患病去世,未即皇位,諡懿文太子。至於是什麼病,沒有具體說明,只有寥寥幾筆,說是風寒。其次,明末清初傅維麟撰寫的《明書》記載,朱標早逝是因為和朱元璋發生爭吵,精神壓力過大,鬱悶而致。不過,這兩種解釋還得認真分析:1、風寒:因風寒而斃」這樣的解釋在布局上格調嚴整,皇室裡德政治鬥爭卻不是一般的殘忍。一點小事都會被人利用,煽風點火,引來災難。為了保全皇家的威嚴和名聲,皇帝會對一些影響到皇家威嚴的人採取不法手段剝奪其生命,然後把不能公之於世的死因歸於「風寒」,其實風寒實質上就是指風和寒相結合的病邪。在《素問·玉機真髒論》解釋為:「風寒客於人,使人毫毛畢直,皮膚閉而為熱。」簡言之,就是今日的感冒。2、爭鬥:當時朱元璋的次子朱樉與朱標爭寵,朱元璋也不喜歡朱標,也導致矛盾重重,綜合種種史料查詢朱標死的真正原因,極有可能是朱元璋對朱樉的喜愛讓朱樉開始覬覦皇位,導致兄弟之間矛盾重重,相互怨恨,生出謀殺之心。
朱標沒有早逝,朱棣會不會造反?會!
朱標為人寬厚仁慈,跟別人的關係應該都不錯的,但不會跟朱棣有過深的兄弟情誼。小時候,他們出生的時候,朱元璋就開始南徵北戰了,再說並非同母,所以兄弟的感情不怎麼樣的,再者,朱棣的出生也是個迷,到底是誰生的都還說不清楚的。等朱元璋做了皇帝,朱標就當了太子,朱棣跟太子接近的機會也不會太多,再說有嫉妒之心,難免心有隔閡。總之,關係一般,只是朱標人好,不願與人為敵罷了,不然可能早就有一番爭鬥了,
謝邀。我認為朱棣不會。
首先朱標是一個很有才能的人,幫助過朱元璋處理過政事,能力也得到大臣和朱元璋的認可,所以一定程度上樹立了自己的威信,這對諸王是一種威懾力。其成熟的政治手段也不會像朱允文那樣智障。
其次,朱標是一個很仁慈的人。在朱元璋大殺功臣時可以看出。朱標心有不忍,委婉的勸諫過朱元璋。朱元璋很憤怒,叫太監拿了根荊棘讓朱標握著。朱標面有難色,朱元璋直接把刺拔了交給他。用意明顯是為朱標清掃道路。哪想到朱標早逝,倒成全了朱棣,導致後來朱棣發動「靖難之役」時朝廷沒有拿的出手的軍事人才去平叛。話又說回來,朱標不死,很可能像漢文帝那樣,因為是兄弟,而且關係很好,所以不會削番。因為他鎮得住,但是朱標駕崩後皇位傳給朱允文後又是啥結果誰知道呢?
不會。
從關係上講朱標是朱棣哥哥,弟弟要尊重哥哥,封建道德倫理講究「兄友弟恭」,弟弟反對哥哥道德上有壓力。
從個人能力來講,朱標受到朱元璋信任,朱元璋會放手讓朱標得到執政能力鍛鍊,經過多年鍛鍊朱標的個人執政水平和能力會得到極大提升。
從支持力量來看,朱標是名正言順的皇帝,他的行為具有合法性,朝廷大臣、藩王都會尊重支持。
因而,朱標繼承皇位,朱棣是不敢造反的。
如果朱標活著,朱棣不會造反。
因為太子朱標英年早逝,明太祖朱元璋卻立了朱標之子朱允炆為太子。
朱允炆登上寶座後,信饞臣,屠忠良,朝野震驚,藩王被削權,致使燕王朱棣興義師問罪,將明惠帝朱允炆的政權推翻,在北京建立了都城,朱棣就是明成祖。
朱標在世,朱棣不會造反。不僅不反,可能兄弟強強聯手,外加藍玉等一幫悍將,繼續開疆擴土,為大明打下更開闊的江山。
朱標這位太子,雖是朱元璋的大兒子,但處事風格與老朱迥然不同。他辦事沉穩,有理有節,講究分寸,待人寬厚,廣納賢才,雖然斷事手段上沒有老朱老辣決絕,但他更得人心,特別是得士子之心,像李進等一幫幹吏都是他力保重用的。這一點上,朱標與漢光武帝劉秀有幾分神似。
得人心著得天下,不管是淮西勳貴、驕兵悍將,還是鴻學大儒,對朱標還是心悅誠服的,當時李善長、藍玉、宋濂這些代表人物都主動向他靠攏。
總之,朱標hold得住,有仁君之風,他在,十個朱棣也不會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