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來也是一個巧合,當時中央紅軍長徵經岷山、突破甘肅甘南門戶臘子口,抵進了小鎮哈達鋪。在這座處於隴南宕昌縣的普通小鎮,毛主席意外的發現了一張舊報紙,從報紙中得知:在距此地西北方向的陝西北部,有劉志丹等人領導的紅二十六軍5000餘人和六七個縣域大小、十數萬民眾的蘇區根據地存在而且非常活躍。同時該報還披露:徐海東等人領導的紅二十五軍3000餘人已與紅二十六軍在陝北會合。從而主席下定了決心,去陝北會師。
一是因為當時全國革命處於低潮期,陝北蘇區面積有二十三個縣100多萬人口,中央紅軍可以得到暫時的休養生息。
二是那地方周圍都是東北軍,西北軍和晉軍,離蔣介石的中央軍很遠,敵人各軍閥內部之間勾心鬥角,我軍可以利用這些矛盾得到充分的緩衝期。
三是這裡比較偏僻,有充分的戰略緩衝地區和地形方面的天然屏障,進可攻退可守,人少地多的環境下也有利於自給自足發展生產。最後事實也證明了,這一選擇是最正確的,從這裡中國革命開始由低潮轉向了高潮。
山東省作家協會會員 張丁材
1935年紅軍長徵期間選過7個根據地,為何最終選擇了陝北?
答:經查閱有關歷史資料得知:
紅軍長徵,是1934年10月—1936年10月,共產黨領導的紅一方面軍、紅二方面軍、紅四方面軍和紅二十五面軍分別從各蘇區向陝甘蘇區的戰略撤退和轉移。其中紅一方面軍行程為二萬五千裡,因此長徵又常被稱作二萬五千裡長徵。國民黨稱此為「流竄」。
1934年10月10日晚6點12分,中共中央、中央軍委率紅軍主力五個軍團及中央、軍委機關和部隊共八萬六千人,分別自瑞金地區出發,被迫實行戰略轉移,從而開始進行紅軍打敗國民黨的轉折點。
轉移時經過:瑞金出發——挺進湘西——衝破四道封鎖線——改向貴州——渡過烏江——奪取遵義——四渡赤水河(意義:打亂敵人追剿計劃)——巧渡金沙江(跳出敵人包圍圈)——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翻雪山——過草地——到達陝北吳起鎮——甘肅會寧。1936年10月,紅軍第一、二、四方面軍在甘肅會寧會師,長徵結束。
長徵勝利表明中國共產黨和工農紅軍是一股不可戰勝的力量,長徵是一部艱難的歷史鬥爭。
1935年紅軍長徵期間選過湘西建新根據地、川黔邊根據地、雲貴川邊區根據地、川西北根據地、川陝甘根據地和蘇聯建根據地這樣7個根據地,為何最終選擇了陝北?
我認為,主要是有以下幾個原因。
1、當時渭南一帶有劉志丹的部隊,陝北延安有謝子長的部隊,這兩支紅軍已經在當地建立起非常穩固的革命根據地。
2、因為南方是國民黨反動派統治的重點地區,紅軍到達甘肅後,應劉志丹同志和謝子長同志主動的聯繫,決定向國民黨統治的薄弱地區進軍。
3、陝中、陝北是國民黨統治的薄弱地區,蔣介石政權在陝中、陝北不存在。
4、從地理環境來看,陝西關中平原以北地區,到處是溝壑縱橫,連綿千裡,易守難攻。
5、延安南靠西安,東靠北京,北方歷來是中國的政治、軍事中心,得北方者得天下,北方戰勝南方,這是歷史規律。
6、1935年9月18日到達甘肅岷縣以南的哈達鋪。在這裡,根據從當地找到的報紙上獲悉的陝北紅軍和根據地仍然存在的情況,毛澤東提出到陝北去。
所以說,1935年紅軍長徵期間選過7個根據地,但最終選擇了陝北。
紅軍長徵戰略轉移的落腳點在哪裡 , 是依據敵我情況的變化,不斷改變建立根據地的原定設想和計劃,作出符合實際情況和有利於革命發展的新的抉擇。在長徵的實踐中經過逐步摸索、認識,逐步放棄原有打算,最後一步一步確立的。
一、到湘西會合紅二、六軍團 , 建立湘西革命根據地
1934年10月 , 中央紅軍開始實行戰略轉移。最初的意圖是,從南線突破粵軍的封鎖線,沿贛、粵、湘、桂邊境到湘西去會合紅二、六軍團一起建立新的根據地。
二、建立川黔邊革命根據地
由於敵人的圍追堵截和紅軍的大量傷亡 , 1934年12月18日 ,在黎平舉行會議討論今後的戰略方針。經過激烈的爭論。會議通過關於決定放棄與紅二、六軍團會師和建立湘西根據地的原定計劃 , 改而建立川黔邊新根據地的建議。
三、建立川西北革命根據地
1935年1月15日 ,在遵義會議上,劉伯承和聶榮臻建議,紅軍應打過長江去 , 到川西北去建立根據地。遵義會議聽取了劉 伯承和聶榮臻的建議決定改變黎平會議以黔北為中心來創造蘇區根據地的決議,作出了紅軍渡過長江在成都之西南或西北建立根據地的決定。
四、建立川滇黔革命根據地
但由於川軍的頑強堵擊,張國燾又擅自放棄了川陝根據地,使敵人可以集中全力來對付中央紅軍渡江,川西北革命根據地的計劃未能成為現實。中央再次改變紅軍的戰略任務,決定在川滇黔地區開展遊擊戰爭,建立川滇黔根據地 。
五、建立川西革命根據地
中央紅軍始終沒有放棄北渡長江,向北發展,轉入川西北的戰略意圖,四渡赤水河之後, 中央紅軍趁滇軍東調增援貴陽之機,乘虛進軍雲南,渡過金沙江。至此,中央紅軍擺脫了蔣介石几十萬大軍的圍追堵截。這就為紅軍繼續北進奠定了基礎 。
六 、建立川陝甘根據地
1935年6月16日紅一方面軍與紅四方面軍在懋功勝利會師。兩軍會師後在建立根據地的問題上產生了分歧。中央的戰略方針是北上建立陝甘川根據地,而以張國燾為首的四方面軍則認為應該向青海,新疆地區發展 。 這樣黨中央為了統一戰略思想 ,於6月26日在懋功以北的兩河口舉行會議 。會議確立了北上建立以甘肅南部為中心的川陝甘革命根據地的戰略方針 。
七 、堅定北上陝甘。
兩河口會議以後紅軍就始終把長徵的最後落腳點放在陝北。而當紅軍經岷山、突破甘肅甘南門戶臘子口,抵進小鎮哈達鋪。小鎮的郵政所發現的一張舊報紙意外地改變紅軍命運、奠定革命未來的重大機遇。
當時的中央領導從報紙中得知:「在距此地西北方向的陝西北部,有劉志丹等人領導的紅二十六軍5000餘人和六七個縣域大小、十數萬民眾的蘇區根據地存在而且非常活躍。」同時該報還披露:「『赤匪』徐海東等人領導的紅二十五軍3000餘人已與紅二十六軍在陝北會合。」
正是這張舊報紙,使迷茫中的紅軍堅定了北上的希望。在接下來的榜羅鎮會議上,中央紅軍做出了紅軍繼續北上,把落腳點放在陝北,將陝北蘇區作為領導全國革命的大本營的決定。說到這裡,中央紅軍選擇落腳陝北有這幾方面因素:
第一:從紅軍自身及發展來看。隨著中央蘇區的陷落,中國革命處於最低潮,全國各個根據地也相繼淪陷,在這樣的形勢下,陝北蘇區就成為全國當時「碩果僅存」的一塊根據地。也與紅軍制定的北上抗日的方針政策相吻合。
第二:從敵我態勢上來說,國民黨實質上是南方政權,陝中、陝北是國民黨統治的薄弱地區,當時的陝北蘇區雖然處於敵人的包圍之中,但承擔進攻任務的主要是東北軍,西北軍,晉軍等省區的地方軍閥隊伍,敵人內部矛盾重重,彼此對紅軍的態度也各不相同。
第三:從地理環境來看,陝西關中平原以北地區,到處是窮山惡水,高山大嶺,溝豁縱橫,連綿千裡,易守難攻,不利於敵大部隊運動,有堅持工農武裝割據的地理條件。
第四:陝北靠近蘇聯,便於取得蘇聯援助。而縱觀中國5000年的歷史,北方歷來是中國的政治、軍事中心,得北方者得天下,北方戰勝南方,這是歷史規律(明朝除外)。
紅軍長徵以後,能夠在陝北建立根據地,是歷史的必然和偶然。
1,天時。紅色政權為什麼能夠存在?這是1928年10月毛澤東在湘贛邊界黨的第二次代表大會上寫的決議的一部分。把他作為紅軍選擇陝北作為根據地的原因同樣適用。
第一個原因就是白色政權之間的矛盾。1936年6月,發生兩廣事變,牽扯了蔣介石許多兵力和精力。1936年12月,又發生西安事變,蔣介石被迫採取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方針。紅軍得到了徹底的休養生息。
1937年以後,全面抗日,國民黨軍隊節節敗退到西南一隅,八路軍敵後戰場教堅持抗戰,日漸壯大。陝北、延安,成了抗日的聖地。
2,地利。陝北,地廣人稀,有千溝萬壑,適合遊擊戰、運動戰。有黃河天險,有中條山戰役,日軍終於沒有進犯陝北。
解放戰爭早期,毛主席率領黨中央和國民黨軍隊在陝北轉戰,有驚無險。
3,人和。陝北為苦寒之地,有大量民風淳樸的貧苦百姓。
經過長徵,到達陝北得都是身經百戰、意志堅定的英雄官兵。
西北軍受蔣介石集團排擠,東北軍有打回東北老家的急切心情,這些,都是在當時歷史環境下,紅軍可以利用的因素。
毛澤東和他的戰友,從東南播撒革命種子,點燃革命火種;到西南轉戰;到西北紮根;到東北和國民黨軍隊決戰,其波瀾壯闊、盪氣迴腸,絕對是人類歷史上的奇觀。前無古人,後無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