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問答集合

理財產品到底保不保本?_理財產品買保本的好還是不保本的好

投參說: 從法律的角度上講,不能做到「保本保息」 但是從產品的結構設計上講,基本上可以。 我國法律規定了,如果…

投參說:

從法律的角度上講,不能做到「保本保息」

但是從產品的結構設計上講,基本上可以。

我國法律規定了,如果私募基金在合同上不得出現諸如「保本保息」的字樣,一旦出現,屬於違法行為,合同也屬於無效合同。

說的難聽一點,就算私募基金公司最後賴帳不給你錢,你攥著當時籤的帶有「保本保息」字樣的合同上法院,法院也沒轍。

但是!從產品的結構設計上可以完成實質上的保本保息。那麼具體怎麼操作呢?讓我們來用一個例子來說明:

比方說郝酉乾和梅莎倩分別投資了900萬和100萬到一個私募基金當中。郝酉乾自己總愛疑神疑鬼的,投資比較保守。而梅莎倩呢比較有闖勁,風險承受能力高,於是兩個人一合計,那這樣吧郝酉乾這900萬做「優先級」一年8%的收益,而梅莎倩的100萬呢做「劣後級」。

如果一年後他倆投資的這個私募基金大賺特賺,獲得了30%的收益,變成了1300萬。現在該分錢了,郝酉乾作為「優先級」只能按照約定,獲得自己的本金加8%的收益,應該分到900*(1+8%)=972萬,這剩下的1300-972=328萬就都是 「劣後級」梅莎倩的了,梅莎倩的收益率呢就是328/100-1=228%。驚了啊!一年之後翻三倍啊!你說這郝酉乾眼紅不眼紅?

不過! 俗話說得好,就看賊吃肉沒見賊挨揍。

如果一年後他倆投資的這個私募基金沒賺什麼錢,只獲得了1%的收益,變成了1010萬。這時候分錢了,郝酉乾作為「優先級」還是會按照約定,獲得自己應該分到972萬(收益8%)。這剩下的1010-972=38萬就是梅莎倩的了,結果梅莎倩的收益率就是38/100-1=-62%。好嘛,一年下來一分錢沒拿著還不說反倒淨賠62%。

從這個例子就可以看出,雖說在基金大賺特賺的時候「優先級」的收益率遠低於作為「劣後級」,但作為「優先級」本金和利息都得到了保障。

產品結構設計所隱含的保本保息並不是絕對的!

還是剛才這個例子,如果一年後市場不景氣,他倆投資的私募基金賠錢了。一清算資產,只能賣800萬了,那麼這800萬都屬於「優先級」的郝酉乾,但是郝酉乾依舊賠了自己900萬的1-800/900=11%。而「劣後級」的梅莎倩血本無歸。

所以結構化所隱含的保本保息程度取決於「優先級」資金與「劣後級」資金的比例,「劣後級」資金越多,那麼保本保息的程度就越高,不過相對的,「優先級」的收益也會隨之降低。

作為普通投資者,可以根據自己承受風險的能力來選擇作為「優先級」還是「劣後級」,來更大程度的保障自己的資金安全。


更多投資資訊,請關注「投參」小濤養花知識號

大貓財經說:

1、回答這個問題可以參考樓繼偉說的一句話:「說6%以上保本保收益的都是騙子」。樓繼偉曾經擔任過財政部的部長,也是社保基金理事會的董事長,說這話不是沒道理。

2、在很長一段時間裡,理財產品都是保本的,或者說是剛性兌付的,也就是說,可能這個產品的投資其實可能虧了,但是這個發產品的機構為了保護好自己的名聲能夠繼續獲得好的評級繼續發產品,也為了讓投資者不鬧事,所以拿各種路子弄來的錢填補了這個窟窿,所以很長時間以來大家買理財產品認定就是不能虧的,不論是100萬的信託還是100塊的基金,都不能虧。

3、但這個是有違投資常識的。理財產品保不保本,主要看投向的風向。比如有的產品是拿去放貸了,有的產品是拿去投向風險度極低的資產了,比如大家熟悉的貨幣基金,像餘額寶,他們主要投資於短期貨幣工具,如國債、央行票據、商業票據、銀行定期存單、政府短期債券、企業債券(信用等級較高)、同業存款等短期有價證券。時間也很短,一般不超過一年,通常120天,所以這類產品的風險是極低的,類儲蓄產品了。

但即便這種風險極低的產品也是可以產生虧損的,比如突然出現大規模贖回導致只能拋售未到期債券時,中外都出現過貨基虧損的個案。

4、像貨基都會出現虧損,那麼投向高風險資產的理財產品不保本的情況更普遍,比如投向股市、投向實業、投向股權的理財產品不保本是很正常的,所以很多資產管理人是用收益分成的方式收佣金,這樣更能保證投資人的利益。

5、現實中,不懂行的人經常被忽悠,因為理財經理通常會用預期收益、演示收益來向你展示產品有多優秀,其實他說的可能只是理想狀態下的高收益,跟最後實際的情況差距很大,所以千萬別只看收益率去買理財產品,應該對他的產品構成、投資方向的等等做綜合了解再做決策。

小黑看財經說:

可以很明確的告訴你,現在的理財產品都不是能對外宣傳保本,如果還有宣傳保本的,千萬不要再上當了。

2018年4月27日,央行、銀保監會、證監會、外匯局聯合發布《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意見》中明確寫明,自2020年起,任何機構都不得對外出售所謂的保本理財了。也就是說今後再看到有對外宣傳100%保本的理財產品那都是騙子,要格外小心。

銀行理財產品風險等待一般分為:低風險(R1)、中等低風險(R2)、中風險(R3)、中的能偏高風險(R3)、高風險(R4)五個等級。

如果要想控制風險,選擇R1、R2級別的理財,虧損的概率很小,至少從小黑最近幾年購買理財產品的體驗來看,沒有出現過一次虧損。即便是遇到新冠疫情這樣的黑天鵝事件,低級別的理財產品依舊沒有虧損,只是減少了部分收益,從安全性的角度來說還是比較可靠的。

#理財大賽第三季#

健康之泉說:

理財不會止跌,剛開始與債市有關。現在是人為因素,借新資管收割呢。上面不查不發話沒用的,這麼大塊肉,風險再大也有人有機構會瘋狂收割的。在銀行理財有許多不成熟的時候出臺新資管就有讓壞人瘋狂收的藉口,與機會。

立馬財經說:

現在已經是2021年末了,銀行理財新規也快到達尾聲了,需要完全的落地了。

所以理財產品已經進入最後的改革期,可以說,理財產品是不會保本的了。

理財產品目前是淨值化理財為主,淨值是波動的,那就沒有保本可言。

時至今日,確實出現過幾個虧損的理財產品,也就1%以下的數量,所以總體還是可控制的範圍的。

匯總來看,也就是存款可以有保本保息的效果,其他的理財類產品,都是非保本的。

而且再看看最新的理財投資方向,理財除了債券,還會開始投資權益類市場,用於爭取更高的收益的。

對於理財是不是保本這個,沒有必要畏之如虎,從產品的設計本身,一直都是非保本的,只是以前銀行做了兜底的行為,讓大家習慣了保本而已。

想要求安全的,那就買存款,想要求點收益的就買理財,想要高風險博取高收益的,就買點基金。

對於普通投資者,理財說白了也就那麼的幾項。

MoneyPlan說:

結構上可以,書面上不可以。

舉個例子,一個結構型理財產品,由銀行存款和股票組成,其中存款佔比98%,股票佔比2%,此時你可以說這個組合持有到期是保本的,因為哪怕股票虧的一毛不剩,以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2.25%來算,組合資產依舊在100%以上。

這個其實就是投資組合概念,以前的保本只不過是簡單粗暴的表現方式,我自己有自己的投資組合,你投資者不需要知道那麼多,你只需要知道保本就完事了。

現在和以前區別其實不大,只不過把幕後的東西放到了臺前,投資者一時半會習慣不了,畢竟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嘛。

習慣就好~

白碼說說:

銀行理財產品現在不允許宣傳保本,但是從歷史大數據來看真正的銀行理財產品,購買者是沒有損失的。

這裡說的理財產品是指的銀行理財產品,不是通過銀行購買期貨等投資。

所以理財產品前面加個定語,銀行理財產品能夠這樣給你答覆。

還有各種各樣打著理財幌子的產品,例如某某寶、P2P理財等,都是變相的貨幣基金或小貸。

銀行理財產品收監管規定只能和你說目前還沒有虧損的。

貨幣基金的理財肯定保本。

P2P的理財保本不保本就看你的運氣了。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瓦要問答網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evawelsh.com/archives/31874

作者: 瓦要問答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