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鄉是在太湖當中的一個島上,島上風景秀麗,民風淳樸。島上的農民們以果樹茶園為主,一年四季水果不斷,非常富足。當然這與當地老百姓辛勤勞作,勤快踏實是分不開的。
七八十年代包產到戶後,家家戶戶會分到少量的果樹茶樹。關係好,嘴能說會道的人就是分也會分到好的。老實巴交的人分到的不是樹不好就是地理位置不好。或遠了或山頂山邊,或土壤貧瘠。最後就是自己墾荒施肥好好種好這些土地上的果樹及茶樹。
八十年代初正好是我們讀書的時候,每天放學放假永遠有幹不完的農活。最簡單的就是放學後總要割一籃子草。家裡有三四隻羊,二頭豬,早時還養了一百多個兔子。剪兔毛羊毛都能賣錢。兔子繁殖最快,養養養養就上百隻,每天要吃的草不夠割。還喜歡吃胡蘿蔔和泡開的黃豆。每天割一籃子草回來就要餵豬羊和那麼多兔子。順便又餵些稻子給雞鴨再添些水。
家裡的晚飯洗腳水都是我燒好,還有倒馬桶餵雞鴨獵羊兔。家裡父母在產業上忙果樹,施肥打藥水。有時候來不及都要去幫忙。
比如打藥水,父親挑一擔水,一桶大概五六十斤,要用手上下拉動,上午下午要拉二十多桶,就如噴壺一上一下拉動一樣。一天下來拉得手臂發麻,酸痛的抬不起來。
施肥,一般果樹都在樹下挖開呈圓形、橢圓形。兩邊土翻動挖開,中間有時撒複合肥,有時候澆人糞,有時鋪些兔羊豬糞。這樣的果樹肥的很。放糞肥的要放上幾天才能把土蓋好。我們年紀小,幫忙翻翻土,撒撒肥。有時太累了,就把傢伙扔了。母親會說,你回家吧回家燒晚飯。
懇荒,主要是分到的山地貧瘠。都是些竹根石頭。種的茶樹葉片黃產量低。母親在附近分到的茶山上又開墾荒地一大片。每天父母天不亮上山,夕陽落山看不見才下山。我們放學過燒晚飯,寒暑假雙休日都要上山幹活挖竹根手手繭劃破都是正常的。幾個月下來都搞得乾乾淨淨,種上了許多茶苗,就等待收成。
無論果樹茶樹永遠有幹不完的農活。茶樹長大了,要施肥修剪打藥水,施肥一稜一稜挖開撒複合肥。修剪是三四月茶樹採完進行修剪。小茶樹少修剪,茶樹長得太高的就重剪。修剪後打藥水,反正從三月一直到忙到五月。採茶時從早採到晚,幫忙挑揀做茶葉。最累的莫過於做茶葉。採茶葉又耗時又耕力。做茶葉就是個累,說不出的累。修剪那麼多茶樹更累,體力活,回家後睡床上手都抬不起來,這滋味不好受。
這農活,我們這些七十代的人從小做到大,反正怎麼說?啥事都會幹,所以在生活中最苦最累都沒有小時候幹的那麼累。所以在城市幾十年,紡織廠電子廠公交駕駛員,從沒感覺到想放棄。每每不想做時,母親說再苦還有鄉下農活苦嘛?
人生之苦不是人苦,人苦心不苦,身累心不累。感恩生命中的一切苦難,讓我們成長成熟,成為真正吃苦耐勞,勤奮踏實的打工人。許多年以來我都覺得古人說的,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肯吃苦不怕累,做什麼事必將都能做好!
種田。收油菜。燒菜燒飯。收稻穀。釣青蛙。餵小鴨。10來歲的時候放暑假在家裡經常幹一些家務活。爸媽出去上班了就在家燒午飯等爸媽下班回家就能吃上飯了。傍晚把曬的稻穀收進家裡。再把衣服收進陽臺裡。然後準備晚飯。
我是一個小社員,
手拿小糧刀,
身背小竹籃,
放學以後撿麥子。
爸爸媽媽都工作,
跟著爺爺幹農活,
鋤草育苗都學過,
耕地我還學播種。
童年的味道,
一直在回憶,
快樂時光匆匆忙忙,
生活忙忙碌碌無聞,
感謝老師給我的提問,
幸福的童年回味無窮。
我在五歲的時候,就和父親放豬。我父親是個殘疾人。
生產隊安排父親,管理豬場。說是豬場確很簡陋,一排土平房,共有七間。
兩間是母豬圈,兩間是仔豬圈,其它的就是架仔豬和出欄豬圈,右側搭了一個篇棚用來做豬食。
父親只有一條腿,杵著一根木棍,早早的來到豬場,煮好一天的豬食後,回家吃過中午,帶上我來到豬場,打開圈門放出所有的豬,我走在豬群的最前面,手拿一根小木棍,不讓豬走得太快,因為父親追不上豬。每天都是這樣,過了兩年。
我父親會編蔑活,會織繩索。生產隊安排父親做些不常走動的活計。
我八歲,父親專門未我編了小竹籃,春夏背豬草,牛草,羊草。秋冬就和小夥一塊到山坡上拾柴,做好越冬的備用。
我九歲,大哥把我帶到學校,報名入學讀一年級。當年的冬月,父親生病,家中沒有錢給他治療,一個星期後離逝。
我十一歲那年,包產到戶,我家分到了田地。分得水母牛一頭,山羊六隻,仔豬兩個。叢此星期六,星期天我就放牛和羊。其它時間由我姐負責,我放學回家負責割牛草,然後在做家庭作業,點著煤油燈快速的做,煤油很貴,還經常買不到,現在想起眼淚奪眶而出。
我讀書的時候,學校有勞動課。每個星期,星期三,下午勞動課,星期五,下午勞動課。
一,二年級打掃校區衛生,三年級擦門窗,課棹,挑水灑地。因為教室,操場都是土地基,會起很多灰塵,所以必須灑水。
學校有幾塊菜地,四,五年級,男生挖地,挑水。女生栽菜秧澆水,大家幹得熱火朝天。
校學是瓦木結構,每年都要維修撿漏,需要經費。每年評三好學生,優秀少先隊員獎品需要經費。
校長召開教師會,經討論抽出一節勞動課去贈經費,寒假期間,三年級至五年級學生,每人必須向學校交松果120公斤。(松果曬乾後,取松子賣給,林業部門播種)。所得收入學校做經費,用於維修,獎歷等。
後來學校建起食堂,每隔一星期,砍一次乾柴到食堂。
在農曆四月初,學校放一個月農忙假。協助家裡搶種,搶栽。
上述就是70,80年代,農村娃娃上學的全景,沒有誰,沒幹過農活。
哪時的學生是,一顆紅心,兩個準備。
七歲八歲旁耬打砘。說的是舊時,男孩到了七八歲的時候就要下地幹活了。也就是說在耩地砘地時,可以在前面牽牲口。
我是在十二三歲時,參加生產對的勞動的。六幾年的時候,農村學生沒有暑假,只有麥假和秋假。放了假就去生產對幹活,給個四五分工分。第一次幹活就是砘地。那時耩地砘地都是人拉。我們仨十二三歲的孩子拉一個砘子砘地。(用繩子將砘子兩邊拴好,扯出一段距離,拴上一個木棍,再在前邊引出一條繩子,兩個人推著棍子一個人在前面拉。)砘偏了隊長找來重砘,晚了還不黑加工分。
那時是很快樂的。一邊幹活一邊喊著:隊長隊長不用愁,老牛死了人拉耬。隊長隊長不用怕老牛死了人拉耙,隊長隊長不用急老牛死了人拉犁......
誠邀回答。小時長大成人經歷數年,基本上農活都幹的都幹了,年齡小時,拔草餵豬,放羊,拾柴,燒水。稍大些時,擔水洗衣服,幫家人割麥收莊稼,農活多了,碰啥幹啥,盡力而做,沒什麼想法,一家人一起種田拉壟,澆水鋤草打藥收割一系列農活幹得快樂無限。到十八九歲跟同齡人出去打工,也是高興無比,為父母親分擔家裡財源,至到自己成家時,覺得生活上太累了,不能多言,總之年少是快樂的回憶。
我是70後地地道道的農民,小時候因為家裡窮自己又是老大,所以不用家人吩咐力所能及的事自己都會去做,十歲的時候放學回家就做飯,放牛割豬草,再大一點就去地裡幫忙割水稻摘棉花割麥子,總之大人幹活我就得去幫忙,想想這些就像是昨天發生的事一樣,看看現在的孩子十來歲還真是小娃娃現在的生活條件真是太好了,我們那個年代的人都是苦過來的
1、拔秧、插秧、運稻、除草、噴農藥、收割、綑紮、曬穀,挑擔、脫粒、揚谷.送飯,撿糞,鋤草,撿花,割豬草,挖溝、挑水、移栽、澆水、施肥、拔草、曬乾、曬籽、放牛,燒火做飯,扎米,摸魚,挖耦,栽樹,栽菜,摘菜,撿柴,掃地!
生在農村,十來歲就會幹活,種土豆。秋收,生產隊收完莊稼,去地裡撿落下的糧食,還有秸稈秧。
我們住在公路鐵路沿線,公路鐵路兩側能開荒種地,別人想不到,我的父母很勤快,種了好幾塊地。
秋天到了,那天我爹說,放學之後把某一塊地黃豆收割回來。記得那年12歲,放學後拿著鐮刀去了,開始收割,心想快點幹完活,回家去玩,由於著急,一刀下去一個大口子在腳上,流好多血,抓一把土蓋在傷口上,沒頂用,把腳埋在土裡,用力按壓好半天,血止住了,繼續幹活,用繩子把豆子捆好背回家去。
腳的傷口全是黑土,沒經過醫藥處理,沒有得破傷風,也不感染傷口,農村的孩子天養活!
我出生在菜農家庭,父親在村上工作比較忙,早晚才能收拾自家的前、後園,都是種菜。母親自己得去園田地裡種菜、收拾地。我十一、二歲以後,放學回來就得邦家裡幹點力所能及的活。比如:栽苗、澆水、埋土、撥草,大點時鏟地、拝壟、提水。也產這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