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問答集合

溥儀退位時,大清朝的12名鐵帽子王的態度如何?_清朝鐵帽子王世系表

泡泡丁頭條時尚說: 答:當時的12位鐵帽子王一共有6位是激進派的,有幾位是保守派的、還有一些人模稜兩可,他們的…

泡泡丁頭條時尚說:

答:當時的12位鐵帽子王一共有6位是激進派的,有幾位是保守派的、還有一些人模稜兩可,他們的態度不一。

這些鐵帽子王們當然都不願意讓自己的權力喪失,可是面對大軍閥們的強權,面對袁世凱的一步步威逼利誘,他們似乎沒有任何作為。

最終那些大軍閥們給了大清帝國和鐵帽子王一個優厚條件,每年給他們多少多少錢,讓他們自食其力。面對這樣的一個小小的福利和誘惑,所有的人都同意了。

伯虎42說:

清代鐵帽子王,是指開國初期八位因軍功而得以將爵位世襲罔替、永不降襲的親郡王(開國軍功世襲親郡王:禮親王代善、鄭親王濟爾哈朗、睿親王多爾袞、豫親王多鐸、肅親王豪格、承澤親王碩塞、克勤郡王嶽託、順承郡王勒克德渾),以及清代中期恩封的怡親王(胤祥)、後期恩封的恭親王(奕訢)、醇親王(奕譞)、慶親王(奕劻),共計十二家親郡王。這十二家鐵帽子王爺,和清朝相始相終,共同走過了或長或短的歷史進程。隨著辛亥年八月武昌城頭的槍聲響起,鐵帽子王們也在無可奈何花落去的不甘心情下,隨著清王朝一起走進了歷史的塵埃中。

下面,就為大家詳細介紹清朝十二家鐵帽子王的起源、傳承,以及在宣統帝退位、清朝覆滅時,各家在任親郡王究竟是怎樣的態度和反應。

一、禮親王:起源於清太祖次子代善。

代善在清太祖建立後金的天命元年(1616年)就被封為和碩貝勒,參與政務。天命十一年(1626年)清太祖去世後,代善帶頭擁立四貝勒皇太極繼位(即清太宗),因此得到皇太極的感激和倚重,崇德元年(1636年),清太宗將國號從「金」改為「大清」,改元稱帝,冊封代善為和碩禮親王,爵位世襲罔替。

代善死後,禮親王在其後裔中代代傳承,道光三十年(1850年),七歲的世鐸承襲禮親王爵位,為第十二代禮親王,此後世鐸先後出任內大臣、宗人府右宗正、宗令等職,光緒十一年(1885年),出任領班軍機大臣,成為中樞重臣。宣統三年(1911年),世鐸已經被少壯派王公趕到皇族內閣的諮詢機構弼德院,出任空頭顧問大臣之職,實際上遠離了朝廷權力中樞。

至武昌起義爆發、南方各省紛紛獨立,清朝無法取得戰爭勝利,實際掌握朝政的隆裕太后在無奈之中以宣統帝的名義宣布皇帝退位,清朝就此滅亡。在最後的時刻,六十八歲的世鐸因為早已不在權力中樞,所以什麼動作也沒有、什麼話也沒說(說了也沒用),就這樣無聲無息地被動接受了清朝覆滅的結果。

1914年,七十二歲的世鐸去世,遜清小朝廷賜諡號「恪」,禮親王的爵位在他之後又「承襲」了三次,最後一代禮親王是世鐸的孫子濬銘。此後的歷史中,濬銘沒有了記載。

二、鄭親王:起源於清太祖之侄濟爾哈朗。

濟爾哈朗是清太祖弟弟舒爾哈齊第六子,他追隨清太祖、清太宗兩代皇帝南徵北討,屢立軍功,受封為和碩貝勒。崇德元年(1636年),濟爾哈朗因軍功累積、被特別加封,晉為和碩鄭親王。這是非清太祖一系皇族中,所獲得的最高爵位。

順治十二年(1655)五月,五十七歲的濟爾哈朗去世,世祖悲痛萬分,詔令輟朝七日(整個清朝只有濟爾哈朗得享此殊榮),贈祭並立碑紀功。

濟爾哈朗死後,其次子濟度襲爵,改封號為「簡親王」。乾隆四十三年(1778),高宗乾隆帝追念濟爾哈朗當年的功勳,特命將「簡親王」封復為「鄭親王」,令第十代簡親王積哈納改稱鄭親王,並明確了鄭親王「世襲罔替」的資格。

鹹豐十一年(1861年),文宗去世,鄭親王端華和怡親王載垣、端華六弟戶部尚書協辦大學士肅順等八人受命為「贊襄政務王大臣」(即顧命八大臣),出掌中樞。但被兩宮和恭親王聯手發動的辛酉政變所推翻,端華賜自盡,肅順問斬,鄭親王大宗一系被奪爵,遭到沉重打擊。

同治四年(1864),鄭親王小宗、端華的族叔承志被允許承襲大宗,成為第十四代鄭親王。經過接二連三的奪爵轉封,鄭親王一系雖然沒有丟掉「世襲罔替」的資格,但是再也沒有參與朝政、執掌中樞的資格,除了按規矩領一份乾巴巴的俸祿之外,什麼權利也沒有,就是一個空筒子爵位而已,除了大典朝會列班參拜之外,朝堂上已經沒有了鄭親王的身影了。

武昌起義爆發時,在任鄭親王是慶至的孫子昭煦,時年不過十二,什麼職務也沒有,什麼主意也拿不了,在懵懵懂懂之間,就隨著大清的倒臺,成為了前朝王孫中的一員。此後昭煦為了生活,將祖產變賣一空,用於維持奢靡享受。最後甚至把祖墳都刨了,以獲取裡面的陪葬品,可謂是窮途末路。1945年後,昭煦就再也沒有音訊了。

三、睿親王:起源於清太祖第十四子多爾袞。

多爾袞在天命十一年(1626年)清太宗剛剛繼位時被封為和碩貝勒。崇德元年(1636年),因戰功晉封和碩睿親王。

崇德八年(1643年),清太宗暴薨,為了爭奪帝位,多爾袞和太宗長子肅親王豪格發生激烈衝突,幾乎火併。最後多爾袞退讓求其次,以輔政王身份擁立清太宗第九子福臨即帝位(清世祖順治帝),自稱攝政王;順治元年(1644年)入關後,先後獲封叔父攝政王、皇叔父攝政王、皇父攝政王。

順治七年(1650年)冬,多爾袞死於塞外狩獵途中。順治八年(1651年)二月,世祖下詔剝奪多爾袞的帝號、王爵及攝政王稱號,並掘墓挫骨以洩憤。

多爾袞過繼弟弟豫親王多鐸第五子多爾博為養子。多爾袞死後,多爾博起先襲封睿親王,很快隨著多爾袞的死後追論罪行而被革爵,歸宗信親王府(多鐸之子多尼改封信親王),由信親王多尼照看。康熙十一年(1672),多爾博帶著貝勒的身份去世。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高宗為多爾袞徹底平反,恢復了他睿親王的封號,重新為他修復墳塋,追諡號「睿忠親王」,並補入皇族玉牒中。並讓他的五世孫(名義上的)淳穎改承襲睿親王爵位,同時,晉封修齡為豫親王,兩王爵皆明確為「世襲罔替」資格,並將多爾袞、多鐸配享太廟。

宣統三年(1911年)時,在任睿親王是淳穎的玄孫魁斌,擔任沒有什麼權力的閒職,沒有左右政局的能力。魁斌也參加了最後一次御前會議,但只是隨波逐流,並沒有實際性的建議和發言。隨著隆裕太后(德宗皇后)在會議上代表宣統帝宣布退位後,魁斌也就渾渾噩噩地和清朝一同退出了歷史舞臺。

四、豫親王:起源於清太祖第十五子多鐸。

多鐸在天命十一年(1626年)十三歲的時候被封為貝勒,領鑲白旗旗主。崇德元年(1636年),多鐸晉封為豫親王,並掌管禮部。崇德八年(1643年)後,,多鐸被委以軍國重任,多次出任清軍主帥,四處徵討。

順治六年(1649年)三月,徵戰多年的多鐸因感染天花而去世,年三十六。次子多尼承襲豫親王爵位,後降為信郡王。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高宗為多爾袞平反,恢復睿親王封號,同時晉封多鐸後裔信郡王修齡為豫親王,明確睿親王、豫親王皆為「世襲罔替」,配享太廟。

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修齡玄孫懋林襲爵豫親王。懋林並沒有什麼實權,只是隨班參加朝會、領取俸祿而已。

辛亥年時,作為鐵帽子王的懋林毫無態度,和睿親王魁斌、鄭親王昭煦一樣,隨大流般地漂浮於風雲變幻的政局中,最後和清朝一起退出了京師政治舞臺。

1913年,懋林去世,兒子端鎮「襲封」豫親王,這是第十四代(含信郡王)、也最後一代豫親王。1948年,端鎮最後一次出現在大眾面前,是將重達二百七十兩(市兩)的豫親王金印賣給中央銀行,引起社會轟動。此後,就再也沒有端鎮的公開消息了。

五、肅親王:起源於清太宗長子豪格。

豪格在天聰六年(1632年)七月,首封為和碩貝勒。崇德元年(1636年),晉封和碩肅親王,掌戶部事務。崇德六年(1641年)三月,因事被降為郡王。崇德七年(1642年)七月,因軍功,重新晉封肅親王。

崇德八年(1643年)八月,清太宗猝死後,作為皇長子的豪格原本非常有機會繼承皇位,但是在多爾袞兄弟的堅決反對抵制下,豪格失去了承襲大統的權力,將皇位讓給了九弟福臨。

順治三年(1646年),豪格奉詔出徵,以靖遠大將軍的名義徵討陝西、四川。至順治五年(1648年)正月,四川平定,二月,豪格班師返京,世祖親臨太和殿設宴慰勞長兄豪格。但是多爾袞和豪格積怨已久,追究其過,下獄論罪,四月,豪格暴薨於獄中,年四十歲。

順治八年(1651年),世祖為大哥豪格平反昭雪,恢復和碩肅親王爵位,並立碑賜祭,以示懷念。

豪格平反後,第四子富綬承襲親王爵位,改封號為「顯親王」。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第五代顯親王(含豪格)、豪格曾孫蘊著復號「肅親王」,此後肅親王在豪格後裔中傳承了四代,光緒二十四年(1898),善耆承襲王爵,成為第九代肅親王。

宣統三年(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時,善耆任民政部尚書,是朝廷實權派。他和鐵良、良弼、溥偉等人組織「宗社黨」,堅決主張武力解決南方革命黨,並要求罷免袁世凱,停止南北議和。宣統三年十一月二十九(陽曆是1912年1月17日,民國已經宣告成立),隆裕太后在袁世凱逼宮的無奈中召開御前會議,商討皇帝退位事宜,善耆和恭親王溥偉堅決反對,要求抵抗到底。

十二月初八(1912年1月26日),宗社黨的重要成員、軍諮府軍諮使良弼被革命黨人彭家珍刺殺炸,身受重傷,兩日後去世。宗社黨成員惶恐膽寒,唯恐步良弼後塵,紛紛閉門不出。清朝失去了最後掙扎能力。宣統三年十二月二十五(1912年2月13日),隆裕太后舉行最後一次御前會議,頒布最後一道詔令,宣布皇帝退位。

皇帝退位後,善耆率家人逃離京師,前往日本人佔據的旅順地區,繼續從事復闢清朝計劃,1922年,善耆死在旅順。

六:承澤(莊)親王:起源於清太宗第五子碩塞。

順治元年(1644年),十五歲的碩塞被封多為羅承澤郡王。順治六年(1649年),世祖因為太宗諸子、自己的兄弟中,沒有封親王者(豪格已死),而碩塞軍功最高,所以這一年六月,碩塞被晉封和碩承澤親王。

順治十一年十二月初五(陽曆是1655年1月12日),碩塞病逝,年二十七。其長子博果鐸承襲爵位,並改王號為莊親王。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高宗釐定開國諸王戰功、授予世襲罔替資格時,承澤裕親王碩塞得以入選,但是沒有得到配享太廟資格。

雍正元年(1723年),莊親王博果鐸去世,沒有留下子嗣。雍正帝越過莊親王小宗後裔,直接命自己的十六弟允祿入繼博果鐸,並承襲莊親王爵位。

允祿襲爵後,莊親王爵位八傳,於光緒元年(1875年)傳到載勳手中。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載勳與剛毅受命為統率京津義和團王大臣,不久又被任命為京師步軍統領,各地義和團到北京後,都先去莊王府領命。庚子國變後,隨慈禧太后逃往西安,。《辛丑條約》談判時,莊親王載勳被指為「禍首」之一。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被革職奪爵。同年,載勳奉旨意在山西蒲州(今永濟)自裁。

載勳死後,莊親王爵位轉由其弟載功承襲,此時莊親王府已經破敗落魄,沒有了載勳在世時的權力和威風,只能低調行事。載功襲爵後罕有建樹,默默無聞,對於朝政沒有任何發言權,自然在宣統帝退位的時候不可能有什麼主見和態度,不過被動接受而已。

1915年,載功去世,長子溥緒「繼承」爵位,即最後一代莊親王。溥緒喜歡專事戲曲研究,後來改名莊清逸,1931年,在北京去世。

七、怡親王:起源於清聖祖第十三子胤祥。

胤祥於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十月初一生於京師皇宮,因為諸多原因,在聖祖生前沒有封爵,是個空頭皇子。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聖祖駕崩,世宗繼位,屬於世宗鐵桿的胤祥立即被封授為和碩怡親王。

在長期高負荷工作壓力下,胤祥的身體早已不堪重負,油盡燈枯。雍正八年(1730年)五月初四,四十四歲的胤祥病故於京師,為世宗鞠躬盡瘁。

胤祥去世後,世宗如同斷卻臂膀,食不甘寢不安,不顧君臣分別,堅持穿素服為其致哀,並著令胤祥之名由之前的「允祥」改回「胤祥」,賜諡號「賢」,再加「忠敬誠直勤慎廉明」於諡號前,以示恩寵。

同時,世宗確立了胤祥生前一直拒絕的「世襲罔替」待遇,把他的世子弘曉冊立為世襲親王,這是清初軍功世襲親王之後,第一家恩封世襲親王。

怡親王的爵位六次傳承,道光五年(1825年),由尹祥的五世孫載垣承襲王爵。載垣在道光三十年(1850)受宣宗顧命,成為比自己還小十六歲的堂叔文宗鹹豐帝的輔政大臣。鹹豐十一年(1861年)七月,文宗臨終前又授載垣顧命,讓他和鄭親王端華、端華之弟戶部尚書協辦大學士肅順等八人為「贊襄政務大臣」,輔佐皇長子載淳即位,並明確顧命八大臣以怡親王載垣為首。載垣先後「兩受顧命」,權勢達到頂點。

和端華下場一樣,同樣由於和慈安、慈禧兩宮太后及恭親王奕訢因權力爭鬥而產生尖銳矛盾,載垣也在兩宮和恭親王聯手發動的辛酉政變中被推翻,和端華、肅順同樣以「專擅跋扈罪」論死,於宗人府中賜自盡,怡親王大宗一系也被奪爵。

同治三年(1864年),怡親王小宗載敦成為第七代怡親王。光緒十七年(1891年)三月,載敦長子溥靜襲爵,成為第八代怡親王。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侵略軍侵入京師後,洗劫了怡親王府,並抓住了來不及逃走的溥靜。之後,怡親王溥靜詭異地死在自己府中,有傳言說是被侵略軍鞭答致死的。

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因為溥靜「參與啟釁」,所以他的兒子們被剝奪承襲資格,怡親王爵位改由載敦次子、溥靜之弟溥耀的獨子毓麒承襲。毓麒就是是第九代、也是最後一代怡親王。這個時候,毓麒剛滿兩歲。

宣統三年(1911年),武昌城中隆隆炮聲中,宣告清王朝終於走到了盡頭。這個時候,頂著鐵帽子王名頭的毓麒不過才十一歲,哪有什麼意見和態度,還不是隨同其他王公一樣,接受皇帝退位的現實,成為普通平民罷了。

八、恭親王:起源於清宣宗第六子奕訢。

宣宗在立儲時,於四子奕詝和六子奕訢之間猶豫不決。最終才在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下決心由皇四子繼位,但是在寫建儲密詔的時候,還是留下兩諭,一為「立皇四子奕詝為皇太子」,一為「封皇六子奕訢為親王」。這可以看出奕訢受重視地程度。

鹹豐年間,奕訢先後授十五善射大臣、領侍衛內大臣、鑲紅旗蒙古都統等職,並在鹹豐十年(1860年)擔任議和大臣,和英法聯軍談判。鹹豐十一年(1861年)七月,文宗鹹豐帝在熱河去世,獨子載淳繼位。因為權力爭鬥,兩宮太后和顧命大臣之間產生不可調和的矛盾。奕訢協助兩宮太后發動政變,清除了輔政大臣,被授予議政王、軍機處領班,成為清朝中樞機構的實際控制者。

此後奕訢在宦海沉沉浮浮,和兩宮尤其是慈禧太后的關係時和時不和。同治十一年(1872年)九月十九,兩宮太后懿旨,加恩恭親王世襲罔替,這是第二個世襲罔替的恩封親王。

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四月,奕訢病逝,年六十八。由孫子溥偉承襲爵位。此後溥偉歷任官房大臣、正紅旗滿洲都統、禁菸事務大臣等職,是鐵帽子王中較為有權的「少壯派」。

宣統三年(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清朝束手無策,只得起用袁世凱鎮壓革命。溥偉和良弼、善耆、鐵良等王公貴族堅決反對起用袁世凱,並組「宗社黨」,反對南北議和、反對皇帝遜位。

但是宗社黨的重要成員軍諮府軍諮使良弼被革命黨人彭家珍刺殺受重傷去世後,宗社黨成員頓時做鳥獸散,紛紛逃匿。宣統三年十二月二十五(1912年2月13日),隆裕太后宣布詔令,向全國宣告皇帝退位。溥偉聞訊大怒,一面叫嚷:「有我在,大清就不會亡!」,一面先避居京郊戒臺寺,再後轉移到德國佔領下的青島,大肆聯絡在青島和外地的清朝遺老,策劃復闢。

1922年,溥偉的重要同黨和財力的主要支持者善耆去世,這使得他認為復闢清朝的希望已經渺茫成空。同年秋,溥偉從青島移居大連。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溥偉投靠了日本人,想出任傀儡政權的首腦,但是日本人最終還是選擇了遜清宣統帝當傀儡。因此事,溥儀對溥偉心存猜忌,放心不下,擔憂溥偉奪走帝位,所以始終不願給溥偉任何職位,連日常零用錢也不肯給。

1936年初,窮困潦倒的溥偉猝死在大連一家旅社裡,終年五十六歲。

七、醇親王:起源於起源於清宣宗第七子奕譞。

奕譞在道光三十年(1850年)文宗登基時封為醇郡王,同治三年(1864年)奕譞加親王銜,同治十一年(1872年)晉封親王。

同治十三年(1874年)十二月,同治帝去世,沒有留下子嗣,兩宮太后在近支宗室中選定奕譞次子載湉入繼大統,即清德宗。奕譞以德宗生父的身份,得以獲得世襲罔替資格,這是清朝第三個恩封鐵帽子親王。

光緒十六年(1890年)十一月,奕譞逝世,年五十一歲。朝廷上尊號「皇帝本生考」,賜諡「賢」,稱「醇賢親王」。

奕譞去世後,第五子載灃承襲王爵。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載灃長子溥儀被選為嗣皇帝入承大統,載灃被授以監國攝政王、代理陸海軍大元帥,成為清朝實際上的執政者。

宣統三年(1911年)八月,武昌起義爆發,南方各省迅速參與,紛紛獨立,攝政王載灃在無計可施中,宣布解散皇族內閣,任命袁世凱為新一屆內閣總理大臣,將中樞軍政大權全部拱手讓給了死敵袁世凱,自己則以醇親王的名義「歸藩」,放棄了一切權力。

宣統三年十一月二十九(陽曆1912年1月17日),隆裕太后在袁世凱不斷逼宮中無奈地召開御前會議,召集皇族親貴,商討皇帝遜位、放棄政權,以保平安,參與朝會的前任攝政王載灃一是皇帝生父、身份尷尬,不好直接提出意見,以免讓人誤會自己有趁機奪權的意思,二是載灃為人其實老實內斂、沒有太大野心,在三年的監國攝政時間裡,其實已經心力交瘁、不堪重負,卸任後反倒有一些如釋重負的感覺,私底下認為遜位以保平安也不失為一種比較好的方案。

所以,在御前會議中,載灃沒有什麼公開表示,也沒有發表發對宣統帝退位的意見,在平靜中,迎來了皇帝退位、清朝滅亡的最後時刻。

此後,載灃在北京舊居中深居淺出,低調行事,不大和外部有過多聯繫。九一八事變後,載灃拒絕日本人的誘降,堅決不前往東北,一直留居北平。新中國建立後,載灃搬到魏家胡同利溥營11號居住。1951年2月3日,因多年老病,感染風寒,載灃病逝於家中,年六十九。

十、慶親王:起源於清高宗第十七子永璘,但是得到世襲罔替資格的是永璘之孫奕劻。

嘉慶四年(1799年),永璘晉封為慶郡王。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三月,永璘病重去世前,仁宗晉封其為慶親王,以示恩寵。

永璘的慶親王爵位因為是恩封,所以按制需要降等承襲,而他的後裔子孫由於犯事,又被革爵、降襲。至永璘第六子綿性之子奕劻襲爵時,只不過一個輔國將軍而已。

鹹豐二年(1852年)正月,奕劻被晉封為貝子。鹹豐十年(1860年)奕劻得以再晉封為貝勒。同治十一年(1872年)九月,穆宗大婚,奕劻因為操辦婚禮得力,被賞加郡王銜,授御前大臣。光緒十年(1884年),慈禧太后「甲申易樞」,奕劻因此得以主持清朝外交事務,並晉封為慶郡王,成為慈禧太后心腹重臣。

光緒二十年(1894年),慈禧太后六十大壽,奕劻被晉封慶親王,權力地位達到頂峰。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戊戌政變發生,奕劻在關鍵時堅決支持皇太后,所以慈禧太后粉碎變法派反抗、重掌政權後,加封奕劻親王世襲罔替資格。這是清朝第四個、也是最後一個恩封世襲罔替親王。

奕劻為人貪鄙,掌權後大肆貪汙索賄、公開賣官鬻爵,積累了大量的個人財富。袁世凱利用奕劻貪鄙性格,用重金買通他、並和其子載振結拜,加以籠絡,使得奕劻父子成為袁世凱在朝廷中樞的主要內援。

宣統三年(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奕劻竭力主張啟用被攝政王載灃罷黜回原籍的袁世凱,因此和少壯派王公產生矛盾。不久,因軍情緊急,隆裕太后只得啟用袁世凱,火速入京代替奕劻為內閣總理大臣,重新組閣,奕劻則改任弼德院總裁。

宣統三年十一月二十九(陽曆1912年1月17日),隆裕太后因為袁世凱不斷以軍情逼宮,無奈之下只得召開御前會議,召集皇族親貴商討對策。奕劻因為事先已經受了袁世凱三百萬兩巨款的賄賂,並得到袁世凱保存其家產的承諾,於是在會議上提出皇帝自行退位、贊同共和的意見,遭到善耆、溥偉大罵,狼狽不堪。

宣統三年十二月二十五(1912年2月13日),在袁世凱的恫嚇逼迫和奕劻的推波助瀾下,無計可施的隆裕太后舉行了最後一次御前會議,以皇帝名義頒布詔令,宣布清室接受退位主張,遜位而參與共和。

清朝滅亡後,奕劻害怕被其他遜清王公報復,不敢再居住在北京,偕同家眷子女長期居住於天津租界內,依靠聚斂來的巨額財富,繼續過著富貴安逸的生活。

1917年,奕劻在天津去世,年八十歲。起初遜清內務府給他擬定的諡號是「哲」,但是溥儀得知後,據不籤字同意,親自寫了「謬、醜、幽、厲」四個字讓內務府選,還恨恨地說:「他收了受袁世凱的錢,勸太后讓國,大清二百多年的天下,就是斷送在奕劻手裡!」在載灃等親貴的勸說下,溥儀才勉強給奕劻一個「密」字諡號,並讓他的長子載振「承襲」慶親王爵位。

至1948年載振去世時,奕劻留下的財富已經基本花完,雖然載振兄弟基本沒有淪落到窮困潦倒的地步,但是他們的子孫輩,已經享受不到父輩曾經的富貴,只能成為普通人,過著自食其力的生活了。

十一、十二、克勤郡王、順承郡王:起源於清太祖次子代善。其中克勤郡王源於代善長子嶽託,順承郡王源於代善第三子薩哈廉次子勒克德渾。(因為是次一級的郡王,所以合併介紹。)

崇德元年(1636年),代善長子嶽託被太宗封為成親王。次年,嶽託因事被降爵郡王。崇德三年(1638年),嶽託率軍攻明,病死在濟南,太宗追封其為克勤郡王,讓其子羅洛渾襲爵,改封號衍僖郡王。羅洛渾子羅科鐸襲爵時,又改為平郡王。

天命十一年(1626年),清太祖去世,代善第三子薩哈廉再和兄長嶽託商議後,決定擁立四貝勒(即皇太極、清太宗),於是一同來到父親代善面前,主張推舉「才德冠世」的四貝勒。代善接受建議,太宗因此得以被擁立。而薩哈廉和嶽託一樣,被太宗視為擁立功臣,委以重任、倚重有加。

崇德元年(1636年),太宗準備封薩哈廉為多羅郡王,同年五月,薩哈廉尚未正式就封就去世了,太宗追封他為和碩穎親王,讓其長子阿達禮承襲郡王。崇德八年(1643年),阿達禮因為在太宗死後預謀迎立多爾袞,被祖父代善處死。順治五年(1648年)九月,薩哈廉次子勒克德渾因平定江南軍功襲封多羅順承郡王。

這兩個郡王,是太宗一係為了酬謝代善一系對自己的擁立,而特別加封的。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高宗議定開國諸王功勞,將嶽託的克勤郡王、勒克德渾的順承郡王正式列為世襲罔替爵位。

宣統三年(1911年)十二月隆裕太后召開御前會議、商量最後的對策時,時任克勤郡王是十六歲的晏森,時任順承郡王是三十歲的訥勒赫。晏森沒有任職,是個「空筒子」郡王,年幼無權,在朝會上如同透明人一樣,沒有任何態度和意見。訥勒赫倒是擔任正白旗滿洲都統,不過也是閒職,對於大廈將傾毫無辦法,只能隨潑逐流,被動接受皇帝退位、清室覆滅的結局。

清朝滅亡後,晏森開始了平民生活。他如同其他王公一樣,靠變賣家產為生,短短幾年就將克勤郡王府基本敗光。最後只能放下架子,開始從事拉車為生。一直到1930年代,北平城內,都可以看到晏森拉車的身影,還被好事者拍攝照片,登上報紙,作為稀奇事報導。

訥勒赫在清朝覆亡後一直閉門不出,不理外事。1917年,訥勒赫去世,因為沒有兒子,由遜清朝廷出面,將訥勒赫的堂侄、六歲的文葵過繼給他,「承襲」順承郡王爵位,這就是末代順承郡王。

經過數十年時事變遷,到新中國成立後,文葵已經徹底成為平民中的一員,順承郡王府經過幾度風雨,也成為了新中國政協辦公機關。文葵閉門在家,不問世事,一心從事繪畫,除了在1961年成為東城區政協委員之外,沒有其他公眾活動。1992年,八十四歲的文葵在北京去世,他也是最後一位離世的清朝世襲鐵帽子王爺。

這就是清朝十二家世襲罔替親郡王的來歷和他們在清朝滅亡時的後裔情況。這些晚清鐵帽子王爺們都曾擁有高高在上的權勢地位,和普通人難以企及的巨量財富,但經歷了清朝覆滅的歷史滄桑後,不過短短幾十年,他們迅速消耗了幾乎所有的財富,成為普通平民,有的甚至還不如一般百姓。曾經的榮華富貴如同過眼煙雲,消逝不現,他們的政治特權地位也在歷史的激烈變革中,隨同清王朝一起被歷史長河所吞噬,成為了王朝覆滅的陪葬品。

蘭臺說:

禮親王世鐸:

1911年,禮親王世鐸已經被以攝政王載灃為首的清廷「少壯派」趕到弼德院當顧問去了,對醇親王一系一肚子意見,什麼都沒說,他說了也不算,就這麼看著隆裕皇太后宣布宣統帝退位。

鄭親王昭煦:

自從鄭親王端華和胞弟肅順在辛酉政變中被慈禧處死後,鄭親王一系雖然「鐵帽子」沒有丟,但是已經完全是黑的不能再黑的「空桶子」親王,除了領親王俸祿什麼差使也沒有。

1911年時,第十代鄭親王昭煦只有11歲,他能有什麼意見?他就算有意見,又有誰會聽他的呢?

睿親王魁斌:

睿親王這一系承襲的是多爾袞的血脈,大家也都知道多爾袞和順治帝的關係,所以多爾袞死後他兒子(多鐸之子過繼)就被革除了睿親王爵位,降為貝勒。

之後睿親王一系一直很落寞,一直到乾隆時期,乾隆帝覺得多爾袞畢竟有大功於清朝,於是就恢復了多爾袞這一支睿親王的爵位,依舊是世襲罔替。

但是大家都懂的,睿親王這一系從順治帝開始一直到乾隆四十三年恢復睿親王爵位,差不多有一百多年,一直和皇室關係不親密,所以即使在乾隆四十三年恢復了睿親王世職,睿親王一系也一直是在清廷擔任禮儀性質的職務。

比如魁斌在光緒二年襲爵後一直擔任什麼管宴大臣、鑲白旗都統這樣的職務,後來乾脆做了資政院議員,睿親王這一系本來和皇室主脈仁宣系就不親密,辛亥時更不可能找睿親王來商量,睿親王也就是聽從旨意的份兒。

豫親王懋林:

多爾袞、多鐸兩兄弟在順治帝親政後都遭到了清算,一直到乾隆四十三年,乾隆帝才恢復了多爾袞睿親王、多鐸豫親王世職。

所以豫親王這一支也和仁宣系不親密,豫親王懋林於1892年才襲爵,基本上和睿親王魁斌、鄭親王昭煦一樣,是典型的「空桶子」王爺,除了王爺俸祿以外,沒有什麼實際職務。自然,溥儀退位這件事情上,豫親王懋林也沒有任何發言權。

肅親王善耆:

肅親王和睿親王、豫親王不一樣,是皇太極長子豪格血脈,而且豪格又被多爾袞整的「自盡」,所以肅親王這一支很受皇室重視。

肅親王善耆也算是清廷「少壯派」一支,而且也比較開明,在1911年,他和良弼、溥偉、鐵良等人還組織了「宗社黨」,屬於滿清強硬派。在隆裕太后召開宗室會議上,善耆也極力表示要和同盟會戰鬥到底,但是善耆的主張並沒有被採納,1912年2月,善耆帶著子女離開京師,發誓要恢復「清朝」。

莊親王載功:

莊親王這一系是皇太極第五子碩塞的血脈,但是在雍正元年,雍正帝以莊親王博果鐸無嫡子為藉口,安排自己十六弟,也就是康熙帝十六子允祿過繼給了莊親王。

從此,莊親王這一支就從皇太極第五子血脈傳承變成了康熙帝第十六子血脈傳承。莊親王這一系在雍正、乾隆兩朝都非常顯赫。

1900年庚子國變時,慈禧重用幾個載字輩皇親,其中就有莊親王載勳,慈禧還任命他為九門提督,主管京師治安,但是他卻非常信服義和團,極端排外,結果八國聯軍事變後,列強把載勳列為「禍首」,一定要懲辦,慈禧只能讓載勳自盡。

莊親王爵位也由載勳弟弟載功繼承,因為莊親王這一脈和義和團牽涉太深,又是列強點名要殺的「禍首」,所以莊親王載功在1900—1911這最後十年完全成了小透明,也因此在宣統帝退位問題上他也毫無發言權。

克勤郡王晏森:

克勤郡王大家可能不熟悉,克勤郡王是禮親王代善長子嶽託的血脈。在乾隆四十三年以前一直稱平郡王,乾隆四十三年恢復為克勤郡王。

最有名的平郡王是福彭,福彭不但是乾隆帝的伴讀,更重要的是他還是曹雪芹的表弟。是的,福彭的母親是江南織造曹寅的女兒。

1910年的時候,十四歲的晏森承襲了克勤郡王爵位,第二年就辛亥革命了,估計他有什麼看法都不重要了,也不會有人聽他的。

順承郡王訥勒赫:

順郡王傳承也是代善一系,是代善第三子薩哈璘的血脈。

1911年時順郡王是訥勒赫,訥勒赫先後任「鳥槍管理大臣」、閱兵大臣、禁菸大臣、鑲黃旗都統這些閒職,並不是清廷「少壯派」核心,雖然比之前幾個「空桶子」王爺要強,但是強的有限,所以他在宣統帝退位問題上估計也是「隨大流」,順便說一句,順郡王王府是現在全國政協辦公地點。

怡親王毓麒:

(左六·怡親王毓麒)

怡親王就不說了,實在太知名了,是「十三爺」胤祥的血脈。

可能是因為胤祥實在太顯赫了,乾隆帝繼位後比較忌憚怡親王這一支,所以很快就借著收拾康熙帝廢太子長子弘晳的機會,把弘曉也捎帶收拾了,不但停了弘曉的俸祿,還讓他擔任乾清門侍衛。就這樣,怡親王這一支在乾隆帝時期就沉寂下去。

但是到了鹹豐時期,第六任怡親王載垣深得鹹豐帝信任,最後竟然成了顧命大臣,可倒黴催的遇到了辛酉政變,被慈禧賜死了。

到了1900年,怡親王溥靜又跟著端郡王、莊親王等勳貴支持義和團,結果事後被革爵。怡親王爵位落到了他侄子,2歲的毓麒頭上。

1911年毓麒才13歲,宣統帝退位這件事情上,毓麒的意見重要嗎?

恭親王溥偉:

恭親王溥偉當時和肅親王善耆一樣,是宗室裡的強硬派,但是悲劇的是從載灃開始,醇王系的人都防備著溥偉,所以溥偉雖然是恭親王,但是沒有什麼實權。他雖然極力反對宣統帝退位的決定,但沒有任何作用。

不過1911年後,溥偉和善耆一樣,成了一心想復闢清朝的「強硬派」。

溥偉最好玩的事情是張勳復闢時,溥偉根本不管張勳手握重兵,而且才復闢了清朝,居然公開責怪張勳一個「直隸總督」居然敢不和他這個鐵帽子王商量就倉促復闢,擅斷國事,結果直接被張勳扇了兩大耳光。

另一件值得一說的事情是溥偉很長一段時間被日本人當做了溥儀的備胎,日本人在鼓動溥儀逃去關外時經常拿溥偉嚇唬他,說溥儀要是不去關外,他們就擁立溥偉

慶親王奕劻:

慶王一脈是乾隆帝十七子永璘的血脈,到了光緒二十四年,慈禧才獎賞慶親王奕劻聽話,而授予慶親王奕劻「世襲罔替」的殊榮。

在1911年的時候,慶親王奕劻正和以載灃為首的少壯派鬥的不可開交,在慶親王奕劻看來,只要能打擊到載灃,哪怕是拖著整個清王朝陪葬也在所不惜。

所以,辛亥革命爆發後慶親王奕劻強烈要求袁世凱復出主持大局,並且要求隆裕太后趕走載灃。

如果不是慶親王奕劻有寧願便宜袁世凱,也不願意載灃兄弟得勢的心態,袁世凱還沒那麼容易出山。

在宣統帝退位問題上,慶親王奕劻是完全支持袁世凱的,也就是他支持宣統帝復闢。

醇親王載灃:

載灃這個人,很複雜,他的生平經歷我就不介紹了,在1911年的時候他才在和奕劻、袁世凱鬥爭中輸得乾乾淨淨,被迫「歸政太后」,辭掉了攝政王的職務。所以,在宣統帝退位與否的問題上,就算他持反對意見,也不好意思明說了。

以上就是宣統帝退位時清朝鐵帽子王們的反應。

千佛山車神說:

鐵帽子王應該是清代最出名的爵位了,按照清代的制度,皇族宗室子弟的爵位需要逐代降爵,就是每過一代就降爵一級,不能代代相傳。

但是鐵帽子王是不用降爵的,其爵位世襲罔替,並且即便是後代襲爵之人犯罪,也只是治個人之罪,該爵位是不會被廢除,而是交由其他兄弟或侄子襲爵。

其實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清朝的爵位制度並不是特別的完善和清楚,直到乾隆年間,乾隆皇帝借著給多爾袞平反的機會,才正式在制度上明確了鐵帽子王。

有清一代,共計封了十二個鐵帽子王,其中前八個是功封,後四個是恩封。

功封的八個親王和郡王:

和碩禮親王:代善

代善是清太祖努爾哈赤次子,清初「四大貝勒」之一,在努爾哈赤長在褚英被賜死後,代善成為努爾哈赤默認的首選繼承人。

但是由於代善虐待前妻所生的兩個兒子嶽託和碩託,再加之代善與父親努爾哈赤的第四位大妃阿巴亥有私情,最後被努爾哈赤廢除了儲君之位。

在努爾哈赤死後,代善與其子嶽託擁立皇八子皇太極即位,因有擁戴之功,在皇太極稱帝之後便晉封代善為和碩禮親王。不過由於代善貴為長兄,皇太極後期對他非常壓制,代善只能長期賦閒在家。

皇太極死後,豪格與與多爾袞爭帝位,最後在代善的主持下擁立皇太極第九子福臨即位,為清朝和平完成政權交接立下了悍馬公裡。

順治五年代善病逝,代善死後,他的兒子滿達海被改封為和碩巽親王,後來傳到代善的孫子傑書手中時又變成了和碩康親王。乾隆四十三年恢復其後人禮親王封號。禮親王世爵共傳10世,共15人襲爵,3人被奪爵。

清亡時,當時的禮親王叫世鐸,擔任任皇族內閣弼德院顧問大臣,對時局沒啥大影響,

和碩鄭親王:濟爾哈朗

濟爾哈朗努爾哈赤的侄子,也是所有親王中唯一非帝王直系子孫(努爾哈赤之弟舒爾哈齊六子,舒爾哈齊因謀反被努爾哈赤處死,但濟爾哈朗沒有受到牽連)。

順治初年與多爾袞同為攝政王,他與多爾袞共同被稱為「叔王」,順治十二年去世。其後人曾該封為」和碩簡親王,乾隆年間四十三年恢復鄭親王封號。

鄭親王世爵共傳10世,17人襲爵,其中5人被奪爵。清朝最後一位鄭親王叫昭煦,這時一個純粹的敗家子,他對於大清的貢獻一點都沒有,反而還將家產揮霍一空後去盜挖自家祖墳,真是奇葩至極。

和碩睿親王:多爾袞

多爾袞努爾哈赤十四子,皇太極稱帝後晉封為睿親王。皇太極死後,他與侄子豪格爭帝位,最後同意擁立福臨即位。

清兵入關後,他的成為從「叔父攝政王」一路變成「皇叔父攝政王」,最後乃至「皇父攝政王」。順治七年,多爾袞在出獵時死於喀剌城,死後追封清成宗。由於多爾袞無子,清廷就將多爾袞弟弟多鐸的第五子多爾博過繼給多爾袞襲爵。

不過多爾袞死後不久就被清算,多爾博也被廢爵歸宗。到乾隆四十三恢復多爾袞睿親王爵位,繼續讓多爾博後人襲爵。

睿親王世爵共傳11世,除去追封的,共8人襲爵。清廷滅亡時,當時的睿親王是魁斌,此人也是沒有實權,只掛著個鑲白旗滿洲都統的職務,對局勢沒啥影響。

和碩豫親王:多鐸

多鐸是努爾哈赤十五子,也是多爾袞同胞幼弟,皇太極稱帝後豫親王。清軍入關後,他率軍南下,滅南明弘光政權。順治六年多鐸因天花病逝,在多爾袞死後,他的後人被降封為信郡王。

到乾隆四十三年恢復豫親王封號,豫親王世爵共傳9世,13人襲爵,其中2人被奪爵。清朝滅亡時,當時的豫親王是懋林,對時局沒啥影響。

和碩肅親王:豪格

豪格是皇太極長子,在父親皇太極稱帝後被封為和碩肅親王。後因與多爾袞爭帝位而被陷害,削官奪爵,死於獄中。順治八年福臨親政後為長兄昭雪,恢復豪格肅親王封號。肅親王世爵共傳9世,10人襲爵。

清朝滅亡時,當時的肅親王是善耆,他是宗社黨骨幹成員,曾拒絕在清帝退位詔書上簽字,清亡後他逃至旅順,兩次發起滿蒙獨立運動,均以失敗告終。日本侵華時臭名昭著的漢奸川島芳子就是她的女兒。

(善耆)

和碩莊親王:碩塞

碩塞皇太極五子,最初的封號是和碩承澤親王,死後其後人被改封為莊親王。但是莊親王爵位只在碩塞後人中傳遞了一代人,碩塞長子博果鐸襲爵,但是博果鐸死後,由於膝下無子,雍正皇帝就命自己的兄弟胤祿過繼襲爵。

不過雖然博果鐸無子,但他還有兄弟,可雍正皇帝偏偏讓自己的兄弟襲爵。有人說這可能是康熙的想法,但最后庄親王爵位被收歸到康熙皇帝一脈。

莊親王一支共傳8世,11人襲爵,其中2人被奪爵。清亡時,當時的莊親王是載功,對時局無影響。

多羅克勤郡王:嶽託

嶽託努爾哈赤之孫,禮親王代善長子,自幼隨父祖徵戰,皇太極稱帝後被封為成親王,但因性格狂妄傲慢,兩度被降為貝子。

崇德三年,嶽託病逝軍中,皇太極追封其為克勤郡王,乾隆四十三年詔享太廟。克勤郡王世爵共傳13世,17人襲爵,其中3人被奪爵。

清亡時,當時的克勤郡王叫晏森,對政局無影響。在清亡後他迅速把家底敗光,甚至當起了人力車夫。

多羅順承郡王:勒克德渾

努爾哈赤曾孫,代善之孫,善第三子薩哈璘之子。他一生屢建戰功,追封穎親王。順治五年改封順承郡王,順治九年去世。順承郡王世爵共傳10世,15人襲爵,其中3人被奪爵。

清亡時,當時在位的順承郡王是訥勒赫,任正白旗滿洲都統,對時局無影響。

除了上述這八位功封鐵帽子王以外,在雍正朝、同治朝、光緒朝,清廷又恩封了四位親王,分別是:

和碩怡親王:胤祥

和碩恭親王:奕訢

和碩醇親王:奕譞

和碩慶親王:奕劻

在這四位恩封鐵帽子王中,怡親王爵位是在清朝中期(雍正年間)獲封的,傳到清末時,當時的怡親王毓麒已經沒有什麼權勢了。

而當時的恭親王溥偉、醇親王載灃,慶親王奕劻由於封爵交晚,勢力還是比較強大的,其中恭親王溥偉與肅親王善耆都是總社黨員,反對南北議和,拒絕清帝退位,清亡後也都與日本人勾結,從事了許多賣國行為。(溥偉)

載灃則是末代皇帝溥儀的親爹,辛亥革命爆發時他正擔任攝政王,最初時他也是反對與南方議和,後來由於指揮不動新軍,被迫辭去了攝政王一職。

清亡後,載灃先是遷居天津閉門不出,九一八事變後他曾短暫前往東北,但在拒絕日本人勸降後返回關內。

1949年1月,傅作義在北平起義,北平和平解放,載灃將醇王府貢獻給人民政府以作公用。到1951年初,載灃病故。

(載灃)

至於慶親王奕劻,作為最晚一個獲封鐵帽子王的人,他在清末的作用是極為重要的。在辛亥革命爆發後,他直接表示同意清帝退位,只要能夠保住自己家產就行。

清亡後奕劻遷居天津,到1917年他在天津病逝。

(奕劻)

泰林說說:

六歲的溥儀一進養心殿,就看到兩個哭得淚流滿面的人。

宣統三年十一月二十八日(1912年1月16日),六歲的溥儀正在和太監玩木偶戲。總管太監來請溥儀,說是皇太后召見袁世凱,讓他去聽聽。結果他就看到了讓他莫名其妙的這樣一幕。

幾十年後,溥儀在他的著作《我的前半生》裡,講到他當時作為一個小孩,真的不明白兩個成年人為什麼會哭成這樣。

答案是,隆裕太后是被嚇哭了,而袁世凱在繼續他忠於大清王室的表演。

袁世凱不是跑回老家釣魚養病了嗎?他是如何一步一步走到了有足夠權勢逼迫溥儀退位的呢?除了大勢所趨,還要「多虧」兩位大清朝的鐵帽子王「幫忙」。

一位就是溥儀的父親,攝政王載灃,他本身的爵位是醇親王。這個爵位是繼承自他的父親第一代醇親王奕譞(xuān)。是清代後期恩封的四大鐵帽子王之一。醇親王這個鐵帽子王,可以說是清末最顯赫的一個了。

晚年載灃和溥儀的合影,中坐者為載灃。

因為奕譞是光緒帝的生父,而載灃是宣統帝溥儀的生父。之所以兩代帝王都出自醇親王府,是因為奕譞是慈禧的妹夫,跟慈禧是一家人。光緒和溥儀都出自他們家也就不奇怪了。

1908年,光緒帝和慈禧先後駕崩,三歲的溥儀登基,他的生父載灃任攝政王總攬大權,幾乎是第一時間就解除了袁世凱的一切職務。因為載灃深恨袁世凱,他懷疑袁世凱是戊戌變法中導致光緒帝被囚致死的元兇。而光緒帝載湉,是他的同父異母的哥哥。

但是,三年以後,載灃又不得不親自把袁世凱請了回來,而且做出了巨大的讓步。

請袁世凱回來是誰提議的呢,是另一位大清的鐵帽子王,慶親王奕劻(kuāng)和當時的內閣協理大臣葉赫那拉·那桐,對,就是寫清華大學二門「清華園」那三個字的那桐。

慶親王奕劻的爵位始祖是乾隆皇帝的第十七子永璘,不過這個世襲罔替,也就是鐵帽子王的資格卻是他自己掙來的。

慶親王這個帽子,是光緒二十年(1894年),慈禧六十大壽的時候給的。因為在這之前,慶親王這個帽子不是鐵的,每一代降一級,到了奕劻這裡,已經變成降無可降的不入八分輔國將軍了。入不入八分除了每年的俸銀數量差別很大,最明顯的一個區別就是家裡的使喚人能不能用太監。

到了慈禧這兒,慈禧為了排擠恭親王奕訢這位恩封的四大鐵帽子王之一,搞了個「甲申易樞」,就是在1884年把以奕訢為首的軍機大臣換了一個遍。換上了誰呢,就是醇親王奕譞和慶親王奕劻這幫子性格比較溫順聽話的宗室。

光緒二十四年,戊戌變法的時候,奕劻堅定地支持慈禧。慈禧很高興,於是在光緒二十六年,恩賜「世襲罔替」,於是慶親王奕劻就成為了晚清四大恩封鐵帽子王之一。也是導致溥儀退位的重要推手之一。

奕劻這個人有個特點,特別的貪婪。貪婪到什麼程度呢。清末陋規,到衙門裡辦事不是得給看大門的差役「門包」嗎。奕劻又是榮祿死後的領班軍機大臣,位高權重,總之找他辦事的人多。他能做到月底的時候,找守門的差役匯總門包數量,兩人分成!

奕劻算是和珅第二了。而袁世凱,非常了解奕劻。和奕劻的關係非常好,當然是用重金鋪的道。所以,在袁世凱起復以及逼迫清室退位的重要時刻,奕劻這位大清朝的鐵帽子王都堅定的站在袁世凱這邊。

能堅定到什麼程度呢。載灃一開始根本不同意奕劻和那桐起復袁世凱的請求,而奕劻和那桐立刻選擇了請病假回家的方式反抗。載灃,慌了。

載灃任命袁世凱為湖廣總督,袁世凱拒不奉命,給的藉口很可笑,他說自己是「足疾未愈」,其實就是在和載灃討價還價,目的是完全掌握權力,有奕劻這個內應在,袁世凱心裡非常有底,所以不慌不忙。

袁世凱

載灃這位鐵帽子王,攝政王,實在是名不副實,缺乏統御全局的能力。既指揮不動中樞的大臣,又指揮不動只聽令於袁世凱的負責鎮壓武昌起義革命軍的北洋軍閥。在這種情況下,繼湖北之後,山西陝西江西湖南等地相繼爆發起義,並宣布脫離清廷統治。

1911年九月十一日(11月1日)內外交困之下,載灃只好做出了最大的讓步,解散了像笑話一樣的「皇族內閣」,任命袁世凱為內閣總理大臣,允許他自行組閣。接著宣布施行英國模式的君主立憲,也就是,載灃把皇權交了出來。

載灃之所以如此「天真」地信任袁世凱,源於袁世凱超級的演技。

他曾經含淚說過這樣的話:

餘深荷國恩,雖時勢至此,豈忍負孤兒寡婦乎!

孤兒是誰?溥儀是也。寡婦是誰?隆裕太后是也。

說得這麼情深義重,載灃信了。但是現實就是這麼無情。袁世凱第一步調馮國璋進京掌握軍權,第二步就逼著隆裕太后下懿旨,解除載灃的攝政王職務。這下,溥儀除了宗法上的父親(光緒)死了,連生父對他的幫助也相當於沒有了,真的成了孤兒。

很快,袁世凱和南京方面達成協議,袁世凱負責促成清室退位,成功後,南京方面選舉袁世凱為「中華民國總統」。

於是,就出現了本文開始的那一幕,袁世凱求見隆裕太后,哭訴時勢所迫,他也沒辦法保護朝廷了,清室只能退位保全。

為了給隆裕太后心理上減壓,他還說和南京方面談好了,皇帝只是交出權力,帝位不變,所以,這不算亡國。

正當隆裕太后束手無策,六神無主的時候,袁世凱拋出了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請看法國革命史,如果皇帝能夠及早順從人民的意志,何至於路易的子孫被殺的一個不剩!

法國國王路易十六和他的妻子王后瑪麗在斷頭臺上

這話對一個深居宮中的婦人的威脅太直接有力了!祖宗江山和個人的人身安全比起來,孰重孰輕?隆裕太后動搖了,但她仍然不敢做出這個決定。

咋辦?召集自己家人開個會吧!

商量退位問題的王公會議上,鐵帽子王們紛紛登場。

大傢伙兒一聽隆裕太后頒布的會議主題是退位,立刻就炸了鍋了。

恭親王溥偉把矛頭直指袁世凱。

恭親王,大清朝鐵帽子王之一,始祖是道光皇帝第六子,愛新覺羅·奕訢。也就是咱們常說的洋務運動的首領大臣,俗稱鬼子六。輔助慈禧發動辛酉政變,把權力從鹹豐皇帝指定的顧命八大臣手中奪過來。

這個和碩恭親王是道光帝在遺旨中封好的,甚至因為這個,鹹豐皇帝終其一生也沒有真正的信任過奕訢。

但是奕訢因為輔佐慈禧有功,被慈禧賞雙親王俸,欽賜世襲罔替。

溥偉是奕訢的孫子,他是堅決反對退位的人。

和碩恭親王:愛新覺羅·溥偉

溥偉對袁世凱恨之入骨:「袁世凱就是曹操!當年保全袁世凱的人,就是列祖列宗的罪人!真是罪該萬死!」

但是,在座的王公們,都清楚,大清朝,真的要完了,但是誰都不敢從自己嘴裡說出這話來。雖然最後給退位詔書蓋戳的,應該是隆裕太后。

終於七十多歲的鐵帽子王,慶親王奕劻顫顫巍巍,囉裡囉嗦的說了一通,雲山霧罩的,其實就是一個意思,退位吧!前文咱們提到,這位,早就被袁世凱收買了。

溥偉是拍案而起,擼胳膊挽袖子就要打這個出賣祖宗江山的逆賊,反正大家都是鐵帽子王,誰也不比誰低多少。嚇得奕劻落荒而逃,溥偉領著一幹年輕權貴,追著就往慶王府去了,這會,開不下去了。

但是,必須得商量出一個結果來,所以,沒幾天,王公們又坐在一起決定這個老朽帝國的命運。

鐵帽子王,和碩慶親王奕劻連來都沒敢來,怕恭親王溥偉揍他。溥偉的意見還是很堅定:絕對不能相信袁世凱這個人。他開出的優待清室的條件,純粹是他自己著急當那個大總統。一句話都沒法信。前朝的君王,就有一個下場,那就是「死」!

正在大傢伙兒七嘴八舌毫無建樹的時候,大清朝另一位鐵帽子王:肅親王善耆提出了一個想法。提他的名字大家可能不熟悉,但是他的女兒,大家一定熟悉:川島芳子。

川島芳子的父親:善耆

和碩肅親王和前文咱們提到的清末四大恩封的鐵帽子王不同,他屬於另外一種情況。是清初因軍功所封的八位鐵帽子王之一。這八大鐵帽子王中有六位親王,兩位郡王。但是一開始這王爵的帽子可不是「鐵」的,是到了乾隆時期,才把世系理順,才有了世襲罔替這樣的恩賜,帽子才「徹底」變成了「鐵」的。

肅親王的始祖,是皇太極的長子,豪格。因軍功,在皇太極主政的崇德元年被封為和碩肅親王。順治元年就被攝政王多爾袞奪爵了。直到順治八年,順治帝親政,才恢復了爵位。但是人已經在順治五年時被囚禁致死了。

說回宣統三年的肅親王善耆。這人挺「有名」的。不過是惡名。他是立憲派的代表,曾經主張寬恕過刺殺攝政王載灃的青年汪精衛。

他是立憲派,當然不主張退位,他在王公會議上的主張很能看到後來「偽滿洲國」的影子。他主張退回大清朝的「龍興之地」,東北。伺機而動,看是否能再次入主中原。最不濟,做個地方割據勢力還是可以的。

說實話,這個計劃或者說想法,在當時還真有一定的可能性,東三省的總督是忠於清廷的趙爾巽,而地方軍閥勢力比較大的張作霖,後來見了退位之後的溥儀,也下跪磕頭喊皇上。

王公們聽到這個建議,不由得把目光投向了溥儀小皇帝的生父,醇親王載灃。

載灃的反應,很經典,雙目低垂,一言不發。

袁世凱等不及了。1912年1月25日,袁世凱向隆裕太后下了最後通牒:「如果清皇室再拖延下去,那麼皇室的待遇,將交由國會表決。」

接下來,宗社黨主要成員良弼的命運促動了這一過程的加速。

良弼也是紅帶子覺羅,也就是清王室的旁支宗室。是鐵良,溥偉等年輕權貴組織的宗社黨的首領。是堅決反對溥儀退位核心力量。

1月26日,也就是袁世凱向隆裕太后發布最後通牒之後的第二天,在自己家門口被炸身亡。

良弼

垂死掙扎的清王室,等來了致命一擊:在湖北領導北洋軍鎮壓革命軍的段祺瑞發布通電,指責王公大臣阻撓共和,罪惡累累,北洋軍要揮淚「兵諫」了。

當然,不用想也知道,這封通電是袁世凱炮製的。

皇族中的死硬派善耆和溥偉也不敢硬撐了,棲棲遑遑逃離了北京。

其他鐵帽子王呢?和碩禮親王世鐸早就投閒置撒,沒有實權了。和碩鄭親王昭煦還是個十來歲的小孩子。和碩睿親王魁斌,管宴大臣出身,曾經在1910年設立的資政院擔任議員,也就是個擺設。和碩豫親王懋林就是個隨班朝拜的閒散大臣。和碩莊親王載功自從他哥哥載勳死後,就已經很低調做人了。在這樣的大事上,更是沒有發言權。

另兩位也是清初軍功得封的鐵帽子郡王,多羅克勤郡王和多羅順承郡王,都是閒散宗室,只能隨波逐流。

再有就是恩封的四大鐵帽子王之一,大家熟悉的和碩怡親王,始祖是康熙皇帝十三子,忠心於雍正皇帝的愛新覺羅·胤祥。宣統三年時的怡親王毓琪也是個十幾歲的小孩子,起不到什麼作用。

宣統三年臘月二十五(1912年2月12日),小年剛過。隆裕太后淚流滿面,在袁世凱送來的《退位詔書》上,蓋上了皇帝玉璽。清亡。

當晚,袁世凱在燈火通明的外務部大樓通電南京方,表示擁護共和,然後,剪掉了自己的辮子。

感嘆一下,所謂世襲罔替的鐵帽子王。從清皇室來說,絕不會因為你是所謂的世襲罔替,犯了錯誤就不會降爵。

遠的不說,和碩鄭親王端華,是鹹豐帝指定的顧命八大臣之一,辛酉政變後,被慈禧以跋扈的罪名賜死,並降爵。他親弟弟肅順也被公開處斬。

從這些「與國同休」的鐵帽子王的角度來說,也沒有給大清王朝陪葬的決心。比如慶親王奕劻,甚至推動了末代皇帝溥儀的退位。

所以說,在溥儀退位時,大清朝的12位鐵帽子王的態度,真實地反映了一件事,鐵帽子王,不鐵!

史曉生說:

大清都亡了,鐵帽子王又能如何?還不是該幹嘛幹嘛去,識時務的,還能保全性命得以善終,不識時務頑抗到底的,皆死於非命,更慘的連飯都吃不上,不得不靠變賣祖產來餬口度日。

宣統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公元1912年2月12日),清朝的最後一個皇帝溥儀,正式頒布退位詔書,宣布退位,自此,國祚兩百七十六年的大清朝宣告滅亡。

溥儀退位時,還是一個年僅六歲的黃口小兒,因此,他所頒布的退位詔書,實際上出自於臨朝稱制的隆裕太后之手,更準確的,是大清朝各方勢力角逐後的結果。

在這其中,在清朝歷朝歷代中,佔據重要位置的十二名鐵帽子王態度至關重要,從某種程度上來講,這十二人的態度,代表了整個清朝權貴階層絕大多數。

但對於溥儀的退位,十二個鐵帽子王態度不一,有公開表示應順應時代發展,支持退位的,當然也有頑固反對的,這些人不同的態度,也決定了他們不同的結局。

比如醇親王載灃,雖然是溥儀的生父,但在溥儀退位時,並沒有發表什麼意見,並且,在此之後,載灃十分低調,在北京舊居中深居淺出,同時還堅定拒絕了日本人的誘降,因此,一直安穩地活到了解放後,直到1951年才因病去世,算是得以善終。

還有幾個人,抱著鐵帽子王的幻想不放,為了恢復往日的榮光,不惜的向日本人示好,但最終卻死於非命,而大部分的鐵帽子王,在溥儀退位,大清滅亡時,惶惶不可終日,無力改變又不願適應時代,最終消失在歷史長河當中。

清朝一共有十二個鐵帽子王,其中八個是有開國之功的功封,剩餘四位則是後期的恩封,不過,鐵帽子王世襲罔替的特權,是在乾隆年間才得以確定。

公元1636年,皇太極登基,建立大清,按照軍功大小對諸兄弟子侄進行分封,鐵帽子王的雛形,便從此產生,不過,這次分封出來的親王,只有七位。。

皇太極的封爵標準,是在其父努爾哈赤所制定的八旗制度上進行的,在努爾哈赤時代,讓自己的嫡出子孫,如代善、皇太極、多爾袞等各領一旗,但當時各種封爵制度還未完全成型,因此,在皇太極登基後,就在此基礎上,進行了封爵。

經過皇太極的分封,得到親王級別的共有七位,包括大貝勒代善為和碩禮親王,貝勒濟爾哈朗為和碩鄭親王,墨爾根戴青貝勒多爾袞為和碩睿親王等,之後,在分封一個多月,又追封代善第三子薩哈廉為穎親王,也就是說,親王級別的已經達到八人,這八位就是後來的「八大鐵帽子王」的基礎。

不過,這個時候的親王,只是在身份上尊貴而已,並沒有明文規定這些親王有世襲罔替的特權,包括在順治、康熙以及雍正年間,這些親王的爵位多有變動,或降或改,甚至名字還有變化,而這種情況,直到乾隆年間,才得以改變。

乾隆四十三年(公元1778年),乾隆皇帝藉助給睿親王多爾袞平反之際,不僅將諸王的封號最初封號給恢復,並下詔對親王們世襲罔替的特權進行了明文確定。

其中,具體的規定包括:爵位名稱以最初第一代親王去世時的爵位為準,另外,繼承這個爵位的人,即便是犯了小錯,爵位上不做降級處理,也就是說,只要不是生前犯謀逆一類的嚴重錯誤,這個爵位就可以由後人一直繼承下去,「鐵帽子王」的俗稱,便由此而來。

除了世襲罔替之外,鐵帽子王還享有另外兩個與普通親王不一樣的特權,包括其王府也可以世襲罔替,同時俸祿十分優厚,達到了歲俸銀1萬兩,祿米1萬斛,並在後世不斷增加。

能夠被封為「鐵帽子王」的,自然是曾經立下汗馬功勞的功臣或者後世有匡扶社稷之功,並且大多都是清朝的皇室宗親,其中的八位,是在清初便確定受封,而其他四位,則是在清朝中後期才因功受封的,而先前受封的八位,又分為和碩親王六位,多羅郡王兩位。

和碩禮親王

第一代和碩禮親王,是努爾哈赤的次子代善,此人驍勇善戰,並在努爾哈赤死後,擁立皇太極為帝,因此被晉封為和碩禮親王。

皇太極死後,代善又與多爾袞一起,擁立年幼的福臨為帝,除了開國之功外,代善也有擁立之功,因此,在乾隆年間,被下詔配享太廟,爵位由代善的第七子滿達海一系繼承。

和碩鄭親王

第一代和碩鄭親王,是努爾哈赤的侄子濟爾哈朗,他是唯一一位非努爾哈赤直系子孫但受封親王的,他的父兄在反叛努爾哈赤後,濟爾哈朗被努爾哈赤接到宮中撫養,視如己出。

濟爾哈朗不僅堅定地支持了順治帝登基,還與多爾袞一道,成為了當時的攝政王,只不過他的這個攝政王,大多還是聽多爾袞的,但有有意思的是,在多爾袞死後,濟爾哈朗是第一個跳出來公布多爾袞罪狀的人。

順治十二年,濟爾哈朗因病去世,順治帝大為悲痛,下詔休朝七天,並為濟爾哈朗立碑紀功,乾隆年間,被下詔配享太廟,爵位由其次子濟度一系繼承

和碩睿親王

這就是我們熟悉的攝政王多爾袞,他是努爾哈赤的第十四個兒子,並在皇太極死後,成為了當時清朝實際的掌權者,但在其死後,被順治帝清算,爵位以及封賞全部被奪。

乾隆四十三年,乾隆帝下詔為其平反,追諡多爾袞為睿忠親王,並配享太廟,由於多爾袞沒有兒子,其爵位由他的養子多爾袞一系繼承。

和碩豫親王

和碩豫親王多鐸,是努爾哈赤的十五子,也是睿親王多爾袞一母同胞的弟弟,南明的弘光帝朱由崧就是被多鐸俘虜,因戰功被皇太極封為豫親王。

順治六年,多鐸因染天花病逝,其爵位由其次子多尼繼承,到了乾隆四十三年,多鐸被下詔配享太廟。

和碩肅親王

肅親王便是皇太極的長子豪格,他在皇太極登基後受封,但由於向來與多爾袞不和,在順治元年,被多爾袞借順治帝之口,下詔廢除爵位,並在順治五年死在獄中。

順治帝親政後,為豪格平反,並恢復其肅親王的爵位封號,爵位由其第四子富綬繼承,乾隆四十三年,豪格被下詔配享太廟。

和碩莊親王

莊親王是皇太極的第五子碩塞,在最初時,他的爵位叫做承澤親王,是在順治年間,才被改為莊親王的。

碩塞的戰功同樣很大,他曾與多鐸一起大敗李自成,又在南京俘虜弘光帝朱由崧,不過,他在順治十一年便病逝,年僅二十七歲,其爵位由長子博果鐸繼承。

不過,第一代莊親王,並不是碩塞,而是努爾哈赤的同母弟舒爾哈齊,只不過,他在受封貝勒後,謀圖分裂後金,被努爾哈赤幽禁而死,順治帝親政後,追封他為和碩莊親王,其子就是鄭親王濟爾哈朗。

多羅克勤郡王

首位多羅克勤郡王,是禮親王代善的長子嶽託,嶽託這個人,十分驍勇善戰,在清初的幾場關鍵性戰役中,都有嶽託的身影,他也在其中立下不少功勞。

努爾哈赤死後,嶽託作為代善的長子,卻主動與三弟薩哈璘一起勸說父親代善,放棄爭奪大位的想法,去支持皇太極,最終,嶽託成功的說服的代善。

因此,他在皇太極即位後,不僅有累累戰功,還有擁立之勞,因此曾被封為和碩成親王,但嶽託最大的毛病就是極為狂妄,因為這個多次惹的皇太極大怒,又將他的爵位一降再降,最低時,僅僅是個貝勒。

公元1639年,嶽託因染上天花病逝,在他死後,皇太極念其有功,便追封他為克勤郡王,爵位由其長子羅洛渾繼承,乾隆四十三年,嶽託神位入盛京賢王祠。

多羅順承郡王

順承郡王勒克德渾,是努爾哈赤的曾孫,也是代善的孫子,勒克德渾這個郡王封號,完全得益於他的父親薩哈璘。

薩哈璘是代善的第三個兒子,在他活著的時候,不僅戰功累累,並且,薩哈璘為人謙和低調,同時還通曉滿、漢、蒙古三種文字,是當時難得的一個人才,最重要的是,他是皇太極的堅定支持者。

但不幸的是,薩哈璘在皇太極登基不久便英年早逝,為此皇太極大為悲痛,追封薩哈璘為和碩穎親王,這個爵位本應由其子阿達裡繼承,但阿達裡在順治年間獲罪,順治帝下詔罷黜其宗室待遇,導致薩哈璘的次子勒克德渾也受到牽連。

不過很快,順治帝又將勒克德渾復入宗室,加封多羅貝勒爵位,之後勒克德渾因立戰功,晉封為多羅順承郡王,順治九年,勒克德渾病逝,其爵位由第四子勒爾錦繼承。

上述便是清朝初期所封的「八大鐵帽子王」,這八位每一人都是在清初立下過汗馬功勞,因此才會在生前或者死後獲此殊榮,而乾隆皇帝在其執政期間,對這些親王、郡王的釐清和規定,更是讓他們的後人坐穩了特權階級的位置,與之後被封的另外四個親王相比,這八大鐵帽子王顯然地位上更為尊貴。

和碩怡親王

第一代和碩怡親王,是康熙帝的十三子胤祥,這位堅定支持雍正帝的皇子,在雍正登基後,被恩封為和碩怡親王,並在乾隆年間,將這個爵位定為世襲罔替。

和碩恭親王

恭親王奕訢,是道光帝的第六子,在其兄鹹豐帝登基後,便封奕訢為和碩恭親王,而在鹹豐帝駕崩後,奕訢配合慈禧太后,發動了著名的辛酉政變,成為了慈禧掌權初期時,朝中的重臣。

和碩醇親王

醇親王奕譞,就是光緒帝的生父,也是慈禧太后的妹夫,他在鹹豐年間被封為和碩醇親王,並在光緒登基後,享受食親王雙俸。

和碩慶親王

慶親王奕劻,他是乾隆皇帝的第十七子永璘的嫡孫,他的爵位,是在慈禧死後,為緩和宗親之爭,由實際掌權的醇親王載灃所賜,他也是清朝歷史上,最後一個被封為世襲罔替的親王。

這四位恩封的親王,因其被封時,有爵位世襲罔替這一特權,因此也被算入「鐵帽子王」的序列,與前文中的「八大鐵帽子王」一併被稱為十二鐵帽子王,但無論是影響力還是貢獻,這四位與其他八位對比,還是要差得很遠,不過,無論身份高低,在溥儀宣布退位、大清朝滅亡的時候,這些人曾經的榮華富貴,都化為雲煙消散了。

先說和碩禮親王,最後一代的禮親王,叫做愛新覺羅·世鐸,按照輩分來講,他是代善的九世孫,他繼承爵位時,已經是道光末年。

之後,他一路順風順水,利用親王身份,更是做到了軍機大臣的位置,不過,在慈禧「西行」歸來後,世鐸被罷職,成了一個閒散的王爺。

溥儀退位時,世鐸已經是一個六十八歲的老人,對於大清的解決,他也無力改變,只能默默地接受這個結果。

民國三年,世鐸在北京病逝,遜清小朝廷還煞有其事地將禮親王的爵位,傳給了世鐸的兒子誠厚,不過史料中對後續並無記載,大概死在了那個戰亂的年代,禮親王的爵位也就此消散。

其次是和碩鄭親王,這個爵位,實際上就傳了十三代,到同治年間時,第十三代鄭親王端華,是鹹豐帝駕崩前安排的「八大顧命大臣」之一,但由於慈禧成功的發動了「辛酉政變」,端華便被賜死,其子孫也被剝奪了繼承爵位的資格。

不過,慈禧掌權後,從端華的族人中,找到了他的族叔承志,讓他來繼承鄭親王爵位,但承志這個親王,實際上只是一個門面而已,沒有任何的實權。

到了溥儀退位時,最後一代鄭親王昭煦,只是一個十幾歲的孩子,對於大清的改變,更是無能為力,而在這之後,昭煦為了繼續享受奢華的生活,不惜的變賣祖產,甚至還將祖墳給刨了,將其中的陪葬品拿去變賣,以供其揮霍,最終,昭煦再沒有消息,是死是活不得而知。

類似於昭煦這樣,對溥儀退位沒有能力表達態度的,還有末代睿親王魁斌、末代豫親王懋林、末代怡親王毓麒以及末代克勤郡王晏森、末代順承郡王訥勒赫,這幾位在當時,要麼年幼無知,懵懵懂懂,要麼是毫無實權,只是一個空架子,因此,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大清朝的覆滅而默默不語,並在之後,一個個消失在歷史長河之中。

其中末代豫親王懋林的長子端慎,曾經在民國時期,因為生計將豫親王的金印拿到當時的中央銀行變賣,在當時引起了不小的社會轟動。

除此之外,還有如末代肅親王善耆、末代恭親王溥偉這樣的頑固派。尤其是溥偉,在退位詔書頒布之前,揚言道「有他在,大清就不會亡」,更是在詔書頒布現場,大罵支持溥儀退位的慶親王奕劻。

溥偉和善耆還曾聯合其他王公大臣,組成「宗社黨」,並極力主張對南方革命黨武力圍剿,而在溥儀退位後,善耆逃往旅順,試圖繼續進行清朝復闢的工作,不過其卻在1922年,死在旅順,死因不明。

溥偉在清朝滅亡後,於1931年投靠了日本人,想出任傀儡政府的首腦,但日本人最終還是選擇了末代皇帝溥儀,這就讓溥儀對溥偉多有猜忌,因此他的經濟上就大受削減,以至於在1936年,窮困潦倒的溥偉,死在了大連的一家小旅館中。

相對而言,末代的莊親王載功,就對當時的形勢明白很多,他知道這是時代的必然,因此,對此看得很開,在清朝滅亡不久後,載功去世,爵位由其子溥緒「繼承」,不過此時已經是1915年,大清的爵位並不好使,溥緒將名字改為莊清逸,並投身於戲曲行業,於1931年病逝。

還有一個,就是在退位現場被恭親王大罵的慶親王奕劻,他是最後一個被封世襲罔替的親王,不過他的親王,也就傳了一代,因為,他當上親王沒多久,大清就亡了。

可以說,溥儀的退位,奕劻有不小的「功勞」,在退位之前,奕劻曾接受了袁世凱三百萬白銀的賄賂,並在袁世凱保證會保全奕劻家產的條件下,前去遊說隆裕太后拿定主意,也正因為如此,他才會在退位現場,被恭親王等人大罵。

溥儀退位後,奕劻由於害怕清朝宗室的報復,因此帶著家產以及家眷,從北京跑到天津租界生活,1917年奕劻因病去世。

值得一提的,是末代醇親王載灃,他不僅是親王,還是末代皇帝溥儀的父親,如此敏感的身份,卻在溥儀退位時,並沒有太多表示,甚至暗中還有如釋重負的感覺。

溥儀前往東北後,日本人曾秘密找到載灃,想要通過高官厚祿來誘降他也去東北,但被他堅定拒絕,並怒斥溥儀投靠日本人的舉動。

新中國成立後,載灃將醇親王貢獻出來,用作公用,可謂是深明大義,周總理都曾對他有過很高的評價。

1951年初,載灃因風寒等病發作,病逝在北京,享年六十八歲。

小結:

溥儀的退位和清朝的滅亡,是時代發展的結果,也是歷史進展的必然,在大清朝轟然倒塌之際,曾經高高在上的「鐵帽子王」,卻態度不一,有不願面對現實,意圖復闢的,還有坦然面對,順應時代的,更多的,是對於榮華富貴的消散,惶惶不可終日的,但不管是怎樣的態度,最終還是必須得接受現實,順應時代,因為歷史的車輪永遠是滾滾向前的,抱著昨日的腐朽不放,最終只能被時代丟棄,這是千百年來,永恆不變的真理,曾經是,現在是,未來也是。

歷史巴說:

清朝一共敕封了12位鐵帽子王,分別是禮親王:代善,鄭親王:濟爾哈朗,睿親王:多爾袞,豫親王:多鐸,肅親王:豪格,莊親王:碩塞,克勤郡王:嶽託,順承郡王:勒克德渾,和碩怡親王:允祥,和碩恭親王:奕訢,和碩醇親王:奕譞,和碩慶親王:奕劻!

當然這些人,是活不到溥儀退位的(和碩慶親王奕劻除外),所以在溥儀退位的時候,都是他們的子孫在世襲著這些爵位!

包括禮親王第十二代世襲王爺禮恪親王世鐸,鄭親王第十三代世襲王爺鄭親王照煦,睿親王第十二代世襲王爺睿敬親王魁斌,豫親王第十三代世襲王爺豫親王懋林,肅親王第十二代世襲王爺肅忠親王善耆,莊親王第十二代世襲王爺莊恭親王載功,克勤郡王第第十三代世襲王爺克勤郡王晏森,順承郡王第十三代世襲王爺順承質郡王訥勒赫,和碩怡親王第八代世襲王爺怡親王毓麒,和碩恭親王第二代世襲王爺恭賢親王溥偉,和碩醇親王第二代世襲王爺醇親王載灃!

那麼溥儀退位的時候,這些鐵帽子王的子孫又在幹什麼呢?對此又是什麼態度呢?

下面我們就一起來聊聊!

一,禮親王世鐸

禮親王世鐸出生於道光三十年,進入仕途在同治年間!奕訢辭職軍機處大臣後在奕譞的推舉下世鐸成為軍機處大臣並列領班!光緒二十七年因為世鐸沒有按旨抵達西安行在被慈禧剝奪軍機大臣但保留上書房行走!慈禧去世後,世鐸又被起用任皇族內閣弼德院顧問大臣,相當於皇帝顧問!

1912年,作為沒有實權的皇帝顧問世鐸眼睜睜的看著溥儀宣告退位而無可奈何!最終在兩年後不幸病逝!享年71歲!

世鐸雖然曾經做過軍機首輔,可在慈禧後期,他並沒有進入權利的核心,加上慈禧君主立憲,講究內閣制,世鐸更如閒人一般疏遠政事,後來溥儀繼位後,雖然又起用了世鐸,可他因為年事已高,朝廷也只給了他一個虛職,所以,在面對溥儀退位的時候,世鐸也只能是默默承受,而無可奈何!

二,鄭親王照煦

溥儀退位時,照煦才剛成年,因為沒有入朝為官的經驗也沒有為人處事的道行,所以,僅僅數餘年照煦就賠的傾家蕩產,還把一座偌大的鄭親王府也當給了洋人,後來還是中國大學用十五萬兩銀子替他還了帳才倖免於難,否則照煦就得在牢裡度過他的一生了!

到了1947年,一無所有的照煦終於想通了,過起了平民生活,以拉黃包車為生!直到去世!

溥儀退位時,照煦因為沒有入朝為官,也沒有為人處事的經驗,又如紈絝子弟一般整天吃喝玩樂,所以,溥儀退位的時候,照煦想的最多的就是自己的財產怎麼辦,以後怎麼辦!至於大清國,他早拋到腦後了!

三,睿敬親王魁斌

魁斌出生於同治三年,成年後任管宴大臣,慈禧實行君主立憲後,改任資政院議員!專門籌備君主立憲等各項事宜!

魁斌和禮親王世鐸一樣,都被慈禧封了個閒差,既沒有軍權也沒有實權,所以,在溥儀退位的時候,魁斌和大多數人一樣,都只能面對現實,而無可奈何!

四,豫親王懋林

懋林,出生於光緒十八年,1913年病逝,只活了21年,臨死前只有鐵帽子王一個爵位,並沒有入朝為官!

所以,當溥儀宣告退位時,他只能從心裡默默地哀嘆,接受現實!

五,忠親王善耆

善耆生於同治五年,光緒十三年封鎮國公,光緒二十五年襲肅親王爵,慈禧逃往西安時被委派與李鴻章一起參與談判《辛丑條約》!而後,善耆歷任京城稅務總監督,工巡總局管理事務大臣等職!溥儀退位時,善耆聯合良弼、溥偉等人成立皇族內閣君主立憲維持會(宗社黨)反對袁世凱成立民國!不久因寡不敵眾逃往東北旅順!直到1922年去世!

善耆是晚清不可多得皇族,也是一位厲害的改革家!在他任京城稅務總監督時,他打破由來已久的貪汙腐敗政策,制定了政治清明的稅收政策,使每年上交的稅銀達60多萬兩,尤其在之前洋人一直不交稅的情況下,善耆做到了一視同仁!

後來,善耆在任工巡總局管理事務大臣時,他破天荒的成立了京城第一支警察隊伍,制定了一套完整的警察制度,並在交通,路面上大有作為,比如重修王府井大道,開設貿易市場等!

就在善耆大展拳腳的時候,隆裕太后卻準備宣告退位!無奈,善耆只能聯合良弼、溥偉等皇族成立宗社黨討伐袁世凱反對遜位,可大勢已去,善耆等人又沒有部隊來支持他們,所以很快大清就亡了!

大清亡了當日,善耆就跑到了東北旅順,在那裡,他從來沒有放棄復國,從1912年到1922年十年間他兩次勾結日本人參與復國,一次是參與日本搞所謂滿蒙獨立運動時,他悄悄購買了軍火想運往北京參與復闢,可是路上遭到了東北軍閥吳俊升的阻攔,最終胎死腹中!另一次是張勳復闢的時候,他為了支持張勳,變賣了所有家產來支持,可遭到了日本人的阻攔!往後,善耆一直沒有放棄,他不但將自己的兒子女兒全部送往國外,還告知他們永遠不做中國的官,其中他兒女裡最有名的當屬川島芳子!後來成為日本最有名的間諜!

1922年,善耆含著未完成的遺願,抑鬱而終,享年56歲!

對於溥儀退位這件事,善耆的態度非常明確,就是堅決反對,且堅持復國,堅持大清的統治,甚至為此不擇手段!

六,莊恭親王載功

載功出生於鹹豐九年,卒於1916年,光緒二十八年承襲的莊親王,之後任鑲黃旗蒙古都統!

在這之前,莊親王為載功的哥哥載勳,因為載勳反洋人支持義和團被慈禧給賜自盡了,所以載功承襲了莊親王!

從履歷上看,載功並沒有被慈禧重用,唯一的職位就是鑲黃旗蒙古都統,而且還是在世襲莊親王之後封的,這說明,蒙古都統也可能是承襲的,那這樣一來,溥儀退位時,載功可能只有一個爵位,且一直賦閒在家!所以,對於溥儀退位,載功想的更多的是自己的未來,而不是大清的命運!

七,克勤郡王晏森

晏森,歷史上對他的記載並不多,甚至連他做過什麼官都沒有記載!

唯一有記載的就是他在民國時候的趣聞!

1910年,晏森承襲了克勤郡王,兩年後大清就滅亡了!對於大清的滅亡,晏森並沒有感覺到悲傷,甚至已經做到了事不關己的水平!他每天想的最多的就是怎麼拿祖宗留下的文物,錢來吃喝玩樂!而且每次沒有的時候,他都會想怎麼去賣這些東西!久而久之,他的祖業就敗光了!

敗光了祖業怎麼辦,日子還得過吧,他就開始了跑人力車的活,每天雖然苦,可溫飽還能解決,因為在京城跑,很多人都認識他,久而久之就傳到了溥儀的耳朵裡!溥儀認為好得是愛新羅覺的子孫怎麼能這麼給祖宗丟臉,無奈,溥儀只能把他接到東北,想給他謀個差事,總比在那強,可晏森習慣了北京的生活,對於溥儀給的職位,他也沒興趣,不久溥儀就給他很多錢打發晏森回到了北京,到了北京晏森就用這些錢買了個四合院,也可能是溥儀真的不想讓他幹人力車的活,所以,直到晏森去世,他都再沒幹過其他的!

晏森,算是比較懶散的皇族,既沒有大志也沒有遠見,所以,對於溥儀退位,他的態度就是,既不關心,也不參與,只要自己逍遙的活著就行!

八,順承質郡王訥勒赫

訥勒赫生於光緒七年,一生下來便承襲了郡王爵位!歷任鳥槍管理大臣」、閱兵大臣,禁菸大臣!

從他的履歷上來看,慈禧還是比較重用他的,只是訥勒赫的能力一般,所以,一直沒有進權利的中樞!

而對於溥儀退位,訥勒赫的態度可能就沒有那麼積極了,畢竟不在權利的中樞,想反對,想幫忙也使不上勁!所以,面對亡國,訥勒赫也只能承認現實,做好自己罷了!

九,怡親王毓麒

毓麒,生於1900年,卒於1948年!

2歲時承襲的怡親王,溥儀退位時他才12歲,所以,對於一個12歲的娃娃來說,他的心裡只有玩,退位不退位他根本不關心!

十,恭賢親王溥偉

溥偉,生於光緒六年,光緒二十四年承襲的爵位,歷任歷任官房大臣、正紅旗滿洲都統、禁菸事務大臣等!光緒被囚禁後,被作為儲君被培養,後來辛亥革命爆發後,溥偉聯同良弼,鐵良等成立宗社黨反對袁世凱!溥儀退位後,逃往東北,不久聯合日本人組成勤王軍參與復闢,結果失敗,而後,又勾結日本人拉攏溥儀成立偽滿洲國!1936年在東北去世!

溥偉和善耆的態度一樣,就是誓死不承認民國,即便是勾結日本人,當漢奸也在所不惜!

十一,醇親王載灃

載灃生於光緒九年,光緒十六年承襲爵位,歷任隨扈大臣,軍機大臣,攝政王等職!1951年病逝,享年68歲!

載灃是一個有為的王爺,也是一個有骨氣的王爺,比如在德國皇帝讓載灃給他跪下道歉時,載灃卻堅決不跪,維護了中國人的氣節,還有抗日戰爭時,日本人曾屢次拉攏載灃讓他支持溥儀建立偽滿洲國,可都遭到了載灃拒絕,直到日本投降都沒有得逞,後來解放以後,載灃還把他的王府主動獻給了國家,直到他去世都沒有做出有失中國人氣節的事來!

而對於溥儀退位,載灃也做出了英勇的鬥爭,可因為沒有兵權,國家又在自己的掌控下不能重振旗鼓,所以,載灃也放棄了攝政王的職位,回到家裡頤養天年!並接受了大清滅國的事實,即便後來各種皇族復闢包括張勳復闢都曾找過他,可他都堅持不復出,直到去世!

十二,慶密親王奕劻

奕劻,生於道光十八年,光緒二十四年承襲爵位,歷任軍機大臣,外務大臣,總理大臣等職!1917年病逝於天津!

奕劻的仕途,在前期並不受重用,直到他支持慈禧廢帝以後,才慢慢得到了重用!尤其在與李鴻章一起去與洋人談判之後,權利更達到了巔峰,成為總管全國的總理大臣!而後,奕劻,也開始慢慢變得腐敗,各地官員向他行賄都排起了長隊,且從不拒收,據統計,他和他兒子載振存在滙豐銀行的私產就達150萬兩,而且每次過壽所收的壽禮就好幾百萬!

溥儀退位的時候奕劻的職位為弼德院總裁,雖然是虛職可也是有話語權的人!在面對溥儀退位這件事上,他的態度與溥偉這些人大相逕庭,不但支持袁世凱出山,還支持溥儀退位!以至於在溥儀退位當天就被以溥偉為首的宗社黨追到了天津!後來,奕劻也不敢擅自回北京,最後直接在天津去世了,享年七十九歲!

總結:十二大鐵帽子王雖然都是皇族,可在國家生死存亡之際,所展現出來的態度大相逕庭,總結下來有三種,第一種,事不關己的態度,第二種,反對的態度,第三種支持的態度!從三種態度看,事不關己的更多,支持的更少,反對的寥寥無幾!真是千姿百態,但有一點不容改變,就是不管持何種態度,都改變不了亡國的命運,因為這是大勢所趨,誰也改變不了!

喜歡的朋友記得評論轉發加關注吆!

吉祥如意說:

王朝興衰,朝代更迭,大廈將傾,身為天子的最高統治者,皇帝自身難保。而那些王公貴族早已煌煌不可終日,苟延殘喘,只要還有一線逃命的機會,可以說是樹倒猢猻散,什麼鐵帽子王,銅帽子王早已逃之夭夭。

歷史上所發生的這種朝代更替,皇帝不是被殺就是逃亡的事情還少嗎?昔日繞著皇帝身邊轉的那些滿朝文武,早已為了各自保命,逃得無影無蹤。北宋末年的兩個當朝皇帝被金人擄到蒙古大草原上,受盡人身心靈的傷害。還有那個唐李後主李煜雖然治國無能,詞填寫的一流。不能不提樂不思蜀的劉禪,為了保全小命,睜著眼睛說瞎話。

同為末代皇帝的明王朝崇禎皇帝朱由檢,十七歲登基,在位17年。到了1644年由李自成所率領的農民起義軍攻進紫禁城時,並沒有保駕護航的人在其身邊。可憐的崇禎皇帝朱由檢,用一根繩子將自己吊死在煤山角下的一棵歪脖槐樹上。轟轟烈烈由他老祖宗朱元璋,所帶領的千軍萬馬所打下的江山社稷斷送在他的手裡。

清朝末代皇帝溥儀要比崇禎皇帝幸運得多。儘管發生在1911年10月10日的辛亥革命,迫使溥儀退位,標誌著推翻了滿清封建王朝。但溥儀仍然享受到新成立的民國政府的「清室優待」條件,溥儀仍然帶領皇親國戚,居住在皇宮裡吃香喝辣的。到了1924年被軍閥馮玉祥趕出紫禁城,前後十多年溥儀還在宮裡生活。

至於什麼鐵帽子王那些大清王朝所封稱號的王公大臣,對於溥儀退位的態度如何?此時已經不是他們耍態度的時候,而是由辛亥革命所成立的臨時政府說了算。各自去尋個人的生活的道路,凡是不聽命令者,他們應該心裡都明白下場如何。

社會發生劇烈變革的時候,那些飽讀史書的王公大臣都懂得識時務者為俊傑,至於鐵帽子王們的下場如何,關鍵就看他們自己是如何選擇的。(原創於:2021/09/21)

苦行騎士說:

清朝共有12位鐵帽子王,鐵帽子王是清代世襲罔替的王爵,它比一般的王爵享有更優的待遇和特權,其特點是隔代不降爵,歲銀一萬兩,可獲賜鐵帽子王府。

清代的12位鐵帽子王中,有八位是功封(立有戰功),可配饗太廟。分別如下:

禮親王代善、鄭親王濟爾哈朗、睿親王多爾袞、豫親王多鐸、肅親王豪格、莊親王碩塞、克勤郡王嶽託、順承郡王勒克德渾。

剩餘的四位鐵帽子王是在清朝中後期恩封(和平時期立有大功),分別如下:

怡親王胤祥、恭親王奕訢、醇親王奕譞、慶親王奕劻。

溥儀退位時(1912年),清代的12位鐵帽子王早已名存實亡。在宣統三年,也就是辛亥革命爆發的當年,最有權勢的醇親王載灃辭職,僅有兩位反對退位。

溥儀退位時,清代的12位鐵帽子王情況如下:

禮恪親王:愛新覺羅·世鐸

第一代禮親王是清太祖努爾哈赤次子代善,他在皇太極崇德元年(1636年)被封為和碩禮親王。清帝遜位時,禮親王已傳至第十二任,即代善的九世孫世鐸。

世鐸,正紅旗人,於道光三十年(1850年)承襲禮親王爵位。世鐸是清末後黨的主要成員,1901年被罷去軍機大臣,後主管宗人府,1911年任弼德院顧問。

這時的世鐸一直抱病在床,早已不管皇室事務。清帝遜位兩年後,世鐸因病去世,其爵位又世襲了兩代三人,分別是其子誠厚、誠堃和孫子毓鋆(誠厚之子)。

睿敬親王:愛新覺羅·魁斌

第一代睿親王是努爾哈赤第十四子多爾袞,他在崇德元年因戰功被封和碩睿親王。由於多爾袞無後,第二代睿親王由其養子多爾博(豫親王多鐸五子)承襲。

清帝遜位時,睿親王已傳至第十二任,即睿敬親王魁斌。他在光緒二年(1876年)承襲爵位,時任管宴大臣,後任資政院議員,於民國四年(1915年)病逝。

清末時的魁斌沒有什麼實權,末代睿親王是其子中銓。

豫親王:愛新覺羅·懋林

第一代豫親王是努爾哈赤第十五子多鐸,他在崇德元年因戰功被封豫親王。清末時的豫親王是多鐸的八世孫懋林,他在光緒十八年(1892年)承襲睿親王位。

清帝遜位時,懋林才二十歲,在清室既無實權又沒有什麼影響力。在民國二年(1913年),懋林病逝,其子端鎮為末代豫親王。

肅忠親王:愛新覺羅·善耆

第一代肅親王是清太宗皇太極長子豪格,他在崇德元年因戰功被封為肅親王。清末時的肅親王是豪格的十世孫善耆,他在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承襲爵位。

善耆歷任乾清門統領、民政大臣、理藩大臣,贊成清末立憲運動。辛亥革命爆發後,善耆等人成立君主立憲維持會,反對議和與清帝遜位,主張罷黜袁世凱。

革命黨暗殺活動此起彼伏,善耆一黨各自逃亡。歷史潮流不可阻擋,在清帝遜位後,善耆逃亡並多次組織復闢活動未果,於1922年抑鬱而終,其子憲章襲爵。

莊恭親王:愛新覺羅·載功

第一代莊親王是皇太極第五子碩塞,他在順治八年(1651年)被封為和碩承澤親王。清末時的莊親王已傳至第五代,即康熙皇帝的第十六子允祿五世孫載功。

載功於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承襲莊親王爵位,任鑲黃旗蒙古都統。在清帝遜位之時,載功退避三舍,沒有什麼政治意圖,於1916年病逝,後其子襲爵。

鄭親王:愛新覺羅·照煦

第一代鄭親王是努爾哈赤侄子、和碩莊親王舒爾哈齊第六子濟爾哈朗,他在崇德元年因軍功被封為和碩鄭親王。清末時的鄭親王末代親王照煦,他兩歲時襲爵。

清帝遜位時,照煦才十二歲,沒有參與清末的政治活動。

克勤郡王:愛新覺羅·晏森

第一代克勤郡王是努爾哈赤之孫、禮親王代善長子嶽託,他在崇德三年(1638年)被因戰功被追封為克勤郡王。最後一任克勤郡王是晏森,他14歲時承襲爵位。

兩年後,清帝遜位,當時晏森16歲,還沒有參與到政治活動中。

順承郡王:愛新覺羅·訥勒赫

第一代順承郡王是禮親王代善之孫、和碩穎親王薩哈璘次子勒克德渾,他在順治五年因戰功被封為順承郡王。清末時順承郡王傳至第十五代,即質郡王訥勒赫。

訥勒赫於光緒七年(1881年)承襲順承郡王,先後任鳥槍管理大臣、閱兵大臣。清帝遜位時訥勒赫31歲,任正白旗都統,未參與政事。五年後病逝,侄子襲爵。

怡親王:愛新覺羅·毓麒

第一代怡親王是康熙第十三子、雍正的異母弟胤祥,他在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被雍正封為和碩怡親王,成為清朝第九位鐵帽子王。八年後病逝,配享太廟。

清末時的怡親王是胤祥七世孫毓麒,他於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承襲爵位,時年才兩歲。清帝遜位時,毓麒才12歲。1948年,毓麒病逝,終年48歲。

恭賢親王:愛新覺羅·溥偉

第一代恭親王是道光第六子、鹹豐異母弟奕訢,他在道光三十年(1850年)被封為恭親王。第二任恭親王是奕訢之孫溥偉,他在1898年承襲王爵,時年十八歲。

辛亥革命爆發後,溥偉、善耆和良弼反對袁世凱復出與清帝遜位,阻止南北和談。清朝滅亡後,溥偉裡通外國,意欲恢復清室統治,並極力發起滿蒙獨立運動。

1936年,溥偉在饑寒交迫中猝逝,時年56歲,其子毓嶦承襲爵位。

醇親王:愛新覺羅·載灃

第一代醇親王是道光第七子、鹹豐異母弟奕譞,他在道光三十年(1850年)被封為醇郡王。末代醇親王是奕譞第五子、光緒異母弟、溥儀生父載灃。

載灃於光緒十六年(1890年)襲王爵,成為第二代(末代)醇親王。溥儀即位後,載灃任監國攝政王。武昌起義後,載灃辭職回家,不問政事,次年溥儀退位。

載灃看清形勢後急流勇退,沒有阻止清帝遜位進程。1951年,載灃風寒病逝。

慶貞親王:愛新覺羅·載振

第一代慶親王是乾隆第十七子、嘉慶同母弟永璘,他在嘉慶五年(1800年)被封為慶郡王。清末時的慶親王是永璘之孫奕劻,他在光緒二十年被封慶親王。

宣統三年(1911年),奕劻出任內閣總理大臣。袁世凱復出後,奕劻讓出首相職位改任弼德院總裁。次年,奕劻支持清帝退位,實行共和。五年後病逝。

奕劻之子載振於民國六年承襲爵位,1947年病逝天津,時年71歲。

綜上,清代的12位鐵帽子王中,僅有肅親王善耆和恭親王溥偉極力反對清帝遜位,並裡通外國企圖恢復清室統治,但歷史潮流不可逆,最終以失敗而告終。

奕天讀歷史說:

清朝的爵位傳承主要分為兩種,一種是世襲遞降,即每繼承一次,爵位降低一級;另外一種就是世襲罔替,即每次繼承爵位的等級不變。世襲罔替的爵位,就被稱為「鐵帽子」。其中,親王、郡王級別的世襲罔替爵位,整個清朝總共有十二位,即所謂的十二大鐵帽子王。

滿清建立之初,按照功勞冊封了八大鐵帽子王,分別是和碩禮親王代善,努爾哈赤次子;和碩睿親王多爾袞,努爾哈赤十四子;和碩豫親王多鐸,努爾哈赤十五子;和碩肅親王豪格,皇太極長子;和碩莊親王碩塞,皇太極五子;和碩鄭親王濟爾哈朗,努爾哈赤弟舒爾哈齊六子;多羅克勤郡王嶽託,代善長子;多羅順承郡王勒克德渾,代善三子薩哈璘次子。

雍正時期,和碩怡親王胤祥的爵位,經特許,世襲罔替,成了清朝第九個鐵帽子王。

清末慈禧主政,又增加了和碩恭親王奕訢,道光帝六子;和碩醇親王奕譞,道光帝七子;以及和碩慶親王奕劻,乾隆十七子永璘六子綿性長子,三個鐵帽子王。

清朝的鐵帽子王,前期八個,中期一個,後期三個,共計有十二個。

溥儀退位的時候,這些鐵帽子王都是什麼態度呢?我們逐個來看。

一、和碩禮親王

和碩禮親王,起自代善,一共傳了十五位。道光三十年(1850年),年僅七歲的代善九世孫世鐸襲爵,成為了第十二位禮親王。世鐸在同治年間任內大臣,光緒時入軍機處,後又成了領班軍機大臣,地位虛高。

世鐸為人隨和,聽話,能力卻很一般,甚至是有些昏庸。他對慈禧是言聽計從,正符合慈禧需要一個傀儡裝點門面的需要。因此,世鐸的地位卻非常穩固。

庚子國變後的第二年(1901年),慈禧從西安返京,打算實行新政,這才罷免了世鐸的軍機大臣職務,改任其為御前大臣。

宣統三年(1911年),即溥儀退位的前一年,世鐸又改任皇族內閣弼德院顧問大臣。當袁世凱威逼利誘隆裕太后讓溥儀退位之時,世鐸已經是六十八歲高齡,再加上他原本就隨和昏庸,只是唯太后諭旨行事,所以,隆裕太后說什麼,他就做什麼,隆裕的態度,就是他的態度。

二、和碩睿親王

和碩睿親王的爵位來自大名鼎鼎的多爾袞。可是,人盡皆知,順治不喜歡多爾袞,所以,在其死後,睿親王的封號被褫奪。直到乾隆時期,才恢復了睿親王爵位的世襲罔替。

和碩睿親王,一共傳了十三位,其中五位是追封的。倒數第二位睿親王魁斌,在光緒二年(1876年)襲爵。只是,魁斌的存在感很低。

最初,魁斌只是個管宴大臣、鑲白旗滿洲都統,主要負責日常祭祀工作。後來,他還染上了抽大煙的惡習,被解職,勒令戒除。清末進行政務改革,1910年,成立了資政院,魁斌就被欽定了一個資政院議員的閒職。

魁斌並沒有什麼呼風喚雨的能力,讓他去對抗南方革命軍,或者搞定袁世凱,沒有那個本事。所以,魁斌對於清帝退位一事,也只能是隨波逐流,聽之任之了。畢竟,按照優待條件,鐵帽子王還是可以繼續世襲的。

三、和碩豫親王

和碩豫親王來自能徵慣戰的多鐸一脈,一共傳了十四位。清帝退位時,第十三位豫親王懋林在任。這位懋林,除了王爵之外,更是連個像樣的官職都沒有,小透明一個。

清帝退位時,懋林應該很滿足於繼續領俸祿,王爵可以繼續世襲的待遇了。即使他提出個反對意見,估計也沒人理會。

四、和碩肅親王

和碩肅親王來自同樣能徵慣戰的豪格,一共傳了十三位。肅親王一脈,除了追封的,和最後一位之外,其他的都有諡號,可見都是頗有能力之人。

清帝退位時,在世的肅親王是豪格的第十世嫡孫善耆。啊自幼習武,能力出眾。

庚子國變時,一同西狩的善耆,特奉慈禧之命回京,同慶親王奕劻處理善後事宜。可以看出,善耆的辦事能力應該是很強的。

善耆曾做過崇文門稅監,工巡總局事務大臣,後來還擔任過民政部尚書,工作都做得非常出色。他贊成君主立憲,同情革命(只是對待革命沒那麼殘酷,不等於支持革命),還是現代警察制度的奠基人之一。

善耆是堅定的君主立憲派,他反對清帝退位,所以,拒絕在清帝的退位詔書上簽字。善耆還聯合數名愛新覺羅宗室,成立了「君主立憲維持會」,即「宗社黨」。他們反對跟南方議和,主張罷黜袁世凱,組織忠於清室的軍隊與南方革命軍決戰到底。

不過,宗社黨的重要成員良弼,在被革命黨人炸傷死亡後,他們的士氣大落,紛紛逃匿。溥儀退位後,善耆也逃到旅順,投奔了日本人。歷史上有名的日本女間諜川島芳子,就是善耆最小的女兒金壁輝。

善耆忠於清皇室,天天做著復闢夢,卻跟著日本人幹了不少分裂國家的事情。果然是方向錯了,能力越大,越努力,帶來的破壞越大呀。善耆幹了一件逆歷史潮流的事情,所以,從歷史的角度來看,他還不如那些隨波逐流的鐵帽子王。

五、和碩莊親王

莊親王最初是追封給清太祖努爾哈赤的同母弟弟舒爾哈齊的,而順治的哥哥碩塞最初是承澤親王。碩塞的兒子博果鐸襲爵時被改為了莊親王。因其無子,康熙第十六子胤祿奉旨過繼。實際上,莊親王是順治、康熙一脈的後人。

如果算上舒爾哈齊,莊親王共傳了十三位。

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載功襲和碩莊親王。莊親王一脈,與皇室血脈較近,地位和恩封卻很少。載功的哥哥載勳,在義和團運動中,還算是折騰了一番,和剛毅一起,極力主張藉助義和團的力量遏制洋人。庚子國變之後,載勳被指為禍首,成了替罪羊,被革職奪爵賜死。

載功襲爵後,應該是吸取了他哥哥的教訓,什麼事也不管。閒極無聊,他就跟睿親王魁斌一樣,沾染了抽大煙的惡習,結果被一起解職,勒令戒菸。清帝退位,他也只是一個旁觀者。

六、和碩鄭親王

鄭親王的始封者是舒爾哈齊的兒子濟爾哈朗。鄭親王共有十八位,是傳承數量最多的一個鐵帽子王。

最後一任鄭親王照煦,出生於1900年,1902年兩歲時襲爵。1912年清帝退位時,照煦才12歲,還是個半大小子,最多列席一下御前會議。對他而言,隆裕太后說什麼就是什麼了。

七、多羅克勤郡王

大貝勒代善的長子嶽託最初被皇太極封為成親王,獲封的第二年,因罪被降爵,死活追封克勤郡王。克勤郡王一共傳承了十七位。

最後一任克勤郡王晏森,在宣統元年(1910年)襲爵,年僅十四歲。宣統退位時,他才十七歲,而且沒什麼才能。所以,他也只是一個旁觀者。民國初期,這位克勤郡王將王府、祖墳全部變賣,揮霍一空,成了著名的「敗家子」。溥儀接濟過他,賜給他不少財物,又被揮霍一空,然後下落不明。

八、多羅順承郡王

順承郡王同樣出自大貝勒代善家族,是代善的孫子勒克德渾。順承郡王一共傳承了十七位。

溥儀退位時,順承郡王是在光緒七年(1881年)襲爵的訥勒赫。他還算是一位有能力的郡王,當過鑲紅旗宗室總族長,管理過正白旗覺羅學事務,主要負責旗內宗室內務。訥勒赫還出任過鑲黃旗蒙古都統,任職過宗人府右宗人和鑲紅旗滿洲都統。他還曾經受任禁菸大臣,做過一些有益的事情。

溥儀退位的前一年,他獲任正白旗滿洲都統,官職不算高。從一定程度上而言,也是官微言輕,所以,他並沒有反對溥儀退位。

九、和碩怡親王

雍正的弟弟胤祥,在康熙年間的奪嫡之爭中,堅定的支持了雍正。之後,又忠心耿耿的替雍正分憂解難,立功頗多。因此,雍正特別加封胤祥和碩怡親王,允許世襲罔替。這是清朝中興時期獲封的唯一一個鐵帽子王。

和碩怡親王共有十四位,最後一位毓麒,出生於1900年,在1902年襲爵。1912年,年僅十二歲,就是一個旁觀者。

十、和碩恭親王

鹹豐的同父異母弟弟奕訢,是個非常有才能的人,差點被其父道光選為皇位繼承人。鹹豐死後,奕訢幫慈禧解決了顧命八大臣,掌握了實權。他是洋務運動的主要發起人,曾任總理衙門首席大臣、領班軍機大臣、議政王。

後來,奕訢受到慈禧猜忌被革職。為了安撫奕訢,慈禧特別允許恭親王爵位世襲罔替,共傳了三人。

1898年,奕訢死後,其嫡孫溥偉襲爵。溥偉也非常有能力,曾歷任官房大臣、滿洲正紅旗都統、禁菸事務大臣等職。慈禧死後,他曾與攝政王載灃謀劃誅殺袁世凱,並參加了肅親王善耆組織的「宗社黨」。

溥偉既然跟善耆是一夥的,自然是反對清帝退位了。他也拒絕在清帝退位詔書上簽字,之後一直積極支持善耆的各種復闢行動,並在偽滿洲國任職。不過,他並沒有得到溥儀的重用,最後貧病交加猝死。

十一、和碩醇親王

醇親王奕譞是道光第七子,其子載湉,即光緒,被慈禧選中,繼承了大統。奕譞為了自保,辭去了所有官職。慈禧為了安撫奕譞,特旨醇親王爵位世襲罔替。之後,奕譞的長孫溥儀又被選中,成為了清朝末帝。

醇親王共傳了兩代。1891年,奕譞死後,其第五子載灃襲爵。載灃是溥儀的生父,被授監國攝政王,代理朝政。

載灃做事優柔寡斷,非常謹慎小心。他應該是同意了隆裕太后的決定,遵太后之命辭去了攝政王之職,退居府邸,不再過問政事。載灃不主張武力對抗革命,也不反對溥儀退位。不過,載灃的這個態度,讓溥儀很不滿,認為他親爹不能很好的給與他支持。

十二、和碩慶親王

慶親王始封於乾隆第十七子永璘,只是非世襲罔替。傳承到奕劻時,因為其堅定支持慈禧解決了戊戌變法,囚禁了光緒帝,得到了慈禧的寵信。慈禧六十大壽時,特封奕劻慶親王。

在庚子國變之後,奕劻又留京與各國議和,讓慈禧對其是更加的器重。其後,奕劻又獲授軍機大臣,兼總理外務。慈禧去世前,為了進一步拉攏奕劻,鞏固隆裕的地位,特許醇親王爵位世襲罔替。

宣統三年(1911年),奕劻出任清朝內閣總理大臣,就是首相,組成了慶親王內閣。南方起義爆發之後,奕劻成功被袁世凱收買,主動讓賢,邀請袁世凱出任總理大臣之職。之後,又配合袁世凱勸說隆裕太后同意讓宣統帝退位。因此,奕劻在溥儀心中,成了大清終結者。

總結起來,十二個鐵帽子王中,慶親王是主動勸說清帝退位的;醇親王聽從隆裕太后的諭旨;而肅親王、恭親王是堅決反對的。其他諸如禮親王、睿親王、豫親王、莊親王、鄭親王、克羅郡王、順承郡王、怡親王,都是隨波逐流者,一切服從大局,沒有態度就是態度。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瓦要問答網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evawelsh.com/archives/32952

作者: 瓦要問答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