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謝邀請!
在我的記憶裡,媽媽做的每一道菜都是最好吃的。感覺只要是媽媽做的就有媽媽的味道,特別好吃。
小時侯,我生長在60年代的人,雖然那個年代各方麵條件都比較落後,但是媽媽會想盡辦法讓我們吃好的,從沒有讓我們餓肚子。
記得小時候,媽媽為我們改善生活,在平時經常用韭菜炒雞蛋給我們吃,自家餵養的雞下得蛋,在自家菜園裡割一小把韭菜和雞蛋一起炒,我們可喜歡吃啦,特別香。也愛吃雞蛋抄飯,真的是美味佳餚。媽媽寧願自己捨不得吃,也會想盡辦法讓我們吃好。這就是我的媽媽。
媽媽做出來的菜特別好吃,有一種說不出的味道,做的每一道菜我都愛吃。那吃的是媽媽的味道。總之,媽媽做的每道菜都是我的最愛,也是最拿手的!
媽在哪,家就在哪!因為那裡有媽媽的味道,有媽媽的溫暖,有媽媽的愛。有了媽,才有家,才擁有一切!
感恩母愛,感謝母親!
以前放假回家,媽媽就給我們準備好多的飯菜!
媽媽是滿族人,特別愛吃酸湯子。
回家的時候,總能吃上媽媽做的飯菜,有肉、有蛋還有山野菜,蒲公英,小根菜。
媽媽說:春天人火大,吃點蒲公英敗火,小根菜下飯,再上酸湯子開胃,還能解乏。
再煮點鹹鴨蛋,切一盤豬頭肉。
媽媽很怕我們吃少了,有時候吃不完的山野菜,就給我們帶回來。
吃了媽媽做的菜,感覺非常的好吃,吃完了還想在吃一頓!
現在父母都不在了,但是這些飯菜我就做給我的孩子吃。
每一次做這些飯菜的時候,總能想起媽媽自己做的大醬,非常的香,現在再也吃不到那種味道的大醬了。
媽媽做的最拿手的菜就是小雞燉蘑菇,每一次吃這道菜的時候,就會想起媽媽做的這道菜。
這是永遠的記憶,再也吃不到媽媽做的菜飯了!
只能回憶當時飯菜的香味,回憶媽媽的那種關懷和深深的愛!
收起
我母親和中國共產黨同齡,如果健在的話,今年整整100歲!她老人家是2007年7月3日離開熱愛她的兒孫們的。
母親一輩子就是圍著孩子轉,圍著鍋臺轉,她做的菜品種太多,數也數不清,真正的做到色香味俱全。我們五兄妹雖然都是家中的「大廚」,不過還是沒能學到母親做菜的精髓,沒能承襲她老人家的衣缽。
母親的瓦罐「煨肉」,我很驕傲的說,無人能敵。
母親做煨肉選的是豬前後腿肉,又叫「腱子肉」。這種肉除了皮,就是瘦肉和筋,沒有肥肉,因為豬的前後四條腿支撐著它肥胖的軀體,所以肉硬度適中,不適合炒菜、做餡,適合燉。
母親用的瓦罐是農村土窯燒制的,口和底部細,中間鼓,容量不大,最多只能放1-2斤腱子肉。
過去農村做飯燒草鍋,母親將飯菜做好後,趁灶下還有未滅的火,將放好肉和水的瓦罐放入鍋灶下,如果那天燒的是柴火,那煨肉最好,因為不用愁沒有底火。
如果是燒稻草或者麥秸,那母親就會想轍了,因為草木灰的火不經著。這時候母親就會用平時木匠做活時的鋸末,或者是餵豬用的稻糠(實在沒辦法的情況下才用),輕輕撒在瓦罐四周,讓火慢慢著,這樣肉也可以熟。
我們家是個有十幾口人的大家庭,在農村經濟條件有限,母親的煨肉我們輕易也是吃不上的,只有嫂子們坐月子,或者偶爾給身體虛弱的父親增加營養時母親才做。
後來隨著日子一天比一天好過了,吃煨肉的機會漸漸多了起來。只要那天鍋灶裡煨著肉,我放學一進門就能聞到香味,那種味道,是夾雜著點草木灰的香味。
這時候,我們幾個孩子會每人一隻小碗,一字排開放在鍋臺上,母親就會用一塊抹布,包著瓦罐把子,然後用高粱扎的小掃把,輕輕的把瓦罐四周撣一下草木灰,然後,才把瓦罐蓋打開,挨個倒上一小口,每人嘗嘗。
因為每次倒完肉湯後,母親就會隨手將瓦罐裡放上適量的鹽,然後把瓦罐蓋子蓋緊,等著下次再煨。
這樣的好處就是瓦罐不變味,下次煨肉時不用放鹽。
母親給我們倒肉湯時這一系列行雲流水的動作,我們幾個都是全神貫注的看著完成的,是一邊聞著香味、一邊咽著口水,迫不及待的想喝一口。
父親去世後,我和母親就跟大哥大嫂分開住了,有段時候我去磚瓦廠幹活,母親心疼我,時不時的煨肉給我補充營養。
我出嫁後,母親就開始一個人生活。這段時期我們生活條件更得到了提高,小哥按月給母親寄生活費,所以母親的「瓦罐湯」就算長期保留下來的「曲目」,姐姐回娘家,侄女侄子們回去,都會往母親的小屋跑,因為十有八九肯定能喝上母親的「瓦罐」煨肉。
我們生活條件好了,但父親沒能等到這一天,所以母親時不時的就念叨:如果老頭子還在,多好。
有一年清明我們回去掃墓,那年是父親八十歲,母親特意煨了一罐肉湯,親自送到父親墳前,在父親墳前小聲念道:「往後我走不動了,就不能到你墳前看你了,今天是你生日,我給你煨的湯,你慢慢嘗吧……」
母親是個情商極高的人,深得晚輩們的愛戴,每每說起她老人家,我們都由衷的佩服。
我再也喝不上回味無窮的瓦罐湯了!但母愛在心裡永駐!
媽媽做的每道菜都好吃,因為有愛的味道。記憶中最深刻的那道菜,黝黑髮亮,黑中帶著微微白色,看上去就很有食慾。夾一筷子放進嘴裡,柔滑的感覺,舒服得不得了,那味道酸溜溜的,想想忍不住淌口水;溜過舌頭,鑽進喉嚨,進入腹中,嘴裡只留下淡淡的甜味,回味無窮。條友們,看出來這是一道什麼菜了嗎?
沒錯,就是大家熟知的梅菜扣肉,在很多餐廳飯店能夠吃上的一道特色菜,味道和口感則因地而異。如今,因為各種原因,已不能時時吃上媽媽做的飯菜,但那一份念想一直都在,得空就蹭。
吃一道媽媽做的菜,那都是滿滿的愛!今天,你吃了嗎?
媽媽做得好吃的菜很多,可是在我的生命裡,最治癒的一道菜是:西紅柿炒雞蛋。
能說這道菜是中國家庭的國菜嗎?中國美食多得數不勝數,可是好像沒有哪個家庭沒有西紅柿雞蛋這道菜。
我們家番茄雞蛋的做法和常規的不一樣,是外面吃不到的味道。一般做這道菜會先把雞蛋打散 ,先過油定型再和西紅柿一起炒。可是我媽的做法是,直接雞蛋下鍋,再下西紅柿一起翻炒調味,西紅柿和雞蛋的味道會充分融合,不分彼此,汁水充盈,無論是拌飯拌麵都是一絕。對於我來說,這是救治我小時候不吃飯的制勝法寶。
至於現在的我已經遠離家鄉謀生,雖然自己經常復刻這道菜,但也做不出小時候的味道,並不完全是因為食材、做法變了,只因做得人不是媽媽,而我也不是當年那個只為一頓香噴噴的飽飯就心滿意足的天真小孩。
多少次閉上眼睛,夢回故鄉,魂牽夢繞的獨獨這道番茄雞蛋,夢的是年輕時的媽媽,年幼時單純快樂的自己,當年那個像城堡一樣庇護我溫暖的家,還沒來得及變遷的世事,所有這些就是一直陪伴我成長的味道。
我媽媽做的最好吃的菜太多了,可有一道菜糰子,媽媽離開後,我就再沒有吃到媽媽的味道,那就是純玉米面菜糰子。我看到過媽媽做的,把玉米面發好,就用手抓一團玉米面,先在手裡滾圓,再用力拍扁,在餅上裝滿菜餡,再把玉米面餅子一點點包好菜餡,形成個圓形團,特別嚴實,不露陷的,皮薄餡大,太好吃了,我現在會做饅頭,可不會做這樣的玉米面菜糰子。媽媽味道的菜糰子,特殊好吃,特別營養,太懷念的!
這個命題勾起了我對媽媽的美好回憶!媽媽在我不到18歲的時候就突發腦溢血去世了,回想起她做的我最愛吃,也最好吃的菜,到現在還嘴角流油呢。
我的媽媽是個城鎮居民,養育了我們兄妹五個,我在家裡最小,得到的垂愛也最多。記得有一次,她老人家在地鏊子上用白面烙單餅。她烙一個,我吃一個,總共烙了20多張,最後起身離開的時候發現單餅沒有了,正在詫異的時候,我拍了拍肚皮,說都在這裡面呢,氣的她拿著擀麵杖追著我打。這,就是18歲之前的我。
媽媽做的最好吃的一道菜就是糊蘿蔔丁子。首先要準備好五花肉,大白蘿蔔,篩月豆,花生米,黃豆和花椒大料等物品,然後在廚屋裡支起一口大鍋,首先把豬油挖一大勺子,然後把五花肉(其實就是肥肉膘子,有一丁點瘦肉而已)倒入鍋內,待肉膘完全熟透了,然後倒入兩盆涼水,待到水開了,再把花生,豆子,篩月豆,大白蘿蔔倒進去,然後蓋上鍋拍,繼續用猛火煮。就這樣煮兩個多小時左右,最後倒入醬油醋,花椒大料攪和勻,然後再悶個把小時。一頓豐盛的大餐就要生成了。一家人圍在一起,吃著煎餅就著媽媽做的糊蘿蔔丁子,真是其樂融融啊!
現在回想起來,曾經的媽媽的味道,真的是饞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