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來說一下自己的觀點
1.說實話,對於有些群發的拜年信息,我也是不怎麼回的,我認為既然是拜年的祝福的信息,就應該是發自內心的,是自己發自內心的祝福,自己寫出來的祝福話,群發轉發的就會顯得有些敷衍,尤其是群發的,一下子發出去那麼多,即使有些人沒有回覆自己,也許都不知道。
2.也有可能是下屬發給上司的,領導沒有回,也可能是覺得你分量不夠,看過以後就放下了,但是我覺得既然作為下屬的話,還是發出去更好一些,畢竟禮多人不怪嘛。
3.如果是普通朋友的話,也許對方覺得你們關係一般,在回與不回之間模稜兩可,這個時候我們自己內心裡也有一個定位了。
4,我覺得還有一種就是信息太多,實在回復不過來,單純的忘記了,。
往往這樣的事兒很少,一般春節微信拜年的人都是同學,同事,好友或親人,春節假日長,信息大年三十發給你的,你今天忙沒看到,晚上初一的應該總能看到吧,你不會打字可以視頻聊天也可以按住說話,那不回你微信的人可能跟你沒什麼感情或看不起你,不想與你交往吧,要不就是手機摔了沒法用了,說不好聽的,大年下可能得了半身不遂了!
說實話,信息科技年代,人們將許多老傳統都摒棄掉了,之所以不再沿用它們,並不是因為老套而無趣,而是快餐時代,人們都力求便捷,怎麼省事怎麼來。於是乎也伴隨著產生了許多問題,鄙人認為這其中有兩點需值得一提。一是書信的往來,就如同《我和我的春晚》這個節目,講述一名普通觀眾圓夢春晚的故事,折射出春晚陪伴廣大觀眾一起過年的珍貴記憶,試問那一沓沓厚重的信紙,如果換成手機信息的形式,還會受到節目組的青睞嗎?之所以珍貴而令人感動,就在於親筆書寫的字裡行間中透著的堅持不懈的熱情。其二就是微信群發這一拜年形式了,以前人們是如何拜年的,我在此不必多說,這幾年由於疫情的影響,連微信拜年都變得稀缺了,大家都對這一形式失了興趣,因為既無情感交流又浪費時間,所以不回信息的事,我覺得很正常!因為真正的情感表達,就是應該看著對方的雙眼,訴說著自己心中的光!
回答了:過春節,人們很忙,忙著春節前的工作安排、忙著過春節的生活物資、忙著趕回家和親人們的團聚,真是要好忙就有多忙,忙不完的事,沒時間,時間好緊。
春節了,你怎麼看待微信拜年不回信息的人:過春節了,忙這忙那習以為常,很多事無法按常理去想,雖說交通信息方便,但缺少的就是時間不夠用,有時候連信息都無法去相約,好不容易的跟家人的團聚,不想去破壞美好的心情。
乾脆來一個忙字為由,處理一些可以推後的安排,推說春節真忙,有好多的家務事要忙,平常沒得時間,無關緊要的事宜作春節後的安排。
之所以忙於過春節,不接待工作中的微信,只能忙於家中中重要事,有時候連拜年都微信都無法去接,這能理解,理解萬歲(不當誤友誼)
~~人生美景(本人原創,不得抄襲)
春節拜年,給親戚朋友、領導同事送去美好祝福,是傳統習俗,也是人之常情。
祝福是雙向的,《禮記·曲禮上》說「來而不往非禮也」,所以對於別人的祝福,不論微信、簡訊、電話,亦或口頭,我們都應該愉快接受,並及時給予回應。
有個別人為圖省事,微信群發祝福簡訊,格式化的問候語千篇一律,讓接收者感受不到發者的誠心和所寄託的美好祝願,所以不想回復,甚至不回復。
也有人想著大家都發了,自己不發個不合適,強迫者自己複製粘貼,應付差事,名也不署,稱呼有時也張冠李戴,讓接收者「丈二和尚」,搞不清楚發者是誰,想發給誰,索性不回。
不得不說,隨著手機微信的便利,群發、濫發的現象增多,缺少了濃情實意,增加了回復的負擔,微信祝福成了一種形式。
當然,也有人認為不值得回,也有因多、因忙而忘了回等情況發生。回與不回,都坦然接受,一個簡訊,了解一個人,認清一個人,也是件挺好的事。大過年的,別給自己添堵。
於我來說,祝福總是美好的,誰的祝福都欣然接受,誰的祝福都真心回復,「贈人玫瑰,手留餘香」,何樂而不為?
又到了初五,又到了告別親人返城工作的日子,戀戀不捨也得道聲珍重。再次祝福所有的親人、朋友兔年大吉大利,事事稱心如意!
微信已經成為人際交流的一種方式了。但是還有不足,沒人會時刻把手機放眼前盯著等給別人回信。不能及時回復也是很正常的。
而且,現在微信這樣的電子訊息拜年雖然便捷,但是有點缺了拜年味道,感覺都是形式上複製一下群發應付,沒什麼意義。這些訊息比垃圾簡訊好點就是拜年的信息說的是吉祥話。
多數時候,感覺這樣的拜年信息更像一種打擾。讓人都沒辦法安靜的過個年(這是我個人感覺,不代表所有人)。
現在春節拜年幾乎都用微信了,但為啥微信發出去半天了,沒有任何回應呢。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是內容不真誠。拜年微信內容比較俗套,都是複製粘貼的小伎倆,全部是格式化的東西,發一條微信就能做到全覆蓋了,讓收到微信的人感覺有點敷衍、不真誠、不重視的感覺。
二是關係不到位。朋友圈好多朋友都是一面之交,平時既沒有聯繫,也沒有交往,共事更不可能,彼此都是隨著時間被遺忘的那一個。試想對一個「陌生人」發來的祝福微信,會花好多時間去回憶,他(她)是誰?我認識嗎?因此,回復的可能性基本為零。
三是喜好不掌握。當給對方發微信,要了解對方是誰?是同事、同學、戰友還是領導、老闆等,微信的內容就不能千篇一律,要做到千人千面。比如,給領導發就多說仕途上步步高升的話,對老闆朋友發就多說恭喜發財的話,對同事發就多說闔家幸福美滿的話,讓對方感覺到確實是給自己發的,很真誠、很實在的感覺。
四是形式不莊重。春節是中國人傳統節日中最隆重的一個,如果用手指輕輕一動代替以前串門拜年的方式,不免讓人感到年越來越沒感覺、沒意思、沒內涵了。特別是對年齡相對大一些的、傳統一些的朋友來說,很懷念以前見面問候的感覺,因此,針對這些朋友要當面或至少通過打電話形式予以拜年,讓對方感覺到很受尊重。
或許您感覺有點複雜,也太累了吧!
沒錯,只有真誠對待別人,才能得到更多的真誠和幫助!
以上觀點不知您是否認同,歡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