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微今年72歲,50歲退休的她,已做家庭婦女20年了。60歲時,她對女兒說,讓我享享清福,你自己操持家庭吧!女兒說,孩子還小,你幹到70歲吧!到了70歲,微微又對女兒說,我幹到70歲了,真的不幹了。女兒脫口而出:你幹到80歲吧,我也正好也退休了。
微微的老公是軍官,她年輕時就軍家屬,她在部隊生下女兒,等女兒稍大一點,計劃生育來了,她們就做了第一個批獨生子女家庭,在部隊二十幾年,轉業回到地方工作,她在民政局工作,老公在公安部門,直到50歲退休,前半輩子修來的福,順風順水。
微微女兒到了談婚論嫁的年齡,登門提親的人,有高官,有富豪,女兒偏偏不放在眼裡 。讓微微氣炸的事,女兒自己談了個男朋友,中專畢業,還是鐵路工人,更要命的是,男方的父母是老來得子,快60歲生的兒子,談朋友時父母已80歲了。
微微拗不過女兒,後來還是同意結婚了,結婚是女方辦的婚禮,房子也是女方家買的,總不會指望男方80多歲的父母運籌帷幄吧。
女兒生了兒子,姓男方的,男方父母說,他們老來得子,非常不容易,有生之年,連做夢都沒有想到,還能看見大孫子,一定姓他們家的。微微是涵養之家,和一對老人爭姓,她讓外甥姓男方。
小外甥她一個人帶,一把屎一把尿,女兒連一塊尿布都沒有換過。晚上也是微微帶,孩子和媽媽沒有睡過一夜晚,五十多歲的微微,帶孩子,一日三餐,打掃衛生,走街串巷,忙裡忙外,把家裡搞得井井有條,外孫從襁褓也帶到上學了,辛辛苦苦十年,雖然退休了,是家庭的一大功臣,她總算可以享清福了。
60多歲的她,還不算老,可以去玩玩,旅遊瀟灑走一回。沒想到,在外孫十歲那年,女兒意外懷孕了。微微有點不想要,生下來還是她帶,辛苦十年帶大外孫,又要生一個孩子,帶大又要十年,我70多歲了,心有餘悸。可女婿說,我們倆都是獨生子,把這個孩子留下來,生下來,我們自己帶。
十月懷胎,生下了漂亮女孩,孩子非常好,男孩女孩真好字。女兒生下孩子,做月子時,肯定讓微微帶,這一帶,孫女一天也沒有脫離奶奶,到今天孫女正好也10歲了,還是離不開奶奶。
說好女兒女婿帶,卻一天也不帶,拿他們也沒有辦法。女婿的老父母,居然活到九十幾歲,看見孫女出生,才閉上眼睛。
微微每天要做大量的家務。全家6口人衣服要洗,手洗的部分,洗衣機洗的,一個上午不停的勞務。全家的飯菜更讓她壓力大,幾十年的勞累,自己的身體也彎曲C型,小毛小病不斷,她想狠狠心,不伺候他們,過自己的生活。
今年,她對女兒說,我和你爸爸兩個人過,你們自己過自己的生活,我也幹不動了。
女兒不以為然,脫口而出:你幹到80歲吧!那時我也退休了。
面對女兒的懶勁,微微真的無無語了。她說這個家也真離不開我。
小外沒有吃一口媽媽的奶水,都是她含辛茹苦,細心照料下,健康成長。外孫鋼琴老師在上海市區,她風雨無阻,每星期趕一個多小時的路去上課,外孫幾次三番不肯學鋼琴,她不知做了多少工作,奶奶不放棄,你不可以放棄,寒冬酷暑,十年苦讀,把十級鋼琴證書考到手。
外孫叛逆期,被父親打罵,他要跳樓,微微時刻陪伴,耐心開導,外孫在奶奶的溫暖下,渡過了叛逆期。如今已是一名大學生,星期天回家,和奶奶談天說地,讓奶奶開心,外孫長大成人了。奶奶感到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
以前不想要二胎,怕自己受苦受累。如今一個漂亮可愛的少女,亭亭玉立在面前,繞膝環坐,甜甜的童聲「奶奶,奶奶!沒有付出哪有今天美好的畫面。
微微聽到女兒說:幹到80歲。她反而聽順耳了,老人言,70耳順。我已經老了,還能幹什麼,把家經營的圓圓滿滿,是老年人最好的歸宿。
微微說想通了,已經為兒女幹到70歲了,能幹得動,幹到80歲,說明我健康。孩子說有媽媽才是家,老人和兒女在一起才是家。微微耳順了,心也順了,既然女兒不離不棄,我就真心真意愛這家。
70多歲的老母親還天天給我們做飯好嗎?
這個問題得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像我婆婆,馬上73歲了。每天一早,我到公司吃早餐、上班。
先生也是,可以到單位吃早餐。但是,先生往往會在家陪婆婆吃早餐,然後步行去公司上班。
中午,先生又步行回家,陪婆婆午餐。很簡單隨便吃點,很多時候都是麵條。
晚上我回家後,我們三口人一起吃飯。一般兩菜一湯什麼的。如果菜多了,我們還會勸婆婆少做點。可是,她往往還是會多做。吃不了的,都便宜了那條大狗。
我早就問過婆婆,如果不行咱們就請個鐘點工或保姆,幫助她買菜做飯收拾家務(其實沒那條件,我就是試探婆婆能行不。當然,如果她確實體力不行,我們又必須上班,至少鐘點工還是應該考慮的)。
但是她的回答是,不!
她不喜歡家裡有外人。
還有,每天拖個拖車去買菜,對她而言,就是社交活動。
要知道,公公在時,她唯二的工作就是照顧公公,和我們倆的晚餐。公公不在了,她的心空了,如果在一點事情都沒有可做的,估計她會更了無生趣。
就像昨天吧,周六,我們要去我父親家看他們,跟她說我們不會在家吃午飯晚餐。早餐是我們自己做的。
結果,她說那就不去買菜了。然而,在家坐立不安了幾遍,她還是拖了拖車說,我還是去看看有啥買的。
所以,如果老人還能動,適當動一下也是好的。
但是,我們會承包洗碗、拖地等事務,讓她丟了碗,就可以去休息。不過她的休息,也就是看不完的電視。
如果不能動了,晚輩還是應該承擔一切家務,並照顧老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一代撫養一代,一代反哺一代,這是人類的自然規律。
如果七十多歲的老人每天還在給兒女做飯,這樣應該嗎?
相信付出愛是讓自己幸福的最好方式,深深地相信,美食是撫慰人心的不二法門,更多美食問答,請關注覓源良食,讓我們給您答疑解惑!
給大家說說我家今天早上發生的事情吧;
我爸媽也是上了年紀的老人,從2020年的疫情之後,我們家的一日三餐就徹底分開吃了,原因也比較簡單,我爸媽的口味和我媳婦的口味稍微有那麼一點點的不同,以前都是我下廚房做飯,爸媽雖然省心,但是我也能明顯的感受到,我做的各種菜餚,老兩口也著實有點吃不習慣,原因比較簡單,我提倡少油、少鹽,日常的飲食比較清淡;
爸媽雖然不說什麼,但作為兒女,我還是比較了解他們的,比如我煨的排骨藕湯,我習慣購買脊骨,用高壓鍋來做,爸媽在用餐的時候說好吃,但過幾天他們就會改變說法,排骨藕湯太清淡了,沒有一點油水;
再後來,通過給他們購買排骨,我才深深的體會到二老的想法,爸媽比較傳統,都是老武漢人,煨湯時習慣購買筒子骨搭配豬脊骨,這樣的好處是排骨湯油水重,這才是他們喜歡的樣子;
今天早上,因為工作的原因,我們小兩口打算吃炒粉,我媳婦剛剛準備好,我老媽帶著她剛剛購買的新鮮蒜薹登門了,非常熱情的和我們說,她買了一把蒜薹,35元錢一斤,可新鮮可好吃了,我一聽價格就有點難受,對蒜薹的價格我也是有點意見的,所以我說道:您二老喜歡吃沒有關係,我們年紀輕輕的,沒有必要吃這麼貴的蔬菜,留著您和我爸吃;
我媽就有點不太高興,說我有點傻,特意給我送點來,推脫了半天,我執意沒有接受她的好意,老媽還有點生氣的回家了;
老媽離開之後,我問我媳婦:我的言語是不是說錯了什麼?讓老媽生氣,我有點心裡過意不去;
我媳婦說道:你的態度稍稍有點激動,可以緩和的同老媽解釋:我們今天打算吃炒粉,蒜薹就留給你們二老吃;
我看著我媳婦說道:我了解我媽,她真是一片好意,但我還是想杜絕她這種想法,畢竟35元錢一斤的蒜薹,算是天價了,爸媽享受晚年生活,只要他們開心,吃什麼我都不會在意,只不過,如果我接受了她的好意,可能老媽就會覺得我也是非常喜歡的,可能就會有下次,老花錢買這些比較貴的蔬菜,我感覺,確實沒有必要;
所以,我才態度鮮明的拒絕了老媽,就好比對方勸酒,如果我是半推半就,遲早會被對方灌醉,最合適的方式就是需要明確的告知對方,我真的不能喝酒,讓對方能夠清晰明了的知道我的想法;
今天看到題主的這到問道題:如果七十多歲的老人每天還在給兒女做飯,這樣應該嗎?我也來給大家說說我的觀點吧:
1、先從老人的角度來分析一下,比如我爸媽雖然也快70了,但是他們的身體狀態都非常好,一日三餐有規律,每天早起鍛鍊身體,身體也很健康,當然老年人多多少少都會有一點基礎疾病,但這些完全不影響他們的日常生活;
2、爸媽單獨做飯之後,我也發現了變化,二老想吃什麼就做什麼,再也沒有兒女的羈絆,吃多吃少、吃好吃壞,完全是二老商量著來,雖然都是我媽做飯,但她也是完全有精力,照顧我爸的一日三餐,也是樂在其中;
3、雖然父母上了年紀,無論是70也好、還是80也罷,在他們心中,兒女都是他們心中最疼愛的人,所以,我媽也經常來我這裡,給我們帶來一些她認為,我可能會喜歡的菜餚和食材;
4、前段時間,武漢的天氣異常寒冷,有那麼一周,每天的溫度都在冷下5度左右,我們小夫妻也沒有單獨做飯,而是去二老那蹭飯,因為我們的到來,在爸媽心中好像家裡來了貴客一般,給我們做各種好吃的,說實話,我也沒有覺得爸媽給我們做飯,有哪裡不對的地方;
5、當然,這裡所有的一切都是建立在爸媽身體健康的前提下,比如一些偏遠的山區、或者農村,上了70的老人,可能真的是老態龍鍾,但即使這樣,只要他們有精力,給兒女偶爾做頓飯,我也覺得沒有多大問題;
6、但是,偶爾做飯和長期靠父母做飯,這是有本質上的區別,如果長期做,對父母來說,那就是一份責任,其實吧,如果是一家5口,全靠老人安排一日三餐,說實話,對於70多的老人來說,還是挺累的;
7、從子女的角度來說,無論是城裡還是農村,大多數子女結婚之後,都會單獨生活,依靠父母每天給他們做飯的情況,其實不是特別普遍,大多子女也都非常孝順,自己的父母上了年紀,在身體健康的情況下,幾乎不會麻煩子女,但二老很有可能還是需要給自己做飯;
8、我說的前提,依據我自己的父母作為參考條件,因為,我父母雖然快70了,但是他們的身體確實硬朗,從面相和氣色上,看不出實際年齡,也就是說他們雖然到了這個年紀,但是,他們健康完全沒有到耳不聰、目不明;
9、當然,我也看過一些70多歲的老人,身體真是不行,走路顫顫巍巍,如果是這樣的情況,那確實是需要兒女的照顧,比如給他們做飯、洗衣、給他們安排一日三餐、帶他們出門遛彎、去醫院檢查身體等,依靠他們做飯,我是萬萬不會有此想法的;
10、父母上了年紀,從兒女的角度來說,從自身的經濟條件來進行分析,實事求是,我還是更願意給父母一些屬於他們自己的私人空間和時間,原意買什麼、原意去哪玩,即使老兩口拌個嘴吵個架,這都是他們應該有的生活;
11、所以,從兒女的角度來說,我大致上不會依靠父母給我長期做飯,當然偶爾去他們那蹭個飯肯定是有的,就好比走親戚,這個應該能理解;
12、如果父母身體不太好,作為兒女,我肯定會第一時間去照顧他們的日常生活,端茶倒水、安排一日三餐,讓他們的晚年能夠健康快樂;
寫到最後,還想囉嗦幾句,如果七十多歲的老人每天還在給兒女做飯,這樣應該嗎?上文絮絮叨叨說了很多,總結如下:
1、長期給兒女做飯,我覺得是不應該的,作為兒女應該照顧父母的晚年生活,在自己經濟條件允許的前提下,儘量給他們一個快樂幸福的晚年;
2、當年,即使沒有經濟條件,作為兒女也可以身體力行,給父母做飯、洗衣、帶他們出門遛彎、雖然經濟條件差,生活會異常辛苦,但孝順父母的那顆心,是不能有差別的,可能我們這時在經濟層面能夠給予的少,但父母在意的是你的陪伴和歡聲笑語的晚年生活;
3、如果父母的身體健康,偶爾去父母家蹭個飯,也覺得無關大雅,常回家看看,父母不也開心,當然如果這時,我們能夠下廚房為父母做飯,那就更加有愛了,不過,這還需要徵求父母的意見,他們身體健康硬朗,能夠下廚房偶爾做做飯,對他們來說也是幸福的生活;
最後的最後,感謝大家的閱讀,大家可以在評論區給我們留言,聊一聊您的看法?分享帶來快樂,我們在評論區等您!
我們儘量做到恰如合適、通過原創圖文,在文字與圖片之間為您分享一道道菜餚,它們美味、漂亮、營養,您要什麼樣的美食,在這裡希望我們能夠給您!
二姐回家看望父母,卻看到75歲的母親在做飯,78歲的父親在拖地,而妹妹坐在沙發上看電視。妹妹可是姐妹幾人花錢僱她照顧父母的,她卻讓父母幹活?二姐詢問父母,卻發現另有隱情——
妹妹是家裡的老閨女,她從小體弱多病,為人膽小怕事,父母也嬌慣她。妹妹後來結婚了,卻因為各種原因,她跟丈夫分開了。
妹妹獨自生活後,在父母的幫助下,她做過幾次小生意,但都是掙少賠多。妹妹為了生活,就出去打工。
妹妹沒有學歷,只能做出力氣的工作。她到工廠做工,流水線上的活兒要求手快眼快,可妹妹幹活慢,總是被工友擠兌。
妹妹時而就被工友們合起夥來欺負一下。她很憋氣,就不願意上班了。
妹妹後來到飯店打工,飯店的活兒也要求手眼快,還要求會說話,面帶微笑地為顧客服務。妹妹脾氣倔,說話硬,幹活又慢,幹滿一個月,就辭職不幹了。
妹妹那陣子自暴自棄,每天吃了睡,睡了吃,連房間都不收拾。母親有一次去辦事,路過妹妹家,就進去看看,一進妹妹的房間,母親嚇了一跳。
只見廚房裡裡用過的碗沒有洗,就放在水池裡。抹布胡亂地丟在灶臺上,都招蒼蠅了。筷子,盤子堆在灶臺上,汙穢不堪。
廚房的地上放著幾盆髒水。垃圾桶裡外都是垃圾,垃圾桶髒得都看不出本色了。房間裡還一股發黴的味道。
當時,母親心裡咯噔一下,以為妹妹已經出事了。母親隨後又聽到臥室裡傳來電視裡的聲音。母親進了臥室,氣壞了,只見妹妹正靠在臥室的床上,一邊吃零食,一邊看電視呢。
臥室的床上,地上,都是垃圾。母親就把妹妹訓了,說:「就算做生意失敗,就算打工失敗,可你做人不能失敗啊!你這是自暴自棄,放棄了自己!」
妹妹被母親說哭了。她跟母親一起收拾房間,並答應母親好好生活,明天就出去找工作。
幾天後,母親不放心妹妹,又去妹妹家看看,看到妹妹家裡依然像幾天前她來時的那樣,到處是垃圾,妹妹又坐在沙發上看電視,並沒有出去找工作。
母親漸漸地發現妹妹的缺點:妹妹遇到困難就後退,她想不出辦法,即使想處辦法,她也不願意去做,寧可過窮日子,也不想嘗試再一次的努力。
母親回家跟父親說了這件事,父母決定把妹妹接回家,不能看著她日益消沉,在生活的底層自生自滅。
母親跟妹妹規定,搬回父母家裡,妹妹每日做兩頓飯,拖地一次,三天洗一次衣服,母親負責妹妹的吃住。
妹妹答應了母親,搬回母親家裡,她就不會被外面的人欺負。妹妹搬到母親那裡,她自己的房子就出租了,每年有一份不太多的租金。
妹妹和父母生活在一起之後,她也不勤快,早晨會睡懶覺,八九點都不起床。母親心疼她的老閨女,捨不得叫她。
父親每天都早早起來,去早市買菜。這是他半生的習慣了。走路去早市,也能鍛鍊身體。等父親買菜回來,妹妹有時候還沒有起床。
妹妹除了睡懶覺,幹活也不利索。飯後刷碗,她只是刷碗,也不收拾灶臺。洗衣服她只洗自己的衣服,父母的衣服,父母自己就洗了,很少讓妹妹洗。
還有拖地這件事,自從住樓後,父親每天一定要拖一遍地。父親覺得別人拖地,都沒有他拖地乾淨,所以,一直是父親拖地,沒有讓妹妹拖地。
基本上,妹妹每天能做一頓飯,一周能洗一次衣服,也就是這樣。有時候母親看到妹妹的房間髒亂不堪,會訓妹妹一頓,妹妹就勤快兩天,兩天後,妹妹還那樣。
妹妹這些年,也相親幾次,可是,她看上的男人,男人看不上她。看上妹妹的男人,妹妹又看不上對方。
就這樣,十幾年過去了,一晃,妹妹四十多歲了,父母也七十多歲。在母親73歲那年,有一天,母親去衛生間的時候,忽然昏倒。
幸虧妹妹及時發現母親昏倒,連忙和父親一起把母親送到醫院。母親住院的所有事宜,包括醫保等等,都是妹妹一個人辦理的,父親聽力不好,跟人說話總是打岔,父親就在病房裡陪護母親。
三個姐姐聽妹妹說母親生病,都回到小城。醫生對她們姐妹說,母親病癒後,也不會跟以前一樣健康了,需要人常年陪護左右。
這時候,父親因為母親病倒,著急上火,也病倒了。三個姐姐看到年邁的父親和母親,決定給父母僱一個保姆,照顧父母的起居。
母親卻說,不用僱保姆,家裡來個外人,在面前晃來晃去,我和你爸也不習慣,就用你妹妹給我們做飯洗衣服吧。
大姐說,既然僱人,就別用妹妹了,僱保姆的話,你讓保姆怎麼做飯,怎麼收拾房間,保姆都聽你們的,能把工作做到你們滿意。
二姐也說:「既然僱人,就僱個外人吧,如果用我妹妹的話,我妹妹已經跟你們形成了一種固定的生活模式,她不愛幹活,到時候還是你們自己幹活。」
三姐則說:「聽老爸老媽的,他們說僱誰,咱們就僱誰。」
父母都要僱妹妹照顧他們,尤其是母親,她說:「這次我生病,多虧了你們的妹妹,要不是她發現我昏倒,及時送到醫院,我可能就見不到你們姐幾個了。在住院這段時間,我覺得你妹妹照顧我挺好的,給我洗衣服,剪指甲,都挺好!」
三姐跟父母的意見一致,大姐二姐也就沒不再說什麼。三個姐姐每月拿出一部分錢,給妹妹開工資,僱妹妹照顧父母。
就這樣過了兩年,三個姐姐每個月都回來看望父母一次。平時也經常給父母打電話問候。詢問他們缺什麼,如果缺什麼,她們就買回去。
姐姐們也打聽父母,妹妹有沒有幹活,妹妹幹活乾淨嗎?母親總是說:「你妹妹變了很多,挺好的。」
姐姐們每個月回去看望父母,發現房間裡亮堂多了,窗戶明亮了,地板乾淨了,廚房的灶臺也收拾得光溜溜的,很乾淨,三個姐姐都放心了,覺得妹妹照顧父母挺好的。
不過,這次二姐從外地回來,一進父母的家門,卻看到父親拿著拖布在拖地,母親在廚房燉湯,妹妹卻坐在沙發裡看電視。
二姐氣壞了,生氣地質問妹妹:「你怎麼能讓媽媽做飯,爸爸拖地呢?你要知道,你跟過去不一樣了,你現在是花錢僱的保姆,是專門照顧父母的,可你現在怎麼還讓父母照顧你呢?」
妹妹從小就嘴笨,聽著二姐的訓斥,她也不說話,就低垂著目光,任憑二姐教訓。
父親卻攔住二姐,說:「拖地的事,不怨你妹妹,是我自己主動幹的。」二姐不相信父親的話,認為父親就是嬌慣他的小女兒。
這時候,在廚房燉雞湯的母親也走了出來,對二姐說:「我做飯,也是自己主動做的,你妹妹不讓我做飯,但我就願意做飯——」
二姐根本不相信父母的話,還是認為父母嬌慣妹妹,捨不得妹妹幹活。但是,隨後,她聽了父母詳細的解釋後,二姐卻沉默了。
父親說:「我常年幹活,已經幹習慣了,要是一天不幹活,我渾身都難受,吃飯都不香,沒出啥力氣,早晨吃的飯,中午還沒消化呢,後來,我就還是早晨去早市買菜,白天再拖地,算是鍛鍊身體吧。」
父親還說:「你妹妹不讓我拖地,說她現在拿著工資,就應該她拖地。可是我啥事兒沒有,拖地拖習慣了。就是你妹妹拖地了,我也得拿起拖布,再拖地一次,總覺得別人幹活,沒有我幹得好。」
母親也說:「我不是每天都做飯,主要是你要回來了,我就燉個雞湯,其他的飯菜,都是你妹妹做的。」
母親講起了過去的事情,她說:「以前呢,你們小的時候,我和你爸忙著上班掙錢,沒時間好好做頓飯,現在有時間了,退休金也挺多,想吃什麼就做什麼,可是,你們都一個個地成家立業,不在身邊了。」
母親說著,難過起來。她接著說:「現在生活好了,有退休金,又有時間,可下你們回來一趟,我能不下廚做點好吃的嗎?平常基本上都是你妹妹幹活。」
二姐聽了父母的話,半信半疑,但她也沒再說什麼。畢竟,她不能在父母身邊盡孝,全憑妹妹在家照顧父母,她雖然有些看不慣父母和妹妹的做法,但也只能點到為止。
況且,二姐發現晚飯後,妹妹把廚房收拾得挺乾淨。這讓她覺得妹妹變了很多,不再是那個懶惰的邋遢的妹妹了。
第二天早晨,二姐睡醒,就聽到廚房傳來做飯的動靜。她急忙推開廚房的門,只見母親在廚房榨豆漿呢。母親說:「你不是愛喝豆漿嗎,我給你們榨豆漿。」
妹妹則在廚房熬粥,煮雞蛋。妹妹還做了兩個涼拌菜,準備好了食材,就叫母親。妹妹說:「媽,拌涼菜歸你了,你拌的好吃。」
母親很高興,來到灶臺前,看看妹妹準備的食材,又吩咐妹妹切點香菜末,炸點辣椒油。母親拌的涼菜,確實好吃。
看著母親準備早餐,忙碌中的母親是滿足的,快樂的。二姐就什麼也沒有說。
飯後,妹妹送二姐去火車站。路上,妹妹對二姐說:「二姐,我發現一件事,給媽媽和爸爸留一點活兒,讓他們去做,他們感覺很高興,好像覺得自己並沒有那麼衰老,還能為兒女做點事兒。」
妹妹又說:「我不是為我不幹活,找藉口。我過去不幹活吧,心裡可能是覺得媽爸還年輕,我還小。可自此媽爸生病之後,我好像一下子長大了,覺得自己應該幹活了,應該照顧爸媽。」
二姐覺得妹妹確實變化了很多,妹妹愛笑了,也變得愛說話了,願意與人溝通了。
妹妹說:「我每天都是把家裡的重活兒幹完了,給媽爸留的都是輕巧的活兒。比如包餃子,擀餃子皮的活兒全是我的,不會讓媽爸幹這種累活。拌餃子餡,讓媽媽做。揪劑子,讓爸爸做。一家人包餃子,熱熱鬧鬧,說說笑笑,媽爸都挺高興——」
二姐明白了,父母老了,不僅需要兒女的陪伴,他們也希望被兒女需要。
父母不喜歡用保姆,是因為父母想跟兒女在一起,希望兒女陪伴在身邊。他們老了,力氣弱了,聲音小了,耳朵聽不見了,走路走不動了,甚至洗衣服都洗不動。
當父母喪失了勞動的能力,父母會很難過,覺得自己沒用了,是個廢物了,會拖累兒女的。他們自卑,膽怯,悲傷,身邊這時候如果有兒女陪伴,他們會感覺到溫暖和依賴,會有一種安全感。
父母雖然七十多歲了,但還能做點輕微的家務,那就不用攔著他們,他們喜歡為兒女精心地準備幾道小菜,就順著他們,讓他們去做。這樣的話,父母覺得被兒女需要,他們會有一種自己還有用的成就感,滿足感。
人在這個世界上生存,總覺得自己應該有用。如果能幫到自己的兒女,是很欣慰的事情。
哪怕七十歲了,八十歲了,九十歲了,動不了,也想為兒女做點啥,哪怕陪兒女說說話,開解他們心裡的煩惱,父母也會覺得自己活得有意義。
我是素老三,喜歡我的文章,請幫我 點讚、評論。謝謝!
我的老師曾經給我講過一個故事,有一天,他受邀去同事家吃晚飯,這位同事也是位大學教授,餐後,同事八十多歲的老母親慢騰騰的在廚房洗碗碟,他百思不得其解,按理說,這位老母親教導有方,培養出這麼一個優秀的兒子,現在應該享清福,啥都不用幹了。同事看出他的心思,對他說,老母親一輩子勞動慣了,不幹活就沒精打採,覺得自己老了不中用了,淨是給兒子添麻煩,所以只好滿足她的被需要感,一會母親睡覺了,我得重新洗一遍碗碟,因為母親視力下降,碗碟經常洗得不乾淨的。
所以七十多歲的老人每天還給兒女做飯,是不是應該,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如果這位老人和上面說的教授的母親,勞動慣了,不幹活就不舒服,作為晚輩,滿足她的被需要感,也是孝敬老人的一種方式。另一種情況是兒女工作非常忙碌,老人家身體健康硬朗(現在很多七十多的老人看上來像六十歲的樣子呢),主動替兒女分擔家務,一家人相互扶持相互理解,其樂融融也很好。如果只是兒女懶惰不願做飯,還要老人伺侯就不應該了。
七十多歲的老人還天天給兒女做飯,就太不應該了!
在現實生活中,不管在城裡還是農村,都會有這樣高齡的父母在為兒女天天做飯,他們都在認為自己還有力氣為兒女做點力所能及的事,也說自己很樂意,很開心,正因為這樣,那些兒女也很樂意,也願意接受老人的賜恩,真實這樣不太好,也不應該。
先從年老的父母來講,不要以為自己這樣做是幫兒女省時間省麻煩,父母在兒女真沒時間做飯的情況下,偶爾做做也是可以的,但天天為兒女做飯就不應該了,這樣不單苦了累了自己不說,你天天去做也會讓兒女在心裡上有一種過分依賴的習慣,這樣的習慣會養成一種懶惰的習性,這種惡習性一旦養成了,有一天父母做不了或是忘記做飯了,兒女就會有一種反感的心裡。就算沒有也可,都這麼老了,偶爾做做可以,也不能天天做,畢竟兒女也要學會去做飯做菜,去想去做出自己想要的飯菜口味。
再說兒女,就不要認為父母還能做,也想做。你不去和父母商量一下,叫父母該停下來歇歇了,該享受生活,歡度晚年了!該讓兒女做出可口的飯菜孝敬一下,含辛茹苦把我們養大的父母了!更何況兒女也要在做飯做菜中去感受生活,一對夫妻有好多感情也是在一起做飯做菜中培養出來的!一天再苦再累下來,通過做飯做菜也能讓苦累煙消雲散,這就是生活的樂趣!
建議兒女,還是自己親自動手去做飯做菜好些,說句不好聽的話:連自己的溫飽問題都交由他人控制,那就談不上生活了!
這個問題分兩種情況,一種是老人心甘情願,以此為樂。一種是力不從心,非常勉強。我們家屬於抱團的那種,當初女婿讀博,留學,女兒外孫一直就在我的身邊,兒子下班也幫我哄外孫,我老公是美食家,我跟他學會了很多做菜的手藝。自從娶了兒媳婦,女兒怕我累就自已做飯,但都住在一個院裡,做了什麼好吃的互相端過來交換吃,沒事大家到外面去磋一頓。做飯是我的樂趣,看著孩子們吃的開心,我更開心,這不剛給女兒發微信,明天中午讓他們過來吃冬至的餃子。
我媽媽70多了,天天做飯。每天早上我,我媽,我孩子,一起開車出門,先送孩子上學,然後直接去菜市場,買菜,買早點。回家後,吃過早點,老娘就去打癩子(天津麻將)。中午,騰騰飯吃。中午,老娘睡會一覺。這時,我會把晚上要吃的菜,洗好,切好。老娘醒了,看會電視,我去接給孩子,每天5:30老娘準時開始炒菜!碗誰刷的時候都有,其它家裡的活,都是我幹。老公,只管上班,家務適當幫幫我。就這樣,我覺得挺好,每天,一起出去溜溜,玩會,做飯,也適當幹點家務,很充實。當然,是身體允許。
本人七十了,老伴身體不好,買菜做飯都是我!還看著兩歲的孫女!感覺挺好!一生上班,幹活慣了,退休在家閒得蛋疼!幹技術的又不會玩。吃了睡,醒了吃。自從老婆身體差了些,自己主動攬了這活!自己的幾千退休金老婆也不要了,管生活隨便花。老了老了倒有了經濟自由權!花得順溜感覺不錯!如今忙忙碌碌,身體還行,沒有三高!提20公斤麵粉上五樓沒問題!幹到哪算哪吧!老同學,老同事,老朋友中退休後養尊處優,叫人侍候著的,死了好幾個了。這毛病哪毛病的不在少數!聚會喝酒一啦起來就是「光玩」!啥也不幹。自豪滿滿!一啦身體?個個不是血糖高,就是血壓高,這不敢吃,那不能吃!我他娘的「紅燒肉」半碗。一百三八斤九年沒變了!勞動與開心是最好的良藥。孩子們上了一天班,回來還能叫他們伺候自己這個閒人?自己年輕時咋過得?下班吃個現成飯,不正是自己年輕時的夢想嗎?
有個有趣的問題想問問大家?
晚上吃完飯,洗洗筷子刷刷碗,擦擦地板,抹抹桌椅!與出去玩一圈回來!都起到煅練身體的作用?有區別嗎?為什麼都認為勞動是「受罪」?玩是「享福」呢?
去年四月八日,殯罷娘,我來到舅媽家裡看望舅媽。
我進屋時,舅舅和舅媽正在做飯。
「您倆這飯,得做到啥時候才是個頭?」
我心疼,因為舅媽身體不好,腎衰竭。
她二老養我多年,如同我爸媽。
舅舅搖搖頭、擺擺手:「沒辦法。」
七十多歲的老人每天還在給兒女做飯,你若問我應該不應該,我真的無法作答。
應該?不應該?面對你的提問,我,五味雜陳。
我的家庭就是這樣的,酸得我直想掉淚。
因為愛,我來到了舅家,我成了舅家的一分子。
我媽和我舅相差十六歲,我舅心疼我媽儼如他心疼他的母親一搬。
我舅是當兵出身,在部隊當兵時,他會把他有限的津貼一分兩份:一份寄給我姥娘(他的母親),一份寄給他的親姐姐、我的媽。
我十三歲、該讀初中時,我舅從部隊轉業分回到我老家縣城的法院裡做法官,他心疼我媽,又把我接到他們家裡供我讀書,因為我家兄弟四個,家太窮。
來到舅家,舅媽視我如已出,我的待遇和她的一雙兒女都是一樣的:只管讀書,啥事情都不用伸手。
因而,這裡我寫的我的家庭,其實是我舅家。
我舅媽是教師退休的,她今年七十六歲,腎衰竭,目前仍拖著病體,跟七十七歲的舅舅一起,依然再做著飯,照顧著我弟弟(表弟)和我妹妹(表妹)兩家。
老老少少七口人的飯都是二老做的。
我妹一家三口人:我妹妹、我妹夫、他們家的毛丫。
我弟一家兩口人:弟弟和他的兒子。我弟家少了一口人,弟媳為啥不在家?容我後面再敘。
為什麼天底下最慈愛的母親,為什麼天底下最正直、最廉潔、最有愛心的父親,他(她)倆會是這結局?
這結局就錯在二老身上,但因為愛,我又實在不忍心、也不能去責備他們。
我只能怨天,天眼瞎!不該捉弄這善良的人……
我舅媽是天底下最慈愛的母親,她疼愛她的一雙兒女,那是母愛的本能,是自然的,我就不寫了,我就寫寫我舅媽是如何疼愛我的。
我妹妹讀初一時,我讀初三,女孩子愛美,一日,她跟舅媽鬧著要買裙子。
晚上放學回家時,舅媽拿出了三件衣服:妹妺的裙子,我和弟弟一人一件上衣。
我們家就是這樣的,兄妹仨無論誰要添衣服,舅媽總是要買三份,不偏不倚。
八八年我在外地讀中專時,不小心從上鋪摔下,輕微腦振蕩,頭上縫了七針,回家養傷,我沒回媽家,我回到的是舅媽家。
養傷期間,舅媽每天下班的第一件事,就是摸著我的頭看,看是否發炎了,看是否紅腫、化膿了,看完以後,她才放心去廚房裡做飯。
滿滿的母愛,滋潤著我。我,幸福滿滿。
舅媽知道我愛吃魚,我養傷期間,家裡天天做魚吃,害得我妹妹直提意見:你就疼俺三哥,菜還能換個樣不?(我在我媽家,我居三。)
哈哈,她怕魚刺,怕被魚刺卡。
舅媽溺愛著我們,所有的家務事都不讓我們參予,即使倒垃圾這點小事,她也不讓我們做,她說我們的任務就是學習。
舅媽的溺愛,毀了我弟弟和我妹妹,生活自理能力的欠缺,為他、她倆後來各自組建家庭生活都不幸福埋下了伏筆……
我是農村出身,去舅媽家生活之前,我樣樣都已學會,因而沒影響到我。
舅是軍人出身,在部隊時是軍官(團長),管理人,那可不是一般的嚴格。
每天,早晨四點,舅舅都是站在客廳裡發號施令:起床了!刷牙!洗臉!
起床、刷牙、洗臉的時間,那都是精確到分的。不能超時間,否則他那通貫手會毫不留情地扇到我們頭上,即使妹妹是女孩,也毫不例外。
放學回家,我們兄妹仨都不準在外逗留的。再說了,我們也不敢,因為我們都害怕他那一雙通貫手,打人挺疼的。
年過半百的我,到現在,我仍怕他。
後來,我和弟弟都考上了學校,我們去了外地,才逐漸擺託了他的控制。
妹妹就慘了,封閉式的軍事化管理,一直管理到她參加工作的那一刻,才結束。
封閉式的軍事化管理,讓她脫離了跟社會的接觸,社會上的事情,她一點都不懂。
妹妹在單位上班後,她天真無邪,與單位同事之間關係緊張。再加上婚後生活自理能力差,又強勢,和妹夫矛盾不斷,重壓之下,她的神經出現了問題。
被我送進了徐州市的東方人民醫院裡,醫生診斷:偏執型精神分裂症。
精神病,令人頭疼,只要患上,終身不愈,靠藥物維持著,也只是說病情能減輕些。
妹妹和妹夫分居四年後,通過我的努力,他、她倆夫妻關係最終恢復了正常。
舅舅、舅媽心疼閨女,一直把妹妹一家攬在家裡,妹夫是高中老師,工作又挺繁忙的,他父母又都去逝不在了,因此照顧他一家三口的重擔就全都落在了我舅舅、舅媽的身上。
還好,我妹夫也是一個善良的人,他挺感恩的。
他對我舅舅、舅媽、對我妹妹也是知冷知熱的,在這裡,我要鄭重謝謝他。
說罷妹妹一家,再說弟弟一家。
弟弟的婚姻也是不幸福的,他不聽父母之言,偏偏娶了一個不該娶的她。
不被父母祝福的婚姻,註定是不會幸福的,我弟弟的婚姻就是這樣的。
弟弟畢業以後,被分到縣城港監所裡工作。
他認識了一個在農貿市場裡賣服裝的姑娘。
舅舅、舅媽嫌女孩沒有正式工作,不同意這樁婚事,弟弟非她不娶,因此和他的爸媽鬧得關係挺緊張。
舅舅、舅媽的不接受,這給以後的婆媳關係、公媳關係,關係不和埋下了伏筆。
我弟媳是個記仇的人,婚後,無論我舅舅、舅媽如何待她好,她都不領情,將兒子放在舅家裡,不問事,不回舅家,一心在她的小家裡去練她的瑜伽功。
最痛心的是,她後來考上了一個國際瑜伽師證,扔下老公和兒子,去了廣州,不回來了。
婚也不離,就這樣拖著,十五年了。
弟弟和弟媳的婚姻,形同陌路,分居至今,他倆的兒子十七歲了,還是舅舅、舅媽在照料著。
嚴的太嚴,慈的太慈,我舅舅和我舅媽因愛毀掉了我弟弟和我妹妺的一生。
這愛太沉重。
二老落到如今這地步,你說,我心痛不心痛?
父,是天底下最善良、最廉潔、最正直、最嚴格的爸爸;
母,是天底下最善良、最慈愛的媽媽。
為什麼好人無好報?我只能怨天,天太無情,不該捉弄這善良的一家人。
前段時間,舅媽腎病加重了,被我送到了徐州二院。
病床上,她自言自語:也不知你妹妹,你妹夫,你弟弟,毛丫,毛毛怎麼樣了?
我淚如雨下:舅媽,您就放心吧!家裡,我己經打過電話了,一切都好!飯菜,他、她們離開您都會做。
這就是最疼愛我們的媽媽,我也心疼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