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問答集合

2023年不一般!諺語"兩春夾一冬,必定是災年",是真的嗎?_什麼叫兩春夾一冬

愉悅的生活家uP說: 沒聽說過這個,只聽說過下面這個。 兩春夾一冬,春指立春,冬指冬天,冬季。二十四節氣以立春…

愉悅的生活家uP說:

沒聽說過這個,只聽說過下面這個。

兩春夾一冬,春指立春,冬指冬天,冬季。二十四節氣以立春為,大寒作結。因為陰曆閏月的關係,便會出現「兩春夾一冬的現象。即在陰曆正月立了一次春,到了十二月又見立一次春,以陰曆來叫雙春年。但在陽曆看是沒有這種現象的,都是一年一春。在陰曆中,只有逢閏月,且是閏二月起至十一月止才會有一年立兩春,兩春夾一冬這種現象,不是陰曆閏月年是沒有這現象的,陰曆有雙春年,也就會有無春年。無春年多在陰曆閏月年上一年。如2019己亥年,就是無春年,2020庚子年,閏四月,正月十一日酉時立春,十二月廿二日亥時又立春,這就是一年立兩春,兩春夾一冬現象。19年7閏,也即19年中會有7次這種現象發生。這是為使陰曆與陽曆配而人為安排的,並非天意與自然規律特有顯示。而人依據無春年,雙春年來預測天時,預斷農耕好壞,是不太合自然不太合科學的,所以不足信以為真。

宗元三農堂說:

2023年閏二月,是雙春年,所以2023年不一般。農村諺語「兩春加一冬,必定是災年」,是真的嗎?看老祖宗留下的農村諺語是咋說的?

什麼是雙春年?

雙春年的定義堅持到陰曆年和陽曆年的問題,陰曆年是以月亮的圓缺制定的日曆,也就是月亮的朔望,望朔的規律,周期是一個月的時間,平均時間為29.5天。每個月除了2月28天或者29天,每個月均是30天或者31天。由於陰曆年是根據月亮制定的日曆,月亮發光是借著太陽反光,還在夜晚出現的月光,所以月亮代表著陰,因此又叫陰曆。對於我國農事是按照陰曆來安排的,因此又被稱作為農曆

陽曆年是根據太陽運轉的周期來制定的,每個月的時間為30.25天。每個月除了2月28天或者29天,每個月均是30天或者31天。陽曆是根據太陽運轉的規律制定的,而且太陽是發光發熱的球體,所以被稱作為陽曆。由於陽曆是西方國家研製的,因此被我國老百姓稱之為「洋歷」,而且全世界都採用陽曆又被叫做公曆。

這樣陰曆年和陽曆年一年的時間相差在11天的時間,也就是陰曆年平均為354天,而陽曆年平均為365天。陰曆年和陽曆年三年的時間相差在33天,也就是相差一個月的時間,所以每三年的農曆年閏一個月。

俗話說「三年兩不閏,一年打兩春」,也就是說農曆年閏月,一年有兩個立春節氣,但並非是兩個春天。因為春季三個月的時間,所以一年只有一個春天。

農曆年閏月的規律,一般是19年裡閏7年閏月,就是為了陰曆年和陽曆年時間相差的平衡性。而陽曆年也是閏年的,一般是每4年閏一次,只是一天的時間,所以有了陽曆年閏年366天,平年365天的規律。

一般遇到農曆閏月的年份,一年內是兩個立春的節氣,所以叫雙春年。

為什麼2023年閏農曆2月?

農曆2023年立春節氣在陽曆的2023年2月4號,陰曆在2023年正月十四日。

農曆2024年立春節氣在陽曆2024年2月4號,而陰曆卻在2023年臘月二十五日,也就是農曆的十二月二十五。

從2023年立春節氣來看,2023年的立春節氣和2024年的立春節氣都在2023年的農曆年中。所以才有了2023年是雙春年。

俗話說「雙春兼閏月,結婚好時年」,所以2023年是一個結婚的好年紀。2023年不一般,還有「雙春夾一冬,黃豆貴如金」、「雙春夾一冬,帶毛的貴如金」,也就是一年有兩個立春節期,種植養殖都不賺錢,餵西喂喂,才出現了糧食價格比較貴,養殖的動物價格也比較貴。

為什麼雙春夾一冬,種植和養殖行業不景氣呢?

其實原因非常的簡單,一年有兩個立春的節氣,說明這一年天氣比較暖和,即便是冬天也比較暖和,因為一年有春夏秋冬四個季節。

俗話說「兩春夾一冬,無被暖烘烘」,說明了一年當中有兩個立春的節氣,冬天也是比較暖和的。

一年暖和的天氣比較多,尤其是春季和秋季比較的長。即便是冬天也不冷,這有利於細菌病毒的滋生和蔓延。這種現象就會產生的疾病比較多。

(1)為什麼兩春夾一冬,種植業不景氣呢?

俗話說「兩春夾一冬,黃豆貴如金」,意思是說一年當中出現兩個立春節氣,一個冬天說明糧食價格比較貴,用黃豆代表糧食。因為這一年當中氣溫比較暖和,導致了細菌病毒和害蟲肆意增生,泛濫成災。

俗話說「該熱不熱,五穀不結;該冷不冷,五穀不豐」,就是這個道理。所以一年當中,該熱的時候一定要熱,利於農作物的生長和開花授粉,該冷的時候利於農作物的冬眠和種子的休眠。

(2)為什麼兩春夾一冬,想職業不景氣呢?

俗話說「兩春夾一冬,帶毛的貴如金」、「雙春夾一冬,十個牛欄九個空」。其實道理也非常的簡單,因為天氣比較的暖和,尤其是春季和秋季利於細菌、病毒的滋生和蔓延,每年春季,或者是秋冬交替的季節,都是細菌和病毒爆發的季節。

比如說2003年我國爆發了大面積的禽流感,這是在那一年的春季3月被爆發的瘟疫,導致我國家禽行業價格非常的昂貴。因為。每年鳥類都會遷徙,秋季遷徙和春節遷徙,帶來的就是一些細菌、病毒的瘟疫傳播概率性較大。

再比如養殖牛羊類,每年春季或秋季都會爆發口蹄疫等類的疾病。這些病毒或者細菌都是氣溫比較適宜的情況下,自身和傳播的一旦氣溫高或者氣溫低,病毒和細菌都不利於生存。

(3)按照我國的天幹地支的文化來分析,2023年是「一龍治水,十牛耕田」。

我國的農曆日曆是按照天幹和地支組成的記日法。十個天幹分別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個地支分別為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每個地支都配了一個生肖,分別為子鼠、醜牛、寅虎、卯兔、辰龍、巳蛇、午馬、未羊、申猴、酉雞、戌狗、亥豬。

農曆2023年農曆的正月初一為庚辰日,對,辰的生肖為龍肖,今年是「一龍治水」;正月初十為丑日,丑日的生肖為牛肖,按照傳統的說法是「十牛耕田」。

俗話說「龍少主澇,龍多主旱」,按照傳統的天幹地支的文化來說,2023年雨水非常的多,澇災非常嚴重,這樣的年份會造成莊稼被澇死,而且多次種地,所以使用牛種地比較多,所以才出現了「十牛耕田」的說法。

綜上所述,2023年確實不一般,不但是閏月,而且是「兩春夾一冬」雙春年,所以2023年會出現澇災病毒細菌滋生蔓延,蟲害比較嚴重,導致養殖業和種植業損失較嚴重,肉類蛋類和糧食價格貴!

文都楊稼說:

對這道題的偏見,大有譁眾取寵,蠱惑人心之意,很不贊同題主的提問。

不要動不動就拿古言諺語來說事,就是說「兩春夾一冬,必定是災年」是老人說的所見經驗,現實中聞之絕有,更無法去推敲內因。

先談曆法的運程,陽曆每年365.25天,農曆一年中的12個朔望月,基本上保持在354天,這樣兩種曆法在一起就有了日差,農曆較陽曆每年相差11.5天。

陽曆是全球共用,關係到每個國家與國際上的各種事業交流,毋庸置疑的是公認的全世界通用曆法。

我們國家還有很大一部分人,由於受傳統文化影響,對中國的農曆曆法情有獨衷,生活中的飲食住行與農曆達成了默契,以致離不開農曆。

在社會發展進程中,兩種曆法就必須保持同步,這農曆每年比陽曆少11天多,三年中就多出了1個月,在古代,編纂曆法的學者就想到了農曆置閏月法,猶如同行的兩輛車,快行的車子在某個地方多轉一圈,等上後面的車子保持同步一樣。

這農曆置閏月,基本上是19年中要有7個閏月,這農曆有閏月這年,大多是383天,也有是384天。

這樣一來,在農曆置閏月這一年,都是年逢兩「立春」,正月有春,臘月有春。象2023年農曆閏二月,正月十四(陽曆2月4日)「立春」,臘月廿五(2024年陽曆2月4日)「立春」。

在這2023年是雙春年,按諺語說法,應是災年?這是後來的事,我們無法去先知?但從過去的許多農曆有閏月之年,來講是否逢上災年之事?就知道這一說法屬無稽之談。

新中國成立後的1952年農曆閏五月;55年閏三月;57年閏八月;60年閏六月;63年閏四月;66年閏三月;68年閏七月;71年閏五月;74年閏四月;76年閏八月;79年閏六月;82年閏四月:84年閏十月;87年閏六月;90年閏五月;93年閏三月:95年閏八月;98年閏五月;

2001年閏四月;04年閏二月;06年閏七月;09年閏五月;12年閏四月;14年閏九月;17年閏六月;20年閏四月;

回溯以往農曆置閏月之年,當年都是雙立春,形成有災年之說嗎?大凡在某一閏年有天災之遇,也屬巧合,不能因年論事,牽強附會。

到時大家會相信2023年是平安吉祥的一年。

太陽照在徒駭河上說:

2023年是農曆的癸卯年,閏二月,有兩個立春節氣,所以被稱為『雙春年』。

日月是掛在天上的日曆,以地球圍繞太陽運轉規律為基礎的曆法是陽曆,也就是公曆,被國際社會廣泛應用。以月亮圍繞地球運轉規律為基礎的曆法是陰曆,是一種中國曆法。農曆是陽曆和陰曆的綜合曆法,二十四節氣是我國勞動人民指導農事活動的發明創造。為了吻合天體運行的規律,陽曆有閏年的設置,陰曆有閏月的設置。

癸卯年閏二月,全年共384天。由於曆法閏月設置的原因,癸卯年出現了兩個立春節氣。也就是2022年春節過後有一個立春節氣,冬季過後,2023年年底前還有一個立春節氣,也就是所謂的『兩春夾一冬』。

閏二月的設置,對農業生產還是有一定影響的。由於閏月的設置是為了歷年的平均長度接近回歸年,所以每逢閏月閏年,二十四節氣對應的氣候變化規律稍有偏差。拿即將到來的2023年來說,第一個立春節氣是在農曆的正月十四,這時還在『數九』,意味著寒冷天氣還沒有結束,春天將在寒冷中開始。農曆三月十七立夏,春天結束進入夏季。此時對應往年同期,還在春季。這樣一來,就容易出現『倒春寒』的天氣現象。同理,立秋相較往年同期偏早,天氣炎熱,蒸發量大,容易發生乾旱。春寒秋旱的天氣情況如果發生,將對農作物的正常生長帶來不利影響,也就是所謂的『必定是災年』。

『兩春夾一冬,必定是災年』是農耕時代勞動人民總結的經驗規律,但是存在很大的偶然性。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的進步,自然環境發生了巨大改變,人類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大大加強,所以,一年有兩個立春節氣只是一種曆法設置,是不是災年則另當別論。我國地大物博,南北氣候差異很大,諺語具有地域特點,是否適合本地實際情況還要對照分析,不必太在意。

ZBLiu說:

下面這段話講的是科學道理,當然是正確的。

這樣陰曆年和陽曆年一年的時間相差在11天的時間,也就是陰曆年平均為354天,而陽曆年平均為365天。陰曆年和陽曆年三年的時間相差在33天,也就是相差一個月的時間,所以每三年的農曆年閏一個月。

俗話說「三年兩不閏,一年打兩春」,也就是說農曆年閏月,一年有兩個立春節氣,但並非是兩個春天。因為春季三個月的時間,所以一年只有一個春天。

農曆年閏月的規律,一般是19年裡閏7年閏月,就是為了陰曆年和陽曆年時間相差的平衡性。而陽曆年也是閏年的,一般是每4年閏一次,只是一天的時間,所以有了陽曆年閏年366天,平年365天的規律。

一般遇到農曆閏月的年份,一年內是兩個立春的節氣,所以叫雙春年。

這段話說完了,接下去就該引出「兩春夾一冬」會有什麼後果。從上面這段科學引文來看,沒有什麼邏輯上的必然後果。因為一年裡出現兩個立春,不過是兩歷歲首對齊日期排隊遇到閏年時的結果,跟天氣沒一毛錢的關係。

可是,諺語是老農經驗的結晶呀,博大精深的呀!於是就曲為之解,弄出許多莫須有的因果聯繫。這裡面的「因為、所以」是用「想當然」和「也許會」聯繫在一起的,不是科學證明。

「一年內是兩個立春的節氣」,這裡的「一年」是農曆的一年,而立春是陽曆上的東西,一年只有一個。雖然陽曆比陰曆一年的天數多,可是逢到陰曆閏年,它的一年天數要比陽曆長出十幾天。於是這一年的陰曆可以跨兩個陽曆年分,那麼這一年裡自然就會有兩個立春了。你看,和下一年的天氣、年景有什麼關係?

引文裡正確地說明了農曆閏年會有兩個立春的道理,而下文又為了證明諺語,把自己的立論拋開了。

這個平臺上的一個通病,就是不注意或乾脆不講邏輯。

愛因斯坦在論中國和歐洲在科技發展史上有大差異的原因時,頭一條就說歐洲很早就發明了邏輯,中國則遲遲沒有跨出第一步。

預測,這個話題一直要到明年過完元宵節才會收場。

祁哥食堂說:

自古以來閏二月,都會幹旱;在這裡我可以告訴大家:放心好了,因為現在都是高科技發展時代,和以前不一樣了,以前都是靠天吃飯,如果一年不下雨的話,地裡就會顆粒無收、就要挨餓。現在我們可以人工降雨,在全國人民萬眾一心和高科技時代的推動下定能戰勝自然。

lly2p1A說:

2023年不一般!諺語「兩春夾一冬,必定是災年」的說法沒有科學道理。

首先,我們來了解一下「兩春」。「兩春」是指一年內(農曆)有兩個立春的節氣,不是有兩個春天。

農曆一年內恰逢兩個立春節氣的「雙春年」,「雙春年」是喜慶年,在老輩人看來,「雙春年」有頭有尾,意味著所有事情都能善始善終。

「兩春夾一冬,必定是災年」說的是以前封建社會的農村。那時候,由於「雙春年」的冬天比較寒冷,牲口、莊稼有可能會被嚴寒天氣凍死,導致瘟疫之類的傳染病容易傳染,所以老話有這麼一說。

但現在的中國,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人民群眾的生活越來越好。特別是改革開放後,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農村變化更大,農民收入增長,住房條件都得到了改善,農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消除了貧困,全國實現小康社會目標;農村機械化程度提高,科技引領,為農民提供便利優質的科普服務。隨著國家惠農政策的出臺和完善,農村農業發展提速,吸引了很多回鄉創業的人員,相信未來的農村發展潛力更大。

目前‬,我們‬發現‬,國家‬在防控疫情的同時,把工作重點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大力提高‬國內消費者信心和經濟發展信心,中國的糧食穩定肯定不會出現太大的問題,我國有足夠的糧食儲備,不可能出現國外糧‬慌‬,大家‬也不必擔心‬。希望‬如期‬而至‬的春天‬不僅‬有‬春天‬的溫暖‬,還有‬疫情面前‬平安‬的你我‬!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瓦要問答網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evawelsh.com/archives/3402

作者: 瓦要問答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