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代,他在鎮上第一個蓋起了二層樓,5個子女,有2個是985大學的研究生,70歲,他問子女要幾百元養老,5個兒女都不管。
老蔡今年70歲了,年輕時是十裡八鄉聞名的老闆,90年代就年入幾十萬,在鎮上第一個蓋起了二層樓房,一雙兒女還讀到了985大學的研究生。
按理說,老蔡的晚年應該衣食無憂,可是,老蔡現在住在90年蓋的那棟房子裡,腿腳不便,孤苦伶仃,每個月的養老錢只有政府發的100多。
兒子兒媳住在他隔壁,就像陌生人一樣,不聞不問。
說起他的經歷,有的鄰居搖搖頭,有的說他是自找的。
他的晚年為何如此悽涼?一切還得從90年代說起。
老蔡天生腿部殘疾,走路一瘸一拐的,他或許知道自己的缺點,從小就比別人勤奮。
80年代,鎮上並不流行讀書,老蔡是班裡少數幾個考上中專的。
讀衛校期間,老蔡第一次知道了中醫藥和藥材可以賺錢。
畢業後,他果斷去了中藥材廠打工。在那裡,他學會了辨認藥材價格,學會了進貨出貨。
大兒子出生,為了照顧家庭,老蔡從南方的藥材廠辭職,回了新化老家。
經過幾年的努力,老蔡在家鄉再次做起了藥材生意,給全市幾十家藥店送貨。
很快,老蔡就賺到了人生第一桶金,在鎮上蓋了2層樓房,這讓十裡八鄉的鄉鄰們羨慕不已。
緊接著,老蔡又有了一個女兒,一個兒子,妻子在家裡種田,帶孩子,幫著老蔡分揀藥材,老蔡把日子過成了鎮上的童話。
只是好景不長,小兒子剛5歲,老蔡妻子被查出了癌症,從新化跑到長沙,有名的大醫院都跑遍了,勉強活了2年,過世了。
妻子走了,日子還得繼續,老蔡一個人又當爹又當媽,白天送藥材,晚上帶3個年幼的孩子,每天忙得暈頭轉向。
老蔡50歲那年,鎮上一個鄰居給他介紹了一個女人。
女人叫劉小青,比老蔡小20歲,前夫腦溢血剛去世1年,留下一兒一女。
初次見面,老蔡就被劉小青深深地吸引了。劉小青瘦瘦的,臉色有點蠟黃,看起來有點營養不良的樣子,但是嬌小玲瓏,楚楚動人的眼神,頗讓人有幾分憐惜。
其實,妻子過世後,很多人給老蔡介紹對象,但老蔡一直沒有遇到合適的。
這次,不知道為什麼,老蔡心動了,或許這就是所謂的緣分。
作為一個小有名氣的老闆,老蔡先人一步,主動示好,他和劉小青介紹了自己的情況,向劉小青承諾,只要她願意嫁到蔡家,有吃的先給她們娘仨吃,對繼子繼女一定會視如己出。
第二天,劉小青就託媒人回話,願意到蔡家。
就這樣,劉小青帶著一兒一女到了蔡家,大女兒5歲,兒子剛3歲,兩個孩子都面黃肌瘦,很明顯,就是老話說的營養不良。
在蔡家半年,劉小青和2個孩子明顯有肉了,但劉小青也沒閒著,除了張羅一家人的一日三餐,她還學會了分揀藥材。
一年後,老蔡大兒子到了成家的年紀,老蔡託人給介紹了一個鎮上的姑娘,劉小青幫著給繼子張羅了婚事。
可是好景不長,半年後,老蔡就要和大兒子大兒媳分家。
大兒子覺得這肯定是繼母的主意,但又不好說什麼,他只好硬著頭皮答應了,他知道,繼母是怕他染指父親的藥材生意。畢竟,繼母的2個孩子還小,都得指望這個呢。
讓大兒子傷心的是,父親分家,居然只給了他一間破瓦房,一口水缸,一張床,連被子都沒有。
大兒媳也很傷心,當初媒人和她說的是蔡家衣食無憂,沒想到,結婚半年,就被趕出了家門。
大兒子夫妻倆只好外出打工。
讓所有人措手不及的是,還是接二連三發生了。
當初那個弱小的劉小青似乎變成了驍勇善戰的一頭牛。大兒子離鄉後,她就三番五次以不做家務的名義斥責繼女,斥責小兒子。
為了離開這個是非地,繼女也選擇了外出打工,嫁到了異鄉。
哥哥姐姐走了,上初中的小兒子成了唯一的出氣筒。
因為放學回家晚了,繼母會打他,因為沒到田裡幹活,繼母會打他,多吃了一碗飯,繼母也會打他。
小兒子學習成績不錯,本來有希望考上重點高中的,可是,每次繼母打他,父親就像沒聽見,不聞不問。
有一天晚上,小兒子本來要睡覺了,繼母又找茬打他,還死死地掐住了他的脖子,差點沒被掐死。睡在隔壁的父親卻一聲不吭。
委屈至極的小兒子跑到鄰居家給哥哥打電話,哥哥覺得他呆在家裡太危險了。
或許是受了哥嫂的影響,或許是早已想好了去處,第二天,小兒子就輟學離家了,去了哥哥的城市打工。
老蔡和髮妻的3個兒女都遠走高飛,蔡家也恢復了往日的平靜。
老蔡和劉小青可謂是夫唱婦隨,藥材生意做得紅紅火火。
讓劉小青更欣慰的是,一雙兒女學習好的一塌糊塗,從上學開始,每次考試幾乎都是第一名。
一轉眼,孩子們到了讀初中的年紀,老蔡把繼子送到了市裡有名的外國語學校,為了讓孩子趕上市區裡面孩子的進度,每年,老蔡還會花2萬塊錢送繼子去補習班學英語。
繼子繼女從來沒讓他失望,中考考上了市裡最好的高中,高考,考到了長沙一所985大學。
繼女更是考上了醫學院的本碩連讀,畢業後,分到了湘雅醫院腫瘤科上班。
這一年,老蔡70歲了,身體大不如從前,住了幾次醫院,但他心裡也踏實了,他實現了當初的承諾,繼子繼女長大了,成才了。
夏天,正好藥材價格上漲,市裡的大藥房也有了新的供銷商進貨,老蔡就和妻子商議,等孩子們畢業參加工作了,每個月給他們幾百塊錢養老。
妻子只是聽著,沒表態。
第二天,老蔡像往常一樣去市裡送貨,不料,回家後,發現劉小青走了,抽屜裡的6000元現金也沒了,庫房裡剩餘的藥材也沒了。
老蔡趕緊給劉小青打電話,這才發現,他被劉小青拉黑了,電話也打不通了。
大中午的,老蔡火急火燎跑到劉小青的娘家找人,可是劉小青的弟弟說姐姐並未回家。
沒回家去了哪裡?老蔡尋思著給繼子繼女打電話,但又擔心嚇到孩子們,他決定蹲在路邊等等。
第四天早上,他在劉家地裡看到了劉小青。
可是,劉小青扭頭就跑,老蔡一瘸一拐,自然追不上。
老蔡才意識到,劉小青是鐵了心要走了,可是為什麼呢?他對她們娘仨不差呀。
老蔡厚著臉皮跑到劉家,想一問究竟,可劉小青的弟弟攔著不讓進門。
弟媳說,姐姐在蔡家受了18年苦,當初到蔡家的時候,就不願意,是老蔡追姐姐的,養活繼子繼女也是老蔡事先承諾的,而且,姐姐當初到蔡家是有條件的,說好了不一起養老。
老蔡氣壞了,既然這樣,他就要找劉小青把6000元要回來,把藥材要回來。
劉小青的回答卻震驚了所有人。
她說兩人沒有領證,只是同居關係,自己早就想走了,老蔡拉著不讓她走,還答應每個月給她500元,6000元是她應得的工資。
劉小青的弟弟氣憤地把老蔡推出了家門。
老蔡希望繼子繼女念在往日情分,能勸說母親一起回家。
他給繼子打電話,繼子不接,給繼女打電話,繼女也不接。
第二天,記者開車帶他到湘雅醫院腫瘤科找繼女,工作人員卻說沒有這個人。
老蔡又到湖南大學找繼子,在記者的幫助下,繼子的電話打通了,繼子卻說不想參與母親的事情,也不想再看見繼父。
回到鎮上,鄰居們聽說了老蔡的遭遇,也很氣憤。
大家都覺得劉小青太沒良心了,老蔡不讓自己的兒女讀書,供她的子女讀到了研究生,卻這樣對待老蔡。
老蔡找到隔壁的兒子兒媳,希望大兒子能出面,幫他一起去劉家討說法,可是大兒子大兒媳果斷拒絕了。
大兒媳說這一切都是父親咎由自取,活該!早知今日,何必當初!
村幹部聽說了這個事情,第二天,幫老蔡一起到劉家,找到劉家村上的村委會,勸說雙方平心靜氣地談一談,如果真的過不下去了,劉小青補償老蔡一些錢,畢竟老蔡給她們娘仨花了不少錢,就算是報恩了。
可任憑村幹部怎麼勸說,劉家都不同意給老蔡1分錢。
劉小青的弟弟說,「如果以後外甥和外甥女願意,他們覺得繼父好,他們願意贍養繼父,回去看繼父,那是他們的事情,劉家人不會幹涉。」
【寫在最後】
1、老蔡的經歷很悲慘,但正如大兒媳所言,這一切都是他一手造成的。
2、二婚家庭本來不易,但孩子是無辜的,雙方子女,只要孩子願意讀書,就要供他念書,培養一個人才也是對社會的貢獻。
3、老蔡晚年悽涼的根本原因,一是沒領結婚證,二是沒有事先談好條件,比如:他對繼子女視如己出,劉小青也要善待他的兒女,老了怎麼養老。
4、劉小青一家完全不感恩,當初的目的就是找長期飯票養兒女,只可惜,木已成舟,老蔡損失了20年的感情和金錢,靠法律手段是沒有辦法挽回的。
5、如果老蔡年輕的時候,對自己的子女好一點,給自己繳納養老保險,晚年不找繼子女贍養,也許劉小青也不會離開。
6、人這一輩子,能依靠的人只有自己,無論命運給了你什麼,你都不要忘記安排好自己的晚年。
我們村裡就有一個老人,年輕時各種風光,拿鼻孔看人,最後老了慘不忍睹。
這個老太太年輕時家庭條件很好,自己也長的漂亮,是家裡的老小,很受寵,老公家和她家門當戶對,老公長得又帥對她也好,工作也不錯,她生了三個兒子,在婆家特別有地位,三個孩子也都是婆婆看大的,她根本就沒管過孩子,每天只負責貌美如花,一時可謂風光無限。
等到了三個兒子慢慢長大,娶妻生子了,老太太還沒從受寵的狀態中走出來,還覺得自己還是公主,每天接受老公的愛護,三個兒媳婦生孩子坐月子,她都以自己身體不舒服為藉口,沒有去照顧,三個兒媳婦都因此怨恨她,三個兒子的孩子她也沒有伸過一把手幫過,三個媳婦那些年又要工作又要照顧孩子,真的是特別難,有些人看不過去就來勸這個老太太,讓她幫幫孩子,媳婦們感恩,到老了也有人照顧她,她嘴撇著說自己有勞保有錢,還有老公照顧,用不著兒媳婦,人家看她那樣也沒人理她了。
後來她老公得了癌症,錢花光了,人也沒了,她也真的開始全身都是病了,想讓兒子來照顧她,奈何兒子們都是不大不小的領導,沒時間照顧她,再說母親從來沒有帶過兒子,可以說沒什麼感情,而且兒子心裡多少是怨恨母親的,兒媳婦本來就等著看她笑話了,更不會來照顧她,她的苦日子來了,這還不是最慘的,後來她全身癱瘓,兒媳婦只是把她放到床上,偶爾來送個飯,她大小便不能自理,也沒人給她收拾,最後據說身上都長了蟲子,下身和屁股也都是蟲子,在她身上爬來爬去,她難受的哭天搶地的喊也沒人理她,最後蟲子都爬到了肚子裡,她喊了好多天也沒人管來看她,聲音從大到小,最後才沒有聲音,最後是臭了才引起人的注意,人家去給她收拾都沒辦法靠近她的身體,到處都是蟲子,現場慘不忍睹。
人啊,年輕時怎麼都好過,最怕老了動不了,生不如死。
五十年前,村裡的木匠謝師傅因為脾氣犟,兒子剛結婚就分家,還把唯一的5000塊家產分走進,還放出豪言,老了不靠兒子,不用他的一分錢!
謝師傅全名叫謝玉安,村裡年紀最大的老人,今年86歲了,五年前老伴去世了,現在孤零零的一個人。
今年我回老家的時候,看見他還在田裡勞作,80多歲還要幹活,實屬辛苦。但是,這也是他年輕時候脾氣犟犯下的錯。
我們兩家人還沾親帶故,應該管他叫二爺,他排行老二,他上頭還有一個哥哥,早就去世了。
他年輕的時候是個木匠,因為有門手藝,那個吃不飽的年代,他還能有富餘,自己存了一些錢。
這個謝師傅,自持有門技術,年輕的時候,性格不是很好,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憤青,看不慣許多人和事情。
村裡人雖說都覺得他脾氣不好,做事情極端不留後路,但是他木工活做的確實不錯,都還是默默接受了他這樣的行事作風。
到了成家的年紀,本村沒人願意和他結親,他的脾氣一般人是受不了。
拖了好幾年,他自己都著急了,他託人介紹對象,他當即說,只要能和他結婚的姑娘,他用一輩子來寵她。
功夫不負有心人,還真有個病秧子姑娘願意和他在一起。
謝二爺是個火爆脾氣的人,他那個對象卻是個知書達理,說話溫柔的人,兩個還真是性格互補。
結婚後,謝二爺真的履行了當初的承諾,對老婆是相當好。
本來他是喜歡喝點小酒的,他老婆說了一句,喝酒身體不好,還花錢,他二話不說就把酒戒了。
他住在山下,出門都要翻一座山才能出去,他後山路不是特別好走,他老婆有次上山摔了一跤,他硬是鋪成了石板路,參考下愛的階梯,大概就是那種概念。
五六十年代,農村一家一般都是要生好幾個孩子,孩子多勞動力就多。
謝師傅老婆生了兩個孩子後,他就不讓老婆再生了,他老婆身體不太好,怕有個萬一,他不願意冒風險。
在農村來說,兩個孩子,人丁太單薄了,以後子女會很辛苦,為啥呢,那個時候還是集體生產,一家人要去公社上工掙工分。
十多年兒女都長大了,按道理說,謝師傅會把精力放在兒女身上,幫著孩子成就他們的小家庭。
謝師傅就是一個例外,他在老婆面前就是一隻溫順的小綿羊,在兒女面前就是隨時發飆。
因為謝師傅的脾氣不好,一般人家的姑娘也不敢嫁給他兒子,怕脾氣不對付,容易吵架。
這真的是老漢兒走過的路,兒子跪著也要走一遍。
他兒子倒是遺傳了他老婆的好脾氣,娶回來的老婆剛好相反,和謝師傅一樣是個剛烈性子,一點就著。
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脾氣暴躁的住一個屋簷下久了難免就吵架。
謝師傅要出門做木工,這是有收入的,兒媳婦和兒子要在生產隊幹活,兩個人做六個人的活,有時候工分沒掙夠,糧票就分得少,一家人挨餓是少不了的。
謝師傅出門幹活的工錢,就留私了,不會拿出來,自己就存起來了。
兒媳婦知道後,一家人吵吵鬧鬧,最後分家,一貫強勢的謝師傅說,分家可以,房子平分,牲口評分,但是家裡的錢,你們一分也不能拿。
為啥呢?謝師傅就拍桌子說道,你媽媽的身體不好,買藥要花錢,要是錢給了你們兩口子,我老婆三病兩痛,你媳婦捨得給錢嗎?再說,這是我掙的錢。
兒媳婦一聽就不樂意了,老人家不在意我這個外人,難道老人了不需要依靠兒子孫子嗎?
謝師傅仿佛看穿了兒媳婦的心思,篤定地說,你放心,分家了各過各的,我有困難決不找你們兩口子。
賭氣分的家,謝師傅有技術傍身,那些年生活很是滋潤。
反觀兒子家,因為沒錢,吃喝困難,兩個孩子上學也很難。
為了讓孩子有書念,兒媳婦放低姿態求謝師傅借點錢給孩子讀書。
卻被他一口回絕,他說,你們用了這個錢,你們媽媽生病,或者我生病怎麼辦?誰讓你們不會掙錢!
孫女無奈之下讀了二年級就輟學,剩下孫子繼續上學。
光陰荏苒,一晃二十多年過去了,謝師傅也老了,年輕時候的戾氣也沒有了,存的5000塊錢也貶值了,當年5000塊是個大數目,現在能做的事太少了。
孫女因為沒有啥文化,在一家公司做保潔一個月工資三四天。
十年前,謝師傅老伴生了一場大病,住院就要給5000的押金,手術費花了好幾萬。
雖然兒媳婦給了這個錢,但是當年說的絕情話依然讓她很不愉快。
謝師傅自知當年說的話太滿了,後悔也晚了,孫女沒讀書已成事實,兒媳婦一家苦累了一輩子。
而自己留的5000塊錢,真的就成了一個笑話!
所以說,做人做事要留有餘地,日 後才有緩和的機會,說話做事太過絕對,否則吃苦吃虧的還是自己。
戚祖成已年過半百了,在他僅一歲的時候,他母親就選擇了離家出走,這一走就是50年。
被母親拋棄的戚祖成艱難的長大了,如今,他兒女成雙全,而且擁有一個幸福的家庭。
在戚祖成腦海中,母親的形象已經慢慢淡化了。而如今,母親鄧阿梅卻突然回家了。可讓他怎麼也沒想到的是,母親這次回來不僅沒有帶給他母愛,反而把他告上了法庭。
為了了解情況,記者來到了戚祖成的家中。可讓人感到意外的是,此時的戚祖成並不在家中,而是在30公裡外的一處河攤上。
最後,在戚祖成的妻子小紅的帶領下,記者才找到了他。
戚祖成跪在地上痛哭,他前面有一堆正在燃燒的紙錢和一撮點燃的香。都說男兒有淚不輕彈,只是未到傷心處。
戚祖成邊哭邊說:我媽媽拋去我和我爸爸姐姐三個人。他現在又要來告我,50年了,他要來告我。
哭到最傷心的時候,他還跪在地上,仰天大哭。
原來,戚祖成正在祭奠自己的父親和姐姐。從他不經意間流露出的話中,可以聽出,母親鄧阿梅的離家出走,給他帶來不小的心理負擔。
儘管時間已經過去了50年,可戚祖成對母愛的渴望卻從未減輕。自從得知母親回到老家之後,他便四處尋找母親的消息,因為他想當面問母親,為什麼要拋棄自己?
據戚祖成描述,母親名叫鄧阿梅,年輕時是村裡出了名的美人。由於那個年代的包辦婚姻,所以母親在不到20歲的時候就嫁給了當初38歲的父親。
可父母婚後感情不和,戚祖成一歲的時候,鄧阿梅選擇了離開。在一年之後,她和一個姓羅的男子結婚生子。
戚祖成想從同母異父的妹妹羅英那裡,獲悉更多有關於母親拋棄他的真正原因。
可當妹妹出現在自己眼前的時候,戚祖成顯得有些慌亂,因為在這幾十年裡,他一直對於母親拋棄自己的行為耿耿於懷。
而對於母親和另一個男人生下的這個妹妹,他也難以接受。不過,在記者的勸說下,戚祖成還是鼓起勇氣,走向妹妹。
羅英:我把我媽媽喊過來,有些事情可以說清楚,當面講清楚最好。
記者:要不我們去你家?
羅英:可以到我家,可以別在這裡說話。
鄧阿梅的女兒叫羅英,她見到同母異父的哥哥時,卻表現的非常謙和。
在閒聊幾句之後,羅英帶領眾人找到了自己的母親。而在雙方見面之後,戚祖成再也壓抑不住內心的委屈。
戚祖成:我這一輩子沒有得到母愛,為什麼要在50年後把我告上法庭?這個問題我實在想不通,就是讓全國人民來評價這個母親是不是做的對?我辛辛苦苦把弟弟妹妹帶大了,可弟弟妹妹還不願意認我,我母親還不肯和我相認……
戚祖成不停控訴著,當年母親的所作所為。可面對兒子的控訴,一旁的鄧阿梅卻始終一言不發。
難道她是心懷愧疚嗎?可既然如此,她為何在拋棄兒子50年後,又把兒子告上了法庭。
當年,鄧阿梅離家出走後,僅一歲的戚祖成過得非常苦,那時候他不明白父母之間的感情事。
當戚祖成長大後,知道當時由於母親與父親關係不和,生下自己第二年就與第二任丈夫私奔的事,他非常生氣。
而這件事在當地也傳得沸沸揚揚,十裡八鄉無不知道他們家的事。成年後的戚祖成聽到母親的閒言碎語時,對母親的恨也越來越深。
儘管戚祖成恨鄧阿梅拋棄自己,但由於從小缺失母愛,成年後的他依然非常渴望自己能擁有一個健全的家庭。
鄧阿梅與第二任丈夫結婚15年之後,第二任丈夫因病去世了。無依無靠的鄧阿梅帶著一雙兒女回到了前夫家裡。
15年後才見到自己的親生母親,儘管戚祖成心裡非常怨恨,但他最終還是選擇原諒母親當年的拋家棄子。
母親回歸之後,戚祖成本想著一家人能幸福而平靜的生活下去,可好景不長。
幾年後,當戚祖成準備成家立業的時候,母親竟然再次帶著和第二任丈夫生下的孩子離家出走了,可這一走就是整整25年。
在這50年裡,鄧阿梅兩次離家出走。母親每一次離開和再回來,都給戚祖成帶來了無法磨滅的傷害。
鄧阿梅的行為,讓戚祖成感到非常憤怒,母親拋下他時,因為她和父親感情不和離開了。15年後,因為她的第二任丈夫死了,她沒有了依靠,回來找靠山。
當鄧阿梅和第二任丈夫生的一對兒女長大之後,她又不需要依靠別人了,於是又離家出走。這一走,整整25年。
第一次離家出走15年,第二次離家出走25年,一共40年。看來鄧阿梅根本就沒有把戚家當成一個家,而是把它當成一個落腳點。
對於戚家,在鄧阿梅的心裡,她應該是把它當成了一個救助站,需要它的時候就回來,不需要它的時候就離去。
25年之後,鄧阿梅又回來了。她這次回來,讓人感受不到她對兒子有絲毫的感情。
作為一個母親,多年沒見自己的兒子,難得回來就應該好好彌補這些年對兒子的虧欠。
但是,她不但沒有彌補對兒子的虧欠,反而把兒子告上了法庭。
鄧阿梅講起了自己的遭遇,試圖博取別人對他的同情。如果別人同情了她,但誰又會同情戚祖成?
戚祖成一歲就沒有了母愛,誰又來同情他?這50年來缺失的母愛,誰又能彌補他不幸的童年?
鄧阿梅8歲時,作為一個童養媳嫁到戚家。她說她那時還沒長出牙齒,頭髮也不多,就被一個人販子賣到戚家。
到了戚家之後,鄧阿梅無時無刻不想回到父母的身邊。可由於她當時年幼,根本無法做出實際行動。十幾時間匆匆而過,鄧阿梅也長大了,是村裡的大美人。
丈夫比鄧阿梅大了整整18歲,再加上她的年輕貌美,丈夫經常對她無端猜疑,甚至經常對她大打出手。
在壓抑的環境下,鄧阿梅想到離家出走,她說她不想拋棄兒子,所以便要求兒子跟著自己。
鄧阿梅:他爸爸那時候打得我惱火,我自身難保。
記者:你跟他爸爸是有矛盾吧?
鄧阿梅:他不肯把孩子判給我,我肯帶,他爸爸不肯給我,我後面去接他,他爸爸帶著槍攆我,我是捨不得的,他爸爸就拿著槍出來。
記者:這麼多年,有沒有想過兒子?
鄧阿梅:我想啊,每天一到下午就哭,想兒子。
孩子是母親的心頭肉,鄧阿梅說她非常明白這個道理,如果丈夫沒有對自己步步緊逼的話,那麼她也不會狠心拋棄兒子,而在離家出走的這幾十年裡,她曾無數次用淚水來緩解思念。
鄧阿梅說她非常想念兒子,捨不得兒子,說到動容處還眼泛淚光。可這一切都是鄧阿梅的說辭,她內心的真實感受是怎麼樣的?無人得知。
我們只知道50年後,鄧阿梅把兒子告上了法庭。從這一個行為可以看出,她根本沒有把戚祖成當成兒子。
為了了解更多情況,記者決定去採訪村裡的居民。
村民A:他媽媽年輕的時候長得非常漂亮,她嫌棄他爸爸家不行,別人的錢多些,他們家窮,就這樣出去的。
村民B:她和他爸爸反正就是合不來,對她兒子也不好,她兒子都不知道怎麼長大的!在農村裡面,就是從海苦海裡面長大了。現在她要告他,按我個人的想法,她那人就是一點良心都沒有;如果我們全中國家庭都像她那樣,那就不成國家了,我可以這樣講。
消失了50年的鄧阿梅,把自己的兒子給告上了法庭。這件事情在當地引起了軒然大波,而在鄰居們的心中,鄧阿梅之所以會選擇拋家棄子,就是因為嫌棄丈夫家中貧困,如今,她突然出現,並把兒子告上法庭,這與錢有關。
鄰居A:她的意思是,沒有分給她山地,田也沒有分,她也擁有山地的。
記者:她實際上是嫁出去的吧?
鄰居A:嫁出去是嫁出去,但是前面他回來了一次,她有戶口在這裡。
記者:她分這些山,為什麼要告自己兒子?
鄰居A:意思就是說兒子不給她分後山。
從村民的話裡面得知,鄧阿梅50年裡兩次離家出走。從這一個行為來看,她對自己的兒子根本沒有多少感情。
如今,消失25年後的鄧阿梅把兒子直接告上了法庭,很有可能真如村民的猜測那樣,她就是想要和兒子爭奪財產。
為了了解事情的真相,記者再次去到了戚祖成的家中。
記者到了戚祖成的家之後,他的妻子拿岀一張法院的傳票。她說,收到法院的傳票後,丈夫戚祖成的情緒非常不穩定,她非常擔心丈夫想不開而做出什麼傻事。
記者怕戚祖成想不開,馬上對他進行勸解。面對勸阻,戚祖成說出了一個關於自己家裡的山地的秘密。
戚祖成:從我們山裡人來說,吃山靠山,如果我們採了這個礦山,如果政府允許開採的話,我們基本生活就有點保障,能達到脫貧致富。
原來,在三年前,戚祖成的那塊山地發現了豐富的礦產資源,而在消息傳出去之後,村裡人甚至認為,他將可以一夜暴富。可誰也想不到的是,自己那個消失了50年的母親得到了這個消後,竟然將他告上法庭。
記者:如果沒有這個礦的事情的話,你媽媽會不會告你?
戚祖成:如果沒有這個礦,我的母親也不會回來,也不會分我的財產,也不會找我的麻煩,從來沒有來往,她出去20幾年了,跟我們沒有來往,她都不認我。
記者:你認過她?她怎麼說的?
戚祖成:我認過她,她說我是她鄉下的一個侄兒,她不承認我是她的兒子。
回憶起小時候被拋棄的遭遇,戚祖成非常厭恨母親。如今時過境遷,消失50年的母親為了爭奪財產,把自己告上了法庭,眼前發生的種種都讓他感到無比諷刺。
雖然鄧阿梅有過錯,但是戚祖成仍然決定在和母親進行最後一次協商,他並不希望母子兩人因為財產對簿公堂。
可雙方一見面,鄧阿梅和羅英兩母女就提起礦山的事情。
原來,鄧阿梅和羅英的戶口都落在戚家,兩人認為戚家的礦山,他們也有一份,可讓他們難以接受的是,戚祖成竟然想獨吞那筆財富。
面對老母親和妹妹的指責,戚祖成十分氣憤。
戚祖成認為母親拋家棄子,選擇與別人再婚,而且在這50年裡,她從來沒有肩負起身為一個母親的責任,更沒有給戚家帶來任何貢獻,而且對自己也沒有感情;如今為了這筆財產,她竟然直接把自己告上了法庭,這種坐享其成的貪婪心理,他無法接受。
戚祖成:礦山的事放一邊,今天來,我們不談礦山的事情,為什麼我這輩子,三次受到母親的傷害?為什麼我母親以前傷害我,現在又來傷害我,把我告上法庭,你是有什麼理由?
羅英:你有什麼目的?那是我的財產!
鄧阿梅:請問你,20多年,我沒有得到你一分錢,你為什麼要把我的財產拿到手裡?你父親的怎麼又不拿了?
戚祖成:你沒有財產啊!
鄧阿梅:這是國家分給我的錢,田也是分給我的。
戚祖成:你去調查,看這田是不是我的?我幫你交了20年的提成款,你記錯了。
鄧阿梅:我寧願給別人也不給你。
戚祖成:她以前說,我和我兒子關係差了,哪怕老家出金子,我也再不回來!田山都不要。所以一直沒有給她一分田地。
……
戚祖成和鄧阿梅兩母子因財產而起了爭執,他們都極力維護著自己的權益。
為了避免雙方發生衝突,記者把戚祖成拉到了屋外。
戚祖成:我付出太多了,我得到太少,你現在沒有任何理由把我告上法庭,因為50年前就已經丟了我,50年後你有什麼理由把我告上法庭,不說她作為一個親生母親,即使是叔叔伯伯對我都有一種同情感,她作為母親對子女一點感情也沒有。
交談了一會兒之後,戚祖成回到了房間。當他一入屋,鄧阿梅就緊緊地抓著他的衣領,嚎啕大哭。
對於鄧阿梅這種行為,戚祖成更加氣憤。他說:以後不要見面,你請你的律師,我請我的律師,我從今以後再也不會見你。
鄧阿梅右手抓著戚祖成的衣領,左手給他一個大耳光,並不停大哭:你為什麼要這樣對我?
羅英上前,試圖拉開母親鄧阿梅,但沒成功!
戚祖成:你還哭什麼?
鄧阿梅死死抓住兒子戚祖成的衣領不放,他怎麼甩都甩不開,情急之下,給了她一個耳光。記者見狀,馬上上前阻攔。
記者:她是你媽媽。
戚祖成:她不是我媽媽。
記者:為什麼呢?
戚祖成:她從來不養過我,從來沒有為我付出過,沒有給我母愛……
無論戚祖成如何掙扎,鄧阿梅始終不肯放手,並痛哭流涕。這讓戚祖成更加氣憤,他說絕對不會再次原諒母親了,因為他不想讓母親再次傷害到自己,從今以後他都不會再和母親相見,如果要見的話,那就到法庭見。
說完,戚祖成用力掰開母親鄧阿梅的手指,轉身離去。這個時候,因為情緒過於激動,鄧阿梅突然暈倒了,眾人馬上將她送去醫院。
最後,戚祖成雖然恨母親,他表示自己還是願意贍養她,給他生活費,但是他絕對不會與她平分財產。
鄧阿梅有如今的下場,與她當年的所作所為有關。最後,即使鄧阿梅沒有養過戚祖成,他也願意給她生活費,她應該知足了,做人不要得寸進尺,貪得無厭的話,只會讓子女更加痛恨自己。
老龔,從不考慮自己的後路,如今年齡大了,無社保、醫保、生活悲催,後悔莫及。
2001年,公司臨聘人員老龔,每月扣除100多元社保後,到手工資不多,非常氣憤,覺得繳社保划不來,向公司申請把繳社保的錢發給他,聲明後果自負。公司說繳社保是國家規定的,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違反。他大吵大鬧,固持己見,公司只好把錢發給他,請他自己去繳社保。
老龔每月比別人多拿一百塊錢,覺得佔大便宜了,四處炫耀,抽菸喝酒,揮霍一空。在公司幹了近20年臨工,別的臨聘人員都有社保,就老龔沒有,但他並不覺得吃虧,洋洋得意說他是短壽基因,交那麼多社保,還沒到領退休金就死了,太不划算了。
有人對他說,如果死了,還沒領完自己繳的養老金,國家要退回給繼承人。他說自己掙的錢自己用,憑啥給兒子。現在他年齡大了,身體多病,無法掙錢了,又沒退休金,日子不好過,天天扭到兒子要生活費,兒子也是一個苦逼打工者,有心無力,兩爺子鬧得雞飛狗跳,不得安寧。
老龔健康不好,老無所養,向社區申請吃低保吃救濟,本人無臉見人,家人覺得低人一等,我在想,20年前,如果老龔自願繳納社保,現在退休,起碼有近2000元的退休金,生活肯定有保障。可他只顧眼前,不留後路,後悔死了。
筆者認為,無論活長活短,必須繳納社保、醫保等,給自己留條後路,確保老有所養。否則,必然重蹈老龔覆撤。糧農二代,一家之言,僅供參考。
大學同學李菊在18年4月初的一天裡,一連接到幾個醫院的電話,都是關於她母親的。原來,65歲的母親突然癱瘓,屎尿都拉在身上,繼父帶她住院檢查,卻趁機將行李扔在醫院,自己偷偷溜走了。
院方沒法,只能找到母親唯一的女兒——也是唯一有能力照顧她的親人。
李菊的外婆倒是憐惜女兒,但她已經92歲,自己都等著別人來照顧。
別無他法,她只能求外孫女照顧自己不幸的女兒。
因為李菊不肯,不願意接手照顧母親的任務。
但若說李菊沒良心、不孝,也是不妥的,因為李菊一直在照顧年邁的外婆,對外婆非常孝順。
唯獨這次,她和外婆較上勁了,怎麼也不肯接納母親,照顧母親。
李菊一歲多時,父母就離婚了,雙方不肯要她這個「累贅」。
最後,她被判給母親。
只是,母親帶著她生活了不到半年,她就瘦得皮包骨,因為她常常忘了餵她,經常把她鎖在家裡兩個小時以上,每次她都哭得撕心裂肺。母親亦因此多次被鄰居報警投訴。
在一次高燒之後,李菊被母親送到了外婆家裡。
那時外公已去世,外婆和舅媽處不來,自己一個人住在老屋裡。外婆是個善良的人,性格雖然有點強勢,對李菊也頗為嚴厲,但她總是愛這個外孫女的,靠著微薄的退休工資含辛茹苦地養大李菊,教她為人處世之道。
烏鴉都知道反哺,李菊自是傾全力去給外婆養老送終。
但自小的經歷, 讓李菊愛恨分明。對母親,她的怨恨遠多於愛。母親將她丟給外婆後,曾幾年沒回來過,直到她七歲,母親才回來。
但回來沒多久,母親患了B肝大三陽,是外婆和舅舅出錢讓她治病,治好之後,她又和一個男人好上了,外婆不同意,苦口婆心地勸她好好打一份工,把女兒養大,才是正事。
母親不願意,因為她認為,自己生病,已是不幸,不幸的人哪能負擔得了別人的幸福?她就要享受,才對得起自己苦難的人生。因此,她選擇了跟那個男人私奔。
但不到兩年,他們分手了。
可以說,在李菊的成長過程中,圍繞著母親的基本就只有三件事:、戀愛結婚、分手(或離婚)。
在她的人生裡,李菊連最末的位置都佔不上。
小時候,李菊特別怕母親,因為她大多時候都很兇,沒正眼看過李菊,每次李菊想靠近她,她立刻厭惡地皺起眉頭,用手揮開女兒,嘴裡讓著:「去去,一邊玩去!」
那手勢,像揮走一隻蒼蠅一樣。
若遇上她心情特別惡劣,李菊就成了倒黴蛋——被她隨時揪來打罵一通。每次打完,李菊的身子都是青一塊紫一塊的。
因此,但凡遇著她在家的日子,李菊都會遠遠躲開她。但天然的血緣關係,又讓她對母愛有著莫大的期待值,怎麼斷也斷不徹底。
李菊記得最清楚的一件事,是她8歲時的一天中午放學回家,驟然見到母親站在院子中央,背著雙手站著,嚇了一跳。她不確定母親什麼意思,心情不好?想打人出氣?
李菊盤算著,也開始行動,拔腿就往屋裡跑去。
沒想到,母親一把將她抓住,迅速遞給她一件東西——一個半米長的芭比娃娃。
那刻,她臉上洋溢著非常不真實的溫柔笑容:「這個送給你。」
後來, 母親的那個笑容始終定格在李菊的心頭。
只是,那樣的時刻,在李菊迄今為止的人生裡, 不超過三次。而且就連那次,不到半個小時,母親因為她吃完飯時,碗沒舔乾淨,脾氣又惡劣起來,對她罵罵咧咧一通,最後又一把抓過那個洋娃娃 ,把它撕爛。
母親對誰都沒有耐性,唯獨對戀愛結婚,樂此不彼。到她這次發病時,她已經結過四次婚,談過無數次戀愛。
在這方面,她好像有一種天生的樂觀精神,失敗了,再來過就是,沒必要為此傷心難過。
李菊相信,如果不是生病,身體已經不行,她還會繼續離婚談戀愛。
她從不給自己留後路。當下和未來,對她來說,就像兩條永不相交的平行線,當下活著已經不易,哪能顧得了以後?只要顧好當下,享受當下,未來就永遠不會到來。
外婆曾勸誡過她,對自己的女兒好點,你這樣子,掙多少花多少,年輕時靠老母親,老了保準得靠女兒。
她不聽,還立刻怒了,罵自己母親,誰讓你管我了?你最好讓我自生自滅,死了反而少受罪。以後?我還敢想以後老了?說不定下一秒我就人一倒,嗚呼哀哉了!而且就算老了,我也不靠她一分一毫,我一定在自己動不了時,將自己了結掉的。
但她從沒想到,真到這一步,倒沒了勇氣。
一開始,她先是癱瘓,她的丈夫帶她到醫院檢查原因,是腦動脈粥樣硬化引起的。彼時,她和他結婚僅一年半。丈夫的年紀和她差不多,都是60歲出頭。
查明了原因,繼父沉默不語,默默從家裡搬來她的行李,扔到她的病房,接著找了個藉口,再偷偷從醫院溜掉,再也沒出現過。
醫院一方找不到人,只能聯繫李菊及她的外婆。
李菊曾到過繼父家找人,因為從法律道義上,他都有照顧母親的義務。
但他早已不知去了哪裡。
之後,外婆一把鼻涕一把眼淚地哭跪下來求李菊照應母親。李菊最終還是心軟了,聽從外婆的意見——就當報答她的生育之恩,報答外婆的養育之恩。
可是,照顧母親的幾年裡,李菊感覺自己整個人已崩潰掉。
一開始,李菊帶著她在醫院做了四個月康復,一點效果也沒有。照顧她,李菊感到心浮氣躁,又疲憊不堪。母親身體偏胖,能睡能吃,平時不喊不叫,但屎尿都拉在身上,李菊偶爾抱怨兩句,她立刻用更大聲的音量訴苦、罵回去。
李菊沒辦法,她還要上班,經濟上也不能支持母親繼續住院,便將她帶回老家,和外婆待在一起,請了保姆照顧。但不到半年,因為難以服侍,失能的病人脾氣很大,保姆連換了四個。
李菊折騰不過來,只得將她送養老院,誰知又不到半年,她因為服了過量安眠藥送icu,搶救過來後回家,又過上不停換保姆的生活,不到兩年,因為壓瘡五度住院,最長的一次,連續住院近一年。
李菊在上海工作,母親每次住院,她都得請假親自照顧母親,最長連續照顧45天 ,24小時全天候待命。
不到四年,既要掙錢,又要出力,李菊的身體已垮垮掉,精神也崩潰。
她不明白,自己為什麼要在30歲的年紀,就承受這些?關鍵是母親從小就沒管過她。
她靠著外婆省吃儉用、含辛茹苦地養大成人,好不容易靠著自己的努力,在大城市裡有一份過得去的工作,過上像樣一點的生活,而母親,憑一己之力,又把她拉到無底深淵,而且,不知何時能再爬出來!
她現在根本沒辦法談戀愛結婚,更別說生兒育女,照這樣下去,她的未來,比母親慘的多了,起碼母親在最後關頭,能抓住她,但她,能抓住誰?
現在,母親離開了醫院就不能活。她分分鐘處於崩潰的邊緣。
雖然她也知道,母親那麼驕傲的一個人,走到今時今日這個地步,生活不能自理,被人嫌棄,受盡臉色白眼,還天天待在醫院,生不如死,無疑是對她最大的打擊。
李菊知道,在情感上,就當她現在受了報應,理應多體諒她。
但李菊不可能沒有怨恨!她感到,如果再聽外婆的話,會徹底地毀了自己的。她應該是上輩子欠了母親的,這輩子來還債。
但這債,何時是個頭?有時候,她倒寧願得病的是自己。
經過深思熟慮,她決定放棄。
寫在最後:
贍養父母,是子女的義務。但往往,事出有因。當子女在在出生後,成長過程中,父母並沒盡到撫養義務的,等到自己老了,就想要子女全心全意履行贍養義務,幾乎是不可能的。
李菊母親亦如此。年輕時只顧享樂,不理女兒,對女兒連最起碼的義務都沒有盡到,到老了,癱瘓,生活不能自理,受盡病痛折磨,可能是生活給她的最大報應了。
事實上,李菊真的很善良了,從沒得到母親善待的她,在母親因病痛倒下時,一開始並沒有置她於不顧,而是盡心盡責地照顧她幾年。
她問心無愧了。
不知他人苦,莫勸他人善。
84歲老人,3婚3子女。2個兒子不曾「吃他一粒米」。風光時,家產幾百萬,不給兒子分文,說「不靠兒子養老」。最後,家產敗光,低頭求兒女贍養。而,子女怨恨,只能在養老院度過餘生。
1個月前,馮德安老人在路上暈倒,被好心人送救助站,之後社區把他暫時安置在敬老院。
老人說,他是被子女「甩包袱甩到這裡來的」。
原來,老人有3個子女,2兒1女。可他和3個子女的關係都很不好,甚至幾十年和2個兒子沒有來往了。
在這1個多月來,沒有任何親人來探望他,連電話都沒有。
馮德安把大兒子馮躍文稱為「頭報應」,電話裡他直言不願意贍養自己。
社區工作人員表示,馮德安老人在他們社區是一個「空掛戶」,沒有家庭成員,沒有房子,僅有一個戶籍名字掛在社區。
為了幫助馮德安老人,社區嘗試撥打他幾個子女的電話,希望他們出面解決老人的問題,可他們不是不接電話,就是以有事推脫。
記者和社區工作人員根據大兒子馮躍文提供的地址來到他的家。
馮躍文的腿在工作中落下了殘疾,前幾年退了休,單位效益也不好,如今生活也不容易。
馮躍文表示,在他1歲時父母就離婚了,父母都不要他,父親更是對他沒有盡到絲毫撫養的責任。是一個「父母雙全的孤兒」,由奶奶一個人辛苦拉扯大,10來歲就開始做事討生活。
他說,在父親心裡,根本沒有子女,幾十年來,他們都沒有聯繫,父親就連自己的女兒女婿姓什麼都不知道,父子倆一輩子沒一起吃過一頓飯。
原來,馮德安一共有3段婚姻,3個子女。馮躍文的母親就是第1個妻子,離婚後很快就娶了第二個妻子,又生了1個兒子,可在那個兒子3個月大時,馮德安因犯錯誤,坐了牢,隨後就和第二任妻子離婚了。馮德安坐了8年牢,對二兒子同樣沒盡到責任。最後一任妻子小他20歲,生育了一個女兒,也離婚了。馮德安和女兒生活過幾年,但女兒現在也不理他了。
馮躍文說,在90年代初,父親馮德安就賺了幾百萬家產,當地人都叫他「馮百萬」。
而父親沒聯繫他,他也沒找父親。
在外人議論他這個做兒子的不孝,連父親都不看望後,他上門看了一下父親。
沒想到,繼母卻說「有錢了,就都來串門了。」他自尊心受傷,自那以後他就沒再登過父親的門。
當時他曾提醒父親留點錢養老,可父親不聽,如今父親戶口也遷出去了,唯一的房子也賣掉了,現在是「連一條短褲都沒有了」。
「現在就想起有兒女了,早30年你有子女嗎?」
在馮躍文心裡,他認為父親對他一點感情都沒有。他對記者說:你去告訴我父親,說我昨天出車禍去世了,你看他會不會流淚?如果他流了眼淚,我就撫養他,撫養他到底。」
聽到馮躍文的話,社區工作人員說:「你也是當父親當爺爺的人了,要是你的女兒不撫養你呢?」
馮躍文自信滿滿地說,女兒不會不養他,因為他為女兒付出了:家裡徵收的錢和房子他都交給女兒去了,自己寧願穿差點也要讓子女體體面面。
社區工作人員說到血緣關係,馮躍文不再推脫責任,但提出要和父親另外2個子女一起承擔。
父親就在不遠處的車上,可他不願去見父親。
而馮德安老人也不願下車來見兒子。
馮德安說,雖然他在大兒子1歲時就和他的母親離婚,大兒子跟著奶奶生活,但他每月都支付了撫養費,說有一次兒子生病,他還回來帶兒子去看病了。他自認為對兒子已經盡到責任。
在記者勸說下,馮躍文同意和父親見面。
馮躍文站得遠遠的,對父親抱怨:60年前我哭著喊著要你,你都不要我,現在你就想起我這個兒子了!你養過我嗎?!
馮德安老人聲音微弱地說:我沒養過你,但是我的工資還是交給家裡了。
馮躍文更生氣了:你交給誰了?看他養了奶奶沒有?奶奶去世都還是我出錢料理後事的。你出錢了嗎?你的房子呢?你就只管自己吃好玩好,為了打牌把房子都賣掉了。我那時去看你,你是不是說我不該去?是不是說了「我以後老了不會找你」?
他說,父親最不該的就是把戶口遷出去,要不徵收也會有一間房子住,而他連在戶口所在地買的房子也賣了。
馮躍文忍不住把這幾十年對父親的怨恨都說了出來。
面對兒子的指責,馮德安一言不發,但他自始至終不願說一句軟話。
但馮德安還是表示:父親還是父親,他會管父親,說「父親餓死了我做兒子的也不光彩。」只要記者聯繫到父親另外2個子女一起,他隨叫隨到。
而一旁的馮德安老人說:我不怕死,我告訴你。
大家都勸老人別再說了,畢竟兒子已經願意放下怨恨,答應撫養他。
馮躍文說:他就是這樣的人,「虎死不落威。」
說完,他主動上前走近父親,把手搭在父親的肩膀上,把父親送上車,說:調子低一點,80多歲了,還要人照顧。
此時的馮德安喃喃說:我是沒辦法了。
馮躍文希望父親住養老院。父親每月有2000元退休工資,如果住養老院,基本可以保障,但是現在工資卡不知所蹤。
馮德安表示,他這個「馮百萬」的稱號不是浪得虛名,在上個世紀90年代初就賺到了幾百萬家產。可是20多年過去,財富都已經沒了。
二兒子在他和第二任妻子離婚後,不久就過繼給了啞巴舅舅,還改了姓,叫孫俊波。他喊二兒子叫「二報應」。
記者電話聯繫上了二兒子。二兒子口裡,父親是一個極其自私的人,對他也沒有盡到撫養義務。他30歲時去找過父親,可父親也對他說「我老了不靠你」。儘管父親賺了幾百萬,可他這個做兒子的沒吃他一粒米。
可就算這樣,他也願意贍養父親,但跟大兒子一樣,不會獨自承擔,必須和父親的另外2個子女一起。同時他也認為父親最好是住在養老院。
馮德安說,他和女兒在一起生活過幾年,但關係一直不好,後來他住到了養老院,之後就很少聯繫了。
馮德安試著和女兒聯繫,可女兒手機關機了。
隨後,馮德安帶著記者來到了女兒馮波的婆家所屬的社區。
社區工作人員聯繫上了馮波的親家。
電話裡,馮波的公婆說,馮德安和馮波的母親在馮波還沒結婚時就離婚了,馮波是判給了母親,來往不多,和她們走動的都是馮波的母親。馮波小兩口在鬧離婚,而離婚還與父親馮德安有關,馮波不會出面。
馮德安聽了,似乎有些愧疚,更多是失望。他說,女兒對他不好,但他對女兒是最好的。所以,他喊女兒叫「三報應」。
馮德安不甘心,他帶著記者來到女兒女婿家的樓下,因為他很多年前他在這裡住過幾個月。
可是現在已人去樓空。
在當地社區工作人員眼中,馮波是一個強勢的女人,之前對父親還不錯,可因為馮德安愛管閒事,漸漸地父女關係就變差了。
在社區工作人員幫助下,馮德安補辦了工資卡,這樣他的生活就有了一個保障。
二兒子打來視頻電話,說在趕回來的路上,回來協商父親的養老問題。
最後還是社區工作人員幫忙找了一個條件比較好的養老院。
而到最後,女兒馮波都沒有出現。
馮德安年輕時,自私地只顧享樂,對2個兒子完全不管不顧,口口聲聲說老了不要兒子撫養,就算擁有幾百萬家產時,也對2個兒子一毛不拔子。對女兒也做得不夠好,深深傷了3個子女的心。
加上馮德安年輕時在經濟上也沒為晚年規劃,一個勁地揮霍,甚至為了打牌把最後的房子都賣了,才落得如今如此悲慘:沒有自己的房子,沒有積蓄,兒女怨恨。
相信馮德安也明白如今他是自食其果,否則怎麼會稱3個子女為「報應」?
馮德安的結局告訴我們,年輕時就該為年老時想想,給予兒女們足夠的父愛(母愛),盡到該盡的責任和義務,在晚年時才過得幸福,並且在晚年回首往事,沒有遺憾,問心無愧。
最後:
如果遇到像馮德安這樣的父親,你會怎樣做?是會像2個兒子一樣,願意出撫養費;還是像女兒一樣,躲著不見他?或者其他?
有人說,這樣的父親,就應該不管他,因為如此不負責任的父親還對他盡孝,那不就是縱容一些父母不負責任嗎?你贊同這種說法嗎?
歡迎討論。
年輕時不給自己留後路,那一定是做了天怒人怨的事情,老年悲慘多數情況也是咎由自取。
曾見過這樣一個老人,年輕時喜歡玩,對於家裡不管不顧,結婚後老婆給生了三個孩子,兩男一女,他還是收不住心性,每天就知道在外面鬼混,老婆也管不住,父母對他也失望透頂,任由他胡作非為,最後不知從哪裡認識一個女人,索性就離家出走,和外面的女人過去了,家裡人找他也找不到,徹底和家人斷了聯繫。後來年紀大了沒了掙錢的能力,又想回歸家庭,卻被老婆孩子拒之門外。
這個男人年輕時家裡還算有點積蓄,自己不學無術沒啥本事,就是長的挺帥氣,所以很招小姑娘喜歡。到了結婚的年紀,父母就託人給找了個媳婦,順利結了婚,婚後五年有了三個孩子。
男人是在父母的要求下結的婚,但他內心並不想結婚,他覺得婚姻就是對他的束縛,所以從結婚開始就很煩家裡人,父母老婆孩子他都看不順眼,寧可在外面瞎胡混,也不願回家裡看老婆孩子,老婆也是個軟弱性格,對於男人的一切事情也不敢多問,多問一句不是挨罵就是挨打。
養孩子需要錢,男人從來不管,他自己不知從哪裡弄到的錢自己都不夠花,所以家裡的一切負擔就落在老婆肩上,老婆起早貪黑的幹活,生活過得捉襟見肘,偶爾生活費不夠了,公公婆婆看在孩子的份上接濟一些,畢竟孩子是無罪的,公公婆婆也不想自己的孫子孫女們跟著吃苦受罪。
結婚後的第6年,男人在外面有了女人,那女人年輕漂亮,加上男人長得帥嘴也能說會道,認識沒多久就勾搭在一起,從此男人再也不回家了,任由孩子老婆自生自滅。
老婆去求小三讓她離開丈夫,但小三直接搬出丈夫當擋箭牌,幾次三番以後,男人也煩透了老婆,直接帶著小三消失不見了。而這一走就是二十年。
男人離開家後和小三逍遙了一陣子,最後因為他掙不了大錢,小三離開了他。但他還是不想對家庭負責,也不想被婚姻束縛,所以他只要能自己養活了自己,打死也不會回家。
男人65歲那年,在工地給人看大門,一次不小心巡夜掉進深坑裡摔斷了腿,雖然工地給按工傷賠了一些錢,但他以後打工再也不會有人要了,這時他想起了老婆孩子。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未改鬢毛衰,自己回到家裡,看見他當初離開時家裡的看房子已經換成了三層小樓,打聽到父母也早已不在人世,他厚著臉皮進了家門,見到了已經模樣大變的老婆。
老婆自他一進門就認出了他,拿著棍子就把他轟出家門,根本就沒給他說話的機會,老人被趕出家門就在大門蹲著,向門裡的老婆喊話,說想回家,讓老婆開門。
不管男人怎麼求老婆,老婆就是不開門,不一會的功夫,門口又來了幾個人,是他的子女還幾個親戚。
眾人看到男人都很是氣憤,年輕時拋家棄子領著小三走了,現在老了沒了生活能力,又回家要求子女們為他養老,這麼混蛋的人怎麼好意思再回家,有點自知之明就該死在外面。
子女們也表示,你沒養我小,我憑什麼要養你老!
於是男人沒辦法只好求助於媒體,最後在媒體的報導下,引起了當地政府的注意,後來經過當地有關部門的調解,子女們答應每月給他幾百塊錢的生活費,但不允許他打擾自己和母親,對於這個可恨的父親,子女們已經做到仁至義盡,畢竟法律也有要求,子女有贍養父母的義務,不是想推卸就能免除的。
看完這個新聞報導,相信許多人都覺得憋屈,感嘆這世上竟有這等鐵石心腸臉皮厚的人,這樣的人簡直無恥到了極點!
你覺得呢?
東叔家窮人醜,卻娶了村裡最漂亮的姑娘,給他生了三兒一女。妻賢子孝,本是高光人生,奈何他不珍惜,最終落了一個如此下場。
東叔是我們村的村長,他之所以被選為村長,是因為大家覺得他口才好,腦子靈光,有想法。村民們都期待他能夠帶著大家致富奔小康。
以前的村委會班子成員不像現在更換的這麼勤,所以他在崗的時間跨度比較長。另有一說法,是說他的工作能力強,村民們選他連任。
自從當上村長後,為了凸顯自己的能力,他上山下田,挨家挨戶的摸排走訪,深入群眾,實實在在地做過一些體恤民情的事情。
他常對村裡的老人說:「讓你們吃飽穿暖,為你們謀福利,就是我最主要的任務。」面對我們這些後生,他也是滿滿正能量的鼓勵,「你們年輕人啊,一定要追求思想上的進步,好好學習,以後回饋社會,把家鄉建設得更好。」
正因為這樣,老百姓對他那是百分百的信任,加上他那無敵的語言表達能力,村民們像「被洗腦」一般,把他誇得是天上有地下無。
自此以後,誰家有個大小事情,拿不定主意的;村民間因雞毛蒜皮起了爭執的,都得上他家去「拜訪」一下,聽憑他的指點和決斷。對於這些難搞的繁瑣之事,他總能憑藉自己的三寸不爛之舌讓來找他的人紛紛點頭認可。
按說這樣為民服務的好村官是人人讚賞的,可他是如何一步步由萬人贊到萬人捶的呢?這還得從他的婚姻說起。
東叔平日裡給大家的印象是溫和但有魄力的,村民們每次去他家拜訪,總能吃到他老婆做的家常便飯,他總是一口一個「我老婆不僅人美還心善」的誇著自己的內人。
兩口子給外人展示的形象就是夫唱婦隨,恩愛和諧,他老婆也很親切和低調,每日深居簡出。因此,村民們對他老婆也很是尊敬,誰見了她,都尊稱一聲「村長夫人」。
後面東叔因出色的工作能力,被提拔為書記,越發成了村裡的大紅人。
此後,東叔的三個兒子陸續成家,生子,給孫子做周歲生日,都擺了宴席,全村的村民紛紛到場祝賀,送上了一筆筆禮金。儘管大家都說東叔家不差錢了,但他們兩夫妻始終居住在那棟老房子裡,屋外臺階上長滿青苔,屋內下雨天漏水,滴滴答答。
我們都覺得東叔年紀大了,再往上提拔的機會不大了,但靠著他這樣穩紮穩打的幹下去,幹到退休的時候也能得個好名聲,拿著退休金過點平常百姓的小日子。
可突然有一天聽說他被抓起來了?這如一記深水炸彈,驚醒了眾人。
「一朝天子一朝臣。」有人私下裡猜測是村委會班子重新調整後,東叔被擠兌了?然而,舉報東叔的人更是嚇了眾人一跳,竟然是陪伴他多年的枕邊人。
東叔的老婆舉報他TW(無形間搜刮民脂民膏)和家暴(經常關起門來打老婆孩子),而且在外面養小三還生育了私生子,並拿出了所有的證據。一時間,東叔無言可辨,無處遁形。
而這次他老婆之所以選擇大義滅親,是因為東叔不僅要和她離婚,還要她不對外公開離婚的事實,繼續配合他裝成是恩愛夫妻的樣子,當他樹立好村官的「工具人。」她思來想去,不願再做那個同流合汙的人,於是站了出來。
當他老婆的證據亮出來的時候,村民們才認識到,這個平日裡住的簡陋,吃穿樸素,滿口仁義道德的人竟然在外地置業好幾套且家外有家。原來是一個道德如此敗壞的偽君子。
再仔細一對比,鄰村早已做好了道路硬化,樹起了新路燈,且家家戶戶自來水到戶,田地統一承包,有了增收的農作物,人均收入翻番。而我們村還是原地踏步,停滯不前。
原來,大家一直活在東叔的「糖衣炮彈」和「畫餅充飢」裡,不得不「佩服」他的巧舌如簧,這樣的雙面人,隱藏得滴水不漏,實在是太可怕了!
「牆倒眾人推,破鼓萬人捶。」接下來,很多村民開始紛紛前去檢舉東叔。曾經害怕說出來會被他打壓的人都選擇勇敢地站了出來,包括跟著他工作了好些年的下屬。
他在位時做過的壞事實在是太多了,可大家都有所忌憚,被他的表面所蒙蔽,選擇了隱忍,這一次的爆發,則一發不可收拾。
證據確鑿,東叔鋃鐺入獄。妻子和他離婚,兒子女兒和他斷絕父子關係。(因他一直對外面的女人孩子好,極少關心自己的四個子女。)
東叔在入獄後不久得了腦癌,半邊偏癱了。被送去醫院治療無果後,獄警將他遣送回了家。妻離子散,無人照顧在側,每天躺在家裡,疼痛起來,哀嚎悽悽,不久便撒手人寰。
作為群眾相信的村官,在其位謀其職,不要滿口空話大話,以權謀私,唯有切切實實地為人民服務,腳踏實地為民眾做實事才是正道。
生而為人,一定要誠信善良厚道!善待身邊每一個人,切不可做道貌岸然的偽君子。沽名釣譽,欺世盜名之輩終將是自作孽不可活。
我們村的王大娘年輕的時候是個美人坯子,可惜自己不懂得自愛,得罪了老公爺得罪了兒女,如今她老了,日子過得很悲慘。
王大娘年輕的時候長的很漂亮,聽我媽說去他們家提親的人很多,可是不論是誰去她都拒絕。她是一個很開放的女人,在那個連牽手都不敢的年代她已經和結過婚的男人在一起了。
那個男人也是我們村子的,比她大二十歲,都可以當她的爸爸了,可是她無怨無悔的為那個男人付出著一切。她單身的時候和那個男人一起在外面打工,聽說兩個人很會玩,不知道的真的以為他們是父女關係。
在一個廠子裡,兩個人每天成雙成對的出現在各個地方,就連吃飯都在一起吃。在餐廳裡面買一個雞蛋,王大娘吃白,那個男人吃黃,讓周圍的人看了都噁心的不得了,時間長了大家都知道他們的故事了。
為了那個男人更是強迫自己和不喜歡的人結婚,就是因為想要和那個男人一輩子在一起,所以嫁給了村裡另外一個和她年紀相當的人,那個男人比較倒黴,根本不知道她和那個老男人的事情,對她特別好,可惜她太不知足。
和男人結婚後依舊沒有和老男人斷了聯繫,甚至為了和老男人在一起把房子蓋在了男人的旁邊,成了鄰居。可是天下沒有不透風的牆,更何況兩家的牆挨得那麼近,王大娘和那個男人的事情還是被老公知道了,老公知道了之後經常和王大娘吵架,可是王大娘並不理會,也不改正,甚至理直氣壯的說就是看上那個男人了。
王大娘雖然喜歡那個男人,但是總歸還沒有做的太過分,和自己的老公還是正了八經的過了幾年的日子,那幾年生下一個女兒一個兒子。不過與此同時依舊沒有和老年人斷,畢竟兩家人就住在一起,整天抬頭不見低頭見的。
王大娘的老公實在受不了王大娘的作風,而且也管不了王大娘,所以在後來出門打工了,眼不見心不煩。自從王大娘的老公出門打工之後,就只有過年的時候才回來,平日裡王大娘就整日和老男人混在一起,時間長了老男人的老婆也受不了了,曾經有幾年精神都出現問題了。
老太太有兩個兒子,兩個兒子都是在村裡蓋的房子,和老太太家並不是很遠。可是那幾年老太太被王大娘和自家男人氣的不行,精神出現了問題,連自己家兒子的大門都找不到。老太太也管不了自家的男人,只要說一下就會被打,索性後來不管了,自從不管了之後精神狀況就好多了。
就這樣王大娘和老男人在一起很多年,王大娘的兒女也都知道王大娘的事情,對自己的母親也是恨之入骨,因為王大娘把他們的父親都趕走了。王大娘的老公命不好,在一家染布廠裡給別人看機器,後來在裡面出了事故,整個人都被機器絞進去了,工廠賠了王大娘七十萬塊錢。
王大娘本就不愛自己的老公,老公沒有了之後就更加猖狂了,直接在村裡和老男人住在一起了。不但不對老公的離開感到痛哭,反而說自己的老公死得其所,說他老公可能打工一輩子也掙不到七十萬,去世了能給七十萬真的值了。村裡的人都看不慣王大娘的做法,慢慢的大家都遠離她,不再和她打交道,就連她的兒女都不再管她。
王大娘的女兒長大後嫁給了同一個縣城的一個男孩,日子雖然過的不是太好但也不是很差。兒子大學畢業後在本市找了一份工作,自己寧願在外面租房子也不願意回家,或許是被王大娘傷透了,因為王大娘的一些做法很讓人不理解。
王大娘老公去世賠償的七十萬,王大娘在家裡花錢如流水,不把錢給自己的兒女花整天和老男人在一起,那時候王大娘已經五十多歲了。按理說五十多歲的女人應該更注重自己的家庭才對,可是她更注重的是自己和老男人的生活。整日和老男人騎著電動車往鎮上的超市跑,每天都買幾百塊錢的東西。
老男人和她在一起從來不花錢,一直以來都是王大娘倒貼別人。王大娘不但倒貼老男人,還倒貼老男人的孫子孫女,卻對自己的兒女不管不問。老男人有幾個孫子孫女,王大娘整天給那幾個孩子買東西吃買衣服穿,那幾個孩子整天跟在她的身後,不知道的還以為是王大娘家裡的孩子,其實不是。
村裡的人對王大娘議論紛紛,但王大娘好像不知道別人說的是她一樣,根本不在乎別人怎麼評論她。大家都感覺王大娘腦子有問題,自己手裡有錢不給自己的兒女花卻給別人家的孩子花到底圖啥呢?或許是因為愛情吧,愛情的力量果真很偉大。
大家之所以議論王大娘腦子有問題是因為王大娘的女兒結婚後經濟很緊張,王大娘的女兒結婚後生下兩個孩子,因為沒有婆婆幫忙看孩子只能自己一個人看孩子,一個人同時看兩個孩子真的很累,讓王大娘去幫忙王大娘也捨不得離開自己的家,更確切的說是捨不得離開那個男人。
別人都對王大娘說,即使不幫女兒看孩子給女兒一點錢讓女兒環境一下壓力也比把錢花給其他人強啊。可是王大娘根本聽不到心裡去,在她眼裡女兒嫁人了就是別人家的人了,理應由她的女婿管理,而不是她,所以她願意把錢花給外人也不願意花給自己的女兒。
不願意把錢花給自己的女兒就罷了,花給自己的兒子總可以吧,可是對待自己的兒子也不捨得。王大娘的兒子一直是在外面租房子,大家都說現在男孩子結婚是必須要有房子的,如果王大娘手裡有錢可以把錢拿出來給兒子買房,可是王大娘不願意,她說她要讓兒子自己混,而不是指望她。
王大娘的兒子一直到了三十多歲都沒有找到合適的對象,之前也帶回家兩個,後來都是因為王大娘人家女孩子不願意了。兒子帶第一個女孩回家的時候,王大娘根本不給人家做飯,不但不給人家做飯還和老男人一起騎著電動車出去逛街,兒子嫌棄她丟人當天就生氣走路,那個女孩後來也沒有回來過,或許是覺得不受重視吧。
過了幾年,王大娘的兒子又帶回來一個女孩子,這次怕王大娘不做飯不買菜特意把菜買好了回來,買了一隻雞讓王大娘給女孩做雞吃,王大娘的一系列操作讓人特別不理解。王大娘把雞拿到老男人的家裡,讓老男人燉雞,還讓兒子和兒媳婦去老男人家裡吃飯,兒子當時就氣哭了,那個男人都能當他爺爺了,領著女孩子回家卻要去別人家吃飯像什麼樣子。
從那之後,那個女孩也沒有再回來。兒子一氣之下也走了沒有回來,好幾年都不回來,就連過年的時候都不回家看一眼。可是王大娘感覺不到什麼,自己一個人和老男人在家的日子過得好著呢,特別瀟灑,村裡的人都知道她的為人,感覺她太過分,漸漸的沒有一個人和她打交道。
終於幾年後,兒子結婚了,靠自己的能力在外面首付買了房子,並且老婆生下一對龍鳳胎。兒子在有了孩子之後提出讓王大娘幫忙看孩子,可是王大娘不理睬,對她們說自己的孩子自己看,兒媳婦徹底傷透了心,自己一個人看孩子也不用王大娘,只不過臨走時對王大娘說了一句話,那就是將來老了不要想著指望她。
那個時候王大娘身體還可以,沒有什麼毛病,對兒媳的話根本不放在心上。可是人總有老的那一天,如今王大娘老了,還得了癌症,日子過得相當痛苦。老年的王大娘得了癌症,老公去世賠償的那七十萬花的差不多了,做完手術之後已經沒有剩下多少錢,而且還要化療,後期頭髮都掉光了。
後來的她自己做飯都做不了了,老男人的身體更加不行,連走路都走不了了。王大娘誰也指望不上,又去找自己的兒女輪流養老,此時女兒家的孩子已經長大,不需要女兒太過操心,女兒也找了一點雜活賺錢維持生活。兒子兒媳家的孩子也如願上學了,最難的日子總歸是熬過來了。
村裡的人看見她和你可憐,怕她一個人在家出了問題沒人發現,所以給她的兒女打去電話。兒子和女兒還算孝順,把王大娘接回家,兩個孩子約定好一家呆一個月,到時間就去另外一個孩子家裡。王大娘在女兒家裡就在儲藏室裡,女兒忙於生計也沒法用心去伺候,只是給她放上水放上飯保證王大娘餓不死就行。
王大娘在兒子家裡更是可憐,就在車庫裡面一個人渡過漫長歲月。兒媳想起來的時候就給她送點飯過去,想不起來的時候就不給,王大娘命大得了癌症後一年多依然活的好好的,只不過日子恐怕過的不盡人意。我認為王大娘就是那種年輕的時候不給自己留退路晚年過的很悲慘的人,之所以會悲慘都是她自作自受。
每個人都有老的那一天,人老了真正的苦日子才剛開始,要想晚年過的舒服一點,那麼年輕的時候就要積善做好事,自己的晚年想過成什麼樣子,那麼年輕的時候就怎麼樣對待自己的兒女。否則,一旦兒女寒了心,將來日子恐怕會很悽慘,祝大家都能有一個舒適的晚年,而不是悽慘的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