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問答集合

毛澤東的沁園春雪,提到了唐宗宋祖,為何沒有提朱元璋?

蘭臺說說: 毛澤東主席一生創作的詩詞文章無數,其中《沁園春·雪》被譽為毛澤東詩詞的巔峰之作、重要代表作之一。 …

蘭臺說說:

毛澤東主席一生創作的詩詞文章無數,其中《沁園春·雪》被譽為毛澤東詩詞的巔峰之作、重要代表作之一。

特別是,這首詞中對幾位著名封建帝王秦皇漢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的點評,流傳廣泛,長期以來引起了人們的熱議。

例如詞中說到幾位帝王「略輸文採」、「稍遜風騷」、「只識彎弓射大雕」。既然這樣,為什麼不換成其他的傑出帝王呢?例如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

博學多才、熟讀史書的毛澤東,不可能不知道朱元璋的歷史功績和地位。

朱元璋是個傳奇人物,參加並領導的紅巾軍,推翻元朝統治,建立大明,最終統一全國。

作為中國歷史上罕有的草根出身的皇帝,朱元璋在位期間,強化中央集權,嚴懲貪官和不法勳貴,發展經濟,大興教育,對外關係上確立「不徵之國」。由此,社會生產逐漸恢復和發展,史稱「洪武之治」。

朱元璋一生建樹頗多,特別是創設了大量的制度典章,奠定了明朝近三百年基業,促成明朝前期社會安定、經濟繁榮的局面,還影響到清朝。自明到清,中央集權的政治統治和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行政管理制度漸趨完備。

清朝順治帝曾說:

「歷代賢君,莫如洪武。何也?數君德政,有善者,有未盡善者。至洪武所定條理章程,規劃周詳,朕所以謂歷代之君不及洪武也。」

那麼他為什麼在《沁園春·雪》中不提朱元璋呢?

綜合多方信息來看,這其中有幾方面的原因。

1.《沁園春·雪》的創作背景

1934年10月,毛澤東參加紅一方面軍長徵。長徵途中,1935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貴州召開擴大會議(即遵義會議),確立了以毛澤東為代表的新的中央領導。

10月,中共中央和紅一方面軍到達陝北,結束長徵。

12月,毛澤東作《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的報告,闡明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

《沁園春·雪》的創作時間是在1936年2月,當時的背景有兩種說法:

第一種說法:毛澤東等率領紅軍東徵抗日先鋒軍,東渡黃河、突破閻軍防線後,踏雪沿官道山行進,順利到達山西省石樓縣留村,並在此寫下了該詞。

第二種說法:毛澤東等人率紅軍抗日,來到西北高原。在陝西省清澗縣高傑村附近的袁家溝,他寫下了這首詞。

也即在寫《沁園春·雪》時,以毛澤東為代表的新的中央領導,肩負著發展壯大自我力量、抗日救國的歷史使命,繼往開來,躊躇滿志。

由此,毛澤東在《沁園春·雪》中,描寫乍暖還寒的北國雪景,展現壯麗山河,由此感慨萬千。

「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他縱論歷史傑出人物,進而抒發偉大的抱負及胸懷,發出了超越歷史的宣言,改造世界的壯志。

按理說,在這種背景下,毛澤東想起窮苦出身、在艱難環境裡開創基業的朱元璋,順理成章。

就像後來新中國成立前夕、黨中央進駐北京時,毛澤東以「李自成進北京」的歷史告誡全黨幹部要戒驕戒躁。

但為什麼《沁園春·雪》中沒提白手起家的朱元璋,而提到的秦皇漢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幾乎都是「官二代」、「帝二代」呢?

2.為什麼《沁園春·雪》中只選擇秦漢唐宋元朝的皇帝?

秦、漢、唐、宋、元朝,都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大一統、強盛繁榮的王朝,創造了燦爛的文明成果,聞名於世界史冊。

因而,《沁園春·雪》中提到的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是這幾個朝代的創立者或者具有重要成就者。

他們都具有雄才偉略,功績卓著,在中國乃至世界歷史上有著深遠的影響。

當然,明朝也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大一統、強盛繁榮的王朝。但是《沁園春·雪》中沒提到朱元璋,也就等於沒提到明朝。

3.毛澤東貶斥朱元璋嗎?

《沁園春·雪》中沒有提到大明王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於是有些人就會認為毛澤東貶斥朱元璋。

其實不是,毛澤東反倒對朱元璋褒獎有加,認為他是個傑出的帝王。

例如他說過:

「自古能君無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則朱元璋耳。」

毛澤東認為唐太宗在古代帝王裡排第一,朱元璋排第二。

「朱洪武是個放牛娃出身,人倒也不蠢,他有個謀士叫朱升,很有見識,朱洪武聽了朱升的話'廣積糧,高築牆,緩稱王',最終取得了民心,得了天下。」

「朱元璋是農民起義領袖,是應該肯定的,應該寫得好一點,不要寫得那麼壞(指朱元璋的晚年)」。

另外,毛澤東在其它詩文裡,對中國歷史上其他一些帝王及歷史人物也多有點評,例如三皇五帝、商紂王、孔子、項羽、漢高祖劉邦、曹操等等。

同樣,和朱元璋一樣,毛澤東也沒把他們寫進《沁園春·雪》裡。

4.《沁園春·雪》反映了毛澤東的歷史觀

眾所周知,毛澤東主席終生酷愛讀書尤其是讀史,而且喜歡「指點江山」,留下了見解獨到的品評。

例如毛澤東讀《二十四史》,頻頻對歷史人物和事件點評。

他評價歷史人物,不因襲舊說,而是抓住歷史人物最本質、最突出的特徵,見解獨到。

以往對古代帝王的點評,要麼是一味地歌功頌德,塑造高大全的完美形象;要麼是踏翻在地,掃入歷史垃圾堆。

然而,毛澤東同志的這些評點,博古通今,體現了他宏大的歷史視野、開闊的胸襟,折射了他的歷史觀。

例如《沁園春·雪》中的:「惜秦皇漢武,略輸文採;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

秦始皇、漢武帝沒有文學、思想著作傳世,即缺乏文採;唐太宗、宋太祖的光環更差一籌;蒙古人成吉思汗可謂一代天驕,自身特長是「彎弓射大雕」。

也即,毛澤東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的指導下,對他們既沒一味褒獎,也沒全盤否定,而是實事求是,有褒有貶。

1958年底,他在《毛主席詩詞十九首》上批註道:

「雪:反封建主義,批判二千年封建主義的一個反動側面,文採、風騷、大雕,只能如是,須知這是寫詩啊!難道可以謾罵這一些人們嗎?別的解釋是錯的。」

而同樣,放牛娃出身的朱元璋,也沒有文學、思想著作傳世。即使把他寫進《沁園春·雪》,也會是同樣的評價---略輸文採、稍遜風騷。

所以在《沁園春·雪》裡提不提朱元璋,沒啥兩樣。

5.《沁園春·雪》選的幾位帝王名號適應詩詞格律

「沁園春」是詞牌名,又名「東仙」、「壽星明」、「洞庭春色」等。

「沁園春」是雙調,共一百十四個字。上段十三句,四平韻;後段十二句,五平韻。

熟諳古詩詞的毛澤東,在創作《沁園春·雪》時也遵守了這個規則。

例如「惜秦皇漢武,略輸文採;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

秦皇漢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格律整齊,對仗工整,而且讀起來朗朗上口。

如果把朱元璋加進去,名號難以稱呼,而且會顯得違和。


綜上所述,《沁園春·雪》只是一首詞,不是給古代所有帝王論功排名的歷史研究論文,其中提及了幾位代表性的帝王,也是為了引發出最後的「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今古講堂說:

毛主席曾經說:帝王中,朱元璋打仗只能排第二,那麼,毛主席認為誰才能排第一?

其實,毛主席對秦始皇、李世民、趙匡胤、朱元璋等,都有過十分精闢的評價。

有人說,《沁園春·雪》「一筆勾掉五個皇帝」。這個說法雖不確切,但富於文學性,也是一句妙語。這首詞大氣磅礴,在重慶一發表後就引起轟動,是毛主席詩詞的壓卷之作。

詞中為何要用「略輸」、「稍遜」、「只識」這些帶有貶抑性的措詞?

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這五位帝王,都是中國歷史上的極品皇帝。他們有的是完成統一大業的雄主,有的是達成天下大治的君王。而詞中,把他們稱為「英雄」,絕非反語,有肯定的意思。

比如秦始皇,儘管歷代讀書人罵聲不斷,毛主席卻說:「勸君少罵秦始皇,焚坑事件要商量。」(《讀<封建論>呈郭老》)。

詞中對這些封建帝王,既沒有全盤肯定,更不是一筆抹煞。只是客觀分析了他們的歷史局限性。因此,詞中用了「略輸」、「稍遜」、「只識」這些帶有貶抑性的措詞。

至於「文採」、「風騷」,從字面上看,似乎是在說這些帝王的文學修養,但更宜從廣義上去理解,在這裡,應將之理解為對這些帝王歷史貢獻的評價。其含義是:這些人雖然在歷史上也曾建立過豐功偉業,但由於封建帝王的歷史局限性,還是顯得「略輸、稍遜」。故對此不宜從文化層面上,作字面上的解讀。

如果一定要說文學修養,漢武帝有名篇《秋風辭》;唐太宗李世民也有諸如「昔乘匹馬去,今驅萬乘來」、「一朝辭此地,四海遂為家」等名句,其「文採」並不差。

宋太祖趙匡胤雖然是個武人,但其「未離海底千山暗,才到天中萬國明」的詩句,也是為人稱道的;只有成吉思汗的「文採」確實比較差,說他「只識彎弓射大雕」,一點也不冤枉。

可以想像:紅軍長徵到達陝北後,毛主席於1936年2月,面對江山、雪景,心中激起的,又是怎樣一種豪情壯懷啊!

毛主席登高遠觀,漫天大雪瞬間改觀了山河。這不禁使人想起毛主席的又一首詞:「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

是啊!我們共產黨人,正做著前人從未做過的事業;我們所做的一切,必將對人類有更大的貢獻!必將比古人的業績更加輝煌而載入歷史!

毛主席認為:朱元璋打仗雖然也很厲害,但是比不上李世民。

毛澤東曾對身邊工作人員說:

「打仗要像唐太宗那樣,先守不攻,讓敵人進攻,不準士兵談論進攻的事,談論者殺。待敵人屢攻不克,兵士氣憤已極,才下令反攻,一攻即勝。這樣一可練兵,二可練民。」

毛主席認為李世民的軍事指揮才能,在封建皇帝中「無出其右」,意思就是沒有超過他的,論領兵打仗,李世民可以排第一,打仗最厲害。而朱元璋,可以排老二:

「所謂以弱當強,就是以少數兵力佯攻敵諸路大軍。所謂以強當弱,就是集中絕對優勢兵力,以五六倍於敵一路之兵力,四面包圍,聚而殲之。【自古能軍無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則朱元璋耳】。」

「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這是李世民的作戰指揮策略,也始終貫穿於毛主席的整個戰爭指揮過程之中。

毛主席一再強調:「殺雞就是要用牛刀」,「傷其十指,不如斷其一指」。

在總體實力不如敵人時,要在局部地區,形成絕對優勢兵力,逐個殲滅敵人。積小勝為大勝,逐步由弱變強,由量變到質變,最終改變敵我雙方整體力量對比。

在總體力量已經超過敵人時,仍然需要集中絕對優勢兵力,全殲敵人,「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

1954年,毛主席在和身邊工作人員談話時,對朱元璋曾經有過一次評價。他認為朱元璋有成功的一面,也有失敗的一面,在這次談話中,毛主席充分肯定了朱元璋的軍事指揮才能。

1954年5月16日,毛主席到北京古觀象臺視察。走到東便門時,毛主席故意問身邊工作人員:「這是什麼地方呀?」

工作人員張隨枝說:「東便門。」

毛主席幽默地說:「那麼,就是說讓大家到這裡解手啊!」

張隨枝說:「這裡叫東便門,並沒有廁所。」

大家哈哈大笑。

毛主席興致很高,他一邊走,一邊和大家聊起了朱元璋的故事。

「他是個放牛娃,開創了近300年的大明王朝,上無先例。他沒有什麼文化,完全靠他的聰明才智,是他個人努力奮鬥的結果。可以說他是中國歷代皇帝中成功的一個典範。

朱元璋在平定江南的關鍵之敵陳友諒的鄱陽湖之戰中,充分發揮了他高超的軍事指揮才能。……鄱陽湖之戰,是中國戰爭史上以少勝多的典範。

但毛主席對明朝皇帝普遍沒有好感。他曾經說:

「《明史》我看了最生氣。明朝除了明太祖、明成祖不識字的兩個皇帝搞得比較好,明武宗、明英宗還稍好些以外,其餘的都不好,盡做壞事。」

鑑於毛主席對明朝的大多數皇帝普遍沒有好感,朱元璋駕崩後,留下了一個不太穩定的政權,之後發生了靖難之役。加之朱元璋在軍事指揮方面,確實又比不上李世民,只能排老二。因此,由於詩詞的篇幅所限,已經寫了李世民,沒有再把朱元璋寫進去很正常。

詩詞本身押韻的考慮。

宋朝,在中國歷史上,上承五代十國,下啟元朝,共歷十八帝,享國三百一十九年,其歷史地位非常重要,是繼唐朝之後的又一個大一統的王朝。所以毛主席把宋太祖寫入了詩中。

但是,毛主席對宋太祖「陳橋兵變」之事很不以為然:

「宋太祖趙匡胤本是後周的臣子,奉命北徵,走到陳橋驛,竟發動兵變,篡奪了周的政權。《舊五代史》卻說他黃袍加身,是受將士們『擐甲將刃,擁迫南行』被迫的結果,並把這次政變解釋成是『知其數而順乎人』的正義行為。」

毛主席對宋太祖的評價,並不高於朱元璋。

所以,寫宋太祖不寫朱元璋,主要可能還是詩詞押韻的考慮。

1958年底,毛主席在《毛主席詩詞十九首》上批註:

「雪:反封建主義,批判二千年封建主義的一個反動側面。文採、風騷、大雕,只能如是,須知這是寫詩啊!難道可以謾罵這一些人們嗎?別的解釋是錯的。末三句,是指無產階級。」

寫這篇詞的用意是反對封建主義。但作為詩詞來講,講究意境和文字美。中國的古詩詞講究平平仄仄,我們讀「秦皇漢武、唐宗宋祖」時,感覺比較流暢自然,既押韻又朗朗上口,但如果換成了「唐宗明祖」,就會感覺不太押韻,缺乏詩詞應有的美感和韻味。因此,「只能如是,須知這是寫詩啊!」

西堤說文史說:

很顯然毛澤東認為秦皇漢武、唐宗宋祖這些人的成功,不只是個人能力,還有很大的運勢在裡面。

而毛澤東沒有提到的漢高祖劉邦,和明太祖朱元璋,都是平民老百姓出身,則更多是靠自己的能力打天下的。

相比之下,毛澤東認為劉邦和朱元璋更厲害,所以他在詞中說「秦皇漢武唐宗宋祖略輸文採稍遜風騷。」

我們先來讀一遍毛澤東這首千古名詞:

北國風光,千裡冰封,萬裡雪飄。
望長城內外,惟餘莽莽;大河上下,頓失滔滔。
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欲與天公試比高。
須晴日,看紅裝素裹,分外妖嬈。
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
惜秦皇漢武,略輸文採;唐宗宋祖,稍遜風騷。
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
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毛澤東這首詞,大氣磅礴,縱橫千古,與蘇東坡和辛稼軒相比,也不遑多讓。

在這首詞的下闕,毛澤東點評到幾個歷史上最有名的古代帝王,而且對他們多少有點褒貶在裡面。

這幾個人就是:

秦始皇嬴政,被稱為千古一帝,是我國古代兩千年帝制的開創者。

漢武帝劉徹,由於他在位期間多次打敗匈奴,還打通了絲綢之路,在歷史上評價很高。

唐太宗李世民,被稱為千古第一明君,參與開創了大唐盛世,以善於納諫著稱,他在位期間形成了有名的貞觀之治。

宋太祖趙匡胤,在陳橋驛黃袍加身,幾乎不費吹灰之力當上皇帝,由於他武功很高,在民間很有影響力。

然而,毛澤東提到的這幾位皇帝,除了秦皇和唐宗,其他兩個都差點事兒,因為在歷史上,還有幾個比漢武帝和宋太祖更有名的皇帝,那就是漢高祖劉邦,明太祖朱元璋。

所以有人就問了,毛澤東為什麼不說秦皇漢高,唐宗明祖呢?

首先一點,秦皇漢武,唐宗宋祖,這幾個字讀起來更通順,也更押韻。

這一點確實有點道理,但是以毛澤東的才華和古文修養,換成秦皇漢高,唐宗明祖,也不是不可以把它搞得押韻,搞得通順。

所以,毛澤東不提劉邦和朱元璋,而只提到漢武帝和宋太祖,肯定有別的考慮。

那麼,毛澤東在考慮什麼呢?

我們看毛澤東的原詞說:惜秦皇漢武,略輸文採;唐宗宋祖,稍遜風騷。

其實毛澤東是有點看不起這些人的,某種意義上是在貶低這些人。

而毛澤東沒有提劉邦和朱元璋,是因為毛澤東比較瞧得起劉邦和朱元璋。不想貶低他們。

我們說毛澤東瞧不上秦皇漢武唐宗宋祖,卻瞧得上劉邦和朱元璋,原因是什麼呢?

那就是他們成功的過程,從個人能力上來說,這些人在古代歷史上都是一等一的,相互之間,難分軒輊。

但是,秦皇漢武唐宗宋祖的成功,並不全是靠個人能力,還靠著他們的運氣和出身 ,所謂時勢造英雄。

而劉邦和朱元璋都是平民出身,他們的成功,則全是靠個人能力,白手起家,更加不容易,毛澤東對他們或許有共情在裡面,因為毛澤東也是依靠人民,依靠老百姓,來實現他的理想的。

我們看看秦皇漢武、唐宗宋祖他們的成功「運勢」。

秦始皇不用說了,他當上秦王后,之所以能滅掉六國,統一天下,是秦國「奮六世之餘烈」才達成的,不光是秦王嬴政個人的能力。

沒有秦孝公的商鞅變法,沒有秦昭王的合縱連橫,等等秦朝歷代先君的努力,秦王嬴政有什麼資本滅掉六國,一統天下?

就是因為秦國的「奮六世之餘烈」的努力,秦國才成了虎狼之國,才有了戰國第一強大的秦國,秦始皇才有這個基礎去成為千古一帝,實際上,如果換別人來當秦王,秦國統一天下的機會也是最大的。

漢武帝更不用說了,前面有「文景之治」,漢文帝和漢景帝兩個賢君,通過休養生息的策略,使漢朝強大起來,漢武帝才有資本去打匈奴,去開通絲綢之路。

你說漢武帝劉徹個人能力真的比漢高祖劉邦更強嗎?不見得,連劉邦在漢朝開國時期都打不過匈奴,有了白登之圍,差點死在匈奴手中,漢武帝如果處在劉邦的位置,說不定更慘。

漢武帝劉徹能力確實強,可是也得藉助他爹他爺爺給他留下的資本才行。

唐太宗個人能力,在這些人中可能是最強的,無論軍事能力還是治國能力,比秦始皇都強,可是,唐太宗開創唐朝盛世,就全是靠他的個人能力嗎?

當然不是,唐太宗家族的李氏家族,可是關隴集團的一員,從南北朝開始,這個關隴集團就一直「皇帝輪流做」,只是隋朝末年,輪到了李氏家族。

李氏家族打江山的那幫手下,大部分都是關隴集團出身,這都是一夥的,李世民個人能力是強,沒有關隴貴族的支持,他和他爹李淵開創大唐可沒那麼容易。

至於宋太祖趙匡胤,出身也不簡單,他的父祖在五代時期,都是高官,就跟三國時期的曹操袁紹似的,他後來又掌握後周的兵權,有了這個資本,他才黃袍加身的。

所以,毛澤東認為,秦皇漢武唐宗宋祖雖然個人能力很強,但是「略輸文採、稍遜風騷」,這裡的文採和風騷,可不簡單地指文學才華。

相比之下,劉邦和朱元璋,都是平民出身,都是純粹靠個人能力打下江山,最終成為一代雄主的。

我們看劉邦,父祖都是種地的農民,雖然祖宗在魏國還是楚國也是個大夫,但是早已經沒落了,劉邦他爹劉太公是種地的。

劉邦的朋友呢,最大的官是縣裡的主簿蕭何,其次是縣裡的縣尉曹參,剩下的就是一些殺雞屠狗之輩比如周勃和樊噲。

劉邦打天下,可以說是從一窮二白,到最終成功的,完全憑藉的個人能力。

而朱元璋呢,出身更差勁,貧農,劉邦好歹家裡還算富裕,可以任他當個街溜子,可以到全國遊玩,最後還混個亭長噹噹,朱元璋則慘多了,父母病死了,連棺材都買不起,自己無依無靠,只能當和尚討齋飯,還吃不飽。

至於朱元璋的團隊,一開始都是跟他一樣吃不飽飯活不下去的,比如湯和、鄧愈、徐達等人。

所以,毛澤東是很看得起劉邦和朱元璋這樣白手起家的人的。

毛澤東曾經評價劉邦:「漢朝的劉邦是封建皇帝裡邊最厲害的一個」。

他還說:「劉邦能夠打敗項羽,是因為劉邦和貴族出身的項羽不同,比較熟悉社會生活,了解人民心理。」

至於評價朱元璋,毛澤東說:「自古能軍無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則朱元璋耳。」

在毛澤東眼裡,平民出身的劉邦和朱元璋,更厲害,當然,這不是說秦皇漢武唐宗宋祖不厲害,只是說劉幫朱元璋只靠自己的平民出身,不靠祖上的運勢,能取得一樣的成功,在這一點上,更厲害。

所以,當毛澤東寫《沁園春·雪》,不提劉邦朱元璋,因為他認為秦皇漢武唐宗宋祖差一點事兒。

至於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差得更遠了,成吉思汗只是軍事上厲害,在政事上,跟劉邦和朱元璋差得更遠。

春日之虎說:

北國風光,千裡冰封,萬裡雪飄。望長城內外,惟餘莽莽,大河上下,頓失滔滔。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欲與天公試比高。須晴日,看紅裝素裹,分外妖嬈。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昔秦皇漢武,略輸文採;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領袖毛澤東的這首沁園春雪,可謂千古絕唱,其氣勢磅礴之風度無人可比。詞中提到五位歷史人物,即秦皇、漢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秦皇指的是秦始皇,漢武指的是漢武帝,唐宗指的是李世民,宋祖指的是趙匡胤。那麼,為何沒提到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呢?主要有下面幾個原因。

(一)秦、漢、唐、宋、元,皆比明代歷史久遠,詞中用更悠久的的歷史事件與人物,使詞風更顯得蒼茫與高遠,與詩寫的蒼茫的北國風光渾然天成。

(二)朱元璋雖然也是一代開國皇帝,但其開疆擴土之功勞,比起前面提到的幾位皇帝,還顯差了些。用成就更高的歷史人物襯託,更顯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三)寫詞的需要。一首詞不可能面面俱到,不可能把歷史上的所有偉人都提到,詞中的秦皇漢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其實也是代指,代指了歷史上所有建立了偉業的皇帝,當然也包括了朱元璋。

(四)最重要一點,寫詩詞要講韻律,這樣寫符合韻律之要求。

建平249504053劉建平說:

毛主席的這首詩寫於一九三六年,二月,紅軍到達陝北,瓦窯堡會議之後。真正被人們熟知,是十年之後的重慶談判。抗戰勝利,蔣介石認為自己有美國的支持,有百萬軍隊,精良的武器裝備,肯定能戰勝中共,所以想挑起內戰,但是他大部分軍隊,還在大西南,調渡需要時間,他的談判是沒有誠意的,拖延時間是真,為的是把兵源運回來,另外談判本身就是鴻門宴,蔣介石有不軌之心,迫於輿論壓力,全世界都不願中國內戰,包括美國,所以蔣介石的談判,只是做做樣子,他料定毛主席是不會去重慶的,那時候他會說,中國不願和平,把內戰的責任推給中共,為了粉碎蔣介石的陰謀,毛主席決定深入虎穴,去重慶談判,談判期間,會見了重慶的各界精英,柳亞子先生,問主席最近有沒有好的詩詞,相互交流心得體會,毛主席抄寫了十年前寫的沁園春雪,詩詞登上了報刊,蔣介石大為腦火,後來發動文人,都寫沁園春,想把主席比下去,結果可想而知,都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徒增笑話而已。毛主席的詩詞,提到了秦皇漢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為什麼沒提到朱元璋呢?首先一首詞不可能所有的帝王將相都提到,其次是按順序來的,如果寫成唐宗明祖,中間隔著五代十國,宋,金,元,這樣寫不好,有割裂感,再有主席對這些帝王除了讚美,更多是批評,秦皇漢武,略輸文採,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真正的風流人物是今天的勞苦大眾,是追求和平,反對內戰的人民。

秀雲涵天說:

《沁園春-雪》是毛澤東主席詩詞代表作之一,偉人雄視千年歷史,指點江山,激揚文字,展望未來,高瞻遠矚,信手拈來,成就現代經典。

據說,重慶談判期間,國統區朝野津津樂道毛澤東主席的《沁園春-雪》,且達成驚人的共識,均折服於《沁園春-雪》的大氣磅礴與豪情壯志。國民黨內曾有人組織一批文人墨客去仿寫唱和,佳作無覓處,多成續貂文。

王安石有詩:「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確實有見地,偉人就是如此,站得高看得遠,在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英雄豪傑人才輩出。但真正能引起偉人關注的人還是有限的,只有那些建立豐功偉績甚至改變歷史走向的人才能進入偉人的視野。

比如說,詞中提到了秦皇漢武,唐宗宋祖。這些人都對中國歷史的走向產生過非同一般的影響。

比如秦始皇,統一六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帝國,統一文字,統一貨幣,統一度量衡。其影響之深遠,超出我們一般人的想像。《三國演義》裡面說「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我們大多數人都耳熟能詳,在秦之後的幾千年的漫長歲月中,中華民族有分有合,但合依然是主旋律,一直到今天都是這樣。很多人都認為,這種合的基因,早在秦朝時就被根植到我們民族的心靈深處,永遠不會磨滅。秦始皇功不可沒!

至於漢武帝劉徹,在史學家和普通人眼裡,可能會有各種各樣的評價。但能夠把「漢」這個符號內隱外顯地鑲嵌到中華民族的肌體之中,實在是千古一帝,無人能及。

再說唐太宗李世民,不僅僅成就了貞觀之治,更是在文治武功方面開創一個新時代,使大唐帝國成為封建社會的標杆,那種充滿實力的自信,即便是國勢日盛的今天也無法相比,「唐」字也成了中華民族的另一個名片,今天世界各地的唐人街之招牌就是最好的詮釋。

最後說那個宋太祖趙匡胤,可能很多人對他了解一般,熟知的不外乎就是「陳橋兵變黃袍加身」的段子。趙匡胤能夠結束五代十國的近百年混亂,一樣是非常難得的。重溫五代史,令人不堪回首,整個社會禮樂崩塌,道德淪喪,爛到無法收拾的地步。軍人出身的趙匡胤,不同於時代軍閥梟雄的地方是,重文輕武,可謂獨樹一幟於眾軍閥之中。據說,他行軍打仗時,必定用幾十匹戰馬給他馱書,以備他在戰鬥的間隙裡隨時可以讀到想讀的書。後人只看到北宋的積弱(這也是後繼者沒有真正領會到他的治國之道的遺憾,我們可以在另外文章裡面交流。),卻忽視了北宋在文化科技經濟方面的巨大成就。宋太祖趙匡胤,可不是一般人啊!

而朱元璋呢,對中華民族歷史的貢獻,可以說是乏善可陳,他建立大明王朝,只不過是像孫悟空說的「皇帝輪流做,明年到我家」,元朝的亡,百姓苦,明朝的興,百姓亦苦。終究是沒給中華民族歷史有什麼大的貢獻。偉人自然是看不上他,一點也沒有什麼好奇怪的!

趙丹子說:

偉大的人民領䄂,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締造者毛澤東主席於一九三六年寫下了大氣磅礴的巜沁園春,雪》。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𦬅雄競折腰。惜秦皇漢武,略輸文採。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這首詞裡列舉了這幾個在中國歷史上大有作為,有重大歷史功績的皇帝。有人問為什麼沒有明太祖朱元璋暱?作為人一個乞丐拼到皇帝的人,朱元璋絕對是一個英雄和風流人物。但為什麼詞中沒列舉明太祖呢?今天的很多人解釋為押韻,那這也太不了解主席不拘一格的文風了。

對於這個問題,分析時需要了解主席作詞時的背景。當時的背景是中國國內軍閥混戰,民不聊生。日本全面侵華,國破家亡。正如人民英雄紀念碑上寫的一樣,至一八四0年以來,無數仁人志士為民族之獨立,國家之富強,人民之幸福前僕後繼。那時的中國正是水深火熱,災難深重,已經到了亡國滅種的地步,中華文明再次到了分裂瓜分的邊緣。此時的主席則重新回到黨的權力中心,面對如此多嬌的國土,自信人民必勝,再創輝煌。知道了詞的背景,我們再一一評論下這幾個皇帝的功績。

一、 秦始皇趙政。始皇帝的功績閉著眼睛都知道統一六國,統一文字,度量衡,貨幣等。戰國七雄,你攻我伐,幾乎每天都在打仗。歷史選擇了秦始皇,初步完成國家的統一。

二、漢武帝劉徹。漢武之前,匈奴肆無忌憚,長城也擋不住北方鐵騎,經常南下中原,掠殺百姓。和親,和親,和親!漢武大帝重用帝國雙璧,一洗前恥,將匈奴打的漠北無王庭。這是何等的揚眉吐氣呀!

三、唐太宗李世民。太宗皇帝能徵善戰,善於納諫。在隋唐那個英雄輩出的時代,廣納英雄豪傑,一路徵戰,平定四方。天可汗的稱號足以見四海之臣服,國家之昌盛!

四、宋太祖趙匡胤。太祖皇帝從士兵一路拼殺到皇帝,在當時那個你方登罷我上場的亂世裡,沒有絕對的文治武功是做不到的。多少梟雄成為別人的刀下之鬼!太祖皇帝的最大歷史功績就是終結了自唐安史之亂後藩鎮割據,五代十國的近二百年亂世!在那個秀才遇到兵,有理說不清,今天是皇上,明天刀下鬼的時代,人民希望安定的願望足足等了兩百年!歷史選擇了趙匡胤,他讓中華文明再次統一成一個主體,終結了分裂。

五、成吉思汗鐵木真。成吉思汗出生在一個分裂的草原上,正是他的縱橫捭闔,蒙古才最終在草原立足,鐵騎橫掃亞歐。這個只會射鵰的男人,創造了一個大大的中華王朝!

六、明太祖朱元璋。明祖皇帝雖然也是有作為的皇帝,但明朝是承元的,他只是改朝換代,推翻前朝自己做皇帝而已。有人說恢復中華,這純粹瞎扯,說恢復漢人統治還差不多。所以,從歷史長河的功績來說,明祖的功績是比不上那幾位的,甚至還不如民國中山先生推翻帝制的功績大。

綜上,當時的中國軍閥混戰不正像戰國的殺伐,五代十國的分裂亂世嗎?當時的日本侵華不正像匈奴南下嗎?主席領導下的共產黨正以嶄新的姿態領導人民對內統一戰線,打倒反動軍閥。對外積極抗日,恢復中華,建立一個像盛唐一樣的人民共和國!這才算是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瓦要問答網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evawelsh.com/archives/3448

作者: 瓦要問答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