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人雖是同時代人,但是卻沒有過交鋒。不過根據史料來分析,劉裕實力勝過拓跋珪。
劉裕年輕時家貧,以砍柴、種地為生。其人也和劉邦相似,遊手好閒,讀書不多。後來從軍,但是一直默默無名。399年,朝廷派軍隊鎮壓孫恩起義。在一次戰鬥中,晉軍戰死大半,而劉裕還在揮刀殺敵,且愈戰愈勇。正史記載,劉裕追殺敵人,幾千義軍潰散,這是真的以一敵千。
從那以後,劉裕嶄露頭角,不斷升遷,成為東晉名將。他先是多次戰勝孫恩,最後追殺得孫恩投海而死。然後桓玄篡位,他又平定桓玄,迎立晉安帝。此後東晉朝政基本掌握在劉裕手上了。而後他又對內消滅譙蜀、盧循、劉毅、司馬休之等割據勢力,南方各大割據勢力全部滅亡。對外滅亡南燕、後秦,降服仇池國,派兵南徵林邑,收復北方大片土地,光復長安、洛陽兩都。420年,稱帝建宋,在位三年。三年間休養生息,發展生產,為元嘉之治打下基礎。
拓跋珪也是一代雄主。他十六歲趁著前秦內亂,復立代國。其後也勵精圖治,對內改革。先後擊敗賀蘭、高車、鐵弗、柔然等草原部落,並與後燕、後秦爭霸。晚年殘暴多疑,被其子所殺。
那麼怎樣看出劉裕實力強於拓跋珪呢?原因如下:1、劉裕出身底層,憑自己能力統一南方,並滅亡南燕和後秦,最後建立王朝;而拓跋珪本身就是代國皇子,舊部勢力龐大,有建國的基礎。2、拓跋珪與後燕、後秦爭霸互有勝負;而劉裕與南燕、後秦交戰,一舉滅之。可以從與後秦的作戰戰績兩相比較。3、劉裕沒有與拓跋珪交手,但是與北魏軍交過手,當時北魏國君是拓跋珪之子拓跋嗣。劉裕北伐後秦,北魏軍堵截,劉裕擺出卻月陣大破北魏軍。注意,是劉裕領軍長途遠徵到北方,地形不熟,車馬勞頓。而且北魏一直到第三代國君拓跋燾時期,國力都呈上升狀態,軍事實力也是有增無減。
寫到最後,我不得不慨嘆,歷史真的很精彩,值得我們去品讀。而劉裕人生就好像開了掛一樣,幾乎是百戰百勝,怪不得有氣吞萬裡如虎的美譽。
從各個角度上分析拓跋珪雖然是一世英雄,但是比劉裕還是有一點距離的。
拓跋珪一生中幹的最漂亮的一件事就是參合陂之戰中,採取「敵進我退,誘敵深入,拖而不打」的戰略,渡黃河南下,與後燕軍隊隔河對峙。後燕軍隊長途跋涉,不能速戰速決,加之天氣漸冷,又誤信慕容垂去世的消息,決定撤兵。被拓跋珪率領的二萬北魏軍在參合陂大敗。
其實拓跋珪應該慶幸的是自己面對的對手不是一代梟雄慕容垂,如果真的慕容寶有他父親一半的才能拓跋珪都沒半點勝算。
但是劉裕這一生戎馬一生,好像還真沒有什麼資料記載過劉裕和北方政權直接對話而失敗的,赫連勃勃也是在得知劉裕撤退之後才打起了關中的主意。劉裕沒有與拓跋珪交手,但是與北魏軍交過手,當時北魏國君是拓跋珪之子拓跋嗣。劉裕北伐後秦,北魏軍堵截,劉裕擺出卻月陣大破北魏軍。
除了軍事上,拓跋珪在政治上那是完敗於劉裕的,這裡不做深度比較。
拓跋珪雖然也是雄才大略,但是他畢竟也是靠著鮮卑貴族這一身份和祖上積累的家底才去的成功的。但是劉裕絕對是草根出身,沒有任何的家族背景和人脈資源,除了自己屬性值太高沒有任何的錢財和裝備。敗孫恩,平桓玄,滅南燕,吞後秦。要不是劉穆之早死,劉裕一定能一統天下。提早結束亂世。
「從來沒有一個朋友給過我多少恩惠,從來沒有一個敵人給過我多少傷害,但我都加倍償還了他們!」古羅馬獨裁者蘇拉的這句話真是道出了劉裕的為人原則。劉裕在歷史上是個賢明的君主,他稱得上是個英雄,南北朝不止一個皇帝說過「願生生世世,不生於帝王之家」,劉裕也是,他一面艱辛在草根中脫穎而出,一面又賣力地鞏固自己的政權,憑藉他的努力才有了南朝的永嘉的盛世局面。
劉裕起自行伍,一個草根靠著自己的實力,打拼到帝王之位,真的是很不容易,在南北朝時期的社會還是個相當注重士族門閥的,劉裕的出身顯然就註定了一開始的默默無聞。
宋高祖武皇帝劉裕(363年4月—422年6月),字德輿,小名寄奴,生於興寧元年三月。京口(今江蘇鎮江)人,其先祖舉家隨東晉王室南渡遷居到京口(今江蘇鎮江市),劉裕便出生在如今的鎮江。據《宋書:武帝本紀》記載,劉裕是漢高祖劉邦弟弟楚元王劉交的第二十一世孫。他是一位傑出的軍事家和政治家,南朝宋武帝奠定了南朝政治的雛形,使得中原暫時告別了動蕩的割據的局面,為元嘉之治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而劉裕執政期間,多有政績,被明朝的大思想家李贄譽為「定亂代興之君」。
少時,劉裕家貧,以種地、砍柴維持生計,但他性格強悍、堅韌,喜冒險。少年劉裕跟所有青春期的孩子一樣,叛逆張揚,整天遊手好閒,也不愛讀書,略識幾個文字,怎麼看都是鄉下的熊孩子,無半分帝王之相,但還算孝順靠,賣履的微薄收入補貼家用。他的少年時期,與其他的孩子也並無大異,反而更像是個小混混。
劉裕的出身是低微的寒門,這個剛出生便死了娘,又被爹拋棄的孩子便被寄養到了一位少婦家。也因此這個孩子得到一個小名:寄奴。他後來的大名,是劉裕。按《宋書·劉懷肅傳》的說法,這位少婦是劉裕的從母。從母,是母親的姐妹,也就是姨媽的意思。劉家「先前也闊過」。按《宋書》的記載,他是漢室宗親,楚元王劉交之後。劉裕的祖父外祖父都是太守,父親還是個小吏,按理說應該家境不錯,但是他們的職官都是掛名的無實權,僑置太守,虛有其名而已。後因他的父親劉翹早逝,家境更為貧苦,幼年竟淪落到靠賣草鞋為生。東晉孝武帝時,劉裕投身行伍,開始了戎馬生涯。
不諳世事的劉裕,初為北府舊將孫無終的司馬,始終默默無聞。直到安帝隆安三年(399)十一月,孫恩從會稽(今浙江紹興)起兵反晉,東南八郡紛起響應,朝野震驚,劉裕在這場戰役中嶄露頭角。在平復孫恩的戰爭中,劉裕的出場震懾所有人。在交戰的過程中,只見一名大漢手持長刀,如猛虎般撲向敵人,在他的前面,幾千人如同受驚的羊群,正在四散奔逃,真可謂以一破千。這個創造奇蹟的傢伙就是劉裕,這一戰之後,他再也不是京口那個賣鞋子的小販,而成為了一名小軍官。三十六歲的劉裕終於出頭了,不鳴則已,一鳴驚人,從此開啟了他傳奇性的人生。
孫恩這次反叛晉朝的行動,被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劉裕給破壞了,劉裕從此起家,成為東晉北府軍隊的一員虎將。因為戰功顯赫,而被升建武將軍、下邳太守、彭城內史。此時的桓玄趁著晉朝兵力折損,京防空虛的情況下,也在元興元年(402),舉兵東下,攻入建康,殺晉朝皇帝司馬元顯,奪去了劉牢之的兵權,以其堂兄桓修代之。劉牢之懼禍而逃,後自縊身亡。劉裕審時度勢,暫且投靠桓玄以求自保,桓玄也不敢輕視劉裕,他自知劉裕在軍中的威望很高。二虎相爭,兩人之間難免一場惡戰。
元興三年(404)二月,劉裕以打獵為名,聚集百餘人首先在京囗發難,殺死桓修。因為劉裕的聲威並重,他起義討伐桓玄的義舉受到各地的支持,桓玄見情勢不妙,挾持晉安帝逃遁,三月,劉裕率兵進入建康,與桓玄交戰一個多月,屢戰屢勝,走投無路的桓玄被逼逃往西川,最後為益州都護馮遷所殺。次年三月,劉裕迎安帝復位。至此,劉裕實際上掌握了晉朝的整個江山,他缺少的只是一個正當的名分而已,東晉名存實亡。元熙二年(420年),劉裕迫司馬德文禪讓,即皇帝位,國號宋,改元永初。東晉滅亡,中國開始進入南北朝時期。劉裕在建立宋朝後,又進行了兩次北伐,南燕和後秦的覆滅,為宋朝的永嘉之興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說完劉裕再來看看拓跋珪。北魏道武帝拓跋珪(371年—409年),又名涉珪、什翼圭、翼圭、開,北魏開國皇帝(386年—409年在位),鮮卑族人。他是代王拓跋什翼犍的孫子,獻明帝拓跋寔的兒子(一說為什翼犍的兒子),太武帝拓跋燾的爺爺。15歲的拓跋燾就趁前秦滅亡、北方混亂的機會重興代國,在盛樂即位為王。他即位初年,積極擴張疆土,勵精圖治,將鮮卑政權推進封建社會,天下小康。這個拓跋珪也不是個簡單的人物,若是兩者相比較,誰更勝一籌?
劉裕攻必勝,守必成,幾乎百戰百勝,是智勇雙全的開國皇帝。在戰場上,他往往有出人意料的神來之筆。很難證明孰優孰劣。拓跋珪把騎兵的特長發揮到了極致,進攻方式層出不窮,賞心悅目,絕少死纏爛打,風格極其瀟灑。劉裕在攻防兩方面都有極品之作,往往以少勝多,他心理素質特別好,屢次在面臨絕境的情況下,非常冷靜的採取完美的應變措施。兵不厭詐在劉裕的身上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劉裕是狡詐,勇敢和智慧的一個完美結合體。少數民族則往往身先士卒,在對手陣營裡來回馳突。善於製造戰機,抓住對手身上出現的稍縱即逝或者不是很明顯的弱點,給對手以致命的打擊。
綜上所述,劉裕的綜合能力要高於拓跋珪之上。當然仁者見仁,智者見者,後世人對前人的功過評說都僅是針對個人的觀點而已,無須太過計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