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績點滿分4分,學分績點3.9,說明該同學各門課程非常優秀,大概在班級排名前三名,同年級排名前十名,平均成績大概在95分以上,沒有掛科,學習能力較強。這類學生上課認真聽講,獨立完成作業,能熟練掌握通識課程、基礎課程和專業課程的基礎知識。不同的學校學分績點計算不一樣,我們學校的學分績點滿分是5分。平均分在93分以上,這樣的學生學分績點會達到4.5,我也確實遇到過這樣的學生。剛到數學學院的大一新生,擺在面前最大的難題是數學分析和高等代數,有些同學會不知道老師在講什麼,聽不懂課,常常掛課,一掛好幾門,期末學分績點在[0,1];有些同學勉強跟得上進度,偶然掛幾門課,期末學分績點在1-3之間;有些同學卻能很快掌握,基本不掛科,學分績點3-5之間。對於學分高的同學,他們的數學分析或高等代數通常是80、90或滿分,都是學生仰慕的對象。
對於學分績點接近滿分的同學,也是老師特別關心和喜歡的學生,會鼓勵該生除了學習外,還建議其參加各類國家、省部級、校級競賽項目,增加知識的實踐能力;推薦其到雙一流及985高校攻讀碩士研究生;班級的各類三好生、優秀幹部、優秀黨員等等榮譽將會集於其一身,稱得上是學院或者學校的天之驕子,會有個人宣傳等等。好處真是太多了!
但也要注意,成績績點高僅代表學習能力強,不能涵蓋個人所有的內容。有些學生的成績特別好,學分績點很好,除了學習外基本上沒有其他娛樂,也未參加其他各類項目,獎學金倒是拿的不少,就是人常常有點木訥,不太言談,除了圖書館就是教室。死讀書或讀死書都不行,社會上的家長們常常拿孩子的學習成績來比較,而忽視了其他方面,除了學習外,其他都不是事。說實在的,我倒認為什麼事情都不能忽視,而學習僅僅是一部分。因為學習的目的不是為了學習,而是學而用。
如果是開心、快樂拿到3.9績點,說明該生是成功的;如果是痛苦、費勁拿到3.9績點,是該生刻苦努力的結果,捨棄了快樂,達到了目標。有的學生也許費了老鼻子勁,也拿不到。無論如何,都是自己選擇的路!
怎麼說呢,我是普通本科的,我們學校卡績點嚴,最高均分才85分,基本上81-82穩獎學金。我還認識北師珠浸會的,他們2.5-2.8都大把,上3都是一個難度。如果你是3.9那是接近滿分的狀態,我的認知中只有985/211之類的名校學霸才有,比如之前報導北科的3.99學霸。還有一些三本院校,我認識一些三本特別水的學校,他們學校均分95的都不是第一。所以,你3.9算比較難了肯定穩年級第一,當然最重要的是看你周圍的整體,要是大家很多3.5-3.8那就另說了。
(本人認知水平有限,學霸們輕噴)
走路可以橫著走,說話可以有底氣。
評獎可以不在意活動加分,保研可以決定學校而不是看天意。
績點最重要不解釋,現在保研也是更加看重績點,而不是沒有必要的加分之類的,綜測有的學校可能會注意綜合素質,但績點的佔比更大。
體驗就是入黨可以你優先,獎學金拿滿,輔導員老師更加關注你,許多項目你都有優先選擇的權力。
絕對妥妥的學霸,有保研資格的學校絕對可以保研,並且這個成績c9穩穩的,
我所在的大學滿分是5績點,大學三年平均績點3.7以上加過了四六級可以保研,並且保研的去向基本都是985,我們平均保研率在13%,但是平均績點3.7,也就是平均分87分好難的,越好的學校考試難度越高,而且老師不會老師撈你,考試之前先公布平時成績,再去考試,59分就是59分,不會撈你。更是有難的科目掛科率在50%以上。
所以雖說有10%多的保研率,但是保研的大佬都是神仙打架,競爭特別激烈。
我大學三年平均績點2.5,學渣一個,正在老老實實的備戰考研
另外宣傳下我的母校-大連海事大學
歡迎分不高但是又想進入好大學的同學報考呦,行業內第一,學風好,學長們很帥,學姐們很好看
滿績點是4.0的話,能得3.9可以說是學霸級別的存在。
先看一下滿績點4.0的計算規則,分數成績和績點數的換算如下:90-100分=4.0;85-89分=3.7;82-84分=3.3;78-81分=3.0;75-77分=2.7;72-74分=2.3;68-71分=2.0;64-67分=1.5;60-63分=1.0;60以下=0。
根據以上換算規則,績點3.9分的同學的平均分估計達到了90分甚至要超過90分了。這個成績在60分以上萬歲的大學可以說是前百分之一的存在,自然各種獎學金拿到手軟。這種同學往往全面發展,通常還會參加一些國內甚至國際競賽,並且取的不錯的成績,當然他們一般都能保研,而且他們在同學們眼裡他往往是焦點,是人人羨慕的對象,自然男女朋友很好找,可以說大學如果能達到這樣一種成就是很牛叉的。
當然績點得分的高低跟學院和老師也有點關係,有些學院考試題很簡單,並且老師打分也是虛高的。這種情況下,學院大部分同學估計都能3.3以上,這時績點3.9的同學能不能保研可能就要看排名了。
首先這個得分專業來,不同專業難度不同,成績也就不同。比如理工科類專業。像文科商科類專業,相對高分比較多,基本上期末背的比較多。我大學舍友從理科轉到了商科,剛轉過去第一年就是專業成績第一名(不算其他德育加分項),之後一直是第一第二名,現在績點是很高的,她是可以保研的,但她打算是不保研選擇出國留學。我接觸的她,平時挺愛玩,也沒有很努力(相對我另一個舍友來說早起貪黑的學的那種),但上課聽得很認真,也積極回答老師問題,也會問問題,大概就是因為她學的時候很認真,是真的去思考去接受知識,所以即使愛玩,也能考好,當然還存在其他很多因素。
只能說,同樣的學習,為什麼分數有差距,是因人而異的,因為每個人對知識的反應接受能力不同,以及學習方法的不同,以及後天付出的努力也不一樣,導致了結果不同。
雖然成績不能代表一切,但可以從一些方面看出你是個什麼樣的人。不說你的學習能力,更多是對待學習的態度,以及是否有一套自己的學習方法。
大學是我們培養我們自主學習能力的重要時期。是否在學習,學什麼,反應的是我們的學習態度;怎麼學反應的是我們的學習方法;而最後的學得怎麼樣,是反應我們的學習能力,檢驗我們的學習方法。大學裡,不論是專業學習,還是學習其他知識或技能,都是在培養我們的學習能力,早知道我們在大學裡學的知識,並不是都能用到社會中去,等我們進入社會中去,就會意識到學習能力就像是我們的適應能力,幫助我們更好的適應社會或者工作的各種需要。(注意適應能力不僅僅指學習能力)
在大學裡績點還是很重要的,它給了你更多選擇,當然我認為的更重要的是你的學習態度學習能力。不要浪費時間,浪費你的才能,發揮自己的能力才是對自己最大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