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邀:土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按照幾千年的華夏文明的老傳統,沿著老祖宗祖祖輩輩流傳下來的規矩和習慣,全華夏子孫每年都堅持著春節、過大年、過新年這個習俗。一代又一代,一年又一年,我們星火相傳,綿延不絕,從古代流傳至今,我想這便是人們每年都過新年的大概來歷吧。
今天是卯兔年新春佳節的第二天,也就是大年初二。我們的人生和生活本身就是一個萬花筒,它有苦、有甜,有著人間的酸辣鹹淡。怎麼能一時半會說清楚呢?唉!這就是人生,這就是人間。由於今天大年初二,大家都在過大年,我就不多寫什麼了。
這裡我只有最真誠的祝福送給大家,祝大家新年快樂!身體健康!萬事如意!恭喜發大財!
祝福天下
舊曆的年底最像年底,在煙花爆竹禁燃的命令下,多個城市依舊繁響不斷,美其名曰:自行銷毀煙花爆竹。對此,執法人員在查繳的同時,大抵是默許的。除夕之夜,人們幾近瘋狂的向夜空揮灑著情緒,炫耀著財富,一張張被焰火照亮的臉龐,充滿著驅趕瘟疫重塑生活的渴望,深於一切語言。
回答/大悔憶智冰
謝邀。
魯迅描寫得最成功的,是那些小市民。
不用說物質利益,小市民們連一句話的虧都不吃,非佔便宜不可。
最可怕的是他們還吃人血饅頭,儘管那流血的是用生命拯救他們的人。
那些小市民,魯迅從小接觸,深受其害,遂刻骨銘心。
由於魯迅祖父科場作弊事發,魯迅一家人成為賤民。魯迅的父親臥病在床,他家從經濟到名譽落入低谷。年幼的魯迅擔起家庭重任,輾轉於當鋪、藥店,被視為要飯的,受盡白眼,族長在宗族大會上強迫他在不利於他家的文書上簽字。
這樣,魯迅過早地懂得了社會,過早地懂得了小市民。
可見文學藝術確實源於生活。
善於寫作是第二條件,生活積累是第一條件。魯迅寫不好農民,路遙寫不好小市民。
如果你還想繼承魯迅,你可以繼續寫小市民。
關鍵是你對今日小市民有無密切接觸,有無深刻認識。
不能照搬魯迅,今日小市民,已經有變化。
他們贊成革命了,但他們停留於五四運動了,他們迷信科學,認為科學萬能科學能夠解釋一切。他們認為人類是宇宙的主宰,認為自然資源取之不盡用之不竭,認為環境小事一樁,認為提倡環保節能、生態平衡小題大做。他們進步了,關心文學了,但對文學一竅不通卻總是大發謬論了。
他們對於認識先鋒的作家照舊不理解,總是自我中心,自以為是。
在魯迅所揭示的小市民劣根性中有一條,為了蠅頭小利,不惜毀壞價值連城無從再造的文化,就像我所形容,為了吃燒烤,不惜拿書聖王羲之的《蘭亭序》生火。
沒文化、愚昧永遠是小市民的最大特徵。
我第一萬次引用蘇格拉底名言:
「愚昧是萬惡之源」!
小市民的愚昧之一,是自私神聖,沒有道德的見識,更無認識修養。
他們理直氣壯地自私,自私到尖酸刻薄、沒有人性。
現在的中國文學,寫農村的很成功,名著較多,寫城鎮的很少。
小市民們,確實應該再被文學解剖一下了。
例如公交車上坐姑娘腿上的,例如被救反而賴上做好事的人的 ,例如全盤否定中國傳統文化,……。
生產力空前發達,物質空前豐富,生活空前享樂,我們的道德應該跟上。
文學應該幫助人們看清自己,幫助人們提高素質。
世界各民族的競爭,很大成分是民族個人素質的競爭。
別總是小日本小日本地叫,別只是聲淚俱下地控訴,要想一想為什麼它那麼小人口那麼少卻又那麼囂張,對,它除了侵略中國,它還敢偷襲珍珠港!
想一想,落實到它的每一個人,素質怎麼樣?
我們不應該提高人口素質嗎?
文學不應該擔起這個重任嗎?
猥瑣醜陋、兇惡自私的小市民,不應該被解剖嗎?
說起來容易,其實任重道遠,時間漫長,並且人家別的民族也在不斷提高。
不管怎麼艱難,首先應該像魯迅一樣給小市民看病。
另外,中國傳統文化對個人是束縛甚至損害,但是,對人類有益。
「中國人的道德是基於審美的道德」,沒有功利的算計,對他人對社會對人類對大自然沒有破壞。
在全盤否定中國傳統文化這一點上魯迅有他自私的小心思,特別是否定科場考試,為什麼?聰明人應該想得到。
有序的、克己的中國人創造了那麼豐富的文化,就像精明的、實用的西方人創造了那麼豐富的科學技術,人類應該怎樣過下去,這是太大的問題,但沒一個民族希望自己的成員自私到窮兇極惡,愚昧到只懂自私吧?
若魯迅先生還在的話,倘若那天晚上,他老先生就伏案疾書,痛徹肺腑的大聲急呼,"救救今天的親情關係吧!"我之不才,沒有先生犀利的筆鋒,沒有先生聰敏的大腦。也沒有先生寫作時,他沉思,一手拿煙,思考的狀態了。
倘若那天,我真的有先生的筆法,來探索親情友情愛情的不如意,就是人情世故大倒退的狀態,我之後,怎麼著筆,這倒是一件令人委實窘迫的難事兒。
如今,倘若就先不妄論別的什麼事情,就論親情戰友情吧,令我失望有加,不免心慌慌的罷了吧。
B君姊妹五個,小時不遑論述其樂苦狀了,但都走入社會後,這親情就有陌生的感覺了。令人誠慌誠恐之下,不免心驚膽戰的想,姊妹五個,四分五裂,七零八落,各懷心事,弄得父母親也心情不好。
有的親姊妹們,見老人老了,年紀大了,榨不出什麼油水了,乾脆推向養老院了。這兒女雙全,有不是無兒無女的老人。
嗚呼哀哉!世風日下嗎?我不敢妄斷?但,倘若現實也真的存在著這樣的事情了!假若魯迅先生還活著的話,肯定也會操戈回擊,用犀利的眼神,去審視,深思,更會用檄文,去抨擊這種親情的缺失和無情無義的事情了!
我等不是先生或者雜文大家,倘若我用雜文這種文風,去寫一番的話,也是寫了罷了吧!
拙文在手,有沒有什麼資歷,平民百姓一個,投岀去,也登不了報刊雜誌,人家不認得你了,你是誰呀?所以,此文,石沉大海,
杏杳然然,音訊全無!我夲無才,也無德了嗎?羞愧難當此文的發岀去!
現實中的我,也祘一個憤青,年輕時,也是個憤青,老年人了,也是個憤青。人都不愛見。你一介草民,書生氣還十足,憤世嫉俗,還愛逞能了吧!
親情的冷落,倫理的滑稽,我覺著自己,成個苦惱人的窘境不是罷了吧!
當然發現,大愛無疆之事,還廣而有之,孝敬父母的人,層岀不窮了。這也不舉例子了吧!
在我的手機上,有兩條:一條是小濤養花知識,另一條,也是小濤養花知識。
它每天給我信息,讓我回答這、回答那的,我都划走了。大約,它仍舊像掌柜的那樣,在黑板上添了一筆又一筆,並且還嘀咕著,你這欠下的帳,也該還了吧!
是的,早年我踩了你的開門紅,想跟你掏心窩兒。然而,看客多了,你把外套脫了呀!就你那一張臉,挺得跟鵝瘤似的,留言點讚一大片小蝌蚪,我還能說些什麼呢!
原本以為自己可以在沉默中過個新年,但趙太爺的狗卻又叫了;我在這狗叫聲中仔細分辨了這麼多年,今天才終於明白,它的牙縫裡,擠出的是「做人」二字!
它的渴望,也許就是我們生活的全部意義!
新冠三年末。時間依舊流駛,街市依舊太平,只平時熱鬧的街上,少了許多人影。放開也一段時間了,緊張的氛圍也似乎開始減輕。
一直以為小區裡,經過前一段時間的封控,應該安全。直到上一周。半夜裡,樓下有人喊著「等著,我去買布洛芬」,半個小時後,還是那個聲音叫喊著上樓,應該是沒有買到,我也沒有布洛芬,沒辦法支援。緊接著,有人在物業群裡喊著哪家有多餘的體溫計,說孩子發燒,沒有體溫計量,也不知該不該吃藥。我有多出一個體溫計,和老婆合計了一下,想著該怎麼給他送去,我一個男的,捂著嚴嚴實實然後離著老遠放地上讓他等我走了之後再去拿?總覺得有點搞笑。還好問清楚之後,他就在我們六樓,人家還主動說了讓放門口,走了之後再開門拿……
然後就是小區群裡一天多似一天求藥的聲音。剛開始的時候沒有囤藥,因為新聞說保證藥品供給。倒不是對病毒的畏懼,因為買不到藥,因為家裡還有小孩子,也沒有藥,只能是小心再小心。之後就禁絕了孩子下樓,網上群裡到處看有沒有藥,直到終於在二道販子手裡買了兩盒高價的布洛芬……
沒記得從什麼時候開始,見面打招呼從「你吃了嗎」變成「你陽了嗎」?
不可能的。魯迅可貴的不是筆鋒而是筆意。
要擁有這樣的筆意,需要具備很多條件:
1、拋棄個人榮辱的文人風骨。「俯首甘為孺子牛」就是他自我的詮釋。在目前的商品經濟、物慾橫流的年代,磚家、學者的做派,有幾人還保留這樣的風骨?
2、敏銳的社會洞察力和心懷天下的壯志
3、寬鬆容人的社會環境,避免被從肉體和生活輿論中殺死,提前退場。末法時代不會有這樣的環境的。
筆意是骨骼,思想是血脈,筆鋒僅僅是外表的皮囊吧。
桌子上放著兩疊文件,一疊沒有做完,另一疊也沒有做完。細細想來,大概是倦怠了吧。不明白為何如此,鍵盤倒是敲個不停,工資卻不見動靜,我想我是應該放鬆一下了。可提筆許久,也沒寫出「請假」這兩個字。我站起身來,翻開文件一看,這文件沒有來由,歪歪斜斜的每頁上都寫著「儘快報送」幾個字。我橫豎坐不住,仔細看了半天,才從字縫裡看出來了,滿本上都寫著兩個字「折騰」。我想,放鬆是本無所謂有,本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健身的人,其實本沒有放鬆,流的汗多了,也便成了放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