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前當國外考古學家不承我們中華民族5000年的歷史時;
可1986年河南省鄭州市新鄭縣。在一座廢棄的夏商周時期的土城牆下。有一位老百姓挖土時突然挖到了一個900高。600粗的陶缸。上面有繪畫彩色的。豬鴨家禽以及古人馴養狼狗的彩圖。並中間畫有象形文字的中國。經專家鑑定,在夏商周的前期,遠古時期一有9000年歷史震驚世界;後經國家限令,禁止出國展銷。並視為國家一級文物。除照片外,實物永久封存。
1984年,河南淇縣遷走了一塊石碑,石碑上刻著:扯淡,再不來了!
1988年,遼寧出土一座遼代古墓,墓中出土了一組「黑人抬棺」的石俑組合!
1995年,一座漢朝古墓出土,墓中有一塊織錦,上面寫著:五星出東方利中國!
我國出土的這些神奇文物,你真的了解嗎?
文物一:扯淡碑
扯淡碑來自於明朝淇縣,原本,這只是一座普通的石碑,並無出奇之處,可讓人們看清碑文之後,卻有些難以接受。
石碑最上方刻著6個大字:扯淡,再不來了!
這句話怎麼看也不像是出自古人之口,更像是現代的網絡流行語,可是考古發現,這塊石碑的確來自於明朝,已經有幾百年的歷史了,很難想像,古人說話竟然也是這個調調。
石碑中間刻著六個大字:太極仙翁脫骨。
此人自稱是太極仙翁,還說自己已經脫離了肉體凡胎,羽化飛升了,口氣不小。
石碑最左邊刻著一句話:生不言壽,莫考其紀,或曰一十有二紀,卒曰然,四空門人清,琴棋書畫,抱病老人立。
翻譯成大白話就是說:我究竟多大年紀,我自己也忘了,有人說我有144歲,哎,你們說啥就是啥吧,還有人說我仙風道骨,談笑有鴻儒,其實我就是一個糟老頭子罷了。
石碑最右邊刻著一句話:翁燕人,水木氏,明末甲申年訪道雲夢山修真,事跡已詳載甲申紀矣,餘等不敢再贅。
翻譯成大白話就是說:我是一個來自燕國的老頭子,名字就不說了,我在明朝末年的時候來到雲夢山修仙,因為老頭子我太出名,所以很多事情都被記載到史書裡去了,石碑太小,我不多說了。
在扯淡碑後面,正中間刻著4個大字:為善最樂。
翻譯成大白話就是:做好事最開心。
在扯淡碑後面,最左邊刻著一句話:有人問我修行法,只在虛靈自然間。
翻譯成大白話就是:有人問我修行的方法,其實,日常生活的吃喝拉撒就是修行,或者說,修行根本不存在。
在扯淡碑的後面,最右邊刻著一句話:不負三光不負人,不欺鬼神不欺貧。
翻譯成大白話就是:我誰都不虧欠。
看完了所有的碑文之後,你內心是何種想法呢?是不是也感覺這個人很有趣呢?
其實,歷史學家也很感興趣,他們對扯淡碑主人的身份進行了很多猜測,但始終沒有得到一個確切的答案,扯淡碑也因此變得更加神秘了。
文物二:石雕力士託棺
1988年,遼寧省朝陽縣孫家灣,一位村民在自家院子裡面挖土,準備蓋一個什麼建築,就在他認真挖土的時候,卻意外挖出了一座古墓。
考古學家得到消息之後馬上趕到,發現這是一座遼代古墓,這種古墓平平無奇,只有一個圓形的墓頂,一個石頭的甬道,還有一塊大石板當成封門板。
考古學家進入墓室之後發現,墓室的北邊有一個石頭材質的棺床,也就是放棺木的底座,可是,棺床上面沒有棺材,也沒有墓主人的遺骸,正當考古學家以為有盜墓賊的時候,有村民進來報告了情況。
原來,當地的村民十分熱情,也很有膽量,他們想幫點忙,於是便趁考古隊員沒有到來之前,便提前下墓,把棺床上的兩具遺骸抬了出去。
對於村民的熱情,考古隊員有些無奈,只能誇獎一句:「你們做得很好,以後別再做了。」
緊接著,考古隊員開始研究墓室裡面的陪葬品,陪葬品不多,沒有金銀珠寶,只有一些簡單的陶瓷和石俑,其中最吸引人的當屬一組「四人抬棺」的石俑組合!
能夠看到,這組石俑很有意思,4個壯漢赤膊上陣,用肩膀頭抬起來一座石棺,從造型來看,這不太像是中原應該有的文物,倒是跟網上流傳的「黑人抬棺」的形象十分相似。
文物三:五星出東方利中國
古時候,西域一直都充滿了神秘色彩,一直到漢朝時期,張騫出使西域,打通了絲綢之路之後,人們才對西域有了一些了解,從那之後,人們便開始順著絲綢之路,跟西域開始了各種貿易和文化交流,漸漸形成了一片繁榮之景。
西域有很多知名的國家,比如說精絕古城,又比如說樓蘭,其中,樓蘭是一個遊牧民族,實力強大,這一點從古代的詩句就能看出來。
古人云,不破樓蘭誓不還,從這句詩的氣勢和角度就能看出,樓蘭的實力的確很強,可是,再強大的王朝,也擋不住歷史碾壓的車輪,最終,樓蘭不僅隨著歷史消失了,而且還被埋藏在了沙漠下面。
上世紀50年代,樓蘭遺址的環境十分險惡,到處都是黃沙,一點綠色都沒有,但考古學家卻對這個地方十分喜愛,因為這裡藏著不少古墓與寶貝。
上世紀80年代,考古隊前往樓蘭遺址進行考古工作,當時的條件十分險惡,黃沙漫天,缺乏水源,考古隊一旦迷路,隨時都有可能遇到生命危險,可他們卻沒有放棄,最終找到了一個漢朝風格的古墓。
墓中出土了很多文物,其中最引人注意的是一塊織錦,錦上寫著幾個大字:五星出東方利中國。
考古學家看到這幾個字之後,心中大喜,難不成,早在千年之前便已經有這樣的預言了嗎?
其實,這句話還有後續,完整的一句話是:五星出東方利中國,討南羌,四夷服,單于降,與天無。
翻譯成大白話就是:當五個星宿融合在一起的時候,是對中國有利的時候,無論是討伐南羌,還是與四方蠻夷徵戰,都能一戰而勝,他們都會降服。
寫在最後
以上便是我國出土過的一些特殊文物了,它們各有各的特點,每一件都能讓人眼前一亮,其實,類似的文物還有很多很多,你還知道哪些呢?
一、1988年,洛陽一處工地上,有人突然驚呼:「外星人!」眾人連忙圍上去觀看,:「長了翅膀,還抱著信號器?從哪個星球來的?」
「讓開!」工頭走了過來。他撥開眾人,湊上前一看,自己也呆住了。
地上擺著一個怪模怪樣的金屬小人,大約15釐米高。這個小人造型非常奇特,有著高過頭頂的大耳朵,深目高鼻,肩後竟然還長了一對翅膀,怪不得大家都說這是外星人。
小人跪坐在地,雙手合抱一前方後圓筒形器,很有點現代氣息。筒形器應該是一個插物架。可是插物架中到底插的是什麼,無從考證,只能憑大家的想像和猜測了。
身長翅膀的羽人,最早出現於《山海經》。
《山海經》中記錄了一個海外的國家「羽民國」,羽民國的人都長著長長的嘴巴,身上長著翅膀,能夠飛,但是飛不遠。
經過專家鑑定,青銅器羽人是漢代文物。漢代也是羽人出現最多的一個朝代,除了青銅器,漢代墓室壁畫中也盛行羽人形象。
這是因為漢代道教盛行,修仙文化深入人心,漢朝人對於羽化登仙格外痴迷。他們認為,如若能夠成仙,必然能夠進入一個神奇的仙界,不僅僅能夠過著悠閒快樂的生活,還能長生不老。
魏晉時期後,隨著佛教傳入,飛天、飛仙等佛教形象代替了羽人。這種帶著翅膀的可愛精靈,就慢慢消失在歷史長河中。
二、1992年,上海博物館馬館長花了100萬港幣,從香港購買了14個青銅編鐘。許多人質疑:「馬館長花了大價錢買的是假貨。」
這套編鐘從造型、花紋、銘文字體上來看,都是典型的西周器物。可是編鐘上的銘文卻是器物成型後,才刻錄上去的。
以前,考古界普遍共識,西周因為沒有出現過鐵器,沒有可以在青銅上刻字的更硬的金屬。所以西周青銅器是應該採用鑄銘的方式來刻錄銘文的。
鑄銘就是在模具上刻好字,然後高溫將青銅融化,澆注到模具上。融化的青銅冷卻凝固,去掉模具後,青銅器上就會顯示出銘文。而這時候的銘文常常是凸形字,也叫做「陽刻文」。
因此,很多人認為馬館長買到了假貨,不少人暗中議論,充滿了質疑和諷刺。
正當馬館長倍感壓力時,考古專家鄒衡看到編鐘之後,立即就認定這是山西晉南西周晉侯蘇墓中被盜墓賊盜走的編鐘。
因為鄒衡親自參加了晉侯蘇墓的保護性挖掘。當時墓中出土了兩件青銅編鐘,略大些的編鐘上銘文寫著:「年無疆,子子孫孫」,略小些的那件則寫著「永保茲鍾」。
鄒衡知道這一定是一套編鐘的最後兩件,前面不知道有多少編鐘被盜出去了。
而上海博物館的這套編鐘無論風格、外形、結構,與那兩件編鐘都是一套,並且恰恰少了兩件。
最關鍵的是,這套編鐘中最後一個上的銘文為:「…降餘多福,穌其邁(萬)「,恰好和山西出土的大號編鐘上的「年無疆,子子孫孫」連成了一句話。
這就表明,馬館長從香港搶救回來的這套編鐘就是山西晉侯蘇墓中的器物。
晉侯蘇編鐘比大名鼎鼎的曾侯乙編鐘簡陋得多,音律也差。但是它的出現早了幾百年,而且它具有幾個非凡的特點,使得晉侯蘇編鐘具有非常珍貴的歷史價值。
首先,這套編鐘改寫了銘文刻錄的歷史。通過它的銘文刻錄方式,可以推測在距今3000年前的西周時期,可能已經出現了像鐵一樣堅硬的工具。這個發現改變了我國的冶金史。
其次,從紀事編年上來說,晉侯蘇編鐘為研究西周曆法提供了可貴的記錄。銘文上記有7個幹支曆日和5個記時詞語,通過這些日期和時間的記錄,對以往學術界對曆法的討論進行了證實和勘誤。
另外,用16隻編鐘刻錄一篇完整的銘文也屬罕見。
敲響這套失而復得的珍貴編鐘,聽到古人的音樂之美,也體會到考古工作者的艱辛不易。
三、1986年,河南賈湖遺址中挖出了3隻細長的骨頭,上面竟然有七個圓孔。專家們不敢相信,面面相覷,這是.....什麼?
這是笛子還是哨子?作為笛子,它沒有笛孔,也沒有貼笛膜的地方。作為哨子,何必要開出七個孔呢?
一位著名古樂器專家請了樂隊的長笛手進行吹奏,長笛手手持細骨,輕輕一吹,便發出婉轉清涼的聲音,沉默了八千年的細骨帶來了遠古的聲音。
這下再無爭議,這根細骨就是一件樂器,專家們稱之為「骨笛」。
距今8000年前的古人,就已經使用七個音階了,這是改變中國音樂史的大事,怎能不讓人心潮澎湃?
在這個骨笛出土前,美索不達米亞平原上,烏爾古墓所出土的那隻笛子,被認為是現存最早的笛子類樂器。
骨笛出土後,這頂第一的桂冠就換了主人。河南賈湖骨笛才是笛子的鼻祖,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吹奏類樂器。
骨笛長度20多釐米,管徑長度1.1釐米左右。經過鳥類學家鑑定,這是鶴、鷹等大型飛禽的尺骨。
在遠古時代,要在這樣堅硬的鶴骨上雕刻開孔,是難度相當大的事情。因此鶴骨的形態還保持原狀,兩邊翹,中間凹陷,線條自然優美。
笛子雕刻完成後,要經過半年的煙氣薰染,使外觀呈現出雅致的暗紅色之後,才能夠取下帶在身邊,古人之瀟灑儒雅,通過這個美輪美奐的骨笛可見一斑。
河南賈湖遺址中骨笛的出現,將中華文明史提前了5000年。在距今8000多年的遠古時代,中華文明的萌芽正在悄然興起。
四、1965年,一位專家正在清理一座楚國墓地。沒想到手被一柄劍劃了個大口子,血流不止。這柄2000多年前的劍還能這麼鋒利?
這把千年不鏽的稀世名劍吸引了所有在場人員的眼光,原來這就是傳說中赫赫有名的「越王勾踐劍」。
越王勾踐一直是逆境翻盤,勵志的奮鬥楷模。我們耳熟能詳的成語「臥薪嘗膽」就是來自于越王勾踐的故事。
「吳王金戈越王劍」,是東周時期最為精美的兵器。這柄在湖北江陵發現的青銅劍,劍長55.7釐米,柄長8.4釐米,劍寬4.6釐米,劍身上布滿了黑色菱形暗格花紋,靠近劍柄的劍身處有兩行鳥篆銘文「越王鳩(勾)淺(踐)自作用劍」。
吳越所鑄的青銅劍被稱為天下至寶,莊子曾經說過:「夫有幹吳越之劍者,柙而藏之,不敢用也,寶之至也。」連莊子都不捨得使用這樣的寶貝,可見珍貴之極。
而這柄出土的青銅劍,雖然經過2000多年的歲月磨礪。其劍鋒之銳利,劍身之精美,鑄劍技術之精湛,仍然讓見者都為之讚嘆。
感謝邀請!每天我會隨機抽取10位關注我的小夥伴送出5元紅包!
夏朝的一碗麵條
在青海的喇家遺址上發現了一碗距今4000多年前的麵條。沒想到4000多年前的中國就已經開始了吃麵條了,由於地震,盛有麵條的一隻碗倒扣在地上,被泥石流掩埋,恰巧形成了密閉空間,從而才使這碗麵條保存至今。
東漢的牙刷
誰說古人不刷牙的,歷史資料記載,東漢《佛說溫室洗浴眾僧經》中就提到了牙刷的這個概念,只不過在元朝才正式有「牙刷」一詞,那時的牙刷外觀和我們今天的牙刷外觀基本一樣。外國在1780年才發明出牙刷,要知道,在他們沒發明出牙刷之前,他們都是用布擦牙齒,以達到清潔效果。考古發現,在1000年前的遼墓出土了兩支骨質牙刷柄,比歐洲早了600多年。
明宣宗行樂圖
你們猜猜圖上的人物在幹嘛?小編告訴你們圖中的人物在打高爾夫,可能有人會比較驚訝了,高爾夫不是外國人發明的嗎?其實高爾夫最早起源於宋代,元代時期大受上流社會歡迎,在明代成為流行運動。千萬別以為高爾夫球是多麼高端洋氣的玩意兒,這是老祖宗從宋朝就玩剩下的了。
戰國水晶杯
水晶杯,戰國時期器具,國家一級文物,中國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1990年浙江省杭州市半山鎮石塘村戰國墓出土。收藏於浙江杭州博物館。
青銅「安卓君」
話不多說了,直接看圖…安卓君,你穿越了嗎?
青銅「路由器」
考古專家在安徽省屯溪市發現兩座西周晚期的古墓,發掘出一個類似於「路由器」的青銅器,由於不知道是做什麼用的,最後專家把這件青銅器命名為「雲紋五柱器」。
東漢桑樂畫像磚
畫像磚是用在墓室中構成壁畫,或者用在宮室建築上的磚塊。而其中的這一塊畫像磚真是讓人盡毀三觀。好吧!你沒有看錯,磚上描繪的就是你想的那個事,未滿18歲的請自覺捂眼。小編想說:東漢時代的人就這麼開放了?光天化日之下,當著路人和孩子的面就.....值得一提的是這塊「不太正經」的磚是國家一級文物。
裸人銅方奩
裸人銅方奩,年代是西周,出土地點在山東莒縣。容器呈長方形,直壁稍內收,頂部有兩扇可對開的小蓋,每蓋一紐,分別為男、女裸體人,呈面對面跽坐狀。腹下部鑄有六個人形器足,人形裸體,屈膝,雙手在後背負器身。
專注於解密歷史,分享歷史趣聞,盡在李哥講史,喜歡的朋友,可以加關注、點讚或者評論!
西方音樂家一直質疑中國古代有七音階嗎?近代以來國內對此也一直爭論不休,可直到河南省舞陽縣考古出土了一支笛子,這一發現震驚了西方音樂和考古學界,七音階的爭議才徹底有了答案。那麼讓西方啞口無言的笛子,又有什麼神奇之處?它背後又有著什麼樣的傳奇?發現笛子為何意義重大?
要解答這幾個問題,我們先得從笛子被發現時說起!
這隻笛子叫做「賈湖骨笛」,出土於賈湖遺址,這個遺址發現純屬偶然,在上世紀60年代,一個考古專家到田野考古,在河南省舞陽縣北舞渡鎮西南1.5公裡的賈湖村,發現了許多別致的陶片,後來當地村民因為建設和發展,陸續在當地發現了一些陶壺、石鏟等文物,在上世紀的八十年代,考古專家對賈湖村進行了大範圍的勘探,確認這裡存在新石器文化遺址,
試挖了50平方米後,就出土了大量的陶、石等十多件文物,並且還發現窖穴和墓葬等十多座。此後賈湖村成了一個重要的新石器文化研究基地,從上世紀八十年代到2013年,賈湖村共進行了大型的考古發掘八次,其中出土的文物之多,量之大,年代之久遠,也是世界矚目的。在賈湖遺址發掘中,最引人矚目的,就是發現了27支大小不一的骨笛,其中讓世界關注的,並且影響最大,就是其中的一支7孔骨笛。
骨笛出土後,曾一度讓考古和歷史專家疑惑?那麼專家疑惑什麼呢?
1986年4月中午,考古人員開始清理編號m278號古墓時,負責清理的考古人員發現有兩個管狀物體,長約20釐米,物體表面排列著7個小圓孔。其中一個壞了,一個完好無損。
這兩個條管子一樣的古物,目測是由動物骨管制成的。管子通體為土黃色,打磨得晶瑩亮潔。當時的考古專家,因為不知道這是何物,只是猜測可能是一件樂器。可是在場的都是考古專業,懂音樂的人很少。就先將管子清理和保存起來。
骨笛漸漸差點被人遺忘,幸運的是當年中國樂協在河南召開會議,雲集了許多各地的音樂家、其中還包括對音樂的歷史有研究的專家。機會難得,負責考古研究的專家張居中帶著疑惑,想去找專家鑑定,
哨子,笛、簫?
究竟不是樂器?張居中先生本來是有點疑惑:如果是哨子,製作上骨管可比哨子複雜得多、特別也完美得多,如果是管類的樂器的話,怎麼演奏?
他攜帶著這根管子來到去到了會場,希望找到一些對音樂史有研究的專家鑑定。可是經過幾個專家的研究,覺得這只是一根普通的哨子,演奏不了音樂。並且按照音樂的常理分類,西方認為只有能演奏一系列音符器具,才能稱為是樂器,顯然這個哨子卻不能。
當時聽了這些專家講解,張居忠確實有點失望。不過,在後來的發掘中,又繼續出土了,數條這樣的管子,甚至還出現了8個孔的。相隔一年後,這類的骨管出現了27根。其中十餘根是保存完整,沒有任何破損。經張居忠自己就拿起來研究,覺得這管子肯定是樂器,並且可以演奏,但是卻苦於自己不懂音樂。
後來,賈湖遺址考古研究結束後,張居忠仍然對這些骨笛念念不忘。他就約了幾位考古專家一起,把最具代表性的骨笛之一,找到了其他的專家進行鑑定。
他們找到了蕭興華先生。當時在研究音樂的蕭興華教授,看到這根完美的骨管時嚇了一跳。他認為骨管雖然沒有氣孔,但是仍然算是一種管樂器。因為在河南民間的吹奏器竹籌,就是用管端演奏的。
為了想知道,管子演奏音樂的效果,蕭興華帶著張居中,立刻驅車找到了劉文金。劉文金當時是一個樂團的團長,他找來一個笛子演奏家,演奏家嘗試了幾次,終於掌握了演奏的技巧,演奏出了簡單的幾個音階,管子可以吹奏所有的音列,讓在場的所有人都震驚了!
1987年秋冬,黃翔鵬先生和蕭興華教授,得知賈湖骨笛可以演奏後,組織了幾位國內頂尖音樂專家來到河南,開始了對賈湖骨笛的音質研究。他們在保存完整的幾支骨笛中,選出一件保存最完整的七孔骨笛進行演奏,音樂家們用這種骨笛演奏河北民歌《小白菜》。
一隻距今接近8000年的骨笛,竟然還可以演奏出動聽的民歌,這件事一下子就震驚了中外的音樂界,為什麼世界各國的音樂家和考古學家會如此震撼?
因為古代音樂考古史是相對冷門,在當時中國考古找到最早的,也就是在西安出土的半坡陶笛,可是陶笛只能奏音階不多。賈湖骨笛卻能演奏七個音階。可見,賈湖骨笛比西安半坡陶笛要更先進。
同時在西方音樂考古史上,歐洲宣稱考古發現了三萬年前的穿孔骨,可是按照音樂的分類,因為只能發出音,不能演奏音列,所以不算是樂器。而賈湖骨笛在年份和音階上,早於美索不達米亞出土的古笛,甚至比號稱古埃及的笛子,都要早上了2000多年,後別世界考古界,和音樂界,不得不公認為,世界笛子的鼻祖,也是至今世界出土時間最早、保存最好,數量最大,至今依然能夠演奏的樂器。
並且在後來的研究中,眾多專家還有人驚人的發現,原來當時的骨笛的製作者,竟然還掌握了糾正聲音本領!在其中的一根骨笛中,就不但出現了七個完整的演奏孔,甚至還有三個地方,是打算開口的痕跡。在旁邊還有一個小孔,應該是製作過程中留下的,鑑定後,考古學家推測應該是校準用途,用了調整過和判斷聲音的校正。
這讓專家非常疑惑?幾千年前的人們,在沒有任何調音器材,怎麼能做出如此準確音階的骨笛呢?他們掌握了什麼技術或者儀器?
在眾多出土的骨笛中,其中四根骨笛,畫上了計算開口距離的尺度。由此可見,但是人們已經掌握了,管子開口的距離。並且在笛子製作完成後,還用其他的的方法來調整單個孔的音差。這種的笛子的製作方法和過程,完全和現在民族管樂器的製作方法是一脈相承。同時也反映了中國古代高水平的音樂知識。
那麼賈湖遺址是怎麼掌握這門知識的,現在對於考古專家來說依然是個迷,特別是骨笛製作的材質,可以歷經數千年而不腐朽,中外的考古專家都覺得撲朔迷離,令人驚嘆!
那麼這支骨笛,是用什麼材質做成的呢?
為了鑑定骨笛的性質,專家經過了專業的儀器,找來了對這方面的專家,通過骨笛兩端,確認了是丹頂鶴的尺骨,在生產過程中鋸斷兩端再經過精心的加工而成。經鑑定,賈湖骨笛的位置是在,丹頂鶴鳥翼前臂的一部分。專家也說,在中國古代,哪怕是現在,依然保留有利用用鳥尺骨做笛子的傳統製作方法。
那麼為什麼選用的是丹頂鶴?
經過考古專家和一種動物學家的推斷,當時這一帶存因為環境適合,是但丹頂鶴的棲息地,或許是人們在狩獵的時候,發現了丹頂鶴的骨骼外堅中空,偶然的機會賈湖先民,發現了它是骨笛的絕佳製作材質。
並且在中國古代,古人將丹頂鶴描繪為,傳統吉祥的飛禽,並且還出現在各種圖案和圖騰中,古代對丹頂鶴的描述還有「鶴骨為笛,其聲清越」,元詩中也有一首《鶴骨笛》,裡面提到的「鶴鳴於九皋,聲聞於天」。古人在數千年來,對丹頂鶴的讚譽,恰好和賈湖遺址的先民使用骨笛一致,它們使人們對遙遠的古代笛聲產生了一種嚮往,在當時的藍天白雲下骨笛音樂,到底有多動聽,又是吹奏什麼樣的曲子呢?
那麼骨笛出土的有何重大意義?改變了什麼?
骨笛的發現能夠震撼中外的音樂界,其意義可不僅限於對音樂史,還改寫人類重要文明史,將人類的音樂歷史推進2000多年。而人類文明的一個重要標誌,就是擺脫生存困境後的精神需要。它的直接表現就是對「禮樂」的尊重。
中國上下五千年來,突出特點是就是重視禮樂制度,同時不斷地成熟和完善禮樂文化。賈湖骨笛的發現,用實物證明了中國先民已經在八千多年前,就對「禮樂」進行了探索和開啟,意義重大在於也證明了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相比其他三大文明古國,或者西方西考古發現的其他文明,骨笛給中國文文化有添加了重要的砝碼。
但是這些骨笛,至今還留下的一連串的未解之謎?
多年來,考古學家和音樂界對賈湖骨笛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取得了許多重大發現。專家們仍然提出了許多驚人的謎團
1.賈湖古堤遺址距今9000年,屬新石器時代。骨笛上的還找到了1毫米的小孔。當時在石器時代,古人用什麼樣的工具加工製作的?
2.幾千年前中華先民,是如何掌握高超的音樂知識水平?先民們,是如何掌握鶴類的肢骨,並且在不規則管子上,找到準確的音高排列,賈湖人通過生何種辦法計算位置,現在都是專家們研究課題
3.有如此高度文明的賈湖人,為什麼要遷徙?
小結:
賈湖骨笛對於中華文明不只是簡單的一種樂器,他是被國內和國外專家們公認為世界最早的吹奏樂器。經過實驗表明,賈湖骨笛能演奏傳統的五聲和七聲調式音樂,能演奏變調豐富的少數民族外國音樂。它的發掘改寫了先秦音樂史乃至整個中國音樂史,具有無可比擬的重要地位和價值。它的發現堪稱中國古代音樂文明史上的一個奇蹟,也是世界音樂文明史上的傑出代表之一,更是中國考古史上的最偉大奇蹟之一。
在我的家鄉湖北省雲夢縣及鄰近的隨州市,在上個世紀七十年代中後期,都出土震驚世界的珍貴文物。今天先說雲夢縣出土的雲夢秦簡。雲夢秦簡是一九七五年十二月在縣城睡虎地秦墓群中出土發現的,共計1155枚當時震驚了世界。這些竹簡長23、1釐米,寬0、8釐米,內文為墨書秦隸,寫於戰國晚期及秦始皇時期,反映了篆書向隸書轉變階段的情況,其內容主要是秦朝時的法律制度,行政文書、醫學箸作以及關于吉兇時日。在中央電視臺"國家寶藏″節目中,撒貝寧就是雲夢秦簡的護寶人。雲夢秦簡現藏於雲夢祥山博物館,它的出土發現不僅填補了秦代法律文書記載的空白,對考證現有古文獻真偽有著積極作用,在研究秦漢法律制度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意義。
再說隨州市出土的曾侯乙編鐘。它是一九七八年在隨州市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發現的。曾侯乙編鐘是由六十五件青銅編鐘組成的龐大的樂器,其音域跨五個半八度,十二半音齊備。它高超的鑄造技術和良好的音樂性能,改寫了世界音樂史,被中外專家、學者稱為"稀世珍寶″。曾侯乙編鐘共65件分為三層八組,上層三組為鈕鍾19件,中間三組為南鍾33件,分短枚、無枚、長枚三式,下層為兩組大型長枚甫鍾,是中國出土最大的青銅編鐘。曾侯乙編鐘現存於湖北省博物館,它的發現摒棄了所謂"中國的七聲音階是從歐洲傳來的"說法,它比歐洲十二平均鍵盤樂器的出現要早近200O年,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蹟。
下面這一桌飯菜不是棟子家請客完杯盤狼藉的照片,實際上這是一桌近一千年之久的飯菜。
這張餐桌出土於遼代張文藻夫妻合葬墓,大約在1094年入土,滿滿的酒菜擺在張氏夫婦棺前快一千年了。
我們可以看到,桌子上有盤有碗,有酒有杯,筷子碟子,豐盛滿滿,尤其是那把綠釉雞腿瓶裡的橘紅色液體,據說是千年前的葡萄酒,打開墓葬時仍然香氣撲鼻。
最矚目的是照片正中央的那碗食物,看起來好像是紫不溜秋的葡萄,其實是板慄,不知道還能不能吃。
其實,考古學家挖掘出不少古代的食物,明清、唐宋,甚至是秦漢、史前的,都有出土。
如著名的麵條,是考古人員在2002年於青海喇家遺址的20號房址地面發現的,當時是被陶碗蓋在下面,極大可能是小米麵的。
青海喇家遺址是新石器時代的聚落遺址,因為一場地震,引起了大洪水,瞬間摧毀了這裡的一切。
所以我們可以想像,當青海喇家居民做好「麵條」準備吃飯時,洪水奔湧而來,衝垮了房屋,打翻了麵條,埋葬了一切。
下面這幾個幹肉是烤羊排,不過是公元前800年左右(春秋早期)的烤羊排,出土於新疆且末扎滾魯克墓葬。
有烤羊排,也會有乾魚。下面這個黑乎乎的鯽魚乾出土於湖北荊州夏家臺戰國楚墓,距今大約有2400年了。
說起出土的食物,怎麼能少的了那罐著名的藕湯呢,出土於湖南馬王堆西漢墓,是2000多年前辛追老夫人的陪葬品。
辛追老夫人可能是個「吃貨」,也可能她那化成泥的丈夫或兒子是個「吃貨」,墓葬裡出土了好多瓜果蔬菜。
如看不出樣子的梨子:
還有點樣子的大棗:
極度萎縮的楊梅:
不過要說出土最多食物,且保存最好,必須離不開新疆,下面這幾碟子都是文物,有核桃、葡萄、酸梅、月餅、餛飩等。
離近點兒看,下面這一串類似於葡萄乾的東西,是一千多年前的葡萄,出土於吐魯番阿斯塔那墓葬。
這三個餃子來自唐朝,皮薄餡大,只知道是小麥麵的皮兒,餡料就不清楚了,出土於吐魯番阿斯塔那339號墓。
這兩個像個土坷垃的文物,其實是餛飩,同樣出土於吐魯番阿斯塔那墓葬。
這個就不用說了,看這圓圓的形狀、模子印出的花紋,不就是個月餅嗎?不,準確來說,它是唐朝的月餅……
其實啊,棟子最好奇的,是墓葬出土的酒,如2003年出土於西安一座西漢古墓裡的青綠色米酒。
都說「窖藏」,這窖藏了千年的酒,不知道滋味如何。不過,看到酒青綠色的顏色,棟子也不敢下嘴呀。
答:中國曾出土過讓人震驚的文物成千上萬!下面我說幾件文物,金縷玉衣、曾侯乙編鐘、馬踏飛燕銅奔馬、后母戊大方鼎、四羊方尊、廣漢三星堆青銅大立人、三星堆青銅神樹、越王勾踐劍、何尊、海昏侯墓麟趾金馬蹄金、秦始皇兵馬俑、秦始皇銅車馬、賈湖古笛、馬王堆辛追夫人千年不腐女屍、大克鼎、大盂鼎、五星出東方錦護膊、大理石梟形立雕、水晶杯、素紗襌衣、毛公鼎、快雪時晴帖、鑲金獸首瑪瑙杯、鎏金舞馬銜杯紋銀壺、汝窯青瓷無紋水仙盆、紅山文化玉龍,
雁足燈、紅山文化女神像、仰韶文化人面紋彩陶盆、鸛銜魚紋彩陶缸、魚蛙紋彩陶盆、雲紋銅禁等等等等!回答完畢。
青銅器篇:
「作冊般銅黿」,商代晚期
曾有網友精準的描述這件青銅器為「龜心四箭」。這件文物的造型確實有點奇特。2003年國家博物館從民間徵集而來,據傳是一位河南老農在河邊釣魚時所獲。經過數位專家鑑定,這是一件商朝晚期的文物。
「黿」是鱉中體型最大的一種,在這件黿體上插著4支青銅箭,背甲中部有銘文4行32字。銘文的大致意思是:一天,一位商王來到了洹水,發現了一隻黿,商王朝著這隻黿連射4箭,箭無虛發,箭箭射在了這隻黿的身上。這位商王很高興,就將這隻黿賞賜給了「作冊般」,
「作冊般」因此作了這件具有紀念意義的「青銅黿」,並在黿背刻上了相應的32字銘文。
亞長墓「青銅手」,商代
這件形狀很像是手的青銅器於2000年安陽殷墟花園莊東地54號墓出土,墓主人為一名35歲的成年男性,身份是「亞長」。
這件青銅手為右手,手背上有獸面紋及一個眼型紋飾。目前來說,這件文物的用途尚不明確。
王莽時期,卡尺。這件文物因為外形與現代「遊標卡尺」極像,被調侃為王莽「穿越」的實證。
「雲紋銅五柱器」,西周也有家用路由器?
這件文物當初定名時可難倒了一眾考古學家,因為這件青銅器的造型太特別了,孤例!青銅器上也沒有銘文,最終根據其造型、紋飾定名為「雲紋銅五柱器」。至於其用途,有學者認為可能與祈子有關,依據是「子」這個字的甲骨文。
1959年安徽屯溪出土,現為安徽博物院館藏。
三星堆遺址出土輪形器,商朝
乍看之下,很像是汽車方向盤。很可能與古蜀時的「太陽崇拜」有關。
二里頭遺址綠松石龍形器,其精美的造型,令人過目難忘。
大禾方鼎,1959年在湖南寧鄉市出土,現收藏於湖南省博物館。
曾侯乙尊盤,被稱作是「難以複製的青銅器」,口沿處形如「方便麵」一樣的網狀結構,讓人忍不住對戰國時代的青銅鑄造工藝感到驚嘆。
其它:
濮陽蚌塑龍虎圖,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龍」的造型已經與秦漢時期的龍頗為接近,其原型頗令人費解。
「香瓜子」海昏侯墓。雖然不是什麼重要的文物,但這也是2000多年前的香瓜子了。同一座墓葬,同樣的土壤環境,海昏侯的屍骨已經所剩無幾。讓人忍不住驚嘆香瓜子竟然比人骨還耐腐蝕。
戰國水晶杯,1990年10月下旬,杭州市半山鎮石塘村出土。
我是阿鬥,文物考古聊歷史,歡迎點讚關注!
20世紀90年代初,杭州的一個鄉村出土了一個戰國時期的將軍墓,從中挖掘出了一個非常驚世駭俗的水晶杯,這個杯子最讓人震驚的並不是因為它擁有著華麗的外表以及精美的外形,而是這個水晶杯的樣式像極了現代工廠流水線中生產出來的普通玻璃杯,照片一經流出瞬間引得中外大譁,把所有人的目光都吸引到了它的身上。
當初這個水晶杯剛挖出來的時候,它奇特的外形引起了考古們的疑惑,甚至以為這是一個現代人落下的普通玻璃杯,但是最終他們看著水晶杯上滿是歷史留下的痕跡,他們還是小心保存了起來 。
後面這個水晶杯被轉交到了當時的考古學界南山北鬥的大師蘇秉琦手上,經過大師一番的鑑賞之後最終直接空口作出判斷稱,這就是有著2000多年歷史的戰國水晶,代表著古代人們水晶工藝達到極高深境界的水晶杯,是世間難得的珍品,應當作為國寶保護起來。
當大師作出判斷的時候,這個杯子的身份已經成為了一個無可改變的鐵實,於是接下來這個戰國水晶杯成為了國寶,保存展覽在了杭州博物館中,作為鎮館之寶為杭州博物館招攬著全國各地的遊客們。
說實話,當初我在第一次看到這個圖片的時候我曾一度以為這是盜墓賊在盜墓之後遺留下來的玻璃杯,或者村民們不小心落下的玻璃。
但是後來經過我的仔細觀察,發現這個玻璃杯上確實充滿了歷史歲月的痕跡,雖然光滑的跟正常的玻璃差不多,但是這卻代表了2000多年前人們水晶加工工藝上的爐火純青,滿滿的包含著古人的智慧以及鬼斧神工,不得不令人佩服。
這就是中國曾經出土過讓人震驚的文物,戰國水晶杯,它憑藉著它跟現代極為接地氣的外觀贏得了人們的眼球,成為了一件讓人們熱議不止的特殊文物,在很久遠的年代裡,那些技藝高超的水晶工匠們就擁有著與現代一樣的審美觀,他們追求著完美的曲線通過多年不懈的努力,終於一點點的用沙子把一整塊完整的水晶磨成了一個這麼光滑精美的杯子,實在令人佩服,他們所擁有的精神正是現代中國人缺少的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