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者不怪,當年,也可以這麼說吧,聽說過什麼叫,矬子裡面拔大個嗎,就是那麼回事,他們也就是時代的產物,他們可以說是,文化大革命的受益者,可以說,他們出生就開始了,文化大革命,當時沒人注重教育,小孩子放學就是一個玩,孩子多的要幹家務活,作業願意寫,不願意寫也無人過問,那時候正好趕上生育高峰,就拿我們學校來說,孩子分上下午上學,這個星期,一年級上午上課,二年級就下午上課,就算拿到現在的教育水平,他們的知識會有多少,行了,不多說了,我說的只是,想讓現在不明就裡的人知道,當時的社會背景,不能說,他們有多高的文化水平,只能說他們是幸運兒
80年代的中專分高中中專(大中專)與初中中專(小中專),高中專是高中畢業生通過高考而考上的,初中專是初中畢業生通過中考而考取的。
初中中專畢竟沒有經歷高中、未通過高考,不好妄加評論。今天我主要想談談高中中專一一
1977年恢復高考時,將之前的大專改成了本科,原來地區師範學校(中師)也同時升格為師範專科學校。
恢復高考後的數年裡,除了師專沒有別的大專,本科大學數量少、規模小不可能招收太多的本科生,為避免資源流失、儘快培養出急需的人才,於是高中中專(大中專)應運而生。師專與高中專都是招錄不夠本科分數的高考生,學制均為二年。
那時不太重視教育(大多不願意當教師),不少分數較高的考生,寧可上省部屬大中專也不報師專。師專為完成招生計劃,只得招收那些分數較低而報了師專的考生(先錄取師專後錄取高中專)。
一些省部屬高中中專(尤其是工程技術類)的學生,畢業時實際上已經達到了大專水平;與同專業的本科畢業生相比,所學的專業課程幾乎一樣,僅僅理論課少些。這些學校後來改成了一本,而師專僅升為二本。
那會每年高考招收的本科、師專、大中專的總人數才幾十萬,總錄取率不超過10%。現在本科錄取率達到了45%,每年畢業的研究生近百萬。
這一作比較不難看出,當年考上高中中專不亞於如今考取普通大學的研究生或者一般的重點大學,換句話說:那會的大中專畢業生比現在的普通大學研究生或者一般重點大學生的認可度高(稀罕、「值錢」)。當然,就掌握的知識(技能)來講,今天的學生要遠遠超過以前的學生,因為社會是向前發展的,現在的一切都應該比過去的強。![心][心][心][祈禱][祈禱][祈禱]
中專不是特別清楚,但我知道一點大專的水平。
80年代的中專生、大專生應該都是尖子生,如果放到現在,應該是211和985大學的水平。當年剛改革開放,才恢復高考,各行行業人才短缺,所以那時的中專生是比較受重視的。
當時的中專生分兩種,一種是初中考取的中專,叫小中專,學制四年。一種是高中考取的中專,學制一般是兩年或三年。
八十年代,大部分村子的人小學都沒讀完就出去打工了,要不然就輟學在家種田,比如我爸兄弟八個人,爺爺奶奶只供了他一個人出來上高中。當年能讀上初中已經是不得了的事情,我爸初中成績很好,所以很順利考上了縣重點高中。
他初中同學有的去考了中專,有的中專沒考上。但他說大部分成績好的都去考了中專,因為想早點出來工作賺錢,初中畢業考中專的對農村孩子來說是相當有吸引力的,因為可以轉為城鎮戶口,不用待在鄉下了。所以非常多的農村學霸選擇考中專,而不是上重點高中。
那個時期的人覺得讀高中是浪費時間,考大學還不如去讀中專更來的實在一點,而且大學還不一定能考的上。
可以這樣說,當年初中考小中專的學生,如果讀高中的話,考一個現在的211大學還是沒問題的。那個年代,高考升學率很低,能考上大專的,放到現在,考個985是手到擒來的。
八十年代高考競爭異常激烈,一百名高中畢業生,只有四名能上大學(包括大專)。全國總共只錄取了不到三十萬名大學生,拿到今天,985一年的錄取總量估計都比這個多。
也就是說,當年能考上大學(包括大專)的,放到今天至少能考上985。而能考上中專的,拿到今天,至少能考上211,當時中專招生比大學還少不少。
其實,就好比智商來說,當時的智商應該更高,為何?因為不像今天,有這個補習班那個補習班,不聰明的孩子,也可以填鴨培訓出高分,當時是沒有補習班的,高考純粹拼智商,高考分數更能反映智商水平。因此,學歷雖然一樣,但智商絕對不一樣。80年代的中專和大專,到現在仍然是中專和大專學歷,學歷不會變化。變化的是大中專學生在所有考生中的排名。 80年代的大中專學生是鳳毛麟角。那時的文憑含金量非常高。
那時的大中專生不是混文憑,他們學習很認真,很紮實。 他們生活很簡樸,平時不吃零食。回家返校後會帶些鹹菜,吃飯的時候就不買菜了。
首先扣個帽子🧢,這一批人都是五十歲左右的人,正是春風得意,事業巔峰狀態,提出這個問題,僅僅只是刷存在感而已[捂臉][捂臉][捂臉]
我就是1984年初中畢業「跳農門」考中師的,當時百分制,平均分為96.5。我們鄉考了11個,其中我們村8個。從當時的學習能力,智商天賦,錄取比例來講,可以說相當於現在的985/211,但要說學到的專業知識知識,技術技能,眼界視野,根本無法和現在的大學相比,不在一個層次。
當時初中考中師是基於國家鄉村基礎教育薄弱,急需大量教師的背景下出臺的政策,那個年代城鄉差別巨大,跳出農門的道路基本只有讀書一條路,所以初中成績特別優秀的農村孩子都選擇了上中師,這其中有家長的短視,也有經濟條件的約束,我和我兄長是同一年錄取的,他上武大,我上師範。
要說當時中師學習的知識技能能夠超越現在985/211的,估計只有一項,那就是素質教育,因為培養的方向不一樣,所以我們除了文化課之外,側重點在於音體美等素質教育方面,每個人至少都會一門樂器,KTV絕對是麥霸,什麼鋼筆字毛筆字粉筆字畫畫美術字籃球排球羽毛球桌球甚至鋼琴手風琴普通話......什麼都會,這個是可以得瑟一下的,後來我的孩子學鋼琴,二年多三年不到完成考級估計有那麼一點影響。
我們這一批人都沒有經歷高中階段,至少在我的學校,成績最好的都上了中師,那時候中師是不收復讀生的。我們的初中同學讀完高中之後,考上大學的不到1/3,沒有一個清華北大,考得最好的應該是武漢大學了。
為什麼說學習能力,智商天賦這一塊可以和現在的985/211相比呢?因為我們師範的同班同學,有一半左右依堅守在祖國最基礎的教育戰線,大都成為了校長,教育局長,優秀骨幹教師,另有一部分(包括我)改行的,現在有上市公司老總,政府廳級幹部,高校教授,全國著名作家等,都依然在努力,在進步。另外在孩子培養方面,應該智商還是有些遺傳,同學的孩子都上了比較好的985/211大學,浙大,中科大,交大,復旦,同濟,武大,廈大,當然還有我孩子的清華😎。
綜上所述,80年代的中專生無論在專業知識和技術技能的深度和廣度上,都沒有辦法和現在的985/211相比,但他們依舊是那個時代的佼佼者,為祖國的建設作出了應有的貢獻,也是現在很多年輕人的父輩,從這一點來說,和現在的985/211相比,也是沒有任何問題的!
我談點個人看法,如果你問這個答案,六十年代的人,幾乎百分之九十認為當時考上中專的,可以輕鬆考上現在的211,努力點985也有可能!但若這個問題問九0後,他會認為中專生就是垃圾,因為他們不明白八十年要考上個中專,是多麼的艱難!我1984年高中畢業參加高考,我們是鄉鎮高中,周邊四個鄉鎮集中在我們鎮辦一個高中,一屆四班其中文科一班,理科三班。高考前要經過預考,全班應屆生46人僅一個通過預考獲得參加高考資格,當年文科班去市裡高考18人(主要是補習復讀生),最終得三個本科,一個大專,五個中專!這可是周邊五個鄉鎮三十幾萬人口一屆文科高考的成績!
你是否把80年代中專生的學歷水平看成相當於現在985和211高校生的學歷水平?
這也太誇張了,中專生是中等教育學歷,985和211高校是高等教育學歷,80年代的中等專科學校教育水平再高,教育質量再好,也不可能與高校同日而語,兩者根本不是一個層次,更何況985和211高校還是全國重點高校。
即使80年代的高校和現在的高校相比,由於科學技術的高速發展,信息量的快速增長,學生的知識結構,知識的深度和廣度等,前者也是無法和後者相比的。
不能因為現在高校的招生數量大幅增長,而把現在的大學生看成是80年代中專生的水平,就是現在高中生考入985和211高校難度也遠比80年代初中生考入中等專科學校的難度大得多,兩者怎麼會「相當於」?
應該加兩字:天賦!即80年代的許多中專生天賦可能超過現在的985本科生天賦。這裡的中專生指小中專,即中考時考上的中專,不是高考時本科大專之後錄取的中專。至於能力,因上大學後的知識不一樣,眼界不一樣,中專肯定比不上985.211.我是1984年中考的,考上中專的是班上成績最好的,有人中考時中專沒有考上,然後上課高中,最後被清北錄取。
不客氣地講,題主提出如此無知的問題,說明對學歷一竅不通。不管什麼時候的中專生,中專生就是中專生,不可能是大專生,更不可能是本科生,比名校的本科生更差。中等專業學校培養的是中級專門人才,高等學校培養的是高級專門人才,高等名校培養的是優秀高級專門人才。總之,80年代的中專生與現在的985、211畢業生根本沒法比。
- 就上世紀八十年代的中專生來說,客觀講的確絕大多是初三學生中成績較好的一類,但中專生畢竟所學專業就是中專類的學科知識,與現在的「211」、「985」本科生還不能直接作比較。
- 那年代屬於改革開放之初,各行各業都十分缺乏人才,而且國家對大中專畢業生都實行「統招統分」政策,也即只要能考入中專學校並且完成學業取得「中專畢業證書」國家都包分配工作,這樣也就形成初中畢業生中多數選擇第一志願為「中專學校」,特別農村戶口的學生都想「跳出農門」,就成績十分優秀的農村學生其家長也大多支持孩初中畢就選擇讀中專,這樣可早就業,在改革開放之初也是很受其他人家羨慕的大事。
- 當然客觀講,恢復高考後的近十年大學招生名額少,高考的競爭大,在當時比喻為「千軍萬馬過獨木橋」,這樣也使那些成績好也有「大學夢」的優秀初中畢業生只好先選擇讀中專,最起能穩妥地早就業四年。
- 總的說,我個人認為那時代的「中專生」絕大多數是那時初中畢業生中的優等生,假如他們當時選擇讀高中,那也大多數能考上本科,假如有後來的「985」、「211」等名校、名專業,對那年代的那些中專來說,我想也會有很大比例的人能如願!
- 以上是對此提問的一點分析和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