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問答集合

希特勒捨得犧牲數百萬軍隊的代價強攻莫斯科和史達林,為什麼卻不捨得強行登陸英國?

文一叨和丸子說: 不是不想,而是做不到。 哪怕是對歷史不太熟悉的朋友,都知道二戰前的英國,依然是日不落帝國的架…

文一叨和丸子說:

不是不想,而是做不到。

哪怕是對歷史不太熟悉的朋友,都知道二戰前的英國,依然是日不落帝國的架子,軍事實力雖然比起以前已經衰落然而總體上仍然可以說是數一數二的世界大國。得益於一戰的勝利,英國也成為了六個帝國中沒有垮臺的帝國之一,哪怕只是一個空架子。

等到二戰爆發前夕,張伯倫政府和法國一起,對納粹德國採取了綏靖政策,任由納粹開進了捷克的蘇臺德地區,吞併了奧地利,並且準備開進萊茵蘭地區。

相比之下,納粹德國也是利用了英法的這樣的思路,積極擴軍備戰。將十萬人的國防軍擴充到了百萬大軍。但是要度過英吉利海峽去打英國確實還有難度。敦刻爾克就能夠看出來。德國如日中天的時候還不能徹底消滅遠徵軍,更何況是早一點呢?

度度狼gg說:

希特勒又沒有未卜先知的本事,他哪裡知道攻打蘇聯會付出380萬德軍官兵的生命,在他看來:「我們只要在門上踢一腳,整個破房子就會塌下來」,哪怕在1942年初,他還認為蘇俄就快完蛋了。而對於入侵英國,按照軍史學家們的說法,德國人心中是只有陸地沒有海洋,對於如何進行三軍聯合的登陸作戰更是不知所措,希特勒私下裡對龍德施泰特承認:「我在陸地上是英雄,但在水裡是懦夫」。

(希特勒和約德爾)

納粹德國的武裝力量是有點瘸腿的,對此包括希特勒在內的高層心知肚明。在二戰爆發之初,德國比較強大的是以裝甲部隊為核心的陸軍,戈林的空軍也具備相當的優勢,而海軍實力尤其是水面艦艇力量非常薄弱,其噸位和戰力僅是英國皇家海軍的七分之一,尤其是入侵法國之前的北歐挪威之戰,讓德國最高統帥部心有餘悸。

在1940年4月德國入侵挪威的「威瑟堡行動」中,參戰的德國海軍30艘艦船損失慘重,連旗艦「布呂歇爾號」巡洋艦也被擊沉,挪威軍隊在英法遠徵軍的協助下重創德國陸海軍,德軍傷亡5700餘人(超過英法聯軍的5000人)。只是由於德軍裝甲部隊橫掃西歐,急劇惡化的法國戰局才迫使英法聯軍撤出挪威,德國人能夠最後取得勝利,還因為掌握了北歐地區的制空權。

(英國戰時首相邱吉爾)

所以這次小型兩棲作戰極大影響了德國陸軍總參謀部的判斷,即德國空軍還算靠譜,而德國海軍根本無力保證大規模海上登陸作戰的安全。而若想登陸英國實施《海獅計劃》,德國陸軍再強大也無濟於事,渡過英吉利海峽必須依賴海軍,有鑑於挪威戰役的教訓,從希特勒到陸軍高層都有點心裡沒底。

僅就對手的陸軍實力而言是不足為懼的,德軍情報部門估算英國還有15到20個有一定戰鬥力的師,實際上英軍在1940年8月雖然有29個師的番號,其中具備「戰鬥價值」的只有6個師,嚴重缺乏火炮和坦克,德國人高估了大約8到9個師,如果情報再準確點,希特勒也許真的會孤注一擲。但若想打垮預判中的十幾個師,就至少要一次性登陸十萬人以上的部隊(德國人為第一波攻擊準備了13個精銳師)。

(無敵的德國陸軍)

如果德國軍隊能在陸地上抓住英國陸軍,那差不多一周時間就可以徹底擊潰之,然而面前是白浪滔天的海峽,他們顯得無能為力。不僅是陸軍總參謀部,德國海軍也被這個巨大的任務嚇住了,面對英國強大的海軍和仍然活躍的空軍,海軍總司令雷德爾認為北海天氣不穩定、德國海軍運輸船隻不足、會遭遇英軍強有力的反擊,需要更多的時間來籌備。

雷德爾估算,他需要徵集1722艘駁船、1161艘汽艇、471艘拖輪和155艘大型運輸船,他認為這個數字是不可能的,那意味著整個德國的內河運輸將陷於癱瘓,並且寬大的進攻正面會使「德國海軍失去全部軍艦」,總而言之,現在不成,因此海軍方面認為:「從一切情況考慮,最有利的作戰時間是1941年5月」。

(希特勒看海)

但是以約德爾為代表的陸軍則認為,如果再給英國人八到十個月的時間,他們的陸軍將恢復到35個師的規模,都擺在有限的入侵區域,德國陸軍第一波次的登陸行動無異於自殺行為。在陸海軍不停的爭吵中,希特勒腦袋嗡嗡作響,最後習慣性採取了折衷辦法:「至於海獅行動是9月進行,還是推遲到1941年5月開始,將在空軍對英國南部進行一個星期的密集轟炸後決定,如果空襲的效果很好,敵人的空軍、港口和海軍等遭受重創,那麼入侵將在1940年進行」。

也就是說,陸海軍的爭論結果將完全取決於戈林空軍的戰果,由此爆發了著名的「不列顛空戰」,最後的結局我們都知道了,希特勒不得不無限期擱置了《海獅計劃》,儘管他對佔領英國一度是認真的。另外他認為,只要粉碎了蘇俄,那麼英國將失去最後的希望從而求和或者投降,正是基於這樣的考慮,希特勒才把目標轉向東方,於1940年12月18日下令籌備對蘇作戰計劃。

(戈林指揮空戰)

德軍總參謀部判斷蘇軍擁有大約200個師,他們將在150多個德國師的打擊下迅速崩潰,戰爭將在五個月內結束。儘管在戰後審判時這些將軍們失口否認,而實際上約德爾、哈爾德他們在醞釀和制訂對蘇聯的軍事冒險計劃時「充滿了熱情」,這種熱情源自於德軍在廣袤的陸地戰場上所擁有的自信。

從根本上說,德國終究是一個大陸國家,對海權的認識和海戰的前景都比較模糊,希特勒也不例外。

德國人還有一種想當然的判斷,也是個錯誤的估計,用裝甲軍團司令克萊斯特的話來說:「我們勝利的希望還在於,入侵必然使俄國發生政治混亂,我們把過高的希望放在這樣的信念上,史達林一旦遭到重大失敗,必然被國內人民推翻,這種想法是元首的政治顧問們製造的」。

而事實證明,這樣的情況根本沒有發生,在嚴重低估蘇聯軍事和政治能力的情況下,德國盲目地陷進了一個巨大的戰爭泥潭,並且最終被它所吞噬。

(邱吉爾和史達林)

翻開歷史書說:

這個問題實際上就是想問:希特勒為什麼不強行登陸英國,然後徹底搞定英國,而非要花巨大的代價去突襲蘇聯呢?其實後來很多人分析:希特勒在沒有完全搞定英國的情況下,又跑去突襲蘇聯導致德國人兩線作戰,這是德國二戰失敗的關鍵原因之一。

但是如果站在當時希特勒的角度去看的話,也許這就是一個必然的選擇、無奈的選擇了。

歷史上一般認為1939年9月1日德國閃擊波蘭,英法對德國宣戰,直接導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全面爆發。

從1940年開始,德國人在歐洲大陸上把閃電戰發揮到了極致,

4月9日攻擊丹麥和挪威;

5月10日迅速完成對丹麥、挪威、盧森堡、荷蘭、比利時等國的佔領。

1940年5月27日已經越過馬奇諾防線的德國人,把33萬英法聯軍逼退到了敦刻爾克地區——著名的敦刻爾克大撤退上演。

隨後德國人開啟對法國的全面戰爭,法國人只堅持了一個月不到的時間就投降了——同年6月22日法國投降。

此時歐洲大陸上還剩下兩個可以與德國抗衡的國家或者說:德國人要想完全搞定歐洲必須要打敗英國和蘇聯。

我們一起來分析一下:為啥德國人在沒有完全登陸並佔領英國的情況下,就匆匆地發動了突襲蘇聯之戰呢?

我們先看看:德國人橫掃歐洲各國的時候,蘇聯人在幹什麼呢?其實蘇聯人也沒有閒著,他們幹了兩件事:一是,積極地擴大自己的地盤;二是,保持好與德國人的關係。

當德國人閃擊波蘭的時候,蘇聯也進攻了波蘭地區,實際上波蘭是被蘇、德兩國給瓜分了。往後蘇聯人又發起了:蘇芬戰爭。

1939年11月30日,蘇聯方面23個師共45萬軍隊攻入芬蘭。芬蘭當時其總人口只有440餘萬,常備陸軍只有3.2萬人、武器裝備也是一塌糊塗。

這一戰把一種「酒」給打出了名——「莫洛託夫雞尾酒」。由於芬蘭缺少反坦克的武器,所以無數人拿著這種自製的燃燒瓶扔向了蘇聯的坦克。

不過這一戰暴露出了一個重大的問題:蘇聯的戰力不咋地的問題。這場大國侵略小國的戰爭,芬蘭軍隊創造了以犧牲2萬餘人的代價,消滅蘇軍20餘萬人的輝煌戰績。

雖然當時蘇聯與德國已經籤訂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但是此戰過後希特勒看到了一個本質問題:原來蘇聯是如此的虛弱、原來是一個「紙老虎」而已。這為希特勒後來發起突襲蘇聯之戰奠定了堅實的信心。

英國人就沒啥好說的了,敦刻爾克大撤退以後,就開始退回到英倫三島了。德國人要想進攻英國本土必須要——橫渡英吉利海峽。

我們先來回答第一個問題:為啥德國人不強行登陸英國呢?

其實原因非常簡單和直接,按照德國人當時的海軍水平,這是一項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德國是一戰的戰敗國,在凡爾賽會議上遭到了空前的大制裁——海軍也不例外。當時德軍只允許保留了兩艘稍微大一點的艦艇:兩艘老舊不堪的前「無畏艦——「西裡西亞號」和「什勒斯維希-霍爾斯坦」號。

雖然後來德國人在希特勒的帶領下開始積極地擴軍備戰,但是資源、資金是有限的,海軍這一塊的發展根本就沒有跟上。

整個二戰期間,德國海軍建成服役的大型軍艦中:戰列艦總共只有9艘、此外還有10艘巡洋艦。德國人後來實在是沒有太多的資源來發展水面大型艦艇了,只有採取了製造水下潛艇來對抗盟軍了。

相比之下,作為老牌海軍強國的英國雖然已經今非昔比,英國海軍也沒有了一戰前「日不落」的風範。但是在二戰爆發時,還是有著足足13艘戰列艦和3艘戰列巡洋艦的。

說白了就是:當德國人佔領法國以後,面對英吉利海峽對岸的英國人,德國是沒有能力去發起強行登陸作戰的。何況當時德國也並沒有完全掌握制空權,貿然地發起登陸作戰無疑於——自殺行為了。

往後的事情很多人都知道了——德國人發起了《海獅計劃》,一場不列顛上空的空戰打響了。

可是在整個不列顛空戰裡,德國空軍除了大把的飛機變成燃燒的火球摔倒地上,外帶報銷了上千名飛行員之外,就再沒有什麼拿得出手的成績了。

1940年9月17日,希特勒不情願地宣布推遲「海獅計劃」。

到了1941年7月,希特勒宣布將「海獅計劃」推遲到1942年春天,那時「對蘇聯的戰爭將結束」。

隨著美國人在1941年底參戰以後,英國人的艦艇、飛機都得到了極大的補充,希特勒再也沒有任何可能去橫渡英吉利海峽了,制空權也開始向英國方面轉移了。

以上就是德國人沒有強行登陸英國的核心原因,說白了就是:海軍沒有英國強、制空權又沒有取得。

不好意思,這根本就不是捨得不捨得的問題——德國人的閃電戰再厲害總不能徒手遊過英吉利海峽吧!

那麼德國人在沒有完全搞定英國的情況下,為什麼又要去突襲蘇聯呢?其實原因也很簡單,當時突襲蘇聯是希特勒的最優選擇了。

1941年6月22日,德國人 撕毀《蘇德互不侵犯條約》集結了190個師共550萬人、4900架飛機、3700輛坦克、47000門大炮、190艘軍艦,從三個方向以閃擊戰的方式對蘇聯發動襲擊——蘇德戰爭全面爆發。

那麼希特勒為什麼要義無反顧地去突襲蘇聯呢?主要有三個原因或者理由吧:

原因一:希特勒認為拿下蘇聯以後就能搞定英國了

前面分析過了,當時德國實在是沒有實力拿下英國,英吉利海峽成了一道橫在德國人面前的天塹了。

按照希特勒的想法,反正英國人已經被困守在了英倫三島了,只要自己快速地拿下蘇聯的話,完全可以回過頭來集中力量對付英國。

到那個時候,英國人屬於孤立無援、孤軍作戰的情況,想不投降都難、耗都能把英國耗死。

原因二:希特勒出現了嚴重的誤判

前面說過了,由於蘇聯在蘇芬戰爭中的糟糕表現震驚了全世界,希特勒同樣也看出了:蘇聯原來不咋地。

於是乎,按照希特勒最初的想法,如果德國人以雷霆之勢突襲蘇聯的話,最多只要三個月就能佔領蘇聯大部分地區,從而迫使蘇聯投降。

如果說蘇、德戰爭一開始是史達林的誤判的話,那麼蘇、德戰爭打響以後就變成了希特勒的誤判了。由於蘇聯的領土夠大、氣候夠寒冷、抵抗夠堅決,外加上後期美英的大量援助等等。

這些因素導致:希特勒並沒有把閃電戰的優勢在蘇聯上演。前期德國人雖然取得了巨大的勝利,可是後期還是深深地陷入了蘇德戰場無法自拔,一直打到自己完全失敗為止。

原因三:蘇聯人也沒有閒著,如果德國人不打蘇聯的話,有可能被反殺

德國人在歐洲上演閃電戰、攻城略地的時候,蘇聯人一刻也沒有閒著。先是與德國一起瓜分了波蘭、後來又發起了蘇芬戰爭,最不能讓德國人忍受的是:蘇聯居然進攻了羅馬尼亞地區。

大家也許不知道的是:羅馬尼亞地區是德國人在歐洲主要石油來源地。蘇聯人這麼幹,有嚴重的針對德國的嫌疑。蘇聯人後來又搞出了一個東方防線,企圖與德國抗衡。

說到底就是:雖然蘇德當時籤訂了《互不侵犯條約》,但是希特勒知道:這個條約就是廢紙一張,只要蘇聯認為時機成熟的話,很有可能會進攻德國。那麼希特勒還不如先下手為強,率先突襲蘇聯了。

如果總結一下,希特勒突襲蘇聯的原因就是:誤判了蘇聯的實力、想發起先發制人的進攻、外加上搞不定英國只有先徹底擺平蘇聯了。

不過戰爭的局勢在1941年12月7日這一天產生了突變。這一天,日本偷襲了美軍的珍珠港基地,第二天美國同時對德、日宣戰了——一個龐然大物的到來,徹底地改變了二戰各方的實力對比。

美國人到來了以後,一口氣援助了英國300億美元的軍火,援助了蘇聯1642萬噸的物資。往後的希特勒也就剩下一條路可走了:失敗、徹底的失敗!

龔柳輝說:

這個還是與希特勒的生存空間觀有聯繫,希特勒發動戰爭的最終目的,不僅僅是戰勝英國或者蘇聯,而是為了獲取更廣闊的生存空間,英國巴掌大的地方,佔領了,也沒有什麼發展空間。

因此,希特勒捨得犧牲數百萬軍隊的代價強攻莫斯科和史達林格勒,卻不捨得強行登陸英國,如果能夠仔細分析,事實上還上這麼三個方面的原因!

1

地緣政治深刻影響希特勒的戰爭方向

一百年前,當時的世界流行一種地緣政治理論,認為世界的中心在亞歐大陸,因為亞歐大陸是世界最大的地方,所謂「世界島」的中心就在蘇聯所在的地緣政治中心!

而且,當時的戰略家認為誰控制世界的地理中心,誰就可以主宰世界!

希特勒當然知道這個道理,而且深受這個理論的影響,所以德國認為英國的地理位置不重要,佔領英國沒有什麼全球戰略意義,英國就是可有可無的地方。

佔領英國不能獲得廣闊的土地,也沒有任何地緣政治上的好處!

2

德國海軍不行,沒有把握戰勝英國海軍,只要發揮德軍陸軍的優勢,佔領蘇聯就可以讓英國投降了

事實上,希特勒認為英國就是一個沒有什麼「肉」的地方,佔領它很難,而且還沒有什麼肉吃,撈不到什麼好處!

萬一海戰失敗,或者登陸失敗,情況就不樂觀了,二戰時期的英國名義上還是世界第一強國,軍事力量還是比較強大的,特別是海軍還沒有失敗的先例,德國海軍未必能夠戰勝英國海軍。

即使戰勝英國海軍 ,登陸作戰也是一個危險係數很高的戰爭,英國可以從四面八方的殖民地調動很多軍隊回來保衛英倫三島的本土,守住英倫三島應該不成問題。

事實上,二戰初期,希特勒最自信的是其強大的陸軍,認為自己的陸軍是天下無敵手,而且希特勒不是海軍出身,他對大海一無所知,沒有指揮海軍作戰的經歷。

人家也是「戰略家」,當然懂得一些兵法,知道初戰必勝的道理,一旦失敗,就無法挽回損失,也就是說希特勒的軍隊只能勝利,不能失敗,事實上打敗法國,就是因為前面一系列的勝利才造成的有利態勢。

況且,希特勒認為戰勝蘇聯就是板上釘釘的事兒!

只要戰勝蘇聯,德國可以「挾天子以令諸侯」,讓英國投降,挾英國而令四海的殖民地,其它的殖民地國家,比如澳大利亞、紐西蘭、加拿大、印度,等等國家和地區都會投降德國!

這樣損失會小很多,可以說是勢如破竹!

如果先打英國,十有八九會是持久戰,英國人守不住,還可以做流亡政府,隨便到哪個殖民地都行,蘇聯沒有殖民地,輸了沒有地方跑,德國人認為可以徹底徵服它。

3

邱吉爾上任後採取了「鐵血政策」,英國是一塊硬骨頭

邱吉爾上臺後,首先訪問法國,敦促法國堅持抵抗,並實施了歷史上被稱為「戰爭史上奇蹟」的「敦刻爾克大撤退」。

撤回30多萬人,這為後來的戰爭保存了一個強大的力量。

接著,他又積極組織英國的本土防禦,在不列顛之戰中重挫德國空軍,粉碎了希特勒進攻英國本土的企圖。

他竭力促成了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並且在整個戰爭過程中能夠以大局為重,與其他盟國進行了較好的合作。

眾所周知,邱吉爾是殖民主義者。

然而在面對法西斯的挑戰時,他卻能夠以國家的根本利益為立足點。

此人有很強的號召力。

據說,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面對希特勒的進攻,英國節節敗退,人心彷徨,很多士兵的士氣非常低沉。

當時的英國首相邱吉爾覺得有必要做一場演講,來激勵士兵的士氣,挽救國家的命運。

邱吉爾拄著拐杖,戴著草帽,慢步走向講臺,這個老頭子先把草帽放在講臺,然後從左到右橫掃了整個軍營,說:「永不放棄!」

然後,又從左到右橫掃了整個軍營,說:「永不放棄!」

當時整個軍營鴉雀無聲,連一根針掉在地上都能夠聽見。

這樣的簡單動作,已經把士兵們的厭煩心理、逆反心理減到最低,到那時,他才能具備語言的威力。

託爾斯泰說過:「人的智慧越是深奧,其表達想法的語言就越簡單」。

其實,真正激動人心的語言,往往不是長篇大論,而是那些簡潔有力的一句話。

事實上,這種超限效應,讓人感受到一語千金的力量。

在緊張的戰爭年代,空洞地講大道理沒用,聲嘶力竭地號召沒用,恩威並舉地威脅更沒用。

後來,希特勒轟炸英國,乘英國無暇南顧之機,佔領了英屬索馬利亞和肯亞的部分領土,以及蘇丹的許多戰略據點,並從利比亞向埃及發動了進攻,深入了埃及的腹地。

因為邱吉爾的抗戰,到1940年末,英國在北非戰場開始反攻,以埃及為基地的英軍,迅速收回失地。

到1941年初,英軍經過兩個月的激戰,殲滅了在北非的意軍10個師,其中生俘12萬人。

與此同時,英軍從肯亞出兵,收復東非失地,並乘勝攻入衣索比亞,在當地遊擊隊的配合下,於4月6日佔領了阿迪斯阿貝巴。至此,英國控制了整個東非和北非。

1941年,阿道夫·希特勒進攻英國不成,才決定改變戰略方向,揮兵直逼蘇聯。

總之,希特勒捨得犧牲數百萬軍隊的代價強攻莫斯科和史達林格勒,卻不捨得強行登陸英國,還是海軍不行,以及地緣政治的考量,更為重要的是邱吉爾上任後採取了「鐵血政策」,堅持抗戰到底,希特勒怕啃不動這塊硬骨頭。


一起聊一聊二戰中的希特勒為什麼沒有全力進攻英國,而是發動了入侵蘇聯的戰爭。

作者|龔柳輝

深度工場說:

首先,我們要明白一點,德國靠什麼登陸英國?

安裝德國的最初設想,那將是從拉姆斯格特延伸到懷特島以西的廣闊戰線上進行的一次擊襲性軍事行動。以挪威、荷蘭、比利時和法國為基地的大機群——總共三千架飛機——將摧毀防禦工事,在空戰中擊落皇家空軍,並用火力壓制住皇家海軍。

德國的護航運輸隊將從兩邊布雷區的航道中開過去。希特勒打算派二十五個至四十個師在儘可能寬闊的戰線上登陸,這樣,入侵部隊就能有一個遼闊的戰場。陸軍要求海軍第一批運送十萬人連同重型裝備及防空武器,在隨後的三天內,接著運送十六萬人。

結果第一步,德國空軍奪取制空權的戰鬥就被英國人打得焦頭爛額。英國部署了1200門重型高射炮,還有雷達網絡,以及一支善戰的空中力量。此外,他們還破譯了德國晝夜轟炸機的控制系統,並找到了擾亂它的辦法。

在十八天內,德國空軍出動七千五百架次,在8月31日一天內,就出動了七百九十架次。英國的防空兵器火力強大,在敵機飛抵目標前就擊潰其一部分。噴火式戰鬥機則收拾餘下的敵機,擊落將近五百架。

從10月起,英國沿岸都設立了雷達站,更重要的是,由於電子學的應用,這些雷達站都能精確地把音響標圖顯示在顯像管上。此外,到了1940年12月,英國已有高射炮兩千一百門,超過了空襲前的數目。

最為重要的原因是,德國的國力都投入到了裝甲部隊和空軍建設,導致,德國海軍沒有能力,掩護登陸船隊登陸英國。英國海軍可以輕鬆把德國所有登陸船隊都送進大海遊泳。

在1940年4月,登陸挪威的戰役當中,德國出動了沙恩霍斯特號等2艘戰列艦,還有重巡洋艦和10艘驅逐艦,這基本上就是德國海軍水面艦隊的幾乎家底了。結果英國一個小小的分艦隊,就打爆了德國海軍主力,追著德國海軍滿北海的逃竄。

德軍不光2艘戰列艦被打傷,還幾乎損失掉所有驅逐艦,從此一直到戰敗,德國海軍再也不敢出動主力參戰。這種水平,德國海軍還敢掩護數十萬人去登陸英國,遭遇英國主力艦隊海上決戰嗎?那純粹是把德國陸軍主力往大海裡直接送。

歷史風暴說:

其實,沒有美國人幫忙,英國到1942年就得投降希特勒了。你說,希特勒有必要派出大軍強攻英倫三島而將後背交給蘇聯人嗎?

我在其他回答中提到過,當初邱吉爾在乞求羅斯福幫忙對付希特勒的時候,是出賣了大英帝國眾多利益的。當時,大英帝國在大西洋的海空基地完全向美國人敞開不說,百慕達群島、牙買加群島、巴哈馬群島等很多戰略要地幾乎白送給美國人,這等於是說交出了英國人把持了幾百年的大西洋霸權。

(曾經的百慕達海軍基地,二戰之後廢棄)

那麼,以雞賊著稱的英國人這麼大放血,肯定不是因為閒的,原因是當時英倫三島已經到了最危險的時候,與出讓大西洋霸權相比,本土的安危才是最緊要的。

邱吉爾1941年初在發給羅斯福的電報中,就明確指出過,英倫三島危在旦夕,如果得不到美國幫助,到1942年初,大英帝國將會向希特勒投降。

你看,根本不需要希特勒派軍隊登陸英國本土,他們就堅持不下去了。

這是怎麼回事呢?

其實,雖然希特勒在不列顛空戰之後,停止了對英國本土的攻擊,但在海上雙方的大戰卻愈演愈烈。

希特勒深知英國是一個資源匱乏人口稠密的島國,他有很多物資,包括糧食、石油、鋼鐵等戰略物資是無法通過島內的資源自給自足的。當時,英國為了維持島內的基本生活,每周要向海外進口100萬噸物資,所以海上航線的安全顯得至關重要。

(正在大西洋上航行的英國船隊)

而早在戰爭初期,鄧尼茲就呈報過一份作戰計劃,他認為英國嚴重依賴海外進口,依靠潛艇封鎖英國將會使這個國家陷入癱瘓。為此,鄧尼茲認為使用潛艇偵查,發現目標後,通知附近潛艇共同攻擊,以保證最大限度擊沉英國商船,這種戰術將會是一種打敗英國最有效的手段。

鄧尼茲還認為,只要有300艘潛艇,就可以完全封鎖英國。

(鄧尼茲)

所以,結束法國戰役後,希特勒就開始命令海軍攻擊英國補給線。

從1940年7月到1940年10月,僅僅3個月時間裡,德軍就擊沉了148萬噸商船,所以到1941年初,英國幾乎已經難以支撐下去,邱吉爾只好向羅斯福請求幫助。並告訴他,在缺少外援的情況下,英國支持不到1942年。

(被擊沉的英國貨船)

當然,美國人不是慈善家,他們幫助英國人的時候,也希望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於是邱吉爾只好代表英國把大西洋讓給美國。

羅斯福也不能收到好處不辦事,於是在1941年夏天開始幫助英國人,除了送了一些老舊驅逐艦之外,還幫助英國人運送貨物,就這樣德國和美國有了交鋒,但雙方還算克制,直到日本人偷襲珍珠港,美國人和軸心國徹底撕破臉。大西洋海戰也開始白熱化,因為美國將主要力量放在大西洋。

經過血戰,德軍不敵美軍,封鎖戰略失敗,大西洋航線徹底貫通,英國得救了。

所以,如果沒有美國人的幫助,沒有日本人搗亂,德軍只需要潛艇戰就能讓英國人跪下唱徵服!

鍋蓋頭司令說:

德國不是捨不得強行渡過英吉利海峽進攻英國,當初有個海獅計劃,其內容就是以空軍為開路先鋒,奪取制空權以後,陸軍強渡英吉利海峽,登陸英國,進而佔領英倫三島。主要原因就是因為天氣原因,再有就是德國海軍不夠強大,再加上方方面面不可測因素,讓這個計劃僅僅停留於空戰階段。

德國空軍很強,陸軍也很強,就是海軍沒什麼存在感,我們看二戰史的時候會發現,有時候整本書都找不到關於德國海軍的事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比較有影響力的大國手裡都有不少軍艦,包括大量的航空母艦,而把歐洲鬧個天翻地覆的德國,愣是沒造出來航空母艦,好不容易有個齊柏林級航空母艦,還是個有頭沒尾的工程。

因為各方面的因素,沒能登陸成功是一方面,主要是希特勒有一個說大話的空軍元帥赫爾曼·戈林,他拍著胸脯說它麾下的戰機能分分鐘搞定英國,希特勒確實也信了。但是戈林沒想到的是英國皇家空軍的反抗非常有力,德國空軍始終不能徹底消滅英國的反抗力量。

英國皇家空軍在休·道丁將軍的指揮下,把這場戰役拖成了空中持久戰,牽制了德國空軍的力量,也摧毀了一定的德國戰機,面對英國,戈林是傾盡全力,一次又一次大規模出動,但是反抗仍舊持續進行,後來德國為了轟炸英國都用上火箭了,可是英國始終不倒。

後來急於打東線的希特勒對蘇聯開戰了,蘇聯逐漸拖垮了德國軍隊,德軍的逐漸衰弱導致他們後來再無力發動對英國的登陸了,海獅計劃也最終沒實施成功。

淨月暖陽說:

這個問題是很多二戰軍迷爭論不休的一個問題,更大一點的提問方式是希特勒在戰略上是否犯了一個致命錯誤,在沒有拿下英國之前,悍然發動了蘇德戰爭。題主倒是把這個問題引入了更細緻的環節。

小小英吉利海峽,真是德國不可逾越的天塹嗎?是的!一戰後,德國作為戰敗國,土地被瓜分,經濟受制裁,軍事工業也受到了極大的限制,儘管希特勒上臺後,在一些新式武器上(如飛機、坦克)逐漸突破了條約限制,但在海軍裝備上卻很難,雖然大排水量的戰略巡洋艦俾斯麥號己在偷偷建造,但形成大規模海軍力量,需要的時間並不是一點點,就是德國在二戰初期一帆風順的情況下,造軍艦己無任何制約,但為了戰時需要,德國也選擇了製造時間短,能快速投入戰場的潛艇為主要方向。

當德國陸軍的鐵甲洪流,衝過阿登森林,把英法聯軍殘部逼到敦刻爾克海灘時,希特勒那個神奇的停止進攻的命令,也有顧忌英國皇家海軍大口徑艦炮的原因。義大利、西班牙的海軍羸弱,幫不上德國什麼忙,法國海軍還有一定實力,可是在法國宣布投降時,法國海軍指揮官,並沒有違抗命令把軍艦開往盟國英國,也沒有等到德國人接收,而是命令把戰艦全部炸沉,讓希特勒痛到心尖疼。

沒有與英國相抗衡的水面軍艦,沒有海峽上空絕對的制空權,讓希特勒把他陸上幾乎無敵的幾百萬裝甲部隊,裝上無防禦力的運兵船,結果只有一個,沉到海峽底下餵魚,希特勒會這麼幹嗎?而蘇聯廣闊的平原,正是已徵服大半個歐洲的德機械化部隊最能施展的戰場。

雅閣居士閒逸雅居說:

只是計劃趕不上變化,原計劃在蘇聯冬季之前結束對蘇聯的戰爭,德軍為救豬隊友義大利軍隊,派主力王牌軍去解圍,延時了幾個月對蘇聯的戰爭,結果德軍陷入了俄羅斯的冬季,所以德軍才兵敗蘇聯和莫斯科。希特勒先打蘇聯是從戰略上考慮的,為什麼呢?蘇聯作為歐洲的一大國,戰略縱深大,人口多,資源豐富,若打敗了蘇聯就解決了後顧之憂,還可獲得戰爭的資源,所以若希特勤能快速拿下蘇聯,就沒有後顧之憂,就不怕蘇聯背後插力,就可全力對付英國,解決英國就是小事情了。

電視劇裡看歷史說:

誠邀,如題。二戰是世界歷史上最為慘烈的一次戰爭,地球上歐洲,亞洲,非洲,大洋洲等地區將近61個國家參與到這次大戰,戰後統計,二戰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達1.1萬億美元,傷亡近二億,其中死亡人數高達7000萬人,相當於整個英國的人口總和。而在二戰中,以希特勒為首的納粹德國與以史達林為主席的蘇聯之間的戰爭最為慘烈,史達林格勒戰役更是號稱「戰爭絞肉機」,那麼希特勒為什麼捨得犧牲數百萬軍隊的代價強攻莫斯科,卻不捨得越過短短的英吉利海峽強行登陸英國呢?小編以為原因有二

其一,蘇聯對德國的威脅更大

實際上在敦刻爾克大撤退後,法國被德國滅亡,英國也被德國打殘,短時間內沒有大戰之力,對德國不構成威脅,此時的希特勒把注意力集中到了東方的蘇聯,因為蘇聯自實行社會主義制度後,國力日盛,蘇聯當時自身也在蠢蠢欲動,在1940年前後,蘇聯紅軍的偵察機在羅馬尼亞等國上空加強了活動力度。最近的材料又顯現在20世紀20,30時代.史達林還準備用數萬輛裝甲洪流吞沒整個歐洲,進以孤立美國,與之決戰。看來在那個時間不只納粹德國,紅色蘇聯也沒閒著。希特勒看見蘇聯已經在活動了自己當然閒不住了。總之,納粹進攻蘇聯是其必定,就算1941不打,遲早是要打的

其二,蘇聯的制度基本上就是納粹德國的天敵

納粹上臺的標語,就是反對共產主義,所以放著一個社會主義大國蘇聯不去攻打,希特勒自己都說不過去。再者,英國固守英倫三島後,美國開始慌了,英美可謂一母同胞,在一戰二戰中都保持了良好的關係。於是美國開始通過各種渠道給德國施壓,同時幫助英國人守島。而蘇聯共產主義與西方大多國家不好,他去進攻蘇聯不只可以擴張疆域,美國都不會阻撓他的。

以上就是小編的看法,如有出入還請斧正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瓦要問答網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evawelsh.com/archives/3635

作者: 瓦要問答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