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皇帝後宮佳麗三千,老皇帝駕鶴西遊,身後龐大的紅粉軍團該怎麼辦呢?我總結了一下,她們大概有八種結局。當然,面對即將到來的結局,她們的心情天差地別,有人偷著樂,有人仰天哭。
首先要澄清的一點是,所謂「三千佳麗」只能當作一個形容詞,不能當作實數。因為古代的妃嬪制度很嚴格,皇帝也沒辦法隨心所欲。
最早的妃嬪制度出自於《周禮》,它規定,除了嫡妻外,天子可以擁有120個庶妻,她們分別是:三夫人、九嬪、二十七世婦、八十一御妻,算上嫡妻共計121人。
當年太后王政君為兒子漢成帝的後宮事操碎了心,為了抱孫子,她不得不縱容漢成帝花心,為了健康,她又不得不管束兒子。
後來有個叫杜欽的大臣提了個建議:皇帝很努力,卻不結果,原因就是違背了《周禮》。咱應該謹遵天道,一次性給皇帝補足120個妃嬪,以後如果有預設也不能再娶了。
當然,他的這個建議缺乏操作性,皇帝審美疲勞了咋辦?美女們人老珠黃了咋辦?因此不了了之。
最滑稽的是王莽,這是一個對《周禮》信奉到固執的人,王皇后去世後,他借著迎娶史皇后,真的一次性娶了120個庶妻。當然王莽不是為了炫耀,而是為了尊《周禮》。
可見,古代妃嬪制度的影響力很大的,已經上升到法律認知層面,絕不是皇帝想改變就能改變的。
你可能索然無味:才120個?事實上,這個數字已經相當龐大了,根據確切的史料記載,歷史上只有一位皇帝的嬪妃數量超過這個「法定紅線」——宋徽宗。
根據《宋史》,以及民間史料的匯總,宋徽宗有名號的妃嬪為143人,另有29人沒有名號,合計172人。
好事者統計,「亞軍」是嘉靖皇帝,有79位妃嬪;「季軍」是康熙皇帝,66位;「殿軍」是乾隆皇帝,41位。那位風流天子唐玄宗李隆基「屈居」第五,才38位。
既然如此,「佳麗三千」的說法哪裡來的?難道是後人意Y?
也不全是,因為以上120個庶妻是有名分的,沒名分的「小三」數量不限,理論上宮中的女官、宮女都是皇帝的女人,如果皇帝夠強悍的話,「小三」可以擴充到「小三千」。
古代女官、宮女的數量非常龐大,少則兩三千,多則一兩萬,唐玄宗時期高達4萬人。有這些「編外」佳麗們的灌水,「三千」這個數字都是毛毛雨。
這些「編外」佳麗雖然沒有名分,但只要皇帝碰過她們,就一定有記載。算上她們,皇帝的女人們遠不止法定的120人,那麼,皇帝駕崩了,她們該如何處置呢?
第一種:遣散出宮
這種情況最常見,每當新皇登基都要大批遣送宮女、妃嬪出宮,沒有名分的女人基本上都在其中,即便有名分的,很多也會被遣送。
當然,出宮前她們會得到一筆補償,但這二者之間的待遇肯定不一樣,與普通宮女之間的差別更是巨大。
據史料記載,漢成帝駕崩後,他的舅舅們就收留過不少宮人。
後周開國皇帝郭威的嫡妻柴氏,原本就是唐莊宗李存勖的嬪妃。李存勖駕崩後,柴氏被遣送出宮,在回鄉的途中偶遇郭威,成就了一段佳話。
隨著貞潔觀念的逐步形成,妃嬪出宮幾乎成了奢望,尤其是明清,只要是皇帝的女人,那就等著命運的審判吧。
第二種:當守陵人
那些得到過皇帝臨幸的女人,尤其是沒有名分的女人,她們出宮的路被堵死後,大多會走上陪伴亡靈苦度餘生之路,皇帝的陵寢就是她們的歸宿。
守陵是一種帶有懲罰性質的出宮,陵寢不比皇宮,那裡的清冷陰森將陪伴她們剩餘的歲月,因此很多女人寧願選擇死,也不願意去守陵。
比如漢成帝的皇后趙飛燕,她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以皇后身份被罰守陵的女人。但這個計劃沒能執行,趙飛燕一聽到自己被罰去守陵,當夜就自殺了。
而另一位嬪妃班婕妤,則自願告別王太后的庇護,主動去給那個曾經深愛過她的男人作伴。
第三種:出家為尼
南北朝以後佛教興盛,每一朝都有皇家寺院。原本它只是供皇室子弟燒香祈福的地方,但居然延伸出了另一種功能——收容先皇的女人。
這個例子最典型就是武則天。唐太宗李世民駕崩後,按照遺旨,凡是被他臨幸過,且沒有生育的妃嬪一律進入感恩寺出家為尼,武則天就是其中一份子。
歷史上還曾經有一位因為出家而「因禍得福」的女人,此人就是宋哲宗的皇后孟氏。
孟氏兩度被廢,又兩度被復立,被廢期間,她就在瑤華宮出家為尼,法號「衝真」。因為不在皇宮,所以靖康之變爆發後,她躲過了金國人的擄掠。
後來金國人強行立張邦昌為大楚皇帝,但金國人剛剛撤軍,張邦昌就將孟氏迎入宮中立為太后,並垂簾聽政,以示還政於趙宋。
後來在大臣們的努力下,孟氏擁立趙構為帝,並被尊為元祐太后。
第四種:殉葬
那些生前曾經受到過皇帝「恩寵」的女人,最害怕的就是殉葬制度。至於誰能「享受」到這份待遇,除了皇帝的遺言,完全看皇后的意願。
兩千多年前,孔子就曾經痛批殉葬制度的殘忍,他甚至認為,用「人傭」代替真人殉葬也不行,他還大罵發明人傭的人「斷子絕孫」。
這種制度到漢朝就基本絕跡了,但朱元璋卻開歷史的倒車,又以制度的形式確立了恢復了殉葬,直到他的玄孫明英宗再度下旨廢黜為止。
第五種:賜死
賜死先皇的女人不常見,大多是後來掌權的人出於權力目的,或者個人私怨而採取的報復行動。
比如漢高祖劉邦的寵妾戚夫人,就被呂雉殘害致死。漢桓帝死後,皇后竇妙在靈前處死了漢桓帝的心頭肉田聖。如果不是宦官們勸阻,竇妙差點大開殺戒,將那十幾個貴人全都殺了。
第六種:宮中養老
這種方式最人性化,一般針對有名號的妃嬪,以及部分無名號但被寵幸過的女人。
皇宮很大,不缺這些女人們的生活場所,比如掖庭,就是她們的養老場所。明清時期的皇宮相對較小,宮外的離宮別所也可供她們的起居。
但這些女人們的待遇差別很大,有些等級高的妃嬪自然衣食無憂,還會有人伺候,有太后、皇帝、皇妃們的賞賜和照應。
但那些等級低的女人可就慘了,很多只能靠耕種、紡織,或者娘家人補貼用度。
第七種:隨皇子養老
皇宮中的女人們之所以鬥成烏雞眼,真正想奪嫡的其實寥寥無幾,也不會指望皇帝會對她們「海枯石爛」,目的就一個——生個兒子。
只要嬪妃們生了兒子,地位立刻竄升,就不用擔心後半生無處著落了,因為兒子就是她們的歸宿。
老皇帝在世她們是妃嬪,老皇帝駕崩,她們立刻就成了王太后,搬到王府裡當主人,從此揚眉吐氣。
第八種:被收編
雖然禮法不容,雖然老皇帝氣得踹碎了棺材板,但他留下的那些紅粉軍團中,還是會出現被繼任皇帝偷摸收編的女人。
比如隋文帝的嬪妃宣華夫人陳氏和容華夫人蔡氏,據說隋煬帝吃相很難看,老爸還沒涼透,他就跟宣華夫人進洞房了。
名氣最大的當屬武則天,不過李治還算是要臉的人,拖了兩年才給她辦理了新戶口。
這種事在宋朝以前出現得比較多,尤其是春秋戰國時期很常見。比如那位搶了兒媳的衛宣公,他的嫡妻就是老爸的嬪妃夷姜,這夥計奇葩不?
兩宋之後,這種見不得人的事越來越少,幾乎絕跡了。
寫完了,突然覺得這篇文章寫得有點無聊,自己的事還管不過來呢,關心起皇帝的女人來了,吃飽撐的!誰提的這個問題,站出來告訴大家,你是怎麼想的?
俗話說得好,一朝天子一朝臣,天子沒了放宮人。
皇帝與先皇,有的是父子,有的是兄弟,有的是叔侄。這幾種關係,都逃不出一朝天子一朝臣的範圍。檯面上的事情是朝廷,臺面後面的事情是後宮。光明正大的朝廷好說。先皇的後宮嬪妃該如何處理呢?
至於新皇帝,他會按宗法制度和個人愛好,把他的後宮打理得清清楚楚的。帝位、權利交割後,先皇的嬪妃去留就是個問題了。
這裡面又有兩個問題,一個是新皇帝能作主,牢固地掌握了實際權利,處理起來就是快刀斬亂麻,比如漢武帝,對於先皇的,一概不要,至於魏文帝,選自己喜歡的留下,他們可以按自己的要求處理先皇的嬪妃們;一種是皇帝作不了主,由皇帝的母親作主來處理先皇的嬪妃們。比如呂太后,鄧綏皇太后,王政君太后等等。
相比較而言,新皇帝能做主的,先皇的嬪妃們的去留,一般按朝廷制度辦事,應該回家的回家,希望留下來的留下來,願意跟先皇守陵的就去,沒有家可以回的,國家養起來,被新皇帝看上的,就在新皇帝身邊伺候。
如果新皇帝做不了主的,由皇太后作主,這些沒有了老公的嬪妃們的日子一般都比較慘。為什麼呢?因為她們這些女人在伺候先皇時,免不了得寵不得寵,免不了爭風吃醋,免不了爭權奪位。因為先帝在壓得住場子,沒有人敢亂來,比如劉邦在,呂后再牛,也只有哭了份。
皇帝的雨露要均沾,不能只在皇后或者寵妃的床上滾,各位嬪妃對於皇帝,都是虎視眈眈,準備好羊兒愛吃的草住步停留。這樣一來如果皇后或者寵妃的嫉妒心強大的話,這些被皇帝睡了的嬪妃們就會被秋後算帳。
比如呂太后,她得了權利,升級為皇太后。她就開始整治劉邦在世生時的嬪妃們了。只要稍微得罪了她的人,都會被清算。著名的一個例子就是呂太后整治戚夫人,不僅是戚夫人被殘忍地殺害,連她兒子劉如意也被毒死。漢文帝的母親薄夫人,因為長得醜,劉邦沒有對她有多大的恩澤,所以外出代地躲過了呂太后的傷害。後來呂太后還是不放心,要劉恆回趙國當趙王,被劉恆推脫了,沒有回長安或者趙國,才沒有事情。呂太后殘害劉氏王,說明他對這些王的母親們爭風吃醋過,所以成一股惱二地害了劉邦的嬪妃們兒子們。
至於劉邦身邊伺候過的宮女,呂后把宮女分配出去,一個諸侯王分幾個,眼不見心不煩,這樣年輕的宮女們都走了。呂太后的目的有兩個,她兒子漢惠帝身邊要不了那麼多先皇留下來的宮女,二來用這些漂亮的宮女去腐蝕劉姓王的意志。
呂太后就這樣代替新皇帝處理了先皇的嬪妃和宮女們。這是新皇帝做不了主而太后們做主處理先皇的嬪妃們都典型案例。
三國時的曹丕,他在處理先王曹操的嬪妃們的事時,被他母親卞太后大罵豬狗不如。一個太后這樣罵自己的皇帝兒子,一定是有原因的。原來曹丕把先王的一部分嬪妃留在自己的後宮。這在民間就是「爬灰」,最可恨的是兒子扒了父親的灰,這些嬪妃本來就是卞太后的「姐妹」,她們一起伺候國先王曹操,現在她們落在兒子曹丕後宮中,卞太后當然就覺得兒子「侮辱」自己。
隋朝的隋煬帝,在隋文帝還沒有死的時候,就調戲父親的宣華夫人。隋文帝死的當她晚上,隋煬帝就收留了宣華夫人以及先皇的後宮佳麗們。如果這些嬪妃不從新皇帝,結果一定不堪,非辱即死。
總而言之,先皇的後宮嬪妃,先皇在時,多數被冷落。先皇不在,就聽天由命了。所以,曹操臨終前,要哭,要給嬪妃們分香,交代她們要自食其力。結果呢?她們又被曹丕選入宮中,銅雀臺也不是安度歲月的地方。
縱觀歷朝歷代,老皇帝死後,留下的妃嬪被稱為「太妃」,對太妃的安排,完全看新皇帝的臉色,關係好的,撫養過皇帝的,那自然不用說,榮耀一時,跟皇帝結下梁子的就慘了,有的連太妃的封號都不給,太妃的歸宿基本有三種情況,一是殉葬,二是出宮,三是留宮。
明仁宗皇帝朱高熾,死後5妃殉葬。
一是殉葬,宮人殉葬是秦以前慘無人道的制度,除北方政權外,中原王朝本來消失了,但明朝又興起一段時間,朱元璋死後,殉葬的妃嬪有46人,《彤史拾遺記》記載「太祖以四十六妃陪葬孝陵」,朱棣死後殉葬妃嬪宮女有30多人,就連有仁厚之稱的明仁宗朱高熾死後,都殉葬了5位妃嬪。
惇妃,因女兒嫁給和珅兒子,嘉慶時沒撈到太妃的名份,備受冷落。
二是出宮,唐朝規定,皇帝駕崩後,未生育子女的妃嬪必須出家為尼,《新唐書·后妃列傳》記載「及帝崩,與嬪御皆為比丘尼」;有的妃嬪生有兒子的,出宮跟著兒子過,比如康熙的成妃,出宮跟著兒子淳親王胤祐,榮妃出宮跟著誠親王胤祉生活。
壽康宮,清代皇太后居所,太妃們隨居於此。
三是留宮,按封建禮儀,太妃如果留宮,不會與新皇帝住一塊兒,但又為了體恤先朝的妃嬪,就將其與皇太后住一塊兒,皇太后住哪兒,太妃們遷居哪兒,太妃們平時歸皇太后管,比如明朝的慈寧宮,清沿明制,後來孝莊太后停屍於此,太晦氣,後來的皇太后不願住這,改住壽康宮,於是太妃們跟著住壽康宮。
古代男人可以三妻四妾,皇帝更是妻妾成群。中國古代真正踐行一夫一妻的皇帝只有明孝宗朱佑樘。其他皇帝只要有機會,就儘可能多納幾個妃子。
隋文帝和孤獨皇后算是「模範夫妻」。獨孤皇后去世之後,隋文帝在短暫的傷心後,馬上又納了兩個妃子。漢宣帝和許皇后也算是模範夫妻,也沒有耽誤劉詢另娶其他妃嬪。
中國古代,有的皇帝有數個妃嬪,多的更是有幾千個後宮妃嬪。以漢朝皇帝為例,劉邦大約有9個后妃,漢文帝有4個后妃,漢景帝有7個后妃,漢武帝有8個后妃。
這些還只是有史可考的后妃,如果加上那些沒有記載的后妃,可能會更多。根據史料記載,漢桓帝的後宮大約有五六千人。
俗話說一朝天子一朝臣,大臣尚且可以「傳承」,后妃卻無法「傳承」。那麼皇帝去世之後,無法「傳承」的后妃們將會怎麼處理。皇帝去世後,他留下的后妃的命運則不完全一樣。
皇帝去世之後,后妃的命運可能是成為太后、也有可能殉葬、前往封國、出家、頤養天年,還有可能被霸佔等。
皇帝去世之後,命運最好的后妃是成為皇太后。但是,能夠成為皇太后的后妃只是極少數,絕大多數后妃無法成為皇太后。一般情況下,皇后在皇帝死後會順理成章地成為皇太后。
新任皇帝的親生母親如果不是皇后,也有可能成為皇太后。比如,同治皇帝登基之後,原皇后成為東宮慈安皇太后,同治皇帝的生母慈禧成為西宮慈禧皇太后。
不是每一個后妃在皇帝死後都可以成為皇太后。后妃能夠成為皇太后,可以說是莫大的榮幸。有的皇太后甚至可以掌握國家大權,成為國家的真正領導人。比如,呂后、孝文帝竇太后、孝元帝王太后、慈禧太后等。
不同的朝代,對於非皇后和非新皇帝生母的妃子,有相應的制度。其他有兒子或者孩子的妃子命運也比較好。根據漢朝的制度,皇帝去世之後,有兒子的妃子可以到兒子的封國,成為一個封國的王太后。
比如,漢高祖劉邦去世之後,薄姬前往兒子劉恆的封國,成為代國的王太后。能夠成為一國的王太后,也是不錯的結局。在一國之內,可能擁有無上的權威和榮耀。
漢朝時期,有兒子的妃子大多可以成為一國的王太后。如果幸運的話,甚至可能完成逆襲,成為皇太后。薄姬先是成為代國的王太后,然後又成為漢朝的皇太后。薄姬不僅成了大漢的皇太后,後來又成為大漢的太皇太后。
唐朝時期,如果一個妃子沒有孩子,皇帝去世之後,該妃子則要出家為尼。最著名的出家為尼的妃子是武則天。唐朝時期,在皇城禁苑設有一些寺廟。這些寺廟的職能之一就是收養出家為尼的妃嬪,比如感業寺。
武則天本來是唐太宗的「才人」。唐太宗去世之前,留下遺詔,命令武則天和其他沒有孩子的妃嬪入感業寺出家。感業寺也因為武則天而聞名於整個唐朝。
武則天算是眾多出家為尼的妃子中,最幸運的一個。武則天抓住了唐高宗這根高枝,成功地俘獲了唐高宗的心。唐高宗將武則天帶出了感業寺,並且冊封為昭儀。武則天從昭儀又爬到了皇后的位子,最後成為皇太后、皇帝。
清朝時期,皇帝去世之後,他的妃嬪大多留在皇宮,成為太后、太妃、太嬪等。比如壽康宮就是清朝太皇太后、皇太后、太妃、太嬪的居住地。皇帝每隔幾天需要到這裡問安、行禮。
這類妃子的命運也算比較好,雖然不能掌握國家大權,卻也可以安享晚年,也可以享受一定尊榮。不僅可以保住小命,還可以享受榮華富貴。只是再也享受不到皇帝的「雨露」,一輩子終老於皇宮之內。相比較於其他王朝,清朝無子妃子的命運也算不錯。
根據漢朝的制度,皇后和新皇帝的生母會成為皇太后,有兒子的妃子會跟著兒子前往封國,那些沒有子女的妃子則可以出宮。這些妃子雖然不能在享受榮華富貴,卻也不用殉葬。出宮之後,這些妃子可以自由的婚嫁。
這些出宮的妃子可以自由的婚嫁,可以再一次享受愛情。這些妃子由於沒有孩子,也不得皇帝恩寵,在史書中可能沒有留下任何歷史的痕跡。
皇帝死後,有些妃子的命運可能比較悲慘。皇帝去世之後,繼任皇帝可能會霸佔老皇帝的妃子。這種情況並不少見,尤其是魏晉南北朝時期。隋唐時期,這種情況也不少見。
容華夫人和宣華夫人本來是隋文帝的妃子。隋煬帝登基之後,並沒有放過自己的「小後媽」。容華夫人和宣華夫人並沒有成為太妃,而是再一次成為隋煬帝的妃子。
武則天也算是被「霸佔」的妃子。武則天先是李世民的武才人,後來又成為唐高宗的武昭儀和武皇后。武則天不僅再一次成為妃子,還成為皇后、皇太后、皇帝。
相比較於被「霸佔」的妃子,最慘的妃子當屬於殉葬的妃子。殉葬妃子的命運最慘。在不少皇帝看來,妃子是皇帝的附屬品。皇帝去世之後,妃子也要跟著殉葬。古代時期,不僅妃子需要殉葬,不少大臣也可能要殉葬。
秦朝以前,活人殉葬的情況非常多。後來,活人殉葬逐漸被廢除。秦始皇去世之後,秦二世將所有沒有孩子的妃嬪殉葬。秦始皇去世之時,殉葬的妃嬪非常多。秦朝以後,妃子殉葬制度逐漸被廢除。漢朝時期,妃子基本上不需要殉葬。
明朝時期,朱元璋再一次恢復了妃子殉葬制度。朱元璋去世之後,沒有孩子的妃嬪全部殉葬,殉葬的妃子高達46人。明成祖去世之時,殉葬的妃子達到了16人(一說30人)。明仁宗朱高熾去世之時,殉葬的妃子共有5人。
明宣宗去世之時,殉葬的妃子8人(一說10人),明代宗去世之時,所有妃子幾乎全部殉葬。明朝5位皇帝,殉葬的妃嬪共有100餘人。
明英宗時期,廢黜了明朝殘忍的人殉制度。明憲宗時期,再一次明確不再使用人殉制度,人殉制度正式廢黜。
皇帝去世之後,妃子的命運不盡相同。最好的結果是成為皇太后,其次是跟隨兒子前往封國,再次是成為皇太妃、皇太嬪,第四是被新皇帝霸佔,第五是出宮成為普通女子,第六是出家為尼,最後是殉葬。
歡迎打開歷史寶藏。
皇帝死後他的老婆妃子們命運各異,而且情況多樣,先說特殊情況:
其一,皇帝的老婆一般就是皇后,皇帝死了,太子繼位,皇帝的老婆即皇后也就成了太后。
其二,我們知道古代匈奴單于死了後兒子是要繼承父親的老婆的,這種情況在中原王朝也發生過,比如楊廣,比如唐高宗。
其三,還有一種特殊情況。就是叛亂。叛軍殺死皇帝後,皇帝的老婆和妃子們情況及複雜了,有逃跑流落民間的,有直接被殺死的,有自殺的,有被叛軍佔有的。
其他情況還有幾種。
其一,老死。這種情況比較人性化。老皇帝死了過後新皇帝將父親的老婆和妃子們好好供養,不過一般對那些沒有生下子嗣的妃子們會進行遣返。
其二,殉葬。這種比較悲慘,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死後一些妃子就殉葬了。明代后妃殉葬制度比較成熟,有明文規定,並不是所有的后妃都要殉葬,比如那些生下兒子並且兒子被封藩王,這樣的后妃不用殉葬,但大多數后妃還是難逃殉葬的噩夢。
更多歷史類原創內容,歡迎右上角關注@歷史寶藏。
如果有子嗣,那完全可以母以子(女)貴,有自己府院。如果沒有給先皇帝生下一男半女,命運十分悽慌:
1,為先皇陪葬 ;2.守陵,入寺為尼,進觀為姑。乾陵、昭陵都有以宮人為主體信眾的寺院。武則天在太宗去世後 ,被安置於感業寺。3.出皇宮,回老家,贍養父母,嫁人成家是嬪妃最希望的。4.嫁給京城子弟、軍官也是不錯的歸宿。5.進掖庭宮,與犯罪官人女眷(如上官儀孫女上官婉兒,後為中宗昭容)一起做工。6.協助後宮女官打理宮闈後勤工作。他們好多人,幾乎再沒有見新皇可能。
對她們如何安排,完全是聽天由命,毫無個人自由可言。
皇帝放宮人回家,成為古代史學家讚美的仁政。
如果,好好看看《紅樓夢》裡的那些奴婢,就能理解宮人的命運相當悲慘。
武則天,從感業寺二次入宮,最後還改朝換代,最初得益於高宗的特殊眷顧。歷史上,也只有一個武則天。
三國時期,曹操特做銅雀臺,在臨死前下令自己的「後宮」全部遷往銅雀臺居住,不問政事,由朝廷奉養,閒時做點女工,賺點私房錢。
按規定,先皇后宮嬪妃除了皇后和新皇生母之外,其餘人都遷往宮中的某一處地方居住,或老死宮中,或再安排出宮和兒子們(也就是新皇的兄弟們)一起居住。
以明清時為例,紫禁城外的寧壽宮就是供太后和太妃居住的地方,康熙皇帝死後,雍正皇帝將父親的妃子全部移居寧壽宮,而自己的生母烏雅氏,雖然只是妃子,但母以子貴,可以居住在紫禁城東六宮居中的永和宮。嘉慶年間,寧壽宮也成為了太上皇乾隆的養生之地。
而紫禁城內的東西六宮就是新皇后宮嬪妃的居住地。東六宮以前後左右排列為:景仁、延禧、承乾、永和、鍾粹、景陽六宮;西六宮以前後右左排列為:永壽、啟祥、翊坤、長春、儲秀、鹹福六宮。
嬪妃住的越往前,地位身份也就越高、越受寵,在東六宮中排為最後的景陽宮,明朝泰昌帝的母親王恭妃,因為不受萬曆皇帝恩寵,只能孤獨地生活在景陽宮,而清朝光緒的愛妃珍妃也被囚禁於此,景陽宮也因此還有「冷宮」之稱。
清朝鹹豐皇帝死後,慈安和慈禧兩位太后就住在西六宮居中的長春宮,後面光緒繼位,慈禧為了表示歸政的意思,就搬到了西六宮中最末的儲秀宮居住。所以古代先皇帝留下的嬪妃基本也都是按照這一慣例,遷居皇城之中比較僻靜的地方頤養天年,也表明不準後宮幹政的態度。
在慣例之外,當然也有不少敢於改變慣例的皇帝,比如明朝太祖朱元璋立了祖制,先皇死後所有嬪妃一律殉葬,此舉是為了防備前朝後宮幹政的前車之鑑,自太祖以下:太祖朱元璋、成祖朱棣、仁宗朱高熾、宣宗朱瞻基、代宗朱祁鈺五朝的殉葬妃子就達一百多人。「以人殉葬」的祖制最終被英宗朱祁鎮廢除,從此大明再也沒有以人殉葬的惡習了。
除了殉葬之外,將先皇嬪妃放出宮也是慣例之外的處置,比如明朝正德皇帝朱厚照的豹房妃子,在他死後就被趕出豹房回家了,以及雍正皇帝依照康熙的遺命,將康熙還在世的妃子:宜妃、榮妃、惠妃、定妃等全部放出宮,讓她們和自己的兒子居住。
本文作者/狐史首丘:主寫三國,次寫明清,其餘百度,然後亂編,喜歡點讚!
自秦始皇開創皇帝制度至溥儀遜位,兩千多年的帝制時代,無數如花美眷入了宮門,多少悲歌因此而奏響,皇帝在時,無論怎樣,總有希望,皇帝去了,對於他們來說,或許是更大的悲劇,等待著他們的,是未知的。
尊禮
(圖一 左第一位母后皇太后呂氏,右最後一位聖母皇太后葉赫那拉氏)在古代皇帝逝世後,正宮皇后自不必說,當尊為皇太后,奉養於宮中,即使新皇帝不是她的兒子,她也是名正言順的嫡母。然皇帝生母地位的尊封卻經歷了很長的時間,在漢朝,漢章帝之生母賈貴人、漢質帝之生母虞美人,皆沒有得到尊封,只是在名號上稍有區別。到了東晉時期,始有皇太妃之封號,帝之生母才有了一個較為尊貴的名分。北周時期,宣帝踐祚,尊嫡母阿史那氏為皇太后,生母李娥姿為天元帝太后,此時生母與嫡母位分幾乎持平,到了唐朝,唐宣宗尊嫡母郭氏為皇太后,生母鄭氏亦為皇太后,而到了宋朝,帝之生母若在世,仍只為皇太妃,直到明朝,帝之生母才被正式提升到皇太后的位置,初期僅與母后皇太后以有無徽號區別,到了神宗踐祚,二宮同封,皆有封號,生母和嫡母的名分才完全一樣。而這群女人,在古代后妃中僅僅是少數。
養老
(圖二 左愨惠皇貴妃佟佳氏,右惇怡皇貴妃瓜爾佳氏)大部分朝代,不管有無生子,在皇帝逝世後,那些后妃都會被奉養在宮中,到了明清時代,部分有一定地位的妃嬪,還會被加以尊號,像明神宗的劉妃,被明熹宗尊封為宣懿太妃,掌皇太后印璽,行皇太后職權。更有如清朝康熙帝之貴妃佟佳氏、和妃瓜爾佳氏,因為曾經撫養弘曆,在雍正、乾隆兩朝格外尊崇,以皇貴太妃之尊居住宮中,格外優待。不過,這些能受到格外優待的妃嬪總是少數,多數妃嬪在皇帝死後,在宮中養老不過是等待死亡罷了,比如乾隆帝之晉妃富察氏,乾隆帝逝世時甚至還不到二十歲,苦苦熬過了二十多年的歲月才去世,這種煎熬,實難想像。
出家
(圖三 一代女皇武則天)尤其以唐朝時最為大家所熟知,這與一代女皇武則天脫不了干係,在太宗逝世後,他的一些沒有孩子的妃子被打發到佛寺裡為尼姑,只是武則天又與唐高宗攪合到了一起,後來成為了一代女皇。而皇帝駕崩,無子女妃子入佛寺為尼,也是古代處置先帝妃子的一個辦法。
留用
(圖四 宣華夫人陳氏)在歷史上的一些朝代,皇帝逝世後,沒有子女的妃子有可能被繼任君主收入後宮,不過多是少數民族政權,不過,隋文帝的宣華夫人和容華夫人在文帝崩殂後又侍奉了楊廣,而武則天在被從感業寺召還後又侍奉了高宗,不過,也是寥寥而已。
出居
(圖五 定妃萬琉哈氏和兒子履親王允祹)在漢朝,有子嗣的妃嬪可以到兒子的封地去,如漢元帝的傅昭儀就到了兒子定陶王的封地,馮昭儀就到了兒子中山王的封地。清朝康熙帝時期,他遺命有孩子的妃子可以出居其子在宮外的府邸,如宜妃出居兒子恆親王府邸,定妃出居兒子履親王府邸。相比於很多老死宮中的妃嬪,這些女人的命運可能會稍好些,只是也未必能盡善盡美。
殉葬
(圖六 明太祖朱元璋)妃嬪殉葬較為出名的是明初和清初,明朝自明太祖開啟了這個壞習慣,竟然復了先秦的殉葬制度,這對朱元璋一世功業可說是個不小的汙點,其後的成祖、仁宗、宣宗以及代宗皆有殉葬之嬪妃,直至英宗逝世前留下遺詔,廢除了妃嬪殉葬制度。而清太祖努爾哈赤的大妃阿巴亥也在皇太極等人的逼迫下殉葬,順治帝之庶妃董鄂氏自願殉葬,自此,再無妃嬪殉葬之事見於史冊。
慘死
(圖七 戚夫人)提起皇帝逝世,妃嬪慘死,可能最能想到的就是漢高帝的戚夫人,她為兒子謀奪太子之位,為呂雉所不容被活活製成了人彘,千古慘劇讓人唏噓不已。
帝制時代的后妃多數是悲劇性的,不管是老死宮中還是被迫殉葬,她們的命運從來都沒有掌握在自己的手中,留下的多是悽悽慘慘戚戚罷了。
古代老皇帝駕崩之後,接下來怎麼處理他的妃子,這事在不同朝代的處理辦法是不一樣的。大體上來說,最開始的時候,是直接跟著老皇帝陪葬。後來因為大家覺得殉葬太不人道,所以就改成了出家、軟禁深宮等多種方式。
反正不管是哪種方式,都有一個基本原則:那就是作為先皇的妃子,你以後不能嫁人,絕對不能給老皇帝戴帽子。
要想說清楚這個問題,我們得聯繫一下不同朝代的實際情況。不同的時代,遇到的問題以及發生的事情,都截然不同,
首先是秦朝,秦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封建王朝,所以很多事情都是開闢性質的。在處理妃子這件事上,也是如此。在秦朝之前,很多觀念並沒有那麼嚴苛。就連諸侯國國王的王后,在國王死後,也是可以再嫁的。
比如秦始皇他高祖母,那位宣太后羋月,在她老公秦惠王去世後,還和旁邊的義渠王生活了一段時間。就連秦始皇他媽,在秦始皇他爸死了之後,還和假太監嫪毐生了兩個兒子。後來,甚至還想弄死秦始皇,讓這兩個兒子做秦王。
正是因為有這樣的特殊經歷,秦始皇統一天下之後,對於妃子這個事就顯得特別慎重,甚至連皇后都沒立。而在秦始皇晚年的時候,如何處理自己妃子的問題,也擺到了他的面前。
當時秦始皇想了一下,覺得按以前的慣例來說,自己死後,這些妃子多半是有可能給自己戴帽子的,而且可能還會影響朝局。所以,乾脆自己死的時候,把她們都埋了算了。
自秦始皇開始,妃子陪著殉葬這個傳統,就一直延續了下來。
秦始皇去世後沒多久,秦朝就亡了,漢朝緊隨而來。漢高祖劉邦臨死之前,覺得秦始皇當年的做法不太人道。畢竟都是自己的枕邊人,直接就埋了,好像確實有點殘忍。所以劉邦最後決定:如果妃子有兒子,在他死後,妃子可以去兒子的王國做王太后;如果沒有兒子,那就養在深宮裡好了。
劉邦死後,呂雉獨掌大權,呂雉看著後宮一大堆女人吃乾飯,覺得好像也有點不太合適。所以後來,呂雉把這些女人分成了兩類。一類是被劉邦臨幸過的,以後還得留在宮裡,或者也有可能被呂雉直接殺了。還有一類,是沒被劉邦臨幸過的,這一類直接被賞賜給了那些大臣王爺,用以拉攏人心。
自此之後,整個漢朝,基本上都延續了這個制度。不過,到漢武帝的時候,略微小改了一下。因為漢武帝的時候,諸侯王的王國,基本上都被裁撤了。所以,就算是有兒子的妃子,也很難再去王國就藩,因為壓根連王國都沒了。這樣的妃子,也同樣被養在宮裡,這也成了後來很多王朝的常態。再之後,霍光輔政的時候,又想了個新招,乾脆直接讓這些被養著的妃子,去給老皇帝的陵墓守陵。
漢朝之後,緊接著就是三國兩晉南北朝,這是一個比較混亂的時代。而且,因為北方遊牧民族南下,遊牧民族的道德觀念,和中原不太一樣。很多遊牧民族的父親去世後,兒子可以直接繼承父親的女人。所以這就導致不同的政權,處理這個問題的結果不太一樣。
比如南方的幾個王朝,因為自詡繼承了中原正統,所以在這方面基本上和漢朝差不多。但也存在拉一些沒有子嗣的妃子,去給老皇帝陪葬的現象。
而北方的很多政權,情況就比較複雜了。老皇帝死了之後,妃子有可能被拉去陪葬,也有可能被關在深宮一輩子。還有一些尊崇遊牧民族傳統,新皇帝直接繼承老皇帝的妃子,都是有可能的。更有甚者,北魏還有立子殺母的傳統。如果某個妃子生了兒子,這個兒子又被立為儲君。那麼這個妃子在兒子被立為太子的時候,就一定會被老皇帝殺掉。
南北朝之後,就是隋朝。隋朝有點特殊,因為只傳了兩代。而作為開國皇帝的楊堅,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只有一個皇后,沒有任何妃子。直到最後幾年,娶了兩個妃子。在隋文帝死後,楊廣又讓其中的宣華夫人再次入宮,做了自己的女人。
隋朝之後的唐朝,在這方面的情況,則更加近似於漢朝。有兒子的妃子,在老皇帝去世後,去跟隨兒子就藩上任。沒有兒子的,高等級被留在後宮頤養天年,順便給老皇帝燒燒香。低等級的則是直接去廟裡出家,去廟裡給老皇帝祈福。
不過,唐朝的情況也有點特殊,因為唐朝離南北朝太近,還是深受北方遊牧民族思想的影響,所以皇室內部的關係比較亂。老皇帝的妃子,就算出了家,也有可能被新皇帝看中後再召回來,比如武則天這個特例。但總的來說,老皇帝死後,沒兒子的妃子要去出家,這個制度是沒錯了。
唐朝之後的宋朝,文化更加開明,所以基本上就已經廢除了人殉制度。宋朝的皇帝死後,妃子基本上就不用陪葬了,要麼被養在深宮,要麼去給皇帝守靈。因為宋朝王爺沒有封地,所以那些妃子就算有兒子,也沒法去隨兒子一起就藩,自然也就只能繼續留在宮裡了。
宋朝之後的元朝,因為最早出身遊牧政權,所以在這個問題上,則相對野蠻一些,在一定程度上恢復了殉葬。另外,元朝的歷史比較亂,開頭的忽必烈和結尾的元順帝,這倆位加在一起,就幾乎佔了半個元朝的歷史。剩下的那些皇帝,因為各自情況不同,所以處理妃子的情況也不太一樣。但大體上來說,要比宋朝稍微殘忍一些。
再之後的明朝,則要分成兩段。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是個出了名的狠人。他臨死之前下旨,全面恢復了人殉制度。那些有兒子的妃子,還可以活下去,沒有兒子的就直接拉去陪葬。但是這個傳統,只傳了幾代。到了明英宗朱祁鎮在位的時候,朱祁鎮臨死之前,徹底廢掉了人殉制度,這些妃子便又能活下去了。
自朱祁鎮之後,後來的明朝,以及最後的清朝,基本上都再沒有過人殉的行為。那些妃子,要麼就是被養在深宮,要麼就是被派去守陵。雖說日子可能清苦一些,但至少不會有性命之憂了。
從古代嬪妃的這些結局,我們也不難發現:在古代的時候,女子的地位真的是很低,受時代限制,只能成為男子的附屬品。相對而言,還是生活在現代更好一些。那些大女主的言情小說當中,現代女性穿越回古代,被一群王爺和皇帝追求,看著確實挺爽。但如果真的穿越了,最大的可能,恐怕還是會獨守深宮,等老皇帝死了就被拉去陪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