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國土總面積15.67萬平方公裡,人口3681.64萬人(2016年常住總人口)。現轄太原、大同、朔州、陽泉、長治、晉城 、忻州、呂梁、晉中、臨汾、運城11個地級市。共計119個縣級行政區,其中,有85個縣、23個市轄區和11個縣級市。
119個縣級行政區中,國土面積最大的是呂梁市興縣,達3165.3平方公裡,約為省會太原的一半。最小的則是臨汾市侯馬市,只有274平方公裡。
就人口看,臨汾市洪洞縣最多,達74萬人。而臨汾市永和縣人最少,只有6.4萬人。
從地理位置看,最北的是大同市天鎮縣,最東的是大同市靈丘縣,最西的是運城市永濟市,最南的則是運城市芮城縣。
此外,山西境內海拔最高點在忻州市五臺縣,達3000多米,而最低點在運城市垣曲縣,最低處不到200米。
從經濟實力看,除市轄區外,呂梁市孝義市是山西縣域經濟的排頭兵,2016年GDP達328億元。
太原市(省會) :小店區、迎澤區、杏花嶺區、尖草坪區、萬柏林區、晉源區
古交市: 清徐縣、陽曲縣、婁煩縣
大同市:城區、礦區、南郊區、新榮區 陽高縣、天鎮縣、廣靈縣、靈丘縣、渾源縣、左雲縣、大同縣
朔州市 :朔城區、平魯區、山陰縣、應縣、右玉縣、懷仁縣
陽泉市:城區、礦區、郊區、盂縣、平定縣
長治市:城區、郊區、潞城市、黎城縣、武鄉縣、沁縣、沁源縣、襄垣縣、平順縣、壺關縣、長治縣, 屯留縣、長子縣
晉城市:城區 、高平市、 澤州縣、陵川縣、沁水縣、陽城縣
晉中市: 榆次區 、介休市、昔陽縣、壽陽縣、和順縣、左權縣、榆社縣、太谷縣、祁縣、平遙縣、靈石縣
忻州市: 忻府區 、原平市、繁峙縣、代縣、五臺縣、定襄縣、寧武縣、靜樂縣、神池縣、五寨縣、岢嵐縣、偏關縣、河曲縣、保德縣
臨汾市: 堯都區、 侯馬市、霍州市 、安澤縣、古縣、汾西縣、洪洞縣、浮山縣、冀城縣、襄汾縣、曲沃縣、隰縣、大寧縣、吉縣、鄉寧縣
運城市: 鹽湖區 、河津市、永濟市、絳縣、垣曲縣、聞喜縣、夏縣、新絳縣、稷山縣、萬榮縣、臨猗縣、平陸縣、芮城縣
呂梁地區:離石市、汾陽市、孝義市 交城縣、文水縣、嵐縣、方山縣、興縣、臨縣、柳林縣、中陽縣、交口縣
截至到2020年4月,山西省11個地級市,不含縣級市及市轄區,共有80個縣,有人口大縣洪洞、臨縣,也有人口不足10萬的永和、偏關等,受地形、氣候影響,發展千差萬別。80個縣分別是:
太原市3縣:婁煩縣、陽曲縣、清徐縣。
大同市6縣:渾源縣、天鎮縣、靈丘縣、左雲縣、陽高縣、廣靈縣。
。
朔州市3縣:右玉縣、應縣、山陰縣。
忻州市12縣:寧武縣、靜樂縣、神池縣、五寨縣、保德縣、河曲縣、偏關縣、岢嵐縣、定襄縣、代縣、繁峙縣、五臺縣。
陽泉市2縣:盂縣、平定縣。
呂梁市10縣:興縣、嵐縣、臨縣、方山縣、柳林縣、中陽縣、石樓縣、交口縣、文水縣、交城縣。
晉中市8縣:平遙縣、祁縣、壽陽縣、昔陽縣、和順縣、左權縣、榆社縣、靈石縣。
臨汾市14縣:永和縣、隰縣、大寧縣、吉縣、鄉寧縣、曲沃縣、襄汾縣、翼城縣、浮山縣、洪洞縣、古縣、安澤縣、蒲縣、汾西縣。
長治市8縣:襄垣縣、平順縣、黎城縣、壺關縣、長子縣、武鄉縣、沁縣、沁源縣。
晉城市4縣:沁水縣、陽城縣、澤州縣、陵川縣。
運城市10縣:新絳縣、稷山縣、萬榮縣、臨猗縣、芮城縣、平陸縣、夏縣、垣曲縣、絳縣、聞喜縣。
山西省有「山河表裡」之美譽,下轄11個地級市,26個市轄區、11個縣級市、80個縣。
一、地理位置
山西省在全國的位置
山西省,簡稱「晉」,省會太原,是中國34個省級行政區之一。山西省地處黃土高原,黃河支流汾河流域和海河水系永定河上遊桑乾河流域。山西省東隔太行山與河北相鄰,西與陝西隔黃河相望,南與河南省接壤(一少部分以黃河為界),北與內蒙古毗鄰,總面積15.67萬平方千米。
山西省的地形是「兩山夾一川」,東部為太行山,西部為呂梁山,中部主要山脈由北向南有管涔山、恆山、五臺山、雲中山、太嶽山、中條山。中部還分布著零零散散的盆地由北向南依次為大同盆地、忻定盆地、太原盆地、臨汾盆地、運城盆地。
二、山西省行政區劃
山西省共下轄11個地級市,晉北3個地級市:大同市、朔州市、忻州市;晉中4個地級市:太原市、陽泉市、晉中市、呂梁市;晉南4個地級市:臨汾市、運城市、長治市、晉城市。
1、太原市
太原市,別稱并州、龍城,山西省省會,地處汾河谷地,總面積6959平方千米。
太原市下轄6個區:杏花嶺區、小店區、尖草坪區、迎澤區、萬柏林區、晉源區
1個縣級市:古交市。
3個縣:陽曲縣、清徐縣、婁煩縣
2、大同市
大同市,古稱雲中,總面積14176平方千米,位於山西省最北端。大同市有「中國煤都」之美譽,境內有中國四大名窟之一的雲岡石窟。
大同市下轄4區:新榮區、雲州區、平城區、雲岡區。
6個縣:天鎮縣、陽高縣、廣靈縣、渾源縣、靈丘縣、左雲縣。
3、朔州市
朔州市,總面積10662平方千米,地處山西省西北部。朔州誕生了西漢著名女詩人班婕妤、三國名將張遼、唐朝開國元勳尉遲恭、明朝首輔王家屏等著名人物。
朔州市下轄2區:朔城區、平魯區
1縣級市:懷仁市
3縣:山陰縣、右玉縣、應縣
4、忻州市
忻州市,古稱「秀容」,位於山西省中北部。忻州東臨太行連京冀,南界石嶺通太原,北隔長城攬雲朔,西帶黃河望陝蒙,總面積25180平方千米。
忻州市有「中華第一關」「天下九塞,雁門為首」的雁門關,雁門關位於忻州市代縣縣城以北約20公裡處的雁門山中,是古代長城上的重要關隘,以「險」聞名遐邇。
忻州市下轄1區:忻府區
1縣級市:原平市。
12個縣:靜樂縣、神池縣、五臺縣、代縣、繁峙縣、寧武縣、五寨縣、保德縣、偏關縣、岢嵐縣、定襄縣、河曲縣
5、陽泉市
陽泉市,總面積4451平方千米,位於山西省中部東側。陽泉平定縣有長城第九關——娘子關,娘子關是中國萬裡長城著名關隘,自古以來為兵家必爭之地。
陽泉市下轄3區:城區、郊區、礦區
2縣:盂縣、平定縣、盂縣
6、呂梁市
呂梁市,總面積21143平方千米,位於山西省中部西側。呂梁市因呂梁山脈由北向南縱貫全境而得名,是中國歷史唯一的女皇帝武則天的故裡。
呂梁市下轄1區
1區:離石區
2個縣級市:汾陽市、孝義市
10縣:興縣、臨縣、柳林縣、嵐縣、交口縣、文水縣、交城縣、方山縣、中陽縣、石樓縣
7、晉中市
晉中市,總面積16408平方千米,位於山西省中東部。晉中市有世界文化遺產——平遙古城,晉中是晉文化的發祥地之一,更是晉商文化的搖籃。
晉中市下轄2
2區:榆次區、太谷區
1市:介休市
8縣:平遙縣、和順縣、左權縣、昔陽縣、靈石縣、壽陽縣、祁縣、榆社縣
8、長治市
長治市,古稱上黨,因取「長治久安」之意而得名長治。長治市位於山西省東南部的上黨盆地中,地處山西、河北、河南三省交界處,總面積13864平方千米。長治市有「中國神話的故鄉」之美稱。
長治市下轄
4區:上黨區、潞城區、潞州區、屯留區
8縣:平順縣、黎城縣、武鄉縣、壺關縣、沁源縣、沁縣、長子縣、襄垣縣
9、晉城市
晉城市,古稱建興、澤州,位於山西省東南部,地處晉豫兩省交界,總面積9484平方千米。晉城古時為古煤鐵之鄉,素有「三晉門戶、太行首衝」的美名,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
晉城市下轄
1區:城區
1市:高平市
4縣:澤州縣、沁水縣、陵川縣、陽城縣
10、臨汾市
臨汾市,總面積20589平方千米,位於山西省西南部。臨汾有「華夏第一都」、素「棉麥之鄉」和「膏腴之地」等美譽。臨汾市煤炭資源豐富,是中國三大優質主焦煤基地之一。
臨汾市下轄
1區:堯都區、
2市:侯馬市、霍州市
14縣:洪洞縣、浮山縣、曲沃縣、古縣、安澤縣、翼城縣、蒲縣、汾西縣、大寧縣、隰縣、永和縣、襄汾縣、吉縣、鄉寧縣
11、運城市
運城市,古稱河東,因「鹽運之城」得名運城,運城位於山西省西南端,總面積14106平方千米。運城誕生了關羽王勃、柳宗元、司馬光、關漢卿等歷史人物。
唐代詩人王之渙《登鸛雀樓》「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詩中的樓指的就是鸛雀樓。鸛雀樓,又名鸛鵲樓,因時有鸛雀棲其上而得名,位於永濟市蒲州古城西面的黃河東岸。
運城市下轄
1區:鹽湖區
2市:永濟市、河津市
10縣:臨猗縣、稷山縣、夏縣、平陸縣、芮城縣、絳縣、垣曲縣、萬榮縣、聞喜縣、新絳縣
省內轄11個地級市,119個縣、市、區 太原市:杏花嶺區 小店區 迎澤區 尖草坪區 萬柏林區 晉源區 古交市 清徐縣 陽曲縣 婁煩縣 大同市:城 區 礦 區 南郊區 新榮區 陽高縣 天鎮縣 廣靈縣 靈丘縣 渾源縣 左雲縣 大同縣 陽泉市:城 區 礦 區 郊 區 平定縣 盂 縣 長治市:城 區 郊 區 潞城市 長治縣 襄垣縣 屯留縣 平順縣 黎城縣 壺關縣 長子縣 武鄉縣 沁 縣 沁源縣 晉城市:城 區 澤州縣 高平市 陽城縣 陵川縣 沁水縣 朔州市:朔城區 平魯區 山陰縣 應 縣 右玉縣 懷仁縣 晉中市:榆次區 介休市 太谷縣 祁 縣 平遙縣 靈石縣 壽陽縣 昔陽縣 和順縣 左權縣 榆社縣 運城市:鹽湖區 空港新區 永濟市 河津市 芮城縣 臨猗縣 萬榮縣 新絳縣 稷山縣 聞喜縣 夏 縣 絳 縣 平陸縣 垣曲縣 忻州市:忻府區 原平市 定襄縣 五臺縣 代 縣 繁峙縣 寧武縣 靜樂縣 神池縣 五寨縣 岢嵐縣 河曲縣 保德縣 偏關縣 臨汾市:堯都區 侯馬市 霍州市 曲沃縣 翼城縣 襄汾縣 洪洞縣 古 縣 安澤縣 浮山縣 吉 縣 鄉寧縣 蒲 縣 大寧縣 永和縣 隰 縣 汾西縣 呂梁市:離石區 孝義市 汾陽市 文水縣 中陽縣 興 縣 臨 縣 方山縣 柳林縣 嵐 縣 交口縣 交城縣 石樓縣
山西有85個縣,山西(簡稱晉),別稱三晉省會太原市,是中華民族發祥地之一,被譽為「華夏文明搖籃」,素有「中國古代文化博物館」之稱。山西因居太行山之西而得名,東依太行山,西、南依呂梁山、黃河,北依長城。山西是典型的為黃土廣泛覆蓋的山地高原,地勢東北高西南低,海拔多在1500米以上。屬於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冬季漫長,寒冷乾燥;夏季南長北短,雨水集中;春季氣候多變,風沙較多;秋季短暫,天氣溫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