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問答集合

為什麼武松在張青處得了行者服裝後就一直當自己是行者了?_武松為什麼叫行者而不是打虎

取暖基本靠抖說: 梁山好漢的身份印證了一個道理:假作真時真亦假。 在宋朝有這樣一條法律,人犯了罪如果出家就可以…

取暖基本靠抖說:

梁山好漢的身份印證了一個道理:假作真時真亦假。

在宋朝有這樣一條法律,人犯了罪如果出家就可以免除刑罰,否則就會被追究法律責任。行者武松和花和尚魯智深全都是犯罪以後被迫出家,用出家人的身份來掩蓋自己的罪行,所以必須咬牙裝下去。如果讓人看出來是假行僧,每天從南走到北從白走到黑,還總想親人的嘴,那他肯定繼續被官府緝捕,然後被判重刑的。

薩沙說: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其實很簡單,武鬆化妝成行者後,認為這個身份對他很重要,可以保命。

在水滸眾多人物中,除了李逵以外,可以說武松的罪最大。

武松血濺鴛鴦樓,殺了蔣門神、張團練和張都監一家,另外還有蔣門神2個徒弟和2個差役。

這次一共殺了19個人。

所謂殺人償命,欠債還錢,武松當然是必死無疑了。

就算放在今天,也屬於特大案件,絕對是公安部年度十大督辦案件。

所以,當時對於武松追捕遠遠超過其他人:城裡閉門三日,家至戶到,逐一挨查,五家一連,十家一 保,那裡不去搜尋。知府押了文書,委官下該管地面,各鄉,各保,各都,各村, 盡要排家搜捉,緝捕兇首。寫了武松鄉貫、年甲、貌相、模樣,畫影圖形,出三千 貫信賞錢。如有人知得武松下落,赴州告報,隨文給賞;如有人藏匿犯人在家宿食 者,事發到官,與犯人同罪。遍行鄰近州府,一同緝捕。

這種情況下,武松想要自保,就只能去二龍山入夥做土匪。

但從這裡到二龍山,需要行走很遠,沿途的關卡很多,武松臉上是有金印的,幾乎不可能避過去。

所以,在張青幫助下,武松偽裝成頭陀。

其實,頭陀不難偽裝,關鍵在於那張度牒。

在宋代,正式僧人都必須有度牒,這是國家嚴格控制的。而那個被孫二娘他們害死的頭陀就有度牒,而且他的年齡和相貌和武松比較接近。

這樣一來,武松就很容易藉此躲過去了。

後來上來二龍山以後,武松也不是就在山上不動了,還需要經常下山執行任務。

由於魯智深是僧人,武松偽裝成行者同他結伴,是最合適的,幾乎不會被人懷疑。

所以,隨後攻打大名府時,武松偽裝成行者,到城內作內應。

攻打華州時,武松也是偽裝成行者,同魯智深一起先上了少華山。

而當時武松如此一個大漢,其實是很扎眼的,如果不偽裝成行者根本是寸步難行。

所以,武松也就沒有改裝,一直偽裝下去。

綠野萍蹤01說:

有讀者認為,施耐庵給梁山107人都起了個綽號,唯獨到了武松這裡就偷懶了,很潦草的把武松叫做「行者」。也就是說,梁山好漢中,只有武松沒有綽號。

其實,這種說法不太靠譜。《水滸傳》中的綽號,都是根據人物的出身、職業、狀貌、經歷、兵器等等得來的。關勝的綽號是「大刀」,是他手中的青龍偃月刀。武松綽號「行者」則是其身份的象徵,武松就是個行者。若說武松沒有綽號,關勝肯定也沒有,「大刀」算什麼綽號?

關勝以「大刀」為綽號,寓意為此人乃梁山「勇」的代表。關羽在梁山一分為三,宋江象徵其「忠」,朱仝象徵其「義」,關勝則以關公刀,象徵了梁山的「勇」。

既然關勝以「大刀」為綽號,其中深有寓意,那麼,武松「行者」的綽號又有什麼含義呢?他是不是因為在張青哪裡得了一身行者服裝,才一直當自己是行者了呢?

武松原本就是個行者

《水滸傳》中梁山三十六天罡都是有藍本原型的,武松在《大宋宣和遺事》、《宋江三十六人畫贊》、《七類修稿》中都是三十六人之一。其中,《大宋宣和遺事》、《宋江三十六人畫贊》中,武松的綽號都是「行者」。

至於武松「行者」這個綽號的來由是什麼,是不是因為殺人之後為了逃命而改扮成行者的,《大宋宣和遺事》沒說,也就無從得知了。不過,龔開的《宋江三十六人畫贊》中卻交代了武松綽號的來歷:

汝優婆塞,五戒在身。酒色財氣,更要殺人。

這是一首四言贊詩,是古代話本評書慣用的「致語」,專門描述人物、場景和故事的。這首關於武松的贊詩,就交代了武松綽號的來歷。

這四句話的大意是,武松原本是在家修行的「優婆塞」,已經受了三皈五戒。但是,武松並沒有安分修行,酒色財氣樣樣都來,而且,還要行兇殺人。

「優婆塞」,就是「行者」,男子在家帶髮修行就叫「優婆塞」。

卻說北宋開國皇帝趙匡胤未發跡時,曾經得到襄陽寺僧的關照,一位深通先天神數的老和尚給趙匡胤看了相,便厚贈趙匡胤,指引他去北邊發展。趙匡胤按照老僧的話,來到北邊,投奔到郭威帳下,開始了發達之路。

趙匡胤建國後,改變柴世宗禁佛滅佛的做法,開創了「儒道佛」三教並立的宗教時代。於是,佛教得以迅速的發展。當時,寺院享受各種優惠政策,出家人可以免除各種差役、徭役,不需耕作,不需從軍,犯了罪還可以進寺院躲藏。

於是,佛教迅速擴充,田間少耕夫、軍中缺壯丁的現象越來越嚴重。針對這種情況,北宋朝廷開始採取限制佛教發展措施。在這些措施中,就對出家年齡不斷進行調整,最高時規定男子二十歲才能正式剃度,進入寺院為僧。此前,一律在家帶髮修行。

據《大智度論》的說法,「自七歲至十五皆稱童子」、「凡年十六歲以上應呼行者」。

按照《宋江三十六人畫贊》的說法,武松自小便受戒修行,小時叫「童行」,過了十六歲就是「行者」。那麼,《水滸傳》中的武松是不是完全照搬了龔開筆下的武松呢?

可以說,基本上照搬了,列位看官不妨細讀武松的故事,大脈絡是不是與龔開所言高度契合呢?尤其是武松殺嫂時所請的四位高鄰,就分別暗喻了武松的「酒色財氣」。武松喝酒之後便要搞事情,就是龔開筆下的「優婆塞」。

所以,武松的綽號就是「行者」,並不是因為在張青那裡得了一套頭陀裝束便感覺良好,把自己當行者了。

武松與神秘頭陀的前世今生

從以上的解讀中,可知施耐庵基本上按照龔開的藍本,寫了一個《水滸傳》中的武松。這個武松在江湖上的故事裡並不是行者,但卻也是按照龔開的線索,以「酒色財氣,便要殺人」而將武松「打扮」成了行者。

但是,在武松被扮成行者這個情節裡,施耐庵寫得非常的精細,也非常的古怪。且讓我們再來讀一讀武松血濺都監府,二度來到十字坡,然後被張青、孫二娘裝扮成行者的細節,領略一番施耐庵筆下的「行者武松」。

書中寫道,武松在十字坡將息了三五日,因為官府追查得緊,張青、孫二娘便與他商議去哪裡投奔逃命。武松舉目無親,無處投奔,張青便想到了二龍山。

菜園子張青之所以想到二龍山這個去處,其中大有緣故。原來,孫二娘曾經麻翻了花和尚魯智深。幸虧張青及時趕到,魯智才避免了被肢解的危險。張青救下了魯智深,花和尚便去往二龍山,佔據了寶珠寺。

此處要特別提一筆,張青之所以能夠救下魯智深,施耐庵是設有伏線的。張青的綽號是「菜園子」,魯智深則是東京大相國寺管菜園子的,豈不是「下級」救了「上級」嗎?這其中,還有一條暗線,說的是張青做了花和尚的指路人,魯智深的正果裡有張青的一份功勞。

梁山好漢的綽號具有如此功效,武松的「行者」綽號自然有其深刻的含義了。

張青建議武松去二龍山,是個好主意,但如何能夠躲過官軍盤查呢?孫二娘便想到了那個被麻殺的頭陀。母夜叉說,這個頭陀被殺之後,留下了一套完整的裝束,尤其是一對鑌鐵雪花戒刀:這刀時常半夜裡鳴嘯的響,叔叔前番也曾看見。

武松即將來到十字坡,戒刀便夜裡嘯鳴,說明了什麼呢?那個神秘頭陀的遺物中,還有一串一百單八顆人頂骨數珠,合乎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之數,對應著梁山一百單八將。這又是什麼意思呢?

武松穿上頭陀的裝束,感嘆道:「卻一似與我身上做的」。張青、孫二娘也不住的喝彩:「卻不是前生註定!」武松一身行者打扮,大搖大擺的告別了十字坡,張青、孫二娘卻在背後誇讚道:「果然好個行者!」

武松原本就是行者,與神秘頭陀本是一體。施耐庵在《水滸傳》中,把武松的藍本原型一分為二,「優婆塞」的故事便交由神秘頭陀隱藏,武松殺人到極致,俗緣將盡,便回歸本真。果然如張青、孫二娘說的那樣,是「前生註定」。

施耐庵以武松的話,悄然隱藏著神秘頭陀與武松之間的關係,那身衣服就是為武松定製的。《水滸傳》中沒有交代武松的身高,而憑這身「卻一似與我身上做的」直裰,就可判斷武松也是「長七八尺一條大漢」。

武松原本就是頭陀,不是因為在張青處得了行者服裝後就一直當自己是行者了。

行者武松回歸本真

十字坡武松穿上原本屬於他的頭陀裝束,一路直奔二龍山。來到孔家莊時,又遇到了宋江。

宋江因為厚愛武松,便勸他一起去投奔花榮。此時,武松顯得十分低調,語氣中充滿了出家人對世俗的厭倦,以及人生的頓悟。武松說:

哥哥,怕不是好情分,帶攜兄弟投那裡去住幾時!只是武松做下的罪犯至重,遇赦不宥,因此發心,只是投二龍山落草避難。

沒做行者的武松,何嘗有如此覺悟?酒色財氣,快意恩仇,殺人如麻,哪曾有過悔過之心?想當初,為了報復張都監栽贓陷害,手持鋼刀連殺一十五人,更多的無辜死在了武松的刀下。此時,因為回歸本真,才自知罪孽深重,難以得到寬恕了。因而,一心要去二龍山落草。

武松為何要去二龍山,而不願繼續追隨宋江了呢?「陰謀論」認為,武松此時便看透了宋江。這就奇葩了,武松剛剛回歸本真,難道就修得了智真長老的功果,能夠一眼看到未來?

武松接著說:

只是由兄弟投二龍山去了罷。天可憐見,異日不死,受了招安,那時卻來尋訪哥哥未遲。

假如說武松能夠一眼看穿宋江,那就得反看「陰謀論」了。武松要招安,宋江則肯定是要造反的,所以,「陰謀論」說武松與宋江志不同道不合,不願隨宋江去清風寨,而要去二龍山落草避難,等待招安了。

其實,武松一心要去二龍山,並不是與宋江分道揚鑣,而是真心實意的去做行者。因為,二龍山上有一座寶珠寺,不正是「優婆塞」期滿之後,正式出家了嗎?

做行者之前的武松,本來就是個行者,是神秘頭陀的一個江湖分身,按照龔開所說的「酒色財氣,便要殺人」來演繹藍本故事。因而,行者服裝只是喚醒了武松的本真而已,並不是因為這套服裝給了武松裝逼的模樣。

行者武松行者無疆

武松一心要去二龍山,宋江也不再相勸,臨別之時,宋江告誡道:

兄弟,你只顧自己前程萬裡,早早的到了彼處。入夥 之後,少戒酒性。如得朝廷招安,你便可攛掇魯智深、楊志投降了。日後但是去邊上,一刀一鎗,博得個封妻蔭子,久後青史上留一個好名,也不枉了為人一世。我 自百無一能,雖有忠心,不能得進步。兄弟,你如此英雄,決定做得大事業,可以記心。

不得已引用這麼一大段原文,因為宋江的話實在有點感人。我絕不贊同「水滸陰謀論」,而十分感動宋江對武松的勸誡。宋江的這番話,與智真長老對魯智深正果的「預言」有異曲同工之妙,說的就是武松日後的「正果」。

智真長老是佛家高僧,引導了梁山的一大佛家弟子。但這件事不能光佛門一家幹了,梁山另一大佛門弟子就得由道家的「天魁星」來勸誡了。因為,魯智深、武松雖然入了佛門,但他們卻上應道家星煞,是道家的「妖魔」。武松還將與一百單八將一起「替天行道,保境安民」,那串數珠便是憑據。

這串數珠,原本也是暗示就是武松的,神秘頭陀怎麼能上應北鬥星煞呢?武松才是一百單八將之一呢。所以,神秘頭陀就是《水滸傳》中暗藏的武松的分身,武松做行者,就是張青、孫二娘說的「前生註定」。

宋江一見武松,猶如智真一見魯達那樣,都斷定他們必定有英雄的「正果」。我曾經多次解讀過智真長老贈予魯智深的四句偈子,花和尚的正果就是在抗金保境中為佛門立下不世之功。

《水滸傳》中有除了武松有「日後但去邊上,一刀一槍」搏取功名的伏筆外,還有楊志發過這樣的誓願。因而,武松上二龍山落草大有深意。一方面是入寶珠寺正式修行,另一方面與楊志會合,這兩人必定是要去邊上殺敵報國的。歷史真實中,「招安巨寇」就是一個抗金英雄。

《水滸傳》後來的故事,確實寫到了武松、楊志聯手打擊金兵的英雄事跡。這段故事就是宋江率領梁山好漢蕩平曾頭市。

上了二龍山的武松,牢記宋江的勸誡,再也沒有狂飲爛醉,酒後搞事情了。也沒有再枉殺一人,真正做了行者。但是,在打擊金兵的戰鬥中,武松卻沒有放下屠刀,而是與魯智深一道攻打曾頭市的正東大寨。

史文恭何等將才,聽說正東大寨是魯智深、武松攻打,立即調兵遣將強化防守。

梁山總攻開始後,魯智深、武鬆緊緊追擊曾頭市的另一個漢奸蘇定,在正北大寨與楊志會師。這就是武松將成為抗擊英雄的預寫伏筆,而且,施耐庵沒有讓蘇定死在武松的戒刀下,以亂箭射死了一個金國的漢奸。

這就是《水滸傳》中的行者武松,行者無疆,殺敵報國,是真正的大英雄。

無論續書怎麼污衊武松,都不能抹殺好漢武二郎的英雄形象。而這個英雄並非一出場就是英雄,他就是一個「酒色財氣,便要殺人」的行者,行者修行,替天行道,才是真正的大英雄。武松絕不是因為得了張青的一套行者服裝,才提升「逼格」的。

最後,解釋一下為何有人說武松沒有綽號

容與堂本《水滸傳》中在武松裝扮成行者之後,有一首贊詩,是這樣說的:

打虎從來有李忠,武松綽號尚懸空。幸有「夜叉」能說法,頓教行者顯神通。

原本,打虎的人是武松,若以「打虎將」做武松的綽號是最合適的。但是,這個綽號卻先給了李忠,所以,武松的綽號就一直沒有落實。「懸空」並不是沒有,而是暫時沒有。大概,有的讀者誤讀了這首贊詩,才得出了武松沒有綽號的結論。

武松的故事重在「行者」,打虎不過是其江湖上的好漢行為,以「打虎將」為綽號,就不會有英雄的行者。而李忠沒有打過老虎,卻以「打虎將」為綽號,其中的寓意比武松的綽號還要深刻。甚至,還要「嚇人」。

至於李忠的綽號有何深意,是如何「嚇人」的,得另做文章來解讀了。

酒肉行思的旅呈說:

大叔很久沒用宇宙萬物共性研究高級觀察者的身份來回答問題了,雖然友友們會覺得這個身份不靠譜,但誰也無法否認萬物確實存在共性,而大叔說出以下研究時,相信有部分友友會點頭認同!

很多小朋友戴了個變身器,一按,就一直以為自己是奧特曼!

大叔家的豬兒買了魔法棒之後,天天夜裡把掃帚拿到房裡,老說自己的名字是哈利波特。

隔壁老王穿上白色練功服後立馬成了宗師,在公園裡輕一揮手,就震倒了十幾個打太極的老頭老太!

路邊修車檔穿制服的年青小夥子怒斥車主:你懂還是我懂?

多少警察,就算脫了制服,一樣除暴安良!

都說人生如戲,其實每個人都是天生的影帝影后,只不過沒有銀幕上的明星可以演那麼多角色而已!不知道友友們有沒有發現,很多道具或制服都有一種魔力,一旦穿上了,馬上就能長期代入角色!

如果武松拿的是張青的鋤頭,他一樣可以認為自己就是菜園子,不過行者服可以站C位,他當然就歡欣接受,賣力出演了!

揚韓若鑫說:

一個人若將一件物件喜愛到極致,大致會隨身佩戴。武松將張青夫婦贈送的一身行者裝束居然穿了一生,到死也未曾脫下。那武松是不是真的把自己當行者了?

武松本來屬於問題青年,年少時一拳打昏了本地樞紐,未曾細察之下以為出了人命,遂倉惶亡命於江湖。多年以後,打聽到樞紐未死,又打起了回鄉探兄的念頭,這才有了景陽岡打虎,獅子樓鬥殺西門慶的精神故事。

從行者裝束穿了一生這件事情可以看出:武松對法律與因果報應,很有些敬畏之心。打死樞密使,這個是要償命的,因此外逃。殺死潘金蓮與西門慶姦夫淫婦,這種行為在古代屬於懲惡揚善、合情合理之舉,決不會判決死刑。因此武松選擇不再出逃而昂然向官方自首,也是緣於身在公門,對法律法規瞭然於胸之故。

按照武松的人生規劃,大致也是兄弟倆親密無間、相依為命,自己也是老婆孩子熱炕頭而己。可樹欲靜而風不止,哥哥武大郎慘遭姦夫淫婦殘害而魂歸地府,這對武松的心靈打擊無疑是巨大的。儘管手刃了仇人替兄報了仇,正常的人大多也會心灰意懶,產生遁入空門的念頭也絲毫不奇怪。

但這需要一個契機,而張青夫婦之舉無疑是恰逢其時。當武松穿上這身行者行頭,張青、孫二娘不禁由衷讚嘆:「卻不是前生註定"。這句話擊中了武松心裡最柔軟的地方,想想自己自小由哥哥養大,如今自己唯一的親人卻慘遭毒手,這個世上對自己而言已了無牽掛。何況自己在飛雲浦、鴛鴦樓又殺人無數,犯下了彌天大罪,世界雖大卻沒有了自己的立足之地,而遁入空門,青燈古佛,洗滌自己浴血的靈魂也未嘗不是一種選擇。

看著自己這一身出家人、行者的打扮,武松不禁啞然失笑:罷罷罷,儘管未曾剃度、又何曾念佛頌經,如今因緣際會也算是與佛有緣,索性做個出家人,再擇時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吧。

此刻,換上一身行者行頭的武松,無論內心與外表皆成了帶髮修行的行者。徵方臘後,武松毅然決然的選擇在六和寺正式剃度為僧,才成了一個真正的佛門弟子。

把盞常聊說:

徽宗年間,即使是出現了皇帝昏庸、奸臣當道、盜匪四起的昏暗局面,但是對於大多數人來說,但分有點退路、也是不願意成為一個所謂的綠林好漢的。

在野豬林,林衝眼看著就要被董超、薛霸給害死了,魯智深救了他要殺兩個公人時,他不是還拼命阻攔呢嗎。阻攔的目的,無非是不願意把自己徹底的逼向絕路。

本已經打算投奔梁山的宋江,得知皇帝大赦天下自己死不了的時候,不是也立馬來了個一百八十度的大轉彎,寧可發配江州,也不肯上山入夥的嗎。

林衝、宋江這樣,武松也同樣如此。殺了西門慶,發配孟州的路上,在十字坡與張青相識後,張青就勸他殺了公人,前往二龍山去投奔魯智深。他為什麼不去呢?即使不願意殺了無辜的公人,也可以讓他們自己回去呀。可他為什麼不呢?這只能說明:他即便臉上被刺了字,永遠都會帶上了一個賊配軍標誌,但是不到萬不得已時,他也不願意去幹打家劫舍的營生。

醉打蔣門神後,被張都監誘騙到了府中,見面之初,面對著張都監幾句奉承話,武松還不是當即就表示:若蒙恩相抬舉,小人當以執鞭墜鐙,伏侍恩相麼。中秋之夜,當張都監在酒桌上說要把玉蘭許配給他時,你敢說他心裡就一點都沒有動心嗎?

所以,即使是在「若要官、殺人放火受招安」的年代,但分有一線活路,絕大部分人也還是願意安分守己的活著的。那麼,為什麼血濺鴛鴦樓後,張青、孫二娘給他換上行者的衣服,不過是讓他以一個行者的外表而逃出孟州去投奔二龍山。可他卻從此就沒有換下這身行頭,而自覺自愿的以一個出家人自居了呢?

要我說,在經歷了這麼多的磨難以後,九死一生的武松心已經死了。如果說在蜈蚣嶺殺蜈蚣道人是一種發洩的話,那麼在孔家莊為了點吃喝而撒野,就有些無理取鬧的味道了。也許,這就算是他在收斂前所表現出來的最後一次發洩吧。

到了二龍山,以及後來又到了梁山之後,有誰還看見過武松有什麼豪放之舉嗎?

是的,武松的英雄氣,自打上山入了夥以後,就沒了……

也許正因為此,他才心甘情願的在梁山做一個好漢了。也正是因為此,他才在宋江說出「望天王降詔早招安,心方足」的話時,率先拋出了「今日也招安,明日也招安,冷了弟兄們的心。」這句反對言論的。

是的,此刻的武松,唯一的目的就是有個能安身立命的地方,讓自己度過餘生罷了。其它的指望,怕是已經都灰飛煙滅了。這也就是在徵討方臘以後,他為什麼會留在六和塔出家的根本原因了吧。

哀大莫過於心死,是也!

聾王異史說:

晚上會鳴嘯的刀是頂級利器、108顆人頂骨數珠是佛家至寶,度牒是難得的官方證明,對於背著十九條人命的逃犯,行者身份無疑是最好的護身符,這個身份就是武松的宿命,和他的結局是對應的。

都是命中注定,武松在到十字坡之前,有個和武松長得差不多的頭陀被孫二娘做了人肉饅頭,按張青的介紹,那個頭陀如果活著也是一條好漢,「歸來的遲了些,已把他卸下四足。」這個頭陀就是給武松送貨的,武松需要遮擋臉上的金印,這頭陀有鐵箍;武松需要通行證,這頭陀送來了度牒;武松需要武器,這吃齋念佛的頭陀偏偏帶關兩把殺人無數的好刀;特別是那串人頭頂骨佛珠,是人間難得的擋災避禍的護身符,武松在惡戰中,用胳膊換了一條命,就是這串佛珠保佑;巧得狠,頭陀的身高、年齡,就連相貌都和武松差不多,衣服好像量身定製的,因此這些物件都是冥冥中安排好的,

武松和女人犯衝,和他親近的第一個女人是嫂嫂潘金蓮,也是個苦命的女人,因告發男主人猥褻,被逼著嫁給又矮、又醜、又窮的武大郎。見到武松後真情流露,用半杯酒撩逗武松,結果被嚴辭拒絕;和西門慶勾搭成奸,害死武大郎,武松殺死了這個多情的女人。

後來張督監又給他介紹了個玉蘭,沒想到是給他設的美人計,武松放鬆警惕,差點被害死。回到張府,武松「握著樸刀,向玉蘭心窩裡搠著」,將她殺死。其實玉蘭很無辜,是張督監的道具而已,死的太冤枉。

十字坡遇到了孫二娘,雖然野性十足,卻非常對武松的口味,於是動了心,於是一會說肉饅頭裡有人小便處的毛,一會又問:「你家丈夫卻怎地不見?」又說:「你獨自一個人不冷落?」就像一條發情的公狗。當孫二娘脫了綠紗衫,解了紅娟裙子抱假裝被蒙倒的武松時,武松更是調皮,「把兩隻手一拘拘將攏來,當胸前摟住,卻把兩隻腿望那婦人下半截只一挾,壓在婦人身上。」關鍵時刻,孫二娘的丈夫出現了,結果武松好事沒成。

因此武松沒有女人緣,心灰意冷,當行者也算是心裡解脫。

開始只是把自己當作行者,在徵討方臘後,武松看到兄弟們死的死,殘的殘,特別是自己也丟了一條胳膊,厭煩了世間爭鬥,領悟到那身行者衣缽就是上天對他的暗示,於是頓悟,留在六合寺中出家,過清淨淡然的生活,被封清忠祖師,活到了八十歲。

寤寐獨歌說:

武松為兄報仇殺了潘金蓮、西門慶;為施恩出頭,醉打蔣門神,奪回快活林,但隨後遭張都監設計陷害,其中就包括都監府蘭兒美人計一節,後來武松血洗鴛鴦樓!

諸多人命在身,又受到了蘭兒的陷害,蘭兒雖非得已,但也有可恨之處,前邊又有潘金蓮因謀殺親夫,這一切可能使武松已勘破紅塵,無所世俗的留戀了!

正好張青處有一套行者的行套,能幫武松逃脫官府的追捕,時間長了,武松也就從心理上認可了自己行者的身份,這就呼應了武松最後出家六和塔的結局!

直爽的老滕說:

俺二叔是個聰明人,一生行俠仗義,太多的殺戮,又不得不殺!不能留著這些害人精:救武大,殺財主,西門慶,王婆,潘金蓮,血濺獅子樓。鴛鴦樓又連殺一十八口大大小小貪官汙吏,蔣門神等,就連愛他的女僕,丫鬟婆子也一刀弊命。據說:俺二叔殺壞蛋最多!

俺二叔武藝精湛!:是少林寺學的,慧根深厚,佛心永駐!直到十字坡孫二娘,張青賣人肉包子,武二打店後,幡然悔悟:一命抵一命,殺生不可涉!雖然壞蛋多,但也有個別無關之人,當見到戒珠,頭箍,戒刀,僧衣時,決心向佛,雖然有避當朝,但仍立志:懲惡揚善,只殺貪官汙吏,為百姓除奸。此佛性也!自此,俺二叔二龍山,梁山泊參加了農民義軍,替天行道!

俺二叔自十字坡後以行者之名,行走天下!行佛陀之義,譽滿人間!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瓦要問答網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evawelsh.com/archives/3727

作者: 瓦要問答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