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茂公,本名徐世勣,字懋功,這也就是《隋唐英雄傳》裡面徐茂公的來源。
由於立有大功,賜姓李,名字就成了李世勣,古代和皇帝一個姓是榮光,可名字和皇帝有重疊是大不敬,皇帝不開心估計得讓你光榮。姓名不重要,性命才重要,於是李世勣再改過姓之後再次做出第二次選擇——改名。不過他不像後來趙匡義和趙光美兄弟,把匡字改為了光,他的方法是一做二休,就是做出改名的動作,直接把「世」字休掉。
這樣鼎鼎大名的李勣誕生,這也就是後來不見徐茂公的原因,徐茂公就是李勣,李勣就是徐茂公。
李勣並未參加玄武門之變,所以對李世民沒有擁立之功,不過由於在封疆拓土方面,尤其是在唐高宗朝滅掉高句麗方面有巨大功勞,並且為人謙虛謹慎,所以一直備受恩寵。
李勣主要戰績有三個。一是跟隨李靖大破突厥,消除大唐北方邊患,並為李世民報了渭水之盟的恥辱;二是剿滅薛延陀;三是在唐高宗朝,將隋煬帝和唐太宗均沒有完成滅國的對大唐危險最大的高句麗滅國。
李世民臨終前,運用高歡對待慕容紹宗的辦法,將李勣貶職,再讓唐高宗李治重用李勣,讓李勣對唐高宗感恩戴德,全力為大唐效力。
李勣一生基本不參與大唐混亂的宮廷鬥爭和政變,對統治者均是擁護態度,沒牽連到政治鬥爭中,在對外戰爭方面兢兢業業,不像李靖神鬼莫測,屬於穩紮穩打,能勝必勝,不能勝也不會大敗,因此一生沒什麼汙點,得到李世民和李治的信任。
公元669年,一代名將李勣溘然長逝,結束了名將的一生。
當時李治大哭,親自登上高樓送葬,讓太子李弘陪靈車送葬,並讓李勣陪葬昭陵,也就是和李世民和長孫皇后的墓地,墓地依照西漢名將衛青和霍去病標準,並仿照陰山等李勣取得戰功地方的建築模型,以表彰他的功績。
可不幸的是,到武則天時期,他的孫子徐敬業造反被鎮壓,武則天不但削去李勣的爵位,還將他的墓給掘開,又恢復了本姓徐,算是生得偉大,死後悽慘。直到唐中宗李顯在神龍政變恢復皇位後,才又恢復李勣的爵位,重新安葬。
大唐貞觀時期,此人主要擔負守邊之任。徐茂公就是徐世勣、字懋功,本為十三歲就劫道殺人的悍匪,後來在戰亂中成長為了大將。自喻生平殺人如麻,直到為將之後,才明白了能用兵法以活人。
- 此人在宋代開始流行的戲曲話本中,被改造成了文質彬彬、又智謀過人的徐茂公。
徐世勣投唐時,以獻城池與戶籍、人口土地之功而被特賜李姓,之後就改名為李世勣;唐太宗駕崩,避違去「世「字,又改稱:李勣。
唐太宗在位二十三年,李世勣出為邊將,遠離長安,駐并州守邊,守了十六年。
其人能徵慣戰、兵略出眾、治軍有方,軍功顯赫。鎮守并州時,突厥人聞其威名而遠遁。由此被太宗讚譽為「大唐活長城」。
《貞觀政要》唐太宗曰:隋煬帝勞百姓,築長城以備突厥,卒無所益。朕唯置李世勣於晉陽而邊塵不驚,其為長城,豈不壯哉!
然而,因為李世勣在玄武門事變中採採取了中立觀望以自保的態度,沒有旗幟鮮明的站隊,唐太宗對他是懷有戒心的。
太宗臨終前,對活著的貞觀元勳諸將,唯獨不放心李世勣,故而試探了一下,讓李世勣不知不覺的在鬼門關上打了個來回。
貞觀二十三年。
唐太宗臥病,當時勳臣舊將,尉遲敬德龍精虎猛的退休在家,每天聽歌舞煉丹藥,不問世事,太宗對其很放心。
程知節統領京城禁軍,重兵在握,太宗對他也很放心。
然而對將略才能出眾、而性格中有些首老鼠兩端的中立派李世勣,那是真不放心。
- 當時,李世勣已經從并州回到了京城。
於是,唐太宗對太子李治說:
「李世勣有大才,而你卻對他沒有什麼恩惠,朕現在準備貶他為外官。如果他奉詔之後立即出京赴任。待朕死後,你應當立即召其回京,並授他僕射之職,他就蒙受了你的恩惠,必定為你盡死力。」
又說:
「如果李世勣接到詔書後,不肯離京,而留在京城觀望。那麼就由你以太子身份下令逮捕他,然後迅速定罪,立即殺了他,決不能猶豫。」
- 李世勣在玄武門事變時,以「只奉國家明詔,不聞帝王家事」為理由自保觀望,終究是在唐太宗內心留下了陰影。所以才要這樣考驗他一下。
當天太宗下詔,命令李世勣出任疊州都督。
而李世勣接到命令後,竟然連家也不回,直接走馬出京,急赴疊州上任去了。這姿態做的,說真的也是用力過猛了。
唐太宗聞知後,估計是否會在心裡暗罵一聲「有才無膽之輩」,就不得而知了。
李世民終究是胸懷無雙的千古一帝,最終沒有因猜忌而屠勳臣,使李世勣在高宗朝為大唐滅高句麗立下了赫赫軍功。
然而,正是李世勣那句讓唐太宗暗自耿耿於懷「不聞帝王家事」的託辭,差點兒就徹底葬送了李唐天下。
在唐高宗想立武則天為皇后時,以長孫無忌為首的元勳重臣們極立反對。
高宗李治的壓力是山大的!
然而已避諱改名的李勣,又在關鍵時候祭出一句「不聞帝王家事」。
在高宗問其態度時,李勣聲稱:
「皇帝欲立誰為皇后,屬帝王家事,無須問大臣。」
這就給了長孫無忌們狠狠一擊,也讓唐高宗與武則天喜出望外。從而為武則天打敗勳臣、最後以「武周」取代李唐,鋪上了第一塊磚!
如果唐太宗地下有知,會如何?
必是拔劍斫石而怒言:「恨不斬此猾賊!」
然而,素以「以不站隊的純臣」標榜自己的李勣,萬萬沒想到的是,自己的孫兒李敬業卻是非得要站明隊伍的人。
公元684年。
武則天廢唐中宗李顯與睿宗李旦,以太后身份臨朝稱制,女皇稱帝的局面擺出來了。
李勣之孫李敬業完全沒有繼承其祖父的不站隊精神,在揚州起兵反武則天,兵敗。
雌威大發的武則天恨屋及烏,命令將李勣從墳墓裡挖出來剖棺銼骨揚灰。
然後,又下旨剝奪了其族之國姓「李」字,複姓為徐。
這時候,李勣又重新變成了徐勣!
【圖來自網絡】
這個李績,就是徐世勣,被演繹成隋唐演義的徐茂公----徐世勣,因為軍功被賜姓為李,也叫李世勣,後改名李勣。
唐太宗李世民立太子李治以後,一直太子擔心不能控制權臣。當時李績大破突厥,開疆拓土,出將入相,功勳卓著,為人謙虛謹慎,取得勝利多把功勞推讓給部下,在軍隊威信很高。
於是,李世民設宴,對李績說:"我準備把年幼的太子託付給大臣,想來想去沒有比卿更適合的人。你過去不遺棄李密,現在難道會有負於朕嗎?"李績一聽,立刻感動的流淚橫流,趕忙推辭,發誓自己一定要保護太子,忠於李氏宗室,並且咬破手指,以血為誓。喝到最後李績沉醉不醒,李世民就脫下自己的御服給他蓋上。李績得暴疾,李市民自剪鬍鬚,為之和藥。李績頓首出血泣謝。從此對太子忠心耿耿,盡心盡力。
沒過幾年,李世民覺得自己身體不行了,就對李治說:"我現在準備貶李績為外官。如果,他得到任命以後,進宮表示不願去,立即找個理由殺之。如果他遲疑拖延,將來你不能用他。如果他立刻出京,說明此人忠心,可以信賴。我死後,你便立即召開回來,封為僕射,他蒙受你恩惠,必定為你盡死力。"
於是,李世民上朝宣布任命,派李績出任疊州都督。李績結果連家也沒有回,直接赴任。也許在路上,原以為可以做顧命大臣的他,卻怎麼也沒想到這樣的結果,真不知道如此忠心的他心中是何等悲涼。
李治即位,成為唐高宗,召李績入朝拜洛州刺史,接著又加封開府儀同三司,命他任同中書門下,參與執掌機要事務。這一年,又冊拜為尚書左僕射。
李世民如此布局,雖是精妙,但是可以看出他作為帝王,手段高超,冷酷無情一面。
但是事情就完了?沒有。
後來唐高宗要立武媚娘為皇后,李治和武則天便親自上門送禮,去徵求顧命大臣之首自己親舅舅長孫無忌的同意,但長孫閉口不談,褚遂良等幾位帶領百官反對,立後之事已無希望。
最後,唐高宗來到李勣府上,看有病沒有上朝的李勣。高宗說:「我準備立武昭儀為皇后,無忌、遂良等百官不同意,只好作罷。」
李勣不動聲色地說了一句改變歷史的話:「此乃陛下家事,何須問外人。「
這一下,唐高宗和武媚娘下定了信心,終於通過艱苦的鬥爭,把武媚娘推上了皇后寶座。
以後事情大家都知道,武則天等到高宗一死,便殺了權臣,最後也把李氏宗室幾乎全部滅掉。而李績則是得到重用,生榮死哀,死後配享高宗廟受祭,作為人臣,榮譽之極。
「榮耀歷史」用心為你解答。
《隋唐英雄傳》中,徐茂公是李世民軍師,料事如神,看來成就大事的人身邊標配諸葛亮式的人物,可惜的是徐茂公是小說虛構的人物,但是他卻有歷史原型,而且這歷史原型的名聲不輸於任何一個大唐開國功臣,他就是徐世勣,字懋功。本篇將全景展示大唐英國公的輝煌一生。
瓦崗寨風雲人物
早年徐世勣加入瓦崗寨反隋,是瓦崗寨大當家翟讓依賴的智囊。在瓦崗寨擊殺隋朝名將張須陀的戰役中,徐世勣表現出優異的軍事才能,面對張須陀的2萬精銳隋軍,翟讓已經讓親信收拾行囊準備跑路了,關鍵時刻徐世勣站出來,先是誘敵深入,隨後巧設伏兵,隋軍全軍覆沒,張須陀也戰死,瓦崗寨一戰成名。
也許是看出翟讓不是幹大事的人,徐世勣和王伯當商議後勸翟讓迎李密入瓦崗寨。李密出身士族,四世三公,襲爵蒲山公,有逐鹿中原的雄心,彼時剛剛和楊玄感造反失敗,正想東山再起,便接過了瓦崗寨的橄欖枝,「落草為寇」。李密是梟雄,怎甘心造反大業受翟讓掣肘,便設計殺了翟讓,徐世勣也差點被殺,幸得王伯當及時保護。李密做了瓦崗寨大當家的,為了安撫翟讓舊部,依然讓徐世勣、王伯當、單雄信等人領兵。
李密一心想攻克洛陽。洛陽為隋朝東都,天下中樞,西可入關中,南可入中原、黃淮,東可入山東,北可入華北、山西,隋朝還在洛陽周邊見了黎陽倉等糧倉,糧食充足,誰佔據了洛陽,誰就有資格逐鹿天下。洛陽由王世充鎮守,雙方鏖戰,李密先勝後敗,投降唐朝,徐世勣等人也一起降唐。
李世民得力大將
降唐後的徐世勣和父親徐蓋均被李淵賜姓「李」,故稱李世勣,自此跟隨李世民南徵北討。
武德三年,跟隨李世民擊敗宋金剛;
武德四年,跟隨李世民擒獲竇建德,逼降王世充,回到長安後李淵論功行賞,李世民自然第一,為上將,而李世勣功勞僅次李世民,為下將;
武德五年,竇建德餘部劉黑闥反撲,李世勣在洛水之戰擊敗劉黑闥部將高雅賢,穩定山東局勢;同年跟隨李世民討伐杜伏威,迫使其入朝稱臣;
武德五年,唐朝以李世勣為主將,討伐徐元朗,不久便斬獲其首級,再次平定山東;
武德六年,隨李孝恭、李靖討伐輔公祏,李世勣率部擊殺輔公祏,江淮平定;
國內統一之後,大唐又面臨邊患,李世勣等大將紛紛揮師北上。
武德八年,以李世勣為行軍總管,在并州大敗突厥人;
武德九年,李世民登基,為避諱,李世勣改名為李勣;
貞觀四年,李靖與李勣兵分兩路討伐東突厥,李勣遇突厥頡利可汗主力,一戰將其打得潰不成軍,隨後與李靖會師,獻策夜襲陰山,唐軍大獲全勝,李勣又率部阻斷頡利可汗撤退路線,俘虜五萬餘眾,東突厥滅亡;
貞觀十五年,薛延陀入侵,太宗命李勣出徵,唐軍大勝,因為戰功卓著,太宗封李勣一個兒子為縣公;
貞觀十九年,跟隨太宗徵討高句麗,作戰前期唐軍摧古拉朽,來到安市城,遇到頑強抵抗,李勣向太宗進言城破後屠城,這也暴露李勣沙場宿將的殺性,安市城內民眾驚聞要屠城,守城更加賣力了,唐軍遲遲不能攻克,因糧草不繼,天氣轉冷只能退軍,但是十多年後,李勣會再次站上這片土地。
李治的肱股之臣
太宗病重,自知時日無多,召太子李治交代後事,提到李勣,便對太子說:「你對李勣沒有恩情,現在我要將他貶官,等你做了皇帝之後再給他升官,這樣你就對他有恩,他也就能為你盡心盡力了。」
其實早在貞觀十七年,李治剛被立為太子的時候,太宗就降了李勣的官位,命他為太子詹事,已經將他作為未來的託孤大臣培養。李治登基後,立即將李勣從外地召回,任命為尚書左僕射,這便是唐朝的宰相了。
高宗乾封二年,74歲的李勣掛帥遼東道行軍大總管,統帥大軍徵討高句麗,完成太宗未竟之事業。大軍勢如破竹,次年便合圍平壤,高句麗王持白幡投降,高句麗滅亡,大唐設安東都護府管轄其地。
李治安排了隆重的獻俘儀式,首先在太宗昭陵獻俘,得意洋洋地向太宗宣示自己的功績,然後又在太廟獻俘,向列祖列宗再次宣示自己的功績,不久在含元殿舉辦受俘儀式,隨後又在南郊祭天,向上天稟告,可謂是過足了癮。而作為徵討高句麗最大功臣的李勣也是備受榮寵,風光一時無兩。
幾年後,李勣去世,享年76歲,高宗為其輟朝七日,並下令陪葬昭陵,參照漢之霍去病故事,仿照陰山、鐵山等山脈修建其陵墓,以表彰其擊敗突厥、薛延陀的功績,終唐一朝享受到如此待遇的也只有李靖了。
不過李勣去世後也並不安穩,武則天掌權後,其孫李敬業起兵討武,惱羞成怒的武則天下令將李勣掘墓砍棺,好在中宗復闢後恢復李勣一切榮譽,並遷址重新安葬。
深知為臣之道
李密被王世充擊敗後,入關投降唐朝,原本瓦崗所佔據的土地都交給李勣管理,有人勸他上表把土地、人口所有信息獻給李淵,便是大功一件。
李勣卻拒絕了,他認為這些土地都是李密的,要獻給唐朝也應該由李密來上表,而不應該是自己以此來邀功。於是他把土地軍民本冊一一整理,派人送給李密,由李密上表給李淵。李淵知道這件事情後,非常高興,稱讚其為「純臣」,當即封其為萊國公,賜姓「李」。
高宗李治想要立武則天為後,遭遇了眾人的反對,他召集長孫無忌、褚遂良、李勣等顧命大臣問策,李勣託病不去,即不當眾表態,而褚遂良則是堅決反對,李治感覺很為難,便暗中找到李勣,此時李勣表態立皇后是皇帝的家事,沒有必要問外人。由此李治堅定了換後的想法,這也是李勣最為人詬病的地方,混成了官場老油條,不再堅持原則,所以後來的武后亂政,李勣要付很大一部分責任,被武后掘墓算是一種報應懲罰吧。
說不清的歷史,窺一斑而見全豹。
歡迎關注「榮耀歷史」,一起感受歷史榮耀。
唐朝建立後,徐茂公(原叫徐世績,字懋功)一直為李世民和李治父子效力,尤其在關鍵問題上很有大局意識,是一個典型的靠得住,能打仗,善斷謀的關鍵少數幹部。
在為瓦崗軍效力期間,徐茂公一心力挺當時的天下豪傑李密。李淵建立唐朝之後,李密拉著隊伍歸順唐朝。這時,徐茂公不以擁有大量屬地自重,卻以魏公(李密)的名義交出自己的地盤。
這件事讓李淵心裡很是高興。他稱讚徐茂公是一個「純厚的臣下。」於是,對徐茂公大加封賞。
在與竇建德交手失敗後,他隻身回唐,在李世民的手不為將。這一階段,徐茂公大展軍事才能,跟李世民一起虎牢關抓住了王行本,平定了竇建德,打敗了王世充。被李淵封為下將後,又隨李世民幹掉了劉黑闥,徐圓朗,被任為左監門大將軍。
這時的徐茂公可謂一路高歌。李淵看到他忠心耿耿,便賜他皇姓——李。
李世民當上位後,為避諱皇帝的名字,徐茂公改名李績。李績是李世民的堅定支持者,629年大敗突厥後,他被時任晉王的李治給任了一個光祿大夫,行使并州大都督長史的職權。
這時候,徐茂公開始了在地方任職的生涯。637年,他被封為英國公。這一階段的他撫慰百姓,獎掖農耕,依法治軍,深得下屬厚愛。李世民對這個老部下很是信任,曾誇獎李績的鎮守之功:他在并州,這遠遠勝過修築長城啊。
到641年,李世民調徐茂公回朝任兵部尚書為止,他在李世民任皇帝後,前後十六年遠離朝堂,在并州任職。
徐茂公對李世民的忠心真是君臣關係中的佳話。649年,李世民對他和長孫無忌交待了身後之事,他在同朝元老中備受信任。在他死後,李治失聲痛器,罷朝七日。
可十五年後,孫子徐敬業把爺爺徐茂公坑了。那是後話,此文就不說了。
徐茂公原名徐世績,字懋功。因唐高祖李淵賜其姓李,故名李世勣(績)。後又因避唐太宗李世民的名諱,遂改名為勣。在唐朝歷史上,李勣可以說是一位極富傳奇色彩的人物,他出將入相,被封為英國公,是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早年跟隨李世民平定四方,後來成為唐朝開疆拓土的主要戰將之一,曾破東突厥、高句麗,功勳卓著,歷事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李治)三朝,深得朝廷信任和重用,被朝廷倚之為長城。
徐茂公先是隨農民軍首領翟讓在瓦崗起義,後來又隨從瓦崗軍首領李密,不過徐茂公為人比較講義氣、重情義也較忠誠,這從與李密相處共事就會看得出來,李密被王世充擊敗後,李密損失慘重,無奈之餘,李密和魏徵、王伯當等人率部分人馬歸降了李唐,徐茂公當時沒和李密在一起,於是接管了李密的剩餘兵馬,以及李密原來佔據的領地。後來徐茂公也打算歸降李唐,但徐茂公對李密忠肝義膽,他沒有將瓦崗寨的遺產直接獻給李淵,而是先交給李密,再由李密獻給李淵,這樣李密就立了大功。徐茂公將功勞歸於李密,李淵得知情況後,很感動也很高興,於是也很欣賞徐茂公的人品。李淵認為徐茂公是忠純之人,所以特意賜姓「李」,並厚加封賞。
另外還有一次,李世民打敗王世充,俘獲了單雄信,將要處死他。徐茂公和單雄信是老朋友,就為單雄信求情,遭到拒絕。徐茂公痛哭流涕,割下自己大腿的肉餵給單雄信,並說:「生死永別,此肉於你同歸厚土!」象徵著與單雄信同生共死。之後,徐茂公還收養了單雄信的子女。
從這幾件事徐茂公贏得了好名聲,好名聲往往是發展的資本,名譽好的人往往能贏得社會的認可,也往往名利雙收。自古以來,歷朝歷代對各方面優秀的人都尊敬有加並給予一定的物質獎勵,從而想在全社會形成一種積極向善向上的價值導向。對於這些道理,聰慧的李世民自然也不例外。李世民認為徐茂公忠義有威望,也欣賞徐茂公的軍事才幹,於是想將太子李治託付他。但又唯恐他身為兩朝元老,難以駕馭,就故意將徐茂公貶出朝堂進行考驗,徐茂公也非常聰明,當他接到朝廷的命令時,收拾好自己的行李,立刻就去上任了。
李世民貶掉徐茂公的另外一個目的就是想讓自己的兒子以後提拔他,使徐茂公對李治感恩戴德,讓徐茂公對李治死心塌地的跟隨效忠。
李治繼位後,召回李勣,任命他為宰相,但徐茂公懼怕盈滿遭忌,上表請求解除了左僕射職務,但仍以開府儀同三司的身份,參掌機密,決議國家大事。
李治想廢掉王皇后立武則天,於是召徐茂公,長孫無忌、褚遂良等人商議。徐茂公稱病不去,長孫無忌和褚遂良堅決反對。李治後來秘密去見徐茂公,再次提及立武則天為皇后一事。徐茂公回答:「此陛下家事,何必更問外人。」李治恍然大悟,於是定下了決心。後來,武則天專權,授意爪牙逼死長孫無忌,將褚遂良貶到荒涼之地,唯獨徐茂公安然無恙,得以善終。
及到後來,武則天謀奪李唐江山,徐茂公的孫子李敬業義憤填膺,擁立李唐宗室,發兵討伐武則天,後來李敬業兵敗,也連累到徐茂公,將他的陵墓毀壞,官爵諡號被取削,國姓也被收回。這時,徐茂公就叫徐勣了。
唐朝建立後,幫助李世民的徐茂公一直以出將入相的形式存在。
徐茂公原名徐世勣,字懋功,民間稱徐茂公。因為歸順李唐後,為李唐王朝開疆拓土,南徵北戰,立下了不朽的功勳,所以李世民賜其國姓「李」,又因為避諱李世民的「世」字,所以正而巴經地更名為李勣!
李勣,早年從軍瓦崗,後隨李密投身李唐。波瀾壯闊的一生中歷經唐高祖李淵、唐太宗李世民、唐高宗李治三朝,由於功績卓著而為人謙遜低調,所以贏得了李唐王室的高度信任,在有生之年,屢屢被委以重任。
其人生輝煌在於:隨英勇善戰的李世民平定四方:兩擊薛延陀,彈指一揮平定磧北;後又率兵遠徵,擊破了東突厥、高句麗,逐漸成為唐朝叱吒風雲的主要戰將。
作為初唐政壇、軍事方面的風雲人物,因為功勳卓著被朝廷倚為「幹城」,「凌煙閣二十四功臣」畫像他赫然在目;先後擔任過 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司空、太子太師等要職,後來被賜封為英國公。
總章二年(669年),李勣才去世,享年76歲,根據李唐王室詣意,冊贈為太尉、揚州大都督,可謂倍享榮耀,諡號為「貞武」,並獲陪葬昭陵的資格,後配享高宗廟庭。
應該是徐懋功。
勣 ,本姓徐,曹州離狐人。家富,多童僕。隋末,十七歲,跟隨翟讓起義。武德二年(619)隨李密投唐,高祖賜姓李,宗正寺將其入籍。李勣有河南、山東大部分地區,成為剛剛建國後的李唐朝重要軍事力量,成為對抗李唐勁敵,盤踞洛陽的王世充的主力。
李密叛唐,被殺。李勣為之著縗服收屍安葬,時人認為他很義氣。唐高祖李淵也不怪罪他。秦王李世民為上將,李勣為下將,打敗唐勁敵王世充、竇建德,也使弒殺隋煬帝而北歸的宇文化及難以立足。
與李靖一樣,李勣是李世民建功立業的兩位軍事家。
在影視劇中,徐懋公被塑造為可觀天文地理能掐會算的道仙。其實掩蓋了 作為唐朝文化發達的山東地區的高級知識分子的本質。
李勣是與高祖、太宗一道打江山的唐朝第一代軍事領導集團的核心人物之一。但是在國家政治生活中,李勣與李靖一樣,永遠保持清醒頭腦,他們與李世民及其小舅子長孫無忌,尉遲敬德,程知節等保持一定距離,他倆不屬於政治核心。
其年齡好像與太宗李世民同歲或略小一兩歲。但知進退,不輕易表露心機。因為李勣的長壽,使他成為高宗時期軍界最有影響的領袖人物。
他留給人們最深的印象是二個。
一是,協助高宗立武則天。當時李世民舊臣長孫無忌、褚遂良、裴行儉等堅決反對廢王皇后。在朝堂久持不決。當高宗在徵詢李勣時,李勣回答的非常明確:更立皇后,是你們自家事,不須向外人道。
明確了對廢王立武的支持,同時在根本上對長孫無忌褚遂良等人否決權的進行了徹底否決。
二是 屢次參與大的戰事。特別是唐朝協助新羅統一朝鮮半島後 ,李勣榮升第一人大唐安東都護府都督。668年,李勣去逝於任上。。
徐茂公又名李世績,後避諱李世民,改名李績。
要說徐茂公在唐朝建立後去哪兒了?
從不同的階段,我們看看他到底去幹什麼了?就明白了!
徐茂公本來是瓦崗寨的人,在李密投降李唐後,不久以後,武德二年,徐茂公也投降了,而且是把原先李密的屬地,以李密的名義獻給了李唐,加快了李唐統一全國的時間,被李淵封為萊國公,上柱國,後又改封曹國公。
王世充被俘後,班師回朝後,李淵封李世民為上將,李績為下將,一同接受榮光。
武德四年,竇建德舊部劉黑闥進攻宗城,當時李績被打敗,損失五千人,只剩下李績一個人逃脫。
武德五年,李績擒獲徐圓朗,兗州平定。
武德六年,李績和李靖李孝恭等討伐輔公佑,武德七年,李績在武康縣斬殺輔公佑,江南平定。
武德八年,李績為行軍總管,抵擋突厥頡利可汗入侵並州。
李績並沒有參加玄武門之變,以上李績事跡要說是幫助李世民,不如說是聽李淵的!
玄武門之變後,李績為并州都督,治所應該在并州,并州一個是龍興之地,一個是防禦突厥的前沿,要說李世民不信任李績,從并州的重要性來看,也說不過去啊!
李績參與滅東突厥之戰,除了李績父親死後,離職并州都督,以及李治遙領并州都督外,李績在并州一共呆了16年,大權都是在李績手裡,也就是說李績鎮守并州這麼長時間,并州免於突厥襲擾,功不可沒!
貞觀後期,李績參與薛延陀、高句麗的戰爭,李治上位後,廢王立武事件中,李績一番話,「這是陛下家事,關他人何事」,深得李治的心,直接導致長孫無忌集團勢力被覆滅。可惜後來孫子帶頭反對武則天,家族被牽連,隋末李績創下的基業,被孫子一朝破壞殆盡!
從以上可以看出,李績在投降李唐後,貞觀年間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并州鎮守。
徐茂公是《隋唐演義》中虛構的人物,一副道士打扮,是瓦崗寨的軍師,神機妙算,足智多謀。
雖然為虛構人物,但卻是有歷史原型的,他就是名列「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的唐初名將李勣(音jì)。李勣原名徐世勣,字懋功,跟隨魏公李密歸降大唐,被高祖李淵賜姓李氏,改名為李世勣,後為避李世民諱,改名為李勣。
早在李勣追隨翟讓瓦崗舉事時,就善於用計,展現出卓越的軍事才能,大敗隋朝大將張須陀軍隊,張須陀戰死。後來李勣、王伯當等擁立李密為主,李密自稱魏公,徐世勣被授為右武候大將軍。
李勣歸順大唐後,和唐初另一李姓名將李靖一同為大唐平定天下、開疆拓土立下汗馬功勞,平定竇建德、王世充、徐圓朗,滅東突厥、滅薛延陀、滅高句麗,大唐軍威所至,所向披靡。李勣因戰功擢升任同中書門下三品,位同宰相。太宗李世民去世,李勣和長孫無忌等一同為託孤大臣。高宗李治繼位後,李勣被拜為開府儀同三司、司空,位列「三公」。
高宗李治打算廢王皇后立武則天為後時,長孫無忌、褚遂良等顧命大臣強烈反對,問計於李勣時,李勣回答說:「這是陛下的家事,何必更問外人!」李治自此堅定了「廢王立武」的決心,而李勣也因此得到了李治和武則天的信任。李治東封泰山時,李勣為封禪大使;李治在南郊祭天時,李勣擔任亞獻,備享殊榮!
高宗總章二年十二月初三日(669年12月31日),李勣病逝,享年七十六歲。李治聞訊後為之悲哭,下令輟朝七日,冊贈李勣為太尉、揚州大都督,賜諡號「貞武」。又賜給棺木,允其陪葬於昭陵。
可惜李勣生前殊榮備至,但死後十五年,他的孫子徐敬業在揚州起兵討伐武則天,兵敗被殺。武則天下令追削李勣等人的官爵,將其掘墓砍棺,恢復本姓徐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