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強東說:「一定要從銀行貸款,千萬不要拿風投的錢」,很有道理,而劉強東創辦京東就是從風投融資才壯大起來的,而劉強東深有體會融資風投成本很高,主要是京東當年從多家銀行貸不到款,而是高瓴資本投資入股京東才壯大起來,高瓴資本每年從京東拿走多少利潤是應該得到的,京東如果沒有高瓴資本及時入股投資,京東早就倒閉了,而高瓴資本入股京東之後,要求京東組建京東物流,京東物流最燒錢,而高瓴資本有牽線引入紅杉資本、招商局集團、騰訊、中國人壽投資入股,而高瓴資本和騰訊是長期領投京東,這些投資人每年從京東拿走多少利潤,是他們應該得到的,那麼,劉強東才會說這個話。從目前很多貸款公司包括京東金條都是助貸業務,我的解釋是:你給一個平臺,別人來放貸這就是投資在你平臺放貸,我抽取平臺運營費%多少,你借的是別人的錢,放貸方就是投資人;相當於你借的是別人融資的錢,不是你自己的錢,你借到多少融資款,你可能要付出10倍、20倍、30倍把利潤還回去,某地公安局打掉一個特大套路貸案,這家感心恩集團的老闆還是90後,從事7一14天高炮放貸,被某市公安局抓捕,還跟民警狡辯說;那些急需用錢的來借714天高炮,就問他利息能不能承受,能承受就借,不能承受就不借,借了就要遵守遊戲規則,我們做714高炮,別人在我創辦的感心恩集團旗下的山西感心恩網絡科技有限公司借6000塊錢還5萬塊錢都很正常,因為別人投資了,你必須20倍、30倍、50倍的還給別人,別人開發這個也是要付出成本,是別人應該得到的,付出了成本就應該得到回報,這個感心恩集團就栽在了安徽一家催收公司手裡,才撥掉了,感心恩集團短短幾年時間近利潤就是幾百億,差幾十億就上千億利潤了,而安徽這家催收公司有點恐怖,催收員跟借款人說;有種去報警,讓警察來抓我呀?最後安徽這家催收公司也付出了代價,感心恩集團老闆也被判了無期徒刑。
劉強東是完全有資格說這句話的,能貸款一定要從銀行貸款,千萬不要輕易觸碰風險投資。尤其是智商不高的人,說劉強東站著說話不腰疼,自己已經熬出頭了,就不讓別人拿風險投資。典型的資本家的嘴臉,我就認為這些人不是狗放屁,就是沒智商。不用說是劉強東的位置,當年和劉強東一樣下海經商,接觸網際網路的有多少人?
最終你不也只看到一個劉強東嗎?剩下的那些人都是因為什麼而倒下的?你真的以為是不規則的市場競爭嗎?實際上,一個劉強東成功,後面就有100個劉強東因為風險投資而使自己這輩子都翻不了身。風險投資說得好聽,那只是官話。普通人真正能夠接觸到的風險投資,不過就是高利貸而已,只不過這個高利貸是雙方共同約定,明擺著的白字黑字寫出來的東西。
一分的高利貸,未來就要十倍,20倍,甚至百倍的償還。而且在未來一旦你的公司做大,你所有的公司決策都要受到風險投資的影響和限制,對簿公堂你都是贏不了的,因為你們白字黑字約定過。從來都不存在一個創業者能夠在通過自己的努力的情況下把風險投資趕走的。只存在的可能就是你做大了,風險投資會把創始人趕走,然後用資本侵吞一切既得利益。
有很多人說,你失敗了,風險投資的錢一點兒也回不來,那你成功了,就不允許風險投資拿回自己的應得利益嗎?說這句話的人,我想連創業都沒找過,工作都不一定找過吧。風險投資是什麼?你以為他只是投資嗎?你以為他只是拿回所謂的利息嗎?你以為所謂的利息只是利息,所謂的風險投資只是投資?你是當我傻子呢?還是當風險投資傻?
你以為風險投資投資失敗了,錢就是虧損的嗎?呵呵,不是,把自己的債務,自己的賠本的那一個部分證券化,然後以理財產品的方式賣向市場,去收割你們這群韭菜。所以風險投資投資成功了,是投資上市企業成功了,自己獲得千倍萬倍的收益。投資失敗了,也把他的負資產打包賣向市場,然後由你們這些韭菜去買,自己以為自己買的是理財產品,實際上就是風險投資兜底的,人家照樣可以拿著你們的錢撤出這一個所謂的失敗的創業公司,繼續風投。
風險投資是不會做虧本買賣的,即便表面上的虧損,也會想辦法通過金融市場的運作變成盈利。普遍的做法就是讓更多的人參與進來,尤其是網上這群韭菜。尤其是前兩年網際網路創新,你認為那些錢都哪兒去啦?創始人買豪車,買飛機幾百個億,他就都買這些東西嗎?
大多數都是被風險投資的那一群人圈走的。這些人永遠是贏家,不論投資的創業公司是成功上市還是灰溜溜地退出市場,風險投資都不會虧,他們只是賺多賺少的問題,但是即便他們賺的很少,那也是一個普通人這輩子都見不到的錢。
劉強東正是看到了風險投資的本質,風險投資狠起來不論是創業者,公司的高管,就是老百姓都在他們面前是個待宰的羔羊而已,只不過沒入這行的老百姓自以為風險投資如何了得,認為風險投資收割的僅僅是那些失敗的創業者,實際上簡直是狗屁不通。
劉強東說的這句話很有道理。
京東一路燒錢燒出了正果,劉強東應當對資本的屬性很有體會。資本是雙刃劍,這樣的通俗表述,都是很多人的體驗之後,得出的結果。
劉強東認為,一定要從銀行貸款。這是因為銀行的訴求點就只有利息,並沒有其他太多的附加條件,你貸到了款,按時按期地把錢給還了,大家都會非常愉悅。
資本投錢就不是這樣了,隨著資本對本金安全的更多考慮,隨著資本對股權投資收益率更多的考慮,很多的投錢條件苛刻到你不可想像。正是因為這樣劉強東才會說,千萬不要拿風投投的錢。就是這就像不幸的參加了網貸,所要付出的利息超越了你的想像。
從私募和風投的角度來說,以前十個項目裡面有兩三個項目成功,也就可以了,因為總體還是有錢賺的。現在不可能這樣了,希望每頭一個項目都能成功。以前看看PPT或者看到項目的模式和未來前景,就可能投錢。現在不會這樣了,非得看到帳目上盈利才肯投錢。
本文由波士財經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
劉強東曾在演講當中說到:「你拿到的融資不是你的財富,你拿到多少融資,你將來就要10倍、20倍的把這個還回去,風險投資的成本是全世界最高的。如果大家能夠從銀行貨款的話,一定要從銀行貸款,幹萬不要拿風投的錢。」
對劉強東所說的這話,我認為要客觀的去看待。
京東發展到今天這麼大的規模,有錢有實力,所以劉強東說出這話,貌似有一定的道理。
因為你一旦引入一些風險投資之後,股權就會分散,你必須出讓很大一部分股權來給投資人,這樣你在公司當中的控制權和話語權就大幅下降,如此一來,公司的發展就有可能不是由創始人說了算,而是由其他股東說了算,甚至有可能創始人都被踢出局。
比如目前劉強東持有的京東股權只不過是15%左右,雖然他有很大的投票權,但是因為大部分股權掌握在其他機構或者個人的手裡,所以京東並不是他一個人說了算,因此在京東發展過程當中,劉強東跟其他股東發生過一些爭議,甚至是衝突。
比如當初劉強東把京東物流和京東金融從京東剝離出來之後,就受到很大的壓力,京東一些大股東對劉強東做法都非常不滿,因此他們試圖通過奪取更多的投票權來限制劉強東,因此我們看到過去兩年時間,劉強東和京東自身的發展都是不太順利的,坊間就有一種傳說,一些資本打算合夥起來把劉強東踢出局,只是劉強東所持有的京東投票權比例太高,所以他們奈何不了劉強東而已。
所以在經歷這些事情之後,劉強東更意識到了對公司絕對控制權的重要性,劉強東本身是一個控制欲非常強的人,這點可以從他的一些言論看出來。
在2011年3月,劉強東接受媒體採訪的時候曾經表示:「個人對公司的控制不是來自股份的多少,而是來自於你能力有多強,你能把公司帶到什麼程度,所以我們從來沒有考慮過控制的問題,無能的人控制一個公司很可怕。」
2014年5月份,在一次新聞發布會上,劉強東再次重申了他的理念:「公司最大的風險來自內部管理的失控,高速增長的時候必須保持創始人對公司的絕對控制,大家看到很多不是由創始人管理的公司,需要花一半時間在董事會上,京東不願意花時間在內部爭鬥爭上。」
因此從公司長遠發展角度來看,公司控制權掌握在創始人的手裡會更有利一些,因為一旦控制權太過分散,很多股權都掌握在投資人的手裡,而這些投資人有可能往往考慮的是短期內的財務回報,而不是考慮公司的長遠發展,這對於公司來說是非常不利的。
甚至有很多有利於公司長遠發展的投資都有可能直接被董事會給否決掉,比如當初劉強東在發展京東物流的時候就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對,因為自建物流體系需要投入大量的錢,而且時間非常長,短期之內不僅沒有回報,有可能會出現公司虧損,而且事實證明確實是這樣的,京東在建立物流的前幾年一直處於虧損狀態。
只不過當初劉強東力排眾議,堅持要搞京東自有物流,而事實證明當初劉強東自建物流體系是非常正確的,物流現在已經成為京東的核心競爭力之一,所以才有了今天京東這個成績。
假如當初劉強東沒有頂住董事會的壓力,放棄自有物流體系的建設,說不定今天京東就不可能發展到今天這個地步了。
因此從公司長遠發展的角度來看,劉強東說能夠借銀行貸款,千萬不要用投資人的錢,這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但是對於初創公司來說,引入投資人其實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對絕大多數初創公司來說,很多人本身就沒有實力,沒有資產,很難從銀行貸款,在這種背景之下,如果企業沒有引入風險投資,而是利用自己的資金去發展,這種潛在的風險是非常大的,而且發展的步伐也會非常慢。
畢竟市場的競爭是非常激烈的,任何一個商業模式的出來,隨時有可能被對方模仿,在這種背景之下,想要在市場生存下來,你就必須比別人做得更好,走得更快,而想要在短期之內迅速發展起來,利用風險投資是一個必不可少的經歷。
通過引入戰略投資之後,企業可以迅速擴張,迅速推廣,把知名度、品牌打出來並積累大量的用戶,一旦把市場佔領下來了,那麼其他競爭的想要再進入難度是比較大的。
相反,如果一個企業有很好的一個商業模式,但如果沒有資金的扶持,僅靠自己的自有資金,或者借少量的銀行貸款,遲早有可能被市場淘汰掉,畢竟你不用風險投資別人會用。
當你在考慮想絕對控制公司而不想引入外部投資的時候,別人有可能馬上複製你的商業模式,然後通過引入戰略投資,在擁有大量的資金之後,他們就可以做大量的推廣,迅速佔領市場,然後把你排擠出市場,到時你在想翻身就很難了。
所以對於初創公司來說,引入戰略投資還是非常有必要的,因為引入戰略投資不僅僅是為了獲得更多的錢,更關鍵的是通過引入這些戰略投資之後,他們可以給你帶來更多的東西,比如管理、比如資源,比如人脈等等,這些東西對於初創公司來說,有時候甚至比錢還要重要。
比如對於一些初創公司來說,要是他能夠引入騰訊這種戰略投資,那麼不僅短期之內可以提高自己的名聲,更關鍵的是搭上騰訊這個平臺,還有可能獲得更多的流量扶持,在公司短期之內就有可能獲得迅速發展。
總之,對初創公司來說,如果大家沒有足夠多的實力,那我認為還是有必要引入風險投資的。
如果你能夠從銀行借錢,從金錢使用成本來看,的確要比從風險投資那裡拿錢便宜。其實,這是兩種類型的融資辦法,從銀行拿錢是借貸,從風投拿錢是股權融資,銀行只需要賺取利息,而風投需要賺取的是未來的成長性和投資回報。銀行貸款給你,一定是需要有相應擔保的;而風投投資給你,看好的是你及你創業項目的未來,需要承擔更大的風險。
因此,總體來說,劉強東說的話既有道理又沒有道理。如果你神通廣大,能夠從銀行貸出巨額資金,且無須任何擔保,當然誰都願意用銀行的錢,且銀行能夠忍受你幾年甚至十幾年虧損的狀態。
創業為什麼要拿風險投資?
這裡我們需要探討一下創業公司為什麼要接受風險投資?這就需要知道什麼是風險投資。顧名思義,風險投資是一種存在風險的投資形式,並要求投資者具備一定的抵抗風險的能力和經驗。從專業上來講,風險投資(英語:Venture Capital,縮寫為VC)簡稱風投,它是為初創企業提供融資的一種方式,風投投資創業公司,獲取創業公司的股權,以期未來獲得公司成長之後股權增值作為回報。
通常來講,風險投資公司是由具有相當專業水平的人士進行資金管理和決策,他們投資的創業公司並非普通的創業企業,而是具有極大成長潛力或具有獨特的科技創新能力的創業企業,投資之後,往往會助推創業企業資本市場上市。
風險投資雖然風險較大,但由於投資管理者和決策者具有相當的能力和經驗,並且具備對被投資公司的測評能力,因此,往往這種投資風險處於比較可控的範圍之內。但是即便再厲害的VC也不可能百發百中,投一家成一家,也有一些投資者出現投資打水漂的現象。
我認識的幾位投資人朋友,都存在一定概率的投資失敗案例。由於他們堅持投資人比投資項目更重要的理念,因此,他們針對一個創業者的第一創業投資失敗之後,往往會積極幫助創業者尋求第二次創業機會,並投資幫助創業者獲得成功。有幾個項目的成功,都是在連續投資兩至三次的情況下,才最終取得成功了,並且現在已經美國納斯達克上市。他們投出去的錢,已經獲得幾倍甚至幾十倍的回報,並且把錢順利變現出來。
另外很重要的一點便是,風險投資把錢給了創業者之後,往往會幫助創業者提供一些強勢的資源,比如你是一個智能家電的創業者,風險投資會幫助你尋找到電商平臺、直播電商等渠道,只要你產品出來,便會順利地進入渠道銷售。與此同時,投資者還會幫助創業者引進人才、培訓人才、做技術對接等,總之,畢竟他們拿錢了,就要利用他們手裡的一切資源,幫助創業者取得成功,然後順利上市,使他們投資儘量獲得最大的回報。
銀行貸款純粹是一種「借貸」關係
當然,如果你的創業項目還沒有被風險投資看上,或者你所做的創業項目根本不具備被風險投資看上的條件,只是為了滿足自己當老闆做生意賺錢的願望。如果想擴大規模,就只能夠自籌資金或者向銀行借貸。銀行借貸往往需要附加很多條件的,而且這錢是要還本付息的。當然,銀行也不會幫助你處理一些企業發展和成長的事情。如果你的創業項目失敗,基本上銀行也有辦法把他們貸給你的錢收回去。
一般情況下,如果企業經營確定性不強,未來的業務預期不明確,初創企業最好不要以自己的房產為抵押向銀行借貸,因為一旦錢花出去,市場預期未達到,而接下來你又沒有能力繼續融資,就有可能賠掉房子,企業倒閉。
通常需要向銀行貸款的情況是,未來的業務預期非常明確,比如製造企業已經拿到訂單,客戶已經預付了一部分訂金,但缺少資金組織客戶訂單的生產,這樣做銀行貸款,是確定性的,只要產品生產製造完成之後交付客戶,便會收回貨款交付銀行。
非常對,我現在兩個創業朋友已經崩潰了,跟投資者對簿公堂但是沒用,風投的錢一樣要還。當初聽信他們的鬼話投資款不用還,結果現在投資款變成了債務,百萬債務對一個技術員來說太難了,又不能去偷去搶,更重要的是可能永世不得翻身。因為債務很難還完,哪裡還有時間和精力去創業呢。
以前沒有注意到劉強東有這句話,但是他也是融資過來的吧,過來人的話才可信。
昨天去參加北方來南寧的一個風投洽談會,結果還沒開始談就開始要交錢,先交幾萬塊,這是收割的節奏啊,幸好沒有錢。
風投既然是借貸,國家為什麼不打擊呢,讓他們大量收割創業者呢,也許這是民間借貸的吧。創業者對簿公堂後都劃入民間借貸範疇,根本沒有能逃脫還債的可能。
作為創業者很同情兩位朋友,但是也沒有什麼辦法,但是驚醒了自己,絕對不要去拿風投。那是割人頭的。
對於劉強東先生的這番話,我雖然沒有聽見過,但是看了你的介紹以後,我覺得還是很有道理的。以前我也參與過分風險投資的談判,接觸過很多風險投資的業務代表,所以對於風險投資的運作方式還是比較了解的。
凡是正常經營的公司都涉及到融資問題。融資分為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一般的銀行貸款屬於直接投資,也是最為簡單的一種融資。銀行作為賣錢的商店,也需要找一個好的買家,所以越有錢的公司越是銀行爭搶的寵兒,有錢的老闆也是銀行的坐上賓。但真正需要錢的公司,悄悄是沒有錢的公司,需要借雞下蛋,需要從銀行借錢來發展,雖然要承擔相應的銀行利息,但是銀行利息,與公司的投入和產出相比,總體還是比較划算的。欠銀行的錢,到期就是還款或者付息,都是現金交易,現金借過來,然後現金還回去,銀行賺取的是利息收入;如果公司還不上錢了,最多就是拍賣資產或是用固定資產去還債。
風險投資,實際上是對公司未來的投資,公司發展前景的投資。風險投資也叫投資銀行,但是這個投資銀行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銀行,而是一種投資回報的關係。即通過對目標項目的投資,最後獲取投資收益,與銀行借貸相比,風險投資的回報率更高,投資周期更長。一般風險投資可以投資一家公司,也可以投資公司內的一個新的項目,投資人的目標主要是那些高科技類的公司,或是具有行業發展優勢的公司或是項目,不同投資銀行家,眼光不一樣,對未來發展趨勢的判斷也不一樣,投資可能成功也可能失敗,高回報與高風險並存,所以叫「風險投資」。
比如前幾年風險投資最為熱門就是共享單車,這是一個在中國境內興起的一個時髦的行業,風險投資者正是看中了這個行業的未來,所以成為分風險投資的寵兒。但是人算不如天算,由於共享單車的管理跟不上市場變化的實際情況,很多共享單車企業在紅極一時之後被淘汰,最顯著的例子就是OFO小黃車。劉強東的京東公司,由於屬於網際網路企業,在當時也是風險投資家們追捧的對象,但是京東在上市的前期,實際上也是有風險投資進入的,不然也無法到美國上市。
說到上市,這也是風險投資最為看重的地方。現在我們的很多創業板上市公司、A股上市公司中,很多股東都屬於風險投資公司。風險投資從考察投資項目開始,主要的投資對象就是擬上市公司,為什麼要選擬上市公司呢?主要通過風險投資或是戰略投資,給擬上市公司注入一定的投資基金以後,擴大了公司的註冊資本。風險投資進入公司以後,不計算資金利息,而是購買公司的股份。而這種股份是通過公司的資產評估以後,按照每股的淨現值來計算相應的股價,這是一個艱難的討價還價的過程,有的老闆為了獲得風險投資的投入,實際上也需要割肉,即本來今後上市以後,自己的每股價格可能會漲到20倍或是30倍,但是風險投資基金在上市前投入,可能每股就是2倍或者3倍的價格就會獲得公司大部分股權,我想立強東先生當初可能也是吃過這方面的苦頭,才會有這麼深刻的感受。
風險投資基金投入擬上市公司以後,會派人進入公司董事會,參與公司的決策,但不參與公司的具體經營,打破了很多民營企業老闆以個人說了算的傳統。待公司上市以後,過了兩年或是三年的鎖定期,風險投資公司就會通過在二級市場上出售自己的股票,上市後的股價可能是上市前股價的30到50倍。這樣風險投資就通過出售股票的方式,逐步直至完全退出所投資的公司,這就是風險投資的退出機制。通過獲得幾十倍,有的甚至上百倍的利潤,從而取得高額的回報。這也就是劉強東先生所說的「一定要從銀行貸款,千萬不要拿風投的錢」的道理。
綜上所述,劉強東先生所說「一定要從銀行貸款,千萬不要拿風投的錢」是作為一個企業家在運行管理企業中得出的切身感受。的確借銀行的錢我們支付的只有利息,而拿風險投資的錢,我們支付的是公司的股份,是拿公司未來股份上漲市值來作為交換和冒險,這就是風險投資與銀行融資的根本差別。
有道理,但是有多少企業可以從銀行拿到錢呢?馬雲也提及過:銀行的問題和運營機制與櫃檯式和當鋪是類似的,就說明要想解決中小微企業的融資難題,怎麼可能輕鬆地從銀行拿到錢?
為什麼說拿風投的錢代價更大呢?這是資本的本質決定的,資本家的錢是要錢生錢的,追求商業利益最大化,我們有個比喻:創始人和創始企業有時就像黃花閨女,條件不好,但是生得一副天生麗質的臉身材,這時就會有一個角色出現了:拉皮條的人,就是天使投資人,這麼說肯定會得罪人,但是天使投資人、這類的就是高級拉皮條的,因為錢往往不是天使投資人自己的,也是融來的,很多人的錢不知道如何投資,那就出現了專業投資人,所以左手資本的錢,右手創始項目,中間就是操作能力,個人的叫職業投資人,機構的叫天使投資公司。
天使投資公司或職業投資人一看到這天生麗質的黃花閨女,好呀,所以就給投資,相當於打扮包裝一下,他可不想和你結婚白頭到老,他是想把你打扮一下,儘快轉手,高賣賣出去,這時就比拉條皮還要強了吧,賣你,如果企業創始人同意,反正早晚也得賣肉這步,索性咱們就一起來搞定風投吧。這時進入資本圈子進入資本市場,這時你的背景背書也有了,也包裝打扮好了,然後就頻頻帶你去這些資本家相當於夜店那種,大家懂的。如果有人喜歡就帶回去,如果再喜歡就包了一二三年,但很少能直接娶你結婚的,A輪輪完了,進入B輪,C輪,輪數多了,創始人也想通了,也就成為了專業的資本市場的創始人了,然後可能進入更大的交際圈-上市,開始你的表演。
所以,一個好的企業一般不願意輕意接受資本市場的介入,如果那麼好,老乾媽為啥堅持不進?一個是充滿正能量的老乾娘,另一群是一絲不掛的交際花式的企業家,這就是資本市場的一個比喻和現實。
以上文字純屬虛構,如有雷同純屬巧合!如果認同可以關注小濤養花知識孫洪鶴,如果不認同就當一個笑話。交個朋友。
有。看風投的投資成功率和公司收益就懂了。 風投的成功率很低的,基本都是100個裡面死99個,成功一個。但是不僅不虧本,反而賺的不要不要的。這說明一個賺的錢遠超那些99的投資?其實不是。。而是那些99個的也沒虧多少。。。
問題就在這,失敗了,按理不是應該虧沒了嗎,不是投資入股嗎?這就是風投的壞,他們利用各種合同合約各種複雜到你想像不到的手段,控制那些被投公司,達成他們的目的。有的時候是讓投資變負債,股份他們還佔了。有的時候就是直接偷,破壞你的技術人員資金,轉移到他們真正看中的公司,你的競爭對手那,讓你死球背風投的債,那個公司躺贏(這個他們叫投賽道,把這個賽道的車全給控制了,然後就可以操縱比賽了。這個方向上有十個公司,他們全部投,然後全部控制下來,選一個公司真的頂,剩下那9個都給搞死)。
風投不一定跟你一條心,也可能故意害你 ,就算不害你風險也不會跟你一起背。而萬一賺了錢都是他們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