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體會:家中老母現年92歲,性格強勢,事事都管,總想當司令。
65歲以後幾乎都過生日,前年過90歲生日前,子女已經為她安排好了過生日的計劃,她惦記自己生日的事情:都誰來啥的,心情有些焦慮,吃睡不安了,然後就患上了皮疹,這樣就更上火了擔心影響過生日,接著帶她去去醫院看病,理療,最後生日過了,她自己弄的身心疲憊。去年我就改變策略了,同學說過了90算偷生,不能張揚過生日了,我就把這話學給她聽,她說那就不過了,我說好。這樣平平安安的度過了91歲生日。經驗說明人年紀太大精力體力都不足,經不起事,過生日人來人往聚餐鬧騰,折騰人老人易疲勞,疲勞免疫力下降就來病,所以老人不適合過生日。
生日是人出生的紀念日,總是要過的。怎樣個過好老人的生日,確實值得小心,弄不好,將大喜事變成了悲傷事。
這方面確有實例。有過於激動而亡的,過於興奮而亡的,吃食不當而病而忘的。從生理角度講,人老了,各器官老化衰竭,適應不了突然的高興、激動、悲傷、及熱鬧的埸合,適應不了各樣強烈的物理因素如音響、鞭炮之類。
再說,人老了,胃口弱了,消化功能差了,吃過分生冷硬難誚化的食物,反而不及家常便飯好。
所以,對老人的過生日,注意環境應該是,安靜的,輕鬆的。要保持老人平時生活習慣,不打亂其平素生活規律,同時,要嚴格注意飲食,飲量。注意,孝心用在平常的每日,不要太注重生日這一天的形式。
我以前聽過這樣一句話:人到了一定的歲數最好忘記自己的年齡。這句話其實是很有深意的,意思是說,別總想著自己的年齡,比方說今年八十八了,明年八十九了,後年這不就奔九十了嗎?而且往往來說,歲數越大好像越恐懼,總覺得快離開這個世界了,除非糊塗到不知道恐懼了,整天活在恐慌當中反而折壽,有好多百歲老人早已忘記了自己的年齡,什麼都太過「清楚」 ,什麼都太過計較,是活不到一百歲的,也就是說首先要想得開,看得開,心胸要開闊。
至於過生日,應該是世界範圍的傳統習俗吧,有條件的,講究的,重視的可以把生日搞得很隆重,很浪漫,甚至大操大辦興師動眾的。家裡條件差的,或是不怎麼講究重視的,可能簡簡單單過一下有那麼個意思就行了,甚至連個生日蛋糕都不買。
而我們家,屬於把生日看得相當淡的那一種,我從小到大48年沒過過一次生日,每一年的九月七日我都會忘記已經到了自己的生日了,根本沒有這種意識。我不過生日,我姐我妹自然也不會過了。主要原因是我父母不重視生日,不講究這個,沒拿這當回事,我媽親口對我說 ,她從小到大就沒過回生日,我爸也是這樣,我們也沒為他們過,甚至我父親當年六十大壽、七十大壽的時候,我們當兒女們也意識不到,也沒有人為他獻上祝福,都在心裡默默祝福和祈禱。
不是我們不孝順,平常對父母挺好的,除了我以前喝酒惹父母生氣,不過後來戒了,徹底戒了,主要為家庭考慮吧,我甚至覺得父母的意識很超前,我覺著尊重他們的生活習慣,順著父母來就算孝順了。主要習以為常了,當然我也不希望我的兒子為我過生日,他不需要記得我的生日,只要平常聽我的話,我說的對他得聽,知道尊敬我就行了。甚至有一次我還告訴他說:「將來我不在了,不需要墓地,那一座座墳頭看著挺滲人的,我喜歡親近大海,那就海葬吧,想我的時候就到海邊溜達溜達,如果不想我、不懷念我就不用去了,心裡要是沒有我,人去了有什麼用?有意義嗎?證明什麼?即使過清明也不要去。」嗯,在我的觀念中生日和忌日都無需記得,只要在父母健在的時候,潛意識當中有這樣一種概念:老爸老媽過得還好嗎?身體好嗎?錢夠花的嗎?就可以了。
「人老了不要過生日」這句話,通常是老人之間交流時相互告誡的一句話,年輕人可不敢這麼說,也說不出口。這種說法,舊時,在農村比較流行,就是現在,在老人中依然還有這種說法。也就是說,這種說法是從舊時流傳下來的。
要理解「人老了不要過生日」這句話,就要先搞清楚什麼是老人「過生日」。通常來說,在農村所謂的老人「過生日」,就是指家裡辦生日酒,而且要有親戚朋友上門來「做生」(又稱慶生、賀壽)。如果是老人生日那天,只是子女、孫子、女婿、外孫在家裡辦一兩桌生日酒,沒有其他的親戚來,在農村,從嚴格的意義上來說,這種情況只能算是家庭聚餐,不能算是真正意義上的「過生日」。而城裡人則認為,這就是真正意義上的過生日了。
老人「過生日」有大生日和小生日之說。大生日俗稱大生,通常為年齡逢十之年,又叫做十。有的地方習俗為「男上女滿」,也就是男人逢九做十,女人逢十做十,也有的地方男女都逢九做十,也就的地方不講究這些,逢十做十。除了十年一次的大生日,其他就稱為小生日,俗稱小生。
農村人老了不願意過生日,地方不同,各自的家庭情況不同,老人的心裡想法不太一樣,但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
1、弄假成真
在農村,人老了,不管是大生日還是小生日,都不用自己來操心,都有兒女操心,有兒女的老人自己操辦自己的生日,要被別人笑話。過去農村人講,只有沒有兒女的老人,或者兒女沒有能力的人,自己的生日才由自己操心。同時,老人的子女也會被他人笑話和嘲諷,認為是對自家的老人不重視,也是對自家的老人不敬。通常情況下,農村老人過生日都不是自己提出來的,而是由老伴,或者子女提出來的。家裡有人提出,老人還會再三推讓,不讓做生日。
在農村,有一種話叫「客氣話」,俗稱「假客氣」,也就是說,有一些人心裡非常願意,但嘴裡說不願意。兒女給老人做生日就常遇到這種情況。因此,在徵求老人意見時,主要看老人的態度是否堅決,如果老人的話說得很堅決,那就是老人真的不想做生日。如果老人的話沒有說得留有餘地,比如,找一些無關緊要的理由來說事,那就證明老人還是願意做生日的,兒女就得做準備。
其實,「客氣話」是相對而言的,老人會說,子女也會說。老人也會從子女的話裡聽得出,子女是真心給他(她)做生日,還是用好聽的話來敷衍,他(她)會根據子女的話語,揣摩他們的心裡,決定自己過不過生日。
老人最怕的就是子女把自己的「客氣話」當真了,有的不想給老人做生日,巴不得說不過生日,順著梯子下樹。說什麼你不願意做生日就算了,不是我們子女不給你老人家做,而是你老人家不願意做,怪不得我們做子女的了。當然,這話同樣適合對親戚朋友和鄰居說,證明自己真心為父母做生日,可父母不願意,只能順從他們的心意了。這就叫「弄假成真」。
也就是因為如此,一些老人碰到這種情況一兩次以後,對子女心灰意冷,再也不願意過生日了。
2、民俗禁忌
我國很多地方的民間習俗認為,人上六十後就不宜再過生日了。有的地方認為,不管是大生日還是小生日都不能過;有的地方認為小生日是小範圍的過生日,沒有妨礙,只要大生日不過就行了;有的地方認為,七十不能過生日,其他人可以過生日;有的地方認為,八十不能過生日,其他人可以過生日。
這些人老了不能過生日的說法,主要是過去人們迷信地認為,過生日後會折年壽,不過生日會健康長壽。比如,一些地方習俗認為,六十歲以後過生日,會驚動閻王爺,閻王爺就會減掉過生日人的年壽。再加上一些農村老人,熱熱鬧鬧地過了生日,尤其是大壽後,沒過多久,老人就離世了。這樣的例子在一個地方出現幾個後,並在一個地方流傳下來,人們就把老人的死與做生日聯繫起來,認為是過生日惹出來的禍。因此,在這些地方,人老了怕過生日,其目的就是希望自己能夠長壽。
事實上,人老了,就像樹上熟了的果實,人越老就熟得越透,隨時都有可能從樹上掉下來,這就是自然規律,與過不過生日沒有任何關係。過生日後就會死得快一些的說法,也就是這些地方老人不願過生日的主要原因。實際上這就是一種心理作用。
3、體恤子女
老人慶壽,免不了有親戚朋友來送禮,有的人送的禮還比較豐厚。然而,我國一些地方,比如湖南湘北湘中的一些農村,做生日有一種傳統說法,認為做生日只能虧錢,不能盈利,至少在收入和支出之間,至少要略有虧損才好,虧得越多越好。據說,虧錢可以增壽,而盈利則要折壽。
也就是因為有這種說法,一些子女家庭經濟條件不太好的老人,從為子女節省的角度出發,不願意過生日。一旦過生日,子女就會把慶壽辦得十分隆重,儘可能多花錢,免得收入和支出平衡得出現節餘,對老人不吉利。再說,舊時,農村經濟不富裕,家庭收入的來源少,老人給生日給子女帶來沉重的負擔。這樣,人老了不願意給子女增添麻煩和負擔,當然也就不願意過生日。
另外,一些農村,雖然沒有做生日必須要虧錢的習俗,但是,農村俗語講「人情是把鋸,你來我去」,人情靠的是相互來往,特別是平輩之間的來往,講究對等來往。有的農村還講究只能往上增加,不能往下減少。比如,甲家與乙家是平輩的親戚,甲家的父親大壽,乙家封禮金二百元,下次乙家的父親大壽,或其他紅白喜事,那甲家就要在二百元的基礎上略加一些。過去農村做人情時,禮金要帶零頭,也就是尾數,而很少有整數,其中的原因也就在這裡。還有,農村紅白喜事都有禮金帳簿,其目的也就是別人來做人情要有個數,日後以後好還別人的人情。
一些老人不願意過生日,認為自己老了,為子女創造不了財富,也就想為子女增加人情來往方面的負擔。
4、防止斂財
農村有一句老話「崽大爺難做,弟大兄難為」,人老了,兒子就不一定聽父母的話。有一些兒子當官,或者在地方上是有頭有臉的人物,但是,兒子的一些不好做法,父母不一定認同,可又拿他們沒辦法。但是,生日是自己的,自己可以做主。
有些兒子想利用父母慶壽來斂財,知子不如父,父母看透了兒子的心思,不想讓自己成為兒子斂財的工具,也就堅決不過生日。這種做法,在舊時,對一些地方的風氣還是有一定影響的。一些普通人家,看到那些有財有勢這裡的老人不過生日,他們家的老人也不好意思過生日,並慢慢形成一種地方習俗。
5、拒當門臉
平時,一些子女對老人的生活不管不顧,每逢老人過生日時,就把親戚朋友喊到家裡,或者酒店裡熱鬧一番,讓外面的人感到他們是一群孝順的子女。實際上是為了收回他們平時放出去的「人情債」,民間戲謔為「收人情帳」。熱鬧過後,所收紅包往口袋裡的揣,又收回了一筆帳,拍拍屁股走人,老人依然沒人管,自己過自己的生活,與那些沒有子女的老人沒有什麼區別。
這樣的父母過生日快樂嗎?他們的心裡肯定是不會快樂的。因此,這樣的老人,當然不會給子女當這種毫無意義的門臉。他們需要的是子女常回家看看,需要的是真正的親情,而不是這種表面熱鬧,實則冷清的虛假父子之情。
6、躲生習俗
我國還有一些地方有「躲生」的習俗。這也是老人不願意過生日的一種表現。意思是說,老人生日的那天,因為不願過生日,出門到外面去躲起來,也就是躲避過生日,有的外出一整天不回來,有的外出兩三天才回家。
通常來說,「躲生」是因為老人的子女或親戚一定要給老人做生,而老人出於各種忌諱不想過生日,雙方堅持不下的情況下,老人拗不過,只好外出躲起來。
老人「躲生」後有兩種情況,一種是有的地方老人外出躲生後,家裡老人過生日的酒宴就辦不起來了,也就不辦了。另一種是有的地方老人外出躲生後,家裡的酒宴還是繼續辦,老人在不在也無所謂。
總而言之,人老了要不要過生日,各地有各地的習俗,不同的家庭又有不同的想法做法。不管怎麼樣,在老人過生日的問題上,要尊重老人自己的意願,讓老人過得愉快。另外,我們平時再忙,也要回家看看老人,陪陪老人,善待老人,孝敬老人。
人老了過不過生日是一種習俗,為這一天來到這個世界慶祝一下,一般情況下,老人有兒女孝順的都給老人過生日。
相傳:"老人過生日,會驚動閻王爺的",過六十大壽一般五十九提前過,別把小鬼招來,所以六十就不要過了。
人老了有很多的坎,不要每年都要把生日掛在腦子裡,像66.73.84周歲都是老人的一個坎,66不死也會掉塊肉。所謂"忘生",就把生日"旺"了,才能更好的活著,活著才能興旺,所以老人儘量不過生日,讓老人年年"旺盛"。
我單位同事老張,66歲那年過生日,家裡人大操大辦的給他過小壽,因為我們吉林這裡很重視66歲的生日。
俗傳六十六也是一個「關」,語云:「年過六十六,閻王要吃肉」,作六十六大壽時,女兒要買豬肉回來祝壽,只要壽星吃過豬肉就不要緊。
「六」,在中國是個吉利的字,人們都希望六六大順。
每個有女兒的家庭都有福氣,因為女兒要給父母割六兩肉,買六兩面,包68個餃子。
壽星吃的時候要往天上扔一個,地上扔一個,意味著先敬天地,剩下的66個餃子要一口氣吃完。
同事的女兒已經結婚了,當天特意帶著老公和孩子來給他過生日,看著女兒在廚房忙著包餃子,他高興的在客廳裡逗著外孫子玩。
過了一會兒同事們也都到了,大家有的帶著禮物,有的帶著祝福,屋裡頓時熱鬧非凡,老張興奮的屋裡屋外的忙著招待大家。
飯菜做好了,餃子也端上來了,大家都誇老張有福氣,幾個沒有女兒的都酸酸的說,哎,我們以後吃不到餃子了,生的是臭兒子!
老張笑著說,讓兒媳婦給你們包唄,都得吃,66哪能不吃餃子呢,吃不上就得掉肉啦。
掉肉指的是生病,據說吃過66歲餃子的人都能長壽不說,還不愛生病,所以66歲的人都很受重視這個生日。
大家都七嘴八舌的祝福他,誇他孩子好,老婆好,以後肯定能長壽的,老張高興的喝美了,又起身去酒櫃要拿珍藏了八年的茅臺酒。
他女兒要去拿,他說不用,你不知道哪個是,大家都笑他,藏的東西女兒都找不到。
大家繼續喝酒聊天,半天沒見老張回來,他老婆說我去看看,結果就聽媽呀!一聲,大家都回頭瞅,只見他老婆一屁股坐在地上。
等我們過去一看,老張人歪在酒櫃旁,嘴角淌著口水,嘴唇黑紫,大家趕緊打120,他女兒按住人中,小外孫嚇得哇哇大哭!
等了半個來小時,120終於來了,據說在路上碰到一個小狗,被主人攔住扯皮了一陣,工作人員看了老張一眼,對我們說,直接叫殯儀館的車吧,人已經沒了。
有兩個男同事跟著去了,其餘的人都回家了,後來聽說老張是急性心梗,醫生說人太興奮加上喝酒容易導致心臟緊張,也不排除他以前心臟就有毛病。
本來是挺高興的生日宴,結果變成了喪事,大家又來參加告別儀式,過後大家都說,人老了不要過生日,太幸福,太興奮都會讓人出意外。
即使過生日也要小範圍的,家裡人參加就好,不要太熱鬧,日子還是要平平淡淡的過 ,這樣才能過的長久 。
還有一個說法是人老了不要過生日,不要讓閻王爺看到了,不然他就要叫你了,你不過生日,他就會忽略你,你就可以健康長壽!
人老了不要過生日,這種說法是有一定的道理,因為很多地方聽說過,為了幫老人做了一次大生日當天人就沒了,本來是辦好事,變成辦喪事。
在我們那裡有個村,也算得是長壽村,大部份老人都上80至100歲,都身體好好的,有的自己還要去菜地種菜,家人不讓去做她都要去幹,有一個肖老太還說是鍛鍊身體。
肖老太90歲了,有時候還幫家人做點家務,她背不駝腿不彎的,身體很健康。肖老太90歲生日到了,一家人商量好要給她做個生日,把所有親朋好友都請,做幾十桌大家高興高興,因為以前家裡生活條件不好,一直以來都沒有幫肖老太做過生日,家人都覺 得對不起老人心裡很愧疚,現在家裡有車有房生活水平提高富裕了,做個生日讓老人開心開心。
今天肖老太過大生日,親戚朋友隔壁鄰居都來了,她穿上一身紅花新衣服,坐在大門囗手拿一個大籃子,一大堆的紅包裝滿了籃子,肖老太高興得合不上嘴不知有多高興,到晚上開酒席,吃飯時個個向她敬酒,祝她生日快樂長壽,肖老太以茶代酒這種場面是她從來都沒見過的,高興啊開心啊無比激動的心情,一邊吃一邊笑,當時因她吃了一塊扣肉,不小心一吸氣就塞進喉嚨裡,出不來吞不下,喘不過氣來,肖老太就這樣去世了。
不做這次生日肖老太就不會這樣,所以說人老了不要過生日,都像平常那樣過平靜生活。
我們這60.70.80.是不過壽的。傳說,60過壽在明代以前元末的時候老人到了60歲如果官府知道了不死的要活埋。所以都不過壽辰。過了70到75才過壽辰,過了80到85以後才能過壽辰,原因是73,84這是個坎,這是聖賢升天的年紀。凡人閻王是不允許超過這個年齡的。據傳73,84閻王不叫自己去。其實沒那回事,現在是老人怕孩子麻煩,所以就不太願意過?總之就是:1,老人沒錢確實負擔不起因過生日的費用,一些子女給老人過生日啥也不出就是一家人兩個膀子扛著個頭來吃喝,孩子多了確實是個費用。2.現在大部分都去飯店,子女捨得花錢價格很昂貴老人心疼錢。在飯店又沒有居家那中天倫之樂的幸福。
這是我的個人看法。反正我的孩子給我過生日我不太願意過,這幾年我就早說好了,都不許花錢,我們在家自己做菜,包點水餃,燉只雞全家人十幾口做在一起熱鬧。
人過了六十歲,最好「不要過生日」這是很有道理的。「不要過生日」應該是「不招呼客人一起吃喝度過自己生日。」這是為什麼呢?
1.自己的生日,客人到自己家來一定要隨禮,這樣勢必欠了他人的「人情」,加上自己年老收入有限,如何還人情則成為了一個問題。
2.生日來了客人,自己一定會認真去接待,但由於自己老了身體不一定那麼靈便,說話不一定那麼得體,反應不一定那麼敏捷。正是由於這樣,難免讓客人覺得真正的滿意。
3.老了的人接人待物思維陳舊,其理念並未達到真正的與時俱進。客人只能被動接受,而自己又大費了周章。恰似「舉著石磨唱戲——人累著了戲又不好看。」
4.在吃飯喝酒過程中,難免被客人「敬上幾杯」,而自己也只能被動喝下。自己年歲已大各種機能下降,可能因過度高興、超量飲酒而「出事」。
5.自己老了而「過生日」,彼此在交談中往往會「問起今年有多少歲」,這不得不讓自己覺得「離天遠地近」了。表面上自己覺得沒什麼,但在自己心靈深處會有隱隱的酸楚感,這樣對自身的健康會帶來不利影響。
綜合以上原因,人老了就不要過生日了,將自己的每一天都過成生日一樣吧!!
中國傳統習慣,六十歲後要過生日,有的地方一年過一回,有的地方十年過一回。過生日那天親戚朋友,左鄰右舍都會聚在一起慶祝。其目的,我以為:
1.老人們喜歡熱鬧害怕孤單,他們以親戚朋友們能在一起聚會為快樂。
2.老人們樂於藉此機會,感謝大家對自己的照顧,也希望大家一如既往地來看看自己。
3.老人們也想用慶祝的方式祈望健康長壽。老人都害怕死亡,他們都知道,每年或每十年聚會一次,機會很難得,也很珍貴,所以每到這一天,老人們精神抖擻,笑容滿面。
願天下老人福如東海,壽比南山!
那種不願意過生日的老人人,現實中的確是少之又少。其來源於唯心主義:這些不願過生日的老人們認為,閻王知道人間規則,「60歲開始過生日」。在閻王看來「60歲整整一個花甲子,時間太長了,該是這些老人回到陰間的時候了」。所以他們覺得,「明目張胆的過生日,是在提醒閻王,該收回去了。如果不過生日,也許閻王就忘記了,還能多活些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