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問答集合

當代農村的最終出路是什麼?_農村的出路在何方

靜遠說: 農村的最終出路一定是集體化! 單幹對於農村的意義已經到了盡頭,這已經很多年前就已經證明了的。而土地流…

靜遠說:

農村的最終出路一定是集體化!

單幹對於農村的意義已經到了盡頭,這已經很多年前就已經證明了的。而土地流轉大戶承包,都是眼前利益的驅動,沒有長遠思維,做的越多,一定遺患越大。農民守著幾畝地,每年收租費幾千元,什麼時候也不會富起來,這是連農民自己都明白的事。

最終要解決農村的問題,還是要集體經濟。只有集體經濟才能有長遠規化,才能實現規效應,才能延伸農產品的開發,實現農產品的價值最大化。農村集體經濟成功了,才能讓農民富起來,才能讓農民生活有保障。

閒雲遊鶴說:

當代農村的最終出路我老農認為走不出歷史規律——「久合必分,久分必合」

過去的人民公社分成了單戶去幹。四十年的歷程確實發揮了它應有的作用,對中國糧食生產和解決溫飽問題做出很大貢獻。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經濟的騰飛,農業生產的經濟效益已無法適應現代化的生活所需。年輕人去城裡打工一星期收入便是一畝小麥的年收入。隨著高房價,高醫療,高學費等等,種田產糧收入己無法支撐家庭開銷,青壯年都把種地當成了副業,讓老人去幹。

最為重要的是農業機械化的普及與提高,小塊田地很難適應,農機如同耕牛在小塊田裡來回打轉轉,質量和效率不高還壓的滿地車輒,致使耕地人為板結和破壞。拿我說,五畝田四塊地,特別是有一塊二百四十米長,二米五寬,不論收小麥還是玉米,一上一下,中間壓了一米寬,兩邊各壓了近五十公分車輒,剩下了五六十公分的疏鬆地,莊稼根本無法生長。特別是收玉米時雨水澇,我現在還用人工收,掰了棒子後用架子車拉出,再人工砍倒玉米杆抱出去。更重要的是有人在自己承包地裡取土或種樹,農機不敢靠近。

所以,我農民老漢認為今後農村得走田地一片化,然後過渡到統一經營的道路。發揮農機作用,使農業收入最大化。

說到這裡便有人認為又要回到人民公社生產隊,我看不見得就這麼一種經營方式。當然,回過頭來說,把過去的生產隊經營放到現在的水利、農機、化肥、農藥、新品種等科學管理,也不見得像過去時的挨餓少產糧。

三農是國家的重中之重,把飯碗端在自己手中,農業還得進一步改革。

以我老農所見所聞,我們這裡產糧區雖無大面積荒田,但現在的精耕細作已蕩然無存。人不愛地,種地似乎成了應付,產多產少有人已不在乎了。不由得使人扼腕嘆息!

Yantongshen說:

要問「當代農村的最終出路是什麼」?據我所看,就是首先實現集體化,同時完全實現機械化,集約化,工廠化,除了發展農林牧副漁,還要因地制宜,發展工業、服務業,最終與城市融合為一體,消滅城鄉差別、工農差別,在人民文化水平普遍提高的基礎上,消滅體力勞動與腦力勞動差別。這就是共產主義社會。當前還是社會主義階段,首要任務還是發展經濟,提高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提高生產力。

翱翔蘭天鷹說:

這個問題,解鈴還需系鈴人,應由小崗人現身說法更有說服力!

當初小崗人,分田單幹,糧食翻番;分田單幹,有吃有穿……拉開了農村改革的序幕,使之全國農村學小崗:除了少數繼續堅持集體經濟的以外,全國都分田單幹了。

經過幾十年的單幹,得到了什麼、失去了什麼,大家都很清楚。但是,若由小崗人,現身說法,認真總結經驗教訓,更有說服人。只有大家有了深刻的認識,思想才能統一;思想疑結到一起了,才能決定農村今後的出路。

熱動人說:

農業的根本出路在於機械化、現代化、集體化,它是當代中國農村的最終出路,也是唯一的出路。在嚴格執行國家土地政策的前提下,走集體化種植、因地制宜、多種經營「五業並舉」的道路,才是中國當今農村發展的方向,南街村、大寨村、華西村、小崗村等的多年實踐證明了這一點。

單打獨鬥、勢單力薄,只能解決溫飽,農民永遠富不起來,小崗村的先分後並和曾經的小崗村沈浩書記早就告訴我們這一點。如果不改變目前單打獨鬥的現狀,隨著當今農村的老一代農民漸漸老去,農田撂荒現象將會變得越來越多,給我們國家的糧食安全將會帶來嚴重隱患。

對於地理條件差,不適合大面積集體種植的山區,可繼續實行個人單打獨鬥的方式,但政府有關部分要大力幫助他們,為他們的增收出謀劃策,為他們的致富鋪路搭橋,在經濟作物的產供銷方面給予保障……。

只有這樣,當代的農村才能欣欣向榮,興旺發達……。

桂花酒叫化雞說:

改少務農人口,合理公平地利用農村資源,發展多種經營,做到百業興旺,讓每個人各盡所能、按勞取酬、達到共同富裕的目標。

要達到共同富裕的目標,必須依靠集體經濟。

只有集體化,才能集中力量建設新農村,才能公平合理地利用農村資源,而不是讓少數人捷足先登,多數人致富無門。而蘇州蔣巷村的做法很有說服力。以前,蔣巷曾是本縣自然環境最落後的大隊,地勢低洼、十年九澇。1968年,新任大隊長常德盛帶領全體社員挖河挑土整修農田,經過整整十年的苦幹,把全部農田填高一米,造出了旱澇保收的優質糧田。1979年。蔣巷從吃返銷糧一躍而成蘇州地區售糧冠軍。而後,蔣巷又發展了工業、鄉村觀光旅遊業,一二三產業協調發展,齊頭並進。

只有集體化,才能合理利用勞動力,解決人多地少、農業收入不高,導致農民無心種糧的狀況。如蘇州蔣巷村,分派十六名種好手耕種1200基本糧田,生產的優質大米供應全體村民。

只有集體化,才能做到各盡所能、共同富裕。蔣巷村根據村民特長,合理按排勞力,宜農則農、宜商則商、宜副則副、宜工則工,全村就業率100%,義務教育率100%。村裡二十多年沒有刑事案件。......

住者有宜居,村裡集中統一建造了小別墅,每戶村民只需出十二萬八千元。村裡還免費安裝天然氣、太陽能、寬帶......

老者有頤養,村民女虛歲55,男虛歲58,即可領取了每月600到2300元不等的養老金。老年人可免費入住村裡統一建造的養老公寓,生活費用全免。

集體經濟讓村民們過上了幸福生活,優秀的帶頭人讓村民走上了共同富裕之路。蔣巷之路,應該對我國的鄉村振興建設有一定的借鑑作用。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瓦要問答網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evawelsh.com/archives/3829

作者: 瓦要問答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