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做排除,周公旦、姜子牙、管仲、孫武、吳起、項羽、劉秀、曹操、諸葛亮、劉裕、李世民、趙匡胤、鐵木真和朱元璋如果作為武將都很強。
但他們都是綜合體,主要的職務要麼是帝王要麼是軍師,還有管仲、吳起和諸葛亮這樣出將入相,相才不強於將才的人物,並非以武將的名義出現,因此不能算在武將行列。
我們挑比較純粹的軍事將領參與排名,直接說結論:
韓信和李靖排名前二屬於第一檔。
其餘第二檔的想挑出來三個其實比較困難,因為差距並沒有那麼大,輝哥來選擇的話就是李牧、關羽和嶽飛。
第五、嶽飛。
嶽飛在軍事上強在以步兵對抗重騎兵,對抗的是當時世界最強的金兵,挽南宋於危難之中。
要知道步兵對抗騎兵歷來都是靠城池,能用步兵在野戰中連續擊敗組織嚴密、裝備精良的騎兵,嶽飛肯定算個大神。
這點跟戚繼光的差距就拉開了,戚繼光是明朝的正規軍,對付的不過是因為海禁活不下去,鋌而走險的漁民和少量日本浪人。
而且當時最強者海上的是西班牙的無敵艦隊,陸上是奧斯曼土耳其的新軍。如果戚繼光的對手是西班牙和土耳其,那麼躋身一流名將沒問題,但你打的是不入流的草寇,含金量就大打折扣了。
至於人品,嶽飛實在沒有黑點,非要黑的話只能說這個人完美的太假。而戚繼光黑的一塌糊塗,跟權臣勾搭貪汙就算了,還跟太監沆瀣一氣。
第四、關羽。
關羽首先是單槍匹馬萬軍之中取上將之首,刺死了顏良還把頭砍了回來,還一進一出兩次衝垮敵軍的大陣,這個戰績就足夠耀眼。
更重要的是,關羽守著荊州,在劉備接連抽走龐統、魏延、黃忠、諸葛亮、張飛和趙雲之後,以區區三萬兵力對抗吳魏雙方。先後打垮了樂進、曹仁、于禁和龐德四路大軍,最終在東吳和曹魏兩大勢力絞殺下失敗。
把關羽列在這個位置並不算高,漢朝四百年歷史奠定了我們民族的基礎。作為武將,前面有韓信來開局,後面有關羽這個最後的勤王之師來收尾,前者韓信足夠輝煌,後者關羽足夠悲壯。
劉備、關羽、諸葛亮和姜維都算漢朝的收尾,但只有關羽219年的北伐才是真正的也是最後的挽救,關羽這個漢壽亭侯不死,曹丕絕對不敢廢獻帝。這才是我們這個民族真正的追求,我們不僅不怕死,而且死還要死個樣子出來。
第三、李牧。
戰國四將裡我沒有選白起而選擇了李牧,主要原因是兩個:
第一個原因是白起的獲勝更多依靠的是秦國的國力,白起個人因素確實有,但並不是決定性的。說句大白話就是,白起這種仗打贏了是正常的,打不贏就是個廢物。
而李牧以弱抗強是正常狀態,套用上面的邏輯,李牧的這種仗打敗了是正常的,能打贏絕對是逆天了。
第二個原因就是李牧對付匈奴有逆天的戰績,早知道趙國並非戰國最強大的諸侯,而李牧能調集的資源還不是趙軍的主力,而李牧殲滅了匈奴主力十餘萬,嚇得匈奴十年不敢南下牧馬。
而衛青和霍去病時代時期是漢朝國力的巔峰,衛霍調集的也是漢朝的主力,把整個漢朝都打崩潰了,戰果最多也是與李牧相當。
打個比方,匈奴從李牧時期到漢武帝時期,力量最多增長了不過三倍。而漢朝的國力比起趙國的北部(李牧能調動的資源),力量至少增長了一百倍。
假如衛霍要跟李牧比,那就是他們只動用代郡的兵力就把匈奴主力打垮。
換算一下就是李牧的軍事能力是衛青霍去病之和的三十倍。
第二、李靖。
李靖排名第二,主要是吃了李世民的虧,因為李世民太能打了,所以李靖只能排第二。
這是李靖的不幸,因為只能排第二。但也是李靖的幸運,因為李靖是少有的能夠善終的一代名將,因為李世民太能打,所以不怕李靖造反,所以不用殺李靖。
李靖可以說是完美武將的代表,有兵書問世,死後位列仙班,內戰統一了整個南方,外戰北掃突厥,西平諸戎,神仙戰績太多。
大唐之所以是大唐,就是開局太猛了,不僅有李靖這個神將,還有李世民這個神君,所以與漢朝並列為最偉大的王朝。
第一、韓信。
假如唐朝沒有李靖,李世民的統一之路會坎坷一些,但並不影響統一的結局。但劉邦如果沒有韓信,想拿下項羽就是痴人說夢。這裡並不是貶低劉邦,恰恰說明劉邦善於用人,把不可能變為了可能。
唐朝是李世民和李靖才能重複,一次性的把將才國運消耗殆盡,所以強大的時候足夠輝煌,死的時候也足夠現眼。而漢朝是劉邦、韓信、張良和蕭何的完美組合,沒有一點浪費資源,所以到滅亡還有不世出的人才出來扛局面,沒有像唐朝滅亡時那麼不堪。
如果說劉邦在政治上奠定了漢朝的基礎,可以說韓信在軍事上奠定了漢朝的基礎,憑藉這個功績韓信當仁不讓的位列中華歷史名將第一名,沒有之一。
韓信的戰績不用多說了,耳熟能詳的戰例太多了,我只強調一點,韓信是在戰爭中不斷學習戰爭,最後成為兵仙的。
韓信之所以成為兵仙,是因為韓信作為名將的大「仁」。自古一將功成萬骨枯,韓信雖然一路打勝仗,但性質是不同的。
井陘背水一戰,雖然獲勝,不僅趙軍損失慘重,如此拼殺漢軍也會傷亡慘重。
泗水之戰,也是獲勝,但韓信以水為兵,楚軍損失慘重,但漢軍就沒什麼損失了。
垓下之戰,漢軍獲勝,項羽的十萬大軍不戰而潰,不僅漢軍損失不大,失敗的楚軍也損失不大。
這就是韓信作為名將的成長,作為將軍打勝仗是本職工作,韓信不僅本職工作幹的非常漂亮,而且在不斷獲勝中還在儘可能的少殺人。
從開始的井陘之戰雙方均有死傷,到泗水之戰己方儘可能不死傷,再到垓下之戰敵我雙方都儘可能少死傷,這是韓信的逐漸成熟,也是作為名將最大的「仁」。
這也是我認為韓信能夠牢牢佔據名將第一名的根本原因,恰恰這也是我不願意選擇白起的原因,作為名將,白起至少在境界上比韓信低了一個檔次。
戰國作為歷史上戰爭最多的時代,孫吳起是名相,白起是屠夫,非得挑一個名將的話只能是李牧。
漢朝作為最偉大的王朝,自然要有代表,開局有韓信,結局有關羽,也算是首尾呼應。至於衛青和霍去病,我在李牧部分做過評價,別說前五,就是前十也不配。
唐朝作為與漢朝並列的偉大王朝,李靖當仁不讓入選,因為李世民無法進入武將行列,所以唐朝也只能選李靖。
宋朝是偏科嚴重的王朝,也是古典文明最繁榮的王朝,疆域是一時的,也是一國的;但文明是永久的,也屬於全世界。
漢唐在漠北和蔥嶺以西的功績與我們已經無關,但宋朝在印刷術、指南針、熱兵器、紙幣、戲曲、飲食、海上絲路等各方面的貢獻至今還在影響世界,還在造福後人。
作為文明的守護神,嶽飛是其中傑出的代表,保護著秦嶺淮河以南,這些地區至今還是我們人口最密集、經濟最發達的地區。
韓信、李靖、李牧、關羽和嶽飛能夠位列名將前五,首先是軍事能力和戰績過關,這是基本要素。更重要的是他們的人格魅力,他們對民族和文明的貢獻,這才是根本。
如果說,文人是依靠他的文章詩作來奠定自己的歷史地位,那麼武將的評判標準離不開戰績。
但與文人不同的是,不管外在環境如何,文人要寫出流芳百世的作品,更多的還是靠自己的才華和天賦,不怎麼受到外界環境的鉗制。 盛世有盛世的名家大手,末世有末世的流浪詩人。
但武將要取得成就,除了才華和天賦,還需要運氣。 沒有運氣,你遇到的是太平盛世,一輩子仗都不用打,那你想當名將,簡直是做夢。
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越是危難之際,越是戰爭連綿,越能體現這個武將本身的素質,越能體現他強悍不強悍。 所以,要尋找中國歷史上最強的武將,得去戰爭中尋找,去血與火的考驗中去找。
勝績要多,勝績還要有極大的意義,對手越強越好。 我們在找尋的過程中,會驚訝的發現,這些強悍的武將,他們其實是不受時代、環境的制約的,他們就是天生會打仗,沙場裡奔騰而出的,是他們的宿命。
提名候選人:
↑吳起是軍事政治全才↑
1、 吳起
提到「最強武將」四個字,你絕對不會忽略這個人物,吳起出生在公元前440年,他出生地是在一個小國——衛國,山東定陶人。
吳起輝煌的一生,幾乎沒有敗績,他先後在路過、魏國、楚國三個內部狀況差異很大的國家裡施展出了傑出的才華。他集兵家、法家、儒家三家思想融匯貫通一體,在內政事務和軍事指揮方面均展現出耀眼的才華。
在魯國掌握部隊指揮權時,擊退了齊國的入侵;
在魏國當軍事將領時,屢次擊破秦國,並且佔領了秦國的河西地區——包括今山西、陝西兩省之間的黃河南段以西地區。魏文侯的霸業,離不開吳起。
輾轉到楚國後,他主持了一場深刻浩大的改革,史稱為「吳起變法」,展現出他傑出的政治才華與魄力,最終他的變法得罪了楚國貴族舊勢力,被貴族兵變殺害。 吳起還留下一部《吳子兵法》,軍事理論方面也作出了巨大貢獻。
並列推薦:孫武。
↑白起殺名赫赫↑
2、 白起
說到白起,許多網友其實對他了解不深,他們認為白起是仗著秦國的強大才這麼牛逼的,但他們忽略了兩件事:
一是同時期秦國其他將領都有敗績,可白起沒有,而且白起指揮的戰役數量和戰役難度都超過了這些將領,比如司馬錯,王齕,王陵……
二是,觀察白起指揮戰役的具體細節和打法,會發現他極為全面的戰爭指揮藝術。他擅長打各種戰爭,陣地戰,伏擊戰,包圍戰,長途奔襲戰,攻城戰,以及水攻等各種攻擊方式,完全是就地取材,根據戰況,找到最精準的戰鬥方式,然後就是不斷的勝利……
如此強將,放眼中國歷史,也是極為罕見的。
並列推薦:王翦,韓信
↑霍去病「匈奴未滅,何以家為」的精神鼓舞了一代代人↑
3、霍去病
霍去病和吳起、白起不同的是,他從童年就因為自己的姨媽衛子夫的關係,而成為貴族家庭之後,但他可絕不是溫室裡的花朵。
公元前139年春天,衛子夫在平陽公主府中憑藉美色和歌喉,一舉徵服了漢武帝。而霍去病是在第二年才出生的。
霍去病是私生子,其父親霍仲孺是個衙役,和平陽公主府上的奴婢衛少兒(衛子夫和衛青的姐姐)私通,導致衛少兒意外懷孕,生下了霍去病。霍仲孺在此後又回老家娶妻,生下了霍光。
霍仲孺這傢伙簡直是神器開光,生下一個千古名將,又生下一個未來權臣。真是太吊了…… 霍去病跟著衛氏家族一起平步青雲,他十六七歲的時候擔任保衛皇帝安全的侍中官,並且在18歲的時候跟隨舅舅衛青一起出徵大漠,討伐匈奴!
霍去病初次徵戰,年僅18歲,率領800驍騎深入大漠數百裡,斬殺匈奴兩千多人,包括單于的祖父若侯產,在各軍中功勞第一,獲封冠軍侯。
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漢武帝發動對匈奴的兩次河西戰役中,霍去病戰績彪炳,讓當時的匈奴人只能哀唱:「失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婦女無顏色」。
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霍去病達到軍事生涯的頂點,行軍兩千裡,大敗左賢王,封狼居胥山祭天,佔領了貝加爾湖後班師。
霍去病的戰果,給中原地區老百姓帶來了寶貴的和平。可惜在元狩六年,一代軍事天才,騎兵天才霍去病暴病而亡,年僅二十四歲。
「匈奴未滅,何以家為」,霍去病的精神已然成為中華文明史上的寶貴財富,在面對外敵侵略時,我們中華民族需要這樣的英雄。
並列推薦:衛青
↑李世民軍功蓋世↑
4、李世民
隋末唐初,天下紛爭,歷史給了英雄足夠廣闊的施展舞臺,一時間,名將名臣,層出不窮。 然而,要說這段時期最耀眼的名將,當屬秦王李世民。
李世民在他一生戎馬之中,幾無敗仗,對唐朝的建國立國立下不朽的功勳。
作為軍事天才,李世民很早就展露出傑出的軍事才華,擊破薛舉、薛仁果父子,平定隴西(劉文靜在其中扮演了反面幫襯角色)。
打敗宋金剛、劉武周,收復并州和汾地,消滅了李唐王朝北方的地方軍閥。 在虎牢關之戰中,一舉蕩平中原兩大割據勢力——河南洛陽的王世充,以及各方面能力並不弱於李淵的夏王竇建德。
李世民在這些戰役當中,展現出了和白起一樣全面的戰術素養,各種戰法駕馭的爐火純青,對敵我雙方心理士氣的掌控,堪稱超一流水準。
他不但能打贏,而且打的很漂亮。 晚年李世民有點晚節不保,出兵徵討高句麗失敗而歸。但這並不影響他的軍事地位。
並列推薦:李靖
↑徐達人生堪稱完美↑
5、徐達
作為歷史上唯一一個從南往北統一中國的王朝,明朝毫無疑問是建立在軍事勝利的基礎上的。而給大明王朝帶來不斷的軍事勝利的,當屬徐達和常遇春。
徐達,公元1332年出生於濠州鍾離永豐鄉,他一生只活了53歲,但他的軍功卻已經足以不朽。
早先朱元璋還在郭子興手下時,徐達就跟隨了朱元璋,一路徵戰討伐,他不但展現出極高的軍事才華,更展現出武將不易具備的政治覺悟。
徵戰江南的過程中,徐達軍隊號令嚴肅,秋毫無犯,大敗張士誠,生擒張士德。至正二十一年(公元1361年),徐達在江州大敗陳友諒。兩年後,他率兵攻取平江,生擒張士誠。
最精彩的戰役,當屬徐達帶兵北伐,率兵25萬,先後平定山東全境,徵討大元,攻克元都後,徐達除了斬殺少數決不投降的元朝官僚外,沒殺一人,其高超的政治修養,遠超白起等人。
隨後,徐達馬不停蹄,和常遇春一起進取山西,平定陝西,真是一支無敵之師,更是一支仁義之師,可以說,徐達不殺俘虜,不擾民的政策,是大明王朝最終順利站住腳跟的關鍵之舉。
朱元璋建國後,徐達基本沒怎麼休息,春天率軍出徵,晚冬時節又應招返回,他不貪錢,不戀權,即使朱元璋是歷史上最猜忌陰狠的帝王,徐達仍然實現了善終,並福蔭子孫。
論綜合素質,徐達在歷代名將裡絕對能進前三名。
並列推薦:常遇春
白起、韓信、衛青、霍去病、李靖、徐達,都不算「最能打」。以弱勝強,遇強更強,這5位武將當仁不讓,應該是中國史上最能打的5位武將。
一、吳起
沒有兵不要緊,只要國君重用我,就一定能獲勝,不管對手多強悍,這是吳起的軍事格言。白起、王翦、廉頗、李牧,號稱「戰國四大名將」,吳起則是兵家「亞聖」,級別高了很多。
吳起的軍事能力,應該是歷史上最強悍的存在,很難找到對手。早年,吳起捐錢買官,得不到一官半職,被同鄉人嘲諷、冷落。吳起很氣憤,手持大刀,一人打死三十多人,然後外出逃難。
單兵格鬥,吳起就很厲害,帶兵打仗更不用說。吳起起初效力魯國,這是戰國時期的「小國」,除了「爵位」高一點,沒啥可圈可點。魯國旁邊的齊國,則是強悍無比,如同餓狼對付羔羊。
魯國弱小,齊國強悍,這也不影響吳起發揮。吳起「殺妻求將」,將來自齊國的妻子處死後,帶著魯國軍隊出徵,橫掃齊軍,七戰七捷,名噪一時。
吳起「德」字不給力,受到魯國君主的猜忌,便投奔魏國。在魏國,吳起編練一支5萬人的「魏武卒」,這是中國史上第一支常備軍,戰鬥力非常強悍。
前409年,吳起率魏軍攻打西河,秦軍連戰連敗,退守洛水,河西地區幾乎都落入魏國手中。
前389年,秦惠公出動50萬大軍,攻打陰晉。吳起率5萬新訓練出來的「魏武卒」迎戰,將秦軍壓著吊打,斬殺十幾萬,秦國不敢輕易招惹魏國。
387年,吳起率兵攻打齊國,五戰五捷,前鋒抵達靈丘。齊國招架不住,聞知是吳起帶兵,只好跟魏國議和,一點脾氣都沒有。
在魏國受到猜忌後,吳起逃到楚國,主持變法,訓練軍隊。前383年,吳起率楚軍橫掃嶺南地區,楚國的疆域擴展到兩廣,版圖在「七雄」中首屈一指。
前381年,吳起率兵攻打魏國,將曾經訓練出來的「魏武卒」暴打,楚軍穿過大梁郊外,飲馬黃河,魏軍龜縮不出,不敢跟吳起決戰。
政治、經濟、練兵、打仗、布陣,樣樣精通;走到哪裡,吳起都能獲勝,真不是一般人。此外,吳起還有理論著作,著有《吳子兵法》。臨死前,吳起還能為自己「報仇」,他躲在楚悼王屍體後面,射殺吳起的貴族,全部被國君處死。
二、李牧
無論自己多弱,無論對手多強大,都不能阻止李牧獲勝。李牧的戰績:專門擊敗處在巔峰狀態的對手,壓著敵人吊打,堪稱「戰國四大名將」之首。
前365年,商鞅在秦國推行變法,秦國的綜合實力不斷增強,在「七雄」中首屈一指。商鞅變法下,秦國組建「銳士」,戰鬥力最強,比吳起的「魏武卒」還能打。
前260年,趙括瞎指揮,40萬趙軍精銳在長平慘敗,戰死一半,被白起坑殺一半,幾乎全軍覆沒。此時,趙國已經元氣大傷,精兵悍將損失殆盡,卻不妨礙李牧獲勝。
244年,李牧在雁門關在設伏,以步兵為主的趙軍,全殲匈奴十萬騎兵,威震邊塞。此後,匈奴不敢輕易南下,安定了幾十年,被李牧打疼了。
步兵全殲騎兵,李牧能力確實強悍,也難怪秦軍會敗在他手下。前233年,桓齮率20萬大軍攻打趙國,秦軍勢如破竹,遇到李牧後,被打得毫無招架之力。
桓齮本想「圍點打援」,攻打肥下,吸引李牧分兵救援。李牧沒有中計,他佯裝示弱,連夜突襲秦軍大營,焚毀物資。接著,李牧在半路設伏,暴打返回救援的秦軍主力,桓齮狼狽而逃。
前232年,嬴政御駕親徵,30萬秦軍分兩路攻打趙國。李牧採取「南守北攻」作戰,擊殺秦軍數萬,北路戰敗,南路不戰而逃,趙軍再次獲勝。
前229年,嬴政派大將王翦出徵,40萬秦軍直奔邯鄲,攻勢迅猛。李牧嚴陣以待,以工事為依託,兩次擊敗王翦,秦軍退守營壘。王翦分兵出擊,又被李牧擊敗,也不敢輕舉妄動。
嬴政、王翦時代,秦軍戰鬥力達到巔峰,王翦又是「戰國四大名將」之一,秦國陣容相當豪華。反觀趙國,長平之戰後,一直沒恢復元氣,國內民生凋敝,士兵也不如秦軍精銳。
敵人強大,自己弱小,但不妨礙李牧獲勝,還能壓著王翦吊打。可以說,李牧才是「戰國四大名將」之首,他不是依靠強大的國力獲勝,而是自己的本事太強悍了。可惜,趙王中了「反間計」,聽信郭開之言,誅殺李牧,自毀長城。
三、項羽
「力拔山兮氣蓋世」,楚霸王項羽的戰鬥力很強,一生大小七十多仗,除了垓下之戰,未嘗遭遇失敗。「王不過項,將不過李」,項羽以弱勝強,以強打強,單打獨鬥時沒人是他對手,包括韓信。
前209年,大澤鄉起義,陳勝吳廣率兵反秦,很快就遭到了殘酷鎮壓。隨著章邯軍團、王離軍團、李由軍團的組建,秦軍戰鬥力暴漲,對各路起義軍構成很大的壓力。
陳勝、吳廣起義後,六國舊貴族紛紛起兵,組建自己的「國家」。秦軍也毫不客氣,立刻出函谷關,進行第二次「滅六國之戰」,橫掃各路諸侯,戰無不勝。
強大的秦軍面前,「六國」軍隊不堪一擊。如果不是項羽「破釜沉舟」,在巨鹿之戰中死磕,以不足五萬的兵馬,硬剛40萬秦軍,大家豈能推翻秦朝。
巨鹿之戰,項羽兵力少不說,章邯、王離都是名將,秦軍戰鬥力非常強悍。面對如此勁敵,項羽敢於孤注一擲,放手一搏,破釜沉舟,九戰九捷,消滅了秦軍主力,為勝利奠定基礎。
楚漢戰爭期間,項羽幾乎是同時跟各路諸侯開打,也不落下風。前205年,劉邦率56萬大軍偷襲彭城,項羽火速從齊國返回,率3萬騎兵發起進攻,漢軍死傷過半,劉邦駕馭驢車逃走。
滎陽之戰、成皋之戰,劉邦都是被圍困,差點成為俘虜。劉邦能突圍,不是漢軍能打,而是項羽猜忌範增,被陳平「算計」,也是非常倒黴。
籤署「鴻溝協議」後,劉邦採取陳平之謀,不講武德,率精兵追擊項羽。楚軍也不客氣,一次反擊就將漢軍打得落花流水,劉邦只好讓韓信、彭越、英布出兵協助,冊封他們為王,一起合圍項羽。
垓下之戰,項羽也打得很精彩,韓信率先發起進攻,被項羽迎頭痛擊,不敢再輕易出兵。垓下之戰前,韓信從未與項羽交戰,都是劉邦跟項羽死磕,韓信面對的勁敵,都不是特別強悍。
韓信戰敗,劉邦很擔心,只好採取「圍困戰術」,構築堅固工事,與項羽打消耗戰。此時,漢軍接近六十萬,楚軍只有十萬,但項羽依然能突圍而出,因不願過江東,自刎而死。
四、嶽飛
以「弱」聞名後世的宋朝,對遊牧騎兵作戰,幾乎都是被壓著吊打,往往靠贈送「歲幣」換取和平,苟且偷安。嶽飛橫空出世,扭轉了這一局面,在「弱宋」背景下,擊敗了當時最強大的重甲騎兵。
1114年,完顏阿骨打在東北抗遼,麾下兵馬不足2千,卻戰無不勝。「女真不滿萬,滿萬不可戰」,讓契丹人聞風喪膽。護步答岡之戰,完顏阿骨打以2萬兵馬擊敗號稱70萬的遼軍,奪取了主動權。
遼朝末年,契丹兵還是非常能打,遠非宋軍可比。後來,童貫率20萬宋軍精銳北伐,在燕京城下被留守城池的2千遼軍擊敗,自相踐踏而死眾多,損失了數萬人馬。
童貫的20萬宋軍,對宋朝而言是絕對的精銳,江南的方臘起義,就是被這支宋軍消滅的。帶著勝利的榮光,以20萬攻城,還不敵2千遼軍。如此,宋朝只好請求金國幫忙,出兵燕京,奪取城池。
「弱宋」背景下,要想擊敗強大的金兵,談何容易。1130年,張浚指揮18萬宋軍在富平與2萬金兵對決,完顏宗輔、完顏婁室、完顏宗弼(兀朮)一頓暴打之下,宋軍死傷慘重,丟失了陝西。
完顏宗弼組建的「鐵浮屠」和「拐子馬」,是當時最優秀的騎兵,尤其是「鐵浮屠」這支重甲騎兵,更是威力無窮,讓宋軍膽寒。但是,遇到嶽飛組建背嵬軍、遊奕軍,金兵一點脾氣都沒有,輸得很慘。
1140年,嶽飛率兵北伐,在郾城與金兵主力廝殺。兀朮偷襲郾城,以「鐵浮屠」正面衝擊,「拐子馬」從兩翼包抄,憑藉絕對多的人數優勢,以及高速的衝擊力殺向宋軍。
嶽飛以背嵬軍、遊奕軍迎戰,步兵手持扎馬刀、重斧,與金兵死磕。宋軍上砍敵軍,下砍馬腿,勇往直前,有進無退,使得「拐子馬」失去威力,金軍騎兵死傷慘重,兀朮被迫撤兵。
潁昌之戰,嶽飛讓嶽雲打頭陣,800背嵬軍正面衝殺,步兵、騎兵兩側協助,再次與「鐵浮屠」展開廝殺。嶽家軍勇猛無敵,悍不畏死,沒有人退縮,「血為血人,馬為血馬」,金兵死傷慘重,僅斬首就五千,還有七十多位將領被俘虜。
「撼山易,憾嶽家軍難」,兀朮組建的「鐵浮屠」和「拐子馬」,都差不多被嶽飛打殘了,豈能不感嘆呢?跟強敵過招,還能贏得如此精彩,嶽飛理應列入「最能打」的5位武將。可惜,宋高宗自毀長城,誅殺嶽飛,對金國稱臣納貢。
五、完顏陳和尚
蒙古鐵騎橫掃歐亞,所向披靡,無堅不摧,飲馬地中海、多瑙河,是號稱能鑿穿地球的勁旅。巔峰時代的蒙古騎兵,幾乎沒有對手,卻偏偏敗在了完顏陳和尚手下,可知此人之勇猛。
能擊敗巔峰時期的蒙古騎兵,金國的完顏陳和尚、南宋的孟珙最令人敬佩,但完顏陳和尚更勝一籌。不可否認,孟珙是名將,但說到「能打」,應該不如完顏陳和尚,尤其是勇猛這一塊。
孟珙擊敗蒙古,採取的是「機動防禦」戰術,而不是直接正面對決。再則,孟珙遇到的蒙古騎兵,並非真正的精銳,大多數都是蒙古的「盟軍」,也就是來自中原各地的「漢軍」。
完顏陳和尚不一樣,他遇到的蒙古騎兵,幾乎都是來自草原上的勇士,以及一流名將,壓力非常大,獲勝難度更高。大昌原之戰、衛州之戰、倒回谷之戰,完顏陳和尚都是擊敗強者。
1228年,完顏陳和尚以400「忠孝軍」出戰,直接與8千蒙古騎兵對決,雙方往來衝殺,金兵最終勝出,這是開戰以來,金兵首次獲勝。這8千蒙古軍,都是拖雷麾下兵馬,戰鬥力很強。
1230年,完顏陳和尚率2千「忠孝軍」當前鋒,在衛州城下擊敗蒙古「漢軍」第一名將史天澤。於此同時,窩闊臺派1萬蒙古騎兵救援,半路被伏擊,也狼狽逃離戰場。
1231年,陝西倒回谷之戰,完顏陳和尚擊敗3萬蒙古軍,還是以少勝多。要知道,這3萬蒙古騎兵都是來自草原,指揮官是速不臺,戰鬥力可想而知。
速不臺橫掃歐亞:東邊打到高麗,南邊抵達淮河,西邊抵達地中海沿岸,作戰範圍之廣,是任何名將都無法企及的高度。拔都西徵獲勝,橫掃歐洲,實際指揮官就是速不臺。
迦勒迦河之戰,速不臺吊打羅斯聯軍,斬殺6萬餘人。賽約河之戰,速不臺斬殺歐洲聯軍七萬餘人,攻破布達佩斯,讓歐洲膽寒。完顏陳和尚能擊敗速不臺,不愧是「最能打」的武將之一。
巔峰時期的蒙古騎兵,有一流的名將指揮,卻敗在完顏陳和尚之手。可惜,金國氣數已盡,1232年的三峰山之戰,拖雷、速不臺率5萬蒙古騎兵,在雪夜中殺出谷口,15萬金兵功敗垂成,還被反殺。
完顏陳和尚退守鈞州,率「忠孝軍」與蒙古騎兵巷戰,格鬥中還能獨自擊殺數十人。帶著一身傷,完顏陳和尚主動去蒙古大營,報上姓名後,從容赴死。拖雷想勸降,但完顏陳和尚不答應。
從雙方實力角度分析,吳起、李牧、項羽、嶽飛、完顏陳和尚,應該是「最能打」的武將:以少勝多,以弱勝強,遇強則更強。
白起、韓信、衛青、霍去病、徐達、李靖,也非常能打,都能率大兵團作戰,無堅不摧。筆者不將其納入5位「最能打」武將,原因兩點:背後資源多;對手不是巔峰狀態,與「5人」相比單場戰役難度相對較低。
參考書目:《中國古代史》
1:「戰神」白起
戰國四大名將之首,一生未嘗一敗。長平之戰,活埋趙軍四十五萬人;攻打魏國,入城池,斬首十三萬;大敗韓魏聯軍........,當時諸侯聽說白起來了都無人敢應戰。因功高蓋主,最終被秦王所殺。
2:「兵仙」韓信
韓信「明修棧道,暗渡陳倉」拿下了關中。為劉邦建立漢朝打下了基礎。「背水一戰」大破二十萬趙軍,生擒趙王。 十面埋伏,四面楚歌等也是他成功的軍事典例。沒有他,漢朝真的無法建立。最後死於蕭何與呂雉之手。重用他的也是蕭何,所以說: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3 :「冠軍侯」 霍去病
18歲從軍,與匈奴共經六次大戰,殲滅俘虜敵人累計達十五萬(是他的親舅舅衛青的一倍)。19歲封驃騎將軍(僅次於大將軍)。,22歲指揮了狼居山戰役,將匈奴左賢王部隊幾乎趕盡殺絕。可惜17歲從徵,24歲病亡,連漢武帝都大哭。
4 :"東方拿破崙"戚繼光。
戚繼光在沿海抗擊倭寇十餘年,打完倭寇又去北方抗擊蒙古入侵十餘年。寫下了《紀效新書》和《練兵實紀》等兵書,他在軍事思想上的作用可以與孫武,韓信齊名。又改造、發明了各種火攻武器,故又比他們更勝一籌!
5 :精忠報國的嶽飛
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軍事家,民族英雄 ,南宋抗金名將。從軍十餘年,他所率領的嶽家軍可謂戰無不勝,所向披靡。金人流傳有「撼山易,撼嶽家軍難」,可見嶽家軍之勇猛。在宋金議和過程中,嶽飛被秦檜莫須有的罪名陷害致死。非常痛惜!
我是清風醉史,我來回答此問題。
中國是一個擁有五千年歷史文明的國家,要從中摘選出最強的五員戰將是一件很困難的事。因為在不同歷史時期,面對的對手不同,他們之間又沒有統一的參照標準,僅靠憑空想像,正確性肯定不高。
武將顧明所以比較的就是軍事本領,它又包括兩個主要方面:
- 1、自身的武力值。
- 2、帶兵的統帥值。
題主所問的問題,可以從這兩個不同方面分開去考慮、比較更合理一些。
武力值排名
前文說過,因為不是同一歷史時期,兩個武將之間也不可能有互相交手的機會,所以比較他們的武力值時,必須找到一個較科學的參照物。仔細查閱正史的記載,你會發現有一個參照物最為合理,那就是武將在戰鬥中直接斬殺的敵方官兵的數量,在這裡我們發現正史記錄中有4員武將,都是在一場戰鬥中殺傷過百的敵軍,也就是所謂的「百人斬」。根據此條件,排名歷史武將武力值如下:
1、西楚霸王項羽
力能扛鼎,氣欲拔山,他的戰績是歷史上最強的,曾經有過4次百人斬的記錄。項羽的事跡大家耳熟能詳,在這裡就不過多介紹了。
2、五代猛將李存孝
唐末至五代時期,是個無敵的存在,史書記載:驍勇冠絕,常將騎為先鋒,未嘗挫敗。天下無敵,人稱飛虎將軍。
同時期武力值前三的猛將王彥章甚至在他手下都堅持不了幾個回合,可見實力之恐怖。
前面兩位,被合稱「王不過項,將不過李」,一直是後世武將的偶像,明初開國第一猛將常遇春「常十萬」,就把兩人的名字時常掛在嘴邊,作為榜樣激勵自己。
3、武悼天王冉閔
被胡族大軍包圍時,拼死突圍,一人斬殺數百人,後全軍覆沒,誓死不降。
4、南宋抗金名將楊再興
嶽家軍中第一猛將,郾城之戰楊再興單槍匹馬殺入敵陣想活捉兀朮,斬殺數百人而還,他往來敵陣縱橫自如,氣勢逼人,殺得以彪悍著稱的金人聞風喪膽。
小商橋之戰,楊再興率三百騎兵衝擊兀朮幾萬大軍,斬殺有名姓的軍官百餘人後,壯烈殉國。
按史料敘述楊再興的戰力,應該不在李存孝之下了,為什麼把他排到第四位,只是因為現在對宋史,尤其是嶽家軍的戰力爭論太大,姑且認為楊再興的戰力有些許水分吧。
5、後唐名將夏魯奇
史載四大百人斬之一,在魏縣護衛莊宗,獨殺百餘人,隨莊宗滅後梁,有生擒猛將王彥章的戰績。
統帥值排名
1、兵聖孫武
中國古代兵家之祖,他的著作《孫子兵法》從古到今被譽為「兵學聖典」,一生未嘗一敗。
2、十哲吳起
與兵聖孫武並稱「孫吳」,著作有《吳子兵法》,魏武卒的創建者,打的泱泱大秦差點亡國,一生無敗績。
3、「殺神」白起
平生大小70餘戰,從無敗績。據梁啓超考證,整個戰國期間共戰死兩百萬人,白起殺了二分之一。
4、兵仙韓信
生於微末,天生的統帥,改變楚漢格局的關鍵人物「韓信點兵,多多益善」,擁有超大格局的軍事天才,常勝將軍。
5、大唐戰神李靖
北滅東突厥,西破吐谷渾,大唐幾乎所有的大將都是他的徒弟,包括:侯君集、蘇定方、李勣等都跟隨他學習過兵法或接受過他的指導,常勝將軍。
希望此解答能讓你滿意,歡迎留言討論。我是清風醉史,帶你深入了解歷史。
很有意思的問題,我也來說一說我心中排名前五的武將:
No.5 粟裕大將
粟裕大將號稱是我黨軍隊中最能打的一員戰將,蘇中戰役、孟良崮戰役、淮海戰役、渡江戰役都有他的身影。他曾經在蘇中戰役中以3萬人戰勝李默庵12萬大軍。國民黨軍隊中的區壽年、杜聿明、薛嶽、王耀武、黃百韜等名將,全都是粟裕的手下敗將。
NO.4 破虜將軍孫堅
在戰火紛飛的三國時代,你可以說出很多名將的名字,但最能打的一個,非破虜將軍孫堅莫屬。
在討伐董卓的戰爭中,當各路諸侯都在後方置酒高會,不思進取的時候,孫堅獨率一路軍隊單挑董卓,斬殺了華雄,擊退了呂布,把董卓大軍逐出了洛陽,建立了赫赫戰功。甚至連董卓都說:
"關東諸將數敗矣,無能為也。唯孫堅小贛,諸將軍宜慎之。」
董卓視關東諸將皆為鼠輩,唯獨畏懼孫堅,可見孫堅有多能打!
No.3 五代第一猛將——李存孝
在民間流傳著一句古話,叫做「將不過李,王不過項」,意思是將中最牛的是李存孝,王中最牛的是項羽。能和項羽齊名,足見李存孝的實力。
在五代時期,不管是號稱「白馬銀槍」的高思繼,還是號稱「王鐵槍」的王彥章,都曾在不到十回合之內敗在李存孝手下。李存孝死後,王彥章就徹底沒了對手,成了天下第一。可見李存孝到底有多強。
No.2 白袍將軍陳慶之
陳慶之是南北朝時南梁的名將,他曾經率軍與北魏作戰,攻佔三十二座城池,四十七戰全勝,所向披靡,勇往無前。
曾有人問過毛主席,他最欣賞的古代武將是誰,毛主席的答案很明確:陳慶之。毛主席連秦皇漢武和成吉思汗都瞧不上,卻唯獨如此看重陳慶之,足見其勇略。
No.1 一代軍神——毛澤東
若問歷史上第一神將是誰,非毛主席,更有何人敢當?
在江西,他數次擊退國民黨軍隊的圍剿;在長徵途中,他指揮紅軍四渡赤水,在密不透風的圍追堵截中走出了一條革命之路;
在國共內戰中,他「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裡之外。」人在延安,卻僅憑電報遠程指揮解放軍進行大規模集團化作戰,在他的指揮調度下,解放軍時而合圍,時而包抄,時而機動迂迴,時而圍點打援,將國民黨玩弄戲耍於股掌之間。
可以說,如果不是毛主席卓越的軍事天賦和戰略思維,我黨的革命事業不可能創建如此輝煌宏大的功業。說他是歷史第一神將,名副其實,毫無爭議。
以上是我的看法,你們認為呢?
中國是一個擁有五千年歷史文明的國家,擁現出無數英雄豪傑,也令世人所津津樂道。
NO4:戰國「殺神」白起
白起當時所在的秦國雖然很強大,但卻絲毫沒有掩飾他的勇猛和強大軍事才能。
白起指揮戰役有獨特之處,他擅長打各種戰爭,陣地戰,伏擊戰,包圍戰,長途奔襲戰,攻城戰,以及水攻等各種攻擊方式,不拘泥古板,而是因勢而定,往往能找到最精準的戰鬥方式,並且取得最後的勝利……
白起平生大小70餘戰,從無敗績。他指揮的戰役數量和戰役難度都超過了秦國的司馬錯、王齕、王陵等名將。
在伊闕之戰殲滅韓、魏聯軍二十四萬,為秦國打開東進的大門;秦楚交戰中更是大破楚軍,將楚國都城毀於一旦,迫使楚國遷都,至此楚國一蹶不振;長平之戰一舉殲滅趙軍四十五萬,消滅秦國唯一潛在的威脅。可以說,秦之所以能掃六合,白起功不可沒。
如此強將,「殺神」白起上榜也就不足為奇了。
NO3:大漢「徵將」霍去病
霍去病可以稱之中國古代的傳奇名將,他從17歲第一次出徵到24歲因病去世,有記載的人生只有短短的7年,然而,就是這7年,他創造了華夏民族對戰遊牧民族所取得的最高戰績和無上榮耀。
明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漢武帝對匈奴拉開武力對戰後,17歲的霍去病初次徵戰便率領800驍騎深入大漠數百裡,斬殺匈奴兩千多人,包括單于的祖父若侯產,在各軍中功勞第一,獲封冠軍侯。
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漢武帝發動對匈奴的兩次河西戰役中,霍去病率部殲敵4萬多人,並迫降匈奴渾邪王,這是第一次匈奴有王侯大規模投降漢朝。當時的匈奴人只能哀唱:「失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婦女無顏色」。
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霍去病第四次出戰是在漠北之戰,他率領5萬精銳騎兵長途奔襲兩千多裡,大敗左賢王,封狼居胥山祭天,佔領了貝加爾湖後班師,這具有劃時代的重大意義,同時霍去病的戰功也成為中國歷史上武將獲得的最高榮耀。
霍去病的戰果,給中原地區老百姓帶來了寶貴的和平。然而,天忌英才,元狩六年,年僅24的霍去病暴病而亡。「匈奴未滅,何以家為」,「徵戰」霍去病是中華民族上真正的英雄。
NO2:明朝「仁將」徐達
明朝開國元勳徐達有著「萬裡長城」的外號。其一生大小戰役不斷,鮮有敗績。徐達慧眼識訂,朱元璋還是「寄居」在郭子興手下時,徐達就跟隨了朱元璋,一路徵戰討伐,才強大的軍事才華也展露無疑。
後來,他成了朱元璋掃平天下的定海神針,在徵戰江南的過程中,徐達軍隊號令嚴肅,秋毫無犯,大敗張士誠,生擒張士德。至正二十一年(公元1361年),徐達在江州大敗陳友諒。兩年後,他率兵攻取平江,生擒張士誠。
平定內亂後,在對元朝的最後決戰中,徐達掛帥出徵,率25萬大軍一舉攻克元都,將盤踞在華夏大地一個世紀的蒙古騎兵趕回了大漠。更是收復漢人失去400餘年的幽雲十六州,於華夏民族而言其功不可沒,有再造華夏之功。
徐達不但勇不可擋,而且政治素養極高,他不殺俘虜、不擾民,打造了一支仁義之師。 徐達不貪錢,不戀權,最終活了53歲而病死。
論武力論人品還是論綜合素質,「仁將」徐達都可以稱之為名將中的名將。
NO1:楚漢「神將」項羽
力能扛鼎,氣欲拔山,項羽本領是世人皆知的,對於人個武力,他剛起兵時,與他的叔父項梁一起在會稽太守府,項羽首先殺了太守殷通,接著一個人斬殺了郡守府將近一百士卒,一個人殺了將近一百人,這是典型的「百人斬」,其勇猛可見一斑。
垓下之戰項羽戰敗後逃跑到垓下時,身邊只有28人,面對近千漢軍追兵,項羽主動迎戰漢軍,斬殺一名漢軍將領,同時又殺了漢軍士兵近一百人,這是何等的勇武。
項羽不但有勇而且有謀,是個文武雙全的人,他最著名的兩大以少勝多之戰就是最好證明。第一個是巨鹿之戰,項羽只有5萬楚軍,卻硬生生地打敗了秦國名將王離和章邯所率領的40萬秦軍主力,最終導致秦朝的滅亡。其次彭城之戰,項羽以3萬精銳騎兵大破劉邦的56萬諸侯聯軍,其勇猛和謀略都展露無疑。
總之,項羽一生大小七十餘仗,除了垓下之戰,未嘗有過一次失敗,就連垓下之戰項羽的失敗也是因為以一已之力對抗整個天下,屬於典型的政治失敗。「羽之神勇,千古無二」司馬遷的評價當之無愧!
因此,「神將項羽稱為中國歷史上最強武將也是眾望所歸了。
文無第一,武無第二
我就寫我認為比較厲害的歷史上五個武將,排名不分先後
呂布,三英戰呂布大家都知道,這麼厲害的三個人都可以打平手可想而知他有多厲害,有人說關,張可以打過呂布,劉備一來就打不過了。
李元霸,看過隋唐演義的都知道,他幾乎一人頂百,力氣非常之大。
姜子牙,嶽飛,關羽中國歷史上分別唐朝,明朝,清朝選出來的武聖人,至今還有廟宇紀念他們。
武是勇武的意思,將就是將領的意思,武將合起來就是勇武的將領,但既然是武將,就不能僅僅只是匹夫之勇,那樣只能是武夫,武將既要有武力,又要有智謀和統兵能力。
既然是評論最強武將,那就只能以武將的綜合能力來排名,而最能體現綜合能力的標準就是軍事戰功,簡單地說,武將所取得的戰績越大,他的能力就越強,同時需要兼顧考慮所取得戰績的難易度。
武將有側重於武力型,比如項羽、李存孝,有側重於謀略型,比如韓信、吳起,還有側重於統兵型,比如白起、衛青,以此為標準,來對中國歷史上的武將強弱作一個大致的排名如下:
第一名:冷兵器時代最強武將項羽
項羽作為冷兵器時代的最強武將是沒有異議的,一生大小七十餘仗,除了垓下之戰,未嘗有過一次失敗,就連垓下之戰項羽的失敗也是因為以一已之力對抗整個天下,這叫寡不敵眾,項羽的失敗並不是軍事上的失敗,而是政治上的失敗。
項羽武力強大是出了名的,史書上關於項羽的人個武力有兩處記載是項羽一個人親手殺了數百人,一次是項羽首次起兵時,與他的叔父項梁一起在會稽太守府,項羽首先殺了太守殷通,接著一個人斬殺了郡守府將近一百士卒,一個人殺了將近一百人,這就是標準的百人斬,整個郡守府沒有一千人,也有五六百人吧,全部都被項羽的勇猛所折服,臣服於項羽。
還有一次是垓下之戰項羽戰敗後逃跑,當時項羽手下只有28人,面對近千漢軍追兵,項羽主動迎戰漢軍,斬殺一名漢軍將領,同時又殺了漢軍士兵近一百人,這種武力在中國歷史上是數一數二的,這就是項羽的勇武。
但一個將領不光只有勇武就能打勝仗,還必須要有智謀和統兵能力,項羽其實在軍事上是一個文武雙全的人,而項羽的勇武太過輝煌,以至於蓋過他的謀略,如果能仔細分析項羽一生的戰績,就會明白項羽在軍事上是一個有勇有謀的將領。
比如巨鹿之戰,項羽只有5萬楚軍,而秦國主力有王離的長城軍20萬和章邯的囚徒軍20萬,合計40萬,就是算項羽再能打,一個人殺一千個敵人,他手下的士兵總不能吧,項羽打贏巨鹿之戰的原因就是謀略,項羽在巨鹿之戰中首先攻擊的就是秦軍的運糧甬道,並成功切斷了秦軍糧道,然後以僅有的五萬人死守糧道,圍攻巨鹿城的秦軍就斷了糧食,最後被一擁而上的諸侯聯軍全部幹掉,最終巨鹿之戰大獲全勝。
還有項羽一生最著名的閃電突襲戰--彭城之戰,這是中原政權第一次大規模以騎兵快速迂迴突襲的經典之戰,項羽以3萬精銳騎兵大破劉邦的56萬諸侯聯軍,項羽以1比18的完全劣勢兵力比例,屠殺了劉邦的56萬大軍,這一戰中有著諸多的謀略體現。
而且項羽的敵人都是很強大、厲害的人物,有王離、章邯、劉邦、韓信、田榮、彭越、英布等人,都是強大的對手。
巨鹿之戰和彭城之戰加起來,項羽就擊破了一百多萬敵人,至少斬殺了60萬以上的人,這還不包括其他戰役斬殺的人數,項羽以其巨大的軍事才能和無與倫比的勇猛當之無愧地排在中國歷史上最強武將的第一名。
第二名:殺神武安君白起
白起是冷兵器時代斬殺敵人數量最多的武將,整個戰國時期戰死的士兵人數有200多萬人,光是白起一個人參與戰役所斬殺的人數就達到了100多萬人,所以白起也被稱為「人屠」、「殺神」。
白起是戰國四大名將之首,雖然在戰國最強國秦國為將領,背靠強大的秦國,但是白起打的每一場重大勝仗,幾乎都是以少勝多的戰役,比如伊闕之戰,白起率領10萬秦軍擊敗數倍於已的魏韓聯軍,光是斬首就斬殺了24萬魏韓聯軍。
還有白起的攻楚之戰,白起率領20萬秦軍攻佔了戰國時期最強國楚國國都郢都,攻佔了楚國的核心區域,並且以少勝多,大敗楚軍主力,以一支孤軍攻進戰國第二強國的都城,不僅佔領了對方的都城,而且斬首無數,這種功績在戰國時期,也只有白起能打出來。
看看後來的王翦滅楚時,光是兵力就要60萬人,跟白起比起來,王翦完全就不是一個檔次,白起每次都是以少勝多,而王翦每次都是以多打少,能力強弱立見分曉。
還有長平之戰,白起敢用2萬5千人斷絕趙括數十萬兵力的後路,另外用5千騎兵形成另一個包圍圈,將趙國40萬軍隊重重包圍起來,這種戰略思路是其他將領想都不敢想的事,3萬人就敢斷掉40萬大軍的後路,白起可真敢打。
另外,白起打仗有相當的謀略,一是白起是戰國殲滅敵方有生力量的大力倡導者,這種思想甚至成為幾千年後解放戰爭的軍事思想,二是白起打仗善用謀略,以少勝多,每次都是力求全殲敵軍,比如白起攻楚是水淹楚都,伊闕之戰是迂迴到敵軍背後實行包抄,全殲敵軍,所以取得的戰果相當大,所以武安君白起排在中國歷史最強武將的第二名。
第三名:大漢驃騎將軍冠軍侯霍去病
霍去病是一個軍事傳奇,也是一顆耀眼的流星,霍去病的人生非常短暫,從17歲第一次出徵到24歲因病去世,霍去病有記載的人生只有短短的7年,而正是這7年,創造了華夏民族對戰遊牧民族所取得的最高戰績和無上榮耀。
漢武帝之前的朝代,還沒有中原政權深入遊牧民族民族腹地打擊的先例,雖然是秦始皇時期的蒙恬的北徵匈奴,將匈奴趕到八百裡之外的苦寒之戰,但蒙恬也不過是趕走了匈奴人而已,至於到匈奴核心地區作戰,那是想也不敢想的事。
從西漢建立,劉邦被困白登山開始,經呂后當政、文景之治,到漢武初期,漢朝對匈奴的戰爭一直處於被動防守的姿態,漢武帝開啟了漢民族對戰匈奴的全新戰爭,而霍去病則是打擊強大匈奴的大漢名將。
霍去病17歲第一次出戰是在漠南之戰,以800騎兵大破數千匈奴人,斬獲敵人2028人,第二次和第三次出戰是在兩次河西之戰中,霍去病率部殲敵4萬多人,並迫降匈奴渾邪王,這是第一次匈奴有王侯大規模投降漢朝。
霍去病第四次出戰是在漠北之戰,霍去病率領5萬精銳騎兵,長途奔襲兩千多裡,從中原邊境一直打到今天的貝加爾湖,華夏兵峰第一次到達如此之北的地方,不僅如此,霍去病還在匈奴人的聖地狼胥山和姑衍山舉行封禪儀式,這就是著名的「封狼居胥、禪於姑衍、飲馬貝加爾湖」,這具有劃時代的重大意義,同時霍去病的戰功也成為中國歷史上武將獲得的最高榮耀。
而霍去病創造這一重大戰績時,只有22歲。霍去病因為巨大的戰功被漢武帝封為驃騎將軍,同時也名副其實地成為中國歷史最強武將第三名。
第四名:全能型奇才吳起
吳起通曉兵家、儒家、法家思想,是整個戰國時期不可多得的全能型人才,尤其難得可貴的是,吳起走到哪裡,就能讓哪裡強大,吳起到魯國,魯國打敗齊國,吳起到魏國,魏國打秦國打得抬不起頭,吳起到楚國,楚國大敗魏國。
吳起就像一個走到哪裡都能發光的金子一樣,他先後任職的三個國家,都因為吳起的才能而得到了發展,這是吳起最為特殊的一面,可以這麼說,給吳起一個弱國,十國之後,吳起就會還一個強國給你,這就是吳起的能力。
吳起之所有沒有特別顯著的功績,是因為吳起始終沒有得到信任和重用,但不能以此貶低吳起的能力,評論最強武將是以綜合能力來評定的,吳起的綜合能力應該在所有武將中排名第一。
吳起雖然沒有顯著的戰績,但吳起給中國歷史的影響非常大,不僅有兵法流傳於世,而且還有類似於商鞅的變法才能,但吳起沒有項羽、白起、霍去病這樣巨大的戰功,所以只能排在他們之後,成為中國歷史上最強武將排名第四名。
第五名:兵仙韓信
韓信是中國歷史上略不世出的兵仙,是謀略型軍事統帥的傑出代表,在謀略上的造詣,韓信的水平數一數二,一生大小數十次戰役,無一失敗,以全勝終結。
韓信在軍事上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經典,從聲東擊西、瓦罐渡河到背水一戰、拔旗易幟,從佯裝示弱、半渡而擊到四面楚歌、八面埋伏,韓信也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的軍事奇蹟。
當劉邦在正面戰場頂住強大的項羽進攻時,韓信在北方開闢了第二戰線,劉邦的天下有一半是韓信打下來的,韓信的軍事功績也是非常大的,韓信之所以排在第五名,是因為韓信一生遇到的對手相比於其他武將來說比較弱。
韓信的對手是夏說、魏王豹、陳餘、齊王田廣、龍且這樣並不強大的對手,即使是最後一戰對戰項羽時,劉邦已經集合了天下所有兵力,以六七十萬精稅之兵攻打項羽的十萬疲憊之師,首戰還差一點被項羽翻了盤,從這一點來看,韓信排在第五名。
這要看你討論哪個方面的了,單純論勇猛程度,也就是戰力的話,我認為是以下幾位,野史裡的就不提了啊!
西楚霸王項羽
羽之神勇,千古無二。他可以說是國人心中猛將的頭號代表,把他排第一,相信異議不大。
項羽的戰力被世人所熟知應該歸功於史學界的扛把子——司馬遷老先生。是他將項羽的故事寫活了。
霸王有獨門絕技霸王槍,為古傳各路槍法之首。
十三太保李存孝
自古有言:「王不過霸,將不過李」。至於後來人說的什麼「力不過李,拳不過金」,不好意思純屬後來人瞎編。金臺更是現代小說家杜撰出來的人物,不能和古人相提並論。
李元霸在演義裡面根本不是力氣最大的,人們只知道正史當中項羽的厲害,不知道演義中項羽的神威。看過《西漢演義》的就知道。在霸王面前,李元霸始終是弟弟。算上演義羽哥仍是頭號猛將。
李存孝可以和項羽並稱,列第二完全沒問題。
存孝也有絕活,名為十三太保橫練功夫,就是後世流傳的金鐘罩。
武悼天王冉閔
有人將他稱為「項羽轉世」,因為他的經歷和項羽有很多相似之處,同樣有很多以少勝多的戰例,同樣可以以一敵百。
小結
他們三人在我看來就是第一梯隊的超一流武將,我稱他們為超級猛將,他們就是那個時代的BUG。之所以這樣排名,主要是根據戰績來排的,他們幾個人的實力其實相差不大。
為什麼沒有第四第五,在我看來,其他武將和他們的差距太大。第一梯隊只有他們三位,至於其他武將不論排到第幾,也只能是第二梯隊往後了,所以就乾脆不排了。
正所謂「有第一沒第二,第三差著十萬八千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