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問答集合

教育部為什麼不集中一部分全國最優秀的師資,錄製中小學的全部課程,統一全國教育內容?

高考志願填報白老師說: 簡要回答一下這個問題。 1.教育部已經錄製了,比較全,公開網站,全免費。 2.很多一線…

高考志願填報白老師說:

簡要回答一下這個問題。

1.教育部已經錄製了,比較全,公開網站,全免費。

2.很多一線教師在用不同方式抵制這個網站。

3.因材施教,是教育的基本方法。

4.小學、初中的教育,重點是老師的責任心,而不是專業水平。

5.目前的教師的職稱評定、評優方式,致使很多業務水平精湛、特色鮮明的教師,無法優秀、無法傑出。

6.很多優秀的學習方法、靈活的解題思路、凝聚了教師個人的心血,是長期積累、發明創新的產物,是個人智力智慧的結晶,沒有義務拿到公開課堂,成為公共資源。

7.教學中的很多奇思妙想、妙筆生花,雖然非常好用,但未經論證,可能不嚴謹、不規範,所以不適合投放到公共課堂。就像郭德綱的好多相聲,不僅觀眾喜歡,還寓教於樂,但確實不適合上春晚。

8.教育的本質不是把籃子裝滿,而是把燈點亮。規範的大綱式的教學,很難把燈點亮。

9.理科思維的培養和訓練,人文情懷的薰陶和形成,都是長期過程,需要綿綿發力,久久為功,公共課堂很難做到。

上面是我的一點想法,未經整理,沒有頭緒,請大家見諒。

旅途TLOU說:

疫情期間教育部就是這是做的,只是效果差的離譜罷了,歐美和國內的廣播電視大學也是這個模式。因為效果問題最後都被淘汰了。多年來國內總有不教學的專家和領導倡導這種改革,都因為效果奇差而破產。古今中外世界各地都證明了這種模式不行。為什麼會這樣?

第一教學具有針對性,線下老師上課是根據學生的反饋進行內容,節奏調整的。而視頻是不具備這針對性的。這就好比名師視頻是名廚做的一道菜(豬肉),做的非常好,色香味俱全但是眾口難調,有人想吃牛肉,有人想吃魚肉,有人想吃酸的,有人想吃辣的……,有人覺得鹹了,有人覺得淡了。而線下課程是根據學生口味做的,效果要好很多。名師的視頻的講解,有的學生覺得這和知識點會了,但是視頻還在慢慢仔細講解,有的學生知識點不會,沒懂,視頻就過去了。然後後面就聽不懂了。

第二,教育具有互動性。課堂上老師和學生是有語言,眼神交流的,這非常重要。舉個例子,現在有一臺高精密的複雜機器。你挺家長坐在會議室的上面高談闊論,你還是不會操作,但是周圍有個會的同事教你一次,你就會了。你同事沒專家懂的多,需要沒專家要緊豐富,但是這種具備互動性教學效果就是比專家強。

第三,教育具備約束性,貪玩,懶惰,不願意努力是人的天性,學生是未成年人更是如此。線下老師的約束性很強,絕大多數學生的學習都是在學術下學習的。我妹妹家孩子是和很自律的小學霸了。班級壟斷第一名,年級1000多人,從沒跌出前10,長期在年級前三。疫情網課的時候我妹妹不盯著,孩子學習態度就不好,一個月網課成績下滑100多名,我好好工作不上了,盯著他,孩子成績就上來了。我妹妹說看他學習累了,給他洗個水果,一回來就看手機界面變成抖音了。沒網課以前孩子是很自律的。因為有老師對面對的約束。網課沒了面對面的約束,孩子的自律性就下降了。

第四,名師網課華而不實,並不是真正的好課。具備高效性的好課大多不具備觀賞性。有效重複是必要的,忽略必要因素,突出重要因素是必須的。需要接地氣,用學生喜好去接受枯燥,乏味深奧的知識。是教學的常規手段。但是這些都不能出現在公開課裡。公開課不能有任何重複,有效重複也不行,給外行感覺囉嗦。一些接地氣的需要不夠嚴謹。容易範忌諱,用學生喜好解釋知識雖然效果特別好,但是容易被質疑。所以公開課不能有任何不容易出現爭議和話題的內容。自然也就脫離實力,效果大打折扣。早些年一位教學成績優異,深受學生愛戴的老師的教案被學校拿出去到市裡評比。結果因為教案裡有一句話,這個老師就被開除了。教案裡說學生如果你現在努力學習,你的人生就是金錢榮譽滿身。這句話被批評三觀不正,把學習說的過於功利,哪怕是事實也不行。所以公開課必須需要嚴謹正能量,但是效果真的沒有老師平時上課生動,接地氣。

指尖教育帝國說:

為什麼不集中一部分全國最優秀的師資,錄取中小學的全部課程,統一全國教育內容呢?

這個問題小徐老師年輕時也不理解,但我們可以看到教育確實也致力於做這件事,在各大教育平臺,優秀老師的教學實錄和教學課件,甚至教學直播課都很健全,而且也做足了推廣工作,但推廣是推廣,真正應用又是另一回事。

小徐老師所在學校早在2008年就建立了「校校通」,集合了全國最優秀的教學資源,2012年又在每個教室建立了多媒體應用平臺,可以說老師們如果想用的話,可以隨時應用於課堂。

但是,老師們在將這些優秀的教學資源應用於課堂時,發現因為少了老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學生並不能很好的融入課堂,學習效果根本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好。

今年這個特殊時期,人們對線上教學效果可能有了更深的認識。

拿小徐老師所在地來說,我們小學階段的線上教學並不要求每個老師上直播課,當地教育局為各年級各科教師和學生提供了全國教育資源平臺上的優秀教師錄製的教學資源,要求老師如果不想自己開直播教學課,可以每天向學生發送全國優秀教師錄製的教學課程,老師只起解疑答惑的輔助作用就可以了。

然而,一段時間下來,老師們發現向學生放送全國優秀老師錄製的教學資源的教學效果遠遠低於老師自己開直播面對面授課的效果。這也說明影響學生學習效果的並不僅僅是教學內容的好壞,更是老師與學生溝通互動的結果,是老師對學生能產生直接效果大小的結果。

何為好的教育?

真正打動人心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

如何讓教育打動人心?

小徐老師想,這需要老師和學生之間有情感交流,有和同學之間的交流、切磋,有環境的塑造才行。

當老師在教學過程,不僅是知識的傳輸,更是情感和愛的傳遞,每個學生都是老師望其成人成才的希望,每一次授課都能根據每個學生的不同特點給予中肯的評價和鼓勵,這樣的教育才能打動學生的心,才能起到激勵和塑造的教育作用。這是僅給學生放優秀教師建制的中小學優秀課無法實現的。

總之,隨著線上教育的湧起,很多人認為線上教育會取代線下教育,作為從教20年,無數次將多媒體和名師課堂搬上我的課堂的小徐老師可以以經驗告訴大家,線上教育在沒有實現與學生的準確的情感交流之前,永遠無法取替線下教育。這也許就是為什麼我國不集中一部分全國最優秀的師資,錄取中小學的全部課程,統一全國教育內容的原因吧。

荷葉村夫說:

疫情期間教育部門就是這麼幹的!歐美和國內的廣播電視大學也用過這個模式。因為效果差,最後都被淘汰了。為什麼會這樣?原因如下:

1、教學具有針對性。課堂教學,師生面對面,老師察言觀色。根據學生的反應,決定下一步甚至下一句話。學生能跟上教師的教學節奏還是跟不上,教師隨時調整快慢、深淺,十分注重因材施教,具有很強的針對性。

2、教育具有互動性。課堂教學,老師和學生有語言交流,眼睛是心靈的門窗,學生聽沒聽懂,寫在臉上。如果沒有懂,教師會調整教學,變換方法,調換角度,調整節奏,儘量讓學生聽懂。會開展有效的教學活動,幫助學生學好知識。

3、教育具備約束性。對於貪玩懶惰的學生,課堂教學時,教師教鞭一拍,對那種學生具有震懾作用,不敢思想開小差,只能呱呱地學習。但上網課,看視頻,有可能一句也沒有聽入耳。哪來的教學效果?不自律的人,放視頻與不放視頻的效果是相同的,都是零。

4、名師是小部分人評出來的,並非所有的人評出的名師。名師的網課也許華而不實,並非真正的好課。觀賞性也許可以,實用性也許不強。

回答供參考。

冬哥v王九月說:

錄製課程視頻讓大家看,可以作為中小學教育的一個輔助手段,但是用他來代替老師,是肯定行不通的,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1)無法實現因材施教,中小學生分布在全國各地,各地的經濟文化發展不平衡,教育發展水平也不一樣,怎麼能用一套不變的視頻給不同層次的學生用?每個學生的脾氣秉性,智商以及接受能力都不同,一套一成不變的東西,肯定是不行的。

(2)如果只看視頻,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有問題怎麼辦?問誰?再配老師?不就跟原先一樣了嗎?

(3)中小學生還是未成年人,自制能力比較差,誰來監督他們學習,在家的話父母整天盯著嗎?在學校的話,每個班再派位老師盯著,不就跟原先一樣了嗎?

所以,題主的想法只能做為輔助手段,不能廣泛推廣,要是行得通的話,國家不早就推廣了嗎?

傳媒大學楊老頭說:

教育部如果想集中一批全國最優秀的教師,把中小學所有的課程都錄製一遍,然後拿到全國各地各學校去播放,這個事情很容易辦到。

但是,這樣做最終的效果可能不一定都好。因為這樣完全統一的進度,統一的具體內容,對於不同地區、不同學習能力和理解水平的學生接受起來是有的感到容易,有的就相對困難。

因此,還是需要教師因人而異地當面給予一些答疑解惑或調整進度。所以,就不能簡單地用播放最優秀老師的錄像來解決所有學生的問題。

題主的思路也不是一無是處。現在,教育部也確實在國家教育智慧平臺上集中了許多優秀教師的精品課錄像,這樣為各地各學校老師參考使用這些教學錄像提供了條件。

根據題主的思路要點,還是可以考慮在全國對統一教材中核心的教學內容錄製優秀教師的課程,採用播放一部分講課內容,並且由當地的教師來進行輔導和補充講授,這樣互相彌補也是一種很好的辦法。

聞道致遠說:

慕課己不再是什麼新鮮的事物了。

英國的劍橋、牛津,美國的哈佛,中國的北大、清華都把名師講授的經典課程錄成視頻放到網際網路上,讓全球愛好學習的人免費聽課。但是,年輕人還要拼死拼活地考大學。這是為什麼呢?

首先,科普一下:慕課是MOOC的音譯:意思是大規模網絡在線開放課程。這種課程雖然是優質教育資源,但是,它代替不了傳統的課堂教學,更何況,新課程改革強調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合作。網際網路教育雖然具有即時性、互動性、形象性,但是傳統的課堂教學永遠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它將隨教育改革的深入而歷久彌新。

小穎隱於野說:

比老師的教更重要的是學生的學,師資再優質,內容再好,如果忽視了各個地區的差異,忽視了不同層次的學生差異,這樣的教學,其實也無法取得良好的效果。

因材施教,不是照本宣科,而是要根據學生的學情有針對性地開展教育。

開展了幾個月的線上教育,敢問大家一句成果如何?

作為一線教師,我敢說,有相當一部分的學生幾乎等於沒有學習的,區裡有一線老師製作微課資源推送到班級學習群,學習群裡老師還會有針對性地進行講解,但效果還是不盡人意,只有小部分的人,在家長的督促下,能夠做到自主地學習,保證學習的進度。但更多的學生,是拉下了許多的功課的。

題主的深層意思是問優質的線上教育有沒有取代學校教育的可能性?但我可以肯定地說,目前根本不可能做到的。

教育不僅是知識的傳授,還是習慣的養成,品德的學習,情感的交流,這些都並非是推送優質的學習資源就可以解決的問題。

教育並非是流水式的工廠作業,題主的這一問題,無疑是太低估教育的多樣性了。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瓦要問答網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evawelsh.com/archives/3891

作者: 瓦要問答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