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問答集合

越南的紅河三角洲是全球著名的產糧區,明朝為何認為佔領不划算,放棄越南的領土?

澹奕說: 當今的寶地,在千百年前卻可能是讓人聞風喪膽的蠻荒之地,比如今天風景如畫的海南,隋唐都是用來流放貶謫之…

澹奕說:

當今的寶地,在千百年前卻可能是讓人聞風喪膽的蠻荒之地,比如今天風景如畫的海南,隋唐都是用來流放貶謫之人的。越南紅河三角洲如今的確豐饒肥沃,是越南兩大米倉之一,可幾百年前卻是叢林密布險象環生,與當時的中原相比,壓根兒就不是什麼好地方。

明朝永樂年間,越南北部繼唐末之後再次歸於中原王朝,設立交趾承宣布政使司,然而僅僅20多年就被裁撤。明朝放棄這裡,一來迫於北方的威脅,二來因為當時的交趾的確無法給明朝帶來足夠好處,使明朝常年都在做賠本買賣。加上明宣宗朱瞻基的性格使然,明朝撤出交趾也成了必然

從秦朝徵辟嶺南設立郡縣開始,如今的越南北部就長期歸於中原王朝的領地範圍,即便當年東晉沒落也未放棄。然而唐朝之後,越北的藩鎮趁機脫離,從此自成一邦,就算後來的元朝,當時的蒙古鐵騎橫掃四海,也都在越南碰了釘子。而脫離中原的歲月中,越人逐漸形成了區別於中土的風俗與文化,與中原實際上也並不算親近

明朝初期,因為當時越南陳朝被篡滅而亂,胡朝侵擾南部的佔城國,明朝作為宗主派兵滅胡朝之後,正式設立交趾承宣布政使司,所有規制與中原相同,並且開始移風易俗進行教化。不過這次時隔數百年的再次北歸,卻也是在走鋼絲,有很多的相關隱患,明朝在交趾的統治實際上並不安穩

秦始皇滅六國後,開始書同文車同軌,明朝對於交趾自然也是如此。明朝原本的希望是想將交趾變成與內地諸司相同的郡縣,可在實際操作中產生了很多問題。比如明朝派去當地的吏員,都是懷揣發財心思,瘋狂壓榨土著越人,引起當地越人的激烈反抗。明朝的移風易俗非但沒有讓越人親近,反而催生了大量矛盾

如今地處熱帶的紅河三角洲的確是土地肥沃水熱充足,出產大量的糧食,的確是塊寶地。然而幾百年前,越北地方叢林密布人煙稀少,茂密的雨林之中各種猛獸毒蟲橫行,大量山林瘴氣隨處瀰漫,環境非常惡劣。與此同時,越北當時生產力極度落後,所以物產也非常有限,上繳稅賦很少。明朝統治期間投入與收益完全不成正比,一直都處於入不敷出的狀態

明朝永樂年間,明成祖南徵北戰又派遣鄭和下西洋,的確是一片非常繁榮的景象,不過也埋下了禍根。成祖發動靖難之變時抽調大量北方衛所精銳,使得邊地空虛,遷都北京之後,漠北的威脅仍舊存在。由於北界大幅萎縮,原本在客廳的京師變成了門口,雖美其名曰「天子守國門」,但無法改變事實。相對於漠北騎兵的強大威脅,明朝在交趾投入大量財力物力與兵力顯得非常不明智,有點本末倒置

明宣宗朱瞻基從小受到儒家「在德不在險」的思想教化,加上明太祖有「不徵之國」的祖訓,所以一直都有放棄交趾的心思。永樂朝與仁宗時期,大規模用兵以及下西洋活動,明朝錢袋子已經相當緊了。從當時的角度來看,花大力氣大代價堅守在交趾,非但沒有多少好處,的確還會成為明朝巨大的拖累,雖然丟了可惜,但不丟又實在不划算,權衡之下只能丟

所謂此一時彼一時,明朝放棄交趾在我們看來的確是可惜,可在當時也並不算是失算。

世界人文歷史說:

明朝放棄越南,根本不是因為缺糧,而是因為投入和產出不成正比。每年稅收才7萬兩,可是軍費支出卻高達數十萬兩。

越南的紅河三角洲是著名的農耕地區,可以做到水稻一年三熟,明軍根本不缺糧食,可是很缺軍費。

明朝在越南的稅收還不夠用來鎮壓越南的叛亂。財政緊張的明朝不僅要從內地抽出稅收補貼越南,還要防禦北方的蒙古。可是,越南的叛亂延續了幾十年,中間時斷時續,耗費了明朝大量的人力物力與財力。

越南,古稱安南、交趾,曾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在公元10世紀左右獨立(靜海軍節度使)。明朝建立後,明太祖曾在《皇明祖訓》中把越南列入不徵之國,意思就是越南土地貧瘠,天高皇帝遠,打下來也勞民傷財,就像隋煬帝徵服琉球一樣,得其地不足以自給自足。

可是,朱元璋還真的說錯了。越南的紅河三角洲是出了名的糧食產區,這裡氣候溫暖,適合耕種。明朝只要牢牢控制了這裡,根本不用擔心糧食的問題。

1402年,明成祖朱棣通過「靖難之役」登基為帝,不久後朱棣便違背了《皇明祖訓》,派遣30萬大軍討伐越南。明軍勢如破竹,很快就打下了越南。朱棣在越南設置了眾多機構,把越南分成15府、36州、180多個縣,讓越南與內地的省份一樣,都設置了布政使這樣的官員。

可是,越南當時距離脫離中國已經400多年了,民心不附,當地人都將明朝軍隊視為侵略者。再加上明朝設置在當地的官員巧取豪奪,霸佔妻女、侵佔農田的事情常有,激起了越南人的普遍反抗。

自永樂七年(1409年)開始,至永樂十三年(1415年),明朝重臣張輔三次平定越南叛亂,四此到越南就職,史稱「三擒偽王,威鎮西南」。不過,明朝始終不讓張輔長期鎮守越南,形勢一好,就把他調回朝廷。張輔前腳一走,後面叛亂又起。反反覆覆幾次,明軍疲於奔命。

根據記載,明朝從越南徵收的稅賦,最高的一年還不到7萬兩銀子,而每年用來鎮壓叛亂的花費就是幾十萬兩白銀。財政吃緊的明朝不僅要承擔巨額軍費,還要應付此起彼伏的越南叛亂。最好辦法是讓張輔永鎮越南,就像沐英鎮守雲南一樣。

此時的越南,再也不是漢朝的交趾郡,更不是唐朝的安南都護府,他們非常排斥明朝軍隊。對於明軍而言,非我族類,其心必異,所以軍民矛盾也非常大。

越南遠離中土,氣候潮溼,交通不便,很容易就發生叛亂,明軍在越南境內疲於奔命,損失慘重。多虧了老臣張輔,明朝才平定了越南的叛亂。可是朱棣去世後,明仁宗,明宣宗都是守成之君,他們不熱衷於擴張,只熱衷於解決當下的財政困難。

以平庸守成而著稱的明宣宗既不將老臣張輔放到越南鎮守,是害怕張輔在越南形成割據勢力,也不集中力量清剿越南的叛亂,只是進行了一系列的精兵簡政,包括從越南撤軍。北方的蒙古日益強大,而明朝也不願意再在貧瘠的越南長期耗著了。

1427年,明宣宗朱瞻基以越南戰亂不休、軍費頗多為由放棄了越南,先後從越南撤回了行政機構和駐守軍隊。

歷史縱橫帝說:

導讀:大明王朝時期的紅河三角洲遠不如現在富庶,況且只有三千平方公裡也就是相當於當時大明朝的一個郡。況且因為是納入大明版圖之下,所以官吏的俸祿都是相當大的開銷。此外由於交趾還有殘留的反叛勢力,所以明王朝要駐軍、要平叛的軍費,這大大增大了明王朝的管理成本。那會大明王朝是把越南直接納入版圖統治,又不能像現在美國在日本韓國駐軍似的每年有大筆的軍費分攤。所以每年交趾產生的賦稅遠遠不能彌補管理成本的缺口,高峰時期每年要搭進去上百萬兩白銀。再有就是在當地素有威望的張輔沒有長期駐紮,反叛勢力屢有發生。最終在明宣宗朱瞻基時期宣布退出交趾。

大明佔據交趾的歷史背景

交趾自從秦漢時期納入中原版圖開始到五代十國時期趁機獨立,已經過去將近千年。之後安南(就是原來的交趾)雖然沒有再次併入中原王朝直轄,但是由於仰慕中原文化的加入了中原王朝的宗藩體系。每年安南都朝貢中原王朝,在國王交替的時候接受中原王朝的冊封。

到元末明初明太祖朱元璋推到大元建立明朝後,為了維繫宗藩體系設置了十五個不徵之國。安南就在其中,所以安南的陳朝在明朝時期一開始是作為藩屬國存在的。但是在1400年,陳朝的權臣胡季犛廢掉國外自立為王。這個發生在宗藩體系下,可非同小可。因為在在宗藩體系內無論是改朝換代還是國王的更替必須向宗主國報備請求冊封。所以篡位以後的安南向大明王朝隱瞞了這個情況。

到明成祖朱棣靖難稱帝後,安南派使者向大明朝貢。安南的使者欺騙朱棣說陳朝的皇族子嗣有死了,所以請求冊封新的安南國王。朱棣雖然很懷疑,但是派欽差檢查無果後就冊封了新的安南國王(其實篡位的安南胡氏掌握大權要欺騙一個欽差還是比較輕鬆的)。

但是在第二年的一天,一個叫陳天平人從寮國進入明朝自稱是安南陳朝後人狀告外戚胡氏謀朝篡位。朱棣大驚,再次派出欽差去安南查訪。這次安南胡氏慌了神,居然出了昏招追殺大明欽差。得到稟報的明成祖朱棣大怒,就打算出兵徵討。頭腦涼快下來的安南胡氏這才趕緊上表謝罪,並打算把陳天平接回安南恢復陳朝的統治。朱棣好不容易才平息了憤怒,派5000精兵護送陳天平回國就藩。

其實如果事情就此打住的話也就沒有那麼多事了,但是事後安南胡氏一琢磨又捨不得這個王位於是居然帶領十萬大軍在安南境內截殺了陳天平。這下朱棣可急了,一來宗主國的權威受到挑釁;二來朱棣和李世民一樣通過政變上臺更見不得別人破壞規則。於是朱棣出兵30萬徵討安南。安南被迅速平定,但是陳朝的獨苗已經被殺安南的國土如何處置?於是明朝決定設置布政使司實行直轄管理。

《明史》記載:「得府州四十八,戶三百三十萬」

安南的治理不當造成統治成本遠超收益被迫放棄

大明佔領安南後也採取了一些措施促進漢化,威固統治。比如選派安南上層子弟去明朝留學,學習中原文化;在安南統治的官吏中流出一些給安南當地人以收其心等等。確實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戰後恢復是一個長期的工作,安南需要大量的財富來恢復生產。安南的紅河三角洲再富庶,那也不能和現在相比。同樣的湖廣等省份也是經過東晉、唐朝的長期開發到了宋朝的時候才逐漸成為富庶之地的。

但是安南畢竟已經從宋朝時期就獨立了幾百年了,所以肯定有反抗勢力存在。況且當時胡朝的國王逃跑進了深山更加敵視大明王朝,所以也在不斷的策劃暴動。再有就是明朝安置在安南的官吏很多來自雲貴和兩廣的荒涼地區,這部分通常都是充軍發配過來的官員。這些官吏在安南上下其手,也造成了很壞的影響也成為一個重要的原因。

所以從1407年攻佔安南後的20多年安南一地不斷湧現地方反對勢力,讓明朝的軍隊疲於應付。況且當時北方的蒙古也時有反叛,所以明朝幾乎是雙線作戰不堪其擾。這種情況造成明朝在安南的投入和產出遠遠不成比例,根據歷史記載年收入不過幾萬兩白銀;但是各種支出高達百萬兩。這對大明王朝來說是個沉重的負擔。

況且自從明成祖朱棣去世後,文官勢力逐漸抬頭。他們反對擴張,不斷要求終止這個沉重的包袱。終於在明宣宗助粘劑執政的時候撤離了在安南的8萬明軍,結束了對安南的統治。安南和大明恢復了之前的宗藩體系。

  

我是歷史縱橫帝,歡迎您的關注;如有瑕疵,勞煩斧正。

薩沙說: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大明朱棣時期,曾經佔領過越南別不紅河三角洲,但最終還是放棄了。

原因很簡單,性價比太低。

當時紅河三角洲的人口比較稠密,都是當地的越南人。

明軍想要持續控制紅河三角洲,至少要長期駐紮七八萬部隊。

雖紅河三角洲可以提供糧食,但這麼多軍隊駐紮還需要其他大量物資。

但從河內向北到中國的運輸險,在明代是極為難走的。

眾所周知,越北都是山區,當年武裝到牙齒的法國人,就是在這裡被越盟軍隊殺得落花流水。

而清代法國人曾經從河內出發,多次攻擊越北的黑旗軍,也是幾次被殺得一塌糊塗。黑旗軍區區幾千人,依靠越北山區竟然和法國人轉戰了10年之久。

那麼,如果從陸地運輸,即便從廣西南寧到河內也有400多公裡,沿途都是很難走得路。

且不談越南人必然不斷進行伏擊和偷襲,就算沒有武裝攔截,維持近10萬明軍的運輸,在沒有火車的時代根本就不可能的。

而上面也說了,越南人紅河地區人口稠密,明軍的統計有戶三百一十二萬九千五百。即便按照一戶4人來計算,這裡也有1000多萬人口。

那麼,越南人輕鬆可以拿出三四十萬軍隊對付你,靠區區七八萬明軍駐守越南,恐怕還是遠遠不夠的。

第二,海上運輸問題。

其實,如果能夠維持海上運輸線,就可以繞開越北山區地形。

但從廣州出發,船隻距離海防的海上距離有1500公裡以上,運輸曠日持久,需要大量船隻持續不斷工作,對於當時明朝來說是很難辦到的。

況且,即便在海防卸貨,運輸到河內還有150公裡左右距離。這一線河流眾多,陸地運輸難度非常大。

所以,說來說去,明軍如果維持在越南的控制,需要駐軍20萬左右才有把握。

那麼,無論陸地還是海上運輸,都是極為可怕的。即便運輸可以維持,也需要花費明朝巨大的運輸費用。

況且,越南人暴躁善戰,不容易對付,單靠武力鎮壓也不是辦法。

華夏一老卒說:

如果橫向比一下的話;俄羅斯立國八百年領土擴了多少倍?越南一千年擴了多少倍?西班牙、英國、阿拉伯人國土面積增加不大,但是人種、文化、宗教傳播又擴了多少倍?現在全球範圍內西班牙血統有多少?說英語的有多少?

再看下中國,兩千年了還在這個圈子裡打轉(gip還丟了交趾、樂浪)。不停的三百年一周期律,永遠不能向外擴張只能殘酷的內捲化! 

當朝大學士說:

西伯利亞地區有那麼多的天然氣、石油資源,為什麼明朝不繼承元朝衣缽打下來呢?題主的這個問題與筆者剛剛說到的這個問題相似,都犯了一個錯誤:上帝視角!

此時此刻的紅河三角洲的確是全球著名的產量區,但是在彼時彼刻的面貌,遠遠沒有題主想像的那麼美滋滋。

再舉一個例子。古代流放犯人,大家很容易聽到流放交趾地帶,也就是現在的兩廣地區,或者是流放瓊州,也就是現在的海南。為什麼要流放到那裡?因為當時的兩廣地帶經濟貧乏、人口稀少,屬於絕地。現在的兩廣與海南,一個成了經濟大省,一個成了旅遊大省。現在你不能說古人笨,只能說當時的兩廣與海南還沒有發展到今天的水平。

綜上所述,紅河三角洲的問題就迎刃而解了!主要有一下幾點原因:

經濟閉塞,人口稀少。

首先,明朝時期的紅河三角洲完全沒有被開發,且人丁稀少。早農耕時代,人口是發展與建設的基本單元,在紅河三角洲,並沒有具備大幅度開發建設的條件。

鞭長莫及,力不從心。

越南北部很早之前就已經納入了中華版圖,後來見中原王朝動蕩不安而脫離統治。大家可能不太了解,越南的往朝是多麼的頑強。大蒙古帝國橫掃歐亞大陸,卻唯獨在越南拌住了腳,難以南下。當時的越南北部建立了陳朝,與蒙古人作戰,保住了自己的獨立地位。

大明建立之後,明成祖徵服北越,越南北部又歸於中華統治。但是,獨立觀念深入人心的原住居民對大明王朝的統治並不服氣,掙扎著用最後的力量嘶吼出最後一聲。到明中期,明朝對安南(此時的北越)的控制力越來越弱。北越起義此起彼伏,外加明朝實在沒有精力與能力去管轄那一片說大不大、說小不小但又絕對貧瘠安南。鞭長莫及,力不從心,大明最終放棄了這片土地。

結束語:無論如何,北越地段在很久之前就已經接受了中原王朝的領導與統治,但是,統治的方式卻並非絕對的中央集權,而是有限採取宗藩體制,也就是接受中原王朝領導,稱臣納貢。這樣的情況下,很容易形成獨立國家,比如朝鮮。所以,安南的不安分與明朝的放棄,實際上都是有理可尋的。

【文 / 楚南青史君】

柳州阿妹侃歷史說:

紅河三角洲的富庶

越南紅河三角洲(也叫北部三角洲),與我國領土接壤,也是國內遊客經常去的旅遊景點。紅河三角洲地處越南北部,由紅河與支流太平江(Thai Brinh River)衝擊形成的平原,面積大約是15,000平方公裡,可是卻養活了2300萬人口。

凡是大河衝擊的平原,如印度的恆河三角洲、我國的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都是土地肥沃,絕對種植糧食地方。越南的紅河三角洲自然也是全世界著名的產糧區。越南是一個盛產水稻的國家,水稻一年盛產三季。紅河三角洲的水稻不但養活了本國近億人口,每年還有數百萬噸出口國外。

紅河三角洲曾經屬於古代中國

熟知歷史的朋友也知道,歷史上,紅河三角洲與嶺南,就是秦末大將趙佗建立的南越國國土範圍。越南的紅河三角洲一帶,有一千年時間是中國的郡縣是中國領土,直到五代十國時候才脫離古代中國的中原王朝,成為古代中國的藩屬國。

明朝時候,明成祖朱棣永樂年間,越南北部繼唐末之後又一次歸中原王朝統治。當時,永樂大帝在越南設置交趾承宣布政使司,使越南北部紅河三角洲成為中國的郡縣,然而僅僅二十年時間這個機構就被裁撤。

明朝為什麼最終卻放棄了這一塊領土呢?要知道,古代社會是農業社會,糧食是能解決百姓生存需要與士兵打仗需要的生存物資。尤其在明朝中後期,也正處在「小冰河時期」,百姓都是普遍吃不上糧草,李自成農民一起就是由於流民餓得沒飯吃只能「揭竿而起」。如果能佔領紅河三角洲這一處富庶的水稻生產基地,能解決國內的糧食供應問題,緩解明朝國內尖銳的矛盾,這不是很好事情?

古代的紅河三角洲蠻荒之地

我們需要看到,現在繁華地方,古代並不繁華。如現在海南雖然是世界著名的海邊旅遊勝地,但是在古代卻是一個熱帶叢林聚集、瘴氣疾病流行的夷蠻之地,末開化之地,乃朝廷罪犯的流放之地,聽名字令人害怕的地方。

古代越南的紅河三角洲也是這樣。在明朝時候,越南也叫作安南,密集也是熱帶雨林,瘴氣疾病流行。古代的瘴氣疾病類似於現代的非典或者冠狀病毒,只要聞到瘴氣就會中毒身亡。而且在茂密的雨林中各種猛獸毒蟲的出現,是不適合生存之地。

由於安南的瘴氣彌散,並不適合明朝軍隊與民眾大量的遷移與駐紮。

此外,當時明朝大軍雖然攻下安南,駐紮在紅河三角洲一帶,可是反抗明朝統治的力量依然存在。這些安南本地反抗力量,不僅民風剽悍,也利用安南熱帶叢林的優勢在各個地面製造軍事叛亂。明朝中央王朝的行政規章管理體系在安南卻根本無法發揮作用。

明朝難以管理安南原因

而且,明朝在武力強盛徵服安南的時候,並不缺少糧食,當時明朝經過建國初期的休養生息,糧倉充盈。明朝運用軍事管理的鐵手腕對安南進行強硬管理,導致各地叛亂次數的爆發,雖然履行鎮壓叛亂活動。如此戰亂頻繁,很難進行有組織與高效率地農業生產活動。所以,由於鎮壓不了地方的叛亂,明朝最後也讓安南脫離成為藩屬國。

而且,明朝直接將越南併入其領土,不能像現在駐紮在日本和韓國的美軍那樣每年分配大量軍費。因此,年營業額產生的稅收無法彌補管理成本的缺口。每年稅收才7萬兩,軍費支出開支卻是高達數十萬兩,在高峰期,每年將投資一百萬兩銀子。

再加上隨後的明宣宗朱瞻基受著儒家的「德政」思想影響,以及明太祖「不徵之國」的祖訓,也看到了鄭和下西洋也是掏空了國庫,花大力地守住安南沒什麼好處,還成為明朝的累贅。雖然「如食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經過了一番權衡,最後還是放棄了,讓它成為藩屬國。

結語:

明朝放棄安南與紅河三角洲,在現代看起來是很可惜,可是古代也不是失算。

汗青正浩說:

如今,隨著越南經濟的發展,我們也對這個國家有了更深的了解。其中,越南的紅河三角洲是著名的產糧區,盛產水稻。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在明朝時期,我國曾經一度佔領越南,但是卻在不久後就放棄了對它的統治,讓它繼續作為藩屬國存在。

那麼,為什麼明朝君臣會做出如此決策呢?居然會讓這麼一大片土地從自己手中溜走。

明朝對於越南的佔領,並不是主動進行的

其實在秦朝的時候,交趾,也就是越南已經被納入中國領土之中,但是因為遠離中央政權,它時而歸順,時而獨立,到了北宋,有個名為丁部領的將領更是自立為皇,建立了越南歷史上第一個封建王朝丁朝,從此越南正式脫離中原王朝的統治。

到了明朝時期,統治越南的為陳氏王朝,但是此時權臣胡季犛掌權,他廢除了陳氏的皇位,讓兒子胡漢蒼成為皇帝。但是按照當時的規矩,越南新帝登基,都要取得明朝的冊封才算是名正言順。

仗著天高皇帝遠,明朝政府對越南的情況不了解,胡漢蒼謊稱自己是陳氏皇族的外甥,而陳氏已經斷絕子嗣,所以請求明朝封自己為國王,而不明真相的朱棣也對其進行了冊封。

可惜人算不如天算,陳氏還有一個王子名為陳天平,逃到了寮國境內,並且在對方的幫助下來到了南京,這下胡漢蒼撒的謊立刻被拆穿了,憤怒的明成祖當即發出文書,質問對方到底是怎麼回事,此時的胡漢蒼表現得十分恭順,馬上上書請罪,並承諾迎回陳天平,把王位也還給他。朱棣也才平息怒氣,派了5000精兵送陳天平回越南。

但是他萬萬沒有想到,人的頭腦一旦被利益衝昏,會做出怎樣的行為。在那5000人馬進入越南國境後,胡氏父子居然帶著10萬大軍包圍了他們,並且趁機殺死了陳天平。

消息傳到朱棣的耳朵裡,深感自己的權威被挑釁的他派出了30萬大軍,不過4個月,就將這一對膽大包天的父子打敗俘虜,押送到了南京。

這對父子的下場暫且不談,有一個問題卻因此擺到了朱棣面前,如今陳氏王朝是實實在在地絕嗣了,那麼應該拿越南怎麼辦呢?幾經考慮之後,他決定在此設置交趾省,將其納入大明的直接統治當中。

雖然得到了大片領土,此舉在當時卻是不折不扣的虧本買賣。

在幾百年後的現代,紅河三角洲是一個比較富庶的地區,但是將時間拉回到明朝,當時的這塊地方,可是要荒涼得多。類比一下就知道了,如今的海南繁華熱鬧,是有名的旅遊勝地,但是在古代,卻是人人避之唯恐不及的窮鄉僻壤。

而且,雖然朱棣也採取了一些措施來穩固對於越南的統治,比如讓越南貴族來中原學習,讓部分本地人擔任官員等。但是畢竟越南已經獨立了數百年,他們有很多人根本不願意再次回到明朝的統治下;再加上因為越南偏遠,根本就沒有什麼官員想要到此處任職,所以到最後能夠去那裡的,都是附近廣西、廣東和雲南的人,他們也無心好好治理越南,不過是想要謀取錢財而已。等他們到任之後,往往對當地民眾進行各種盤剝,讓其苦不堪言。

在這諸多因素的影響下,越南叛亂不斷。如此一來,不僅不能夠為明朝提供什麼稅收,反而還要明政府派遣士兵在當地駐紮,對反叛勢力進行鎮壓,因此產生各種支出加起來,高達上百萬兩白銀。

時間久了,明朝君臣都渴望甩掉這樣一個包袱。終於在21年後,明宣宗朱瞻基在位之時,明軍撤出越南,兩者恢復了宗藩關係。

最後的失敗,並不能抹殺朱棣在一開始的遠見卓識

因為最後的撤離,有不少人認為朱棣將越南納入明朝版圖是一件愚蠢的行為,不過是為了一時意氣,但是如果從大的方面來看,這一行為與鄭和下西洋是相輔相成的,如果遭遇藩屬國的挑釁還無動於衷,如果沒有佔領越南,那麼明朝對於周邊國家的威懾力絕對不會有那麼強,鄭和的旅程,也不會那麼順利。

但是世事往往如此,有了好的戰略目標,也要有具體可行的實施步驟,而明朝恰恰就在這一方面差了一招,如果當時大明君臣能夠咬緊牙根,扎紮實實地將越南納入到統治之中,想來如今我們面對的局勢,也會有很大不同。

薛西斯的貓說:

越南的紅河三角洲是全球著名的糧食產區,不僅能夠滿足越南本土的糧食需要,還能夠滿足東南亞多個地區的糧食出口任務,但是明朝時期卻認為這個地方一點兒也不划算,最終放棄佔領越南領土,很多人認為為什麼明朝不能加大對越南的控制?畢竟在農業時代,糧食可是能夠解決太多問題的必要生存物資,尤其是明朝中後期,老百姓普遍吃不上足夠的糧食。

一方面確實因為天災人禍,另一方面也是東南地區經濟轉型,手工業發達,使得本應該是糧食產區的廣大江南地區,反而成為手工業的中心,如果此時能夠佔領東南亞,或者是越南的部分地區,尤其是當下的產糧地。那麼,即便東南地區的手工業,照常發展也不會影響全國的糧食供應,對於明朝來講,兩條腿走路,難道不好嗎?

正如我們現在所說的,一些經濟問題不能單單達到經濟目的,更要向長遠考慮,就像我們現在的高鐵一樣,每年都在賠錢,但是那必須要,因為不能單從經濟的角度去考慮高鐵對於我們的作用,那麼明朝在當時難道就沒有想到作為主要的產糧區的越南對自己的未來十分重要嗎?

我想明朝的統治者是想過的,但是越南這個地區可並不那麼容易被徵服,被管理。在明朝時期,越南被稱為安南,朱元璋就將安南列為不徵之國,並且也承認是朝貢體系的成員之一,雖然不必每年經過路途遙遠的跋涉,而到明朝的中央核心統治區域去朝拜,但至少也規定了一系列的禮儀規範,但是當明朝進入後朱元璋時代以後,安南和明朝政府的矛盾就出現了問題。

甚至安南地區的王朝政權更迭,明朝也深入其中,明朝強大的軍事力量,確實短期內佔領了安南,但是佔領安南並不是明朝的國家戰略,國家發展戰略,而更像是明朝皇帝對於個人豐功偉績的耀武揚威,因為攻下了這一個地區,進行了地區行政化的統治,並沒有讓明朝獲益,甚至明朝為此不得不付出發動這場戰爭更大的人力物力成本去管理這一地區。

首先,當時的安南煙氣瀰漫,並不適合明朝軍隊和民眾的遷移駐紮,同時,安南地區的反抗力量並沒有消失,而是一直在各地製造軍事叛亂,明朝的一系列行政規章體系根本無法發揮作用。同時,明朝在武力強盛徵服安南這一時期並不缺糧,反而糧倉府庫充盈,再加上當時安南在明朝的鐵手腕下實行軍事管理,以及各地叛亂鎮壓復發頻率,反覆多次,根本沒有辦法組織有效率的農業生產。

每一年明朝政府為了安南事務而不得不在財政府庫中支出,相當大的比例,而且天朝上國宗主地位也因此受到動搖和其他地區的懷疑,最終明朝選擇退出這一地區,重新使安南獨立作為自己的藩屬國,按其朝貢一方面也是抽身止損,另一方面也給其他的不徵之國樹立一個榜樣和底線,而安南在之後也算聽話,雖然雙方矛盾依然不斷,但總體上並沒有觸碰明王朝的紅線,而且通過糧食的買賣,安南也獲得了大量財富,明朝也基本安定南疆。

同時,越南的農業發達,還有一個因素是他們的河水灌溉系統,上遊都處於明朝境內,現在亦是如此,只要我們在上遊建立一些水電站,蓄水工程設施都會遭到下遊安南地區和東亞其他國家的反對,而這一點在當下這個用水和糧食資源緊缺的時期,直接決定了上下遊各國的博弈聯合,這也是為何越南在當下大範圍的引進域外國家增強自己的影響力,而對臥榻之側的我們抱有如此高的戒心,兩國之間的矛盾並不是兩個國家自找的,而是生存發展需要一種相互不信任與利益的根本分歧。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瓦要問答網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evawelsh.com/archives/3897

作者: 瓦要問答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