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光是六、七十年代的農村人愛拜把子,八、九十年代的人也愛拜把子,我就是九十年代拜把子的人。
但我拜把子的目的與六、七十年代拜把子的目的有所不同。他們拜把子是為了壯大自己的力量,具有「有難同當、有福同享」的成分在裡面。
他們一旦拜了把子,就好像幾個人變成了一個人,你的事就是我的事,我的事就是你的事。再說,六、七十年代拜把子,雖然那個時候人們思想單純,由於當時的治安不怎麼樣,民間會出現一些擾亂社會治安的幫派。耀武揚威、欺軟怕硬的人依然存在。
為了不被人欺負,當中便出現了拜把子現象。不過,有些人拜了把子,不是為了保護自己和他人,而是用來搞壞事。
我記得八十年代村子裡發生的一幕。當時,村子裡的一位小夥剛娶上媳婦,還沒有幾天,就被附近拜把子的人搶去做了別人的老婆。
由於這位新郎沒有拜過把子,他的家族和村子裡的人也不敢去管這件事。因為這幫胡作非為、拜把子的人就有四、五個,他們去哪裡都形影不離。那年月,根本沒有人敢去惹他們。
當然,這幫人後來被當地政府依法拿下,這是後話。我要強調的是,過去農村拜把子,當中有好的,也有作惡多端的。為了拜把子,當年發生的鬧心事也是不少。
那麼,我於九十年代拜把子,又是怎麼回事呢?
由於剛參加工作,那時候我還是一條光棍。當時我與一位男同事,被單位安排住在一個宿舍裡,一年時間的相處,兩人都很談得來。並且,這位同事還對我開玩笑:如果你是位女同事,我就把你拿下了。
世上真的有無巧不成書,兩人聊及年齡,這位同事居然與我同年同月同日生,僅僅出生的時刻不同而已。由於受《水滸》和農村過去拜把子的影響;於是,我與這位同事欣然的拜了把子,成了「老庚」。
後來,我的老庚雖然調離了原單位,可近三十年來,我們之間的聯繫不斷。我當初拜把子,不是為了壯大自己、不是為了耀武揚威、更不是為了欺男霸女;而是相互扶持和鼓勵。在兩人的共同合作下,我倆都會抽空餘時間去農村暗訪,盡最大努力去幫助上學困難的大學生。
換言之,六、七十年代,農村拜把子的初衷是為了講義氣;我後來拜把子的初衷是為了相互有緣,並發展成事業中的好夥伴。
無論怎樣,過去的拜把子已經成為一代人的回憶,也成就了一段令人牽腸掛肚的歲月……
最後談談現在咋沒有拜把子?
因為拜把子也要具有一定的社會背景。過去人們講義氣、談人生、談油鹽柴米、講家庭瑣事和民風民俗;而現在,人們講的是自私、比冷漠,談房談車、談金銀珠寶。連居住一棟樓的人都不認識,快變成「各自打掃門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的現象了,哪還有人去拜把子?
寫到這裡,過去拜把子的溫馨畫面又浮現在我的眼前。老庚,我想你了……
這種情況,我最有發言權,因為我有12個「拜把子」哥們,我排行老三,在河北老家叫盟兄弟!
那時候是感覺我們投脾氣,都講義氣,無論誰有事,都毫不猶豫的往前衝,在一起時,並不是像別人說的,一群酒肉朋友,說心裡話,聚在一起時的那段時光,真的特別幸福!
我們那時候都十五六歲,因為盟兄弟多,也沒少惹事,不但在本村裡惹,逢年過節的,就去各個集市上去惹事,我們這十二個人是不同村子的,都知道我們有十二個盟兄弟,也沒人敢惹我們,相距最遠的也就十多裡地,有事一招呼全到!
隨著年齡越來越大,我們都成了家,有人說一成家,這種哥們感情就淡了,我們則不然,雖然見面時間少了,心裡都惦記著!
我後來回到了哈爾濱,離家太遠了,我不在家時,我這幫盟兄弟輪流去我家,幫我照顧我父母,就是春節我不在家時,他們也會約好日子,一起去我家,給我父母拜年,替我盡一份孝道!
有兩年多沒聚在一起了,原來沒有疫情的時候,我每年都回家兩次,每次回去,父母抱怨最多的就是我不著家,也沒法著家,就算悄悄回家,只能陪父母待上一天,也就是一天而已,他們就能知道我回去,立馬開車來我家,先在我家待上一天,然後就開始強行把你拉上車,沒個七天八天你回不了家,也回不了家,每天都喝的醉馬天堂的,連家都找不到了!
記得將近二十年前了,我帶我原來對象回家過年,我和對象去我們盟兄弟老大家拜年,當天我們聚齊了,喝了個天昏地暗後,不知道是誰,開車把我拉到了一個哥們家接著喝,把我對象扔到了老大家,跟嫂子在家,她以為我晚上能回去,沒想到,我這一走,就是三天,她都快瘋了,最後沒招,給我爸媽打的電話,讓我家二哥去接的她!
等我三天後回到家,氣的我對象死活要回哈爾濱,說我沒把她放在眼裡,哪有把她扔在一個陌生地方不管的啊?當時她真的都急哭了,我又是賠禮又道歉的,這才把她哄好了,從那以後,我再回家過年,儘量自己出去喝酒,不帶她,省的她不高興,再跟我生氣!
這些年隨著年齡大了,身體也不允許這麼揮霍了,我們這幫哥們在一起時,都控制自己了,說心裡話,真的想我這幫哥們,尤其是逢年過節的時候,真的太想他們了,實在回不去,我們只能視頻喝酒,說句沒出息的話,我跟他們視頻喝酒,喝一次,醉一次,不是喝多醉了,而是想他們,心情不好醉的!
要問現在為什麼「拜把子」的少了,其實也有,就是不多了,現在人沒有我們那時候重感情了,再一個就是生活壓力大,人本身就被房貸,車貸,壓的喘不過來氣,哪還有心思扯閒篇啊?
我們那時候沒有什麼壓力,日子過的窮的跟孫子一樣,但是快樂的像爺爺,天天無憂無慮的,除了吃喝就是玩,真的太懷念了以前的日子了!
致,再也回不去的時光!
不僅是六七十年代,以前也少不了拜把子的人,拜把子的舉動是沒有界線的,只要情投意合,無論是官場、軍界及商界,還是整個民間,一直沒有間斷過。因以前的人能講耿直義氣,誠實守信。關鍵時刻能為其拔刀相助,危難之間可為其兩肋插刀。
就拿六七十年代來說,真正拜把子的人不多,也很少聽說過。而結為患難之交、親如兄弟的朋友關係倒也不少,即使是農村人,祖宗的一些好習俗,好傳統,一直延續著。特別是在那政治空氣濃、社會風氣好的大環境下,人與人的關係非常融恰,不用說去拜什麼把子,作為一般的人都是人為人、人幫人,可說是不是兄弟也甚是兄弟。
現在的社會風氣與人際關係,如果要和六七十年代普遍的社會風氣以及人與人的關係相比,那就差得遠了。很多都變了,變得是那麼的陌生,變得是那麼的複雜。要說到相互支持,去幫別人的狠心忙,如果沒有相對的好處,沒有利益,社會上的人又有誰能主動積極、心甘情願的上?特別是在將會付出自身利益或以生命作代價的情況下,又有多少人挺身而出?
如今拜把子的確實少了,甚至是絕了跡,如今即使是拜個把子又如何?頂個屁用!你能為別人兩肋插刀拔刀相助嗎?還不是大難來時各自飛!人們在金錢和利益面前,又有多少人能做到不先為自己打算?恐怕是不互相的騙來騙去,不互相的你防我、我防著你,搭夥共存就算夠意思的了。
「拜把子」是一種江湖流民文化,地域性很強。我記憶中石家莊附近很少,而有些地方譬如滄州一帶,就是現在也很多。一般不說「拜把子」而叫「盟兄弟」。盟兄弟之間磕頭換帖起過誓,因為彼此間沒有田舍財產關係,有時候凝聚力還超過親兄弟。盟兄弟的母親叫「盟娘」,要當親娘去孝順的。一般在紅白事兒上看的出來,跑的最快。
滄州一帶有句俗話:「盟兄弟,狗臭屁」,什麼都值錢,就是盟兄弟不值錢。在滄州幾乎人人都有盟兄弟,盟兄弟又有盟兄弟,盟兄弟的盟兄弟之間可以「聯盟」。一個人如果像疫情密接一樣,聯繫盟兄弟,有時候可以聯出百十個人。過去法治缺位,盟兄弟主要的作用是撐腰打架出頭拔份。有時候幫忙打架,跑過去才知道對方也是盟兄弟,好尷尬。如果斡旋的好,有時候可以擺幾桌言和。但大多時候擺不平,幫一方則得罪另一方,不幫撤身則全得罪,很為難。現在好了,法治社會,「江湖不是打打殺殺,而是人情世故」。打贏坐牢,打輸住院。打架成本太高,盟兄弟也不願輕易助拳。經常是打電話喝酒來一群,打架平事兒都有事兒。想想也是,一奶同胞的親兄弟都可以翻臉,盟兄弟還是別用人性考驗,否則別說兄弟,朋友也沒得做。
回答之前先講個笑話。
第一次隨老公(當時是男友)回老家,路過一個鎮子,在一個小餐館吃飯。
進門,我老公就對餐館老闆畢恭畢敬地叫了聲大爺。老闆就與他客套了幾句。
老公邊吃邊指著忙碌的老闆夫婦地對我說,這是我爹的相好。
當時我就震驚了,此地民風如此開放嗎?親爹有相好的還敢給別人說,尤其是那個別人是我。
我問,他知道嗎?同時暗暗指了一下老闆。知道,我老公回答得很乾脆。
我更是一陣震驚,這要是擱別處你肯定得挨揍啊。
吃完離開,我實在按捺不住心中的疑惑問,你爹和老闆娘相好啊?
傻啊!是和老闆相好,他們是把兄弟!我老公氣憤地回答我。
哈哈哈哈,我頭一回聽說拜把子叫相好。
回到問題。拜把子擱以前真是稀鬆平常的事,你要是沒有幾個把兄弟只說明混得不好,沒人搭理。中國的傳統親情社會,以家族人多為榮耀,拜把子兄弟也是這種傳統的延續。
獨生子女實行,大家庭的概念被刪掉,把兄弟就更不需要了。
再加上現在都在外討生活,忙碌是主調,公司的同事也沒人想發展成兄弟。
更願意跟網上素為蒙面的陌生人傾訴,是現代人的狀態。
以前的農村「拜把子」兄弟姐妹那種感情,意氣真正的是現在的人很難達到了,不說別的,以前的「拜把子」的人就是把對方的事情當著自己的事情去辦。根本不把所謂的利益放在自己身上。「拜把子」的兄弟姐妹們是:有福同享,有難同幫,不受他人言語挑撥離間,並且一直到老都還是那麼真正的鐵關係。最可敬的是,哪個哥們姐們先離逝,那麼這些人都得去真心幫助,也不受到外人欺負。
而現在「拜把子」兄弟姐妹之間的關係是:利益放自己最前面,彼此之間各懷「鬼胎」什麼意氣不意氣「拜把子」。一旦有難,就各種藉口各種理由,有些困難去求「拜把子」兄弟姐妹的時候,困難話還沒有說出來,所謂的「拜把子」兄弟姐妹們就嘡塞過去了,不但不幫還打壓,這就是現實。還有一些人「拜把子」的目底很可怕!哪個媳婦長的好看,所謂的拜把子卻惦記著,哪個的老公長的帥有錢,所謂的拜把子媳婦也惦記著他。以前認的姐妹,也就是現在的新詞,「閨蜜」認著認著把別人的老公勾跑了,所以說,現在沒有真正的「拜把子」哥們兄弟姐妹,最好別單純的去拜把子拜姐妹。運氣好關係還長,運氣不好,所謂的「拜把子」真正的沒有意氣沒有很鐵的哥們姐們,全有也是吃吃喝喝,娛樂場所裡一起的意氣,出了點事情,會鬧的雞犬不寧。失去了傳統上的道義。
大軍、國慶、洪傑三人上午結拜,中午喝酒,下午打架,三個人在大街上互相罵大街,一個個一身土一臉血手裡一塊板磚。
三個人的父母站在他們中間拉架,一個個氣的渾身哆嗦。
一眾鄉親們圍在外圍看熱鬧,指指點點,竊竊私語。
這是我小的時候見到的最奇葩的「拜把子」的事情。被村裡人當笑話講了若干年。
如今三十多年過去了,當年的三個小夥子都已年過半百,他們的孩子也是紛紛結婚生子,偶爾有同齡的老兄弟姐妹提起他們當年的「壯舉」,三人依然一個個臊眉搭眼,非常窘迫。
現在很少聽到誰和誰拜把子的事情了,很多年輕人都不知道拜把子是怎麼一回事。以為拜把子就是交個朋友,就像現在交個網友那麼簡單。
殊不知,拜把子,絕不是交個朋友那麼簡單。
在我們老家,「拜把子」幾乎都是男人之間的事情,人數不等。我還沒有聽說女人「拜把子」的事情,倒是聽說過女人之間是乾姊妹的情況。
「拜把子」有嚴格的流程,不是說拜就可以拜。首先要選個好日子,要提前買好白酒、黃紙、香燭祭品,寫好拜帖(寫上姓名、年齡、生辰八字、上三輩人姓名),嚴格來說還要徵得家中父母同意,原因我後面再說。
結拜的地方在我老家比較靈活,我的表哥拜過把子,就這個問題我專門打電話諮詢過他。他說哪裡都行,最好是郊外,草地上,樹林裡,如果是桃樹林子就最好了,如果沒有也沒關係,家裡也一樣。
我父親則說拜把子要在家裡,在祖宗牌位前,要有長輩見證並主持儀式。
看來不同年齡段的人對「拜把子」的講究也是不一樣的。
把該預備的東西預備好,幾個人按著拜帖上寫的年齡大小排成一排跪好,由年齡最大的人先敬天地,敬關公,有的地方則是敬劉關張,有的地方敬祖宗牌位。
接下來就是說誓詞,老大帶頭先說我張三,接下來老二說李四,老三說王五,一直到最後一個最小的說完。然後就是同時說誓詞「今天結為異姓兄弟,從今以後有福同享有難同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死,皇天后土,立誓為證」,有的誓詞還要說「如有違背,腸穿肚爛,不得好死」之類的話。
說完誓詞要喝盡碗中酒,一起磕頭,磕八次,代表八拜之交。
然後老大端坐,所有兄弟跪拜老大,有的地方是對拜,我們這裡是跪拜老大。
老大一個個把結拜兄弟攙起來,嘴裡說著二弟,三弟,四弟……,眾兄弟回應著大哥。
這時儀式就結束了,接下來就是喝酒,坐在一起喝得昏天黑地。
拜把子,也叫義結金蘭,把兄弟也叫盟兄弟,仁兄弟。
我們老家有句話說的是關於拜把子,一個頭磕地上容易,做一輩子兄弟很難。
大軍、國慶、洪傑三人結拜,三家家長都非常支持,特意為他們準備了一桌好菜,就是希望他們三個一個頭磕在地上,能做一輩子好兄弟。大軍最長,家裡兄弟三個,家庭生活不太富裕,國慶和洪傑都是家中獨子,家庭條件比較好,這樣一結拜,互相照顧,互通有無,所求都能得償所願。
可惜他們當天,結拜沒有八個小時,就差點割袍斷義!好在三家家長都不是糊塗人,知道孩子們還小,有些事還不能好好把握,又喝了酒,有撒酒瘋的原因,把他們各自踹兩腳,趕回家去。醒過酒來的第二天,國慶、洪傑又去大軍家認錯,繼續喝酒,沒想到經那一次鬧劇,他們的兄弟感情反而更好了,只是落下的笑話,讓他們尷尬了幾十年。
拜把子,不是親兄弟勝似親兄弟,把兄弟之間的守望相助,那是可以感天動地的。
我叔叔的兩個把兄弟,是他年輕時給生產隊出夫挖河時結拜的,我爺爺當時也在河堤上,也相中了兩個小夥子,同意他們結拜。
兩位叔叔都比我親叔大,比我父親小,我也稱呼他們叔叔。他們到我們家,稱呼我爺爺爹,稱呼我父親大哥。我爺爺也是視他們為己出,他們的婚事、他們的生活,他們的工作,我爺爺都要過問,有能力的情況下都要幫忙。
他們也是除了和叔叔感情好之外,非常孝順我的爺爺,真的像我爺爺的親兒子一樣,對我的父親非常尊重。
爺爺過世時,他們就是孝子,出大殯時,我父親作為長子打頭,他們排在我父親身後,我叔叔前面。
如今他們都上了歲數,依然經常有走動,我們下一輩的人,感情也非常好,像自家兄弟一樣。
在我們老家,一個頭磕在地上,可能就是幾輩子的交情。
所以,就像我前面說的,年輕人拜把子,還是要徵得父母同意,因為結拜之後,不單是你多了幾個兄弟,也是你的父母又多了幾個兒子。
山東人講義氣,尤其看中這種盟友關係。六七十年代時農村治理情況差,仰仗人多勢眾欺負別人是經常發生的事,所以一些哥們弟兄不多的人家,都會支持自己的孩子和別人拜把子,為的就是落難時,被別人欺負時,有個幫手,有個指望。
我老家講究多個朋友多條路,喜歡朋友遍天下,所以以前結拜的情況非常普遍。
當然不是所有的結拜都有好的結果,也有挺好的孩子拜過把子後被拉下水的,因為哥們義氣作奸犯科的。鄰村一個孟姓小夥子,三十年前,因為他的把兄弟被人欺負,晚上懷裡揣了一把刀,摸黑闖入欺負人的那家,一下子殺了四口,都是年輕力壯的小夥子,替盟兄弟痛快出了一口氣,自己也搭上了一條命。
當然,也不是任何人都可以拜把子,這種事也是有忌諱的。比如不了解的人不能拜,輩分相差懸殊的不能拜,年齡相差懸殊的也不能拜(別忘了還有「但求同年同月死」呢),有宗族關係、姻親關係的不能拜,有世仇族恨的不能拜,八字不合的不能拜等等。
現代人活動範圍大,結交朋友多,相互真正了解的卻很少。很多人是表面上嘻嘻哈哈,背地裡相互提防,很少真心待人的感情付出。再就是社會進步,制度健全,只要你不主動去欺負別人,就不會無緣無故受欺負,身邊人多人少也是無關緊要,頂多有幾個酒肉朋友平時吹吹牛,聊聊天,沒有了結拜的心氣。
當然還有更深層次的原因,比如法律的健全,經濟的發展,人們生活習慣的轉變等等,總之現在拜把子的不能說沒有,只是少之又少。
這或是各地不一樣。如果把"拜把子"作為一種結拜形式,是分好壞的。也並非農村才有,城市也有。
我們這裡,拜把子一直不多。自我記事70多年來,相對說來,上世紀80、90年代多些。
一種拜把子是情投意合、身份地位相近的平民百姓,在青少年時期結下的,有互幫互助互愛義氣的。一種是互相利用、依靠、勾結,帶有封建幫會習氣的團夥,好事、壞事都能幹。還有一種是酒肉朋友,狐哥狗弟,混混式的小團體。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出現二三種拜把子的較多,且都是青少年多。
我也有親親友友,朋友關係也有親疏,分別五十六年的戰友、三四十年的同事也有不少人往來,內心中也有視為兄弟姐妹,但從不拜把子。在崗在位時,原則問題上絕對公平公正不偏袒不欺人。
最近二三十年,一是社會交往現代化、法制化了,拜把子已是陳舊習俗,哥們義氣也行不通,。二是生活節奏加快,管理、教育從小孩起就緊就嚴,哪有閒遐去拜把子。青年人更忙。三是人員流動性大。象農村,只剩老年人多,十戶五六戶空,就是拜過把子的,長年不來往,又有什麼作用。四是人的觀念也改變了。拜把子不一定比金錢地位有用。
總之,我看拜把子少是社會進步的表現。或許我這個有點孤僻吧。多少人家中父母兄弟夫妻妯娌關係還搞不好,拜把子就一定好嗎?
就舊社會,出賣把兄弟、甚至互相殘殺也多的是,說到底,它只是一種幫派形式。
僅個人觀點。
我來說兩句;六七十年代,政策沒有開放,人們都守在家鄉務農,閒著沒事幹,當時他們也比較團結,辦起事情都是互相幫助,不像現在窮和富差別太大,有錢都到大城市發展,沒有能耐的人在家,還有一部份老弱病殘的人他們都守著農田和土地!怎麼有時間呢?
那時候,拜把子的現象盛行!一部分是叫人以類聚,有共同愛好、共同語言、共同事業的人團結在一起,變成了"同志加兄弟"的情誼!而另一部分也是更多的人則是互為利用、互成犄角、互助謀利的人結成"死黨"或"小圈子",變成了"妖魔鬼怪共謀利"!我主要講後者,因為有了拜把子的兄弟辦事就多了助力!看似"義氣",實為"利益"!你有你的資源,我有我的人脈,紅道黑道,加上亂七八糟,方方面面的"兄弟"擰在一起,互相拜把子,互相利用,以致於拉幫結派盛行,為小圈子爭奪利益激烈!當然,這些拜把兄弟在為圈內謀利,為圈內某一兄弟討說法時,就免不了出現超越法紀的做派,有的還心狠手辣、殘無人道!
隨著近些年法治體系的健全,多次打黑除惡,多少黑惡"大哥"進了"籠子",么五么六的結群嘍羅也就散夥,拜把子的時代也便淡出了。
六七十年代,若有了拜把兄弟,便認為是驕傲,是勢力強悍,為人多助的象徵!現在當然就不那麼認為了,大家普遍都避拜把子而遠之,倘仍有拜把兄弟的話,大家便認為你不是正經人,是不務正業走蛇鼠之路的另類垃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