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醫療條件比以前好多了,人們的生活水平也越來越改善了。現在全國都在推廣家庭醫生,促進社區居民積極與家庭醫生進行籤約,尤其是針對老年人,如果有不舒服了第一時間聯繫你的家庭醫生,因為家庭醫生對你的基本信息及身體健康狀況都有一定的了解,可以更好地幫助患者解決問題,及時處理不了,家庭醫生也可以幫忙聯繫直接轉上級醫院就診!
對一些慢性疾病的治療,可能需要長期服用藥物及定期複查。這個更是家庭醫生的主要工作,既可以很好掌握患者的身體狀況,還能夠幫患者定期開處方藥,不會超標,實時了解藥效和患者身體健康狀況!一個患者固定一個家庭醫生,這可以減少很多麻煩,也是利益最大化了。
因此,慢性疾病患者最好固定一個醫生看病,這樣既能省去很多麻煩,醫生對你的身體狀況也非常了解,治療也能夠及時,最有利於患者病情的恢復!
我談談我的親身體會,我有時候莫名各個關節都疼,厲害的時候晚上疼到起來坐著。突然有一段時間手指起了症狀,手關節紅腫隆起,疼痛難忍。去省立醫院檢查,本來以為是普通的骨關節炎,結果出來是類風溼。類風溼是不死的癌症,是長期的慢性病。我有點不相信自己的眼睛,覺得自己這麼年輕不可能得這樣的病啊!我又不甘心去了省中醫院,去了齊魯醫院,這是省內最好的醫院,找的都是主任或專家,折騰了一遍。錢花了不少結果還是類風溼,我死心了。我覺得慢性病確診以前還是多看幾個醫院,萬一有誤診呢?每個醫生的醫術不同,即使是儀器檢查也不一定結果一樣。
確診以後我就安心了,這種慢性病需要長期服藥,我是吃的西藥,情況控制住了,三年了一直在穩定範圍之內,並且慢慢減藥了。從一開始甲氨蝶呤四片減到了三片,紛樂也從四片減到了兩片,我是一直找一個主任的,她對我的病情比較了解,監控我的腎肝情況合理用藥,可以隨時注意藥物增減,和病情的變化。有的病友不注意治療,都得用生物製劑了,還得用激素。生物製劑很貴無疑會對經濟造成一定的負擔。
我個人認為慢性病確診之前找幾家醫院,如果幾家醫院的醫生診斷一樣,最後選擇更專業治療這種病的醫院,選擇一個好的醫生對你進行治療,畢竟這是個長期的戰鬥過程醫生對你的身體狀況,用藥狀況及變化都很了解。不用經常換醫生。畢竟一個醫生一個方,當然這只是我的個人觀點。希望人人都不長病健健康康,希望長病的人的都早日康復!
謝邀請。
以我經歷的實際情況,覺得不能總是看一個醫生,而是多個醫生或不同地域的醫生共同醫治,效果會更好!
我在二零一八年得了高血壓、糖尿病,當時病情很嚴重,血糖達到16點多,檢查結果各項指標都很糟,當時醫生沒讓住院,經手的小張大夫說:怎麼不住院呢?我才知道很嚴重的。
小張大夫是學中醫的,醫術很高,在我開餃子館附近開一個私人診所,在他的一系列治療下,我的病大有好轉,他同時治好了我的脛椎病。
19年,上石家莊,又看了幾個中醫,吃了幾副中藥,以後感覺病好的差不多了!渾身舒坦,有勁了!血糖血壓控制的都很好!應該說:河北省的醫術更高一籌吧!現在我喝酒已經像有病以前一樣正常了!如果在一個醫生那裡始終治療,我想一定達不到今天這個結果,所以說有病不能始終在一個醫生那裡看,所謂有病亂投醫,說不定誰就能更好的治好了你的病!在一個人那裡時間久了,興許耽誤了你的治療。一家之言,僅供參考!
換著看病優於找一個人!今天問的是找醫生不是答病人自己怎麼調理,多一個醫生多條思路和經驗,對慢性病是有好處的。如我母親糖尿病二型是一個長期的慢性病,長期在臺東某醫院看了二十年,始終口服降糖藥物控制,重時也不讓用胰島素,控制勉強也可以,可是有一次發病臨時去了市裡另一個大醫院,大夫馬上用上胰島素,我們都費解,教授就解釋長期口服降糖藥,胰島細胞得不到休息,不利於胰島素的生成,反而打壓了它的自主分泌功能,用一段胰島素對今後慢病的控制非常有利,事後證明了人家的判斷,所以一個人的經驗有限,再找他人看看會優勢互補,對慢性病有利!
我有興趣回答這個問題。
將近八年的類風溼,我已經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慢性病人了。
慢性病看一個醫生兩個醫生其實不重要,重要的是找對了醫生才好。
雖然都是醫生,除了他們學有專工,醫生的實操經驗,臨床經驗的積累,治癒成功案例的多少都很關鍵。一個好醫生,好在他的職業操守,工作的熱情,過硬的本領,而不是冷冰冰的專家號。如果一個慢性病人幾次幾十次都願意去找那個醫生,說明這個醫生就是你的好朋友,你的病就可以在他那裡慢慢結緣,慢慢治癒或是減輕。
最後我把話說的更清楚明白一些,到比較好的醫院去,找一個專門的有耐心夠熱情的醫生治病,未治就會好三分。也別相信那些甜言蜜語的鄉醫,藥房醫,多半都是掏空你錢包的。好的民間醫生現在太稀有了。慢性病,正規治,別三心二意就可以。
回答:
我去醫院看病一般掛科室的副主任號,因為我覺得副主任出門診時間比較多,臨床經驗豐富。主任以上的醫生開會多,事務性工作多。普通號醫生經驗少。
當醫生確診是什麼病以後,我會換一家擅長治這個病的醫院,看看那家醫院的醫生怎麼說。如果擅長治這個病的醫院,跟第一家醫院說的一樣,我就在這家醫院選擇醫生治療。
例如,幾年前,我胃不舒服,去北醫三院看病,醫生讓我做胃鏡檢查。我沒做。
我又去協和醫院看病,醫生也讓我做胃鏡,我覺得協和醫院的胃鏡中心歷史悠久,在這兒做放心,我就在協和醫院做了胃鏡。
胃鏡檢查報告出來後,我掛了協和醫院一個副主任醫生的號。醫生說沒大問題,有點胃炎,開些藥回家吃,。我把醫生開的藥都吃完,胃炎就好了。
生病很辛苦,去醫院看病更辛苦。
慢性病痊癒很慢,不能著急,不用到處跑,也不用總換醫生。
分別看兩家醫院的醫生診斷。如果兩家醫院的醫生診斷一樣,最後選擇更專業治療這種病的醫院,選一個負責任的醫生進行治療,及時把服藥效果反饋給醫生,醫生開藥會更準確。
慢性病必須堅持服藥,藥量達到一定濃度,才會見效。
病來如山倒,去病如抽絲。
我老公得了腔隙性腦梗塞,開始朋友推薦中醫院腦病科的老中醫,看後效果很好,身體沒有留下什麼後遺症,我們就一直在他那裡看,大概有一年多時間,老公喝中藥喝的有些反胃,而且總感覺雖然身體沒有後遺症,但是精神一直不好,老中醫也調整了幾次藥方,但是始終不見好轉。
經朋友介紹,我們又換了一家醫院神經內科的醫生,檢查後才知道是因為腦梗引起了血管性痴呆,現在經過治療精神好多了。
所以,有些時候不是說醫生水平不行,而是我們得病不可能只得一種病,而醫生大部分都是主攻某一種病,不可能所有病都擅長,所謂術業有專攻,因此我們還是要多找幾個醫生看看才行。
我自身有慢性胃炎,曾經08年照胃鏡胃底糜爛。當時醫生說再晚一點來醫院就胃癌了(沒有誇大,這個是醫生的原話。我不能確定當時有沒有這麼嚴重,但我自己的身體是非常要命的)。
所以關於你的問題,我想,我是可以提供一些有用的建議的。乾貨滿滿,建議看完[可愛]
這個問題,我們可以從幾個方面綜合去看。
1.如果只是開藥,沒有太大必要換。
現在慢性病的患者一般是每個月定期開藥,這種情況下,換不換醫生影響不大。
2.如果想調理好,總換醫生不太好。
你先根據自己的情況好好想想,有沒有換醫生的必要。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病情反覆。
可以在換醫生之前,帶著這些問題好好請教一下醫生。看看醫生的回答和建議。
另外,需要做好心理準備的是,換醫生,意味著一切從頭開始。新的醫生需要重新了解你的情況,還需要一段時間去觀察你的病情。
所以,換了新醫生,也需要給對方更多的時間。如果是想把慢性病調理好,總換醫生恐怕對病情不友好。
3.自己的生活習慣如何?
如果自身的作息比較好,三餐定時,飲食營養均衡,不會對病情有不良的影響的話,一般不會出現病情如此反覆的情況。
比如慢性胃炎,作息是非常關鍵的。睡眠時間怎麼樣,睡眠質量好不好,有沒有定時吃飯,有沒有少吃多餐,這些都是重中之重。
如果你一頓多一頓少,吃飯不定時,還晚睡,壓力大,自己沒有照顧好身體,換多少個醫生都沒用。
4.相信比選擇重要。
曾經看過陶勇醫生的《自造》一書,其中讓我比較觸動的是,病人與醫生之間,如果病人能給予足夠的信任,對病情也會有幫助。
如果病人充滿疑慮,本身就抱著懷疑的態度去看醫生,那麼無疑這樣治病是進程很慢的。
更甚者問親朋好友,頻繁更換醫生,更是把時間浪費在與新醫生磨合的過程裡,反而把病情搞得越來越複雜。
5.能動就多動。
運動始終是不變的話題。在平時情況允許下,多動動身體。不需要劇烈運動,可以是甩甩手、散散步、拉拉筋等等。可以循序漸進的,再打打太極、打打羽毛球、跑跑步、跳跳舞、做做瑜伽等。選擇適合自己的,再堅持下去就非常好。
[送心]寫在最後,來自我真心的建議:
來自一個同樣患有慢性胃病的前輩的話:慢性胃炎是治不好的,但只要你一直不復發,胃病就是好了。
慢性胃炎,重中之重是自己的生活習慣要做好。不吃刺激性食物,作息規律,少食多餐,定時吃飯。
[靈光一閃]特別是,只要你吃了什麼會導致胃不舒服,那種食物就不要吃!例如,我就是吃蘋果就會胃疼。雖然蘋果有益於健康,但真的不適合我,那我就少吃甚至不吃。
當然了,如果是其他慢性病,多了解自己要注意的地方,飲食需要特別注意。是藥三分毒,控制病情,吃藥重要,自身生活作息更重要。
我爸就是這樣,他總是說自己已經很注意,但還是血壓下不來,會痛。殊不知,我發現他的飲食裡,經常就吃一些會導致升高的東西卻不自知。
總結,需要的時候得配合醫生好好治療,好好吃藥。平時能不依賴藥物就是不依賴,把生活作息和飲食習慣做好,多運動,才是好方法。
[大笑][玫瑰]祝你早日康復,有個好身體!
題主應該是有慢性胃炎之類疾病的困擾吧!我覺得對於慢性病,起到主要作用的還是自己,在治療後要自己去慢慢調養。
醫學是日新月異的東西,它是不斷在更新的,遇到一個負責任上進的醫生,他在不斷更新自己知識儲備的同時,相較其他醫生更了解你的病情,我覺得去一個靠譜的醫院,遇到一個靠譜的醫生,長期看下去可能更好。
比如說我,就有胃食管返流病。
正常人,在吞東西的時候,食管下括約肌會鬆弛,從而讓食物得以進入胃裡面,食物進入胃之後括約肌收縮,防止胃裡面的東西返流入食管。
而因為各種原因導致食管下括約肌功能出現問題,就會出現胃食管返流病。
我體型較胖,而且喜歡吃巧克力,無肉不歡……這些都是原因,當然還有很多其他原因導致這個疾病的發生,比如長期吸菸、喝酒等等。
我最突出的表現就是反酸,有時會有燒心的感覺出現。比較嚴重就是懷孕的時候,當時腹部內部的壓力應該達到了最大,我感覺就像拴了細線的充滿了氣的氣球,不漏點氣出來都不行……
這個病最主要是它返流出來的東西會腐蝕你的食管黏膜,甚至咽喉、氣道等。
所以生活調養中,少吃富含脂肪的食物,不吃巧克力,少做增加腹內壓的事情,飽食後不要立即平躺,戒菸限酒等等……這些都是需要自己才能完成的事情。
慢性病本身來說是一個長期疾病,如果看一個醫生沒有明顯好轉,經常換醫生也是常見情況,看一個醫生好還是換醫生分幾種情況:
第一,醫生治療有療效且效果好。如果治療有療效而且控制得比較好,建議一個醫生看下去,按照建議的療程持續看完,不要稍微有效果就不注意按時吃藥。
第二,醫生治療有療效但效果一般。可以選擇繼續治療,跟醫生加強溝通,告知用藥後症狀,由醫生及時調整用藥。
第三,醫生治療無明顯效果,而且心裡不再信任該醫生,可以選擇更權威醫院專家診治。
總之,慢性病尤其是胃病是一個需要長期養護的疾病,三分治,七分養,除了看醫生,生活中三餐要規律飲食,按時吃飯,少吃冰冷油炸辛辣刺激食物,多吃易消化食物,忌食過飽,飯後一段時間後適當散步增強胃腸蠕動助消化,要不然總換醫生可能也無法取得較好的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