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問答集合

70後的中專生們,現在過的怎麼樣?_70後上中專

80年代放牛娃說: 本人93年高中專,95年畢業被分配至化工廠上班,半年後辭職去杭州打工,現在一家民營企業市場…

80年代放牛娃說:

本人93年高中專,95年畢業被分配至化工廠上班,半年後辭職去杭州打工,現在一家民營企業市場部經理,公司今年深交所上市,算金領吧,還不錯!

與我同班同屆的,有的成了企業家,有的進事業機關單位或各種化工廠、製藥廠……大多數已經是中高層幹部。畢竟那時候能考上高中專,都是正兒八經讀書讀出來的!

風趣的溫柔星星說:

1993年初中畢業時,我大哭了一場,因為我以第4名的成績考入一所高中。而排在我前面的那3個同學,一個考上師範,一個考上衛校,一個考上糧校。

那時候,考上這些中專,那是件光宗耀祖的事,這些考上的佼佼者都是下一屆學弟學妹的榜樣,會被老師們拿來作為標杆衡量學生。

我不情不願地讀了高中,然後考了一個一般般的大學,然後分配到一個不好不壞的單位,一晃就是20多年。

當年考衛校的女同學,畢業後就失業,最後在村裡當赤腳醫生,但她要強,通過不斷自修,不斷提升,最後在市醫院成了一名很有名的內科醫生。

當年考糧校的男同學,畢業後分配在糧管所,後來糧管所解散,他下崗。中專水平的他找工作處處受限,最後成了微商,但似乎不大成功。

前兩天刷到他在直播唱歌,一個人站在小河邊歇斯底裡的唱,直播間只有兩個人,我默默地加入粉絲團,送了燈牌,送了禮,說了一句:「加油!」

考師範的同學,如今是小學老師,情況一直穩定。

這3位同學曾經是時代的寵兒,最後又成了時代的棄兒。如果他們選擇讀高中,進清華北大可能也不是問題,他們選擇了中專,隨著時代發展,他們的中專文憑又成了前進路上絆腳石。

但無論如何,不斷學習,提高自己,永遠是王道!時代在不斷淘汰跟不上時代的人,卻永遠厚待一直朝前奔跑的人。

秋月攬星河說:

2008年,局裡從學校借調一個小夥子,分到了我們科室。他72年出生,初中考上師範,分配到農村小學當老師。我們共事十幾年,在我的記憶中留下了濃墨重彩的印記。

他叫耿玉寒,名字中有一個字與我父親的名諱相同。所以,還未見面,就對他平添幾分好感。

那一年,我所在的科室有兩人退休,人員青黃不接。正式人員只剩兩個,除了我之外,還有一個年齡比較大,身體不好,病病殃殃的,工作根本頂不起來。因此臨時借調了兩人,耿玉寒是其中一個。

那天他來報到,門開處,進來一個瘦高的小夥子,乾淨、樸素,真是人如其名,玉面書生,文質彬彬。

他一來就接手了科室最棘手的一件事:這項工作一直以來都是專人負責,量大、嚴密,不允許出一點差錯。

他上手很快,吃透了相關文件、材料,馬上制定方案,開會布置,工作有條不紊地開展起來。

基層的人都給我叫苦,說:真是要命,好不容易盼著老張走了,又來了個小耿,一個比一個較真,一個比一個嚴謹。

看似埋怨,其實從他們的話中,我聽出的更多的是褒揚和讚許。

我發現小耿特別能鑽研,經他手的工作,他都要弄個湯清水透,明明白白。

機關上見多了敷衍了事,以其昏昏 、使人昭昭之人,我感覺我們科室揀到了一塊寶。

逐漸熟悉起來,我發現在他身上,有著深深的時代烙印:

出身寒門,勤奮好學

他出生在我縣最西北的一個村莊,號稱我縣的"西伯利亞"。當年為了跳出農村,他放棄高中,選擇中專,因為考上中專就轉戶口,吃公家糧,有助學金,包分配。不用家裡花錢了。

畢業分配工作,他成了一名小學老師。

他給我說起剛參加工作時的艱辛:住在四處透風的宿舍裡,冬天每人分200斤煤,摻上土,生個小鐵爐子取暖,晚上躺進冰冷的被窩裡,凍得上、下牙直得得,渾身打顫。

憶往昔,他滿是對當前生活的感恩和滿足。

參加工作後,他不輟學習。畢業幾年內,通過自學考試,先後拿到了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專科、本科畢業證。

思想傳統,循規蹈矩

他根紅苗正,真正稱得上是"學高為師、身正為範",無論說話還是處理問題,事由事體,正事正辦,從不搞歪門邪道;言語得當,從不會油嘴滑舌那一套。

謙謙君子,溫潤如玉。

從他身上,時時刻刻都體現出一個真正的老師的影子。

居芝蘭之室,耳濡目染,日久生香。與他相處久了,我們辦公室愈發風清氣正,特別受大家喜愛。

孝順父母,注重家庭

他有6個姐姐,是家裡的獨苗。從他身上,絲毫看不出一點恃寵而驕的影子。

他是最小的弟弟,感覺卻有大哥風範,是大家庭的主心骨。

整個家族,只有他在縣城工作,其他都是農民。他的家,就是所有家人來縣城落腳的驛站。

幾個姐姐,只要有點事,就打電話找他,讓他幫忙,或者讓他幫著拿主意。

任何時候,接到電話,他總是和顏悅色,能幫忙就出手幫忙,該拿主意就幫著出謀劃策,每次都打發姐姐一個滿意。

對於十幾個外甥來說,這個舅舅就是他們人生的指路明燈。

無論上學、報志願、找工作、結婚生子,這個舅舅盡心盡責,從不缺席。

有4個外甥步他後塵,考上了老師。

記得有一年,他已經不在我部門工作了。他大姐的女兒左側腹痛難忍,病因不明。去北京治療,確診脾栓塞,讓她轉院到徐州醫科大學附屬醫院治療。

那個時候轉診非常麻煩,他找到我,一起去找在新農合負責的我的同學,幫忙做工作。

他跑前跑後,無論花錢還是出力,全力以赴,讓人動容。後來他外甥女手術順利,轉危為安。

他的父母皆高壽。

作為最小的兒子,他剛成家立業,父母就老了。風燭殘年,病痛纏身,他一身擔起了養老的擔子,從沒麻煩過姐姐們。

天暖和的時候,父母回了老家。他騎自行車每周回去一次,備好米麵糧油、蔬菜水果;冬天接父母跟他過冬,把腿不好的娘背上5樓。父母跟著他,很享福。

耿玉寒雖然長得挺帥,又吃公家飯,可是並不好找對象。

學校領導給他介紹了一個附近農村的姑娘,叫王秀平。學校分了一間平房,他們就結婚了,一年後兒子出生。

後來他調到縣城的學校任教,買了房子,舉家遷到城裡,老婆開始打零工。

他是我見過的男人中,對老婆說話時語氣最平和的一個。有事說事,慢聲細語,從來不會急赤白臉的。

我見過他老婆,個子不高,胖墩墩的,一臉農村出來的女子憨厚老實的樣子,站在玉樹臨風的耿玉寒身邊,像一株紅高粱一樣。

她有著讓很多女人羨慕不來的福氣:有個體貼、暖心的老公。

他們的兒子長得跟耿玉寒一模一樣,高高瘦瘦,溫良謙和。考上了本省的醫科大學,學的全科醫生。

工作認真、一絲不苟

借調的人員往往有臨時觀念,或者只是把單位當個跳板,工作上扎不深。

耿玉寒來到我們部門,一點不生分,從不拿自己當外人,一副主人翁姿態。

他分內的工作,嚴謹細緻,絲絲入扣。面上的工作,他仔細鑽研,沒多久就掌握了全盤工作,成為行家裡手。

來我部門諮詢的,都願意找他。

心地善良,待人真誠

我們科室,是局裡對外的一個窗口,直接面向社會。老張未退的時候,事情一忙,心浮氣躁,經常產生一些小糾紛、小摩擦,讓人覺得我們科室門難進,臉難看。

耿玉寒來了之後,辦公室氛圍冰雪消融,如沐春風。

有些人就有這樣的魅力:春風化雨,潤物無聲。善意待人,瞬時化幹戈為玉帛,化矛盾於無形。

他不說什麼大道理,也從不跟人論長短,推心置腹的幾句家常話,一臉誠懇的態度,讓人根本生不起氣來。

他是我們部門的定海神針,有他在,永遠風平浪靜。

精打細算,生活節儉

他很會過日子,但不會讓人覺得小氣。

他借調到我們科室的時候,已經評上了高級教師。

我們年齡差不多,他的工資比我高3千塊錢。

可是他非常節儉。一年四季,只有那幾件衣服,不斷換洗著穿,乾乾淨淨的,很少見他穿新衣服。

工資再高,他從不炫耀,家庭負擔再重,他也從不抱怨。

安貧樂道,日子過得井井有條。

他很瘦,胃不太好。有時喝了茶,胃不舒服,他就去單位旁邊的小超市買那種兩塊錢一長條的鈣奶餅乾,抽屜裡常備。

他經常拿出來給我們分享,不覺得廉價而寒磣,他邊吃邊說:粗茶淡飯最養人,越簡單的食物越養胃。

2015年,縣城的西外環開發了一個樓盤,地處偏僻,價格低廉,大部分人都不看好,銷售遇冷。

因為便宜,耿玉寒出手買了一套,給兒子準備的。

當時我勸他,兒子畢業後不一定在哪兒就業,現在買房子未時太早。

他說:房子早晩要買,晚買不如早買。如果他不回縣城工作,我就把房子賣了給他在外地買房。

事實證明,他的決策是對的。僅僅一年後,這個項目旁邊建了個學校,房價每平米一下飆升二千元。

耿玉寒拿到鑰匙,簡單裝修之後租了出去,抵消了一部分房貸,還貸壓力一下子減輕了不少。

在機關中,耿玉寒的負擔最重,日子過得比較清苦,大部分人都開車上下班,他騎個自行車,每天樂樂呵呵的,一副最幸福、最知足的樣子。

這部分借調人員在各部門成了業務骨幹,為了充實機關力量,局裡先後安排了兩次考試,從借調人員中選拔一批優秀的轉成機關正式人員。

耿玉寒兩次都放棄了,沒有報名。只要報名的都考上了。

因為轉到機關就要取消高級教師待遇,工資一下子降低幾千塊。

我找他談話。

他說:我上有老,下有小,都靠我的工資養活,我雖然知道轉到機關的好處:可以一勞永逸,安穩下來,只要工作努力,政績突出,還有得到提拔重用的機會,可是家庭更需要我的高收入

魚和熊掌不可兼得,他放棄自己更好的前途,選擇為家庭帶來更多一點的實惠。

2018年,機關整頓,不允許借調、混崗使用,機關所有的借調人員都各歸各位了。

耿玉寒重新回到了原來的學校,拿起了粉筆,從一年級開始教語文。

共事多年,我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和友誼。

我敬重他的人品,佩服他的能力,他的離開,讓我非常不舍,更是深深地替他惋惜。

那些跟他一樣的借調人員,甚至比他來得晚的,只要轉到機關來的,大部分搖身一變,成了機關一員,甚至得到了提拔,走上領導崗位,而他回到原點,大概率一輩子就是個小學教師了。

而他本來有機會讓自己站上一個更高的舞臺的。

後來,我們一起吃飯,我問他為當初的選擇後悔嗎?

他笑著說:事過不悔。我現在覺得挺好的,每天教小孩子讀書、認字,充實又有趣,簡單又快樂。

我心裡感慨萬千:他說的太對了,無論幹什麼工作,於他來說,不但是安身立命之本,更是精神和理想的寄託。

有個這樣的老師,何嘗不是那些孩子們的幸運呢?

題主的問題:70後的中專生們,現在過得怎麼樣?

我想,耿玉寒是千千萬萬個70後中專生中的一員,他不代表他們全部,但他身上有這群人的縮影。

一、70後考上中專是怎樣的存在?

1、70後的中專生們,都是尖子生。

那個年代,考上中專的是鳳毛麟角,中專分數線比高中多出二、三十分,含金量高,不亞於現在的985 、211,他們是同齡人中的佼佼者。

尤其是農村出身的孩子,寧願棄高中不上大學而選擇中專,為了轉戶口,分配工作,有的專業還免學費,極大地減輕了家裡的負擔。

2、改變命運,‬‬給父母爭‬光。

60、70年代出生的孩子,有誰家孩子考上了中專,那可是街坊鄰居羨慕的對象,一個村裡考不上幾個。考上之後就是國家的人了,包分配,鐵飯碗,不但自己有出息,更給父母爭光。

二、70後的中專生們,現在過得怎麼樣?

70後的中專生們,現在基本上都是40至50歲的人,在那個國家急需專業人才的年代,能上中專的都是人中龍鳳,如今他們正年富力強,無疑是社會的中堅力量。

因為他們學的專業不同,分配的單位不同,從事的崗位不同,人生的際遇也各不相同,日子過得也是千差萬別:

1、一部分進入機‬關‬,走上領導崗位

機關事業單位中,中專出身的大有人在,他們逐漸從各自的崗位上脫穎而出,走上了領導崗位。

2、一部分進入教育系統,教書育人

中師畢業的大多去了鄉村學校,他們現在依然在學校挑大梁,大部分成為中層以上的骨幹,是學校的靈魂所在。

3、一部分進入醫療衛生系統

這部分人有醫生、護士。做醫生的大都通過繼續深造,絕大多數自學考試上大專、本科甚至後來上研究生的都有。

4、有的進入了當時計劃經濟時代紅火的地方國企或者集體企業

後來企業改制,很多人離職、下崗、重新就業了。

5、頭腦靈活的,自己創業

他們抓住市場經濟的發展機遇,自己創業,‬大‬多‬事情比較成‬功‬。‬

寫在最後:

無論什麼年代,無論什麼學歷,人生路上,只要不斷努力、勇於進取,就是生活的強者。

就像耿玉寒一樣,他們在各自的崗位上發光發熱,無怨無悔。

人生各‬有‬各的好‬,‬各‬有‬各的難‬。‬所有的過往,都是歲月的恩賜。‬

馬鞍山主人說:

本人不才,72屬鼠,89年省屬水利中專,92畢業,2002年正科,本打算繼續拼搏幾年退休,誰知上天垂青時來運轉,濟南萊蕪規劃合併,接軌濟南對等交接,正科晉升正處。[微笑][微笑][祈禱][祈禱][捂臉][捂臉][祈禱][祈禱]

酒窩小勤說:

我80年初的。1996年上的省屬重點中專四年制「工民建」專業。

2000年七月份畢業後沒有接受學校安排的國企工作,也沒有接受家裡安排的事業單位的工作,而是與男朋友一起南下深圳打工。

在深圳關外工作、生活了9年。

2000年到2002年在一家施工單位做工程造價,最高月工資1500。

2003年到2004年與男朋友結婚生下大女兒。

2004年學習了相關設計軟體AutoCAD、Photoshop、3Dmax等,於2005年初到2009年底在一家景觀綠化公司做工程部主管,最高月工資5000/月。

2010年初帶著大女兒回到了昆明,從此一直在昆明。

2010年到2011年底自主創業,邊帶孩子上學邊開店,一個人沒有經驗沒有精力也沒有人幫忙,最終創業失敗,虧光了全部積蓄。

2012年考過了造價員證,在昆明一家造價公司做造價員,平均月工資3500。

2013年取得自考「土木工程」本科畢業證,同年取得「一級水利造價師證」,公司每月補貼500。

2014年生了二胎,在家帶娃並接造價私活做,年收入6萬左右。

2015年拆建了老家的房子,造價約60萬(公公婆婆出資35萬,我們出資25萬左右)。

2016年至今一直在現在這家集團公司從業,擔任某工程處的造價部主管職位。

為了提升自己提升待遇,百忙之中抽出時間逼著自己加班加點地充電學習,於2017年取得「一級土建造價師證」及「中級工程師證」。

現在月工資1萬,證件補貼3.5萬一年,保險包括個人部分均是公司全額繳納,年終獎4到6萬一年,偶爾接點私活做做,現在平均年收入20萬餘。

2018年貸款在城裡買了一套120平的三居室,雖然負債一百多萬,月供7千多,但勉強還能維持。

從此實現了城裡有一套房農村有一棟房的願望。

我一個中專生,能婚姻同頻,家庭幸福是我這一生最好的值得

我的婚姻是牽手於校園的自由戀愛,與老公結婚19年多,一直平淡相愛,公公婆婆待我如自己的女兒,待我的兩個女兒不重男輕女寵愛有加,我們一家人相親相愛,因此我不後悔緣分讓我們相遇相愛。

今年大女兒上了公辦大學,小女兒的學校已經「民轉公」了,以前的各種壓力終於有所緩解,感覺日子越來越順,越來越有希望了,生活已慢慢地步入正軌。

寫在最後:想當年一直想上高中考大學,但因條件限制只能選擇上中專,這或許是我人生最大的遺憾。

這一路走來,全靠自己一步一步地拼命努力才能擁有現在這樣的生活,雖說很不易,但是我卻倍感珍惜與幸福。

我總在想,如果當初能上高中,或許我也能上一所不錯的大學,以我這樣一直努力向上的進取,或許我的生活會比現在更好吧。

可是人生哪有如果,命運給你定了一條即定的路,你只能在那條路上披荊斬棘。雖然過程並不都是美好的風景,但是走過來了就是自己的人生路。

回過頭去看看,走過的那條路還是有很多人生值得的。

所以雖然我也算得上只是一個70後的中專生,但是我自己感覺我的人生過得是幸福的有意義的,這就值了。

都說人生知足常樂,就會擁有幸福嘛。大家說是不是?

沐宗慎說:

我是70初,我們初中班有三個同學考上中專,一個隆堯縣師範學校,一個邢臺農校,一個邢臺工業學校。

可以說是選擇不同,命運不同。

他們現在的狀況是工業學校下崗了在打工,師範學校的同學在當老師,農校畢業的同學在縣城裡當局長。

下面詳細介紹一下:

先說考上邢臺工業學校的那個同學,他姓王,71年屬豬,今年51周了,我們暫先稱呼他老王。老王上初中時的成績很好,初中畢業後,當年就考上了中專,而且是市裡比較好的中專一一邢臺市工業學校,這個學校在當時很牛氣,畢業生都分進國企,而且是市直國企;這在當時很厲害,一個農村裡的孩子,通過考上中專,一下由農村戶口變成了市民,由農村窮小子變成了一個國企職工,讓人羨慕啊!

老王畢業後順利進入到邢臺市砂輪廠,當了一名職工,而且在本廠找了個姑娘,結婚成家了,這在當時我們同學中很厲害一個。可是沒幾年,廠子效益不好,後來國企改革,廠子破產了。老王兩口子都下崗了,沒有了單位;老王一直靠打工養家,一直到現在,家庭條件相對較差。

第二個考上隆堯師範的是個女生,姓張,喊她小張吧。小張在我們班成績經常是第一名,初中畢業後,毫無壓力的考上隆堯師範學校。畢業後分到縣城裡當了一名老師,嫁給了一名公務員。現在小張也51歲了,孩子也結婚了,再幹幾年就退休,小日子過得很幸福、很滋潤。

第三個是個男同學老李,70年的狗,考上了邢臺農校,這個學校在當時一般,但是後來越來越厲害,因為這個學校畢業出來的學生,當官的多,有好多處級幹部,科級幹部太多了。這個學校畢業的學生大部分進了鄉鎮,由鄉鎮公務員一步一步升起來,都是同學,你幫我一把,我拉你一把,當官的很多。

我同學老李農校畢業後分到了鄉鎮,幹了幾年,他的學兄是鄉鎮書記,對他也特別照顧,畢竟是校友。多次幫忙舉薦,老李提撥為副鄉長。後來鄉書記成了副縣長、縣長、縣人大主任,慢慢的老李也成了鄉長、書記、局長。

老李在我們初中同學中是比混的較好的一個,雖然是中專畢業,但是是實權派,在縣城裡當一個局長,很是了不得,同學聚會大部分都是他買單。

真是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考上不同的學校,擁有不同的命運,誰也不知道將來是什麼結局,但是有一點是肯定的,唯有知識,才能改變命運。

奉勸大家,努力學習吧,有了知識,永不落伍!

瞻前顧後說:

我是97年上的中專。我們那個學校那個專業,原來畢業的基本都是去鄉鎮政府部門的,97年入學後,班主任開班會跟我們說:「以後工作都不能包分配了,畢業了要自己找工作。」混了兩年,畢業找工作好難,1999—2000年,正是國企改革,下崗工人特別多,我那個專業,去人才市場根本就沒用,更主要的原因,可能是我不漂亮,從小又是個聽話老實的孩子,到了社會上,學歷用不上,又不會變通爭取,簡直百無一用。那幾年的坎坷和心酸,不堪回首,很打擊我。後來我在一個民營企業當了六七年操作工,23歲畢業,六七年後就30了,找對象也是一直不順,趕在30歲終於清倉,嫁給了我老公,相當於裸婚。

現在我也只是一家私營企業的普通員工,月收入四千多塊,還好夫妻兩人省吃儉用,趕在房價上漲前買了房子,兒子高一了,還算爭氣,成績不錯。

剛畢業那幾年我也努力過,參加自考,拿到大專文憑再參加公務員考試,怎奈等我拿到大專文憑,考了三次,三年過去了沒考上,公務員事業單位招考學歷要求又變成要全日制畢業,要本科了,機會又沒了。

據說那年高考考上中專的算半個,上線率也就30%左右。所以我成績不夠好,也不算差,但是,壞就壞在這個不好不壞上,像我們本地人說的:「不好不壞,嵌在篩子孔的最麻煩!」我覺得我就是那樣的人,如果成績再好點,考個大專,那肯定被師範學院錄取了,畢業是個初中老師;如果成績再差點,高中畢業就停學了,早早結婚生子,就不用浪費我父母中專那兩年的血汗錢。那時候中專一年學費4000—5000,生活費每個月200元左右,我是過得很省了,我父母還壓力山大。他們累死累活種了茭白沒人收購,拿到市場上只能賣一毛一斤!中專一年生活費和其他花銷7000—8000,得要我父母多少車茭白呀?想起來,我就覺得自己是罪人,好笨一個人呀!還不及有些初中畢業,外面浪呀浪的,人到中年有的也混成個開店的小老闆,早早找個老公,也挺會賺錢。

愛橙姐說:

我78年出生的,96年上的中專,選了當時剛設的酒店管理專業,兩年後很多同學都去廣州實習,當時珠三角和長三角地區的高星級酒店業發展非常好。我在上海實習,一年後回到內地一家五星級酒店做了三年,積累了基本的管理經驗,2002年跳槽到國內連鎖酒店參加開業項目籌備做部門主管,通過自己的努力並隨著在這個行業時間久了,人脈關係的擴大,每更換一個新的項目都有一個更好發展平臺。在2012年做到內第一家五星級酒店的部門經理,在沒有疫情之前每月收入過萬。目前具我了解我的一個班的同學到現在還在做酒店或者與酒店相關聯的行業加上我只有兩人,另外一個在國內一家連鎖精品酒店做店長。

總之,個人認為不管是在學校學的哪個專業,做哪個行業,踏入社會主要是靠個人的勤奮努力以及適應社會的能力。做哪個行業首先要考慮自身各方面是否真正的適合在這個行業發展,是否能一直堅持在這個行業做下去這是最關鍵。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瓦要問答網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evawelsh.com/archives/39036

作者: 瓦要問答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