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國家的貨幣價值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包括經濟狀況、政治穩定性、貨幣供應量、貿易平衡等等。儘管日本是一 個發達國家,但它面臨著一些獨特的經濟和財政問題,這些問題可能會導致其貨幣相對於其他貨幣貶值,包括日元。
其中一些因素包括:
- 長期經濟衰退:日本自1990年代初以來一直面臨著長期的經濟衰退,這導致通貨緊縮和低利率等問題,這些問題可能會影響投資和匯率。
- 巨額債務:日本政府和居民的債務水平很高,這可能會影響投資者對日本經濟的信心,從而導致日元貶值。
- 低通貨膨脹率:日本的通貨膨脹率相對較低,這可能會影響投資者對日元的需求。
總之,日元匯率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雖然日本是一個發達國家,但它面臨著一些經濟和財政問題,這些問題可能導致其貨幣貶值。
這個說法是不對的,日元其實挺值錢的。
日本作為當前世界第三大經濟體,同時還是排名靠前的發達國家。日本有著合理的經濟結構和完整的金融體系,這使得日本的經濟變得十分穩固,在世界經濟體系中佔據著十分重要的地位。
日元作為日本的官方貨幣,其乃是日本雄厚經濟實力的最佳體現。日元是當前世界排名第三的國際貨幣,地位僅次於美元和歐元。這就意味著,在國際貿易市場上,日元的受信任度是很高的。最直接的體現便是,部分商品的貿易結算可以直接用日元結算,無需再次兌換。
尤其是亞洲區域,日元的地位不輸美元,絕大部分國家的進出口貿易結算,都是可以用日元。雖然咱們國家目前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在亞洲更是當之無愧的一哥。但是咱們的人民幣,暫時還做不到亞洲範圍內流通。和許多國家的貿易,都需要通過貨幣兌換,要麼換成日元,要麼換成美元,不然人家根本就不收。
除此之外,日元還是當前國際市場上的三大避險貨幣之一,其他兩種貨幣分別是瑞士法郎和美元。這也是日元在國際市場上廣泛流通的一個有力體現,關於這一點,咱們同樣是望塵莫及。所以,日元不是不值錢,而是非常值錢。畢竟到了國際市場上,人家日元能直接買到東西,而咱們手中的人民幣卻不行。
咱們之所以認為日元不值錢,無非就是因為日元的貨幣面值普遍偏高,往往一百日元只能換六七塊人民幣。看到日本平時的花銷,更是「高」得離譜。隨便吃頓飯,那就得幾千甚至上萬日元。雖然這錢花起來很氣派,但實際上卻買不了多少東西。同樣是買瓶礦泉水,用人民幣也就兩三塊錢,但是用日元可能就得幾十上百元。如此對比之下,日元就顯得太不值錢了。
但是,這其實只是一個貨幣面值設定的區別,和日元本身的價值沒有太大關係。換句話講,你只能是日元的面值比較大,而不能說日元本身不值錢。
因為貨幣是一般等價物,是一種購買貨物的媒介,其購買力的大小是根據貨物的多少來決定的。比如說某個國家有一百萬噸的貨物,而他們印刷了一百萬元的貨幣,那麼貨物的單價就是一元一噸。但是如果他們印刷了一億元的貨幣,那麼一噸貨物就就得價值一百元。
雖然貨幣面值變大了,但是其本身的購買力卻是恆定的,因為貨物就那一百萬噸。所以,以前的一元和現在一百元,價值是一樣的。
簡單來講,我們就是需要脫離單純用數字比較大小的思維定式,轉而從貨物本身去恆定價值。我們如果把一百日元當做是咱們人民幣的一元來看待,那就很好理解了。這樣的話,日本價格就相當於去掉小數點的中國價格。
因為在日本,紙幣的最小面額就是100日元;其大致就是相當於咱們人民幣的1元錢這個單位。而他們貨幣的最大面額則是一萬日元,正好是相當於咱們人民幣的100元。至於那些較小的貨幣面額,比如1日元、10日元,其實我們可以當做人民幣的分和角。因為在日元體系裡面,最小的貨幣單位,就是1日元。
如此劃分之後,咱們再來看日元和咱們人民幣的比較,其實你就能發現,他們的購買力要比咱們強不少,畢竟一百日元可以兌換6塊多的人民幣。
當然,這裡存在一個問題,那就是日本為何要把日元的面值設定那麼大?其實原因很簡單,無非四個字——通貨膨脹。
歷史上的日元,其實曾經有過一段「小面額」時期,那時候的日元面值遠沒有這麼大。
19世紀60年代,日本政府開始明治維新。明治維新是對日本進行全方面的西化改造,其中自然也就包括貨幣。公元1871年,日本政府開始在全國範圍內統一發行日元。當時的日元和美元掛鈎,1日元能夠兌換1美元,這個購買力可以說是很高了。所以當時流通的日元面額也普遍偏小,最高也就是100日元。
然而半個多世紀之後的戰爭,對日本經濟造成了極大的衝擊。尤其是在二戰結束之後,日本已經被戰爭給完全掏空了,一窮二白,要啥沒啥。
極其短缺的物資儲備,近乎崩潰的社會秩序,導致日本物價飛漲,民眾紛紛破產,這其實就是咱們經常聽說的通貨膨脹。這導致當時日本市場上的商品價格小數點,普遍向右移兩位甚至更多。在當時那種情況下,政府所能做的,就只有啟動印鈔機,大量的加印鈔票,鈔票面值也越來越大。
到了1950年,日本已經開始發行印有聖德太子的1000日元紙幣。隨著日元流通量的增加,其購買力自然也就隨之下降了,以前一美元只能兌換1日元,如今卻是能兌換數百日元。
後來日本在美國的幫助下,逐漸脫離了困境,經濟也逐漸趨於穩定。但是這個通脹之後的貨幣,也不是說降就能降回去的,尤其是像日本物價飛漲數十倍的嚴重情況。此外,日本當時乃是靠著外貿出口東山再起,如果貨幣升值,是會對出口貿易造成極大影響的。反而是貨幣貶值,才會更加有利。
所以在經濟趨於穩定之後,日本並沒有將貨幣面額改小。後來隨著日本經濟的騰飛,其民眾收入和物價水平不斷提高,日本甚至還在加大貨幣的面額,由此出現了5000和10000面值的日元。
當然了,這裡的面值加大,其實是屬於正常的通貨膨脹,任何一種信用貨幣都是逐漸貶值緩慢通脹的過程,就好比咱們八十年代和現在物價的區別一樣。
而且當時日本已經開始逐漸適應了使用大面額貨幣,大不了就是一百塊當以前的一塊錢用嘛,反正收入也是按照比例增長的,家裡的實際財富並沒有因此而減少。
就連日常使用時也完全沒有影響,甚至於更方便,畢竟大部分情況不需要小數,全靠整數就可以了。所以沒必要去縮小貨幣的面額,畢竟要縮小的話現有貨幣都需要重新發行,比如發行「新日本元」之類的貨幣,會增加很多成本。而且也很麻煩,即便銀行在發行新鈔之後會逐漸回收和停止舊鈔的使用,但是這樣做仍然會付出不小的代價。
總體來講,日本的貨幣面值之所以這麼大,完全就是因為戰爭所導致的嚴重通貨膨脹。事實上,像這種情況,那個時代的東亞國家幾乎都遇到過。比如韓國因為韓戰,物價飛漲,大面額韓元也隨之流行。其面額之大,比之日本有過之而無不及。如今日元的最大面額是一萬,而韓元則是五萬。
而咱們國家在在建國前後也有這一階段,甚至於出現錢不如白紙的情況。不過在1955年的時候,咱們國家進行了一次幣制的改動,主動將人民幣的面值縮水了一萬倍。
如果沒有這次的改動,那麼我們現在手中的貨幣面額很可能遠超日本,人人都能「我一秒鐘幾十萬上下」。畢竟到時候每月的工資可能就是幾千萬,甚至上億。一瓶礦泉水都得兩萬塊,打個計程車都要花個幾十萬。
那麼肯定有人會問,為何咱們國家把貨幣面值降下來了,而日本卻沒有呢?這主要還是國情不一樣,首先咱們當時本身就缺乏統一的貨幣體系,需要建立起獨立統一的貨幣制度。其次,咱們國家當時是完全的計劃經濟,而且對外貿易匱乏,發行新貨幣對於經濟的影響並不大。
而日本則不一樣,其在經濟趨於穩定之後,已經是船大不好調頭了,如果大規模縮小貨幣面值,將會帶來許多不必要的麻煩,甚至於可能打破當下來自不易的經濟穩定。
日本內閣官員認為:貨幣改動會造成市場動蕩,增加政府開支。並且日本人也已經習慣了現在的日元,無謂的改動,會導致公民在消費過程中,產生心理差異感。所以改革紙幣面額,毫無意義。
總而言之,好處沒多少,壞處一大堆,自然也就沒有去做了。
事實上,貨幣面值加大其實是一個趨勢,因為隨著經濟的發展,通貨膨脹是不可避免的。既然有通貨膨脹,貨幣的流通量就必然會加大,自然也就面臨著貶值的問題。就以咱們人民幣為例,比之八十年代,購買力下降了數十倍。三分錢一個饅頭的日子,早就一去不復返了,甚至於連「分」這個過去常用的貨幣單位都已經淡出了視野。
其實咱們現在100元面值的紙幣其實已經不是很夠用了,畢竟如果光是用現金支付的話,隨便擺兩桌,那都得拿一沓錢。如果不是電子支付發達,咱們的貨幣面值估計也早就變大了,出現千元大鈔並不是不可能。
日元挺值錢的。
但日元的面額相比於美元、人民幣、歐元等貨幣,也確實挺大的。
為什麼會如此呢?
主要是通貨膨脹加上習慣使然的結果。
二戰前,舊日幣是1元兌換0.3美元。(日幣單位是「圓」,為了方便,這裡寫作「元」)
當時日幣的最大面額是100元。往下依次還有20元、10元、1元等。
(舊版十日元圖樣)
由於面額小,所以舊日幣還有10錢、5錢、1釐等輔幣。
1錢就相當於我們現在的1分錢。
1釐錢相當於我們古代的1文錢。
1日元=100錢=1000釐
這與我們有點區別。我們因為現在已經沒有一文錢的概念了,是1元=10角=100分。但日元裡面沒有我們俗話裡面說的「一毛錢」,所以當時的日本是1元直接等於100錢。
其實100元紙幣在當時的日本並不常用,因為那時候日本人的月收入也就幾十塊,老百姓常用的也就是10元、1元、10錢、5錢、1釐。
(舊版日元五錢圖樣,相當於五分錢)
後來的事情大家都知道,由於二戰,日本經濟崩潰。戰後,美國又報復日本。於是通貨膨脹便產生了。
1945至1949年期間,因通貨膨脹,日本物價飛漲,短短四年,物價漲了近百倍,幾乎所有商品的價格都漲了百倍。
也就是說。二戰以前賣一百塊的東西,二戰後要賣一萬塊。而老百姓手裡的錢,又都是小面額的10元、1元。買起東西來,很不方便。
那麼這個問題要怎麼解決呢?
發生如此情況,一般就是兩種解決辦法。
一是強力平抑物價,讓物價回歸到通貨膨脹之前的水平。
二是發行新貨幣,加大貨幣額度,讓貨幣額度適應物價。
由於當時的日本政府無力平抑物價(畢竟只是美國的傀儡政權),所以日本政府便採用了第二種辦法,只能是順著物價,發行大面額的紙幣。
1949年,日本政府發布金融緊急措施令,回收所有的舊幣。到了第二年,1000面額的日元紙幣正式登場。
(初版1000日元)
不久後,因為缺乏貴重金屬缺乏,作為輔幣的「錢」和「釐」被宣布廢止。日元直接以1元紙幣為最小單位。
(二戰後發行的一元紙幣圖樣)
之後,由於韓戰爆發,日本經濟得以迅速復甦。再加上日元緊盯美元(360日元兌換1美元),日本的物價上漲幅度和國民收入水平的上漲幅度很大。
至50年代末時,普通日本人的月收入已達4萬日元左右,且還有上漲之勢。
本著未雨綢繆,到了1957年和1958年,日本政府便又先後發行了5000日元和10000面額的日元紙幣。
(初版5000日元)
(初版10000日元)
進入80年代後,由於經濟增速放緩,日本人的收入也趨於穩定,基本穩定在年薪40萬水平浮動。再加上當時已經有了信用卡,市場上不需要更大面額紙幣。所以日元也就沒有再加大面額。
5000和10000面額的紙幣一直用到現在。
(現在的10000日元紙幣,人物肖像由聖德太子變成了日本思想家福澤諭吉)
至於低於1000面額的日元,日本則把紙幣改成了硬幣。對於現在的普通民眾來說,使用100日元的硬幣,和我們使用1人民幣的硬幣,感覺是差不多的。
籠統一點說,在日常生活裡,基本可以把日元除以100,當人民幣來用。
(正在流通中的100日元硬幣,按匯率約等於0.9美元。
所以說,日元不是不值錢。日元只是面額較大而已。而面額較大的原因,主要就是由於通貨膨脹導致的。
其實不單是日元。韓元、已經廢棄了的俄羅斯舊盧布、希臘德拉克馬,義大利裡拉,以及著名的辛巴威幣,面額較大的原因也都是如此。
值得一提的是。由於國民政府在大陸統治後期的各種騷操作,新中國建立之初,第一版人民幣比同期日元的面額要大得多。當時最大面額的人民幣是50000元。(當時日元最大才1000)
(第一套人民幣)
直到1955年物價穩定,央行推出了第二套人民幣,以1比10000的兌換率(也就是在舊幣的基礎上,一次性抹掉了四個零),才解決了人民幣的大面額問題。
第二套人民幣起初最大面額是5元,後來增發10元面額紙幣。
如果我們當年沒有縮小面額,可能我們今天使用的人民幣最大面額,就是一百萬了。(經過多年發展,我們現在最大面額的紙幣也到了100元。比起第二套人民幣最大的10元增大了十倍)
(第二版人民幣的五元紙幣)
說到這裡,可能有朋友要納悶了。既然咱們可以把人民幣的面額壓下去,日本為什麼不效仿呢?
其實,這個問題日本內部還真有討論過。
2009年,鳩山由紀夫當選首相,他當時就與內閣財務大臣藤井商議,提出過在1美元兌換100日元的兌換匯率下,將日元的面額縮小百分之一或者千分之一。
也就是說,按照鳩山由紀夫的設想,面額縮小後的日元,1日元=1美元,最大面額是100日元。
但是鳩山由紀夫的這個設想提出後,日本內閣強烈反對。最大的反對理由就是嫌麻煩。
試想,如果縮小紙幣面額,那麼現在一件賣98日元的商品,就變成了0.98元。那麼勢必要復活輔幣才行(錢和釐)。而當今日本人都沒有用輔幣的習慣了。這可不是折騰人嗎?
日本前年也就改個年號,各大公司的程式設計師和各大會計所的會計師就累成了狗。如果真的把貨幣面額改了,估計是要累死人。
(1釐,曾經是全世界面額最小的貨幣,流通於通貨膨脹前的日本)
鑑於反對聲音過大,所以鳩山由紀夫的改革最終也就不了了之了。
日元不值錢這個說法不知道從哪裡來的,實事求是地說的話:日元那還是非常值錢的。我想告訴大家的是:面值大不代表不值錢,面值小也不一定就代表值錢。關鍵要看的是——購買力以及群眾手中有沒有錢。
日本二戰以後實現了經濟快速崛起的奇蹟,一躍成為了世界經濟的老二並且保持了很多年。一直到08年的時候才被我們超過,不過也只能說是GDP超過了而已,在經濟的其他方面還是有待商榷的。
日本如今的GDP達到了5萬億美元以上,人均GDP高達4萬美元左右,是一個標準的發達國家。日本與很多發達國家還不太一樣,因為日本人口多、面積小、自然資源匱乏,所以日本這發達國家還是實至名歸的發達的。
日元目前在國際上的江湖地位也是非常高的,目前除了美元、歐元以外世界上的第三種貨幣就是日元了。在亞洲的很多國家裡日元完全可以暢通無阻地使用的,絕大部分國家的進出口貿易結算,都是可以用日元
說句良心話:儘管我們的經濟總量是當之無愧的亞洲第一,但是日元在國際上的持有量、承認程度是遠遠高於我們的人民幣的。說白了就是,人家可以直接拿著日元在國際上買東西而我們拿著人民幣卻買不到。
為什麼大家覺得日元不值錢呢?估計大家心裡的原因只有一個:日元的面值比較大而已。日元目前最大的面值已經達到了10000元,不過面值大並不代表不值錢。一種貨幣值不值錢或者說老百姓有沒有錢跟面值往往沒啥關係的。
我們一起來分析兩個問題:一是,為什麼說日元還是很值錢的呢?二是,日元的面值為啥非要搞這麼大呢?
一個國家的貨幣到底值不值錢不是看面值,而是看購買力以及群眾手中的貨幣持有量
目前日元和人民幣的比值大概是:17:1的狀態,也就是說17日元能夠兌換一元人民幣。那麼是不是就可以說日元不值錢了呢?當然不能這麼武斷地下定論了。
咱們之所以認為日元不值錢,無非就是因為日元的貨幣面值普遍偏高,往往一百日元只能換六塊人民幣。如果去過日本旅遊的人大概都會發現一個問題:日本平時的花銷那是「高」得離譜。
隨便吃頓飯,那就得幾千甚至上萬日元。雖然這錢花起來很氣派,但實際上卻買不了多少東西。同樣是買瓶礦泉水,用人民幣也就兩三塊錢,但是用日元可能就得幾十上百元。如此對比之下,日元就顯得太不值錢了。
但是這只能說明一個問題:日元的面值比較大而已並不能說明日元不值錢。舉個最簡單的例子:
一個國家有100噸貨物,然後一開始只印刷了100塊,那麼單價就是一元一頓;如果後來他們印刷了10000塊,那麼就變成了100元一頓了。
雖然貨幣面值變大了,但是其本身的購買力卻是恆定的,因為貨物就那一百噸。所以,以前的一元和現在一百元,價值是一樣的。
到底什麼樣的情況才是貨幣不值錢、貨幣變成了紙呢?
貨幣不值錢的最終表現形式就是:嚴重的通貨膨脹。說白了就是:市場上總的商品量沒有變化或者變少了,而市場上開始無限制地供應貨幣。最後老百姓手中的錢買不到東西或者根本就不值錢了。
例如:委內瑞拉就出現了這樣的情況,老百姓拿著幾十斤的貨幣只能買一包衛生紙而已。可是日本發生了這種情況嗎?顯然沒有。
日本只不過是日元的面值比較大而已,但是其購買力還是相對穩定的,例如:一瓶水五年前賣100日元,五年後最多賣150日元而已,並沒有出現賣10000日元的情況。
另外還有一個最重要的問題:老百姓手中貨幣的購買力有沒有下降。日本目前所有在職員工的平均月工資大概是34萬日元左右,按照17:1的匯率來算的話,日本人的月工資大概的實際購買力是:20000人民幣左右。
試想一下,這樣的月工資水平估計比北京、上海這些一線發達城市都要高很多了。個人月工資是2萬,家庭的月收入起碼在3萬左右,目前我們這裡有多少家庭達到了這個水平那是有待商榷的。
總之一句話,日元只不過是面值有點大而已,千萬不能說日元不值錢了。日本人的月收入以及購買力那還是相當可觀的。
簡單的分析一下:為什麼日元的面值搞這麼大呢?
目前市場上流通日元的面值主要有:有1000、2000、5000、10000円四種面額,鑄幣有1、5、10、50、100、500円等。按照與人民幣的比值來算的話大概就是:50、100、250、500;日元中的硬幣1、5、10、50、100大概就相當於我們以前的一分、一毛的狀態了。
那麼為什麼日本人非要把錢的幣值印得這麼大呢?
其實最早的時候,日元的面值也是很小的,在明治維新以後的相當長一段時間裡,日元的最大面值也是100円。可是隨著事物的變化以及日本國情的變化這貨幣的面值也就越來越大了。
近代日本快速崛起以後走上了對外擴張的道路——軍國主義主宰了日本。二戰期間,日本將幾乎所有的物資和資源都用來發動戰爭了,於是乎國家越打越窮。
日本政府開始加印鈔票來緩解財政困境了。當貨幣數量超過經濟實際需要的時候,通貨膨脹就開始了。這是日本人第一次開始大量的印錢,從而導致貨幣面值的不斷增加。
二戰以後,日本在美國人的幫助下經濟獲得了巨大的發展和騰飛。當時為了更加適應經濟的發展以及社會生活的變化,導致貨幣需求大增。於是日本開始發行10000、2000、500面值的貨幣了。此後日元的面值就沒有發生大的變化了,一直穩定到了今天。
其實這個和我們差不多,改開以前我們很長一段時間裡,最大的貨幣面值只是10元而已。可是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繁榮,我們開始發行50元和100元的面值了。
那麼為什麼日本人後來不把日元的面值縮小一點呢?我來簡單的分析一下理由吧:
1、嚴格意義上來說,貨幣最關鍵的是購買力而已與面值沒有什麼關係。這樣一來,既然日元的購買力是比較穩定的那麼也就沒有必要進行改制了。
2、日本的ATM機、自動收貨機、售票機等自動收銀設備很普遍。改換面值,這些機器就要換新。銀行和企業的帳目也要修改,費時費力又費錢。
3、廢除舊的貨幣改用新的貨幣是一件大事情,搞不好會出問題的,日本人覺得沒有必要幹這費力不討好的事情。
4、日元在國際外匯市場上的地位很重要,長期保持第三大貨幣的市場。換了幣制,全世界都會跟著蒙圈的。
總之一句話,日元面值大是歷史原因造成的,現在對於日本來說也沒有必要進行改制了。
最後我想說,一個國家的貨幣值不值錢千萬不要看面值,需要看的是:購買力如何以及老百姓手中的貨幣能買到什麼、有多少。例如:就算市場上最大的貨幣面值是一塊錢,可是你每月的工資只有一塊錢,那又有啥用呢?
日本是發達國家,日元卻不值錢,實際上貨幣值錢與否與國家是否發達沒有必然關係。而我們衡量貨幣是否值錢一般是以我們自己的貨幣為基準,匯率高於我們的就會認為錢更值錢,匯率低於我們就會覺得錢不值錢。
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定義是根據經濟水平和綜合實力來評定的,按照這個評定標準,現在世界上發達國家有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英國、愛爾蘭、法國、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德國、奧地利、瑞士、挪威、冰島、丹麥、瑞典、芬蘭、義大利、西班牙、葡萄牙、希臘、斯洛維尼亞、捷克、斯洛伐克、馬爾他、賽普勒斯、日本、韓國、新加坡、以色列。
如果看這些國家的貨幣金額,會發現大部分國家貨幣確實比較值錢,在這些國家裡,奧地利、比利時、芬蘭、法國、德國、希臘、愛爾蘭、義大利、盧森堡、荷蘭、葡萄牙、斯洛維尼亞、西班牙、馬爾他、賽普勒斯、斯洛伐克這些國家現在已經統一使用歐元作為主要貨幣了。歐元一向都很值錢,現在兌人民幣雖然有所貶值,但是仍然可以1歐元兌換七7元多人民幣。
剩下的發達國家裡,以英國英鎊最為值錢,1英鎊可以兌換9元多人民幣。除此之外,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瑞士、新加坡這些國家的錢也很值錢,全部都在1兌4以上。以色列大概是1兌2不到一點。日本、韓國我們比較熟悉,貨幣都不值錢。1日元大概只能兌人民幣0.06元左右,1韓元兌人民幣更是只有0.005多,比日元還要便宜十多倍。
而讓人有點驚奇的是,一向被認為全世界最發達地區的北歐地區,他們國家貨幣卻普遍不值錢。除了芬蘭使用貨幣歐元之外,其他幾個國家都有自己的貨幣,1瑞典克朗可以兌換大概0.76元,1挪威克朗大概也是兌換0.76元,兩者差不多,而1丹麥克朗可以兌換1.04元,1冰島克朗則只能兌換0.05元,比日元還要便宜一點。
看得出來,大部分發達國家的貨幣跟我們的的貨幣比起來,匯率都是要高於我們的,但是也有五六個國家貨幣匯率比我們還要低,所以貨幣是否值錢跟國家是否是發達國家並沒有關係。現在世界上貨幣最值錢的國家是科威特,1科威特第納爾可以兌換21.5元,相當值錢了,但是科威特並不是發達國家。
實際上,現在世界上流通的貨幣都是紙幣,本身價值可以忽略,一個國家的貨幣值錢與否跟國家貨幣的發行習慣有關係,跟國家是否發達關係並不大。
就拿日本來說,經歷了明治維新以後,日本從一個封建國家開始走向資本主義道路,經濟各方面發展迅速,日本也開始向西方看齊。那時候的日本野心勃勃,日元也是比較堅挺的。二戰期間,世界上的主要國家都是戰火連天,唯獨美國獨善其身,美國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美元也成為全球的硬通貨。而一直到二戰結束,日元跟美元的兌換比率都是蠻高,基本維持在1美元換5日元的區間之內。
不過隨著日本戰敗,日本國內經濟極度萎縮,極度缺錢的情況下,政府最常做的事情就是印錢,日元開啟了急速貶值之路,很快就突破了10,到後面突破了100,到1949年的時候,1美元已經可以兌換360日元。
其實,這個貨幣值錢與否並不是很重要,關鍵的一點是穩定,如果長時間能夠維持穩定,那麼就算貨幣不值錢,也不影響經濟發展,甚至帶來一定好處,比如說韓國,韓國是發達國家裡貨幣最不值錢的國家,並且遠遠低於其他所有發達國家,但是並不影響韓國的發展。
日本經歷了日元急速貶值的時期,日子可以說是相當難過,整個國家亂作一團。不過很快美國的提供援助了。本來二戰的時候美國、日本是對立國家,不過戰後美國接管了日本,而且要把日本作為它在遠東地區的小弟,所以就給日本提供了不少發展的支持。在美國的大力支持下,再加上那時候的日本人也的確能拼命,日本很快就發展起來了,實現了經濟的騰飛。
日本是個小國家,國內需求有限,要想發展好經濟,必須大力推動發展出口事業,而貨幣匯率越低,對出口就越有利。比如說美國找日本買東西,由於一美元可以兌換幾百日元,在日本購買力相當強悍,自然願意從日本出口了。日本也不傻,看到這種情況,完全沒有必要恢復日元之前的匯率,就這樣維持著就挺好。日元不值錢怎麼辦,這其實很好辦,提高一下面值不就行了嘛。像日本,就有10000、5000這樣的大面額貨幣。
日本經濟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確可以用突飛猛進來形容,到了八十年代的時候,日本已經成為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經濟大國,而且跟美國的差距越來越小。除此之外,日本對美國有著巨大的貿易順差,從美國那賺取了大量的錢,這讓美國很不滿意。自己是要扶持一個小弟,但是小弟如果趕上自己那是萬萬不允許的。
於是,美國主導日本籤訂了廣島協議,而協議的主要內容就是關於匯率的問題,增加日本匯率政策的靈活性,實際上就是在誘導日元升值。不到兩年的時間裡,日元對美元升值了一倍。大家都習慣用美元計算各國的國民生產總值,因為日元升值的影響,日本的國內總資產也急劇增加,日本處於一個資產極度膨脹的階段。日元增值了,日本人手裡的錢就更值錢了,於是開啟了全球買買買的道路,數不清的日本人開始全球購買奢侈品,房產等等,影響一直到今天,現在日本擁有全球最大的二手奢侈品、珠寶市場。
表面上看,日元增值讓日本人更富了,但是這樣卻讓日本的出口產業受到重創,在國內則是急速推動了股市、房市的升溫,那時候的日本股市直接衝上四萬點。想想看,我們現在經濟體量已經是日本三倍了,股市什麼時候奢望過四萬點呢。除此之外,日本的房市也是高企,號稱一個東京就可以買下整個美國。這樣急速的資產增溫最終產生了大量泡沫,而在泡沫破裂的時候,日本股市、房市暴跌,腰斬一半以上,日本也結束了高速發展的階段,從而進入衰退期。
當然了,日本上世紀九十年代經濟衰退有很多方面的原因,但是匯率急速增值確實是其中的一個重要導火索。在這方面,日本人是吃過大虧的。
正因為如此,現在日元不值錢,日本人根本就不會在意,甚至有時候,日本政府還會經常有意的讓日元貶值,這樣對日本出口有利,也有利於日本整體經濟的發展。
題主可以先了解一下發達國家的概念和貨幣的定義。日本之所以成為發達國家是因為從20世紀初期開始,日本的經濟、科技、工業發展迅猛。也就是在二戰後很快拜託了戰爭帶來對於國家的巨大傷害,通過道奇計劃走上了經濟發展的正軌。而後,在80年代的時候,日本的GDP總和已經位於世界第二的水平,甚至是英法德這三個在19世界稱雄的工業革命先驅國家的GDP的總和。因此日本被列入發達國家是在那個時候就已經確立的事情。
但是到了後來,逐漸開始了日本經濟衰退的言論,甚至有日本「失去的二十年」的說法誕生。說的就是在1990年之後的日本,出現了巨大的經濟泡沫進而導致債務危機,整個國家陷入了經濟低迷時期。但是我給大家貼一張圖大家就清楚了。
日本的經濟在那段時期並沒有衰退,而是停滯發展。也是就失去了原來巨大的增速,而是保持了當時的發展水平,在1995年日均GDP是4萬多美元的數據。那個數據也是比今天的中國人均1萬的GDP高出5倍的。因此日本確實是一個貨真價實的發達國家無疑了。
而關於日元不值錢的原因主要是在二戰時期結束後由於社會經濟不穩定因素造成了強烈的通貨膨脹導致的,而當時日本通過發行新法幣來解決了這個問題,為了保險起見,當時的匯率就沿用了下來。這就造成了日本貨幣面值較大的原因。
而貨幣貶值對於國家發展是沒有直接關係的,貨幣貶值的直接影響是進出口貿易的大環境,進而對於經濟和貿易以及市場造成調控作用。
日本是發達國家,為何日元那樣不值錢?
2021年3月11日,是日本311地震10周年,我們還是應該關心一下日本。
日本三一一地震中,造成了福島核災難,2萬多人死亡和失蹤,至今已經十年過去了,依然有4萬多人避難他鄉,無法回家。
更關鍵的是,日本政府正在遺忘這件事,而福島核電站洩漏的問題,正在醞釀直接把核廢水排入大海,而中國的很多日吹們,還在拼命推銷日本的核汙染大米。
不過,這些我們今天都不聊,我們聊聊日本作為發達國家,為何日元那樣不值錢。
這個問題,我們從三個方面去說,日本的發達國家屬性、日元的低幣值屬性、日本發達和日元幣值低的關係。
1,日本是發達國家嗎?
當然是。
日本目前是世界第三大經濟體,僅次於美國和中國。美國在世界GDP第一的寶座上,已經坐穩了100多年,而中國超過日本的GDP,也才僅僅11年而已。如今2020數據公布,中國的GDP是日本的3倍。也就是說,中國每隔五年就能創造一個新的日本。
和中國比,世界上很多國家都會感到緊張,畢竟,中國人太拼命了。而中國人拼命的屬性,其實是和日本人學的。2019年日本GDP達到了5.1萬億美元,2020年日本經濟有所衰退,降低到了5萬億美元以下。
再去看歷史,會發現日本早在1995年就突破了5萬億。也就是說,最近25年,日本經濟基本就沒有增長。
饒是如此,日本依然是亞洲最大的發達國家。
目前亞洲只有四個發達國家,分別是日本韓國新加坡和以色列。日本是唯一一個人口破億的亞洲發達國家,即便是放在全世界,1億人口以上的發達國家,也只有美國和日本兩國。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對「發達國家」的定義是具有較高的人類發展指數、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工業化水準和生活品質。
人類發展指數,主要是人能否與獲得較好的教育、健康服務,主要衡量標準是預期壽命、成人識字率。日本是世界上人均壽命最高的國家。2018年數據顯示,日本女性的平均壽命為87.32歲,比上年增加了0.05歲。男性的平均壽命為81.25歲,比上年增加了0.16歲。而我國的人均壽命在2020年達到了77.3歲,距離日本的健康水平,還有很遠的距離。至於日本的成人識字率,早在明治維新以前就達到了50%以上。
日本的人均GDP,也是排在世界前列。日本2019年人均GDP為40000美元,相當於中國的4倍。這樣的水平,放在全世界也是非常強悍的水平。亞洲另外三個發達國家,韓國人均GDP32000美元,新加坡人均GDP64000美元,以色列人均GDP43000美元。
日本的工業化水平也相當高。目前形成了無大工業區有有京濱工業區(東京,橫濱),名古屋工業區(名古屋為中心),阪神工業區(大阪,神戶),瀨戶內海工業區(瀨戶內海沿岸)和北九州工業區。日本的金屬冶煉產業、汽車產業、造船業、工具機業、計算機產業、化工產業都由很強的實力。
我們甚至可以說,中國的改革開放後的經濟騰飛,就是日本產業轉移的直接效果。
所以,我們的結論是,日本不僅是發達國家,而且是很發達的國家,目前我們依然在追趕日本的路上。
2,日元的幣值為何很低?
日元的幣值,我們可以從兩個方面去理解,對內是日元的購買力,對外是日元兌換其他貨幣的數量。
數據顯示,日本的平均年收入是547萬日元,中位數是427萬日元,按照匯率計算,這也相當於40000美元了,平均到每個月上都是3000美元,這收入,和美國差不多了。
日元的購買力如何?據了解,日本的物價還是比較高的。尤其是農產品,1斤豬肉價格要33元人民幣,1顆捲心菜價格也達到10元人民幣,而一碗最便宜的拉麵也要30多元。
當然,同時日本能源價格也比較貴。電費需要選套餐,即便是一度電不用也需要幾百日元,超過四五千日元也是正常的。總的來說,日本的電費價格,相當於我國的三四倍。同樣,汽油柴油也有類似問題。
日本的情況和韓國非常相似,與農業礦業資源有關係的,都比較貴。
3,日元幣值低和日本發達的關係如何?
任何一個國家,在發展過程中都存在著貨幣升值和貶值的情況。通常來說,本幣貶值,有利於出口,有利於擴大消費,是經濟的快速增長期;反之,本幣升值,有利於進口,有利於吸引投資,是積累資產大量消費的階段。這兩個階段,無所謂好壞,關鍵是要運用得利。
像美國那樣,二戰以來通過布雷頓森林體系和石油美元秩序,推動美元升值貶值,每一次貶值,都能夠擴大生產提高美元影響力,每一次升值,都能夠把別國核心資產收購到手裡。所以,世界經濟在美元霸權的控制下,一茬一茬被華爾街割韭菜。
日本也想這麼玩,可惜玩脫了。
二戰後,日元和美元的兌換對等的,長達23年時間裡,日元和美元的兌換比率都是360。隨著美元不斷貶值,日元也在世界範圍內不斷貶值,直到1972年日本經濟翅膀硬了,布雷頓森林體系解體,日元劇烈升值,經過石油戰爭、晶片戰爭,日元最終和美元穩定在了100-200的區間內。
著名的廣場協議中,日本為了自己的大國地位,主動把日元升值到令人震驚的120。這一升值,大大損害了日本的出口型產業,日本人也拿著升值後的日元在全世界買買買。這個過程中,日本各種東西都漲價,也推動了對中國等地的產業轉移,最終,日本失去了製造業大國的地位。
如今,一美元可以兌換108日元。依然屬於二戰以來的高點。當然,並不是說日元一直在升值,而是美元貶值地比日元快多了。
如果你要問日元為何在主要國家中幣值較低,其實也不難理解。日本的本位幣直接就是一元,沒有元以下的角、分、釐,這種計量方式下,日元當然不可能幣值比較高了。
再看美元,一開始就有1分,5分等面值,這才是大多數場景下的使用。要知道美元在上世紀初的購買力是相當恐怖的。抗戰期間,一美元價值1.505克黃金,一英鎊價值7.322克黃金。而辛亥革命中,一美元相當於1.51兩庫平銀。
所以,日元幣值高低,實際上與日本發達與否關係不大。我們吸取了日本的教訓,可不敢為了虛無縹緲的東西隨便讓人民幣升值,到時候可能麻煩就大了。
日本的貨幣看上去非常的不值錢,他們的100塊只相當於人民幣6塊多,在日本買東西動輒就是成千上萬的日元,為什麼日幣這麼不值錢呢?
這是歷史原因造成的,要知道現在日元的體系中沒有輔幣這個概念,也就是說沒有人民幣中的角和分,日本人直接上來就是一步到位元。
其實在舊日本的貨幣體系中是有輔幣這個概念的,而且原本日本的貨幣票面面值非常小,在二戰時日本人的貨幣最大面值也不過是100日元而已。
可是隨著二戰的戰敗,日本的經濟崩潰,隨之而來的便是是不可遏制的通貨膨脹,如果在堅持沿用二戰前的日元體系的話,日本人的生活將會極為不便,主婦們不得不提著一籮筐的錢才能買到一樣小東西。
要想改變這種局面只有兩種途徑,要麼就是政府採取強力措施強行平抑物價,但是這一點恰恰是日本政府所做不到的,日本到現在為止也不能說是一個擁有完全主權的國家,沒有實權的天皇,頭頂上還坐著一個有實權的太上皇美國佬呢。
所以此路不通的日本人只能尋求第2套方案,那就是重新發行一套新的貨幣,加大貨幣的面額,以取代現行的貨幣體系。
在日本政府的一系列操作之下,新的1000元的日幣粉末登場,而原本的輔幣系統被取消,日元最基本的貨幣單位直接就是以元的形式出現,換而言之此時此刻的一元日幣就相當於貨幣改革前的一分錢,當然在日本叫做一文錢。
以當時的情況,日本的通貨膨脹不可能很快得到抑制,那麼這就意味著日本人的貨幣還有可能出現更大的面額。可是偏偏意外就出現了,歷史給了日本人一個機會,韓戰爆發,這是一場涉及兩方六國的戰爭,這一場戰爭只有一個輸家,那就是朝鮮。
作為參戰國之一,美國成功的保住三八線一邊一國的格局,韓國人守住了自己的政權,蘇聯人收穫了朝鮮的投名狀,中國是最大的贏家,打贏了立國之戰,為後續的和平發展贏得了時間。
而看似沒有參戰的日本也是一個大贏家,利用前沿基地的優勢,在美國的扶持之下,日本的經濟迅速復甦,經濟形勢的好轉,使得日本的通貨膨脹也得到了控制。
日本在這段時間裡形成了與物價相匹配的收入體系,日元的匯率也基本穩定了下來。日本人的收入達到了4萬日元左右,那麼5000日元和1萬日元的貨幣也就應運而生了。
經過幾十年的發展,無論日本的經濟有多輝煌或者現在有多落寞,日本的貨幣體系再也沒有發生過大的變革,沒有出現更大面額的鈔票。
應該這麼說,現在的日本貨幣面額數額較大是因為通貨膨脹,日本政府被迫應變,由於歷史原因形成的貨幣與物價相匹配的系統。
樓主理解錯誤,日元不但值錢,而且很值錢。是世界上最主要的避險貨幣之一,比美元還穩定。它只是面額大而已。日本上班族平均月工資是38萬日元,換成人民幣大致2.2萬元人民幣。日本東京即使23區,很多一戶建新房80平室內面積,房價也就3800萬日元內足夠。換句話說,日本上班族一人不吃不喝100個月就可以買一套新房;20年前的二手房,也就2000萬日元左右,50個月工資可以買套二手房。請問這日元值不值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