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問答集合

如果粟裕指揮遼瀋戰役會怎麼樣?_粟裕參加遼瀋戰役了嗎

詩云歷史說: 究竟是林不如粟,還是粟不如林?這是軍粉中長期爭論的話題。 客觀評價,兩員絕世名將,各有各的風採,…

詩云歷史說:

究竟是林不如粟,還是粟不如林?這是軍粉中長期爭論的話題。

客觀評價,兩員絕世名將,各有各的風採,各有各的打法。

相比林的謹慎有餘,粟的打法更激進更冒險一些。對此風格林總曾有自我評價,那就是林的紅一經常擔負保衛中央之責,不容有失,所以經常是有十足把握,才下戰役決心。

而粟總長期在外徵戰,有五六成把握,就敢下戰役決心,再在戰役進行中,根據戰場實際情況進行調整。

所以比如面對同一坨敵人,林總的打法是算無遺策,做好所有的預案,然後照方子抓藥。

粟總的打法是,在兵力優勢有保證的情況下,那就可以先打起來,然後見招拆招。

比如粟總的蘇中七戰七捷,雖然總兵力不如敵人,3萬對12萬,但是粟總就敢打,連續七次作戰,每次吃一小坨敵人,確保在局部戰場我方兵力優勢,如此每戰必勝,士氣高漲,繳獲甚多。

但,七戰七捷中,有的仗兵力不夠,就在戰場上臨時調動部隊,去執行更重要的任務。

後人讀之,不覺非常佩服,粟總用兵如神。但是,這樣做的風險也是非常之大,一著不慎則滿盤皆輸。敢這麼做的兵家,要麼是戰神,要麼是外行。好在,粟總是前者。

最能體現粟總的敢下決心的風格的,當推孟良崮戰役。此戰華野集中全軍兵力,圍殲整編74師,把74師團團圍住。

可是外圍蔣軍的解圍部隊,又給華野來了個反包圍。一時之間,我中有敵,敵中有我,錯綜複雜,紛亂如麻。這樣的仗,林總是絕對不會主動打的。

所以,在遼瀋戰役的時候,林總謹慎有餘的特點顯露無疑。

當時的戰略形勢如下:

東北蔣軍主力分成三大坨:

1,長春。守城主要兵力是新七軍,滇軍六十軍。機動能力不足,守城能力有餘。守軍10萬左右。

2,瀋陽。東北蔣軍的大本營,有將近30萬兵力,新1軍,新6軍等精銳盡在其中。

3,錦州。地理位置特殊,一頭連接東北,一頭連接華北。特殊的地理位置,帶來了特殊的軍事意義。錦州蔣軍守軍範漢傑集團10萬多人。

總計蔣軍50萬,此時東野我軍70餘萬人,連同地方部隊103萬。

那麼是先打錦州還是先打長春?

打長春,穩妥,可以一步一步把蔣軍的地盤和兵力蠶食掉,逐步把蔣軍「擠」出關外,完成解放東北的目標。

打錦州,則是逼蔣軍決戰,但是以70萬我正規軍,對50萬蔣軍正規軍,這是我軍歷史上前所未有的戰略區決戰。

打錦州,打贏了自然好說,打不贏,則滿盤皆亂,如果瀋陽蔣軍30萬組織2到3個兵團滾進突擊,切斷鐵路補給線,則我攻錦大軍有很大可能會因為補給斷絕而崩潰。

敢不敢下決心打?

老實說,這個決心是很難下的。非常非常難。

可不像影視劇裡演的那麼簡單,幾個鏡頭,幾句臺詞一交代,了事。那都是站在後來者的上帝視角描寫的。非局中人,不知其難。

所以林總好不容易下了決心,全軍南下北寧線攻錦州,又反覆了一次,又想回去打長春。

當然,被偉人點名了,林總又轉了主意,決定打錦州。

後來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

告訴程子華,我不要傷亡數字,我只要塔山!

隨後,這樣。。。 這樣 。。。 這樣。。。,林總指揮若定, 東北野戰軍取得了遼瀋戰役的勝利,殲敵47.2萬餘人!東北野戰軍自身傷亡6.9萬餘人!


要是換了粟總在東北戰場指揮遼瀋戰役,我估計情形也差不多,畢竟都是做選擇題,粟總的指揮風格就是比林總更激進更不怕風險,所以打錦州粟總應該不會像林總那樣反覆掂量。

其餘的瀋陽長春,粟總也指揮過攻上海這樣的城市攻堅戰,拿下不成問題。

敢出城野戰?蔣軍有幾個黃百韜兵團的實力?粟總更不怕野戰!

所以,如果把遼瀋戰役當做一張試卷,林總做的卷子得了滿分!

換作粟總來了,依然是滿分!

再換上彭林劉徐粟中的另外三位,我相信也是滿分!

大家以為如何?歡迎提出寶貴意見哦!

月上柳梢等片刻說:

不要把粟總拉火坑來,林彪與粟裕各有所能,先進入東北的是彭真高崗,無法打開局面,毛委員才電令共產黨的滅火將軍林彪急轉東北

韓戰,中國志願軍舉世公認,輕歩兵巔峰,其主要部隊來自四野;解放戰爭,遼瀋之後,四野所向披靡,見到東北瓜皮帽國民黨軍望風而逃

林粟個人作戰風格迥異,強敵面前,敵強由你強,我自一旁去發展壯大強大自己,再來收拾你,這是林彪,而粟總卻總是神仙仗,不要對他倆進行比較,都是戰神

六幾年以後出生的人,大多對林彪的印象不好,因為我們從書本上來的知識就是林彪陰謀家反革命,功勞是不能提的,我看過一本老紅軍寫的革命回憶錄,書中不帶個人觀點,純記事,建議大家看看,林彪的名字出現次數可能僅次於毛澤東,林彪就是毛澤東的滅火器,咱給他起外號:滅火將軍

蔣介石先生稱林彪為戰爭魔鬼,白崇喜視林彪為共軍中唯一對手

林彪

醉觀雲說:

在主席眼裡,林彪是他最信任的將領,而粟裕是他最欣賞的將領。

林彪帶過去的部隊,抽調的都是新四軍和八路軍最精銳的部隊,更是把二萬多幹部派往了東北,東北民主聯軍可說是兵強馬壯。

在一九四六年,是民主聯軍最危險的時刻,當時被迫放棄四平,撤到松花江北,當時部隊建制混亂,武器裝備奇缺,沒有建立穩固的後方,幸好此時停戰了,使得林彪有了喘息之機。

從這以後,得到充分休整的東北民主聯軍,已經是建立起了穩固的後方基地,又得到了前蘇聯在東北繳獲的日軍武器,已經煥然一新,部隊也擴大了一倍多,已經足可以與國民黨軍一較高下了。

粟裕與林彪相比,用兵更大膽,決心更大,氣魄更強,如果是粟裕指揮遼瀋戰役,一樣也能取得勝利。

如果是粟裕指揮1947年6月的三戰四平,可能就沒有陳明仁的一戰成名了。當時我軍已經佔領了城區的五分之三,以粟裕的魄力,以及精準的計算力,完全可能一鼓作氣,在敵人援軍到來之前,殲滅陳明仁的部隊,解放四平。

但如果是這樣的話,提前解放了四平,可能會讓蔣介石萌生退意,有可能在之後,國民黨軍全部退出東北,守住東北的咽喉山海關,這反而會讓解放戰爭增加難度。

由於沒有全部殲滅東北國軍的精銳部隊,使國民黨軍實力沒有得到削弱,反而會讓解放全中國的時間,延後一兩年,或者更多。

陳明仁守住四平,一戰成名,讓蔣介石產生了錯覺,以為國民黨軍在東北,完全可以與東北民主聯軍一較高下,如果增兵,完全有可能佔領全東北,蔣介石也確實是這麼做的。

如果是粟裕指揮遼瀋戰役,會讓主席更省心,因為主席先打錦州的戰略構想,會與粟裕的想法高度一致,粟裕在用兵上,絕不會猶豫不決。

粟裕指揮,由於用兵堅決,會提前幾天就完成對錦州的合圍,很有可能會提早就攻下錦州。不過那樣的話,廖耀湘的部隊,可能會提前全力逃往營口,從海上逃出東北。

不過以粟裕的用兵之精,絕不會毫無防備的,可能廖耀湘不至於被全殲,但絕大部分主力會被消滅。遼瀋戰役在粟裕的指揮下還是會取得全勝。

zhg2966說:

不要有這種假設沒有任何意義,首先,參考粟裕的性格,粟不可能管理好四野那些牛叉的將領。粟裕要能管理好自己三野的將領,必是元帥,正因如此所以他離不開陳毅。其次,粟來東北也不可能把11萬人,在僅僅三年的時間裡發展成百萬,這就是林最牛的地方,林在各方面可以說是全才。所以林在元帥裡也排名靠前,若林參加朝戰,則必是排名第二的元帥。

靚靚380說:

資格不夠!能力不夠!不是一個級別的戰爭!遼瀋戰役是初次單獨面對國軍能集中的優勢軍力,而淮海戰役與平津戰役幾乎同時進行!且有二野劉伯承鄧小平和中原軍區,華東軍區兩個大軍區共同參與!華東局還得饒漱石坐鎮!就連三野中比粟裕資格老的不服的都大有人在,沒有饒漱石陳毅鎮著中央壓著指揮不暢!林帥在四野的靈魂核心不可替代!而粟大將軍卻不具備如此影響力!

度度狼gg說:

著名戰役可以用假設來進行討論和推演,然而關於粟裕將軍職務的這個假設,則根本不能成立,簡直是在質疑延安領導層的政治智慧。要知道,東北我軍的「發育」和發展壯大,是解放戰爭的重中之重,而無論從哪個方面來看,粟裕將軍都不可能成為東北野戰軍的司令員。

抗戰勝利以後,延安確定了「向南防禦,向北發展」的戰略方針,搶佔和經營東北成為第一要務,為此,延安從陝北總部和各大戰略區,抽調了約2萬幹部和11萬精兵出關,軍政各方面的級別都是比較高的,高級幹部比如派往東北彭真、陳雲和羅榮桓等同志。

解放戰爭時期,各戰略區的領導體制是各中央局、各大軍區、各野戰軍,為了保證戰爭年代的統一決策,多為「一元化領導」。比如林總在1946年6月以後,就身兼東北局書記、東北軍區司令員和政委,1948年再兼東北野戰軍司令員。

然而調粟裕將軍出關,卻根本不在延安的考慮範圍之內,一方面,此舉必然是埋沒人才;另一方面,粟裕果真去到東北,也很難任命為主要軍事指揮員,為什麼這麼說呢?

一、黨內級別不夠

粟裕將軍並沒有參加1945年在延安舉行的「七大」,不過仍然跟陳賡將軍一起,被大會選為「中央候補委員」,當時的職務,是新四軍第1師師長兼蘇浙軍區司令員,之後才有的華中軍區和華中野戰軍。至於黨內職務,粟裕擔任的是「華中分局」常委,注意分局略低於幾大戰略區的中央局。

而抗戰勝利後,在新組建的東北局之中,聚集了20多名政治局委員、中央委員和中央候補委員,其中僅政治局委員即多達四名。這也是林總在東北解放戰爭初期,沒能實現「一元化領導」的主要原因,因為他只是一名中央委員。

直到1946年6月,鑑於東北局內部出現了爭論,影響了戰略規劃和作戰方針的制定,在此情況下,是毛主席力排眾議,「破格」任命林總為東北局第一書記。

換句話說,就連林總這個中央委員,都是以破格晉升的方式,得以執掌的東北局,那麼以粟裕候補委員的黨內職務,是無論如何也不可能的。淮海戰役期間,身為華野代司令員代政委的粟裕,卻不能入選總前委的常委名單,原因即在於此。

我們的原則是「黨指揮槍」,如果粟裕將軍不能成為東北局的主要領導,又怎麼能夠調動各方面的力量,實施規模弘大的遼瀋戰役?

二、軍隊資歷不足

之前撰文介紹過,由於編制較為特殊的原因,八路軍三個師的師部,是與新四軍軍部平級的;因此新四軍初建時的四個支隊,級別接近於八路軍各「旅」,而粟裕當時的職務,是第二支隊副司令員,也就是副旅長的級別。

而調往東北的八路軍和新四軍部隊中,堪稱名將如雲,比如羅榮桓,那是八路軍115師政治部主任、政委;比如陳光,那是115師第343旅旅長、代師長,包括黃克誠,在新四軍的職務也是跟粟裕持平的:第3師師長兼蘇北軍區司令員。

畢竟粟裕將軍屬於我軍高級將領的「後起之秀」,在到達東北的高級將領群體中,不少都是粟裕的老首長或者是級別相仿的老同志,是很難實現順暢領導的,延安必然要考慮到這一層,斷不會有調粟裕出關的動議。

實說實說,以東北戰略區的重要性和東北將領群體的規格,非未來開國元帥的級別,是很難前往坐鎮指揮的。

三、隊伍「山頭」不對

革命戰爭年代,還是必須承認我軍內部「山頭」之存在的,其主要作用在於,上下級之間和同級將領之間,互相非常的熟悉,如此有利於作戰指揮和具體執行。

我們常說的「帥必知將,將必懂帥」,就是這個道理,如果上級首長對手下將領們的作戰特點特別了解,各部隊長對首長的指揮風格特別熟悉,戰役戰鬥中,必可起事半功倍之效。

然而東北我軍最初的骨幹力量,幾乎是以八路軍115師系統為主體的,在全部11萬出關部隊中,以115師師部和343旅發展起來的山東軍區部隊,達到了6萬人之多,也就是林帥紅一軍團的老底子;以344旅發展起來的新四軍第3師,達到了3萬餘人,也就是徐大將紅十五軍團的老底子。

1935年中央紅軍長徵到達陝北以後,重新恢復紅一方面軍番號,所下轄的便是這兩個軍團。面抗戰爆發後,再改編成為八路軍第115師,因此其師、旅、團的主要幹部,都是參加過長徵的紅軍名將,林總能夠擔任115師師長,那是沒什麼爭議的。

而粟裕將軍並沒有參加長徵,是在南方紅軍遊擊隊伍中產生的名將,浴血堅持三年,抗日戰爭八年,跟八路軍115師的大多數將領們,均無過多甚至沒有交集,互相又怎麼可能配合默契?比如我們熟悉的華野「葉、王、陶」三大縱隊司令員,那都是抗戰期間粟裕的老部下。

而大家津津樂道的「東北五虎」,也就是五個主力縱隊的司令員:李天佑、劉震、韓先楚、吳克華、陳光,皆出自紅一方面軍(八路軍115師)系統,也都是林總的老部下。包括野司的另外三位主要首長:政委、參謀長、政治部主任,也都是林總的老搭檔。

說直白點,以東北我軍的這個組織架構,即便陳老總去了都很難指揮得力,關於長徵的歷史脈絡,讀者大多清楚。

四、勝利毫無懸念

遼瀋戰役,又被稱為東北我軍1948年的「秋季攻勢」,在之前的夏季攻勢結束以後,東北人民解放軍已經控制了東北地區97%的土地、86%的人口,控制了東北地區絕大部分鐵路、公路幹線,同時擁有穩定的後勤保障,包括軍火、糧食和隨軍民工等等方面。

而敵軍已經徹底喪失了野戰能力,只能龜縮在瀋陽、長春、錦州三個城市群,儘管其物資供應較為匱乏,但是守上半年幾個月還是沒有問題的。也就是說,遼瀋戰役的難點不再是運動戰,而是必須選擇一個城市群開刀的攻堅戰

在這樣的情況下,無論誰來擔任東北野戰軍司令員,戰役手段都沒有太多的選項,要麼先打長春,要麼先打錦州,至於敵人兵力最多糧彈最為充足的瀋陽,肯定要放在最後攻取。

東野主動選擇了先打長春,屢攻不克,終於在西柏坡的引導和命令下,決定南下先打錦州,完成了對整個東北敵軍的「關門打狗」,此後經奮勇作戰,僅一個多月時間就完全解放了東北。

即便是粟裕將軍來擔任東野司令員,也得服從軍委命令先打錦州,難道還有更好的方案嗎?既然如此,無論由兩位戰神級的人物誰來指揮,戰役進程的變化差別都不大,也不影響戰役主要結果。

因為從雙方力量對比來看,103萬東北人民解放軍對陣55萬敵軍,同時在裝備後勤皆佔優勢的情況下,打敗敵人取得遼瀋戰役的最終勝利是沒有懸念的。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瓦要問答網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evawelsh.com/archives/3945

作者: 瓦要問答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