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問答集合

為什麼東北人才流失嚴重?_東北三省人才流失原因分析

閒人愚見說: 不單是東北人才流失嚴重,東北的普通人流失也嚴重。膠東半島沿海城市,到處是東北人。青島的黃島區公交…

閒人愚見說:

不單是東北人才流失嚴重,東北的普通人流失也嚴重。膠東半島沿海城市,到處是東北人。青島的黃島區公交車上儘是東北話。做小生意,打工的,醫院裡的護工東北人不少。據說,東北已流失幾百萬人了。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東北人流往內地各省。原因無非是兩個,一是東北的經濟環境不如內地。二是東北的社會環境不太理想。

龍抬頭nmr說:

感謝邀請。

作為一個東北人,題主這個問題實在扎心,感到垂頭喪氣,欲哭無淚長歌當哭😂

曾經一度風光無限的遼吉黑三個省份,以遼老大為領銜,被譽為共和國的工業長子,雄踞全國榜首,而今早已風光不再,甚至一應指標數據都遠遠落後於沿海周邊發達省份和改革開放前沿地區。

而最令人感到不能釋懷和牽腸掛肚的,就是東三省人才的急劇流失,有能力的東北學成人員,俊鳥登高枝奔了北上廣深,所謂人往高處走,水向低處流。即使能力稍欠者,也做駑馬前行狀,不甘蟄伏於這篇曾經廣袤而熱烈的黑土地,紛紛打起行囊卷上鋪蓋奔了南方各個省份地區,留下一眾鰥寡孤獨和迫不得已留在此地的老少爺們兒、兄弟姐妹。

本人供職於國有大型油氣田,屬於典型的國企、央企。但縱是這般,也感覺年輕的新生力量實在孱弱,接續的後勁兒不足,有一種將將淹水又抓靠無著的危機感。

個人以為,東三省大量人才外流,不外乎以下幾個原因:

一是機制體制問題。這個問題由來已久,且早已根深蒂固安若磐石,非傷筋動骨不可動搖根本,是首當其衝的第一制約因素;

二是因循的力量過於龐雜。雖然我們總能看到國家的三令五申和各項刺激、優惠政策,但礙於慣性使然,人們已經安於這種安之若素的常態;

三是人心古樸難能進取。人們樂於安之若素安於現狀,固有的思維模式陳陳相因,打著各類改革旗號的舉措甚至換湯不換藥,難動根本,自然不能觸痛利益集團的困囿圈閉;

四是年青一代不再安貧樂道醉生夢死。學有一技之長的莘莘學子們都願意在洶湧的商業大潮中劈波斬浪勇立潮頭,而對陳規陋習心生厭惡,自然遠離逃遁,遠走高飛令闢高枝圖謀高就;

五是人口老齡化嚴重。大部分人口都是建國初期到改革初期的建設者,早已耄耋期頤垂垂老矣,新生代迫於生活壓力又不想生育繁衍,只能是油枯燈盡、苟延殘喘。

北大荒二代農墾人說:

這個問題,從我們一個普通老百姓認識談起,為什麼東北人才流失嚴重,老百姓看問題還是非常實在的。

當前很多人都說,東北人才都到關內比較大的城市去創業,安家落戶。

為什麼他們都離開家鄉,離開自己的父母親,要到南方去創業去發展呢?

難道在東北,就沒有他們發展的空間和吸引他們創業的地方嗎?

首先,東北冬季寒冷的時間是比較長的,從每年的10月底到第2年的5月。

許多創業的人,單位,公司取暖費這一塊是非常高的費用。

在一個東北這裡,交通出行比南方差了許多,信息也是差了許多,人的觀念認識也是差了許多。

今年5月份,我去上海走了幾個城市去旅遊,看到大城市的發展,跟前幾年又上了一個新的臺階。

人們的思想觀念也在轉變,大城市總是吸引有能力,有才能的年輕人。

有志年輕人才,去到那裡去拼搏,去尋找他們自己的夢想。

在大眾城市裡,有他們創業的平臺,有他們許多同學,還有他們的前輩都在這裡創業。

看到前輩在那裡創業,有了很好的回報,後輩更加嚮往大城市,去尋找他們的理想。

反觀東北這些城市,現在改革的路子還是邁得小一些,許多人還是固步自封,非常自滿,滿足於眼前的這些小利益。

東北人應該向南方人學習,小錢大錢都掙,積小為大,一步步踏實走下去。

現在一個怪現象,值得東北人深思,每年有大量的玉米,成車皮的運往南方。

經過南方生產商加工,然後,作為豬精飼料,成車皮又運回到東北。

這時豬飼料的價格,就會成好幾倍的上漲,為什麼東北人不能將這些玉米就地加工成豬飼料,在當地銷售,這個利潤都被南方人拿去。

東北有許多能人,他們在家鄉無法去創業,他們也都跑到南方去創業,也都獲得了成功。

希望這些成功人士能回到家鄉,為東北的輝煌出一把力。

六月工作坊說:

我為什麼要離開東北

我在遼河邊上一個小城市長大,19歲考到省內海濱城市的一所大學,接著讀了碩士博士,然後離開東北做了兩年博士後,又回到了母校任教10年。四十多年過去了,本以為會在東北度過此生,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

學校處級幹部聘任,學院院長要到退休年齡了,需要選拔一位新的院長,我先後擔任了教研室主任、教學副院長,一直也算是兢兢業業,很多老師希望我擔任院長。剛開始我並沒有太大興趣,因為當上正職意味著責任更大,更要少不了經常吃吃喝喝,而我天生不擅長應酬。可惜,在一片支持和鼓勵聲音下,頭腦發熱,以為自己有能力有責任領導學院更強大。

選就選吧,填表答辯,學院老師投票,竟然還真是票數最多。後來校領導班子也開會通過,全校公示。我躊躇滿志,開始思考學院的下一步建設。

可是第二天,另外一位候選人申訴,說是票統計錯了,統計人把我們兩個人的票數計顛倒了。有人可能會問,投票統計完之後密封保存,他怎麼知道票記錯了,因為他夫人就在負責保存選票的學校紀委辦公室工作……

學校某位領導把我叫過去,給我看了統計選票的一張寫得亂糟糟的紙,又拿出來選票讓我清點,又煞有介事的批評負責記牌的幾位科員。我說記錯了不要緊,讓學院老師重新投一遍不就完了嗎,這位領導說什麼也不同意,我就明白了幾分。

可是,我不明白的是選拔幹部又不是單純票決,學校黨委可以綜合考慮,那又為什麼把我公示出來呢,直接任命另外一位不就完了嗎?何必弄成這麼複雜。

後來,我聽說這位候選人背後是一位」大牌教授」,和某位校領導有」良性」的互動,聽說我當選了就不幹了,用了某些手段讓校領導更改任命,於是導演了這麼一齣戲。

後來,我離開了東北,離開東北是我混不下去了,不適應東北的遊戲規則,只知道做事,不知道搞關係。不是我想離開東北,我是被東北淘汰的。

後來聽說另外一位候選人現在已經升任校級領導,看來也是人盡其才了。

我想起了金庸筆下的江湖,總有少年初出江湖,不知江湖險惡,遍體鱗傷,然後開始思考該如何與江湖相處,有的堅持善良,有的融入其中,期間也有大師指點,有的遇到洪七公,有的遇到梅超風。堅持正道的就要負重前行,投機取巧的也難善始善終。

城市發展報告說:

1、產業落後

東北是我國工業化起步最早的地區,但也正因為如此,新興產業高速崛起時,東北企業還在倚重傳統工業,民營產業發展緩慢,經濟活躍度較低。在大學所學的很多專業在東北找對口工作都很難,而且薪酬偏低,這是導致人才外流的主要原因。

試想城裡就業和收入都成問題,農村當然更不容易,耕地外包極為普遍,作為農民沒地可種,子女也都去外地發展,中老年更不想留在當地。因此出現了各年齡段、各文化階層都大量流失的情況。

2、氣候條件差

冬天零下二三十度的氣溫要持續上百天之久,這不僅是對交通有影響,對生活生產也都有很大影響。很多企業因為沒有保溫車間導致冬季經常性的停工停產,室外建設基本上80%的工程無法繼續。試想一個城市每年有上百天時間無法戶外施工,室內很多項目也要延長工期,那麼企業盈利的持續性和員工收入穩定性會當如何?像黑龍江零下三四十度,農村種大棚的難度和風險都高出很多。所以有多少人願意在這樣的氣候條件下生活和工作呢?

3、夢醒不過來

東北曾在50年代初擁有7個直轄市,80年代的瀋陽如同現在的南京,哈爾濱如同現在的西安,長春如同現在的長沙,大連如同現在的深圳,大慶如同現在的榆林,就連鞍山、本溪、撫順這些城市也相當於如今的二線城市。

而這樣的輝煌幾乎從50年代持續到80年代末,四大城市的輝煌更是延續到90年代末。那幾十年期間,整個東北就如同現在的華東一樣。那年代經常能見到浙江、蘇北來東北創業或打工的,四大城市街頭修鞋,街頭賣小商品的絕大多數都是浙江人。當時這些人在四大城市鐵飯碗們看來是反面教材,甚至教育孩子說,不好好學習將來就像他們一樣……

現如今人家修鞋的、服裝城開檔口的、走街串巷賣小商品的、換鍋碗瓢盆的都回到浙江開廠當老闆了,而鐵飯碗們提及過去依然滿滿的自豪感,絲毫沒有意識到自己城市的落後,小富即安的心態極其普遍。

但外出讀書的大學生們親眼看到了東北與關內發展速度的差距,看到了收入水平已經落後多年的事實,所以不再想回到家鄉複製父母的人生,而是去發達地區追尋夢想。

綜述

東北往日的輝煌曾令人稱羨,但領先優勢已在上世紀末消耗殆盡。如今是關內各大城市你追我趕、遍地開花的時代,拼民營經濟和新興產業的時代。但自幼生活在東北的人很難直觀感受到東北與其他地區的差距,而外出求學的學子以及外出務工的東北人會把外界的發展、變化、收入等不同信息傳遞給自己的親友,一傳十、十傳百,越來越多的人願意去發達地區感受這樣的不同,故而形成了人口的長期流失。

故城以北是荒涼說:

作為一個曾經在瀋陽讀了四年大學,也去過吉林和哈爾濱,整整在東北生活了四年的南方人,早就把東北當成了自己的第二故鄉,我覺得我還是可以回答一下這個問題的。現實情況就是,整個遼寧省和東北地區人才流失現象的確都特別嚴重,我個人覺得,原因有很多,但對我們大多數普通人來說,很現實的一點就是對於人才的工資待遇的問題。

其實如果光從城市實力,生活質量等角度來看,不管是瀋陽還是大連,其實發展的一點都不差,並不比南京蘇州杭州這些新一線城市差多少,同樣是高樓大廈,琳琅滿目,生活質量高,物質水平優越,人來人往,大城市該有的他都有,一點沒比誰矮半頭,而且最關鍵的是生活壓力還小,其他的不說,就光說房價,對於我們江蘇的孩子來說,瀋陽大連的房價真的好香,我個人就特別喜歡瀋陽和大連,早就把這邊當成了自己的第二故鄉,要知道我們這邊很多地方,一個小縣城的房價都已經完全能和瀋陽大連旗鼓相當了,所以從這一點上來看,其實在東北發展應該是件很幸福的事情,但為什麼不僅外地的人才留不住就罷了,連本地的人才都留不住呢,很現實的一個問題就是錢,工資待遇。

我認識一個學長,就是大連本地人,是大四那年帶我做畢設的,當時我大四,他剛好研三,我畢業了繼續去外校讀研,他直接回家鄉一帶參加工作,但做了不到幾個月就去我們家這邊發展了,他在大連去的是一家材料類的公司做研發工作,每天做牛做馬,很苦逼,一個月稅前5000出頭的樣子,稅後再去掉五險一金各種亂七八糟的直接連4000都不到,然後你每個月出去和朋友聚個一兩回吃個飯,和老婆孩子吃個飯不過分吧,就算500吧,給自己買件衣服給老婆孩子買件衣服不過分吧,再去掉500,一家子每個月得生活吧,老婆孩子要養吧,一個月兩三千不過分吧,然後父母要不要錢?然後如果還有房貸呢?車貸呢?這樣算下來,連最基本的生活都滿足不了,還得父母倒貼,再說的不好聽一點,你就算去做個服務員,每個月純收入也有兩三千塊吧,所以你讀了幾十年書圖個啥呢?那不如早點出來打工多賺幾年錢拉?而當時,在我們家這一帶(我家是江蘇的),雖然材料類同樣遠不如計算機這類新興產業吃香,但在蘇州南京這一帶,一個碩士研究生,找個稅前七八千的工作並不難,而且還包吃包住,所以換作是你你會怎麼選?

但凡有點辦法,誰願意背井離鄉,去一個陌生的地方發展,連親戚朋友都沒一個,但情懷當不了飯吃,車貸房貸要還,滿頭白髮的父母需要你要贍養,把身家性命都交付給你的老婆孩子需要你來照顧,如果生活都過不下去了,誰還在乎什麼故土情節,本地人尚且如此,更不用說外地人了。

墨金4973說:

也許是太講關係了。

在青島黃島一個社區生活著許多東北老鄉,有不少是從行政、企事業單位退休或是農村來幫子女帶小孩的老年人,他們對家鄉熱土還是蠻有感情的。但談到為什麼東北的年輕人都到外地發展謀生呢?不少老年人認為東北落後就落後在凡事找熟人、講關係。離開社會關係寸步難行。越講關係越狹隘,越講關係越排斥人才,越講關係越落後, 到最後沒得關係講的普通老百姓,只能到別處發展,尋求公平的市場要素,來為自己謀生存。

這種觀點不一定能夠充分解釋東北留不住人的原因,但至少是一些從東北出來的老年人這樣認為。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瓦要問答網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evawelsh.com/archives/3965

作者: 瓦要問答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