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問答集合

認知決定命運,可是如何改變我們的認知呢?_認知改變人生

蘭桂飄飄說: 謝邀:(原創): 認知決定命運,可是如何改變我們的認知呢? 人人都有自己的認知,但認知各個不同,…

蘭桂飄飄說:

謝邀:(原創):

認知決定命運,可是如何改變我們的認知呢?

人人都有自己的認知,但認知各個不同,認知是後天的見識,根夲智都是父母未生前夲來面目,清淨無染。

這與根性有關,也與受教育有關,有的人有遠大理想,勤奮努力,只有自己做到了,努力了,才能有美好的將來。

有的人生在蜜罐裡,他認知自己有別人得不到的靠山,認為自己命好,所以為所欲為,由富二代變成窮途末路,最後怨天尤人,他的認知不享受枉來人道一回。

有的人生在貧困戶家庭,但是父母德高望重,有好口碑,子女受他們的身教及德育,只有努力學習,長大創出一片天地。

讓父老鄉親借光,成祖國棟梁之材,他們的孩子受到良好的認知,為別人著想,最後心想事成。

也有的人生在卑劣的窮人家,總想沾便宜,自私自利,沒有接觸到好的榜樣,他們的認知眼光短淺,坐井觀天,最後成歪才。

我的公公婆婆生活在鄉下,雖然日子過得清貧,但人品高尚,公公解放前密秘在墳地裡入黨,後來管八路軍糧食供給,管理糧倉,家裡趕上災年,兩袖清風,從不沾染糧食一粒為私囊,婆婆更是認真,誰的便宜也不沾。

在他們的影響下,他們的兒女,包括我的兒女,都有這樣的認知。

我長子開始是單位後勤主任,他買公用物資從不沾尖取巧。領導長期看到眼裡,後來提拔他為館長。兒子的認知是:

喝涼酒花髒錢,終究是病,到年底,有人送禮,有人送錢,他一概迴避,但是有求者:他能辦盡力幫,不能辦的事,不違背原則。

也有人認知,趁著有權有勢,不撈白不撈,過這村沒這店,大撈猛撈,最後被雙規,官府抄家,當天窮。

人生的認知不論地位高貴與低賤,做事別昧著良心,舉頭三尺有神明,刀尖上的蜜不可舔。

劉承澤3說:

我是1953年出生人,運氣不好,碰到一個荒唐年代,不提倡讀書,學校停課鬧革命,專家教授下農村勞動改造。

從我懂事起,認知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是對的,那時,許多書藉被當作巜四舊》燒掉了,能借來自學的書不多。我一直堅持自學,幾十年的堅持,退休後仍然堅持。

我的人生軌跡:

1966年7月小學畢業,

1969年3月上山下鄉當知青,

1978年12月招工返城,

1979年3月中央電大學習,

1982年6月電大畢業,

1982年7月進機關工作,

1983年2月聘為機械工程師,

1988年2月調進行政機關工作,

2013年4月,以公務員身份退休。

結束語:人不能隨大流,社會形勢怎麼變,你要有主心骨,找到奮鬥目標,人生才有追求,這是我對社會的認知。

崑崙之柏說:

人的命運往往是由自己的認知決定的。我們的認知方式決定了我們對事物的看法和反應,同時也影響了我們的選擇和行為。但是,我們是否能夠改變自己的認知呢?本文將探討如何改變我們的認知,並從中受益。

首先,我們需要接受一個事實:我們的認知是可以改變的。我們的大腦具有塑性,即能夠對新的刺激做出適應性的反應,這也是我們學習和適應新環境的關鍵因素。因此,如果我們想要改變自己的認知,我們需要給自己提供新的刺激和體驗。

其次,我們需要意識到我們的認知是受到我們的經驗和信仰影響的。我們在成長過程中,會受到家庭、學校和社會文化的影響。這些影響會塑造我們的認知,影響我們對事物的看法和處理方式。因此,如果我們想要改變自己的認知,我們需要多接觸不同的世界、文化和人群,以豐富自己的經驗和視野。

此外,我們需要認識到自己的認知有時會受到認知偏差的影響。認知偏差是指我們對事物的看法和處理方式不符合客觀事實,往往帶有主觀性和偏見性。例如,我們可能會出現「選擇性注意」、「附和效應」和「倖存者偏差」等認知偏差。如果我們想要改變自己的認知,我們需要注意這些偏差,並採取糾正措施,例如通過多方面收集信息、分析數據和進行反思。

最後,我們需要意識到改變認知需要時間和努力。我們的認知是在長期的經驗和學習之中形成的,改變認知也需要相應的時間和努力。因此,我們需要持續和有計劃地進行認知訓練和調整,例如通過看書、交流、反思和思考等方式來改變自己的認知。

綜上所述,改變認知需要我們接受事實、豐富經驗、糾正偏差和持續努力。通過改變我們的認知方式,我們可以擁有更廣闊的視野、更深刻的理解和更有效的行為策略,從而改變自己的命運。

於無聲處沒有雷說:

學習和實踐,探索和發現是提高認知的重要方法。

人類從幼兒開始就在學習丶實踐丶探索和發現,逐漸積累而形成自已的認識。

「學習」就是學習長輩丶師長和他人己有的「知識」和「經驗」,並將這些知識運用於「實踐」,在實踐中檢驗形成自己的「認知」和「經驗」。如你幼時不就是在「父母」指導下學習說話丶走路的麼?並形成了自己的「知識」和「經驗」。

你從幼兒園到大學畢業就是在「師長」的指導下學習各類知識,進入社會丶參加工作丶國際交流都是在相互學習,在學習中實踐,在實踐中提高並獲得新的「感悟」和新的「發現」(這就是理論創新)。

連孔子也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尊儒者怎麼就忘了呢,而要盲目排外,妄自尊大呢?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瓦要問答網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evawelsh.com/archives/4021

作者: 瓦要問答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