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克蘭就是最好的例子,如果不放棄核武器,現在也是一個軍事大國。倘若烏克蘭不放棄核武器,試問有哪個國家敢對擁有一千多枚核彈,數千枚洲際飛彈和數千架戰鬥機的核大國開戰?
當然,烏克蘭本身並不是一個現代大國,即便是他們不願意放棄核武器,在美俄的連續連續制裁之下大概率也會崩潰。並不能很明確的說明大國放棄發展的後果。咱們接下來結合我們國家的現狀,假設一下,如果我們放棄軍事力量,會遇到什麼。
在探討這個問題之前,咱們先來看一下當前的世界格局。從威脅等級上說,美國和我國的新冷戰,是本世紀最危險的對抗,中美對抗雖然硝煙味不如美蘇爭霸更濃,但實際上也是不遑多讓。現在美國在南海對我進行常態化的抵近偵察就是最好的例子。我在網上看到很多華人將中美對抗的鍋扣到我們好戰的原因上,這個說法我是不敢贊同的,因為從新中國成立的七十多年來看,我們始終活在美國的軍事威懾之下,可能除了八十年代中美蜜月期那十年我們還算比較輕鬆之外,其他的大多數時間裡,美國都在盡其所能對我進行軍事威懾。
咱們是一個十四億人口的大國,而且是一個接近完成現代化的國家。雖然我們內部依然有諸多矛盾存在,但是我們改革開放四十年的成就大家都是看得到的。今天假如咱們放棄軍事力量,美國的航母敢直接開進渤海威脅京畿地區。這種事情此前並非沒有發生過。1994年美國航母在黃海發現我國092核潛艇,馬上對我潛艇進行反潛演練攻擊,他們的艦載機甚至一直追到了我國的領海才退回去。要知道,那個時候我們還是一個有核國家,只是因為我們沒有足夠強大的軍事力量,美國一艘航母就敢單挑我們整個國家。
1996年臺海危機,美國當時豪言,只需要50架現代化戰機,就可以消滅整個中國海空軍。想像一下美國的狂妄吧,那時候我們才剛剛開始裝備蘇27戰機。說實話,國內將蘇27吹的過分了,以至於軍迷根本無法認清跟美國的差距。我們進口的蘇27戰機雖然不是猴版,但是是蘇27最低的版本。那時候的蘇27不具備發射主動中程飛彈的能力,而且無論飛行性能,航電系統還是飛機的機動性跟美國的戰機都有很大的差距。說到這裡可能很多軍迷很不屑,因為蘇27當時是唯一超過美國F15的戰鬥機,然而這都是我們自己的意淫,實際上當時因為蘇27飛控系統的弊病,我們的飛行員很多機動動作都是禁飛的。雖然咱們裝備了那麼多的蘇27,在美F15面前,就像拿刀的碰到了拿槍的,差距不是一星半點。
直到我們國產的殲11B出現,我們才算是在主力戰機上跟美國的差距縮小了很多。說實話,殲20之後,我們才算在技術實力上趕上了美國的程度,此時大家才會經常看到中美軍力在南海角逐的事件。不要說放棄軍事力量了,我們軍事力量弱的時候,人家都敢在你家門口欺負我們,即便是我們有核武器,人家都不帶害怕的,說明什麼?對抗是建立在實力的基礎之上的,其他的外交,戰爭,貿易都是建立在這個之上的。所以一個國家的強弱,首先看軍事力量。當然,我並非否定經濟基礎的作用,我只是說直接表現。如果沒有經濟基礎,我們不可能長時間保持強大的軍事力量,這個都是相輔相成的。
我們國家目前是一個超級大國,這是大多數外國都承認的事實。一旦我們放棄軍事力量,美國會持續在我們周邊威懾我們,直到我們答應他們所有一切的不平等條約。說到這裡很多同學不認可我的觀點,都什麼年代了還不平等條約。
但是您想過沒有,華為為什麼遭到美國的打壓?因為華為的崛起可能威脅到美國高科技企業的地位,美國如果是一個自由的國家,就不應該以國家意志保護他們的企業。類似華為的事件太多了,他們跟我們搞對抗,現在已經上升到了不死不休的程度了。寧願損失經濟利益,也要他們的企業從中國撤出去。寧願損失貨物的定金,也要補貼他們的企業採購越南,印度的商品。說實話,咱們當前國內的困境,主要是跟這些因素有關係。
大家思考一下,假如我們放棄了軍事力量,美國還需要費那麼大的勁,損失那麼多的經濟利益搞對抗嗎?你放棄了軍事力量,無論發展的有多好,在軍事大國眼中,不過是待宰的肥羊罷了。
這種事情不要舉太多的例子,就說海灣戰爭的起因就行了。科威特作為一個近乎沒有軍事力量的國家,相對於吞併他的伊拉克,兩者的差距簡直就是大象和螞蟻。兩伊戰爭中,伊拉克從科威特借了很多錢,他們在戰後不是想著怎麼還錢,而是選擇直接將科威特給吞併了。這就是軍事力量跟經濟實力不匹配的後果。
另外一個反例,大家都知道瑞士是一個中立國家。很多人看到這點就認為瑞士這個國家既然中立就沒必要保留軍事力量了。我誰也不得罪,幹嘛你們還要打我呢?然而事實上,瑞士的中立屬於是武裝中立。二戰中瑞士雖然不參與同盟國和協約國的戰爭,但是也絕不允許兩方的戰爭影響到自己。在二戰中瑞士這個國家擊落過同盟國的戰機,也擊落過協約國的戰機。雖然這個國家是中立的,但是保持強大的軍事力量,是國家中立的前提。如果沒有打一架的底氣,你說你不參與任何糾紛,說這些話可能別人都會笑話你。瑞士的中立是建立在武裝中立的基礎上的。
總結:一個國家的強弱,不在於一個國家經濟發展的好壞。經濟發展的好壞,所決定的只是一個國家的基礎。只有在經濟基礎之上建立強大的軍事力量,才可以嚇阻任何敢於對自己動手的外部勢力的威脅,才可以保住本國的利益不受到外來的侵犯。
假如你很沒本事,卻娶了一個漂亮老婆。大概率,你是受不住的。但是如果你手裡有把槍,或者經常像個二混子一樣跟別人打架,即便你沒錢,你的漂亮老婆也不會有人惦記。世界上的真理都很簡單
第一步: 朋友突然變多,不管是什麼意圖,不管以前關係如何, 諾貝爾和平獎
第二步: 不明勢力滲透, 大規模遊行活動, 反對黨大量出現空前強大
第三步:顏色gm, 經濟工業成果被外國打包帶走
第四步a:最強反對黨上臺原zf被推翻, 重新出現軍隊, 實力下降
b:寡頭資本壟斷國家,重新出現軍隊
c:各個反對黨文鬥變武鬥,分裂,gg
如果是一個小國宣布永久放棄軍事力量,在當前整體還算和平的大環境下,這個小國如果沒有近敵,還能正常發展,但如果是一個大國,那就只有被肢解一種可能!
為什麼這麼說呢?舉一個例子:南美洲的哥斯大黎加就已經宣布放棄軍事力量了,但這麼多年來哥斯大黎加一直好好的的,為什麼沒有國家去侵略他?首先一些大國如美國,會算一筆帳:侵佔哥斯大黎加太不划算了,哥斯大黎加也不是資源豐富的國家,石油礦石什麼的儲藏量在世界上排不上號,國土面積也不大,而且戰略位置也不重要。
如果侵略哥斯大黎加,成功了也帶不來太多的利益,反而會成為眾矢之的,背上侵略他國的罪名,這就太不划算了,因此像哥斯大黎加這樣的國家,即便放棄軍事力量,也不會遭到侵略,反而如果有國家打哥斯大黎加的主意,還會遭到集體的反對,這方面當年伊拉克侵略科威特就是個例子。
但如果是一個大國那就完全不同了,目前世界上的幾個大國,全部是國土面積巨大、土地資源、自然資源豐富的國家,而且戰略位置都非常重要,如果是一個大國放棄軍事力量,那麼極有可能會改變世界格局,比如俄羅斯如果突然宣布放棄所有軍事力量,所有核武器全部從發射井或核潛艇上面拆下來,對美國等國來說,這可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
俄羅斯如果宣布放棄軍事力量,等待俄羅斯的只有被美國等西方國家肢解,他們絕不會看著一個沒有軍事防禦能力的俄羅斯還在那正常發展,沒有理由創造理由也會肢解俄羅斯,這種侵略並不一定是軍事入侵,最大的可能是讓俄羅斯再解體一次,分成大大小小几十個國家,而且這些國家都會歸順於美國,對美國來說如果發生這樣的情況,美國可以繼續穩固幾十年的世界超級大國地位。
但並不是每一個大國宣布放棄軍事力量,都會被入侵肢解,比如說美國隔壁的加拿大,加拿大國土面積巨大,自然資源豐富,地廣人稀,是個難得的好地方,但加拿大即便宣布放棄軍事力量,也不會遭到美國的入侵,因為目前加拿大雖然有軍隊,但對美國來說那點軍隊跟沒有沒什麼區別,美國之所以不入侵加拿大,那是因為加拿大太聽話了,跟美國的一個州沒什麼區別,有沒有軍事力量一個樣,這樣的一個加拿大,去入侵他做什麼?
所以說,像俄羅斯這樣的大國,只有保持強大軍事力量這一個選擇,只有這樣才能保證不被入侵,以放棄軍事力量來表達和平發展的誠意,美國根本不給你這個機會,要不有強大的軍事力量讓美國不敢動手,要不放棄軍事力量,等著被肢解!
一個現代大國,不能有這樣的」如果」。軍事力量是國家機器中重要組成部分。國家機器包括:政權集團,經濟活動,社會運轉,還有軍事力量的組成和發展等等。
從世界範圍來看,存在各色類型的國家,政治經濟等方面千差萬別,價值觀取向不同,更重要的是它們政權的性質各有不同,
有些國家總是窺伺別國,總想強奪或削弱別國利益。當你國家開始興旺發達時,某些國家就想阻止你發展!而且是千方百計的。
這些活生生的例子非常多,一個現代大國沒有強大軍事力量作支撐行嗎?更不可能永遠放棄軍事為量!國家的繁榮昌盛要靠強大的國防維護的!
你這個「放棄」是什麼概念?
是放棄對外使用武力,做一個像瑞士瑞典那樣的「永久中立國」?
還是說解散政府所屬的一切軍事性武裝組織,將所有武器銷毀或轉移贈送他國?
想學前者不是不可以,但你要能把自己變成刺蝟,讓人硬吃會崩掉幾顆大牙——瑞士瑞典雖然都不是軍事大國,但人家軍事能力不差,瑞士厄立孔和瑞典博福斯高炮都是著名的犀利武器,正身和各種山寨改型廣泛應用於各國軍隊,瑞典JAS39「獅鷲」戰鬥機更是舉世聞名。
當然只有這個還是不夠的,你還要有用,對各方都有讓大家覺得滅了你不如讓你活下來划得來。比如XX銀行在二戰中就幫X國幹了一些「髒活」……
想學後者也不是一定不可以,前提是你有一個絕對靠譜的大哥罩著你——當然大哥肯罩你你就要懂事。或者你家裡沒啥能讓人惦記的東西,窮得叮噹響神憎鬼厭自然沒人會來招惹,比如索馬利亞。
請自己對照一下,你所謂的「大國」符合哪一項?
沒有的話,請抄寫「匹夫無罪懷璧其罪」一千遍,相信對改善您的某項指標有幫助。
不要抱這種幻想,任何一個國家放棄武力,最終都不會有好下場。
人類的發展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幾百年上千年,上萬年,放棄武力等於不抵抗,這種不抵抗政策也許能維持十幾年,幾十年,但絕不會維持上百年,幾百年,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永遠適用於任何生物,包括人類。
人類的發展永遠是一個動態的,當你放棄武力的時候,必然被強者侵蝕,包括土地,疆域,經濟,人權,內政,自由等等等等,或早或晚只是一個時間問題,所謂的瑞典中立,也只是短時期的,不仿回頭去追溯,瑞典是怎麼建國的,他的疆域是怎麼來的。
伊拉克的放棄核武,其結果也都看到了,伊朗放棄了核武研發,現在又如何,還有一個小國錫金,現在變成了印度的一個幫,如果巴基斯坦放棄武力,現在還會存在嗎。
有些國家放棄武力只是被逼無奈的短時間策略,從日、德投降,到南聯盟解體,無一不是為自保,只要你給他機會,都會東山再起,現在日本就是個例子,他深知放棄武力就是任人宰割,啥時候日本敢在美國面前說個不字,不是不想,他是無奈,當然他也是罪有應得,咎由自取,也是活該。
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會毫無緣由的放棄武力,哪怕他很小,無力抗爭,他也不會放棄武力,不求自保。
沒有一個大國會真正傻了吧唧的宣布永遠放棄軍事力量,但是在歷史上曾經不止一次發生過一個大國弱自己的軍事力量,或者因為政治家的軟弱和幼稚,雖然這個大國擁有強大的軍事力量卻沒有能夠發揮出來。
無論上面哪一種情況發生,結果都是大同小異的,那就是屈辱。
這個世界奉行的是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國雖大忘戰必危的道理仍然在今天這個社會具有警示的作用。
關於烏克蘭和俄羅斯這哥倆就有一個非常經典的案例。
冷戰結束之後蘇聯分成了十幾個國家,烏克蘭以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在蘇聯時期不可替代的作用,使他不僅擁有僅次於俄羅斯的軍事工業,而且擁有一支規模極其龐大的軍事力量。
所以,當烏克蘭獨立出來之後,他在一瞬間就有了世界上規模第三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足以能夠和美俄兩個國家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
據統計,冷戰結束之初,在烏克蘭的領土上總共部署了1900枚蘇聯戰略核彈頭,2650枚到4200枚蘇聯戰術核彈頭,兩者相加達到了4500枚到6100枚核彈,總數達到了和今天美俄兩個國家的核彈庫存相當的地步。
(烏克蘭境內的核飛彈發射井)
烏克蘭當時也不缺少運載這些核武器的裝備,在該國境內一共有176枚洲際彈道飛彈,其中包括130枚SS-19洲際彈道飛彈和46枚SS-24洲際彈道飛彈。
SS-19洲際彈道飛彈射程和SS-24洲際彈道飛彈都瞄準了美國,射程可以達上萬公裡,而且SS-24洲際彈道飛彈在當時堪稱世界頂尖的技術水平,可以攜帶8~10個10萬噸級的彈頭,用來打擊美國境內的特大城市,46枚SS-24洲際彈道飛彈足以將美國主要城市毀滅。
除了飛彈之外,烏克蘭還有多達44架戰略轟炸機,其中就有剛剛服役不久直到今天仍然是世界上航程最遠,載彈量最大,速度最快的戰略轟炸機之稱的圖-160戰略轟炸機,它更為人們熟知的名字叫白天鵝!
這款戰略轟炸機1981年才第1次飛行,到1987年才投入使用,是蘇聯時期設計的最後一款戰略轟炸機。它長54米,全展開之後的翼展高達55.7米,機翼的面積高達232平方米,最大的起飛重量超過275噸,可以在海拔1.2萬米的高度以時速2馬赫的速度飛行,最大的航程超過1.2萬公裡,幾乎可以覆蓋全球。
(圖-160)
同時,它還有當時乃至於今天世界上最大的載彈量,兩個內置武器艙最大的武器載荷可以達到40噸,在搭載 X-55遠程巡航空射巡航飛彈的時候,最遠的攻擊距離可達1.5~1.6萬公裡。
這款戰略轟炸機以超遠程的航程,超高的速度和無與倫比的載彈量讓美國人夜不能寐。
除了龐大的核力量之外,烏克蘭還有龐大的常規部隊。
在冷戰結束之初,烏克蘭境內共有軍隊43萬人,在1995年甚至達到了52萬人,其軍隊規模在歐洲僅次於俄羅斯位居第二的位置。
冷戰結束之初的幾年是烏克蘭軍力的高峰,無論是常規力量還是戰略核打擊力量都在世界上擁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當然了,烏克蘭周邊國家以及當時的世界唯一超級大國美國是不願意看到在軍力上如此強大的烏克蘭存在的,所以以美國、俄羅斯為代表的國家開始跟烏克蘭進行了經年累月的談判,目的就是讓烏克蘭放棄他的戰略核打擊力量,且削弱它的常規部隊。
這是一個非常漫長的過程,直到1994年烏克蘭才加入《不擴散核武器條約》,同意消除境內的核武器。當然,為了讓烏克蘭放心,各大強國也向烏克蘭發出了承諾,不會對烏克蘭發動核打擊,除非烏克蘭和核武器國家聯合或結盟攻擊其自身、其領土或附屬領土及武裝部隊或其盟友。
也就是說,在當時的國際環境來看,只要烏克蘭不和有核國家聯盟到一起攻擊那些有核武器的各大強國,各大強國是不會對烏克蘭使用核武器的。
當然,這個承諾不僅是針對烏克蘭,也是針對當時所有的加入了《不擴散核武器條約》的國家,目的是讓那些沒有核武器的國家不用擔心會受到核訛詐,進而失去擁有核武器的藉口。
(美俄和烏克蘭籤署放棄核武器備忘錄)
當大家對烏克蘭棄核表示祝賀的時候,也有一個美國的國際關係專家約翰.米爾斯海默症認為,如果烏克蘭放棄了核武器,有可能會面臨俄羅斯的侵略。
在當時他是幾乎唯一一個反對烏克蘭在1994年放棄核武器決定的人,不僅在當時的世界範圍內不是主流,在美國更不是主流,從美國的利益來看,美國一定不會允許烏克蘭保持如此強大的核威懾能力。
對美國來說,一個自廢武功的烏克蘭才符合美國的利益,至於烏克蘭在接下來能不能保持獨立自主,能不能受到外界的侵略,他不管,因為他會比別的國家更基於侵擾烏克蘭的獨立自主。
作為當時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美利堅合眾國的目的是控制全球,烏克蘭也是他通過各種手段進行控制的其中一員,一個擁有核武器的獨立自主的烏克蘭不僅會避免有可能來自俄羅斯的侵略,也會有能力擺脫美國人的控制。
俄羅斯的侵略只是當時這位專家的預測,而不需要預測的是,一旦烏克蘭解除核武器,他必然會遭到美國的滲透。所以,在當時的人們來看這種預測是毫無意義的,對俄羅斯、美國、烏克蘭三方都沒有意義。
在隨後的10餘年裡,烏克蘭不僅成功解除了核武器,烏克蘭的常規兵力也在大規模縮減。
1995年烏克蘭的總兵力高達52萬人,10年之後的2005年則減少到了27.3萬人。
(烏克蘭在冷戰軍隊數量下降曲線)
在這期間,烏克蘭軍隊的素質也在每況愈下:
2000年,在打靶練習的時候,烏克蘭士兵發射的火箭擊中了基輔附近的一座公寓樓,造成了很大的損失;第2年,一枚陸基飛彈在進行演習的時候擊中了一架俄羅斯客機,導致機上人員全部遇難;第3年,一架正在訓練的戰鬥機撞上人群...
一次次的事故讓人們看到這是軍隊在縮編的同時戰鬥力也在急速下降,海陸空三軍充滿了各種各樣的問題。
軍隊規模的減少,軍費也是屢創新低,2013年烏克蘭共在軍隊上花費了17.9億美元,比他實際的需求要少了2/3。
在烏克蘭的軍事力量逐漸削弱的同時,他也逐漸成為周邊強大勢力的鬥獸場。
烏克蘭和俄羅斯比鄰而居,在傳統上兩個國家之間保持了比較友好的關係,冷戰結束之後俄羅斯和烏克蘭一樣國力大減,與此同時俄羅斯和烏克蘭犯了幾乎類似的錯誤。
烏克蘭是自廢武功,俄羅斯比烏克蘭稍微強一點,畢竟這個世界上國土面積最大的國家還是有一點上進心的,俄羅斯一直試圖在核威懾能力方面和美國保持相當的地步,但是冷戰的結束讓當時的俄羅斯領導人葉爾欽有了投靠西方成為美國小弟的想法,所謂的強大核武器在葉爾欽看來是俄羅斯在投靠美國之後提升自己小弟地位的籌碼。
俄羅斯有意美國卻無情,俄羅斯太大了,他就像是一頭巨大的北極熊,哪怕美國是一個300多斤的壯漢,在這頭北極熊面前心裡邊也有點打鼓。
所以,美國就利用俄羅斯想要成為美國小弟的機會開始忽悠,一方面表示願意接受俄羅斯加入北約,另一方面卻在不斷讓北約東擴,壓縮俄羅斯的戰略空間。
俄羅斯的領導人普遍都是親西方派,所以很容易上美國的圈套,看到北約東擴也覺得這是北約正在向自己招手,毫無危機感。
1994年1月,布魯塞爾舉行北約首腦會議,一致通過了同中歐,東歐和俄羅斯建立和平夥伴關係的方案,為北約東擴做準備。
1999年,北約開始接納波蘭、匈牙利、捷克作為北約的新成員;2002年達成了第二輪東擴的決議,兩年之後接納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羅馬尼亞、保加利亞、斯洛伐克、斯洛維尼亞等七國成為北約成員國。
(北約首腦會議)
此時正是普京擔任總統期間,普京上臺之後不久正趕上911事件,藉助這個事件美俄兩國繼續保持著葉爾欽時代的親密關係,所以對於北約東擴的反應並不大。
(阿富汗戰爭開始後,普京滿面春風的和小布希聊天)
作為俄羅斯政府內部的新西方派代表人物梅德韋傑夫在擔任總統期間,還曾經發表過認可烏克蘭倒向西方的言論,對烏克蘭在幾年之後堅決倒向西方加入北約可以說起到了非常大的推波助瀾作用。
直到北約第3輪東擴的時候普京等人才明白過來,北約的東擴不是為了接納俄羅斯,而是為了圍堵俄羅斯,所以在北約第3輪東擴期間堅決的阻止了喬治亞。但是,在2009年依然有阿爾巴尼亞、克羅埃西亞兩個和俄羅斯不接壤的國家成功加入北約。
除了喬治亞之外就是烏克蘭,冷戰之後美國解除烏克蘭的核武器,目的就是有一天以烏克蘭作為前進基地圍堵俄羅斯,隨著北約越來越接近俄羅斯邊境,烏克蘭內部的親西方派的勢力也越來越強大,最終使新一屆政府決定完全倒向美國並加入北約。這更是俄羅斯所不不願意看到的,此時美俄之間對抗升級,普京為代表的俄羅斯一票精英也早已經看出美國的綴翁之意不在酒,他早在十幾年前就已經布局,最終的目的不是歡迎俄羅斯成為自己的小弟,而是自始至終都把俄羅斯當做自己的全球主要對手之一。
於是,爆發了著名的克裡米亞危機,烏克蘭也一分為二,那位美國國際關係專家曾經的預言也成為現實。
(俄羅斯在克裡米亞的軍隊)
不過,回頭看俄羅斯烏克蘭等國這幾年走過的路,這位國際關係專家在內心中是把俄羅斯作為一個對手國家來看待的,所以在烏克蘭解除核武器中只是表達了烏克蘭未來有可能會受到俄羅斯侵略的擔憂,卻有意或者無意忽略了在此之前美國對烏克蘭的滲透才是直接導致烏俄兩國之間發生衝突的最重要的根源。或者說,烏克蘭遭遇克裡米亞危機是美國圍堵俄羅斯重要的步驟之一,而這個布局早在削弱烏克蘭軍事力量的時候就已經開始了。可見,這位國際關係專家的言論也是屁股決定腦子的謬論。
美國之所以能夠得逞,原因就是烏克蘭竟然真的同意削弱自己的軍事力量,使這個在當時歐洲第二軍事大國一蹶不振,沒有能力執行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從而成為美俄之間鬥法的棋盤。而對於俄羅斯來說,雖然他自始至終一直保持著和美國相當的核威懾能力和世界前三的常規軍事力量,但是在美國的戰略欺騙之下竟然沒有能夠將這個威懾能力變現,從而讓美國為首的北約能夠一步步實現壓縮俄羅斯空間的戰略,讓俄羅斯東部甚至南部地區的地緣政治局面出現惡化,也是俄羅斯沒有認清美國戰略,沒能正確使用戰機強大軍事力量的結果。
所以,不要說一個大國永久的放棄使用武力,哪怕他削弱自己或者不善於使用自身強大的武力都會導致在外交上甚至內政上的被動,不僅使國力受損,還會讓整個國家遭受屈辱,俄羅斯和烏克蘭過去的遭遇給世人尤其是給現代大國起到了很好的警醒作用!
會成為其它國家眼中的肥肉,畢竟國際局勢內部遠沒有外面看上去的那麼平和!
目前的歐美國家,特別是美國雖然一直向世界鼓吹「民主自由」,但真實情況我們從伊拉克、阿富汗、中東敘利亞、北非等國家和地區的境地可見一般。
這些國家因為武力較低,卻又握有豐富的資源、佔有重要的地理位置。而正所謂懷璧其罪,所以民眾也因此苦不堪言。
小國都況且如此更何況擁有更大經濟利益的現代化大國,失去武力的守護,那外面的群狼必然一撲而上,瓜而分之!
我們看看,因為相信西方的保證和受限於經濟壓力,將數千枚核彈頭全部銷毀,結果雞飛蛋打,陷入大國的角力場,被一分兩半內戰不斷。而這還只是放棄了核武的下場。
再看看日本,90年代經濟發展,眼看超越美國可期,國際社會更是一片讚譽。但緊接著美國一紙《廣場協議》,日本快速發展勢頭被立刻打斷,陷入了所謂的經濟失落二十年,到如今仍為緩過勁來。當然這背後原因固然有看不清形勢被美國欺騙,但軍事安全靠美國也是原因之一。
綜上,我們可以看出一個現代化大國如果放棄武力,下場絕對會慘不忍睹!
就會被宰割,蠶食。我國近代史就是一部被列強侵略的歷史。清朝時期,我國GDp己是世界第一,泱泱大國,卻沾沾自喜,實現閉關鎖國政策,自廢武功,不思進取。被帝國主義堅船利炮敲開了大門,籤定了喪權辱國的協議,建立了租界,設立了海關,成為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人民陷入了水深火熱之中。通過五四運動,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喚醒了民眾,才不致於亡國。但仍處在軍閥混戰之中,幸好有了中國共產黨,在毛主席的帶領下,擁有了人民軍隊,經過艱苦卓絕的鬥爭,打敗了日本帝國主義,消滅了國民黨反動派,解放了全中國,建立人民當家作主的新政權。經過七十多年的發奮圖強,擁有了三位一體的核打擊力量,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不僅站起來了,而且富起來了,更強大起來了。好戰必亡, 忘戰必危。我們愛好和平,不惹事,也不怕事,只有自己變得強大,以戈止戰,才能擁有和平。今天的烏克蘭就是放棄軍事力量的結果。
不用永久放棄軍事力量,不管這個國家有多大,經濟、科技多麼先進,沒有足夠強大的國防、軍事實力,將很快被其它軍事強國入侵、控制甚至併吞。而且經濟越發達、科技越先進,滅亡的越快。
清朝初期,中國是世界第一經濟強國,但大清帝國不思進取,不能與時俱進,不追求科技進步,不注重國防現代化,先是鴉片戰爭被英法聯軍打敗,後更是被區區兩萬多人的八國聯軍幾乎滅國。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中國,就是通過抗美援朝,打敗了世界頭號軍事強國美國,打出了軍威、國威,才令世界刮目相看,更是通過對印度、蘇聯、越南的三次邊境反擊戰,捍衛了祖國的尊嚴,換來了70年的和平。
歷史證明,沒有強大的國防、沒有強大的軍事實力,就不是強國,更不會有大國地位。目前這個世界,流行的依然是叢林法則,建設強大的國防,依然是我們和平的唯一有效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