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問答集合

袁崇煥死得冤嗎?_袁崇煥死得冤嗎是真的嗎

一枝青荷說: 導語:作為鎮守遼東的明軍統帥,袁崇煥之死,其實並不冤枉。 袁崇煥是明末鎮守遼東的著名將領。他曾經…

一枝青荷說:

導語:作為鎮守遼東的明軍統帥,袁崇煥之死,其實並不冤枉。

袁崇煥是明末鎮守遼東的著名將領。他曾經堅守孤城,取得了寧遠大捷,氣死了努爾哈赤;又屢次挫敗皇太極的進攻;當時的袁崇煥可謂是威震遼東。

後來,由於明朝內部的政治鬥爭影響到了遼東,袁崇煥被罷去官職,回到了內地。

崇禎皇帝即位、除掉了閹黨之後,為了挽回遼東的局勢,又重新起用了袁崇煥。並且,崇禎皇帝對袁崇煥極其信任,有求必應,期望有加。

然而,1629年己巳之變的發生,改變了一切。袁崇煥被逮捕下獄,第二年被議罪處死。

當時,明朝朝廷是經過嚴格審理,才給袁崇煥議罪、判處死刑的。

袁崇煥之死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大言「五年平遼」。

在崇禎皇帝起用袁崇煥、並親自召見他時,袁崇煥由於離開遼東時間已久,並不了解遼東當時的情況已經大變,不是他在任時期的局勢了。

袁崇煥基於原來對遼東的認識,面對崇禎皇帝的殷切期望,腦子一熱,許下了「五年平遼」的諾言。

事實證明,這個諾言許得有點兒太大了。在封建社會裡,確屬「欺君之罪」。

二.暗中與虜議和。

到任以後,袁崇煥看到遼東局勢已經對明朝大為不利,採取措施,積極防禦,已屬不易;更遑論「五年平遼」了。

為了平息遼東戰事,袁崇煥私下派人去跟皇太極接觸,試探有無雙方停戰議和的可能性。

這個行動,袁崇煥是私下秘密進行的,並沒有上報朝廷。

三.通過蒙古,以糧資敵。

當時滿清饑荒嚴重,陷入危機之中。袁崇煥卻把大批糧食賣給蒙古。殊不知蒙古諸部已臣服皇太極,這些糧食經過蒙古,統統運送到清方,幫助皇太極渡過了難關。

四.擅殺大將毛文龍。

皮島總兵毛文龍屬於明朝的方面大員,對滿清作戰,屢立大功。雖然毛文龍飛揚跋扈,但是皮島的明軍集團對清軍起著很大的牽製作用。而且這支軍隊久懸海外,已經是只有毛文龍一人能夠有效地節制了。

袁崇煥性格強硬,見毛文龍對自己不恭,就持尚方寶劍,設計誅殺了毛文龍。

結果,袁崇煥無法有力地節制皮島明軍,使得這支軍隊譁變,幾經周折,最後這支軍隊攜帶大量火器投降了皇太極,使皇太極大喜過望。後來,這支軍隊中走出了滿清著名的三位藩王:定南王孔有德;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仲明。這些人為清朝統一天下立下了汗馬功勞。

其實,苛刻猜忌的崇禎皇帝對跋扈自雄的大將左良玉都能包容,袁崇煥一介大臣,為何不能容忍一員有缺陷的方面軍將領呢!

五.縱寇侵擾京師。

1629年,皇太極避過堅固的寧錦防線,繞道蒙古,從長城叩關而入,一路上勢如破竹,兵鋒直趨北京。

袁崇煥聞訊,率軍追擊清軍。他認為北京城堅固異常,適於固守。當皇太極久攻不下,兵疲力竭之時,自己率遼東鐵騎與之決戰,定能一戰殲之。

可是袁崇煥忽略了一點。京師乃國之首都,清軍一旦兵臨城下,勢必引發人心混亂,對明朝的威信造成極大的損失;皇帝及朝廷大臣對袁崇煥勢必產生強烈的不滿和懷疑。

當清軍在前,袁崇煥率軍尾隨,一前一後到達北京城下之時,利令智昏的袁崇煥絲毫沒有想到:朝廷已經開始懷疑自己是在引清兵進攻京師了。在此危疑時刻,他竟然向朝廷提出請求:讓自己率軍進入北京城中,休整備戰。

這簡直就是找死的節奏啊。

在隨後的混戰中,袁崇煥所部又開炮擊傷了朝廷倚重的大將滿桂。不久,滿桂就帶傷與清軍殊死搏殺,英勇戰死了。

種種情況,使得朝廷不能不對袁崇煥的忠誠表示懷疑。

結語:袁崇煥是被朝廷會審以後,議罪判刑,然後明正典刑的。這在形式上屬於司法程序公正,他當時也是有足夠的時間和機會來進行辯解的。

從殺死袁崇煥的刑場上,京城百姓爭食其肉的情形來看,袁崇煥決定在北京城下與清軍決戰的計劃,在軍事上是可行的。但是,在政治影響方面,是萬萬不可行的。

鬼影問道化真身說:

袁崇煥將軍與崇禎皇帝,有很多共同之處,甚至可以說,這君臣二人實在是太像了,無論是性格,還是能力,其相似度都極高:

1,這兩位都性情剛烈,而且都有道德潔癖。

因此崇禎帝要殺魏忠賢,袁將軍要殺毛文龍。

2,這兩位都極好顏面,將做人的尊嚴,看得遠比個人生命更重要。

因此崇禎帝寧死也要守節,決不苟且偷生。袁將軍寧死也不喊冤、不認錯丶不求饒。

3,君臣兩人都無知人之智,亦無自知之明。

崇禎帝無識人之能,因而高估了袁將軍的才能。崇禎帝亦無自知之明,高估了他自己個人的能力,因而過於獨斷專行,導致了他沒有任何值得稱頌的功績。

袁將軍無識人之能,也無全局觀念,因而導致他殺了毛文龍。袁將軍個人能力欠缺,且獨斷專行,導致清軍繞道,兵臨京城,從而給天子臉上抹了黑,也給自己帶來了慘禍。

總之,這君臣兩人不但性格十分相似,為人處世也十分相似,最終結果也相似。

個人認為袁崇煥將軍是得冤,也死得慘烈。但是,這也許是他註定的命運。個人理由是:

1,因為崇禎帝與袁將軍,在性格與為人處世上的高度相似性,所以他們才一見如故,崇禎帝才會對袁將軍寄予厚望,對袁將軍委以重任。

2,正因為兩人的高度相似性,所以才造成了兩人悲劇性的人生結局。

崇禎帝成就了袁將軍,也殘忍的殺害了袁將軍,同時也成全了袁將軍,讓袁將軍名揚青史。

在某種程度上來說,我認為殺袁將軍時,當時心裡最痛的也許是崇禎帝。因為殘酷殺害了袁將軍,也某種程度上也是在誅崇禎帝的心!

甬城阿斌說:

網上對袁崇煥的攻擊根本沒有道理!查遍三法司的判詞,沒有"五年平遼"欺君的字句,說明崇禎對此並不太當回事!孫承宗、毛文龍都說過若干年月裡平遼的話,楊嗣昌也說過三個月平賊,結果都沒有辦到,崇禎也沒有責罰他們,可見"五年平遼"不是大問題,辦到了更好,辦不到也無妨;甚至祖大壽、洪承疇降清,崇禎也未譴責,袁的過失不可能比他們大,崇禎殺袁原因有二,一是中了反間計;二是溫體仁等力主殺袁,崇禎受了盅惑。毛文龍是地頭蛇土匪頭子,說他對後金有牽制是網上一些人封的,崇禎可沒承認,袁崇煥死後,毛的部下請求平反,崇禎駁斥不準,說毛"歷年糜餉,牽制無功"!而且毛縱兵大殺難民,割下人頭冒充敵人首級去獻功,如此惡行豈不該殺?硬說毛能牽制後金,好比說古巴能牽制美國一樣可笑!試問:後金攻朝鮮,毛為何救不了?

至於賣糧一事,有必要多說幾句:關寧兵糧餉也是朝廷撥發的,袁不可能把軍糧賣給蒙古,讓將士餓死吧?那麼要額外調撥糧食就得戶部上報崇禎批准,否則他哪來的調糧之權?也就是說賣糧籠絡蒙古,是崇禎允許的;現在把賣糧的責任全推給袁,那麼有沒有文獻證明:崇禎說不賣了,袁一定要賣?崇禎說只許"計口賣糧",袁卻無限制地賣?有這樣的文獻沒有?能不能證明無須皇帝批准,袁有權向戶部和各地大量調糧?能不能?我看是不能。因為判詞裡只說他賣糧有罪,但具體經過卻不說,因為一說出來就要扯上皇帝了!袁賣糧有罪,你崇禎批准賣糧該怎麼負責?崇禎一貫如此,做了事不敢擔當,遇到言官攻擊就把責任推給臣下,殺人卸責,難怪他會眾叛親離,自盡煤山了!

南宮外史英傑榜說:

一代忠烈,千古奇冤。

袁崇煥,一個著名的軍事將領,一個忠心耿耿的朝廷大臣,一個明朝的頂梁柱。

只因為明崇禎帝中了滿清的離間之計,就把這樣一位忠良賢臣凌遲處死。

然而,忠良已去,萬古不朽。

明崇禎也最終一根繩子吊死在煤山之上,至今誰還記起他哉?

這真是:崇煥死,大明亡;崇禎帝,煤山上;歪脖樹,去殉葬;忠良魂,萬世長。

銀河系來者說:

關於袁崇煥這段歷史,是由後來清朝政府所編寫。崇禎皇帝被逼上吊後,明朝已不存在了,死走逃亡,哪還有人寫什麼歷史,留下的都是口頭傳說。

要問袁崇煥死的冤不冤,這要看崇禎皇帝死在誰的手裡。是誰逼得崇禎皇帝煤山上吊,是李自成,而不是滿清。

滿清入關後,是打著為明朝平亂來的,結果賴在中原,建立了清王朝。

為了撇清關係,維護自己合法地位,就把所有的過錯都推給了李自成,把崇禎皇帝塑造成一位勤勉公正,大公無私的好皇帝。

說實話,那時候的清政府還想不起袁崇煥,就連老百姓也沒有什麼認象,他只不過是歷史當中的一位匆匆過客。

一直到康熙繼位,滿清才回過神來,發現不能再褒揚崇禎皇帝了。崇禎那麼好,那就該把江山還給人家,於就開始找崇禎的錯。

要找崇禎的錯,找什麼呢?殺袁崇煥就是一大過錯。

袁崇煥這個人,先有功於明朝,後有過在後,殺毛文龍,虛報戰功,要糧要餉,有點誇誇奇談,偏巧崇禎又是個極度認真的皇帝,猜忌心極強。

清兵繞過山海關攻打京城,袁崇煥帥部回援。他的設計是大軍進城,憑藉堅城厲炮,跟遠道而來的清兵打消耗戰。可是這個願望始終未能實現。

清兵善於騎射,而明朝軍隊火器方面遠勝清兵。這樣在野外作戰,明軍顯然是吃虧的。

打了幾仗,傷損不小。於是袁崇煥就領著部下在清軍的屁股後面兜圈圈。任由皇太極在京城周圍大搶了一把,最後還放走皇太極,讓人家滿載而歸。

袁崇煥引起百姓強烈憤恨,再加之滿清離間,皇尚的極度失望與猜忌,不得不殺。

那說殺袁崇煥冤不冤呢?我個人看法,也冤,也不冤。歡迎評論,謝謝。

一切順利DoWt說:

在清修明史上留下好名聲的明末將領可見對清起了多大助力,還讓後金的四線作戰變成單挑,未經請示一個二品殺了不歸他管的從一品,自己鬧災荒還賣給蒙古滿清糧食,百姓爭食其肉,與東林黨穿一條褲子又和閹黨示好,天啟年間與滿清議和,兩次拒不救援朝鮮,……都是單拿一條就該誅九族的大罪,後人還在滿族為官享有高級待遇而被他殺的毛文龍後人卻拒絕做清做官,執行死刑前後幾個月流程最後楞是覺得太便宜他了

燈哥物語說:

無論正史野史,袁崇煥被殺的罪名基本都成立,而這些罪名的確是夠凌遲處死的。

看看他的罪名:「通虜謀叛」、「擅主和議」、「專戮大帥」。哪個不是確有其事。

比如擅殺毛文龍。殺這麼一個大軍區司令員,他可不可以先請示一下崇禎再動手呢?而且殺了毛文龍,無疑是自斷手臂,毛文龍手下的兵在毛文龍在的時候還能規矩點,毛文龍一死接著就群龍無首,孔有德之流還帶著大炮叛逃後金,一反一正,讓後金兩倍的獲益。

通敵、合議這些有的人說是後金反間計。這就是不懂歷史了。這是清朝統治者為了顯示自己英明神武篡改的歷史。袁崇煥在後金饑荒的時候用軍糧跟後金做買賣,打仗的間隙跟皇太極寫信商量和平共處,這都是鐵板事實,我們不應該為了看到我們自己想看的歷史而忽略這些真相。

表面上看起來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實際上袁崇煥已經展現出崇禎時期軍閥的色彩了,他為了自己局部的利益犧牲整個大明朝的利益,為了遼東一隅的功績而放任後金做大。

這些事情,崇禎已經忍了很久了。任何一個皇帝都不會如此容忍手下封疆大吏如此行為,何況是脾氣暴躁剛愎自用的崇禎?

而且崇禎用了袁崇煥不但沒有平遼,反而讓後金殺到北京城下,火燒眉毛了袁崇煥想的不是殺退後金,而是要帶兵進城修整。綜合前面所說事情,崇禎果斷拒絕了,這個時候崇禎就決定在退敵後殺掉袁崇煥了。

這樣看來乙巳之變就是崇禎殺袁崇煥的總導火索。

之所以後人說袁崇煥是被冤殺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

明史是清朝人寫的。明朝江山易主,滿清拿了天下,他們自然要炫耀自己的正義性,於是想方設法抹黑崇禎,因為崇禎是壞人,是自斷股肱之臣的昏君,所以滿清替代大明名正言順。成王敗寇就是如此。於是崇禎殺的人就是好人,那袁崇煥就是冤死的。

如果袁崇煥是該死,那崇禎就做了正確的事情,既然崇禎是正確的,滿清為何還要取代他?

東方鉞說:

袁崇煥死的冤不冤爭論很久,本人也曾經認為袁崇煥冤,是受網絡文章和閻崇年先生在百家講壇觀點的影響,認為崇禎皇帝殺袁崇煥是自毀長城。隨著對明史的興趣,翻閱相關書籍後,得出結論袁崇煥死的不冤。以前也應邀寫過類似本文觀點的文章,這次只是再作表述。

《 明史》《明季北略》《明史紀事本末》《努爾哈赤傳》《清太宗全傳》《清入關前史料彙編》等關於袁崇煥相關書籍得出結論;袁崇煥被殺,死的不冤。袁崇煥在天啟年間守寧遠有功是事實,但是他是按太師孫承宗太師的方略,在總兵滿桂,趙率教等大將共同努力下取得的,誇大守寧遠之功,並都記在袁崇煥名下,有失事實。關於努爾哈赤在攻寧遠時受傷而死,並無令人信服的證據,不過是人云亦云,是有意為袁崇煥添彩而已。寧錦之戰,主要是總兵趙率教拼死守住錦州的成功,而袁崇煥擁重兵守寧遠,不救趙率教,滿桂等又率軍弛援,擊敗寧遠城外清軍,而取得寧錦保衛戰的勝利。誇大寧遠,寧錦之戰,並把戰功全記在袁崇煥的名下,是為了貶損崇禎殺袁崇煥之過。袁崇煥是在崇禎誅殺魏忠賢太監集團之後,被東林黨推薦,崇禎平臺召對。他對崇禎誇下「五年復遼」的海口,爾後又以此為條件,獲取更大權力。事實證明:袁崇煥的「五年復遼」是狂言漫對,是他根本做不到的,在國家處於外患嚴重威脅背景下,是欺君大罪。

袁崇煥借督師遼東機會,矯詔謀殺東江總兵毛文龍,造成明朝多年防禦後金防線徹底崩潰,使大明王朝內亂外患中敗亡。毛文龍在東江收攬不願做後金為奴的遼民,選青壯為兵,訓練成軍,用勇武之人為將。他以諸海島為基地,不斷襲擾後金,攻城略地,使努爾哈赤,皇太極兩代一直不敢進攻北京。因此明軍能夠集中兵力剿殺李自成,張獻忠等農民起義軍,使李自成全軍覆滅,僅十八騎逃竄到商洛山中,張獻忠戰敗投降。毛文龍兵據東江,不斷襲擾後金後方,後金多次清剿無效,成為努爾哈赤,皇太極兩代的心腹大患。文龍死,皇太極親率十萬大軍繞道喜峰口奔襲北京,使明都直接處於後金的威脅之下。崇禎為了擺脫後金的威脅,不得不調洪承疇,孫傳庭率明軍主力保衛北京,防守遼東,使李自成,張獻忠死灰復燃,一發不可收拾,最後攻進北京,導致明亡。這災難性的後果是袁崇煥謀殺毛文龍之後,直接造成重要原因之一。袁崇煥矯詔謀殺毛文龍有三個目的,一.剪除異己,毛文龍因戰功升遷,由遊擊升到總兵,資格老,對袁崇煥尊敬不夠,為袁所不容。二.討好東林黨,袁在北京早與東林黨首,大學士錢龍錫謀劃殺毛文龍,因為魏忠賢認為毛文龍是人才給予重用,而東林黨認為毛屬閹黨,必欲除之。三.按皇太極的要求,殺文龍皇太極是議和條件。袁崇煥希望殺毛文龍後,皇太極讓出些土地,也好向崇禎交差,畢竟「五年復遼」的海口,壓的袁崇煥喘不上氣來,崇禎也不是個好糊弄的皇帝。

但是,皇太極可沒有給袁崇煥面子,不但沒讓土地,而是毛文龍被殺後三個月後,說服諸貝勒,(因為大貝勒代善等不同意冒險進攻北京,唯恐瀋陽有失)親率大軍繞道千裡奔襲北京。此時金後方空虛,袁崇煥完全可以告之崇禎堅守北京,自已率關寧精銳直擊瀋陽,瀋陽很可能被攻破。由各路勤王兵馬拖住皇太極,後金必定元氣大傷,豈能入主中原?皇太極敢於冒險奔襲北京,是袁崇煥志大才疏,還是與皇太極有默契?但是他失去擊敗後金的最佳機遇,而使明軍被動在北京迎戰,遭到前所未有的重大損失。袁崇煥雖然千裡馳援北京,卻分散兵力,令大將趙率教率五千兵馬,先去與皇太極激戰,結果趙寡不敵眾,全軍覆滅,抵禦後金有大功於的總兵趙率教陣亡。袁崇煥心胸狹隘,他與滿桂,趙率教,毛文龍等大將關係不陸,先時調滿桂去大同,這次令趙率教率少數軍隊激戰後金兵,而他率大隊人馬先於皇太極兩日到薊州,卻讓道不戰。到通州亦不戰,副將提醒袁崇煥,在通州背靠京城與後金開戰,袁置之不理,放任皇太極去圍攻北京。他一直尾隨皇太極到北京城下。做為掌軍督師遇敵不戰,縱敵圍京城,確實不是忠良所為。縱敵寇京,是大罪,崇禎豈能不怒?崇禎在平臺斥責袁崇煥,進士出身的袁崇煥竟無言以對,逮袁崇煥下獄,並沒有被立即處死,而是三司審查八個月個才宣判。因為袁崇煥是督師,做到各方面的證據齊全才能定案。三司呈卷,經內閣廷議後,皇帝批准,才施行,所有程序和證據都要紀錄在案。清修《明史》原明史檔案相關史料沒有保存下來,顯然清是在掩蓋事實真相。袁崇煥謀殺毛文龍,使明王朝多年依靠毛文龍東江兵馬牽制後金戰略毀於一旦。北京門戶大開,為後金解除心腹大患。更為嚴重的是原毛文龍手下戰將;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等率軍民先後投奔後金,把火器營也帶走了,使後金聲勢大振。皇太極封三將為王,人稱三順王,建立漢旗大營,成為後金勁旅。為徵朝鮮,擊敗李自成,攻略中原,立下大功。孔耿尚降清,促使皇太極改後金為大清國,公開打出取代明朝旗號。孔耿尚降清受到優待,為後來洪承疇,祖大壽,吳三桂等明朝大批官吏降清起到關鍵作用,成為皇太極和清朝以漢制漢的重要治國方略。客觀講,袁崇煥謀殺毛文龍為滿清立下大功,其功不在吳三桂,孔耿尚之下,清廷善待袁崇煥後人也在情理之中。明朝滅亡實際上就是從袁崇煥謀殺毛文龍開始的,因此袁崇煥被殺不冤。只是凌遲處死,確實殘忍,可見崇禎對他恨之入骨,但並非偶然。崇禎不是利令智昏,心血來朝做出來凌遲袁崇煥的決定。有些人把袁崇煥守寧遠,寧錦之功誇大些,是為了證明崇禎昏庸,但是無法掩蓋他謀殺毛文龍釀成大患,是直接導致明朝滅亡的重要原因之一。朝鮮國《燃藜室記述》二十七(丁卯虜亂)有如下記載:崇煥即誅文龍,虜使滿月介等,到義州,闢左右密語府尹李時英曰:「欲殺文龍,結於袁文煥,費盡心機,今幸始得殺之,願公勿洩。」聞者皆笑之。第三國歷史紀載,證實袁崇煥謀殺毛文龍,是按皇太極的要求去作的歷史,是無法推翻的。僅矯詔謀殺毛文龍,造成明朝防金體系全面崩潰一項,袁崇煥被殺一點不冤。

方之城說:

袁崇煥被殺,冤枉肯定是冤枉的,論其罪應該是不當誅的。

雖然袁崇煥的被殺有被冤枉的成份,但要說完全被冤枉,那也不一定的。可是有一條,說他通敵賣國,那可是千古奇冤了!袁崇煥在鎮守遼東,打擊後金方面是非常有建樹的,只是那些建樹是不足以完全消除後金對大明的威脅,要說最大的功能就是在寧遠,一炮乾死了努爾哈赤,並在崇禎帝登基後,督師遼東,頗有成效的。

但是,袁崇煥在有些軍事行動,外交談判和人事處理上確實是有不當,給大明造成了很大的損失了。

首先,在對後金作戰中,沒有顧忌大明朝廷的政治影響,私下策劃了放皇太極繞道蒙古進逼北京城,準備圍而殲之的戰略,沒有顧及崇禎帝的顏面和影響,造成的政治負面影響比較惡劣(後金都打到北京城下了,全國各地肯定是恐慌的,而且給予了農民起義軍很大的信心,暴露了大明朝廷的虛弱)。

其次,市米資敵,這條罪狀應該是真實存在的,因為作為遼東都督考慮最多的問題除了軍事,那一定是軍餉糧草了,袁崇煥二督遼東的時候,崇禎帝翻箱底兒才給了他100萬兩白銀,那是真沒錢了。可是打仗不能只是圖個肚子飽啊,作為大明最強悍的遼東守軍都是職業軍人,既然是職業的,那一定是拿餉銀的,沒錢,你別說打仗了,底下士兵不譁變就不錯了。

袁崇煥沒有辦法,不能老伸手向朝廷要,袁督師到底膽子大,直接和蒙古做起了生意了,把糧食賣給蒙古,換取白銀,以資軍餉。可壞就壞在蒙古人身上,蒙古人牛羊肉吃慣了,吃不了那麼多的中原大米,他們又直接把糧食賣給了後金。這可幫了皇太極大忙了,本來那兩年後金就鬧糧荒,這下好了,通過蒙古這個中間商,直接吃上了袁督師的軍糧了。這個問題就很嚴重了,特別是經過朝廷言官,御史的一番渲染,說得袁崇煥簡直就是通過蒙古人的渠道直接資助後金了。

市米資敵這個事兒,袁崇煥是有問題的,這個解決方案非常的不成熟,只是單方面的考慮自身遼東的現實困難,沒有考慮到以此帶來的後果,特別是自己的政治風險。

再有就是擅殺朝廷大員——毛文龍。這個我就不多說了,肯定是袁崇煥的錯誤,明朝自古就是文武不合,互相輕視,袁崇煥仗著有尚方寶劍,把皮島總兵(一品銜)給剁了,這是相當不明智的,不管毛文龍有沒有該殺的罪狀,只要他在給後金製造麻煩,哪怕就是吆喝幾聲也比剁了的好,更何況毛文龍在後金的後方確實給皇太極造成了比較大的壓力的。而袁崇煥自從把毛文龍殺後,不但直接把皇太極的一根肉刺拔了,更導致了毛文龍的部分手下投降了後金,這完全是得不償失的。這一點,我認為袁崇煥是有罪的。

最後談談袁崇煥最大的冤枉。

殺袁崇煥有一條重要的罪狀是私自與皇太極和談,有投敵的可能。這一條完全是替崇禎帝背鍋了,在崇禎二年的時候,袁崇煥利用當時對大明還算有利的軍事態勢主動和皇太極進行秘密和談,其主要內容大概為雙方罷兵,大明承認後金的政治地位,雙方互開貿市等等,說實話,這個決策是相當正確的。

而且這個政策應該是得到了當朝首輔和崇禎帝的默許的,授意袁崇煥去與後金進行秘密的談判,如果沒有皇帝的收益,袁崇煥有十個膽子也不敢私自談判的,他不可能那麼弱智。

事情壞就壞在秘密進行上,為什麼要秘密進行呢?因為明朝比較有特色,言官御史能把皇帝罵死,但皇帝從不主動(或者很少直接)殺言官御史,大明朝的輿論環境非常惡劣,連皇帝都頂不住輿論壓力。要是那幫吃飽沒事幹只知道罵人的憤青們知道大明主動與異族敵冦和談,丟了我堂堂華夏天朝上國的顏面,可以說奏章能把崇禎帝淹死。

崇禎帝不想惹那麼多麻煩,他也不像他老祖宗朱元璋那樣殺伐決斷,於是授意袁崇煥私自接觸皇太極進行和談。最後袁崇煥失寵下獄後,言官御史們拿出這一條來說事兒,崇禎帝也不可能承認他默許和授意了,既然袁崇煥已經背上那些罪名了,也就不多這一條了。但這一條的確是冤枉了袁崇煥了。

袁崇煥作為大明後期柱石型的軍事將領,不一定能保大明王朝不倒,但他是可以延續大明王朝多活幾年的,至少他能讓大清晚幾年入關的。他的被殺肯定很冤枉,既是他自己性格有缺陷,更有當時整個時代的原因。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瓦要問答網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evawelsh.com/archives/4041

作者: 瓦要問答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