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問答集合

淮南王英布起兵之時,有上中下三計可選,為什麼英布選擇了下策?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說: 英布是一個很特別的人,他是秦末唯一一個以囚徒身份成為諸侯王的人,也是唯一一個受過黥刑(在…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說:

英布是一個很特別的人,他是秦末唯一一個以囚徒身份成為諸侯王的人,也是唯一一個受過黥刑(在臉上刻字)的諸侯王,所以他也被叫作黥布。他是項羽手下唯一因為戰功卓著被封王的人,是項羽手下的頭號悍將,他還是衡山王(漢初的長沙王)吳芮的女婿。

英布的特點是驍勇善戰、勇冠全軍,他是項羽手下的頭號先鋒,參與了項羽在反秦戰爭中的所有硬仗,項梁時期,英布的勇猛就已經勇冠三軍了。

《史記 黥布列傳》:項梁涉淮而西,擊景駒、秦嘉等,布常冠軍......布常為軍鋒。

巨鹿之戰,英布與蒲將軍作為項羽的先鋒率軍率先渡河攻擊秦軍,並取得首勝,這是非常重要的,提升了楚軍戰勝秦軍的士氣,巨鹿之戰的第一槍是英布與蒲將軍打響的,並且還取勝了,為項羽後來的勝利奠定了基礎。

項羽在新安坑殺20萬秦軍降卒,英布就是執行者,項羽率軍準備進入函谷關時,劉邦的軍隊不讓進,項羽又命令英布率軍攻破函谷關,進入關中,楚軍常常打勝仗,功勞蓋過各路諸侯,各路諸侯的軍隊都能逐漸歸附楚國的原因,就是因為英布指揮軍隊作戰能以少勝多,使人震服。

《史記 黥布列傳》:楚兵常勝,功冠諸侯。諸侯兵皆以服屬楚者,以布數以少敗眾也。

秦朝滅亡後,項羽分封天下諸侯,英布被封為九江王,封王之後的英布像變了一個人似的,從此基本上不參與戰爭,楚漢戰爭時期,英布被劉邦的使者隨合策反,脫離項羽的聯盟投靠了漢王劉邦,劉邦去世的前一年,英布起兵反抗劉邦,結果兵敗被殺。

英布在起兵時,夏侯嬰有個門客叫薛公,給劉邦詳細地分析了英布起兵的謀略,薛公認為英布起兵有上中下三策:

上策:向東攻打吳國,向西攻取楚國,吞併齊國,佔領魯地,傳檄讓燕國和趙國自立。

中策:向東攻打吳國,向西攻取楚國,吞併韓地,佔領魏地,攻取敖庾的糧食,封鎖成皋的要道。

下策:向東攻打吳國,向西奪取下蔡,把輜重和財寶遷到越國,自己跑到長沙。

薛公認為上策的結果是漢朝將不再有山東的土地,中策的結果是漢朝與英布將難分勝負,很可能是第二次楚漢戰爭,下策的結果是漢朝將沒有危險而安枕無憂。

薛公認為英布起兵肯定會選擇下策,劉邦問為什麼?薛公說英布本來就是驪山的囚徒,自己憑藉奮鬥成為了諸侯王,這都是為了自身的富貴,而不會顧及當今百姓,不為子孫後代考慮,所以說他會選擇下策。

這顯然不是英布失敗的主要原因,而是個託辭,英布的確是為了自己的富貴才跟隨項羽一起打天下的,他也的確不會顧及百姓,但這不是英布失敗的原因。

先來解讀一下上中下策,英布被劉邦封為淮南王,他的封地在今安徽六安、江西南昌、九江、廬江以及今湖北黃岡等地,處於淮河流域與長江中下遊,英布想要反抗劉邦,必須要有正確的戰略戰術,按照薛公所說的原則,一是分割山東,二是佔據中原糧倉與要道,三是割據一方自保,由此可見英布的眼光。

英布的淮南國,東邊是吳國,西邊和北邊是楚國,再北方的地方是齊國和魯地,再西邊的地方是韓地與魏地,項羽曾經勢力如此強大,都輸給了劉邦,包括後來漢景帝時期的七國之亂,七個諸侯國聯合在一起,也無法打敗漢朝,從戰略上看,英布想要打敗劉邦幾乎沒有可能。

無論是武力還是影響力,英布都不如項羽,項羽在佔據絕優勢的情況下,被劉邦用了幾年時間消耗掉了大部分實力,最終打敗了項羽,以英布的實力來看,無論他選擇哪個計策,都不可能打敗劉邦。

英布是特點是驍勇善戰,類似於劉邦手下樊噲和項羽手下的龍且,他的特點就是勇猛,打仗硬碰硬可以,毫無謀略可言,而劉邦手下謀士眾多,從戰略與謀略的角度來看,英布沒有任何取勝的可能。

最為重要的原因是,英布一生最為忌憚三個人,分別是韓信、彭越、劉邦。這是英布自己說的,他本以為劉邦不會來,結果劉邦還是抱病親自率軍討伐英布,在劉邦率軍與英布作戰的過程中,劉邦是靠實力硬碰硬打敗了英布。

英布在造反之初雖然打敗了荊王劉賈與楚國的軍隊,但在面對劉邦時,仍然沒有取勝的可能,劉邦起初堅守不戰,後來兩軍對戰,儘管英布的軍隊很精銳,但他在與劉邦多次的交戰中,均以失敗告終。

劉邦雖然看起來能力不強,實際上他的軍事才能在秦末是僅次於項羽和韓信的,劉邦自己率軍參與反秦戰爭,又與項羽爆發了四年的楚漢戰爭,統一天下之後,劉邦又經歷了數次的平定諸侯王的戰爭,劉邦在所有的戰爭中都是親自率軍作戰的,光是這個帶兵能力,就絲毫不懼英布。

不要以為英布驍勇善戰,是先鋒級別的軍事人才,但在劉邦眼中,只不過是有勇無謀的將領,劉邦分分鐘就能打敗英布,就算英布選擇的是上策,照樣不是劉邦的對手,英布唯一有優勢的就是年齡,如果他與劉邦的戰爭能夠多維持一年,那就會生出很多變數。

以英布能力來看,他與樊噲、周勃等人的能力相當,就算劉邦不出手,讓樊噲或者周勃率軍出戰,英布大概率也是打不贏的,打仗不僅僅靠的是勇猛,反而拼的是國力,還要有相當規模的後勤供應,劉邦有蕭何在後方足兵足糧,英布有什麼能與劉邦對抗呢?

所以說英布無論選擇哪個策略,最終的結果都是失敗,就算是韓信再世,也同樣是失敗,在絕對的實力面前,幾乎不可能發生逆轉。

喝下這口歷史的雞湯說:

英布是楚漢之交最強的將領之一。

他與韓信、彭越一道,被劉邦認為是僅有的「足與計天下事」的將領。

韓信、彭越,在真正造反前,就被劉邦「排雷」了。真正把反造起來,和劉邦真刀真槍幹起來的頂級將領,只有英布一人。

所以,英布起事時,其對漢王朝的威脅是不小的。

因此,作過楚令尹的薛公告訴劉邦:英布起事,有上中下三種方略。以英布的軍事能力,如果採取上策、中策,形勢都會非常複雜。

不過,薛公同時大膽預測:英布一定會採取下策!

而事實也不出薛公所料,英布後來果然採取了下策!

這是怎麼一回事呢?

軍事強人英布

英布,早年為驪山囚徒,後來他聚眾逃走,流亡於江中。

秦末天下大亂後,他率眾投奔項梁,開始了徵戰生涯。

在項梁手下,「布常冠軍」,英布就表現出與眾不同的將才。

追隨項羽後,英布更是大放異彩。

巨鹿之戰時,項羽令英布先渡河進攻,英布「數有利」後,項羽才率全軍渡河,擊敗秦軍。

當時,「諸侯兵皆以服屬楚者,以布數以少敗眾也」,項羽能以兵威威服諸侯軍,英布的表現居功至偉。

巨鹿之戰後,項羽統諸侯聯軍進軍關中,先入關中的劉邦一度採取強硬手段,令人堅守函谷關,不許諸侯軍入。又是英布,奉命從間道擊破劉邦軍,才使項羽得以抵達鹹陽。

然後···就是鴻門宴。

可以說,項羽能夠威服諸侯,並能使「先入關中」的劉邦服軟,英布都起到了關鍵作用。

因此,戰後,英布被項羽封為九江王。

楚漢戰爭爆發後,英布一度採取中立態度,既不幫楚,也不幫漢。

彭城之戰,劉邦聯合魏王豹等一眾諸侯56萬大軍,被項羽3萬騎兵打得「睢水為之不流」,被完爆。

其後,劉邦痛定思痛,得出結論:只聯合一般的諸侯王,「無足與計天下事」,根本不可能擊敗項羽。只有聯合幾個真正有能力的人物,才可以成事。

為此,劉邦諮詢張良,表示:我想把關東地全部拿出來作回報,有誰可以幫我的?

張良指出了三人:韓信、英布、彭越,有這三個人,楚可破!

因此,劉邦遣使拉攏英布,使英布背楚附漢。

此後,英布在南線牽制楚軍,後又配合劉邦、韓信,在垓下擊敗項羽。

可以說,在反秦戰爭及楚漢戰爭中,英布都是一位真正的軍事強人,是少有的「足與計天下事」的強者。

有利的造反形勢

英布造反時,形勢也是比較有利的。

英布是高祖十一年,前196年七月舉兵的。

當時的形勢如下。

1、北方的叛亂形勢仍然嚴峻。

當時,劉邦已經平定了藏荼、韓王信的叛亂,但北方形勢依然嚴峻。

代地,代相陳郗反相已露,並於當年九月自稱代王,起兵造反,並攻入趙地。

燕地,劉邦已經平定了藏荼,但代之以盧綰。盧綰雖是劉邦老友,但畢竟也是異姓王,立場搖擺,並在當年秋開始,與反叛的陳郗暗中勾結。

可以說,英布起兵時,陳郗、盧綰正處於「心不自安」,準備造反的階段,是可能與英布聯合的。

2、漢在關東地區的實力仍然嚴重不足。

漢王朝直接轄地,主要在滎陽以西。滎陽以東,多為諸侯國。

其中,異姓諸侯王,或已經被剷除,或正在蠢蠢欲動(如燕、代),或與英布關係密切(如長沙王吳芮)。

劉姓諸侯王,則大多羽翼未豐。只有劉邦庶長子劉肥的齊國實力較強,又得曹參為相。

可以說,關東地區,除齊王劉肥外,沒有可以抵擋英布的勢力。

3、軍事才能相當者不多。

如英布自己所言,諸將之中,只有韓信、彭越值得畏懼,但兩人已被劉邦所剷除。劉邦本人不錯,但年老患病,必然不會親自怪帥。

所以,當時可以與英布匹敵的將領不多。

因此,英布造反的形勢是不錯的,如果能妥善部署,充分發揮有利條件,「天下事未可知也」。

「上中下三策」

因此,薛公告訴劉邦,英布可能的方略有三種。

1、上策是:「東取吳,西取楚,並齊取魯,傳檄燕、趙,固守其所,山東非漢有也」。

吞併就在其附近,羽翼未豐的吳、楚,集中力量消滅齊王劉肥這個關東唯一的威脅,與陳郗、盧綰聯合,則全取關東。

以英布的軍事才能,羽翼未豐的吳楚不是其對手,實力稍強的齊,也難以單獨與之抗衡。英布掃清漢在關東的主要力量後,聯絡蠢蠢欲動的燕、趙,則「山東非漢有也」。

2、中策:「東取吳,西取楚,並韓取魏,據敖倉之粟,塞成皋之險,勝敗之數未可知也」。

在吞併附近的吳、楚後,直取韓、魏,控制中原咽喉之地,與漢爭雄。

這種方略,雖然因沒有及時消滅背後的強齊而腹背受敵,也沒有爭取其他反叛力量,但畢竟佔據有利形勢直接與漢軍爭鋒,以英布的軍事才能,是可能與漢一較高下的。

3、下策:「東取吳,西取下蔡,歸重于越,身歸長沙,陛下安枕而臥,漢無事矣」。

這種方略,只是爭取控制淮河以南,以實現其割據自保,沒有與漢爭雄之心。

所以,「漢無事矣」。

旋即,薛公指出:英布必然採取下策!

這是由英布的格局決定的。

野心

英布並不是一個有取天下野心的人。

當初,他只是驪山囚徒,為求生存,他縱橫為盜,為求生存,他英勇奮戰。

經過個人奮鬥,在成為一方諸侯後,富貴已到,心意已足。

因此,被項羽封了九江王后,就一度不願再冒生死奮戰,只是派少許兵馬跟從項羽,自己不再鞍前馬後的奮戰了。

此後,又只是因為「中立」舉動引起項羽憤怒,才不得不附漢,再次奮戰。

此後,作了大漢的諸侯王后,他也原本沒有作亂之舉。

正因如此,劉邦、呂后搞完韓信搞彭越,但一直沒有動英布。

在呂后剷除異姓王,並將彭越屍體做成的肉醬「賞賜」英布時,英布恐懼了。

不過,英布也並沒有立刻準備造反,而只是「陰令人部聚兵,侯伺旁郡警急」,只求防範不測而已。

直到···一場鬧劇的發生。

英布一個愛姬身體不好,常請一個醫生治療。住在這個醫生對門的中大夫賁赫抓住機會,常向愛姬贈厚禮。

英布懷疑賁赫與愛姬有不正當關係,要抓捕賁赫。

賁赫逃走,狀告英布有造反的企圖。

原本,蕭何認為英布不至於謀反,令人把賁赫囚禁,再派人前去調查。

可是,英布得知賁赫去告黑狀,又見朝廷來調查,驚恐不安,這才倉促起兵造反!

可以說,英布一生作事,並沒有太大野心,都是為生存、富貴而奮鬥,這就決定了他的戰略選擇:只求自保!

所以,薛公一言點穿:「布故驪山之徒也,自致萬乘之主,此皆為身,不顧後為百姓萬世慮也,故曰出下計」!

劉邦親徵的影響

英布本人野心不大。

但是,如果漢軍舉措失誤,為其大敗,那麼,英布未必不會生野心。

劉邦,差一點幫助英布生了野心。

劉邦年老身體不好,想要太子掛帥,前去討伐。

太子賓客認為「太子帶兵,即使取勝,也還是太子,如果失敗,就是禍了!」,於是,呂后前去說服劉邦。

呂后的說法是:英布畢竟是天下猛將,善於用兵。漢軍將領多是劉邦故人,太子並沒有足夠權威駕馭。以太子率諸將出擊,諸將很難完全服從。英布得知後,必然信心大增,「鼓行而西」,一旦擊敗漢軍,形勢就會惡化!所以,還是要天子親徵!

呂后的說法,其出發點雖然是為太子利益,但其看法是靠譜的。(否則劉邦不會採納)

如果漢軍統兵將領才能、威望不足,漢軍為英布所敗,英布由此輕視漢軍,那麼,原本倉促起兵的英布未必不會野心膨脹,改變方略。

劉邦雖病,但其威望在,足以使眾將服從,也足以威懾英布,促使其繼續保守方略。

依然能打的英布,卻敗在「下策」

英布確實能打。

起兵後,他迅速擊敗了荊王劉賈,完成了「東取吳」。(荊王劉賈被殺後,劉邦改荊國為吳國,以侄子劉濞為吳王,所以英布擊敗荊王就是「東取吳」)

隨即,英布渡河攻楚。

楚王,原是韓信,因此楚軍有一定實力。楚王劉交將軍隊一分為三,「欲以相救為奇」,結果,「諸侯自戰其地為散地」,英布擊潰一路後迅速突破防線,其餘兩路散逃,楚軍大敗。

英布破楚之戰,是一場經典作戰。後來,司馬懿在抗擊諸葛亮第四次北伐時,還與張郃還談過此戰,並以此拒絕張郃的分兵建議。

不過,戰術上的優秀,挽救不了戰略失策。

英布「西取吳,東取下蔡」後,並沒有採取攻齊、魯,聯燕、趙的上計,而是一路向西,爭取與長沙王及番地的聯合。

前195年冬十月,英布與漢軍助力相遇於蘄縣以西。

英布「下策」的惡果很快體現出來:英布軍約為10萬,劉邦自己帶來的約為10萬,齊王劉肥及齊相曹參帶車騎12萬。

原本,無論是對劉邦的討伐軍,還是對付齊王,英布的兵力都是足夠的。可是,由於他既沒有採取「上策」先破齊,也沒有採取「中策」據成皋之險堵塞漢軍,此時,英布必須應付已經合流,2倍於己的漢軍!

雖然在回答劉邦「何苦造反」時候,英布牛氣回應「欲為帝爾」,但其劣勢已經暴露無遺了!

開戰後,英布軍一如既往的猛。

一開始,是劉邦軍與英布軍作戰。

漢軍很快吃虧,混戰中,劉邦本人也中箭了。原本身體就不好,又中箭,形勢危急。

此時,劉肥、曹參揮動12萬齊地軍出擊,挽救形勢。

就在英布軍與齊軍難解難分之時,緩過勁的劉邦,又令灌嬰領軍攻英布別將,並會和曹參攻英布軍東北翼,打開缺口口連續衝擊,英布終於潰敗!

此戰,其實英布軍表現出的戰鬥力是很強的。如果劉邦軍或齊軍單獨與之對敵,未必能取勝。

然而,英布「下策」的惡果,使他同時應對劉邦、劉肥兩股大軍,顧此失彼,最終力不能支。

戰術上的天才,戰略上的矮子···

而英布最後的表現,又完全按照「下策」的劇情展開:「歸重于越,身歸長沙」。

長沙王吳臣詐稱願和英布一起逃亡南越,英布遂隨之奔到番陽,結果倍番陽人所殺!

英布的「下策」,可謂一條道走到黑!

英布英勇,善於用兵,是一位傑出的戰將。

只是,無論是個人格局,還是戰略意識,都非其所長。

因此,作為名將,他「足以計天下事」,但自立反叛,則「必出下計」了。

遙望燕園說:

英布,又稱黥布。

因為秦朝還未滅亡的時候,英布受到其他人的牽連,連坐,被秦的司法機構施以黥刑,就是在臉上刻字,看過《水滸傳》的讀者一定對黥刑印象深刻,林衝、宋江、武松等梁山好漢都曾被施以黥刑。

英布被施以黥刑後,猛然想起自己少年時候被相面的結果,當時的相士跟他說,「當刑而王」,英布覺得,或許人生的命運就是這樣,冥冥中自有天定,他今日被施以黥刑,他日必將南面稱孤,於是,英布開始活動,在驪山勞改營中,英布結交了大量豪傑,後來帶著一批人逃出驪山,到長江中當草寇。

及至陳勝起兵,英布找到吳芮,和吳芮一起舉事,後來英布又先後追隨項羽和劉邦,並為西楚和大漢的建立立下赫赫戰功,先後被項羽和劉邦立為九江王、淮南王。

劉邦晚年,體弱多病,陰狠的漢高后呂雉漸漸走向前臺,大搞韓信、彭越、盧綰、英布等異姓王,英布害怕滅頂之災,斷然起兵。

英布起兵的消息傳到大漢都城長安,年老多病的劉邦本意叫太子劉盈掛帥出徵,但呂后擔心劉盈擺弄不了劉邦的那幫老兄弟,害怕太子劉盈最終無功而返,於太子之位不利,所以到劉邦面前一個勁地哭訴,讓劉邦強打精神,躺在戰車中奔赴前線。

兒子、媳婦是如此地不爭氣,對戰場是如此地恐懼,也讓劉邦深感無奈。劉邦只好一邊罵兒子沒用,一邊準備自己親自出徵。

出徵前,劉邦找到故楚令尹薛公,據說,薛公這人,有籌策之計。薛公跟劉邦講,擺在英布面前的,有上中下三計,上計是以英布的淮南為根據地,把荊、楚、齊、魯都打下來,並繼續向北打趙、燕,和劉邦平分天下;中計是拿下荊楚後西取韓魏,搶佔糧倉,和劉邦打持久戰,勝負誰手,不可知;下計是拿下荊地後,把重要資產放到吳越,英布跑到長沙國躲起來。

照薛公的估計,英布必然會放棄上策和中策,選擇下策。

薛公為什麼認為英布會選擇下策呢?

因為縱觀英布在反秦和滅楚中的表現,無不是為了自身利益考慮。

吳芮有實力,他便跟吳芮結成聯盟,項梁勢頭猛,他便帶兵歸屬項梁,項羽殺了宋義,他就成了項羽的馬前卒,項羽立他為九江王,他就想守住九江過安樂日子,不再攙和戰爭,項羽對他生疑,他為了自保,投靠了劉邦,劉邦立他為淮南王,他就為劉邦鞍前馬後地效力。

簡單地說,英布並沒有多少野心,他只對自己的實力心知肚明,他只想安安穩穩地過好日子,即便他起兵造反,也只是想擁有跟劉邦、呂后討價還價的實力,並不想跟劉邦平分天下。

從英布起兵後對手下講的話中也可以看出來,英布很恐懼劉邦,害怕劉邦御駕親徵。連跟劉邦正面拼的勇氣都沒有,他又怎麼敢想劉交的楚、劉肥的齊、劉如意的趙和盧綰的燕呢?

劉交是劉邦的四弟,雖然不是武將,但謀划水平並不低,如果真的要跟劉交硬拼,英布也沒有十足的把握取勝;劉肥是劉邦的長子,雖然不像劉交那樣經歷破秦、滅楚的戰爭洗禮,但劉肥的相國是曹參,是西漢初年文武全才似的人物,其戰鬥力僅次於項羽、劉邦、韓信,跟英布、彭越、盧綰、劉賈等人不相上下,其治國的能力僅次於蕭何,有曹參坐鎮齊國,英布一點拿下齊國的把握都沒有;趙國的國君劉如意是劉邦的三子,還是個娃娃,沒什麼可特別強調的,但趙相周昌曾是西漢的御史大夫,其軍事能力雖不如曹參、盧綰、劉賈、周勃、灌嬰、樊噲等人,但也不弱;最北邊的燕國,是盧綰的地盤,盧綰是西漢的首任太尉,同時也是個文武全才的主,於英布來說,也是塊難啃的骨頭。

因此,薛公所謂的上計,仔細琢磨起來,是個收益高但風險也大的計策,英布若想爭天下,自然得選上計,如果英布只想自保,則沒必要選擇上計。

更何況,劉邦御駕親徵後選擇的進軍路線,也迫使英布無法選擇薛公說的上策,甚至無法選擇薛公說的中策。

劉邦率領漢軍出成皋後,並沒有繼續東進增援彭城,而是折向東南,直奔淮北蘄縣而來。如果英布置漢軍於不顧,繼續北進彭城,選擇跟楚王劉交死磕,英布則會被劉邦的漢軍切斷後路,受兩面夾擊之苦。

劉邦的御駕親徵,在英布的意料之外。聞聽劉邦親來,英布也不得不停止對劉交楚國的進攻,休養生息,擺出架勢,迎接劉邦的到來,一場大戰將無可避免地再一次在淮北原野上爆發。

所以你看,英布也未必如薛公所說的那樣,沒有爭天下的雄心,而是實力所限,英布不得不選擇薛公口中的下策,一如很多窮人,他明知道錢可以生錢,但他沒有錢,只能拼了命去省錢,而心靈毒雞湯卻把窮人的這種不得已說成是「窮人思維」,薛公像不像心靈毒雞湯的創始人?

參考資料:《史記·黥布列傳》

我是趙帥鍋說:

劉邦在稱帝後,共封了七個異姓王,他們分別是:楚王韓信、梁王彭越、燕王臧荼、趙王張敖、長沙王吳芮、淮南王英布和韓王信。

但在其後六年時間裡,先是韓信被貶為淮陰侯,後又被滅三族;接著臧荼被斬首,彭越被剁成肉醬,韓王信被逼得亡命天涯,張敖被廢,只剩下淮南王英布和長沙王吳芮。

在這種背景下,不管是誰處在英布的位置上,都會感覺到恐懼。因為,劉邦這就是在不動聲色的削藩,而他的下一個目標,很有可能就是自己。在這種恐懼的支配下,英布自然做出一些保護自己的軍事部署。從情理上來說,英布只是想自衛。但從法理上說,這就是要造反。

所以,劉邦在得知這個消息後,就派使者面見英布,讓他親自到長安城來澄清這件事。如果放在幾年前,英布很有可能會親自到長安城來面見劉邦,但因為有韓信和彭越的前車之鑑,英布又哪裡會往劉邦的套裡鑽呢?

所以,英布一咬牙一跺腳,直接就起兵造反。劉邦一看,英布竟然沒有中計,所以只好親自派軍圍剿他。

劉邦在出徵前,聽說楚國的令尹薛公很了解英布,所以召他來詢問計策。薛公說,如果我處於英布的位置上,有上、中、下三策:

上策是向東奪取吳國,向西奪取楚國,吞併齊國,佔領魯國,傳一紙檄文,叫燕國、趙國固守他的本土,山東地區就不再歸漢王所有。如果英布採取上策,關東六國故地,就會脫離漢帝國的統治。

中策是向東攻佔吳國,向西攻佔楚國,吞併韓國佔領魏國,佔有敖倉的糧食,封鎖成皋的要道。如果英布採取中計,誰勝誰敗就很難預料。

下策是向東奪取吳國,向西奪取下蔡,把輜重財寶遷到越國,自身跑到長沙。如果英布採取下策,大漢就可以安枕無慮。

劉邦又問:「英布將會選擇哪種計策?」薛公回答說:「選擇下策。」

劉邦說:「他為什麼放棄上策、中策而選擇下策呢?」

薛公說:「英布本是原先驪山的刑徒,自己奮力做到了萬乘之主,這都是為了自身的富貴,而不顧及當今百姓,不為子孫後代考慮,所以說他選用下策。」

薛公所說的上策,歸納為一句話,那就是先佔據項羽從前的地盤,再出兵佔據齊國,同時聯合燕國和趙國一同造劉邦的反。從軍事上看,英布似乎有這種能力,因為,他一出手,就把吳國和楚國的軍事主力擊敗。

從這層意義上來說,英布已席捲了項羽從前的地盤,接下來他只要能佔據齊國,再取得趙國和燕國的響應共同造反,天下就又恢復到了戰國的格局。但問題是,當時的齊國有曹參坐鎮,英布想短時間取勝,實在太困難。更重要的是,讓趙國和燕國共同造反,英布實在沒有信心。

薛公所說的中策,歸納為一句話,就是英布抱著必死之心與劉邦決戰,直接率軍一鼓作氣打到函谷關門口。這種打法,其實與項羽當年破釜沉舟攻打章邯一樣。到時,只要六國故地不滿劉邦的力量,紛紛響應他,他就有機會把大漢帝國給打亂。

但問題是,這種打法是典型的孤軍深入,它能否取勝的關鍵,主要在於有多少人會響應。如果到時英布衝過去,後面卻沒有足夠的力量響應他,他就會進退失據,也就相當於他把自己親自送到了劉邦口中,典型的自尋死路。

英布不敢選擇上策和中策,絕不是因為他唯利是圖和目光短淺,真實原因,是他缺乏與劉邦放手相爭的勇氣和實力。因為,英布起來反抗的時機實在太晚,當時劉邦的削藩已經進行到尾聲,天下已近乎都歸於劉氏所有。在這種背景下,天下到底還有多少人還敢挑戰劉邦,英布實在一點信心也沒有。

而且,從當時的條件去看,英布與劉邦絕不是一個重量級的選手,英布選擇造反,絕不是想取代劉邦當皇帝,事實上他也沒有這種雄心壯志,只不過是因為他聽說劉邦現在的身體一天比一差,已經活不了多久。

所以,英布覺得,他只需要和劉邦相抗衡一段時間,熬到劉邦去死,漢帝國中央政府自然會選擇和談。到時,英布就有機會擁有割據東南的可能,在這種背景下,英布自然選擇下策,也就是先奪取東南,然後和漢帝國對峙,靜觀其變。

尋根拜祖說:

相對於人們對韓信和彭越之死的同情,英布之死則有點咎由自取,甚至留下笑柄。

英布有個愛妾,有段時間身體不爽,就常常出門到一個醫生家裡醫治。醫生家對門住了一個人叫賁赫,此人是淮南國的大夫。賁赫是個馬屁精,一見此景他覺得自己的機會來了:把該小妾伺候好了,再通過她給英布吹吹枕頭風,我還不得扶搖直上?

於是賁赫帶著厚禮和美酒,到醫生家裡把英布的小妾三下五除二搞定。別人看病花錢,小妾看完病大包小包往懷裡摟,美出了鼻涕泡。

吃人嘴短拿人手短,小妾履約在英布耳畔溫聲細語:賁赫真是個忠厚的長者啊!小妾原以為自己裝作無意中說出來的話,不會引起英布警覺,可是她太蠢,天天跟英布睡一張床,居然看不出英布是個醋罈子。

英布頓時就撂了臉子:你從哪裡得知賁赫的?小妾一哆嗦:完了,被他看穿了。驚慌失措下,小妾支支吾吾,最後只得實情相告。

疑心病就是慢性毒藥,一旦沾上就會滲透血液。女人出門就醫本來就令英布不放心,如今回宮就替賁赫說好話,一被責問就神色慌張,一定是幹了見不得人的事!英布的血直往頭上湧。

不知道賁赫在英布身邊有密探,還是小妾見事情辦砸了心裡過意不去託人傳了話,反正很快賁赫就得到消息,自己弄巧成拙,被英布當成姦夫了。賁赫恨不得剁了自己的手爪子,別人偷雞不成蝕把米,看起來自己的小命都要蝕進去了!

果然,他接到英布的命令:來我辦公室咱倆聊聊。賁赫渾身冒冷汗:老大,這幾天是俺不方便的日子,去不了哎。

英布火了:看來這事假不了,想躲?沒門,來啊,把賁赫給老子抓過來。等英布的人衝到賁赫家一看,這傢伙早已經逃之夭夭了。再一細追問,英布簡直五雷轟頂,原來賁赫居然坐著朝廷的專車,逃往長安,向皇帝告御狀去了!

我估計賁赫也是走投無路,怕逃不過英布的追捕,情急之下跑進了驛站,畢竟驛站是「國營企業」,設備精良,英布沒膽量敢截殺驛站的人。

英布害怕什麼呢?怕賁赫兜了他的老底,原來韓信和彭越接連被殺後,兔死狐悲的英布害怕了,於是他偷摸聚集了一批兵馬,隨時準備「保家衛國」。

這種事如果被劉邦知道了,就是死路一條!

果然,賁赫一到長安就告英布有謀反的行為。不過蕭何提出了反對意見:按理來說英布不應該會謀反,或許是誣告,應該先把賁赫抓起來,再派人到淮南國暗中調查。

劉邦聽取了蕭何的意見,悄悄派了一名使者去淮南國。英布早就是驚弓之鳥,使者的行蹤沒瞞過他,這下英布徹底涼了:一定是賁赫洩露了我謀反的事,與其束手就擒,弄得跟韓信、彭越一個下場,莫不如搏一把!

於是他心一橫,把賁赫一家殺得光光,舉起大旗公開跟劉邦叫板了。房間裡的一點小叉頭,竟然把自己引向不歸路,疑神疑鬼害死人吶!

英布殺了賁赫一家,卻間接送給賁赫一個大禮包。劉邦立刻釋放了賁赫,還封他為將軍,平定英布後,這傢伙因為功勞,還撈了個千戶侯,擠進了開國功臣榜。唉,上哪兒說理去!

為了平定英布之亂,滕公夏侯嬰向劉邦舉薦了一個人——薛公。薛公對英布未來的行動,做出了精準的判斷,他認為英布只有三條路可走:

  • 上策:向東吞併吳國,向北佔領楚國,再北上攻佔齊國和魯國,同時聯合趙國、燕國。如果他這麼做,劉邦危險了。
  • 中策:向東吞併吳國,向北佔領楚國,再拿下魏韓,扼守敖倉,封鎖成皋要道。如果這麼做,他就會與劉邦形成僵持,誰勝誰負一時難定。
  • 下策:向東吞併吳國,向西佔領下蔡,然後打包金銀細軟跨過長江向南,跑到長沙樂逍遙。如果這麼做,英布就敗了。

劉邦忙問薛公:您老覺得英布會選擇哪一條路呢?薛公一撇嘴:他肯定會選擇下策!

果然如薛公所料,英布拿下吳國後,率軍一路向西,在宿州與親徵的劉邦來了個激情大碰撞,還沒來得及向南轉移,就輸了個精光。

薛公為何能精確預言英布的行動方案呢?

我們先分析薛公的三策。其實一看地圖就很清晰了,他的上策就是打通齊地,穩住河北,對劉邦形成東、南、北三面夾擊,這個局面對劉邦來說簡直是滅頂之災!中策其實就是斬斷關中與山東的聯絡,靠成皋、滎陽的「楔子」作用,威脅關中長安。下策嘛就是避開漢軍,企圖靠長江天險割據稱王。

這三策其實一點都不稀奇,無非是將楚漢爭霸的不同歷史階段,做了個情景再現。劉邦跟項羽打了幾年,都是圍在成皋、滎陽一帶拉鋸,項羽西進不了,劉邦也南下不得。後來韓信平定河北,又搞定齊地,就形成了東、西、北對項羽的三面夾擊,於是項羽輸了。

所以只要採取上策和中策,英布至少可以不敗。可是這兩策有一個前提:英布得有上進心,要保持對劉邦的進攻態勢。可惜英布採取的是下策,退縮策略。

也就是說,薛公料定英布就是個不思進取的人,他不會選擇冒險進攻。對此薛公的判斷是:英布這傢伙當過刑徒,奮鬥了一輩子好不容易當上了諸侯王,所以一定會想方設法保住富貴,不會有長遠的打算。

可以說薛公眼光很毒,可謂入木三分,把英布看得透透的!

還記得英布是如何背叛項羽的?他被項羽封為九江王后,就立刻變得本位主義,拒絕再為項羽賣命,結果讓他們友誼的小船翻了。

被名嘴隨何策反後,英布來到劉邦身邊,結果一看劉邦對待他的態度很惡劣,後悔得差點撞牆。可一回到住地,發現劉邦給他物質待遇相當豐厚,立刻就破涕為笑,再看劉邦那副臭臉都變得好可愛。

這些都表明了英布的狹隘,典型的暴發戶心理,一無所有時敢玩命,隨著財富積累,拼命護財成了終極目標。

對英布的謀反,薛公一點不意外:韓信和彭越接連遇害,讓他感受到了威脅,他一定會為了自己的既得利益玩命。利益薰心的英布,也因此錯誤地判斷了形勢,至少劉邦當時對他沒有必殺的念頭。

薛公還有一點沒交代,即英布為何會往長沙跑?因為那裡有他的親人在——長沙王吳回。

吳回是第一代長沙王吳芮的孫子,英布的妻子正是吳芮的女兒,吳回的姑姑。秦末義軍的烽火連天時,吳芮相中了英布,將他招為女婿,還給了他數千人馬,由他代表自己,參與到推翻秦王朝的起義中。

因此英布起家的資本靠老丈人吳芮贊助,吳家的王位靠英布替他們賺來,二者完美地詮釋了一加一大於二的疊加效應。

所以,當英布遇到威脅時,第一個想到的當然是長沙王吳回。只可惜他想錯了,當不能形成1+1時,一方如果把另一方變成零,自己或許就成了2。

吳回就是這麼想的,當兵敗的英布逃到長沙國境內時,吳回熱情地接待了姑父,當晚他又熱情地給劉邦寫了一封信:英布這個叛徒的頭顱,已經被我砍下來了!

希望星晨58298869說:

劉邦功成名就後,冊封了七個異姓王,其中英布是淮南王,接著劉邦坐南朝北、君臨天下了!為顯示帝威,開始強化皇權,而各異姓王手握重兵且日益坐大,對劉邦構成了新的威脅,劉邦深怕諸王將來擁有了與自己掰手腕的軍事實力,於是在呂后的協助下劉邦又開始緊鑼密鼓地清除異姓王了。

首先聽陳平的話以巡遊雲夢澤的名義,生擒韓信並降之為侯,後被呂雉和蕭何設計殺死,而韓王信因受劉邦排擠在惶惶不可終日之下北投匈奴,燕王臧荼奮起反抗,起兵叛亂後終被殺害,趙王張耳的公子張敖雖然做了劉邦的附馬,但事到臨頭也被廢了,梁王彭越被夷三族後,又被剁成了肉醬。

英布預感不妙,與其坐以待斃不與拚死一搏,他開始集結軍隊,朝廷知悉後,老奸巨猾的劉邦想故伎重演,用詐騙的方法擒殺之。但事與願違,有韓信的前車之鑑,英布沒上當,他當即立斷在淮南宣布起兵。

劉邦召集眾文臣武將應對,夏侯嬰說:「薛公文韜武略,有良謀。」 劉邦詢問薛公,薛公說:英布造反有上、中、下三條策略可選;

上策是英布東取吳國、西取楚國,再吞併齊國和魯國,傳一紙檄文,叫燕國、趙國固守他的本土,這樣,漢將失去山東之地。 中策;英布取吳國、楚國、韓國、魏國後,佔領敖庾的糧食,發兵封鎖成皋之間的要道,如此,漢與英布的戰爭將會勝負難料; 下策;英布向東取吳國,西取下蔡,把輜重財寶運越國,自己跑到長沙,熬。


劉邦又問到:「那你認為英布會選哪個策略呢?」 薛公:「必是下策無疑。」,
因為英布出身驪山刑徒,處事以個人利益為出發點,不會考慮國計民生,而且韓信、彭越等人已經死了,他對劉邦早心生畏懼,又沒與劉邦一較高低的軍事實力,為苟延殘喘只能自保,所以選下策是必然的。

我是越關說:

實際上不是英布選擇了下策,而是形勢使然,英布即便想選擇其他兩個策略也是不可能的事情。

這件事要從劉邦稱帝開始。當時,劉邦冊封了七個異姓王,分別是燕王臧荼、趙王張耳、韓王信、楚王[原為齊王]韓信、梁王彭越、長沙王吳芮、淮南王英布。

分封完了之後,劉邦做了皇帝,所以開始強化皇權。此時,各地異姓王手中握有很大的兵權,成為了朝廷新的威脅,於是劉邦開始清除這些異姓王。

首先遭殃的是楚王韓信,劉邦藉口巡遊雲夢澤,讓韓信前往,於是韓信在沒有防備的情況下被生擒,後被殺。之後,韓王信因遭到劉邦排擠而投靠匈奴。燕王臧荼因為害怕而起兵,最終被殺。趙王張耳之子張敖雖然是劉邦的女婿,但也被廢。最慘的是梁王彭越,被夷三族後,自己也被劉邦剁成了肉醬。

彭越被剁成肉醬後,劉邦下令將其肉醬分賜給諸侯。送到淮南時,英布害怕到了極限,而且又想到七個異姓王,五個已經被廢或被殺,所以英布開始布置兵力,集結軍隊。

劉邦得到英布集結軍隊的消息後,還是想用詐騙的方法,讓英布前往都城,然後一舉擒殺。但很可惜,有了韓信等人的前車之鑑,英布也沒有這麼傻了,所以他在淮南宣布起兵了。

英布造反後,劉邦召集眾將,詢問應對的策略。夏侯嬰向劉邦推薦了他的門客,原楚國令尹薛公,並且對劉邦說:「薛公文韜武略,可以為此事出謀劃策。」

劉邦召見薛公時,詢問薛公應對之策。薛公對劉邦說:「英布造反在意料之中,而且他造反有上、中、下三條策略可選。」

劉邦又問:「哪三條策略?」

上策;英布向東取吳國,向西取楚國,之後吞併齊國,佔領魯國。傳一紙檄文,叫燕國、趙國固守他的本土。如此,漢將失去山東之地。

中策;英布東取吳國,西取楚國,吞併韓國、魏國,佔領敖庾的糧食,封鎖成皋之間的要道。如此,漢與英布的戰爭將會勝負難料。

下策;英布向東取吳國,向西取下蔡,把輜重財寶運越國,自己跑到長沙。如此,漢必勝而英布必敗。

劉邦聽後又問到:「那你認為英布會選哪個策略呢?」

薛公:「必是下策無疑。因為英布本是驪山刑徒,好不容易做到了萬乘之主,這都是為了自身的富貴,所以他不會為子孫後代和百姓著想,必定是下策。」

誠然,英布確實出身驪山刑徒,而且處處都以個人利益為出發點,因此才在楚漢之爭時背叛了項羽,如今又背叛劉邦。但薛公說的也不全對,實際上,英布根本就沒有辦法選擇上策和中策。

首先看一下上策,英布需要攻下吳國、楚國和齊國,然後送信給趙國和燕國,讓他們按兵不動。之後,英布以山東大半之地和關中的劉邦抗衡。

這個戰略規劃很好,如果成功,英布確實可以取得優勢。但是,當時天下大半都已經被劉邦平定,除長沙王吳芮、燕王盧綰之外,所有的諸侯王都姓劉。而且這兩個異姓王當時也忠心於劉邦。

另外,當時的楚王劉交也不是廢物,他是劉邦的親弟弟,在滅秦和楚漢之爭中曾跟隨劉邦南徵北戰。而齊王則是劉肥,劉邦的庶長子,雖然他沒有經歷過戰爭,但他的相國是曹參,可謂身經百戰。這兩個地方可是一個難啃的骨頭,一旦開戰,英布根本沒有足夠的時間取下兩地。如此,何談燕王盧綰、趙王劉如意固守本土?

其次是中策。英布選擇中策可以不用攻打強盛的諸侯國,只需要攻下吳國、楚國,之後佔據敖倉的糧食。與劉邦在成皋之間周旋。

這個計策同樣是危險重重。所有人的人都站在了劉邦一面,一旦英布走出自己的一畝三分地,那就意味著是孤軍深入,很可能會被包圍全殲。

選來選去,英布只有下策可選。所以,英布並不是不想選上、中兩策,只是天下大勢已經變了,韓信等人已經死完了,他根本沒有和劉邦一較長短的資本,最終也只能無奈的認命,拼命自保。希望可以耗到劉邦去世,與朝廷和解。

結果,劉邦御駕親徵,英布大敗,最終還是失敗了。

君山話史說:

在韓信、彭越被殺後,英布知道漢高帝劉邦下一個目標必是自己,與其坐以待斃,不如絕地反擊,於是舉兵造反。

在韓信、彭越死後,能稱為當世名將的,只有英布了。劉邦對英布造反還是頗有忌憚,於是召集諸將商議對策。汝陰侯滕公向劉邦推薦一個人:原楚國令尹薛公。薛公向劉邦分析英布三種可能的選擇:

其一,向東發展,奪取吳國,而後奪取楚國,吞併齊國,佔領魯國,號令燕、趙。如此一來,英布將奪取山東之地,與劉邦平分天下,分庭抗禮,這就是所謂的上策。

其二,向東攻佔吳國,向西攻佔楚國,吞併韓國佔領魏國,控制敖倉的糧食,封鎖成皋的要道。如此一來,勝負難以預料,這是所謂的中策。

其三,向東奪取吳國,向西奪取下蔡,把輜重財寶遷到越國,坐鎮長沙。倘若如此,英布必敗,這是下策。

那麼英布會採取哪種策略呢?薛公斷言,英布將採用下策。

我們來分析一下,這三個策略的差別在哪?

上策是一路北進,把吳、楚、齊、魯、燕、趙都收入自己的勢力地盤,與劉邦的大漢帝國東西對峙。這是一種積極的進取。中策的重點是奪取中原地區,控制產糧區,扼守劉邦東進的要道。大家知道,在楚、漢戰爭時,這裡是劉邦與項羽長期對峙的戰場。下策則是為了保住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只要能把漢軍擋在門外就行了。

後來英布的進軍方向,甚至還不如薛公說的下策。英布實際上只攻略了荊楚。他先是進攻荊王劉賈,劉賈大敗,所部被英布吞併,劉賈在逃跑途中死了。之後,英布渡過淮水,進攻楚國,又大敗楚軍。然後,就沒有然後了。在薛公所說的下策中,英布至少還應該攻略吳、越、長沙,以增加自己大後方的縱深。

接下來,英布只是消極等待漢軍前來進攻罷了。

那麼,英布為什麼會選擇下策呢?

第一,英布沒有大志向。

英布從來都沒有席捲天下的雄心壯志,對他來說,在一方稱王就是最高理想了。這是他不如項羽、劉邦的地方。實際上,在楚漢戰爭期間,英布作為項羽的部下與親信,作戰十分消極。項羽徵田榮、劉邦時,曾多次要求英布出兵,但英布陽奉陰違,總是以稱病為藉口,消極怠工,最多就派幾千人的小部隊,象徵性地參加戰鬥。他只滿足於當割據一方的王侯,至於天下,你們誰愛得誰去搶,不幹老子屁事。因此,他起兵造反,只是要保住自己的地盤,這就註定他不可能有更大的戰略設想。

第二,英布對形勢有誤判

英布以一個小小的淮南國,要與那麼大的漢帝國對抗,憑什麼他認為可以保住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呢?因為他有一個相當致命的誤判。

英布是一員悍將,作戰能猛,經驗豐富。在他看來,自從項羽死後,能夠與自己抗衡的人只有三個人:劉邦、韓信、彭越。如今韓信與彭越已經被誅殺,而劉邦已經老矣,而且又當了皇帝,,勢必不能親自帶兵打仗。只要劉邦不出馬,其他人,如周勃、灌嬰、樊噲等人,英布都沒把他們放在眼裡。

因此,英布攻入荊楚後,就止兵不前了,就是覺得有把握保住自己的地盤。然而,令他未能想到的是,劉邦居然親自出馬了。很多人不把劉邦視為名將,其實從英布的態度就可以看出,他是把劉邦視為當世最頂級的名將。

第三,英布連下策的標準都沒達到

薛公說的下策,包括奪取吳越,把後勤輜重置於吳越以為基地;同時奪取長沙,有一個可以退卻的方向。

長沙是誰的地盤呢?在楚漢戰爭後,吳芮被封為長沙王,而吳芮是英布的嶽父。此時吳芮已經去世,兒子吳臣繼承長沙王。英布是吳臣的姐夫,如果他事先策反吳臣,在吃了敗仗後,還是可以退到長沙,繼續與劉邦對峙。

然而,英布既沒奪吳越,也沒策反吳臣。因此,他被劉邦打敗後,淮南兵團灰飛煙滅,就無路可去了。在無路可走的情況下,只有冒險逃往長沙,寄希望於吳臣的收容。然而,吳臣怎麼願意跟著他死呢?最後吳臣決定借刀殺人,他假意安排英布逃到南越避難,路經番陽時,又唆使番陽人殺死了英布。

由此可見,英布舉兵造反,卻根本沒有明確的戰略規劃,只是把希望寄托在劉邦不親徵。如此一來,焉能不敗?

水一白聊歷史說:

英布起兵之時所謂的上中下三計,並不是出自於英布的手下,而是出自於劉邦手下原楚國令尹薛公的判斷,然而事實上,薛公有點站著說話不腰疼了,他所謂的這上中下三策對於英布來說,除了下策還有一線生機,其他兩策都是十成十的死路。


不過薛公有個事說得對,英布的反是必然的,漢初三大名將韓信被呂后和蕭何設計弄死在長樂宮的鐘室之中,而彭越更慘,本來已經被流放了,可偏巧碰上了呂后,結果落了個被剁成肉醬,分給各諸侯,而英布就得到了這麼一份彭越牌肉醬,此情此景,英布不反就只能「掛印封金」,隱遁山林了。


再來說薛公三策

上策:把淮南國南邊的荊國(吳地)、楚國先佔了,回頭向東北,把齊國、魯國佔了,就連成一片了。再把燕國、趙國鼓動反了,基本上關東局勢就定了。

中策:也是先佔荊楚,然後直插韓、魏,函谷關外糧倉一佔,只要不腹背受敵,戰局就很難說了。

下策:打完荊楚,殺出一條血路,把重心遷到南方去,也就是漢王朝統治比較薄弱的地廣人稀的地方去。

為什麼說薛公站著說話不腰疼?

當時荊王是劉邦的堂兄劉賈、楚王是劉邦的親弟弟劉交、齊王(含齊魯)是劉邦的長子劉肥、而燕國此時並無封王,是漢郡,趙王則是劉邦的愛子劉如意。可以說都在劉氏宗族手裡控制,雖然英布單打哪個都沒問題,但是想要實現控制,這個難度不亞於登天。

更重要的是當時天下初定,民心所向雖不是說一定向漢,但是向的卻是統一穩定,而劉邦漢初的政策也是輕徭薄賦,剛好和百姓的需求是契合的,英布無論是用上策還是中策,結果都是還沒掀起什麼波瀾就被幹掉了。

相反,下策是唯一的一線生機,即背靠百越,地廣人稀,還有就是指望劉邦不親自帶兵,也就是不跟他一般見識,他尚且能保一方之地。英布此舉很明顯並不想圖天下,而只求自己安安穩穩地有塊塊稱王稱霸。

英布最後的結局

只可惜,最後這點要求也沒能滿足,劉邦親自帶兵來了。英布不是害怕劉邦能打,是擔心他跟劉邦一對上,手下戰鬥力就大打折扣了,結果也跟他想的一樣,隨便打打軍隊就四散奔逃了,毫無精銳戰鬥力的樣子。這就是民心所向。

輸掉了戰鬥的英布最後也沒跑了,被自己的外甥,長沙王吳回(吳芮的孫子)給忽悠了,慘死在番陽的民宅裡。吳回倒是更加被劉邦信任,長沙國也成為西漢一朝存在時間最久的異姓王國,長達四十五年之久。

泰林說說:

劉邦的長安與英布的六(lù)安縣隔著八百四十二公裡。

一個從來沒見過淮南王英布,在西漢史只出場一次就消失的門客薛公,

卻斷言英布會選擇下策。

這讓我們只能得出一個結論:英布一定有一個非常明顯的缺點為大家所熟知。

所以,咱們一起來看看英布到底有啥缺點,我們能不能避免犯像他一樣的錯誤?

縱觀《史記·黥(qíng)布列傳》,會發現很有意思的一個現象:

只要是他聽別人的勸,或者是被迫做出的決定,往往會有很好的結局。而只要是他自己做出的決策,一定會有不好的結果在等待他。其中就包括他最後的兵敗身死。

當英布變成了黥布,英布最終當上了九江王。

英布和李唐王室擁有共同的祖先:皋陶(gāo yáo)。

當然,英布敢於在秦末漢初扯起反旗的自信既不是來自輝煌的遠古四聖之一他的祖先皋陶。

也更不會來自後世的李唐王室的輝煌。

他的自信,來自於某位走街串巷的「客」給他的斷語:「當刑而王。」

不得不說,被後世尊為「中國司法始祖」皋陶的子孫天天盼著「當刑而王」是一件挺有意思的事。

從他因為犯法而被判罰黥刑,也就是臉上刻字並且還塗上墨水這件事來看。

英布確實不是個安分守己的人。

英布這次犯的錯應該也是不小。

否則也不會受了黥刑,還要被趕去修秦始皇陵,這應該是疊加了四年徒刑:城旦。

有意思的是,正像是剛上戰場的新兵,需要有一位老班長一樣的人物在他背後輕輕踹他一腳一樣。

英布的「老班長」就是那位給他「相面」的客。

而那一腳,就是「當刑而王」這句話。

所以,英布在修建秦始皇陵的時候,非常快樂,甚至有如魚得水的感覺。

因為他覺得這事正應了那句話,他英布要時來運轉了。

所以,他拼命結交那些囚徒中的「大哥」們。

這麼「活躍」的一個人,當然就吸引了一些罪囚的關注。

黥布順利成章也成了一個「大哥」式的人物。

人們叫他黥布,他反而樂呵呵的,認為那是人家在誇他,在祝福他要當王了。

有句話說得好,只有起錯的名字,沒有叫錯的外號。

當英布服完四年的城旦刑之後,就帶著他的兄弟們跑到江中幹起了打家劫舍的勾當。

秦法苛刻,秦兵精銳,英布他們的日子應該不太好過。

不然的話,當陳勝吳廣起義之時。英布也不會選擇帶著他的人去投奔「鄱君」吳芮。

這一點,倒是和明朝的朱元璋相似。

朱元璋投靠紅巾軍,娶了紅巾軍首領郭子興的義女為妻,以軍功起家,最終開創了大明朝。

而英布也得到了身為吳王夫差的後人吳芮的賞識,成了吳芮的東床快婿。

吳芮這個人,不簡單。

他是秦丞相李斯親自建議,由秦朝欽封的「鄱君」。

勢力範圍幾乎涵蓋如今的江西省全境。

手下一萬七千人馬。

被秦朝封為鄱君之後,既不給他財政上的支持,卻也不再收他的稅。

隱然就是一個地方割據勢力了。

所以,吳芮是第一個響應陳勝吳廣起義發起反抗暴秦統治的秦吏,也不是太奇怪的一件事了。

後來又被項羽和劉邦先後封為衡山王和長沙王。

更是西漢王朝碩果僅存的異姓王,傳五世,因為沒了後代,才被漢王朝除國。

英布有這樣一位善於審時度勢的嶽父,按理說是不該把自己的路子走偏。

那,到底發生了什麼,讓英布走上了和自己嶽父完全不同的一條路呢?

英布投靠吳芮之後,受吳芮的命令,出兵攻秦。

又在項羽麾下,一直擔任先鋒官,東徵西討,戰功赫赫。

最終獲封九江王。

而吳芮也因戰功被封為衡山王。

如果說是那個「客」所說的「當刑而王」,給了英布扯起反旗的勇氣。

那麼,英布的嶽父吳芮,則是給英布指明方向的那個人。

如果英布在封王之後,能夠繼續從他嶽父那裡得到指導。

那麼,也許英布能夠有不一樣的結局。

可惜,英布的妻子,後來被項羽殺了。

這件事,可以算是英布命運的轉折點。

劉邦的使者殺了項羽的使者,九江王英布被迫變成了大漢的淮南王英布。

不得不說,一個人的眼光,決定了他的格局大小。

「當刑而王」,英布當上了九江王,就感覺已經登上了人生的巔峰。

所以,當漢元年項羽攻打齊國,又想和這位屢立戰功的九江王並肩戰鬥的時候。

英布竟然非常巧合的病了!

當然,西楚霸王的命令是不好違背的。

所以,英布就派人帶了幾千兵馬去援助項羽去了。

把項羽氣得不行。

我西楚霸王缺這麼點人嗎?

我要的是百戰百勝的先鋒官英布!

我要的是坑了二十萬秦軍的當陽君黥布!

這事真不怨項羽心眼小。

項羽徵召英布是在漢元年。

也就是項羽封英布為九江王的第二年。

這就相當於,英布剛過上自己嚮往的小日子,就翻臉就不認人了。

擱誰身上都受不了。

要單單是一個齊國的話,也就算了。

但是,別忘了還有一個劉邦虎視眈眈呢。

漢二年的時候,已經平定了三秦一年之久的漢王劉邦終於露出了爪牙。

借著給義帝報仇的名義,公開討伐項羽。

並在彭城大敗楚軍。

國難思良將,項羽又派人去找英布出來幫忙打仗。

這項羽也是有意思。

要是真是非英布不可的話,為啥不親自去請英布呢?幹嘛還要端著西楚霸王的架子呢?

看來項羽還是沒把漢王劉邦放在眼裡。

而英布,仍然說自己病重,就是不肯親自帶兵去配合老上司項羽。

其實這也挺好理解的。上次伐齊,英布就是以自己病重的理由不肯出山。

這才隔了多長時間啊,哪有這麼快就痊癒的重病啊。

果然是一句謊言,就需要九十九句謊言來掩蓋。

項羽本來就不是個寬宏大量的人,

從此就記恨上了英布。

也不肯輕易放過他,不斷地派使者去催英布出山。

英布呢,這就算騎在馬上下不來了,心裡頭也十分的恐慌。

真心害怕項羽秋後算帳。

這時候,轉機發生了。

漢三年,項羽突然帶了三萬人從齊地回攻彭城。

項羽是真厲害,殺了十萬漢軍,十幾萬人溺死於睢水,睢水因此斷流!

劉邦慘敗,帶了幾十個人敗退到虞縣(今河南商丘虞城縣)。

鬱悶的劉邦發了通牢騷:你們這些人啊,都不是能夠謀劃天下大事的人!

不得不說,心態導致不同的人對待同一件事,會有不同的看法。

曹操看到大海,會寫下「東臨碣石,以觀滄海」這樣的感嘆。

換成了我們,估計也就只能感嘆一聲「大海啊,全都是水」。

劉邦的近臣們,聽了漢王的牢騷,大多數人只好默不作聲,等著漢王這份不痛快的勁兒過去再說。

而一個劉邦身邊的「通訊員」,謁者隨何,卻看到了自己的機會。

大著膽子問劉邦:不知道陛下您到底是什麼意思啊?

敢問,就是敢擔當!

劉邦就直說了:誰能出使淮南,把英布說動了,把項羽拖在齊國幾個月,天下事可定!

隨何立刻請求:我來吧!我出使淮南!

劉邦大喜,讓隨何帶了二十幾個人,一起出使淮南。

英布的轉機,來了。

有意思的是,英布大概覺得漢王劉邦新敗,根本就不願意見隨何。

把隨何晾在賓舍裡三天不見他。

隨何知道漢王不能等,所以表現也十分的「光棍」。

找到主持接代事務的太宰,遊說他。

話說得很直接:九江王不見我們,一定是他認為楚強而我漢弱。

但這也正是九江王的機會所在!

要是九江王能夠召見我們。

我們的話要是在理,那就說明正好是大王想了解的。

如果我們說的話不在理,大不了把我們推到淮南街頭,拿斧子砍了我們的頭便是!

正好可以幫助大王向項羽表忠心!

英布聽聞,覺得反正對自己沒啥損失,就接見了漢王的使者隨何。

接下來的對話就非常精彩了。

隨何一步一步撬動了英布與項羽之間的信任,

而英布則步步「敗退」,成功被隨何說服。

隨何的條理很清晰,就是過去,現狀,未來,對策四部分。

過去:

項羽身先士卒,親自下場打仗,作為以臣國自居的英布卻託病不往,已經失去了項羽的信任。

現狀:

劉邦雖然敗退,但是已經收攏了諸侯國的聯兵,而項羽深入敵國,攻又攻不動,退又隔著一個梁國,還缺糧草,敗象已露。

未來:

哪怕楚軍打敗了漢軍聯盟,也會導致諸侯人人自危,反而以楚國為敵,楚國危矣,是不值得大王您託付的。

對策:

不是讓您作為主力攻打楚國。就是讓您做做樣子,牽制一下楚軍。仗,還是由我們漢軍聯盟來打。一定不會損傷您淮南的根基。到時候漢王一統天下,還能少了您的好處?

英布一聽,也覺得有道理。最關鍵的是不會傷到自己的實力。於是就答應下來。但是,卻仍舊沒敢公開申明叛楚。

隨何一看,這不行,沒達到自己的目的啊。

這個決心,我幫你下!~

闖進項羽使者居住的賓舍,坐在項羽使者的上首。

項羽使者正勸英布出兵呢,忽然就來了這麼一位「愣頭青」,不由莫名驚詫。

隨何開口就對他說:您還勸啥?九江王已經歸附漢王!憑什麼幫著楚國出兵?

英布還在「演」呢,一副吃驚的樣子。

項羽的使者暗叫不好,但是,他做出了錯誤的決定。

他起身要跑!

如果他此時能夠當機立斷,斬殺劉邦的使者隨何,那麼也許歷史就會是另一條軌跡。

可惜,歷史沒有如果。

隨何當機立斷,勸英布,趕緊殺了項羽的使者,否則,一旦消息走漏,那英布就危矣。

事已至此,英布只好聽從了隨何的計策,殺了項羽的使者,發兵向漢軍靠攏,共同擊楚。

隨何「掀桌子」,迫使英布公開叛楚降漢。

這是英布「當刑而王」的人生目標實現之後的一次重大轉折。

這既有英布自身保存實力的原因,

不得不說也是因為隨何當機立斷,迫使英布放棄了「穩定」的小日子,捲入了波瀾壯闊的楚漢之爭。

劉邦才是英布的「真命天子」,他比項羽更懂英布,見英布的第一面,已經決定了英布「成也劉邦,敗也劉邦」的下場。

項羽和英布,更像是「同袍」戰友情。

而劉邦通過英布叛楚降漢的過程,已經知道該怎麼降服這樣一員猛將了。

洗腳。

英布拜見漢王劉邦的時候,劉邦竟然在洗腳!

氣得英布一口氣頂在胸膛上,就想,自殺!

非常後悔來投靠漢王劉邦。

結果,轉頭回到劉邦安排的營帳,

發現帳內的布置竟然和漢王劉邦一個等級,同樣奢華舒適,立刻就喜上眉梢,「大喜過望」。

劉邦這一搓一揉之間,輕輕巧巧就收服了英布。

這邊劉邦把英布待若上賓。那邊項羽卻派項伯收了英布的兵馬,殺了英布的妻兒。

不得不說,這是項羽的敗招。

即丟了英布的心,又斷了衡山王吳芮的歸附之心。

九江這個地方,本身就是吳芮的興起之地,這從英布很輕易就從九江又收集了幾千舊部,可見人心向背。

最終,項羽兵敗烏江,漢王劉邦稱帝。

英布被劉邦封為淮南王,吳芮被劉邦封為吳王。

看似英布又一次登上了人生的巔峰。

可惜,吳芮的女兒,英布的妻子被項羽所殺,英布與吳王吳芮之間的一個重要紐帶,沒了。

我們沒有過分誇大英布妻子在吳芮與英布之間能夠起到的作用。

看看吳芮在被封為長沙王之後所做的事,就知道這真的不過分。

吳芮很清楚,劉邦封的這八個異姓王,那是不得已而為之。

劉邦稱帝之後,為了大漢朝的長治久安,必定會解決這些異姓王。

所以,當隱退後的張良在吳芮那裡小住的時候,吳芮趕緊向張良請教對策。

得計之後的吳芮,更加低調了。

把自己的封地讓出了大部分給劉邦的子女們。

還把自己最精銳的親兵分給了劉邦的堂兄,荊王劉賈。

使劉賈得以實力大漲,策反了項羽的大司馬周殷,與英布會師,才有了垓下之圍,項羽兵敗身死。

為了表示自己無心王位,還把自己的第五子吳元打發回老家生活。

可以說極盡謙退。

讓劉邦完全對他放了心。

英布這邊,可就不一樣了。

劉邦動手誅除異姓王。

殺了韓信,就已經讓英布戰戰兢兢了。

等到劉邦把梁王彭越也殺了,並且還剁成肉醬分送諸侯王,英布徹底坐不住了。

開始悄悄集結軍隊,偵查屬國周圍的動靜,防備劉邦的突然襲擊。

以英布一向的做派,肯定是不敢公開坐反。

但是,千防萬防,沒想到「後院失火」。

一下就把英布叛漢公開化了。

有個英布的王國屬官,中大夫賁赫,借著英布愛妾出門看病的機會,想曲線救國,討好那位愛妾,以取得晉身之資。

沒想到「用力過猛」,反而引起了英布的懷疑,認為兩個人有了陰私之事。

嚇得賁赫直接跑到了長安,把英布暗中集結軍隊的事報告給了劉邦,說英布要扯反旗。

劉邦就問蕭何對這事怎麼看。

蕭何那是多聰明一個人,很清楚英布小富即安,守著自己一畝三分地過小日子的脾氣,就說誰反,英布也不可能。應該是賁赫這人挾私誣告。

劉邦也挺了解英布的,雖然應該很高興有人把英布的把柄送到自己的手裡,可是也真的不能師出無名。

說起來,劉邦對功臣們還是很寬大的,大多數都能善始善終,只不過是對異姓王手段激烈了點。

所以,賁赫就被劉邦下了大獄。

但是,畢竟茲事體大,不能不派人查明。

於是,使者就到了淮南。

這下子,反而真的驚了英布。

英布認為事情已經洩露,於是殺了賁赫全家,扯起了叛漢的反旗。

劉邦終於可以名正言順地擒拿這位淮南王了。

問計與手下的戰將們,戰將們也根本沒拿英布當一回事。

直言:還能怎麼辦,出兵活埋了他就是了。

其實,劉邦就是要個態度而已,出兵打仗,哪有這麼隨隨便便的事。

此時,那位漢史上僅出場一次的謀臣,汝陰侯夏侯嬰的門客,原楚國令尹薛公終於轟轟烈烈出場了。

英布最終選擇「下策」,是他的個性決定的。無關乎薛公所謂的上中下三計。

汝陰侯夏侯嬰下朝之後,招來了自己的門客,薛公。

問他對英布扯反旗的看法。

薛公坦言:英布扯反旗是預料之中的事。他和韓信,彭越並稱為漢初三大將,而韓信和彭越先後被殺,英布的地位和他們兩個人相當,怎麼可能不考慮自己的前途呢?

夏侯嬰趕緊把薛公舉薦給劉邦。

薛公向劉邦進言,認為英布有上中下三策可選。

上策:

攻吳滅楚,吞齊並魯,聯合燕趙,則餚山以東,不復歸漢。

中策:

攻吳滅楚,吞韓佔魏,奪佔敖庾的糧食,卡住成皋要道,那麼勝負五五開。

下策:

攻吳,取下蔡,把金珠玉寶放到越國,英布的人則跑到長沙國遙控指揮,那麼英布必敗無疑。

很明顯,上策和中策都是謀國之舉,是要和劉邦爭天下的意思。

而下策,那就是謀身保富貴。

以劉邦對英布的了解,一聽就知道英布會選擇下策。

但是,他為了安定人心,仍然問薛公,英布會做哪一種選擇。

薛公很明確地告訴劉邦,英布一定會選擇下策?

劉邦很配合地問為啥?

薛公說:英布本來就是個罪囚出身,當了九江王就已經很滿足了。他的志向就是保住自己的富貴,從來不以天下百姓的安危為己任。怎麼會有爭天下的想法呢?所以,他一定會選擇下策!

這話,太對劉邦的心思了。

立刻封賜薛公為千戶侯,擺脫了門客的身份。

接著就封年僅三歲的皇子劉長為淮南王,

這就表明了劉邦的決心,斷了英布的生路。

劉邦這邊都下決心要誅除英布了,而英布還幻想劉邦體弱多病,定然不願意親徵呢。

可見英布也是非常害怕劉邦。

英布比薛公預料的動作還要小。

僅僅是向東趕走了荊王劉賈,向西擊潰了楚國的一路大軍。

再向西,迎頭就在蘄縣撞上了親徵的劉邦。

要說英布的軍隊也確實能徵善戰,直接逼得劉邦在庸城堅守不出。

可惜,英布又出了一個昏招。

劉邦在城上問他為什麼要扯反旗,

英布竟然大大咧咧地說:因為我要當這個皇帝啊!

只追求自身富貴的英布,成就不了大的事業,必將走向敗亡的道路。

英布這一句話,人心盡失!

很快就被劉邦打得剩了一百多人逃到了江南。

而且,果然英布就被長沙王吳回(吳芮的孫子)所騙,跑到了長沙王的地盤。

跟著吳回一起跑到了鄱陽。

吳回是不會承擔殺姑父這樣的罵名的。

英布最後死於鄱陽的老百姓之手。

英布之所以選擇下策,其實薛公已經說得很明白了。

他作為淮南王,作為秦漢交接之際的名將,卻只追求自身的富貴,不以天下百姓疾苦為己任,一定會選擇對自己最有利的所謂下策,當然,也必將導致他的敗亡。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瓦要問答網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evawelsh.com/archives/4051

作者: 瓦要問答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