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問答集合

德軍180萬人拿不下110萬蘇軍守的莫斯科,而蘇軍卻全殲百萬柏林德軍,誰戰鬥力比較強?

薩沙說: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這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 我們先看看莫斯科會戰。 莫斯科會戰中,蘇軍總兵力並不…

薩沙說: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這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

我們先看看莫斯科會戰。

莫斯科會戰中,蘇軍總兵力並不是110萬,而只是剛開始的時候為125萬。

在當時的情況下,125萬蘇軍確實難以抵擋180萬蘇軍。

所以,在初期的維亞濟馬及布良斯克口袋中,蘇軍又被重創,僅僅被俘的就有50萬人,傷亡慘重。

然而,蘇軍迅速調整了戰略,採用了縱深防禦,層層防禦的戰略。

德軍中央集團軍群大勝以後,再向前推進就是蘇軍強大的莫斯科縱深防線,縱深高達300多公裡。

蘇聯為了修建這條方向,徵召了大量普通老百姓,包括婦女和老人,花費了巨大的精力進行修建。

因為蘇軍發現德軍即便厲害,但在強攻蘇聯固定陣地時,也會付出很大的代價。

而德軍在攻打莫斯科縱深陣地時,由於對方防禦過於嚴密,加上沒有什麼活動空間,無法執行裝甲部隊兩翼合圍的殲滅戰術。

雙方開始一個緩慢強攻,一個就地死守。

然而德軍卻有兩個巨大的問題。

第一,德軍表面上雖有180萬,其中幾十萬人是僕從國軍隊,戰鬥力有限。

而德軍由於一連串的作戰,中央集團軍群已經用光了預備隊,現在兵力打一個少一個。

而蘇軍則還有大量的援軍,從東部源源不斷地趕到。

本來蘇軍只有125萬,但到莫斯科戰役結束時,已經猛增到270萬,德軍則銳減到100萬,雙方兵力存在兩倍多的差距。

而且,蘇軍援軍還在不斷趕來,似乎用之不竭。在最後的反攻階段,駐守西伯利亞的蘇軍仍然有30萬趕來增援,德軍則沒有一兵一卒可以增援。

第二,惡劣天氣的影響。

德軍開始進攻沒多久,莫斯科附近就開始有大雪和大雨天氣。

公路變成了泥沼或者不規則的積雪凍土,野外氣溫降到零下20度以下。

而德軍並沒有在如此低溫環境下作戰經驗,頓時出現大量凍傷凍死,武器裝備因天氣出現大量損失,更重要的是補給線幾乎癱瘓,一些德軍士兵經常幾天吃不上熱飯。

德軍計算,惡劣天氣造成的損失,同和蘇軍激戰的戰鬥損失差不多。

雖然德軍開始就預料到這種情況,卻沒有想到會如此嚴重。

在10月,德軍就已經精疲力盡,只有33%的摩託車仍然可被正常使用,步兵師只有33%或50%的兵力,嚴重的後勤補給問題妨礙運送保暖衣服及其它冬季裝備到前線。

雖然德軍一度攻打到莫斯科近郊,卻僅此而已了。

到12月初,德軍被迫停止攻勢的時候,僅僅凍傷無法作戰的士兵,就有13萬人以上。

每上一發炮彈均需將上面的防凍劑除去,以及車輛在使用前先要熱車數個小時。

由此,德軍攻勢被迫停止。史達林卻趁機反擊,以58個師的預備隊為反攻主力。

德軍措手不及,被迫向後撤退了100到200公裡,由此莫斯科戰役以德軍暫時失敗告終。

這裡需要說明的是,林彪當時在蘇聯養病,曾經參加過蘇軍高級將領會議,史達林本人也參加。

當時林彪贊成朱可夫等人的莫斯科會戰防禦策略,認為無論如何艱苦,都要利用主力部隊防禦陣地,但不能死守,需要有計劃的步步後撤,防止被德軍合圍。

同時,戰況無論如何兇險,蘇軍必須保持一支數量龐大,有反攻能力的戰略預備隊,不能用於防禦作戰。等到德軍因戰力枯竭停止進攻時,蘇軍立即反攻,才能將德軍徹底擊敗。

如果沒有這些反攻部隊,德軍已經兵臨莫斯科城下,只要經過一段時間的修整,就可以繼續攻擊,莫斯科還是很危險的。

史達林認可了林彪的說法,對他頗為讚賞,認為他是軍事天才。

至於柏林戰役,就完全不同了。

波蘭戰役的蘇軍有250萬,全部是野戰軍主力部隊。

相反,德軍雖有100萬,但至少三分之一是胡亂拼湊起來的部隊。

這些部隊多是德國防空部隊(高炮部隊),後勤人員,甚至希勒特青年團和超齡老兵臨時徵召入伍。一些士兵還不到17歲,一些則已經超過45歲,完全是烏合之眾,不堪一擊。

雙方武器裝備也差距巨大,蘇軍有6000多輛坦克自行火炮,德軍僅有1000多輛。

更重要的是,柏林戰役的德軍沒有補給,武器彈藥只能堅持15天左右,甚至連糧食供應也斷絕,只能有限提供給軍人,無法管老百姓的死活,因為沒有糧食。

所以,蘇軍其實兵力和火力都有四五倍的優勢,此戰是志在必得。

而德軍在這種情況下,仍然堅持了20天之久,造成蘇軍高達30多萬的傷亡。

柏林的激戰中,很多德軍死守每一個陣地,直到全部被打死。

翻開歷史書說:

我首先來堅定地表明自己的觀點:二戰期間,德國人的戰鬥力那一定是強於蘇軍的,直到最後一刻也就是柏林攻堅戰的時候,德軍依然給蘇軍造成了巨大的傷亡。

二戰期間的蘇、德戰爭,應該算是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戰況最慘烈、傷亡人數最多的戰爭——沒有之一。這場戰爭中蘇軍直接死亡916萬人、受傷1520萬人,總計傷亡2400萬人以上;德軍在整個二戰中死亡500萬人、蘇、德戰場就死了430萬。

反觀太平洋戰爭那就簡直是:「小兒科」的狀態了,美、日雙方一共才死了100多萬人。

1939年9月1日,德軍集中強大的兵力,對波蘭發動了突然襲擊。這也是二戰中德國人最經典的戰略——閃電戰。

波蘭人雖然經過了激烈的抵抗,可是最終還是被德國人佔領,由此拉開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宏大的序幕。

1940年開始,德國人把閃電戰發揮到了極致,4月9日攻擊丹麥和挪威,

5月10日迅速完成對丹麥、挪威、盧森堡、荷蘭、比利時等國的佔領。

同時,德軍繞過法軍重兵設防的馬其諾防線,侵入法國境內。法國在二戰中表現特別的差,德國人只用了幾十天的進攻,法國人就徹底投降了——1940年6月22日,法國宣布投降。

此時整個歐洲大陸上也就剩下兩個軍事大國沒有被德國人搞定了:英國和蘇聯。

不過當時的英國人已經基本困守在英倫三島上面了,德國人隨後發起了「海獅計劃」對英國人開啟了戰略轟炸與潛艇戰。英國人當時用一句話形容叫做:自身難保下的頑強抵抗。

不過由於德國人最強大的是陸軍,所以一時半會兒還不能徹底地攻下英國本土。

按照希特勒的設想是:既然英國暫時已經不具備任何威脅了,而且當時確實也沒有短時間完全拿下英國的希望。德國人開啟了自己的另外一項宏大計劃——徹底地擺平蘇聯。蘇聯被打敗以後,英國人就會陷入完全的孤立狀態——從而不戰而降。

蘇、德戰爭一開始的時候,蘇聯人完全是處於被吊打的狀態的

1941年6月22日,這一天,希特勒出動了550萬大軍、4900架飛機、3700輛坦克、47000門大炮、190艘軍艦,從三個方向以「閃擊戰」的方式對蘇聯發動了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突然襲擊——蘇、德戰爭全面爆發。

開戰以前的蘇聯或者說德國人進攻之前,蘇聯人犯了兩個無比重大的錯誤:

第一個錯誤,蘇聯內部在大戰爆發前,自己先打了一場內部慘烈的戰爭——大清洗運動。這場運動幾乎將蘇聯的優秀將領洗劫一空,蘇軍的戰鬥力無疑受到了毀滅性的打擊。

第二個錯誤,蘇聯人直到德國人發起全面進攻的前一天,還始終堅持:德國人不會進攻蘇聯、德國人的目標還是英國。他們當時還真的以為德國人會遵守《蘇德互不侵犯條約》了。

當時有句笑話是這麼說的:當時全蘇聯人都知道德國人要打來了,可惜有一個人不相信——史達林不相信,結果就是蘇聯就按兵不動了。看來蘇聯也就是史達林、史達林也就代表蘇聯了。

蘇、德戰爭一開始的時候,戰場形勢幾乎是一邊倒的狀態,蘇聯人幾乎是被德軍完全「吊打」的局面。

蘇、德戰爭開始的第一天:蘇軍就損失了1200架飛機,其中800架還未起飛就被炸毀、幾十萬蘇軍被無情地殲滅了。

蘇軍幾乎在所有的戰場上都是全面潰退的:

西北戰場,蘇聯24個師被徹底擊潰,20個師損失60%的人員和裝備,德軍很快進抵列寧格勒城下;

西部戰線,30個師被殲滅,70個師損失50%以上的人員。

1941年9月15日,蘇軍百萬大軍被德國人徹底包圍在基輔地區了。蘇軍只堅持了十天的戰鬥就全線潰退,66萬餘人被殲滅、其中還包含了6萬以上的軍官。此戰被希特勒稱為:「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殲滅戰」。

蘇、德戰爭開戰的頭四個月裡,蘇聯損失兵力在300萬人以上,武器裝備的損失更是不計其數。坦 克、自行火炮、各種火炮、作戰飛機加起來有十萬個單位被德國人徹底摧毀。

整個蘇、德戰爭發展到這個時候,大家實話實說——誰的戰鬥力更加強大一點呢?毫無疑問的是:德國人的戰鬥力那幾乎是全面碾壓蘇軍的,德國人只用了三個多月的時間就打到了莫斯科城下了。

莫斯科包圍戰之中到底發生了什麼才導致:德國人沒有徹底拿下蘇聯的首都呢?

首先來看一下雙方的交戰兵力:

德國方面:投入的兵力有74個師左右,180萬人,1700輛坦克,1390架飛機,一萬四千多門大炮和迫擊炮。

蘇軍方面:總共有95個師,120萬人,1000輛坦克,700架飛機,8000門大炮和迫擊炮。

毫無疑問的是:這場莫斯科保衛戰關係到了整個蘇、德戰爭最後鹿死誰手的問題了,於是雙方幾乎把所有的主力部隊都投入到了這場戰役中來了。

不過蘇聯人除了投入正規軍以外,還將整個莫斯科的市民和所有能勞動的人全部動員了起來。

從1941年9月30日開始的莫斯科保衛戰。一開始的時候德軍依然是勢頭很猛,到11月7日的時候,德國人已經完全佔領了莫斯科外圍的蘇聯陣地,幾十萬蘇軍又被無情的殲滅了,例如:德軍在維亞濟馬—布良斯克戰役中俘虜蘇軍58萬人。

戰役打到1941年11月7日的時候,德國人已經完全佔領了莫斯科外圍的蘇聯陣地,幾十萬蘇軍又被無情地殲滅了。

最前線的德軍此時距離莫斯科城區僅僅只有20公裡左右的距離了,眼看著莫斯科將被德國人徹底地攻下了。

不過最後的這二十公裡的距離成為了德國人永遠的噩夢,莫斯科也成為了希特勒的又一次滑鐵盧之戰。

我們一起來分析一下:蘇軍為什麼能守住莫斯科呢?到底是德軍的戰鬥力有問題,還是什麼別的原因呢?蘇聯人之所以能夠守住莫斯科,無非以下幾個原因:

原因一:蘇聯雖大可是已經無路可退了,莫斯科不守住的話——蘇聯也許真的就亡國了

前面分析過了,在蘇、德戰爭開打的前三個月裡面,蘇聯人幾乎是被德國人吊打的狀態。當時流行一句話叫做:開戰僅僅三個月之後,蘇聯已經沒有老兵了。因為幾乎所有的老兵都被德國人消滅了。

此時的蘇聯已經幾乎無路可退了,再往後退一步的話,整個蘇聯也許真的就不復存在了。在這樣一種絕地求生的狀態下,蘇聯的所有人都爆發出了巨大的戰爭決心和勇氣。

整個莫斯科的市民全部被發動起來了,無論男女、管他老幼。他們在3天之內,組織了12萬人的預備隊、160多個戰鬥小組,另外還發動了60萬人來修築莫斯科外圍的工事,其中四分之三以上的是婦女和兒童。

到了10月末的時候,僅婦女兒童就構築了700公裡反坦克塹壕,修築了3800餘個臨時和固定火力點……此戰之中,大量的蘇聯婦女們也毅然決然地拿起本不屬於自己的槍、炮,走向了戰場。

此時的莫斯科已經成為了一個決戰的戰場,德國人將要面對的是整個蘇聯的同仇敵愾。這樣的狀況之下,也就不僅僅是德軍戰鬥力的問題了,而是180萬德軍要面對整個蘇聯的防守。

原因二:德國人錯失了攻下莫斯科的良機,蘇聯最強大的武器到來了——酷寒

按照戰前德國人的計劃是:開戰三個月之內就拿下莫斯科,然後迫使蘇聯投降的。可當時希特勒犯下了一個巨大的戰略錯誤:其實德軍在8月份的時候已經快要包圍莫斯科了,結果希特勒又分兵去發起了基輔之戰。

雖然基輔之戰消滅了蘇軍66萬人以上,被稱為「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殲滅戰」,可是也徹底地失去了攻佔莫斯科的最佳時機。

當德國人再一次進攻莫斯科的時候,發現了一個無比巨大的問題:蘇聯漫長而酷寒的冬季到來了。德軍全面攻打莫斯科的時間是1941年11月7日,此時正當蘇聯一年之中最嚴寒的時刻到來了。

此時的德軍冬裝補給不足,戰士死傷、凍傷慘重,並且兵器和裝甲戰車的防凍措施沒有做好,裝備自然大量損失。一時間整個德軍都處在一片哀鴻之中了。

不得不說是:蘇聯的酷寒的天氣那是幫了蘇軍大忙的,希特勒也不得不變成:第二個拿破崙了。

原因三:德軍的後勤補給線出現了問題

蘇聯人在前期雖然抵擋不住德國人的瘋狂進攻、領土也是被大量的、無情的佔領。可是蘇聯人卻採取了這兩招:

一是,蘇聯人實行了「堅壁清野」的戰術。說白了就是:把所有能用的、能吃的、能喝的東西全部破壞掉。德國人佔領的地方往往是一無所有,除了難民以外啥也沒有,這樣德軍的後勤補給就是個無解的難題。

二是,蘇聯人開始大量的轉移物資和裝備。在莫斯科保衛戰之前,蘇聯人就開始了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物資轉移行動。例如:當時轉移的設備、物資超過100萬節車皮。

我覺得蘇聯在遭到德軍瘋狂打擊之下,還是保存了一定的實力的,這也為後來的堅守和反擊提供了一定的物資保障。

原因四:蘇聯人的外援到了

早在德國人閃電進攻波蘭的時候,美國人就切斷了一切與德國的貿易往來了。當德國人在攻打英法之時,美國人就開始全面的制裁和封鎖德國人了。

很多人肯定知道一個事實那就是:美國人通過《租借法案》在二戰中大量地援助了蘇聯,甚至到後期的時候,美國人援助蘇聯的物資都超過了他們自己家生產的總量了。

但是很多人也許並不知道一個事實,那就是:早在1941年9月份的時候,美國人就開始援助蘇聯了。1941年9月29日,也就是莫斯科戰役全面開打之前。美、英、蘇,四個國家在莫斯科舉行了會議,籤訂了援助協議。

協議規定:從1941年10月開始,美、英兩個國家,必須每一個單獨援助蘇聯400架飛機、500輛坦克,還有其他的戰爭資源、武器裝備。

這樣一來也就是說:蘇聯人在莫斯科會戰最慘烈的時刻,還是接受到了美國人的大量援助的。

另外蘇聯人在兵力上也得到了極大的補充。莫斯科會戰全面爆發以前,蘇聯人得到了一個極其重要的情報:遠東地區的日本無意進攻蘇聯,從而不會和德國人來進行左右夾擊。

這個情報對於蘇聯來說無疑是救命的情報了,因為當時蘇聯在遠東駐紮了幾十萬裝備最精良的遠東軍。這些人的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防住日本、防止日本和德國一起夾擊蘇聯。

當時蘇聯一共從遠東地區回撤了:25個步兵師和9個裝甲旅的精銳之師,外加上500架以上的戰機。這些精銳部隊回到莫斯科以後,成為了蘇聯最後反擊德軍的主力軍和生力軍。

如果總結一下,德國人之所以沒有徹底地拿下莫斯科,其實並不一定是戰鬥力不行而已。核心原因是:蘇聯的戰鬥力確實也不錯,沒辦法真的無路可退了;蘇聯獲得了強大的外援,除了武器裝備和生力軍以外,蘇聯人還得到了上天的眷顧——酷寒的天氣。

說句良心話:柏林攻堅戰中,蘇軍的表現並不是很好

柏林戰役發生的時間已經是1945年4月底的時候,此時的德軍已經大勢已去了。當時德國人已經在歐洲戰場處於全面失敗的地位了,美、英兩國也已經開始徹底的反擊了。當時的德軍是兩面作戰,兩面都已經潰敗了。

當時德軍防守柏林的兵力在100萬左右,其中火炮和迫擊炮10400門、坦克和強擊火炮1500餘輛、作戰飛機3300架;

蘇聯人當時的兵力和裝備已經遠遠的在德軍之上了,蘇軍一共出動了250萬人、火炮4.2萬門、 坦克和自行火炮6250餘 輛、作戰飛機7500架。

這樣看來的話,蘇軍當時無論是兵力上還是武器裝備上都是完全碾壓德軍的。這其實還不算最大的問題,最核心的問題是:德國人的士氣已經幾乎沒有了,因為他們已經到了強弩之末了。

可是擁有絕對優勢兵力、絕對優勢的武器裝備的蘇軍,在柏林戰役中仍然有35萬人直接死亡。

反觀德國人這邊來看的話,由於實在是彈盡糧絕、無以為戰了,外加上希特勒已經自殺身亡了。於是乎,德軍大部分選擇了投降。

總之我個人認為:蘇軍最後時刻進攻柏林,此時的德軍已經是強弩之末的狀態了。無論是兵力、還是武器裝備以及作戰決心都不行了,這也許並不能體現蘇軍到底有多強大。

如果我們回看整個蘇、德戰爭的話,會發現一個問題:幾乎蘇軍的傷亡總是遠遠大於德軍的(如上圖統計)

最後我想說,二戰期間德軍的戰鬥力、戰爭意志力那是遠遠的大於蘇軍的。大家永遠不要忘了一件事情:蘇軍不是一個人在戰鬥,背後還有美利堅的強大後援;德國人從開戰一直到最後,那是真的是憑一己之力在單挑「整個世界」的。

袁載譽聊明朝歷史說:

德軍用180萬人,都未能拿下莫斯科,蘇軍卻為何能「推平」柏林?

袁載譽/文

1941年10月出於拿下莫斯科,進而迫使蘇聯徹底投降的考慮,約由百萬大軍組建的德國中央集團軍群,執行了著名的「颱風行動」。

按照德國參謀總部的構想,德軍這次進攻依舊是「閃電戰」的老把式,德軍將利用自身在機械化部隊上的實戰經驗,進行強有力的快速突擊,將以陣地戰方式迎戰的蘇聯大軍分割包圍。

待到德國大軍在莫斯科城外,用坦克發動機「轟轟」的轟鳴聲,強行從蘇軍主力防線上撕開一個口子,然後迂迴包抄,進而全殲守軍之後。

德國士兵將身穿禮服、胸配勳章,在蘇聯的國家象徵紅場,舉行盛大的慶祝遊行,且為了防止到時慶祝用的勳章不夠發,德國後勤部在莫斯科戰役進行之時,趕工了大量「十字勳章」。

然而從歷史的結果來看,德國人是真的想多了,雖然德國大軍壓過蘇德在波蘭的勢力分割線之時,可謂是勢如破竹。但是在蘇聯人民的眾志成城之下,莫斯科並沒有淪陷。

反而因為靠著莫斯科這座城池的吸引,蘇聯這邊打起了迂迴包抄。大量蘇聯增援不是衝進莫斯科協防,而是在德國駐紮的外圍進行駐軍,對德軍形成一個反包圍的態勢。

12月初蘇軍依靠著從東方地區運來的補給,向德軍發起了猛烈的反攻,而此時為了拿下莫斯科,德軍已經在莫斯科周邊集結了約180萬的大軍。但因大雪封路,後勤完全跟不上,這群數量龐大的德軍,在饑寒交迫中連連敗退。

面對如此的失敗,納粹名將古德裡安在他的日記中寫道:「對莫斯科的攻勢失敗了,我們低估了敵人的優點,包括他的面積及天氣……。「

也正是因為在莫斯科城下,蘇軍第一次徹底的擊退了德國,蘇軍軍心裡原本對德軍的恐懼一掃而空,當時間轉到1944年之時,蘇聯以十次史達林突擊為攻勢,將軍隊推進到了柏林城。

為了能夠完美的打贏戰爭,蘇軍在1945年4月進攻柏林之前,集結了約250萬名蘇聯士兵。在天上飛機轟炸,地上坦克虎嘯的加持之下,這些士兵一個個不怕死的往柏林衝。

而此時的德國也沒有完全放棄,宣傳部門是一個勁的強調,已集結約100萬部隊布防柏林城,在蘇聯人的攻擊之下,柏林將如同前幾年的莫斯科、史達林格勒等城,成為拖垮進攻方的天然壁壘。

但遺憾的是,德國宣傳的美夢並沒有實現,4月30日下午3時30分,希特勒夫婦自殺。4月30日21時50分,蘇軍將勝利旗插上柏林國會大廈圓頂。

事後由於同樣是守首都,柏林城德國人沒有守住,蘇聯人卻守住了,很多軍迷為此一個勁的問道「為什麼?」對此小袁認為,強弩之末跟眾志成城比結果顯而易見。

蘇聯人守首都之時,因是本土作戰,老百姓都被最大限度調動了起來,同時工業基礎轉移順利,美國也承諾支援物資,又讓老百姓有了打贏戰爭的信心,所以守莫斯科的蘇軍,精神面貌是眾志成城。

而德國則相反,在英美蘇三國的夾擊之下,德國失去了幾乎所有工業基礎,整個本土滿地瘡痍,老百姓是看不到一絲抵抗下去的信心,因而守柏林的德軍雖是本土作戰,但在毫無希望的前景下,滿滿的強弩之末姿態。

大將軍威武K說:

毫無疑問,蘇軍更牛。原因很簡單,一直充滿仇恨的軍隊和一支充滿貪婪的軍隊相比,前者的戰鬥力顯然更強,更重要的是後者還是處在末日來臨的前夜。

需要說明的是,無論是莫斯科戰役還是柏林戰役,蘇軍都是上下齊心協力、同仇敵愾,軍民齊動員,而德軍只是單純的依靠軍隊作戰,戰鬥力自然十分有限。

莫斯科戰役一開始,180萬德軍在1700輛坦克、1300架飛機和1萬門火炮的掩護下可謂氣吞萬裡如虎,而蘇軍自開戰以來屢遭慘敗,驚魂未定,雖然有100多萬大軍布防在莫斯科以西,卻仍然難以招架德軍的攻勢。但是蘇聯因為進行的是反侵略的正義戰爭,廣大的蘇聯人民面對法西斯德軍的燒殺搶掠,激起了無限的憤慨。積極響應國家的號召,與軍隊一道加入衛國戰爭的洪流。

在莫斯科戰役中,蘇聯老百姓得到徹底的動員,他們自發的進行堅壁清野、修築防禦工事、生產武器彈藥、配合蘇軍作戰。據不完全統計,在莫斯科以東構築防禦陣地的蘇聯平民約有50萬人以上,其中婦女超過2/3。為了支援前線,蘇聯人民幾乎貢獻了一切,正如在維亞濟馬一位蘇聯老人對時任蘇軍第16集團軍司令羅科索夫斯基中將說的那樣,「為了勝利我們把最後一件襯衣都給了紅軍。」

反觀德軍,戰鬥力強悍數遍全球也無對手,但是人再多、炮再猛沒有給養也不行。幾百萬大軍的給養通過數千公裡轉運,困難程度可想而知。

因此,莫斯科戰役所體現出來的場景就是,蘇軍因為遭遇圍殲戰,從一開始的強大變弱,隨著戰爭動員的深入,全國的力量迅速向莫斯科方向聚焦,因此越靠近莫斯科越強。

德軍一開始很強大,隨著部隊的快速推進,後勤跟不上,越靠近莫斯科越弱,最後在莫斯科城下完全卡殼。

打個比方就是,蘇德兩軍一開始都是一個水池,然後蘇軍從一個水池流到另一個更深的水池,而德軍則沒有,從水池流出來後慢慢的就斷流了。

柏林戰役的德軍已經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因為燃油供應斷絕,曾經發動閃電戰的的飛機、坦克幾乎都無法開動,能徵慣戰的雄兵猛將也大部折損,隊伍中充斥著無數被戰火摧殘到妻離子散的老年人、失去雙親的少年,龜縮在殘垣斷壁間惶惶不可終日的等待著戰爭的懲罰。

而解放了東歐大片被法西斯摧殘後的國家和人民後,士氣高漲,軍需後勤基本上都不成問題。更重要的是,曾經目睹法西斯德軍暴行的蘇軍進入了德國領土,所謂仇人相見分外眼紅,戰鬥力膨脹自然不在話下。於是很多人詬病蘇軍進入德國後暴行不斷,但是需要說明的是,一個曾經目睹親人朋友被敵人殺害的人進入了敵人的家園,如何能抑制這個人不報仇雪恨的心理?

所以,柏林之戰對於德軍來說是一場還債的戰役,並且器不如人,十分心虛。對於蘇軍來說是討債的戰役,兵力兵器都佔絕對優勢,因此底氣十足,勝負也就立見高下了。

闖西蜀說:

決定戰爭勝負的不僅僅是對陣雙方的兵力,更要靠天時地利人和!

德軍進攻莫斯科時已初顯疲態,但也驕傲到了極點,驕兵必敗,「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當百萬德軍攻到莫斯科城下時,莫斯科城內不僅僅有125萬蘇軍,還有全城數百萬百姓鼎力支持!當蘇聯紅軍抵抗住德軍的第一波攻擊後,德軍的攻擊力已明顯減弱,而城內蘇軍卻是背水一戰,堅持到底就是勝利!這場經典戰役與二戰中國戰場上的長沙會戰很相似,如果不是指揮官薛嶽將軍堅毅的性格和高超的指揮藝術,長沙會戰可能堅持不到勝利!同理,莫斯科保衛戰如果不是朱可夫元帥的鐵腕指揮,很可能會功虧一簣!

二戰期間這兩場保衛戰的勝利對中蘇兩國乃至整個反法西斯的勝利都起了決定性的作用,戰爭一旦進入相持階段,戰爭資源就是決定勝負的唯一條件,日德在二戰後期資源極度匱乏,根本無力支撐漫長的戰線,收縮防守的後果就是兵心渙散,兵敗如山倒,攻克柏林也是水到渠成、勢不可擋啦!

度度狼gg說:

這些兵力數字您都是打哪弄來的?就沒有一個是準確的,咱不是德粉,但也不能如此埋汰二戰德軍的戰鬥力。其中最錯誤的認知,就是莫斯科會戰期間蘇德兩軍的兵力比,「颱風行動」發起時,包克元帥的中央集團軍群得到加強後擁兵76個師1929406人,確實要超過如題180萬的數字,但問題是,蘇軍絕不是簡單的110萬人,否則的話德國坦克完全可以在紅場開party了!

一定要清楚,德軍進攻莫斯科的「颱風行動」是分為兩個戰役階段進行的,並且其戰役實施也不是簡單地「由西向東」平推,而是企圖在維亞濟馬-莫斯科、布良斯克-莫斯科兩個方向上重創蘇軍防禦兵團,然後從南北兩側迂迴莫斯科,原因很簡單,在莫斯科以西的近郊地區,布滿了蘇聯軍民挖掘的各種壕溝和反坦克障礙,別說裝甲集群,人走過去都十分困難。

這樣也就爆發了莫斯科會戰第一階段的兩場重要戰役:「維亞濟馬-布良斯克」戰役,從1941年9月30日打到了10月23日,此時天氣還不太冷,德軍也是齊裝滿員供應充足,而朱可夫還在列寧格勒忙活,所有的條件均對德軍有利。戰役結果不出預料,德中央集團軍群徹底粉碎了蘇軍6個集團軍、重創3個集團軍,俘虜蘇軍673000餘人(這個數字存疑,現在多修正為50萬左右),總之是為大勝。

也就是說,在莫斯科會戰的第一階段,德軍就面對著蘇聯三個方面軍125萬大軍,德軍幹掉了(斃傷俘)其中的大約80萬人,但是連同突圍部隊(大約85000人)和沒有被合圍的後方部隊,蘇軍這三個方面軍仍然保留下來40多萬人馬。可是德國人也不是鐵打的,僅在「維亞濟馬-布良斯克」中的傷亡即達155000餘人,尤其是克魯格第4集團軍傷亡非常慘重。

然後就是蘇軍拼命給前線補充兵力,朱可夫要求史達林將預備隊第10集團軍、第20集團軍和第1突擊集團軍轉隸給他的西方面軍,從其他地區甚至遠東抽調的預備隊源源不斷到達莫斯科戰場,莫斯科市也緊急組織了12萬人的民兵部隊,到莫斯科會戰的第二階段時,蘇軍實有兵力已達110萬人。換句話說,算上在「維亞濟馬-布良斯克」戰役中損失的,以及臨時組織的非正規部隊,蘇軍投入莫斯科會戰的總兵力接近200萬人!

而德軍在1941年9、10、11等三個月僅陣亡即達128000人,按通常情況下三對一的傷亡比率,中央集團軍群以及配屬給它的部隊傷亡總數不低於50萬人,在得不到有效補充的情況下,莫斯科前線德軍至多還有150萬人(第4集團軍乾脆沒有參加第二階段的作戰)。根據朱可夫的回憶,德軍在接近莫斯科近郊的戰役第二階段,所擁有兵力優勢大約是1.4:1(朱可夫只會多說),按蘇軍110萬人計算,德軍實有兵力應該在154萬人左右,基本對得上數。

如此結論就比較清晰了,在莫斯科會戰中,德軍累計投入兵力190餘萬,其中到第二階段尚餘150餘萬;而蘇軍累計投入兵力200餘萬,其中到第二階段尚餘110萬。然後俄羅斯的冬天、漫長的補給線和糟糕的物資供應,都使前線德軍成為了強弩之末,許多步兵連只剩下40到50人,已經失去了攻擊能力,所以最後也攻不進莫斯科、甚至遭到朱可夫在12月初的反攻,都在情理之中。

而到了1945年的柏林會戰時,情況已經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蘇軍三大主力方面軍:烏克蘭第1方面軍、白俄羅斯第1、第2方面軍投入作戰的總兵力高達250萬之眾,並且擁有絕對的陸空火力優勢。而德國人能夠拼湊出來的正規部隊其實只有80多萬人,兵力對比是在3比1以上。德軍的所謂「百萬大軍」,還要包括臨時武裝起來的「人民衝鋒隊」、警察和黨衛軍補充人員,有戰鬥力的部隊真心不多。

並且蘇軍的戰役指揮水平和部隊戰鬥力也今非昔比,雙方的心氣已經逆轉,朱可夫挾大勝之勢而來,帶著6000多輛坦克、42000門大炮和7500架作戰飛機。柏林會戰發生在1945年的4、5月間,地處中歐的德國已是春暖花開,非常適合於大兵團作戰,而經過將近四年的血火廝殺,蘇軍的戰鬥能力和諸兵種配合能力已經有了質的提高,不能再用1941年的狀態來評估了。

尤其關鍵的是,蘇軍屬於穩紮穩打來到柏林城下的,從統帥部到方面軍都非常重視後期供應的問題,他們甚至有時間有條件把波蘭、東普魯士的鐵軌改成了跟蘇聯一樣的寬度,軍需列車可以從蘇聯後方一直開到奧德河。柏林會戰期間蘇軍光大口徑炮彈就運來了7147000發,基本上就是想怎麼轟就怎麼轟,火力密度跟四年前德軍在莫斯科城下完全不可同日而語。

蘇軍後勤物資的鐵路運輸達到什麼規模呢?倘若把戰役期間所有開來的火車排成一條直線的話,其長度將超過1200公裡,能塞滿從莫斯科到柏林的鐵道線。蘇德戰爭那是現代化的大兵團作戰,沒有充足的作戰物資比如糧食、彈藥、油料等等,那是無法遂行作戰的,而德國人在1941年的莫斯科,就吃了後勤供應跟不上的大虧。

總體而言,1941年的德軍,是以「相對優勢」的兵力兵器發起的莫斯科會戰,由於不適應俄羅斯的天氣以及糟糕的後勤補給,最終功敗垂成,這一時期必須承認,德軍的單元戰鬥力還是高於蘇軍的。但是在1945年的柏林,蘇軍則是以「絕對優勢」發動的報復性作戰,天氣、後勤都滿足了作戰需要,並且蘇軍的單元戰鬥力也不輸於窮途末路之德軍,所以小鬍子只能自殺拉倒。

研究軍史也不能完全以兵力數字為基準,戰爭的勝負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因素,尤其是鋼鐵和炸藥鋪天蓋地的蘇德戰場,綜合國力的升降才是最終影響戰爭走勢的決定性因素。

浙江自由人說:

沒有美國英國轟炸德國兵工廠,大概率俄國人現在學的是德語,不要把蘇聯說的有多牛逼,還不如今天的烏克蘭20222月份呢!現在烏克蘭都還沒有先進武器就打的俄羅斯寸步難行,裝備大反攻了,與其說蘇聯能打勝仗,還不如說美國的後勤搞的好,飛機大炮要多少有多少,那時候可是全力支援。

雅閣居士閒逸雅居說:

首先要將戰場環境搞清楚,將戰敗原因搞清楚,才知道失敗的原因,德寫與拿破崙一樣,輸在了戰場環境,在異地作戰,戰線過長,後勤拖了後腿,在加上致命失敗的俄羅斯的冬季,讓進攻者自身難保,以完全失去了戰鬥力,當然也就無法繼續玩下去了,為了保合只能投降了。

俄羅斯進攻柏林吋,德軍的精銳兵團以被滅亡得差不多了,守衛柏林的兵團戰力自然差了,在加上美英長達幾年對德國的轟炸,德國的軍工業和工業嚴重被破壞,後勤保障也不如戰爭初期了,在加上德軍又陷二線作戰,就不能全力的對付蘇聯,所以德軍必敗。若是德軍與蘇聯單挑,蘇聯的運氣就沒有那麼好了,到少傷亡更大,戰勝德軍的戰爭吋間命更長。

習慣思考說:

網上最可笑的就是那些美粉,每天吹牛說蘇聯是靠美國的援助打敗了德國, 美國援助什麼?蘇德戰爭爆發以後,美國一直在觀望,是蘇聯的綜合國力,科技,製造能力和戰爭能力才是蘇聯取得戰爭勝利的最大法寶。之前美國人用他們務實的商業算計,計算出從蘇德兩國的綜合國力來講,美國人認為蘇聯最後必勝,所以戰爭中期,美國是給了一定幫助,但這點幫助,對於整個蘇德戰爭的進程來講,幾乎是微乎其微的,所以,千萬別把史達林的一句客氣話當真了,因為決定勝利力量的當然是蘇聯自己,想想蘇聯為此犧牲了2000萬人,用頑強的抵抗,遲滯了德國進攻速度,在完全沒有外援的情況下,蘇聯成立了搬遷特別委員會,迅速制定和實施把軍工企業搬出德國轟炸機航程之外和德國可能佔領地區之外的計劃。到當年11月,至少有1500家蘇聯企業整體搬遷,向蘇聯東部和西伯利亞轉移,東部的大量的軍工企業搬遷到西部,重新建立工廠,這就是上個世紀發生在人類地球上最大的工業變更部署;希特勒糾集了十幾個歐洲國家的軍隊,已經橫掃了歐洲,並佔有了這些國家的人,財,物,戰爭資源,傾其全力,都沒能打垮蘇聯,蘇聯在戰爭的第一年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就取得了莫斯科保衛戰,史達林格勒保衛戰和高加索保衛戰的三次決定蘇聯命運的戰役的勝利,隨後又取得了列寧格勒保衛戰的勝利,扭轉了戰爭前期的不利,最後取得了最偉大的衛國戰爭的勝利,而此時的美國還在觀望呢,蘇聯的後期自己工業製造能力超過了德國,包括坦克,飛機,大炮的製造能力,如僅僅T34這一種型號的坦克,就生產了50,000多輛,各種作戰飛機的生產數量達到12架萬架以上,而且所有這一切都是在國內一邊戰爭,一面被轟炸,一邊生產的條件下進行的,例如僅僅為圍殲德國最精銳的中央集團軍群的庫爾斯克坦克會戰,蘇聯就出動了5400輛坦克,幾乎全部是T34坦克,靠著自己的力量打敗了德國中央集團軍群,整個蘇德戰爭,蘇聯消滅了德國80%以上的陸軍和空軍,裝甲部隊和摩託化部隊,連你們吹噓的古德裡安這樣的將軍都成了蘇軍的俘虜,僅僅柏林戰役,蘇聯出動了200多萬軍隊,消滅德國軍隊120萬,被西方吹捧的大西洋防線從挪威北部到法國南部,德國一共只有兩個裝甲師防守,因為它的裝甲部隊都被蘇聯消滅在蘇德戰場上了,德國已經沒有能力防守他的大西洋防線,不然美國人能那麼輕易的在諾曼第登陸?看看希特勒其下場如何?正如俄羅斯人所說,希特勒是被蘇聯人逼迫自殺,但不是被美國人嚇死的,當然更不是xxxx小濤養花知識上的美粉說死的……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瓦要問答網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evawelsh.com/archives/4053

作者: 瓦要問答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