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挺擔任新四軍軍長時,為何一半時間不在軍隊"?在戰爭年代,一個軍事主官一半的時間,都不在自己的軍隊中,是比較少見。而根據相關記載,新四軍軍長葉挺,就是這樣的情況。如果我們要了解這其中的原因,就要從葉挺為什麼能當上新四軍軍長說起?
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經國共雙方協商決定,將中共在南方八省的遊擊隊進行整編,改編成國民革命軍新編第四軍。新四軍雖然從表面上看是國民革命軍序列,但他和八路軍一樣,是我們共產黨領導的軍隊。那麼按理說軍長這個位置,也應該由共產黨人來擔任。但國民政府卻不同意中共提出的軍長候選人,他們希望找一個更有利於他們掌控的人,來擔任新四軍軍長,這樣就以便他們控制這支軍隊。
當然,如果由國民黨的人來擔任新四軍軍長一職,共產黨人肯定也是不會同意的。在此情況下,就只能找一個讓國共雙方都能接受的人來擔任軍長了。那麼到哪裡去找這樣一個人呢?這時有人推薦了閒賦在家十多年的北伐名將葉挺。
由於此時的葉挺既不是共產黨,也不是國民黨,而且他和國共雙方很多高級將領都有交集,本人也有出山抗日的意願。因此由他來擔任新四軍軍長,很快得到了國共雙方的認可。不過當葉挺當上了新四軍軍長後,一半的時間卻都不在軍隊中,這是什麼原因呢?
首先,新四軍早期還需要國民政府劃撥防區,提供經費以及各種物資補給等。這本是理所當然的事情,但由於新四軍是共產黨的軍隊,國民黨政府給新四軍這些東西,肯定是不太願意給的,那麼要拿到這些東西,就需要軍長葉挺親自到國民政府去崔要或協調。而這肯定要花費他很多時間,使他無法出現在自己的軍隊中。
其次,葉挺雖然是新四軍軍長,但是新四軍是共產黨領導的軍隊。大家應該都知道,在我們共產黨領導的軍隊中,重大問題,一般都是由黨集體來做決定。而葉挺這個軍長,卻不是新四軍中黨的負責人,甚至連新四軍黨委委員都不是。因此他根本無法參與新四軍的重大決策,這讓他這個軍長很是尷尬。
當葉挺的意見與新四軍黨委的意見發生衝突時,他就需要跑到重慶去找周恩來同志來解決,這也會讓他長時間無法在軍隊中。而且更要命的是,葉挺和當時新四軍的實際負責人項英共事時,並不太和諧,所以他曾經負氣辭職,離開了新四軍一段時間。後來經周恩來同志開導與協調後才重返崗位。
最後需要提一下的是,葉挺是對新中國有重大貢獻之人,他是南昌起義和廣州起義的主要領導人,是人民軍隊的創始人之一。但遺憾的是,在廣州起義失敗後,他沒有選擇繼續革命,而是選擇了退出。說實話,如果當時他繼續革命,那他就是紅軍總司令,八路軍總司令,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司令,十大元帥之首……
但歷史不容假設,而且更令人遺憾的是,在皖南事變後,葉挺將軍長被國民黨反派扣押,直到抗戰勝利後,雖經中共努力營救才重獲自由,而在他乘坐飛機返回延安時,飛機卻遭遇了事故,他也不幸遇難,享年50歲。
當時他是黨外人士,高層黨務會議不讓他參加,其次,同僚下屬的遠離,都是說項英在排斥葉挺,其實不準確,準確的是當時部隊高級幹部絕大多數都是排斥葉挺的,因為新四軍核心是革命部隊,但葉挺由於歐洲多年養成了西方的生活習慣,咖啡牛奶麵包,西裝革履馬靴,和部隊整體氛圍格格不入,導致他很難融入到部隊當中,被邊緣化了,他也就不愛待在部隊裡了
某種意義上,蔣某人搶先任命葉挺為新四軍軍長的舉動,確實給1941年的那場悲劇埋下了一個伏筆,其政治陰謀在一定程度有所得逞。最嚴重的後果,是造成新四軍自成立之初,兩名軍政主要領導就出現不和,哪怕放在現在,如果一個單位的一、二把手互相不配合,工作怎麼可能順利開展?
首先要了解,全面抗戰爆發後,南方諸省紅軍遊擊隊的改編,遠比陝北主力紅軍改編為八路軍要困難得多,一方面,江南地區蔣系的軍力和勢力佔據絕對優勢,至1937年初,各遊擊區的處境已非常困難,蔣某人自然不願意「功敗垂成」,必欲除之而後快。
另一方面,關於八路軍改編的談判,之所以能夠取得突破,是因為蔣某人迫切需要紅軍主力奔赴華北抗日前線。但是在淞滬戰場上,南京政府投入了70多萬主力部隊,重兵雲集,並不在意紅軍遊擊隊是否參戰,同時又擔心這些遊擊隊一旦取得合法地位,會在其腹心地區發展壯大。
因此到了1937年8月底,在八路軍的改編基本完成時,關於南方紅軍遊擊隊的談判卻遲遲沒有結果,軍長人選更是爭論不止。理論上說,是陳毅、項英領導了三年的浴血堅持,如果整編和改編為一支軍級部隊,當然應以這兩人為軍政主官最合適,可問題是,蔣某人根本不同意。
正是在這樣的談判僵局中,富有政治智慧的周公,暗示已經回國的葉挺將軍,通過陳誠的關係,自薦出任這支部隊的指揮官。陳誠確實把話遞上去了,蔣某人一琢磨,與其將來不得不任命一位延安方面的軍長,還不如交給已經成為「無黨派人士」的葉挺,何況又是北伐名將,我方也不好說什麼。
於是1937年9月28日,軍事委員會發出通令:「經委員長核准,任命葉挺為陸軍新編第四軍軍長」,這個消息令延安方面也很突然,畢竟之前只是一個動議,想不到這麼快得到批准,於是稍後特別邀請葉挺赴延安一行。
應該說,葉挺軍長所表現出來「堅決聽從黨的領導」的態度,延安方面還是比較滿意的,既然雙方均認可了軍長人選,則新四軍的組建總算進入快車道,1937年12月25日,新四軍軍部在漢口宣告成立。
此間葉挺被任命為中將軍長,項英任副軍長(實同政委),而陳毅僅僅出任了第一支隊司令員。稍後,根據延安的電令,軍部又組建了黨的機構「新四軍軍分會」,以項英為書記、陳毅為副書記,關於這個機構,之前曾有專文介紹。
可問題是,葉挺將軍此時不是黨員,當然無法入選「軍分會」;而我們的大原則又是「黨指揮槍」,也就是新四軍的重大決策和行動,必須要由軍分會來決定,偏偏負責軍事指揮的葉挺軍長,又不是軍分會成員,這就比較尷尬了。
還有一個問題,那就是項英自恃資歷深厚(也確實深厚),雖然在抗戰爆發後到過延安,並且增選為政治局委員,但是對延安的指示執行得並不堅決,且在工作中不太注意團結葉挺將軍,矛盾就逐漸激化了:葉挺認為項英不尊重他,很難順利履職。
還有另外一些原因,首先是項英對公開宣布離開黨組織的葉挺不那麼信任,而葉挺的一些做派也讓他反感,比如黃呢軍裝筆挺,還帶有專門的廚師等等,這都與艱苦樸素的紅軍作風格格不入。
這樣的反感和不信任,在工作中難免流露出來,甚至在研究新四軍的作戰事宜時,項英也召開軍分會的會議進行研究,乾脆不跟葉挺打招呼,這就有些過分了:軍長指揮作戰,居然不能參加作戰會議,哪怕是列席也是應該的嘛。
葉挺將軍性格素來剛烈,當年宣布離開組織也與此種性格有關,而項英的種種排斥,他感覺實在難以忍受,結果就有了第一次離隊,時間是新四軍成立半年之後,也就是1938年6月間。
第一次離隊
葉挺本來是去武漢索要新四軍的軍費,同時也鬧了情緒,他在跟周公會面時就表示:「我在那裡幹不下去了」!周公大為驚訝,請他詳細說明。
於是葉挺介紹了他在新四軍軍部的實際情況,自然大訴其苦,同時要求成立一個軍政共同議事的「新四軍委員會」,以便他能參與軍事決策,否則的話實在難以為繼。
周公和在場的葉帥聽完情況介紹,非常理解葉挺的困境,當即表示:「我們馬上和延安聯繫,解決這個問題」。兩天以後,延安復電批准:同意組織新四軍委員會,項為主任,葉為副之。
葉挺得到了中央的支持,於是很高興地回到了雲嶺軍部,這次離隊時間並不長,前後不到半個月時間,然而回去以後面對的事實,卻讓他大失所望。
第二次離隊
前面介紹過了,項英由於自身原因,並不太堅決和完全地貫徹延安的指示精神,儘管遵令成立了「新四軍委員會」,可他畢竟是主任,又是東南局書記、新四軍軍分會書記,在工作中對葉挺的態度並沒有什麼大的改變,還是將其排斥在決策圈之外。
葉挺自尊心嚴重受挫,一氣之下發電給武漢,請求辭去軍長職務,周公復電挽留,並且說明不久會親赴皖南協調,請他耐心等待。
然而葉挺去意已決,於1938年9月撩挑子回了廣東老家,當時主粵的餘漢謀,正是葉挺的粵軍老友加保定校友,遂邀請葉挺出任「東江遊擊司令」。
葉挺認為反正都是拉隊伍打鬼子,沒有請示延安就接受了邀請,這就讓我方非常被動了,也給了重慶當局以口實,道理不說大家也懂。
周公心急如焚,迭電說明利害關係,如此四個多月之後,葉挺才離開廣東回到重慶,再與周公一番長談後,總算在1939年2月底回到新四軍軍部,這次離隊的時間前後大約五個多月。
隨後周公以「軍事委員會政治部副部長」的身份,對江南抗日戰場進行了巡視,其中雲嶺成為重要一站,中心工作就是研究新四軍的發展方向,以及解決葉、項之間的矛盾問題,在周公的耐心說服下,項英給葉挺當面作了一個自我批評,而葉挺將軍也表示了諒解。
應該說,這次事件以後,葉、項之間的關係融洽了一些,然而時間不長,葉挺過江主持組建「新四軍江北指揮部」,1939年6月間因擅殺不執行命令的四支隊高司令員,遭到延安方面的嚴電批評,加之第三戰區不斷搞摩擦限制我軍發展,內憂外困下,葉挺於9月間再次提出辭職。
第三次離隊
此時周公正在蘇聯,一時無法親自處理此事,因此葉挺在重慶、澳門等地一呆就是大半年,直到1940年夏天周公回國後,葉挺才接受勸告於8月間返回雲嶺軍部,算起來這次出走的時間,長達十個多月,並且距離事變爆發僅有四個月左右了。
客觀來說,葉挺將軍在新四軍軍長任內,多次提出辭職並兩次長時間離隊出走,固然有葉、項關係不睦的因素,其實也有個人性格方面的缺點,比如處事不夠冷靜,遇到困難犯態度等等,這也是事實。
從1937年12月底軍部成立,到1941年初遭到無理扣押,在長達三年多的時間裡,葉挺將軍前後五次提出辭職,其中三次是跟我方提出,二次是跟蔣某人提出,原因自然是重慶當局總是剋扣軍費糧秣等等。
而葉挺軍長的離隊時間累加起來,竟然多達十六個月,確實佔到了將近一半,其中真正負氣離隊的時間,大約十四個月,其他時間則是到武漢、到重慶等地,跟軍事委員會乃至和蔣某人進行交涉。
但是不管怎麼說,這樣的做法,還是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新四軍的工作,也間接造成後來軍部北移時,出現了嚴重的爭論和矛盾,一名軍事主官長期不在軍中,廣大幹部戰士肯定是有意見的,軍事權威難免受損。
葉挺這個軍長實際上是國共博弈的結果,新四軍隸屬於國軍的戰鬥序列,軍長這個職位跟微妙,需要國共兩方都能接受,葉挺是北伐名將當時也是黨員,後來因為不公正待遇脫黨,與國民黨高層的關係也不錯,所以他是軍長最合適的人選。但是他只是名義上的軍長,最主要的作用是協調各方關係,至於軍事指揮都是項英說了算,項英在開有些會議的時候根本不叫葉挺,葉挺待在軍中作用也不大。
葉挺,名譽上是一軍之長,可實際上,有很多事情他說了不算。
新四軍背後的實際操作人,是政委項英(也是中共早期重要人物)。
兩個人在很多事情上意見不同一,很難達成一致意見。
葉挺將軍很多做法都明顯帶有舊軍隊的做派,項英對他很反感,但葉挺軍事上還是很有兩下子,軍事指揮方面項英比葉挺差多了。
兩個人在一起,是「針尖對麥芒」,誰也不服誰。最後無實權的葉挺將軍,只好出去溜達散心了……
首先新四軍是共產黨領導的軍隊,新四軍重大戰略決策是由黨委會研究,由第一責任人東南分局書記,新四軍副軍長兼政委項英拍板的,而葉挺作為黨外人士,能成為新四軍軍長,其實是兩黨妥協的結果,他在軍中形同掛名,連黨委會都不能參加,視同不能參加重大決策,所以葉挺經常離開部隊落得一身輕也就不足為奇!
從資歷上來說,葉挺將軍可是我軍實打實的第一任總司令啦,南昌起義他就是總指揮,總司令了。但後來由於其他原因,導致他脫離了共產黨,所以在建立新四軍時,國共雙方都可以接受的軍長不二人選就只能是他啦,可是我軍歷來都是黨指揮槍,這就搞得葉挺將軍比較尷尬了,當軍事工作和黨的工作有衝突時,他又不能真正當家作主了,這也是皖南事變的一個主要原因吧?其次新四軍時候的軍事裝備,給養等國民黨提供的也只有他可以去提到的。這就是現狀,所以葉挺將軍一半時間在國共雙方的路上來回奔波了,待在新四軍的時間也只有另一半呢
客觀來講,葉挺是國民黨空降的軍長,新四軍實際指揮權在副軍長兼政委項英手裡。葉軍長是科班出身,還打過北伐戰爭領導過南昌起義,性格也比較硬氣。讓他擔任沒有實權的軍長,他肯定比較難以磨合,所以經常不在軍隊也很好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