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的「百家爭鳴」,是在春秋戰國時期中,知識分子們不同的學術流派,爭芳鬥豔的局面,是中國文化史上,最光輝燦爛的時期。雖然如此,任何事物,都有其正反兩個方面存在。它的對與錯,這是後話。
百家爭鳴都有哪些學派?
百家爭鳴,實際上就10家。
第一家是儒家;
儒家的核心思想是,是仁,義,禮,智,信,忠,孝,悌。儒家主張,德治仁政平天下。
道家;
道家以「道」為理論基礎,說明宇宙萬物的本質,本源的構成和變化。他主張道法自然,順其自然。
墨家;
墨家主張「兼相愛,交相利」作為學說基礎。
法家;
法家主張以法治國,「不別親疏,不殊貴賤,一斷一法」,故稱法家。
名家;
因從事論辯名,實「實事,實在」為主要學說。被後人稱為名家。
陰陽家;
陰陽家,因提倡陰陽五行學說,
並用它解釋社會,人事而得名。
縱橫家;
縱橫家,以「縱橫捭闔之策」遊說諸侯,從事政治,外交活動的謀士。
雜家;
雜家是戰國時期的綜合學派,因「儒墨合名法」,於百家之道無不貫綜而得名。
農家,
因注重農業生產而得名。他們認為農業是衣食之本,應放一切工作的首位。
小說家
小說家,從《漢書,藝文志》記載,「小說家者流,街談巷語,道聽途說者所造也」。
通過以上貨比三家,咱們就知道了,為什麼漢武帝獨尊儒術了。獨尊儒術的目的,是為了安定天下,它有助於治國安邦,它便於皇帝的統治。適合家庭和睦,尊老愛幼,為人處世,精忠報國。
百家爭鳴到底有沒有錯?
在我看來它設有錯兒,它只是各個學派認知不同,觀點不同而已。如果沒有百家爭鳴,我們的文化更單一,更不繁榮。
百家爭鳴,這只是中國文化一部分,也是去除糟粕,匯聚精華的基礎,為以後的文化繁榮,提供了有意義的價值。
我們中國的文化,最興盛時期是唐,宋,清(乾隆)時期。是他們將中國文化,不斷改革發展,匯總在一起,編篡成書,形成了中國的儒釋道文化。
百家爭鳴後面不是還有一句百花爭放嗎?百花爭放,爭奇鬥豔,奼紫嫣紅才是春。很明顯百花爭放是好的,符合大眾不同層次不同方面的欣賞需求。
同樣百家爭鳴也很類似,誰能肯定自己的一切是對的,而全盤否定別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是董仲舒於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提出,在漢武帝時開始推行,正好可以滿足當時的需要。
答:我認為百家爭鳴是對的,為什麼?
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推陳出新,是毛主席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講的一句話,他老人家拿這句話,來比喻文藝要多樣化發展,不能只局限於一種形式。
比如說,唱京戲的演員角色,要允許有多種流派創新唱法,不能只允許一種流派霸佔戲曲舞臺。
再比如說,國家除了要有主打國粹京戲之外,各個地方政府,還要發展好自己的地方戲曲品種。
比如說,山東呂劇,安徽黃梅戲等等,這就叫做文藝百花齊放。
俗話說得好,話不說不清,理不辯不明,當文藝百花齊放,百家開始爭鳴,爭奪天下藝術高低的時候,人民就有了對各種文藝作品,喜歡與不喜歡的選擇權了,因此,這個時期人民就會把,喜歡的文學藝術,繼續發揚光大,不喜歡的文學藝術淘汰掉。
比如說,以前老一輩人都喜歡看老京戲,但是,新生一代年輕人,就不喜歡看老京戲,所以,後來我們就在老京戲的基礎上,推陳出新,發展起來了革命現代京劇樣板戲,才深受到了年輕人的熱烈歡迎。
(2023年4月23日)
應該是「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吧,只講百家爭鳴不成立。
「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是指文學藝術創作,因為文藝創作多是個性化的創作,其作品帶有個人的傾向性。所謂個人傾向性涉及到創作者的創作立場,創作服務對象,創作的目的等等,也是創作者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問題,不同的立場和不同的三觀,就會對同一事物產生完全不同的看法,也就會在其創作的作品中反映出來,這就是作品的傾向性。
而文學藝術作品的服務對象是為人民大眾服務的,不同的作品對人民群眾就會帶來不同的影響,也就是一般說的教化作用,而這種作用就會有正反兩方面的作用,有正確的,給人以積極向上的精神力量,也有錯誤的,讓人在不知不覺中分不清是非,迷失方向的。所以要百家爭鳴,在爭鳴中辨別香花和毒草,是毒草的要剷除,以免毒害人民。
百家爭鳴並不是毫無底線的、沒有範圍的自由主義的爭鳴,這會給社會帶來混亂,帶來不安定因素,影響國家的大政方針的貫徹執行。比如共產黨的領導,社會主義制度,維護國家和人民安全利益的各種大政方針和政策法令等等。這些爭論起來就會真真假假,讓人難辯,影響國家的治理和發展,損害國家和人民的安全和利益,這是不可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