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愛好文學時,拜讀過一些好作品。茅盾文學獎獲獎文集,或者去看期刊雜誌。中長篇《收穫》,中短篇《小說月報》等。
《平凡的世界》雖然年代距離我比較遠,但還是很有共鳴。
《穆斯林的葬禮》有點忘了情節了,還是高中時候看的,這本書我沒買。
《暗算》不論是書還是電視劇都很精彩。
《額爾古納河右岸》描寫的是鄂倫春人的生活。
《塵埃落定》土司家族的變革,時代的變化。
《長恨歌》王安憶寫的上海淑媛的一生。
《秦腔》我有點看不進去,看了幾頁就撂下了。
《江南三部曲》格非的,我喜歡其中《山河入夢》
我覺得這些都很好,《平凡的世界》能讓我更難忘。
"茅盾文學獎"更像是一個倒金子塔.怎麼說?就是剛開始幾部含金量最高,文學性,可讀性,思想性都很高,後來受社會,經濟,觀念發展的衝擊,慢慢就有些日見衰退,但也不全是這樣,偶爾也會異軍突起或者橫空出世一部令人耳目一新的好作品,如近年出版的麥家的《暗算》,如海派江南流派小說《繁花》,如李洱的《應物兄》。
要列出前五名很難,因為每部獲獎都不容易, 都有獨具一格的特色,所以只能從獲獎後多年來,還暢銷不衰,受到讀者歡迎的作品為標準。
(自右至左陳忠實,路遙右三,賈平凹右四)
首先是陳忠實的《白鹿原》,其次霍達的《穆斯林的葬禮》,還有阿來的《塵埃落定》,路遙的《平凡的世界》。熊召政的歷史小說《張居正》。
《白鹿原》的優勢是顯而易見的, 比如故事情節跌宕起伏,可讀性很強 ,一旦沉沁其中,就吸引你一口氣讀完。人物性格特徵鮮明,創作手法上,陳忠實主要借鑑了80年代拉美文學及西方敘事史詩的影響 ,比如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還有對俄羅斯文學名著的借鑑, 如託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還有蕭洛霍夫的《靜靜的頓河》等。
內容如同小說題目 ,它就是敘述白姓和鹿姓兩大家族祖孫三代的恩怨紛爭。一個家庭兩代子孫,為爭奪白鹿原的統治代代爭鬥不已,上演了一幕幕驚心動魄引人入勝的情節,全書有著深沉的民族歷史底蘊,有令人震撼的真實感和厚重的史詩風格。 這是一部陝西三秦大地近現代50年的歷史畫卷和史詩,這本書也反映了80年代的"反思文學"的潮流和文學精神。在對本民族歷史文化的反思方面,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穆斯林的葬禮》寫的是玉器世家,一個穆斯林家族六十年的盛衰及命運的沉浮。人世倫理的衝突和交錯扭結的愛情親情糾纏一起的曲折故事,
是一部悲情小說,看過此書無論男女老幼都會止不住從內心湧出熱淚,讓人盪氣迴腸,具體不必細說了,寫得太好了!只引用著名作家冰心的讀後感言——
"我對本書十分喜愛。我願意全世界的讀者都知道這本小說,在中國的言論和好評,真是多得不得了,好得不得了。我們中國有一句古諺:「百聞不如一見」,亦願朋友們,都來讀一讀這本中國回族女作家寫的奇書!"
(此系冰心特為<穆斯林的葬禮外文版寫的序)
阿來的《塵埃落定》,堪稱當代純文學的典範之作,它的文學藝術創新的表達方式,取材藏族史實的稀缺性,夾雜著男一號一位傻子卻又有超奇幻的預言能力,都給人一種從未有過的的閱讀體驗。有些地方描寫和《麥田裡的守望者》有同感 ,也有當代文學大師如卡爾維諾《風雨夜行人》的影子,還有迷幻主義文學大師博爾赫斯的敘述色彩。
小說描寫一貴族藏族土司,在酒後和漢族太太恩愛,從而生出個傻瓜兒子。這個人人都認定的傻子雖然現實生活中傻乎乎,但卻具備超常人的預測功能。
小說90年代初就已完成,但作者初出茅廬,被十多家出版社拒絕,當時流行的是情仇愛殺離奇小說,這種純文學作品沒有市場。1998年,在阿來準備放棄了,湊巧人民文學出版社的編輯到成都筆會,無意中翻到阿來的這篇作品,大為震撼,回到北京即推薦給社長,被定為當年力推作品出版。恰好公眾經過一段純文學有了起色,出版後一發不可收,僅盜版就印量驚人。一時洛陽紙貴。
引人入勝又耐人尋味。喜歡文學的朋友不要錯過。下面摘錄幾個作品中的經典段子,
1一個活佛一旦不是活佛就什麼都不是了。(套用造句:川普總統一旦不是總統就什麼都不是了等等)
2本來,那樣的問題是不該由僧人來想,但他還是禁不住想了。想了這些問題,他心裡已經沒有多少對別的教派的仇恨了,但他還必須面對別的教派的信徒對他的仇恨。最後他問:「為什麼宗教沒有教會我們愛,而教會了我們恨?
3 就在這時,我突然明白,就是以一個傻子的眼光來看,這個世界也不是完美無缺的。這個世界上任何東西都是這樣,你不要它,它就好好地在那裡,保持著它的完整、它的純粹,一旦到了手中,你就會發現,自己沒有全部得到。
還有熊召正的《張居正》。
茅盾獎獲獎辭這樣寫道"因其豐瞻的文史修養,恢宏均衡的藝術架構能力、對特定歷史底蘊的富於當代性的揭示」。
說的這麼饒舌而深奧的,用大白話解釋 ,就是作者不但文學水平高,歷史底子也豐厚,能講歷史故事過程中讓人聯想到當代現實生活。
《平凡的世界》一書,是路遙創造的奇蹟,這部命運多舛的作品,出版至今30多年來暢銷不衰,並在普通讀者中間口碑相傳。它的精神力量高過文學價值,體現在底層青年 通過個人奮鬥而實現人生價值的,路遙的寫作紮根於普通人的生活中,飽含著對底層民眾的同情與深情。
《人生》《平凡的世界》更像是連續性的姊妹篇,兩部作品都是描寫農村與城市 底層青年的奮鬥,愛情,內心彷徨,路遙與他的主人公一起愛恨情殤,融入自己的人生體驗和經歷。書中有些地方與司湯達《紅與黑》有異曲同工之妙。有些羅曼羅蘭《約翰.克裡斯託夫》的旋律和大氣恢宏。
為了創作《平凡的世界》,路遙付出的精力與心血是驚人的。廢寢忘食,熬夜通宵達旦,正如他一部作品名字。《早晨從中午開始》。路遙如流星般短暫輝煌人生,為我們留下了豐富的精神財富,這如路遙座右銘所說"像牛一樣勞動,像土地一樣奉獻"。
我沒有讀過那麼多書,比如矛盾文學獎的獲獎作品,我讀過的不到十分之一,讀不讀一本書,我的取捨標準倆條:第一,對這個作家的偏愛程度,比如像劉震雲,他的大部分作品我都讀過,再比如王安憶,賈平凹,莫言,也是這一類。第二就是茅獎名單公布後,會看一些新聞報導,尤其是相關的書評,然後找感興趣的來讀。比如李準,霍達,陳忠實,劉斯奮,宗璞這些。
下面,我就我讀過的選出5本和大家分享下,說說我為什麼喜歡。
1:劉震雲《一句頂一萬句》
劉震雲這個人,有一種河南人特有的那種幽默感,他自己說河南人的特點是什麼呢?就是有話不直說,要繞著彎說,但是繞彎不能瞎繞,還得讓你要聽的懂。比如他舉了一個例子,好比傍晚老張去老王家串門,正趕上老王家吃飯,老王問老張:吃了嗎?別的地方的老張怎麼說我不知道。但是河南的老張會這樣說:中午的飯吃了。
所以表現在劉震雲的小說上,就是話密而且繞,我感覺在寫《一句頂一萬句》的時候,劉震雲經常沉浸在這種感覺裡,並且感受很享受,但是也經常會在一個有趣的細節上走的太遠,用力太過,而影響全書整體的結構。
但是,要承認,這樣的語言是有作者鮮明的個人特色的,就是作者的可識別度極高。除了語言外,這本小說哪裡好?
我個人理解,《一句頂一萬句》這本書是講「交流」的困難,人與人到底能不能真正的互相了解,而成為知音,人和人交往通過語言,但是交往過程中,比如你和別人說話,第一他可能根本不關心你說什麼,你說什麼,他都只按自己的思路想,然後按他的邏輯把他認為的你聊上一通,這個不能交流,第二,有人用心聽你說,但是他總是會「誤讀」你的話,而且這種誤讀不是故意的「曲解」,這就比較難了,就是他「不懂你」,想懂,態度很真誠,但是懂不了,能力很有限。這怎麼辦呢?
我覺得寫《一句頂一萬句》的劉震雲是有野心的,他的目的不僅僅是寫一個故事,他覺得他看到了人類的一個秘密,就是交流的困難,導致人心無處安放,這個困難能被破解嗎?你可以去看他的書,和書裡的主人公一起尋找答案。
另外,就算你不想想這麼深,只想當一個故事讀,那也不錯,因為之前說了,這裡面有多中國人,人情世故的觀察,很多幽默的段落中你可以找到自己的影子。
2:陳忠實《白鹿原》
陳忠實是陝西籍的作家,我對他不是很熟悉,他的作品我也只讀過這一本。
應該說這也是一部有「野心」的作品,我感覺這部書前半部分寫的從容,越到後面氣就有些短,這也是很多長篇小說的通病。
《白鹿原》是一本寫「變化」的書,封建的,傳統的文化,隨著社會的發展所形成的巨大衝擊,逐漸在破壞之中,消亡之中。人也好,家族也好,乃至一鄉一縣,都抵擋不住潮流。抵抗潮流的人是悲壯的,被結局是悲劇性的。我自己的感覺是陳忠實對於這種變化的心情是矛盾的,對於「仁義」的白鹿原是留戀的。
當然,作為一個故事來看,作者用了很多中國傳統小說的手法,把很多事情處理的很傳奇,比如白嘉軒的幾個老婆,那塊有鹿的地,還有被人津津樂道的「棗」。這些都增加了故事的可讀性。
3:王安憶《長恨歌》
王安憶是上海作家,和之前倆位作家不同,她的語言比較具有現代性。受中國傳統的影響比之前倆位要小的多。加之王安憶特有的女性視角,所以她的小說給我帶來的閱讀感受既不是幽默,也不是輝宏,而是「精緻」
作者通過上海的弄堂,飛翔在天空中的鴿子,一個精緻的女人---王琦瑤共同營造起來的上海意象,展現了上海這座城市的獨有魅力, 在細膩, 精緻中為我們詮釋時代的變遷。
一座城市,一個人,為我們展現人與城市的關聯。
了解上海,上海文化,上海人,上海女人,這部小說是一個很好的切人點。
至於故事,我就不在這裡介紹了。
4:李準《黃河東流去》
李準,在寫《黃河東流去》之前,就已經很有名,算是個老作家,他之前寫過一本《李雙雙小傳》,拍成了電影。
李準的《黃河東流去》寫的是抗日戰爭時期黃泛區人民的生活,塑造了一大批面對苦難的生活,無辜的死亡但是仍然保持有高尚的情操,淳樸的友誼,堅貞的愛情的一群人的故事。
作者的手法是現實主義的,但是在他描寫人的時候,很注意刻畫人性的複雜性,比如裡面有一個地主,他卻刻意的展現「如農民一樣」的品質,而在農民的身上,也不避諱他們的缺點和弱點。
作者的語言很好,熟練的運用民間的俗語口語,民歌,同時又能看出作者對古典文學語言的運用,比如這樣的句子:「委婉悽涼的嗩吶,像大漠落雨,空山夜月」也有這樣的句子:「藍五哥,你放心,我要是日後變心,你殺了我,你宰了我,我姓宋,我叫宋雪梅,咱倆跑出去吧,跟著你,就是要飯我也願意。」
5:莫言《蛙》
莫言就不用說了吧?莫言是山東高密人,阿城說:莫言的故事講的好,這個話可是在莫言獲諾貝爾文學獎很早之前說的。
我個人的感覺是,莫言早期的作品比他後期的作品要好。
而且作為小說讀,我覺得《生死疲勞》比《蛙》要好看
作為一個問答,我寫的夠多的了,因為每一個作家,如果要介紹清楚,都是一篇大文章,我這個回答希望能激起你閱讀的興趣,如果你讀了之後,哪怕只是想去讀其中的任何一本,那麼我這個回答就沒有白寫。
是不是這個理?
1981年,根據茅盾先生遺願,由中國作家協會主辦設立了茅盾文學獎,由巴金先生擔任評委會主任。
茅盾文學獎由最初的每三年評選一次,改為現在的每四年評選一次,參評作品需為長篇小說,字數在13萬以上的作品。
這四十餘部獲獎作品中,我比較偏愛的五部分別是《穆斯林的葬禮》《生命冊》《白鹿原》《平凡的世界》《長恨歌》。
先來說說《長恨歌》,王安憶的作品以細膩見長。《長恨歌》中王琦瑤是一位上海弄堂裡走出來的女中學生,機緣巧合之下被選上「上海小姐」,自此,王琦瑤的命動發生了轉變,她成了某位男士的附屬品,每日靜候男士的到來。但是,男士遇難,王琦瑤失去了倚仗,再次回到弄堂。但是,這時的王琦瑤早已不是當初那個純真的弄堂女孩,她無法阻止內心深處對愛情的渴望,與幾個男人都有了情感糾纏。
王安憶筆下的王琦瑤從妙齡少女到暮色垂年,她的一生一直在與不同的男人周旋。這個典型的上海小姐,在自己漫長的人生道路上,始終心存著一份渴望。她不願屈從於現實,即使心中布滿傷痕,也要堅定地走自己想走的路。
順帶說一句,其實,比起《長恨歌》我本人更喜歡的是王安憶的《天香》。
路遙的《平凡的世界》和陳忠實的《白鹿原》在這裡不必贅述,曾回答過關於這兩部作品的一個悟空問答「同獲茅盾文學獎,為何會有人覺得《平凡的世界》不如《白鹿原》?」
再來說說李佩甫的《生命冊》。這本書前不久剛剛讀過,李佩甫的作品讀過幾部,很喜歡他的寫作手法,尤其喜歡關於農村題材的幾部作品。
《生命冊》講述的孤兒吳志鵬從農村走入城市的故事。主人公稱自己是一個「背負土地行走的人」,吳志鵬時常說起的一句話是「背後有人」。吳志鵬是喝無梁村鄉親們的百家奶、吃百家飯長大的孤兒,鄉親們又推薦並供養他上了大學,畢業後成了省財貿學院的初展才華的青年教師。當他以為自己終於可以成了一個「城市人」之時,鄉親們卻一個接著一個地出現在他的眼前。在鄉親們眼中,在城市落下腳的吳志鵬是無所不能的,他們將生活中發生一切「困難」託付給吳志鵬,期許地望著吳志鵬,渴盼著「困難」的完滿解決。
在頻繁的「情感綁架」之下,吳志鵬成了一個逃離者,他避開一切可能被鄉親找到的地方,終於成了一個「自由人」。
故事在城市和鄉村兩條線中穿梭,固守在農村的老姑夫等人與在城市間穿梭的吳志鵬形成了強烈的對比,在這樣的衝突之間,每個人物都更加地生動有活力。另外,作者筆下那些生活在鄉村的各色人物都獨具特色,每一個人物都可以看作是一篇單獨的小傳。他們每一位都寫在吳志鵬的「生命冊」上,與這些人物間無法剪斷的「情緣」促使吳志鵬終於又走回了無梁村。
最後,是霍達的《穆斯林的葬禮》。
這部作品,我第一次讀的時候不到二十歲,現在還記得讀到新月離世時自己傷心難過的樣子。時隔多年再讀,雖然依舊為新月姑娘悲痛,但是已經能夠理解作者的深意,能夠體會生活中不完滿的遺憾。
霍達在《後記》中寫道:我在落筆之前設想過各種技巧,寫起來卻又都忘了。好像我的作品早已經離開我而存在,我的任務只是把它「發掘」出來,而無須再補上一塊或者敲掉一塊。
或者,正是因為這份渾然一體的融入,讓我們不自覺地深陷作品之中。對玉痴韓子奇的少年老成敬佩不已,為梁君壁能夠接受不是親生女兒新月在自己身邊長大而感嘆,對執著理想的楚老師心生愛慕,為青春美好的新月惋惜……
茅盾文學獎每一部作品都是非常優秀的,每個人對作品的喜好也都是不同的。所以這個排序也是非常主觀的,非常個人的。
附:茅盾文學獎歷屆獲獎作品:
第一屆茅盾文學獎獲獎篇目(1977—1981)
周克芹《許茂和他的女兒們》
魏巍《東方》
莫應豐《將軍吟》
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
古華《芙蓉鎮》
李國文《冬天裡的春天》
第二屆茅盾文學獎獲獎篇目(1982—1984)
李準《黃河東流去》
張潔《沉重的翅膀》
劉心武《鐘鼓樓》
第三屆茅盾文學獎獲獎篇目(1985—1988)
路遙《平凡的世界》
凌力《少年天子》
孫力、餘小惠《都市風流》
劉白羽《第二個太陽》
霍達《穆斯林的葬禮》
榮譽獎
蕭克《浴血羅霄》
徐興業《金甌缺》
第四屆茅盾文學獎獲獎篇目(1989—1994)
王火《戰爭和人》(一、二、三)
陳忠實《白鹿原》(修訂本)
劉斯奮《白門柳》(一、二)
劉玉民《騷動之秋》
第五屆茅盾文學獎獲獎篇目(1995—1998)
張平《抉擇》
阿來《塵埃落定》
王安憶《長恨歌》
王旭烽《茶人三部曲》(一、二)
第六屆茅盾文學獎獲獎篇目(1999—2002)
熊召政《張居正》
張潔《無字》
徐貴祥《歷史的天空》
柳建偉《英雄時代》
宗璞《東藏記》
第七屆茅盾文學獎獲獎篇目(2003—2006)
賈平凹《秦腔》
遲子建《額爾古納河右岸》
周大新《湖光山色》
麥家《暗算》
第八屆茅盾文學獎獲獎篇目(2007—2010)
張煒《你在高原》
劉醒龍《天行者》
莫言《蛙》
畢飛宇《推拿》
劉震雲《一句頂一萬句》
第九屆茅盾文學獎獲獎篇目(2011—2014)
格非《江南三部曲》
王蒙《這邊風景》
李佩甫《生命冊》
金宇澄《繁花》
蘇童《黃雀記》
如果只列五部,本人觀點,應該是以下五部:
一是姚雪垠的《李自成》;
二是陳忠實的《白鹿原》;
三是王安憶的《長恨歌》;
四是宗璞的《野葫蘆引》(《南渡記》《東藏記》《西徵記》《北歸記》);
五是劉震雲的《一句頂一萬句》。
[贊][贊][贊][祈禱][祈禱][祈禱][玫瑰][玫瑰][玫瑰]
沒有五部,只有一部,就是《平凡的世界》。
賭氣說的!
我要說《東方》好,跪舔分子會同意嗎?
有人說莫言的好,我卻堅決不認同!拋開政治,就是不喜歡莫言小說的語言和用這種語言堆砌起來的小說。
所以我只選《平凡的世界》。
但照樣會有人不同意。他會說,《平凡的世界》藝術性不高。我呸!藝術欣賞屬於人民大眾,不屬於磚家叫獸。
生氣不寫了
娃呀呀,我的最愛,是大多數人的最愛,太幸福了!
直接亮答案,我的前五:
第一部:《平凡的世界》
一句話理由:經由此書,愛上讀書!
第二部:《白鹿原》
一句話理由:陝西愣娃,就愛你的愣勁!
第三部:巜塵埃落定》
一句話理由:媽喲,世上傻瓜最聰明,從此甘心做笨鳥!
第四部:巜生命冊》
一句話理由:駝子的花兒呀,唱得我疼!
第五部:《歷史的天空》
一句話:姜大牙都行,俺為啥不行?
最喜歡的10本文學書
1. 《平凡的世界》
這部書,正式開啟了我的讀書生涯。
猶記自己得蹲在昏黃的路燈下,一邊凍得瑟瑟發抖,一邊看孫少平在磚廠幹活的那個章節,擦眼淚把袖子都溼透了。
沒想到一年後,我高考就落榜了,到磚廠裡打短工,幹了和孫少平一樣的活。大學畢業後,又到煤礦工作,每次下井時,總想起對孫少平在礦道撐子面揮汗如雨的場景。
我對這本書,有著太深的情感,讀了不下十遍。自己就是地地道道的黃土高原土著,黃土裡生,黃土裡長,對書中所描述的一切都心同感受,很佩服路遙寫得如此傳神生動,寫出了農村的貧瘠與無奈,寫出了農民的抗爭與堅韌,寫出了生命的頑強與蓬勃,寫出了人與命運和解之後,那深深的臣服、感激與悲憫。
總是想起金波的古道熱腸與無盡憂傷,想起李向前的無奈與誠摯,想起田潤生的平實與擔當,想起王滿銀的浪蕩與彷徨,想起孫玉厚老是搓手的模樣,這平凡的世界裡,平凡的人吶!
這實在實在是一本給人無盡力量與無窮溫暖的書!
感恩路遙,感恩他用生命寫就的這部書。
2. 《活著》
這一本薄薄的書,幾乎讓我把眼淚流幹了。
太佩服學醫出身的餘華了,他就像客觀冷靜地做外科手術,冷峻平實的敘述了富貴曲折的一生,語句精練,文字簡潔,全書很少用形容詞,但又讓人深切的感到,字字都是艱辛,句句都是血淚,段段都是溫情,頁頁都是絕望裡生長出希望。
讀這本書,讓人明白:活著,縱然很艱辛,縱然很痛苦,跳出艱辛痛苦看人生,就多了一份超脫與達觀,多了一份釋然與平和。
正如富貴明明講著自己坎坷的一生,聽著卻像在講別人的故事,經歷過的都過去了,總得活著麼。
或許是自己本科學醫的緣故,對餘華的書情有獨鍾,第一次看他的《在細雨中呼喊》,就被電著了,很喜歡他這種冷峻犀利、近乎白描攝影的表達方式。
3.《白鹿原》
哎呀,這本書磅礴厚重,浩蕩雄渾,太有元氣了!
陳忠實的文字,就像陝西的褲帶面,樸實,筋道,嘹咋咧。
書中每個人物,都自帶三分硬氣,有一種陝西麥子直戳戳往上長得蓬勃,人人都透著一股子敢舍敢爭的堅韌、大氣與豪狠勁。
太喜歡扉頁引用巴爾扎克的那句話:小說,是一個民族的秘史。
太喜歡朱先生給黑娃題的那幅字:學為好人。
讀這本書,能補元氣,常讀常補。
4.《男人的一半是女人》
喜歡張賢亮這個人,喜歡他所有的作品,尤其是《綠化樹》與這本《男人的一半是女人》,寫盡了一個男人的蛻變與進化,寫盡了靈與肉的鏖戰與升華。
特喜歡書中最後一句:又大又圓的月亮啊!
覺得這個收尾,堪比《紅樓夢》收尾的那一句,白茫茫一片大地真乾淨。
讀這本書,能在任何境況,保持靈魂的清醒,保持昂然的身姿,保持對苦難的包容,保持對人間一切紛繁的淡然與悲憫。
5.《紅高粱》
莫言的文字,就如他的長相一樣,險峻奇雄,神鬼莫測,無拘無束,蓬勃肆意,元氣鬱鬱,給人意想不到的驚喜,一種別樣的美感,尤其是《紅高粱》,有一種讀來酣暢的粗狂與淋漓。
這本書,給人一種抑制不住的粗狂與豪氣,真是喝了高粱酒,一人敢走青沙口。
每當你感覺自己快要慫了的時候,看看這本書,一定會豪氣頓生。
6.《百年孤獨》
實在是太愛這本書的開頭了:多年以後,面對行刑隊,上校想起他兒時吃冰糖的那個遙遠的下午。時間空間一筆蕩開,太有張力了。
全書透著魔幻的磅礴,激越的浩蕩,透著野性的蓬勃,神秘的智慧,裹挾著熱忱、熱血與一切人類高低貴賤的情愫,匯聚成雄渾的生命之河,莽莽撞撞又浩浩蕩蕩的奔流而去,空留橫穿歲月的空寂,遍歷人間的孤獨,走向宿命的蕭索。
這本書,翻譯的實在好,至今從未讀過翻譯的這麼爽的外國文學作品。讀國外文學作品,最害怕的就是濃濃的翻譯腔。
讀這本書,就像聽一曲雄渾激越又不失細膩靈動的交響曲,是貝多芬與柴可夫斯基的合體。
7.《故事新編》
先生的書,年輕時覺得澀,讀不透。
人過了三十五歲,每每夜讀先生的《故事新編》,常覺天地寥寥,驚雷隱隱,述說著亙古綿延的孤寂,述說著捨我其誰的昂昂,述說著洞穿時空的力量、精神與希冀,文字凝練得近乎雕塑。
這本書,投射著深邃的寂寥與寧靜,是洗卻浮妄的良藥。
8.《我與地壇》
實在是心疼史鐵生了,太心疼他了。
別人是用筆蘸著墨在寫,他是用疼痛蘸著煎熬在寫,他的文字,是一個一個地從他身上剝下來的。
他時刻拷問生命的真,拷問靈魂的純,拷問死亡,拷問著自己,也拷問著上蒼。
這本書,是他拷問的結果,是他得出的答案。他明明在拷問自己,但我知道,他是多麼多麼深刻地拷問了我,探索我呀。
9.《一個人的村莊》
不知為什麼,特別喜歡新疆作家劉亮程的這本書。
讀這本書,感覺地球是一個村莊,人世就是一個村莊,這一生就是一個村莊,就我一個人住。
我與時間、空間交融,與風沙、土壤、炊煙、牛羊交融,與長得和我一樣的人交融,與生命中的一切情愫交融。
這本書,讓人在埋頭生存的同時,深切覺知到自己是有意識有魂靈的人,深切覺知到自己生活在有機相連息息相關的系統與環境裡,覺知到萬物一體,靈性互感,能量互通。
10.《紅樓夢》
沒說的,至尊!別的不說,就單是曹老爺子那份亦儒亦佛亦道的靈明、通透與達觀,就令人五體投地了。
年輕時讀這書,讀的是的美女,故事,詩文。
過了三十五歲,讀這書,讀的是寂寥,虛空,無常,以及背後深不可測的天道。
用語言之美,最美不過紅樓夢。
寫人心之妄,最切不過紅樓夢。
從1982年開始至今,已有43位文學家獲得過茅盾文學獎,這其中有張潔在第二屆憑《沉重的翅膀》和第六屆憑《無字》獲得了兩次茅盾文學獎,真的要膜拜。
這其中如果要選五部我喜歡的,我會選第一:路遙《平凡的世界》,這部小說全景式的描寫了中國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城鄉社會生活,深刻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時代發展中經歷的艱難曲折。第一屆周克芹的《許茂和他的女兒們》風格和《平凡的世界》有點相似。
第二,陳忠實《白鹿原》,這本書文學氣息濃厚,是一部渭河平原50年社會發展的史詩巨製。
第三,古華的《芙蓉鎮》,這部著作改編的同名電影開創了中國電影的一個新時代,也讓劉曉慶,姜文從此進入了大眾的視野。
第四,遲子建的《額爾古納河右岸》,這本書以精妙的語言寫活了鄂溫克族的百年蒼桑巨變,講述了弱小民族頑強的抗爭和優美的愛情。
第五是徐貴祥《歷史的天空》,我是先看了電視才知道這本書,此書既磅礴大氣,又有詩情畫意,涵蓋了從紅軍時期到「文革」後進入新時代約半個世紀中國的歷史變遷。
每個人都會有自己最愛的作品,也許我喜歡的並不合你的意,不妨大家一起交流一下,而且,獲茅盾文學獎的很多著作我都還沒仔細看過,也希望可以聽聽你有什麼好的建議。
茅盾文學獎是由中國作家協會主辦,根據茅盾先生遺願,為鼓勵優秀長篇小說創作、推動中國社會主義文學的繁榮而設立的,是中國具有最高榮譽的文學獎項之一。
獎項每四年評選一次,參評作品需為長篇小說,字數在13萬以上的作品。儘管仍有頗多爭議,但茅盾文學獎依然不失為中國最重要的文學獎項。自2011年起,由於李嘉誠先生的贊助,茅盾文學獎的獎金從5萬提升到50萬,成為中國獎金最高的文學獎項。
中文名茅盾文學獎創辦時間1981年
創辦機構中國作家協會 性 質我國目前具有最高榮譽的文學獎項之一
目錄
- 1 設立背景
- 2 評選要求
- ▪ 範圍
- ▪ 標準
- ▪ 紀律
- 3 機構程序
- ▪ 機構
- ▪ 程序
- 4 經費來源
- 5 外界評價
- 6 歷屆名單
- 7 獎項之最
- 8 茅盾介紹
設立背景
1981年,根據茅盾先生遺願,將其25萬元稿費捐獻出來,設立了茅盾文學獎,當時決定由巴金擔任評委會主任。此獎項的設立旨在推出和褒獎長篇小說作家和作品。當時規定每三年評選一次,參與首評而未獲獎的作品,在下一屆以至將來歷屆評選中仍可獲獎。首屆評選在1982年確定,評選範圍限於1977年至1981年的長篇小說。「茅盾文學獎」是中國第一個以個人名字命名的文學獎,是中國長篇小說的最高獎項之一。
評選要求
範圍
(第八屆茅盾文學獎得主)
1、茅盾文學獎當時規定每三年評選一次,現每四年評選一次,凡在評選年度內公開發表與出版,能體現長篇小說完整藝術構思與創作要求,字數13萬以上的作品,均可參加評選。評選年度以前發表或出版的,經過時間考驗的優秀之作,在得到評委會不少於半數委員的贊同後,亦可參評;
2、多卷本長篇小說,一般在全書完成後參加評選;
3、鑑於評選工作所受的語言限制和各種具體困難,凡是用少數民族文字創作的長篇小說,均要求以漢文的譯本出版後參加評選;
4、同一作者不宜連屆獲獎。
標準
1、堅持思想性與藝術性完美統一的原則,所選作品應有利於倡導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的思想和精神,有利於倡導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思想和精神,有利於倡導民族團結、社會進步、人民幸福的思想和精神,有利於倡導用誠實勞動爭取美好生活的思想和精神;對於深刻反映現實生活,塑造社會主義新人形象,較好地體現時代精神和歷史發展趨勢的作品,尤應重點關注;要兼顧題材、主題、風格的多樣化。
2、要重視作品的藝術品位,鼓勵在繼承我國優秀傳統文化和借鑑外國優秀文化基礎上的探索和創新,鼓勵那些具有中國作風和中國氣派,為人民大眾所喜聞樂見,具有藝術感染力的佳作。 [2]
紀律
1、為確保評獎的權威性與公正性,茅盾文學獎評獎委員會要堅持評獎標準,逐步向評委名單公開、投票過程公開以及評委評語公開制度過渡。每一位評委或評委會集體要對獲獎作品分別作出簡短的評價,評獎揭曉時公之於眾。
2、杜絕行賄受賄等違法亂紀行為和人情請託等不正之風。評委會委員、審讀小組成員以及評獎辦公室工作人員,一律不得收受參評者的禮物,不得出席參評者的宴請,不得進行任何有可能影響評選結果的不正當交易。一旦發現此種行為,有關評委或評獎工作人員的資格將被取消,有關參評者的參評資格也將予以取消。
3、實行迴避制度。評委會成員和參與評獎工作的工作人員若有作品參評,或與參評作家作品有較為密切的關係(如系作品的責任編輯、參評作者的親屬等),應主動迴避。 [2]
機構程序
機構
1、評選工作由「茅盾文學獎評獎委員會」承擔。
2、茅盾文學獎評獎委員會委員聘請文學界有影響的作家、理論家、評論家和文學組織工作者出任,每一屆評委會成員的組成應有更新,更新名額不少於評委總數的1/2。評委名單由中國作家協會書記處在廣泛徵求意見的基礎上提名,報告主席團,報請上級主管部門備案。
3、評獎委員會下設評獎辦公室,處理評獎活動中的具體工作。
4、評獎委員會組成後,須認真討論評選標準,申明評獎紀律,統一思想,以確保評選工作的導向性、權威性與公正性。
程序
1、參評作品徵集。參評作品的徵集工作由評獎辦公室進行。經中國作協書記處批准後,向全國各省、市、自治區的作協、各行業文協、全國各有關出版單位和大型文藝雜誌社發出作品徵集通知,請他們在規定期限內向評獎辦公室報送符合評選要求的參評作品。
2、推薦備選作品。評獎辦公室報請中國作協書記處批准,聘請熟悉長篇小說創作的若干評論家、作家和編輯家組成審讀小組,對推薦作品在廣泛閱讀、討論的基礎上,進行篩選,提出適當數量的作品,作為提供給評委會審讀備選的書目。經由三名以上評委聯名提議,可在審讀小組推薦的書目以外,增添備選書目。
3、投票產生獲獎作品。評委會在認真閱讀全部備選書目的基礎上,經充分的協商與討論,可選擇用記名投票方式或不記名投票方式產生獲獎作品。投票方式由評委會以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擇定。投票分兩輪:第一輪投票,對候選篇目進行初步篩選;第二輪投票,決定獲獎作品。作品獲得不少於評委總數的2/3的票數,方可當選。
4、獲獎作品的數量。每一屆評委會根據長篇小說創作的實際狀況確定該屆評選的獲獎數量。一般情況下,獲獎作品3-5部。為保持此項文學大獎的權威性,應堅持"寧缺毋濫"的原則。
5、評獎揭曉。評選結果由中國作協統一發布。對獲獎作品,頒發獎狀(證書)、獎牌和獎金。對出版獲獎作品的出版社、雜誌社、責任編輯頒發獎狀(證書)。頒獎方式由評委會討論決定。
經費來源
茅盾文學獎評選活動經費由國家撥款以及吸收社會贊助的方式解決。
給付獲獎作家的獎金從茅盾文學獎基金利息內支付,具體數額,由評委會確定。
自2011年起,因李嘉誠先生捐助茅獎獎金由5萬元提高到50萬元。
外界評價
茅盾文學獎是體制內最主流的中國文學的最高獎項。但是從前6屆的獲獎作品和作家情況看,這個崇高的獎項也擺脫不了雞肋的屬性。茅盾文學獎和諾貝爾文學獎有一樣的問題——幾個評委,帶著凝固的評判標準,去給作家和作品量化打分,然後排位。當文學一旦異化為某種裁判的形式,文學立體複雜的審美空間就被忽略,而成為一種讓「作家」成名的工具。
茅盾文學獎一直因為「曲高」而太過「和寡」,縱觀茅盾文學獎所有的獲獎作品,大多都是現實主義的、史詩的、民族性的等,即多為現實主義文學,第八屆茅盾文學獎首次被獲準資格入圍的網絡小說,最後也是全軍覆沒。很多人說,茅盾文學獎的評選從評委到作品,都有脫離「群眾」的嫌疑。因此茅盾文學獎存在著評委看不全,群眾全不看的弊端,茅盾文學獎雖然還有著深厚的群眾基礎,但群眾一直只是看客。而對於文學獎本身,在經歷了多年的歷練,也早已經有了自己的模式,作品來源單一,獲獎作品模式單一,不夠民主等現象都讓茅盾文學獎變得神秘莫測。
茅盾文學獎既想要保證體制內的傳統價值取向不改,又想向新的讀者訴求做出妥協,就難免呈現出一些矛盾性。正如諾貝爾文學獎不會偏愛年輕人、不會向網絡文學折服那樣,茅盾文學獎也不會放棄傳統價值這個根本。因為體制內的文學向來都有一種精英和經典的固執,不願向多流變的文學低頭。不過,在矛盾中行進的茅盾文學獎,還是讓人讀出了希望。
歷屆名單
第一屆茅盾文學獎獲獎篇目(1977—1981)
《你在高原》(張煒)
周克芹,《許茂和他的女兒們》,百花文藝出版社
魏巍,《東方》,人民文學出版社
莫應豐,《將軍吟》,人民文學出版社
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中國青年出版社
古華,《芙蓉鎮》,人民文學出版社
李國文,《冬天裡的春天》,人民文學出版社
第二屆茅盾文學獎獲獎篇目(1982—1984)
李準,《黃河東流去》,北京出版社
張潔,《沉重的翅膀》(修訂本),人民文學出版社
劉心武,《鐘鼓樓》,人民文學出版社
第三屆茅盾文學獎獲獎篇目(1985—1988)
平凡的世界
路遙,《平凡的世界》,中國文聯出版公司
凌力,《少年天子》,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
孫力、餘小惠,《都市風流》,浙江文藝出版社
劉白羽,《第二個太陽》,人民文學出版社
霍達,《穆斯林的葬禮》,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
榮譽獎
蕭克,《浴血羅霄》,解放軍文藝出版社
徐興業,《金甌缺》,海峽文藝出版社
第四屆茅盾文學獎獲獎篇目(1989—1994)
白鹿原
王火,《戰爭和人》(一、二、三),人民文學出版社
陳忠實,《白鹿原》(修訂本),人民文學出版社
劉斯奮,《白門柳》(一、二),中國青年出版社
劉玉民,《騷動之秋》,人民文學出版社
第五屆茅盾文學獎獲獎篇目(1995—1998)
張平,《抉擇》
阿來,《塵埃落定》
王安憶,《長恨歌》
王旭烽,《茶人三部曲》(一、二)
第六屆茅盾文學獎獲獎篇目(1999—2002)
秦腔
熊召政,《張居正》,長江文藝出版社
張潔,《無字》 ,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
徐貴祥,《歷史的天空》,人民文學出版社
柳建偉,《英雄時代》,人民文學出版社
宗璞,《東藏記》,人民文學出版社
第七屆茅盾文學獎獲獎篇目(2003—2006)
賈平凹,《秦腔》,《收穫》雜誌、作家出版社
遲子建,《額爾古納河右岸》,《收穫》雜誌、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
周大新,《湖光山色》,《中國作家》雜誌、作家出版社
麥家,《暗算》,《鐘山》雜誌(發表篇名為《暗器》)、世界知識出版社、人民文學出版社
《蛙》
第八屆茅盾文學獎獲獎篇目(2007—2010)
張煒,《你在高原》
劉醒龍,《天行者》
莫言,《蛙》
畢飛宇,《推拿》
劉震雲,《一句頂一萬句》 [5]
第九屆茅盾文學獎獲獎篇目(2011—2014)
格非,《江南三部曲》
王蒙,《這邊風景》
李佩甫,《生命冊》
金宇澄,《繁花》
蘇童,《黃雀記》
(以得票多少為序) [6] 。
第十屆茅盾文學獎獲獎篇目(2015—2019) [7]
作品(5張)
《人世間》(梁曉聲)
《牽風記》(徐懷中)
《北上》(徐則臣)
《主角》(陳彥)
《應物兄》(李洱) [8]
獎項之最
編輯
最年輕獲獎者:1982年古華(40歲)
最年老獲獎者:2019年徐懷中(90歲) [9]
獲獎次數最多:張潔(兩次)
篇幅最長獲獎小說:張煒《你在高原》450萬字
篇幅最短獲獎小說:古華《芙蓉鎮》16萬字
茅盾介紹
編輯
茅盾
茅盾本名沈德鴻,字雁冰,1896年7月4日生於浙江桐鄉縣烏鎮。茅盾十歲喪父,由其母撫養長大成人。從北京大學預科畢業以後,茅盾到上海商務印書館工作,並著手改革老牌的《小說月報》,不久擔任文學研究會的首席評論家,隨後參與了上海共產主義小組,籌建中國共產黨,下廣州參加國民黨第二次代表大會,任過國民黨中央宣傳部的秘書。國共合作破裂之後,茅盾流亡上海、日本,開始寫作《幻滅》、《動搖》、《追求》和《虹》。
茅盾文學獎是中國最高的文學獎,而且這個獎也是以我國著名作家茅盾先生命名得獎,1981年時茅盾先生自知病將不起,於是把自己的二十萬元稿費捐贈給了中國作家協會,以此來獎勵那些優秀的長篇小說作者,現在這個獎也已經走過了三十多年,一共頒發了九屆,而且在這九屆中,誕生了很多非常不錯的作品。
小編在這裡為大家精心挑選了五部最值得一讀的作品,看看你都讀過了沒有?
1、《芙蓉鎮》
《芙蓉鎮》是著名作家古華最為大家所熟知的一部小說,在這部小說中,作者把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那段時間的事情,做了一個系統性的描寫,而且寫得極為傳神,讀來更是令人有一種身臨其境之感。
小說以芙蓉鎮小商販胡玉音為主線,講述了他與丈夫在那特殊的歷史時期,所遭受的一系列的苦難,可以說這是一部極為有代表性的作品,在這部小說中,處處都是能夠感受到作者,對於那個時代細膩的描寫,也正是這一細膩的描寫,使得他的這部小說,獲得了第一屆茅盾文學獎。
2、《平凡的世界》
雖然個人並不太看重這部小說,但是這部小說,對於一位初入文學的人來說,還是值得一讀,主要的原因,那就是這部小說,處處都是能夠看到一些比較不真實的情節。不過這部小說所傳遞出來的價值觀,還是值得肯定,路遙所設定的兩位男主人公,孫少平與孫少安,他們可以說是一代人的榜樣,所以這樣的小說,對於剛剛入門的人來說,還是值得一讀。
路遙也正是憑藉這部小說,獲得了第三屆茅盾文學獎,而且這部小說,一直到現在也還是人們比較喜愛的純文學小說。
3、《白鹿原》
陳忠實也是一位了不起的小說家,他這一輩子也只寫了《白鹿原》,這一部小說,那麼這部小說同樣的給他帶來了諸多的榮譽,也是獲得了第四屆茅盾文學獎,這部小說寫得極為厚重,作者把一個時代全部的濃縮進了這部小說中,讀這樣的小說,最是能夠看出作者深厚的文化功底,以及對於歷史的深刻思考。
《白鹿原》的故事從清末一直寫到了民國後期,在時間的跨度上,長達半個多世紀,所以說這是一部非常厚重的小說,也是非常值得一讀。
4、《長恨歌》
《長恨歌》是著名女作家王安憶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在這部小說中,處處能夠讓人看到王安憶,對於女性細膩的描寫。作者對於故事的情節,以及人物的描寫,那都是描寫得入木三分,雖然很多認為,這是一部非常拖沓的作品,其實不然,這樣的描寫,才更加能夠顯示出作者的才華來。
可能現在人們一提起王安憶,很自然而然地會想到她是張愛玲的傳人,但是我個人認為,他的才華不在張愛玲之下,尤其是她的這部《長恨歌》,寫得極為深刻,這部小說,也是獲得了第五屆茅盾文學獎。
5、《繁花》
《繁花》是第九屆茅盾文學獎的作品,也就是最新一屆的作品,這部小說也是金宇澄第一部長篇小說,作者用上海的方言俚語,為我們講述了一個過去的上海,以及當下的上海,所以這樣的小說,也是同樣值得一讀。
在經過了長達四年之久的等待之後,為公眾所矚目的第十屆茅盾文學獎的評選工作,終於塵埃落定,五個獲獎名額各有其主。依照得票多少的順序,五部長篇小說分別是梁曉聲的《人世間》、徐懷中的《牽風記》、徐則臣的《北上》、陳彥的《主角》以及李洱的《應物兄》。雖然說在當下時代,文學的邊緣化已是難以否認的客觀現實,但相較而言,國內目前林林總總的文學獎之中,公眾關注度最高的依然是茅盾文學獎——一個專門以長篇小說為評選對象的文學獎項。
五部獲獎作:人道主義、史詩情懷與時代關切
在具體關注評價這一屆茅盾文學獎的評獎結果之前,我們首先需要弄明白的,就是茅盾文學獎這一由中國作家協會主辦的具有明顯官方性質的文學獎項所堅持的,到底是什麼樣的一種文學標準。這一點,在《茅盾文學獎評獎條例》中有著明確的規定:「茅盾文學獎是中國具有最高榮譽的文學獎項之一,根據茅盾先生遺願,為鼓勵優秀長篇小說創作、推動中國社會主義文學的繁榮而設立。」「茅盾文學獎評獎堅持思想性與藝術性統一的原則。獲獎作品應有深刻豐富的思想內涵,有利于堅定文化自信,展現中國精神。對於深刻反映時代變革、現實生活和人民主體地位,書寫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作品,尤應予以關注。注重作品的藝術價值,鼓勵題材、主題、風格的多樣化,鼓勵探索和創新,鼓勵具有中國風格、中國氣派,滿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的作品。」儘管《評獎條例》中的相關表述帶有公文寫作的特點,但有一點卻是無論如何都必須明確的,那就是:在強調作品所具思想藝術品質的同時,意識形態層面的因素也必然會被納入到認真考量的範疇之內。
依照這樣一種特別的文學標準來衡量,獲獎的五部長篇小說,應該說還是名符其實,都取得了相對突出的思想藝術成就。《人世間》共由三大卷組成,上卷的時間背景是1970年代,中卷的時間背景是1980年代,到了下卷,時間背景就變成了進入21世紀以來。與這三個時間背景相對應的社會時代,分別是「文革」「改革開放」以及「市場經濟」。面對這樣的一個時間順序排列,我所擔心的,正是一種類似於「芝麻開花節節高」式的社會進化論的敘事邏輯的陰魂不散。慶幸處在於,梁曉聲的創作在很大程度上已經自覺或者不自覺地規避了如此一種社會進化論的敘事陷阱。說實在話,能夠超越社會進化論思維,能夠以如此一種「反」或者「非」進化論的邏輯來建構打造《人世間》這樣一部具有長河史詩性質的長篇小說,乃是作家梁曉聲一個極其難能可貴之處。即使僅僅只是在這個層面上,我們也應該向梁曉聲這樣一位具有人道主義悲憫情懷的當代作家致以崇高的敬意。
年已九旬的老作家徐懷中創作的旨在再現血雨腥風的戰爭歲月的《牽風記》,既有對於戰爭殘酷性的真切展示,也有對於將士愛情生活濃墨重彩的描寫,但尤其難能可貴的一點,卻是一種人道主義思想價值立場的強力凸顯。
至於徐則臣那部遊走於現實與歷史之間的《北上》,就其根本主旨而言,與其說是在書寫大運河的命運變遷,反倒不如說是在書寫表達中國「現代性」的發生。徐則臣真正的著眼點,其實是梁啓超所謂「數千年未有之大變局」。正是在如此一種地理與時間微妙轉換的過程中,「現代性」在中國的發生悄然無聲地取代了大運河,成為了《北上》真正意義上的潛在主人公。而這,也正是徐則臣把自己的上溯時間最終確定在晚清時期的1901年這個時間關節點上的根本原因所在。
書寫一位秦腔女演員人生故事的陳彥的長篇小說《主角》,其「史詩性」特點也非常鮮明。或許與劇作家的身份緊密相關,在長篇小說《主角》中,陳彥所聚焦表現的,卻是舞臺上的戲劇人生。其中,最重要的一點是,在女主人公憶秦娥跌宕起伏的人生歷程中,作家相當出色地凝聚表現了社會與時代的風雲變幻。
李洱的《應物兄》是一部聚焦學院、聚焦高校知識分子群體的長篇小說。它試圖在雄厚知識累積表達的基礎上,以一種總體性的方式概括表現一個時代知識分子的生存與精神狀況。唯其如此,批評家黃德海方會以這樣的一種方式談論《應物兄》:「作者自覺啟動了對歷史和知識的合理想像,並在變形之後妥帖地賦予每個人物,繪製出一幅既深植傳統,又新鮮靈動的知識分子群像,完成了對時代和時代精神的雙重塑形。」依照我自己的一種理解,就叫做「乃始有一部足稱充沛豐饒的知識分子之書」。
另一些思想藝術上的標高之作
然而,在充分肯定以上五部作品各得其所的同時,我們卻也不能忽略另外一個重要的問題。那就是,這次榮幸獲獎的五部作品到底能不能夠代表過去四年內中國長篇小說創作的最高成就?答案只能是否定的,那就是,不能。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最起碼在我看來,諸如劉慶的《唇典》、劉亮程的《捎話》、吳亮的《朝霞》、範遷的《錦瑟》、肖亦農的《穹廬》、付秀瑩的《陌上》等,也都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被看作是過去四年內長篇小說創作的思想藝術標高作品。
劉慶以東北抗聯為主要關注對象的《唇典》,與其說是一部展示描寫滿人在二十世紀前半葉苦難命運的長篇小說,莫如說它是一部旨在描寫展示東北人或者說曾經的滿洲國人在二十世紀前半葉苦難命運的具有突出史詩性特色的長篇小說。作為一部思想含蘊豐富的現代主義特色鮮明的長篇小說,劉亮程的《捎話》在進行深度文化衝突表達的同時,更是對與文化衝突緊密相關的、具有極端自我分裂性質的現代精神世界,進行了具有突出原創性的實驗性探索。這方面一個特別引人注目的現象,就是對於所謂「雙體人」的創造性發現與書寫。吳亮的《朝霞》是更為極端的先鋒性探索,主要體現在他乾脆以一種詩歌寫作的方式來進行他的小說寫作。最起碼,在我個人有限的閱讀視野中,在吳亮之前,並沒有哪一位作家明顯地逾越二者之間的文體界限,以詩歌的藝術思維方式來精心營構一部長篇小說。範遷的《錦瑟》所集中透視表現的,乃是一段知識分子的精神秘史。對於男性主人公失敗的人生,恐怕還是刊物編輯給出的理解最為到位:「由於知識分子本身的軟弱和動搖,註定了他自身改造的不徹底性,他在戰爭年代與和平建設時期都無所適從,同時為個人情感心緒所左右,使他在人生道路上舉步維艱,處處受挫,錦瑟無端五十弦,人生匆匆半百載,回首遙望,感嘆無限。」 肖亦農《穹廬》所集中講述的,乃是大約一個世紀前,曾經長期生活在貝加爾湖畔布裡亞特草原一個以嘎爾迪老爹為首領的蒙古部落,排除各種艱難險阻,歷經漫漫徵途,最後回歸到遙遠祖國的故事。與一般作家的寫作路數不同,肖亦農的一個特出之處,是把書寫的重心最終落腳到了布裡亞特蒙古部落大遷徙之前各種矛盾衝突的關注與表現上。
既然以上這些作品思想藝術成就也都很突出,那它們為什麼沒有最終問鼎茅盾文學獎呢?如上所述,每個文學獎都有其自身評判標準,同時也充滿各種偶然因素。還是「讓上帝的歸上帝,凱撒的歸凱撒」,也讓我們的作家在創作過程中繼續做出自己的理性選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