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問答集合

塔山一役關乎戰爭勝敗,林彪為何點將胡奇才守陣地?

鐵嶺雄關說: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首先糾正一下題主認識上的一個錯誤,林彪並未點將胡奇才堅守塔山陣地,因為胡奇才當…

鐵嶺雄關說: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首先糾正一下題主認識上的一個錯誤,林彪並未點將胡奇才堅守塔山陣地,因為胡奇才當時只是東野四縱隊(軍)的副司令員,他的前面有四縱司令員吳克華、政委莫文驊。胡奇才只是四縱領導班子的一員中的副職,林彪怎麼能於四縱司令員、政委不顧,單點胡奇才堅守塔山呢?事實是:

1948年9月我東北野戰軍遵照毛主席中央軍委的戰略部署,主力大舉南下打響了震驚中外的「遼瀋戰役」第一槍,攻克錦州,形成關門打狗之勢 ,把東北蔣軍全部殲滅在東北境內。為了確保順利拿下錦州,林彪和東野前委決定由程子華率領東野第二兵團在塔山組成防禦陣地,阻擊葫蘆島方向援錦之敵,由此一場名垂史冊的塔山阻擊戰拉開了帷幕!

塔山是遼西走廊上一個小村莊的名字,其南臨渤海灣,北靠白臺山,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擔負塔山阻擊戰任務的是我東野第四縱隊、第十一縱隊和冀熱遼軍區的兩個獨立師。四縱隊司令員吳克華、政委莫文驊、副司令員胡奇才,轄第10、11、12師,兵力三萬;十一縱隊司令員賀晉年、政委陳仁麒,轄第31、32、33師,兵力三萬。當時我軍在塔山一線的部署是:吳克華的第四縱隊擔任正面阻擊,賀晉年的第十一縱隊擔任側翼掩護阻擊任務。塔山阻擊戰從1948年10月10日開始至10月15日結束,歷時六個晝夜,我英勇的阻擊部隊連續作戰,不怕流血犧牲,牢牢的守住了防禦陣地,把援錦之敵擋在塔山一帶,為東野主力成功奪取錦州立下了首功!

1955年原東野四縱隊司令員吳克華、政委莫文驊、副司令員胡奇才被授予中將軍銜;原東野十一縱隊司令員賀晉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政委陳仁麒被授予中將軍銜。

強6w1y說:

遼瀋戰役時,胡奇才是東北野戰軍的第四縱隊的副司令員,當時東北野戰軍第四縱隊司令員吳克華、政委莫文驊。在塔山 , 胡奇才作為軍級首長,按照東北野戰軍總部的命令,直接到前沿指揮打贏了塔山狙擊戰,被人稱為「塔山猛虎」,同時也讓世人領略了他卓越而獨特的戰略思想以及指揮藝術,一些軍事專家稱胡奇才是中國的「小庫圖佐夫」。俄國的庫圖佐夫在19世紀初的莫斯科保衛戰中打敗了幾乎徵服整個歐洲的拿破崙。人們將胡奇才和庫圖佐夫相提並論,足見胡奇才在塔山狙擊戰的防守是怎樣的成功,

1948年10月6日、7日,在東北野戰軍主力包圍錦州基本完成準備攻城時,第四縱隊奉命到達塔山、白臺山、高橋地區,並連夜築起工事,積極備戰。當時國軍東進兵團已經逼近我軍陣地。10月11日,東北野戰軍司令員林彪拍來一份急電,要胡奇才迅速趕到塔山前前沿指揮作戰。

林總為什麼點將胡奇才去指揮守陣地呢?我想主要有三點,一個是胡奇才智勇雙全,有出色的指揮能力。其次,是胡奇才有指揮防禦作戰的經驗。第三,林總知道,守住塔山是遼瀋戰役的關鍵,塔山絕對不能夠失守,陣地上有一個意志頑強的虎將坐鎮,對部隊上下的士氣和決心都至關重要。

胡奇才不負所望。從第四縱隊部九股屯到塔山前線有十多裡地。當時國民黨軍隊已經開始對我塔山陣地進行猛烈炮擊。胡奇才帶著一個參謀、一個警衛員,在炮彈呼嘯中一會兒臥倒,一會兒跳躍,迅疾前進,一刻也不敢停留,到達指揮前沿後,胡奇才又馬上對當時的戰況進行了分析。

塔山南面大東山、小東山、影碑山一線高地,蔣軍早已築有堅固的工事,而地勢低下的塔山,完全在蔣軍的炮火的射程之內。塔山阻擊戰,對於東北戰場這個全局來說是至關重要的,但在這樣的地形上阻擊,對於我軍來說是十分不利的。後退是平原,前進太近敵,中間只有一條狹長地帶,無山可據,無險可守。戰爭年代,部隊把打進攻仗叫吃肉,打防禦仗叫啃骨頭。塔山阻擊戰,就是一場光啃骨頭不吃肉的防禦仗。

善戰者都會根據 根據地形確定作戰部署。 根據這一地形,沙場虎將胡奇才和縱隊領導吳克華、莫文驊一起研究,決定在東起西海口,西到白臺山一線十多公裡寬的正面上組織防禦,以主要兵力、火力守鐵路橋頭、塔山村、白臺山和高橋地區,與右側之11縱隊並肩作戰,共同抗擊敵人。他們還決定在兵力部署上,以一個師和一個營為第一梯隊,以另兩個師為二梯隊,採用縱深的梯次配備,並強調守備部隊必須掌握三分之一至三分之二的兵力為預備隊,以實施連續的反衝鋒,挫敗有海、空軍配合,兵力三倍於自己的蔣軍。

選擇最強的部隊守衛最關鍵的陣地。選擇地形時,胡奇才特別重視塔山村的守備。經過分析,胡奇才和吳克華、莫文驊派第四縱隊的一個最強戰鬥力的營到塔山村。」11日拂曉,敵三個師在艦炮火力的支援下,向我四縱的防禦陣地發起衝擊,激戰一天,敵傷亡千餘人,敗下陣來。次日,敵人的進攻便形成了重點,猛攻塔山地區的中心--塔山村,又我被擊退。13日,敵人的重點仍然是塔山村。號稱「趙子龍師」的獨95師打頭陣,集中兩個軍採取兩翼突破的戰法,猛烈進攻塔山村。這一天,雙方都有很大傷亡。第四縱隊政委莫文驊稱13日是「敵人投入兵力最多,火力最猛,進攻最兇的一天,也是對塔山存亡有決定意義的一天。」14日,東北民主聯軍向錦州發起總攻擊。敵東進兵團以4個師再攻塔山,「雖不顧一切,仍一無所進。」15日,敵軍集中了5個師輪番攻擊。當天下午,錦州方向炮聲沉寂,東進兵團無心也無力再攻了。

在防禦作戰中不是一味防守,而是適當反擊,打亂敵人的進攻節奏。 戰鬥中,胡奇才除了用最強的連、營、團堅守陣地外,同時還不斷組織步、炮協同下的反衝擊,積極防禦,大量殺傷敵人。部隊在陣地前沿消極死守不行,反衝擊遠了也不行。不反擊,敵人會把工事築到我們工事前,一下子就可以衝進陣地。衝擊遠了回不來,有被敵人吃掉的危險。所以胡奇才每天用望遠鏡盯住敵人的動態,命令有關團、營和炮兵適時組織反擊,把敵人推出1000米以外,爾後晚上再派一個班或組,在敵人的來路上埋設地雷,便於部隊及早發現敵人進攻。此外,胡奇才還要求,在戰鬥中炮兵要事先測定各種目標,只要步兵提出要求,不論白天黑夜,隨時支援。炮兵支援步兵,重點是打敵人的第二梯隊,把第二梯隊攔阻或打掉,這樣進攻的敵人就沒有後勁了。

靈活機智調整作戰部署。作為前線指揮員,胡奇才不僅腦活腿勤,還善於邊打邊調整作戰戰略。28團守鐵路橋頭堡,地形開闊,傷亡較大,胡奇才及時令30團換上。30團打了一天,又令29團接替。這樣雖然橋頭堡幾度出現丟失的危險,但也最大程度上牽制了敵軍的進攻,最後,勝利完成保障主力攻取錦州阻擊戰任務。

出色的指揮贏得敵我雙方的一致肯定。由於塔山攻防直接關係到遼瀋戰役勝敗,國軍此次攻塔山,在蔣介石的嚴令下,「各軍、師長均能奮不顧身,親臨最前線指揮」,海、空軍也能配合。然而,在胡奇才指揮部署的我軍狙擊陣地面前,敵軍始終不能越雷池一步。蔣介石乘飛機在塔山上空也無可奈何地嘆息:「真沒有料到,3個軍在海、空軍的配合下,就是打不過塔山。」戰後,林彪專門邀胡奇才做客,請他說塔山阻擊戰的體會。林彪說:「這一仗,你們把那個營最強的營放在塔山村按得好,就像一個釘子一樣!」

大白白野說:

塔山一役關乎東北野戰軍能否攻克錦州,關乎遼瀋戰役的勝敗。
林彪、羅榮桓、劉亞樓讓東野四縱守塔山,四縱司令員吳克華,政委莫文驊,副司令員胡奇才。林彪曾對吳克華說:「我不要傷亡數字,我只要塔山」說明守塔山的決心和重要性。熱播的電視劇《大決戰》描述很客觀真實。
為了守住塔山,林彪給塔山指揮部增派胡奇才副司令,並且命令胡奇才到一線師指揮部,靠前指揮,親自布防。胡奇才在前線發揮了重要作用。電視劇演繹了胡奇才檢查防禦工事不合格,重新修建的情況。
林彪、粟裕是公認的善於指揮作戰的優秀將領,林彪是黃埔軍校四期畢業生,是毛澤東、朱德發現培養的優秀軍事人才。林彪作戰有一個特點,常常越級指揮到基層部隊,打出了許多理想優秀戰果。像東北初期我軍取得第一次秀水河子殲滅戰的勝利就是林彪親自指揮的。有時候打大仗,林彪把電話、電報直接發給前線指揮員,指揮戰鬥戰役走向勝利。曾經的黃埔軍校校長蔣介石也常常越級指揮,但是束縛了下級將領正常發揮,時常使國民黨軍隊打敗仗。國民黨許多將領埋怨蔣介石越級瞎指揮。進行比較,體現出軍事能力水平高低。
林彪知道胡奇才善於防禦,點將了胡奇才。四野塔山阻擊戰勝利非常不易,創造了阻擊戰勝利的奇蹟。作為經典戰例,編錄進美國西點軍校的教材。

想當公務員說:

塔山阻擊戰並沒有林彪親自點將胡奇才,真正的情況是東野第二兵團司令程子華統一指揮的塔山阻擊戰,當時程子華下轄著四縱、十一縱兩個縱隊、兩個獨立師及炮兵旅總共8萬人左右進行塔山防禦,四縱司令吳克華,政委莫文驊,十一縱司令賀晉年,政委陳仁麟,當時胡奇才是四縱副司令,下到十一師靠前指揮。

其實林彪也早就想到了塔山事關整個戰局最為重要,已經做了相應的後續安排,把最厲害的一縱放在後面做總預備隊,隨時可以接替上去。電影大決戰《遼瀋戰役》中就有幾個這樣的細節,當時塔山方面幾次報告說傷亡巨大,劉亞樓打算把作為預備隊的一縱調上去,林彪沒有同意。後來還有這麼一句經典臺詞:告訴程子華,我不要你的傷亡數據,我只要塔山!

塔山名為塔山,其實既無塔又無山,但是四縱的將士們就是塔,就是山,他們最終頂住了一切壓力,堅持到了最後勝利!1955年四縱副司令員胡奇才被授中將軍銜。

乘風破浪的柳葉kV說:

整個東野,最能打的將軍,我認為就是韓先楚黃永勝劉震胡奇才,在東北首殲敵一個師的新開嶺大捷就是胡奇才指揮的,軍事才能傑出,可惜身體不太好,影響了進步,塔山阻擊戰再建奇功,新開嶺鼓士氣,塔山定勝局,名將勇將

烏河百姓說:

知人善任,是一種領導和指揮藝術。塔山一戰,關乎整個戰局之勝負成敗,林彪點將胡奇才打此硬仗血仗,為知人善任也。

《三國演義》中有孔明誤用馬謖,從而導致錯失街亭,使出師呈敗的故事,足夠古今中外軍事家吸取用錯人之道的教訓了!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瓦要問答網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evawelsh.com/archives/4280

作者: 瓦要問答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