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運的後頸肉?
你的貓的時候是不是太淘氣了?那麼你試過從後面抓住它的脖頸肉嗎?大多數的貓此時就會像洩了氣的皮球一樣,瞬間就會變得安靜和順從。
的確,作為家養寵物,貓的確沒有狗的服從性高,比狗要淘氣得多,因為貓從來沒有被人類真正馴化過,甚至連半馴化都談不上。
那麼為何捏住貓咪「命運的後頸肉」,它就會變得溫順了呢?其實如果你養過其他寵物的話,你會發現大多數哺乳動物的死穴就是後頸肉。我養了兩隻龍貓和一隻小泰迪犬,每當扭住它們的後頸肉時,它們也會變得任人擺布。
大部分貓的後脖頸都是死穴
有科學家曾經做過這樣一個實驗,為了測試貓咪的後頸肉是否是它們的死穴,工作人員用夾子夾住了貓咪的後脖頸,被夾住的實驗貓咪瞬間倒地不起,並且蜷縮身體變得十分順從,但夾子一旦鬆開,貓咪瞬間彈起,直接飛快地逃走了。
在許多歐美國家中,動物的這種類似「假死」的行為被直譯為「夾子催眠」,而在科學界,動物的這種行為稱為掐捏誘導行為抑制反應。研究人員發現,大約有65%的貓會出現這種反應。
貓被掐或者捏住後頸時,它會出現身體僵直,然後弓腰蜷縮、尾巴夾在後腿間等行為,並且變得順從和安靜。
這種行為在幼貓階段尤為明顯,當母貓叼起幼貓時,大多數幼貓都會出現掐捏誘導行為抑制反應,這種反應不會讓幼貓感到害怕,相反的是幼貓會感覺非常安心,進一步配合母貓的動作。
貓為啥會突然變得溫順了?
大多數動物在感到害怕或者受到天敵攻擊時,都會出現一種叫做「強直性靜止」的反應,這是動物的本能防禦機制,用靜止或假死的方式來躲避眼前的危險。
人類也是如此,如果感到強烈恐懼時,大多數人都會嚇得靜止不動或者直接暈倒。最著名的例子就是虎鯨捕食大白鯊,虎鯨是海洋中的無冕之王,也是最為兇殘的齒鯨,就連大白鯊也不是它們的對手。
虎鯨最喜歡捕食大白鯊,然後吞食大白鯊的肝臟。虎鯨捕食大白鯊的手段就是利用大白鯊的強直性靜止反應,虎鯨會繞到大白鯊的側後方,然後撞擊大白鯊的肚子,大白鯊會暫時性癱瘓,對虎鯨的攻擊行為沒有任何反應,這時,虎鯨則會對準大白鯊的肚子大快朵頤。
很多擅長動物催眠的人,也是利用了動物的強直性靜止反應,這種反應一般會持續十數分鐘,而後會慢慢緩解。但掐捏誘導行為抑制反應與強直性靜止反應是截然不同的。
動物在受到威脅或者感到恐懼時,瞳孔會不受控制地放大、呼吸頻率和心跳加快,進一步發展就會變為強直性靜止反應。
但被掐住後脖頸的貓卻沒有上述身體上的變化,貓咪的心跳和呼吸都會放緩,看上去非常平和舒服,所以這並不屬於強直性靜止反應。
所以科學家也大膽猜測,貓和其他動物出現掐捏誘導行為抑制反應的原因和億萬年來的進化有關。
在大自然中,如果母貓發現自己的巢穴附近出現了其他動物,它就會快速轉移幼貓,母貓只有在幼貓溫順不掙扎亂叫的情況下,才能叼著它們的後脖頸轉移到其他地方。
如果在這途中幼貓不配合,掙扎亂動,大聲喊叫,很容易就會招來天敵的攻擊。所以在貓的進化史中,這些轉移途中亂動亂叫的幼貓都被大自然無情地過濾掉了,倖存的幼貓都掌握了這種生存技能,捏住後脖頸會變得溫順已經刻在了貓的基因當中。
圖片來自網絡侵聯必刪
母貓叼著小貓的後頸,小貓就老老實實不動了,這是一種貓科動物的本能行為。不僅僅是貓,老虎、豹子都是這樣。
因為在野外,遇到危險的時候,母貓都是用這種方式來轉移小貓的,但是我們都知道,貓媽媽可不止一個孩子,所以,必須要快速、多次的轉移,把所有的寶寶都轉移到安全的地方,整個過程才能算是結束。
因此,在轉移的過程中,動物體內的基因決定了小貓後頸的地方神經比較少,被叼住了也不會感到疼,而且一旦有這個動作,它就會認為現在所處的環境危險,貓媽媽要帶它去安全的地方。所以它會放棄抵抗,並且老老實實,等待過程結束。
所以現在抱小貓的時候,一般都是喜歡用拎著貓的後頸,然後再抱著 ,它也不會反抗。
那麼除了,這個後頸之外,貓咪還有什麼別的弱點呢?
01
貓薄荷
對於大多數貓咪來說,貓薄荷就是一個完全無法抵抗的萬能錦囊。
貓薄荷是一種會引起幻覺的植物,貓食用後有些會引起暫時性(5-15分鐘)的行為變化,例如會打噴嚏、咀嚼、摩擦、翻滾等。
有些貓吃了貓薄荷之後會追逐幻想中的老鼠、有些則呆坐著空茫地瞪著眼,這些行為並不會造成任何危害,貓薄荷也不會上癮。
一般偶爾用來逗貓,再合適不過了。
02
貓咪的好奇心
對大多數貓來說,好奇心確實是它們最大的弱點了。貓咪天生就是掠食者,在他們眼中各種移動的東西都是潛在的獵物,所以本能驅使它們看見陌生的東西都要上前試一試。
我們平時用的逗貓棒等玩具,都是以它的好奇心為出發點。有時候想帶貓去洗澡,也可以用騙的方式,誘使它感興趣,然後騙到衛生間再關上門。。。
謝邀。對於廣大貓奴來說,貓咪是家中一霸,生來就有種「天生麗質難自棄」的品性。
就連走路時,後腳掌子也一定要與前腳掌子的腳印重合,這應該就是所謂的貓步吧。
不爽鏟屎官時,就公然向鏟屎官投來蔑視的目光,「真是愚蠢的人類」。
冬天冷的時候,也能光明正大的跳上床,然後又是高冷臉,「你不過是個鏟屎的,也敢爬上朕的床」。
往往這個時候,鏟屎官也沒辦法。
但近來有人發現,只要掐住貓脖子後面的肉,貓咪就會乖乖不動。
一臉慫樣,讓你提著,這是為什麼呢?
對於這個能「降貓」的操作,有的貓奴認為貓脖子後面的肉是死的,感覺不到痛。
但是有神經通道,一旦神經通道被阻斷,貓就會像被點了穴一樣,喪失行動的能力。
還有人認為正是因為貓咪痛了才會一動不動。
其實不然,不知道小夥伴們有沒有想過,雌性哺乳動物在轉移自己寶寶的時候,一般是怎樣轉移的呢?
沒錯,它們往往就是叼住自家孩子脖子後面的肉,把它們轉移到安全的地方。
據日本某神經生物家研究表明,人在提起貓咪脖子後的肉時。
貓咪脖子後方的感受神經,讓貓咪獲得了「我被麻麻叼起來了,我要被麻麻轉移到安全地帶」的信號。
所以這個信號引導了貓咪出現了方便麻麻轉移的生理現象,老老實實的待著,直到轉移結束。
其實不只是貓,狗狗呀,老虎呀,獅子呀,都會出現這種現象。
雖說是這樣,但小夥伴們去動物園時,也千萬別招惹老虎獅子呀。
在家提提二哈試試就夠了吧!
更多精彩知識問答,請關注我:找靚機科普(zljkepu)
對於貓後脖頸這塊弱點,很多人有過調侃,也有人做過分析,因為貓同老虎獅子差不多,這個地方一旦被抓以後,就會一動不動,所以據此,有人分析了武松打虎的真實性,抓住了老虎這塊肉,老虎不動任由武松打~那麼
事情的真相真的是如此麼?
想必只有作者才知道的吧~
貓咪後脖頸這塊肉是什麼鬼~
貓咪後脖頸這塊肉,其實是它條件反射的區域,不同於人類,貓咪不會抱著孩子,只能選擇用嘴叼,在運送孩子的過程中,嘴必然是需要用力的,而這個過程中,可能會對小貓造成傷害或者是疼痛。恆古歲月中,為了讓大貓可以安全的移動小貓,貓咪這一塊肉就會進化的沒有太大的痛覺,而且形成的條件反射就是被咬住馬上就如同點穴一樣「一動不動」。
正因為如此,貓咪這一塊弱點被放大利用,交配的時候會被咬,抓捕的時候也會被襲擊,哪怕相互打仗的時候,對方也是會尋找機會先下手攻擊這裡。
貓咪後頸的死穴有多嚴重
關於貓咪這塊死穴的嚴重性,國外有專門做過實驗,我們身邊假如有貓的話也可以做。拿來一個夾子,將貓正常放置,然後拿夾子夾住貓咪的後脖頸這塊肉,貓咪會頓時一動不動。就好像變成了殭屍一樣~拿下來以後貓馬上回復正常。
這樣的方法理論上對待老虎和獅子、豹子等動物都是有效的,但我並不推薦你去動物園拿動物做實驗,因為上次做實驗的人已經不再了~
這塊肉是最怕被夾但也是貓咪最喜歡讓人摸的
很多人通過換吧可以發現,其實貓咪最喜歡人類摸的地方就是這塊肉,假如你摸別的地方它可能會眯眼享受,但撫摸這塊地方,它會躺下來睡覺,而且會一直咕嚕不停,特別放鬆。
其實這塊肉被抓以後並不是所有的貓咪都一動不動的,有的貓咪剛開始會一動不動,但馬上就會作出響應的掙扎的反應,是因為人類的抓它的力度有可能讓它不舒服了,還有一種可能就是貓咪自己也不傻,分得清是不是母親~
這種反應其實很正常,就如同嬰兒哭泣的時候,媽媽抱起來搖晃一會孩子馬上就停止哭泣一樣,這是一個生理延續的條件反射,正常的行為~
喜歡請關注我,每天推送有意思有知識的文章給您!
如何讓貓咪變得乖巧?這是每個鏟屎官都想破了頭的難題。不過,想要貓咪變乖還真的有訣竅——那就是扼住它「命運的後頸肉」。
相信很多人早有覺察,喵咪們的死穴,就在其脖子後方。要用手捏住它們後脖的皮肉,它們就會瞬間乖巧,變得任人擺布。
不信?你可以看一下別人是怎麼操作的。
不好意思,上錯圖了。
其實也不一定要用手捏,用別的工具例如活頁夾照樣能達到同樣的效果。
一開始,貓咪是一點都不願意配合,剛被送上「實驗臺」就想開溜。
但工作人員只用一個活頁夾,就能把它治得服服帖帖的。
當後頸肉被夾住,這隻白貓就像被點了穴一樣僵住,一動不動。
接著,它還被工作人員直接放倒在臺子上。
但它的姿勢卻依然保持著蜷縮的狀態,看起來十分乖巧。
只是當活頁夾一鬆開,它便立即回過魂來,麻溜地逃走了。
所以,人們也才戲稱這是貓咪命運的後頸肉。
在英語語境中,這被稱為「Clipnosis」,它的意思非常直白,正是夾子(clip)和催眠( hypnosis)的混合詞。而在學術中,掐捏誘導的行為抑制(pinch-induced behavioral inhibition,簡稱PIBI)才是正確的叫法。研究表明,大約有三分之二的貓咪都出現了掐捏誘導的行為抑制反應。它們會出現軀體靜止、脊柱捲曲拱起、尾巴夾在兩腿之間等舉動,而且明顯變得更加溫順。
此外,貓齡越小的奶貓反應也就越明顯。更神奇的是,這種掐捏誘導的行為抑制,似乎還能讓喵咪感到放鬆。一些被夾的喵星人,甚至還發出了愉悅的咕嚕聲。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貓會突然變得這麼老實了?
一般來說,許多動物在感到驚恐或受到威脅時,會出現一種「強直性靜止」(tonic immobility)反應。這是一種本能的防禦行為,以假死的形式來逃避天敵的威脅。
動物會進入明顯的暫時性癱瘓,而這種對外界刺激無任何反應的行為,會維持數分鐘乃至數十分鐘不等。許多大師表演的所謂催眠動物的特技,就是利用了動物的這種強直性靜止反應。
電視節目中表演的「動物催眠」,圖源知乎用戶:大地
儘管都是靜止不動,但「貓的掐捏誘導的行為抑制」與「強直性靜止反應」是完全不一樣的。
貓在受到威脅時,瞳孔會不自覺放大、呼吸急促並心率加快等。
但在檢測各項生理指標時,研究人員卻發現喵咪的反應其實與威脅、痛苦此類情緒都無關。它們的瞳孔不僅不會放大,反而心率與呼吸都會放緩,看上去很是舒坦。與此同時,小貓們仍能保持較為靈敏的反應能力,並非裝死。
一隻喵星人志願者被點了穴
所以綜合上面的特徵,研究人員也給出了一個解釋——這可能與母貓移動小貓有關。
在野外生存時,如果周圍有潛在的危險,貓媽媽就會叼著小奶貓以完成遷移。也只有小奶貓在非常溫順不亂動的情況下,才能更方便貓媽運輸。
而母貓下口的位置,正是小貓的後頸處。
如果在挪窩時,被叼著的小奶貓一通亂動或亂叫是要會惹來殺身之禍的。輕則貓媽難以hold住躁動的小貓,從而引起小貓的高處墜亡。重則是小貓的叫聲惹來其他天敵,到時候真的是一家人齊齊整整了。
按照進化論說法,在演化史上都不知道有多少只頑皮的小奶貓,被自然選擇無情地篩掉。而能夠活下來的小貓,則大多數擁有這項與生俱來的本能。
當然,前面也已經說了,還有三分之一的貓咪是不會有掐捏誘導的行為抑制反應的。所以想自己在家試的話,還需要小心,貓可是很記仇的。
這是貓咪的一種本能反應哦。
主要是因為「當貓媽媽對小貓進行轉移時,會叼住脖頸,而這個時候要是亂動掉下去就有可能發生意外。久而久之,當被抓脖頸時保持不動就成為了貓咪的本能反應。」
不止是貓會這樣,其他很多的動物都有這種本能。
注意:儘量不要效仿貓媽媽咬脖頸的行為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作為雙手獨立的人類,我們在抓貓咪的時候儘量不要效仿這種咬脖頸的行為。脖頸是貓身體中比較脆弱的一部分,在被咬住時,脖頸需要承受全身的重量,當貓咪還是小寶寶時,貓媽媽用這種方式轉移小貓對它們來說沒有什麼傷害,長大以後隨著體重的增加,這種方式其實對貓來說也是比較痛苦的。有貓的小夥伴肯定也會發現,當你抓自己貓咪脖頸時它會掙扎著亂動,道理就出於此。
那麼,什麼是正確的抱貓方式呢?「此處延伸一下」
正確的抱貓姿勢
-
第一步:用一隻手抱住前爪下方的胸部位置。
-
第二步:另一隻手拖住後腿,形成一個搖籃的姿勢。
這樣的方式有種抱嬰兒的感覺。
錯誤的方式(以下幾種方式不可取)
-
直接抓住前爪拎起(前爪關節部位,拎起時全身的重量集中在這個部位,易造成脫臼)
-
拎後脖頸的方法不可取(這塊是有神經的部位,拎起時全身重量集中會皮膚撕裂或神經斷裂)
-
不要直接抱貓肚子位置(貓肚子是非常脆弱的部位,有很多重要的器官在這個位置)
以上,當你實在控制不住你的貓時可以適當的抓住他的後脖頸,但拎著貓到處走,特別是成年大貓,這樣的行為絕!對!禁!止!
好啦,你一般都是如何抱你家貓的呢?歡迎在評論區討論喲~
如果恰巧你也是貓病患者,一天不吸貓就渾身難受。歡迎關注我的小濤養花知識號:喵來啦 ,隨時吸貓,感受高品質的「有貓生活」。
掐住貓脖子後面的肉,貓就動不了了,這是貓科動物的本能。在幾千年前,貓科動物的生存環境危險又惡劣,貓媽媽及其它貓科動物在生下幼崽後,會把它們藏在安全的地方,一旦發現有入侵者或是受到驚嚇,貓媽媽就會叼起小奶貓的後脖子,把小奶貓們轉移到安全的地方。直到現在,貓科動物還保留著這種本能,如果你意外發現了流浪母貓藏小貓的地方,它就會把自己的孩子轉移到別處。
所以,在小貓長大後,仍保留著這種意識。當你掐住貓脖子後面的肉時,貓咪的大腦就會發出一種信號——「要被媽媽轉移到別處去了」,貓咪就會乖乖不動。所有的貓科動物都會這樣,老虎、豹子等貓科都會都會有這種生理現象,當然這也不是絕對的。如果小貓出生時,貓媽媽就死了,由人類或其它動物養大,從小就沒有被貓媽媽叼過的貓咪,在被掐住脖子後面的肉時,會反抗或抓人的。
這是一種生理的條件反射,並不是因為「貓脖子後面的肉沒有神經」,這一點早已被日本的神經生物學家和美國俄亥俄州實驗證實了。
當小貓咪不聽話時,你可以掐住它的後脖子,教育一番,但是不要隨意用這種方法拎起一隻成年貓咪,因為一隻成年的貓咪重量有3-7KG,後脖子上那塊肉負擔不了這麼重的重量,會給貓咪造成負擔。所以,千萬不要虐待貓咪。
貓咪除了這個弱點外,還有很多令它們害怕的,比如:
1.怕水
除了土耳其梵貓,其他貓咪天生就怕水。這也是貓咪不願意洗澡,一洗澡就抓狂的原因。當然也有極少數不怕水的貓咪,喜歡洗澡。
2.怕去寵物醫院
貓咪都怕去寵物醫院,所以在鏟屎官抓自家貓咪去醫院時,都會躲到床底下。有些朋友的貓咪甚至會因此而離家出走,可見貓咪有害怕醫院了。
3.害怕陌生人
貓咪都是很膽小的,我家以前養的一隻白貓,膽子特別小,只要是家裡來了陌生人,它就會跑得遠遠的,找個地方躲起來。
4.怕比自己厲害的貓咪
貓咪是獨居動物,不喜歡別的貓。如果貓咪遇到比自己強壯、個頭大,很會打架的貓咪,它就會害怕。貓咪的世界裡是有貓王的,貓王是最會打架的。流浪貓中也有不少母貓很會打架,我曾經餵過一年的一隻流浪母貓,很喜歡打架,是個女霸王,小區裡的公貓母貓都怕它。
5. 怕其他動物
貓咪是天生膽小又敏感的動物,對其他動物既好奇又害怕。狗是貓咪的天敵,有些狗脾氣好性格溫順,貓咪能不怕它們,但是有些狗喜歡欺負貓咪,貓咪就只能逃跑了,逃不過的都去喵星球了(有壞人專門訓練自己的狗咬死貓咪的,新聞上報導過)。還有些貓咪害怕雞、倉鼠等動物的。
是的,就是這塊讓喵繳械投降、呆若木喵的命運的後頸皮。
貓咪身上神奇的PIBI(pinch-induced behavioral inhibition)現象。
什麼是「PIBI」?
PIBI直譯為捏合導致的行為抑制,在英文中,俗稱「clipnosis」,夾子+催眠。說人話就是當你捏起(或用夾子夾起)貓咪命運的後頸皮時,有一部分貓咪會從張牙舞爪的「老虎」變成溫順蠢萌的「Hello Kitty」。
藍星人最好不要這樣把貓提起來。圖自:網絡
期間變化之大,會讓你驚訝地感嘆:「這小貓咪怎麼還有兩幅面孔呀?」
後頸皮探索簡史
其實,早在古埃及時期,人們就已經知道貓咪身上存在著這麼一個神奇的開關,認為這是一種「神術」。圖自:網絡
20世紀70年代以來,科學家們通過實驗驗證了PIBI現象的存在,但對其成因始終沒有達成一致。所以用了各種各樣的術語來描述這種行為:如催眠、脊背僵硬不動反射( scruff immobility reflex)、行為阻滯(behavioral arrest)等等。
直到2007年,在俄亥俄州立大學獸醫學院進行的一項研究發表,才將這種現象重新命名為「PIBI」。
PIBI反應特徵
關於PIBI反應的特徵,該科研小組的研究人員是這樣描述的:
➤ PIBI不是催眠,動物保持一定的靈活性
➤ PIBI不是恐懼或疼痛反應,貓咪沒有出現瞳孔放大。
➤ PIBI似乎存在令喵放鬆效果,有些貓咪甚至會發出呼嚕聲。
➤ PIBI在幼貓身上更明顯,部分(小於三分之一)貓咪不會有PIBI反應。
➤ 在經歷多次PIBI後,貓咪的反應沒有變弱而是變得更強了。
綜合上面的反應特徵,研究人員猜測,PIBI是貓咪進化出來幫助母貓更高效運輸小貓的。
圖自:網絡
而成年貓咪出現PIBI更像是一種幼年習慣的殘留(...貓中的大豬蹄子也會利用這點)。
圖自:網絡
如何正確使用PIBI
每次給喵刷牙、餵藥,感覺是要了老命的朋友有福利了!
適用情況
結合之前的PIBI反應特徵,我們知道PIBI應該更適用於安撫熟悉、平靜貓咪的場景。如果從幼貓時期就開始培養,那就更好了。
操作步驟
在操作之前,把貓咪放在主人腿上,先進行安撫,拉近距離之後再輕輕捏住貓咪的後頸皮。如果貓咪感到不安,可以捏住再放開、多試幾次。
PIBI的典型反應包括:身體靜止、身體蜷曲、尾巴蜷到兩腿之間,目前主流觀點認為操作正確的PIBI不會讓喵感到疼痛、不適(見引文1、3、5)。
圖自:引文1
有時部分貓咪可能表現沒有那麼強烈,只是看上去更「呆」了一點。
如果發現捏住之後,貓咪有想要咬你的動作,好像感覺到不適,那在短期內PIBI就不適合您使用了。
這種大佬不適合。圖自:網絡
捏合的時間和力度都不應該過長。
目前僅有一例報導,壓力大於300毫米汞柱(兩個標準的5cm活頁夾形成約140~160毫米汞柱的壓力),超過3小時可能會讓貓咪受傷。(見引文1、3)
因此我們建議您使用PIBI時,不要採用壓力過大的夾持物品,不要超過1 h,總時長越少越好。
捏合部位
按照我們傳統的認知,一般會選擇後頸部。其實在背中線的任意位置,都可能產生PIBI。我們通常所說的「命運的後頸皮」其實應該稱為「命運的脊梁」(突然正經...)。
圖自:網絡
但是固定在頭部、頸部能夠最大限度的保護鏟屎官自身安全,所以建議大家還是捏合後頸部。
注意事項
雖然母貓會叼著小貓的後頸皮運輸小貓,但這種方法不建議人類使用,尤其不要在肥胖的成年喵身上使用。在使用PIBI時,貓咪最好是要待在穩定的平面上,而不是被顫巍巍的舉到空中。
貓咪生氣時候也別用。圖自:網絡
另外,PIBI僅建議在不超過1 h的護理、小手術時使用。不建議用於長途出行時的安撫。
彩蛋時間
2007年,Buffington等人在驗證了PIBI的存在之後,看到了其在家貓簡單醫療護理上的前景。索性趁熱打鐵,於2010年研發了一款應用PIBI的頸圈。
在專利描述中,他們寫到:該發明可為家貓體格檢查,傷口護理,靜脈穿刺,疫苗接種,葡萄糖監測和剪指甲提供醫療預備程序。聽上去是不是很神奇?
這款專利長這樣↓↓↓
圖自:引文2
成文之前,所長專門去查了一下。國外已經生產了對應的專利商品。
圖自:網絡
不過國內好像沒有方便的商業渠道能購買到,日常護理應用PIBI時還是得靠自己的雙手,實在是有點可惜。
希望這篇文章能給為貓咪刷牙、剪指甲頭疼的你提供幫助。
但是,究其根本,PIBI也僅是一種輔助手段,與貓咪之間的互動和護理還是要靠主寵之間長期培養出的信任。
貓咪被捏住後頸皮時,是把您當成了貓媽媽,也希望各位鏟屎官在使用PIBI時儘量溫和,不要毀掉喵星人滿心的信任啊。
這個問題其實很學術的,這個主要關乎動物的育兒問題和神經科學兩個大方面。
首先說育兒方面,我們都見過母貓叼小貓,母貓叼住小貓的脖子,小貓就會老老實實的被母貓搬來搬去了。其實很多哺乳動物都是這樣對待幼崽的,經科學研究,這和人類哄孩子相似,過來人都知道,孩子都是要一邊抱著一邊不停的搖晃,走來走去,能減少哭鬧。研究證明,抱嬰兒和母貓叼小貓時,嬰兒和貓咪幼崽的心跳呼吸都會減緩。
再來進一步說說神經學方面,日本科學家用老鼠做過這方面實驗,他們給老鼠後脖子打麻藥,這種鎮靜的情況反而減弱了,說明哺乳類後頸的神經向大腦傳遞的是鎮靜信號,沒錯,神經傳向大腦的信號不止是興奮信號一種,也會向大腦發出:你給我安靜下來!這種信號。我覺的要直觀的理解,你可以回想下,每次你特別累,特別煩躁時候,是不是特別希望有個人給你捏捏肩,捏捏後脖子?捏完後你就放鬆一些,大概就是這種情況。
今天來聊聊貓被掐住後脖子後面的肉後,為什麼動彈不得,以及貓還有什麼弱點。通過展現科學事實和實踐經驗,幫助人們更好地理解貓的行為方式,並更好地與它們交流互動。
和寵物犬一樣,貓也是人們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寵物之一,其機敏、靈活和獨立的性格讓人們喜愛。然而,雖然貓表現得非常自信,其身體結構卻有一些顯著的特點使得它們容易被人們掌控,其中之一就是貓的脖子後面的皮肉。
貓的「軟肋」
貓的脖子後面的肉主要是由背部和頸部的肌肉組成的。這些肌肉位於頸椎和脊柱中間的間隙處,負責控制貓的頭部和頸部的運動。
當人們掐住貓的脖子後面的肉時,這些肌肉會受到壓迫,失去運動能力,從而控制貓的頭部和頸部的能力也被削弱。在這個情況下,貓就很難進行任何反抗了。
科學依據
掐住貓脖子後面的肉,使其無法動彈的現象是被廣泛接受的寵物訓練方法,這種方法的科學依據是貓的生理結構。當貓的頸部被掐住時,貓的身體會啟動獨特的反應機制。
一種在貓身體中稱為「頸椎身體反射」的反應機制會在此時啟動。這種反射機制是一種自動反應,它會使貓的身體鬆弛下來,防止身體進一步受到傷害。
當貓脖子後面的肉被掐住時,這種反射就會被觸發,從而使貓的身體鬆弛,難以移動或進行反抗。
此外,掐住貓脖子後面的肉也可以促進貓的安全感。這種方法模擬了貓的母親用牙齒抓住幼崽的脖子,以避免它們受到意外的傷害。
因此,這種方法可以使貓感到安全和放心,從而更願意接受人們的訓練。
貓的弱點
除了脖子後面的肉,貓還有其他的弱點。
1. 耳朵:貓的耳朵是它們的聽覺器官,非常敏感。當人們抓住貓的耳朵時,貓會非常不舒服,並可能變得非常憤怒。
2. 肚子:貓的肚子通常是它們的柔軟部分,尤其是在毛髮薄的地方。當人們摸到貓的肚子時,貓可能感到非常不舒服,從而容易引發攻擊性行為。
3. 腳掌:貓的腳掌非常敏感,尤其是在墊子周圍。當人們摸到或觸碰了貓的腳掌時,貓可能感到非常不舒服。
4. 尾巴:儘管貓的尾巴通常是它們的平衡器官和情緒指示器,但它們的尾巴也是貓的一個弱點。當人們捏住或搖動貓的尾巴時,貓可能會非常不舒服,並可能攻擊人。
需要注意的是,儘管掌握了貓的弱點,人們也需要注意正確的處理方法,以避免對貓造成傷害或疼痛。貓是生命,與人類一樣,應該受到尊重和保護。
結論
掐住貓脖子後面的肉使其動彈不得是一種廣泛應用的寵物訓練方法,其科學依據是貓的生理結構。此外,人們還需要掌握貓的弱點,以更好地與它們交流和互動。
在與貓交流和訓練時,記得尊重和保護貓的生命,以避免對它們造成傷害。
圖片來自網絡侵聯必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