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問答集合

"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這句話形容的是一種怎樣的意境?_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下一句

簡單漂流瓶qm說: 「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形容的意境是:不要以為我們這些老東西、老榆木疙瘩快腐朽了,快被當…

簡單漂流瓶qm說:

「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形容的意境是:不要以為我們這些老東西、老榆木疙瘩快腐朽了,快被當柴燒了,就是我們退居二線了,我們還有餘熱呢,還有多年經營的關係、事業在呢,放手去幹,誰敢惹你跟我說,我在位時的影響可以說一手遮天不為過。

步武堂說:

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這是唐朝的著名詩人劉禹錫的《酬樂天詠老見示》最後兩句,這首詩是劉禹錫為了回應老友白居易的一首《詠老贈夢得》而作。

這兩首詩可以看成兩位老人,也是兩位老詩人之間的交流,一個是感嘆,另一個是感慨。白居易是感嘆,劉禹錫是感慨。

劉禹錫的詩中,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這兩句是讀了白居易的詩之後的有感而發,是從自己的角度詮釋了一下什麼叫「夕陽紅」——別說太陽已經是「日薄西山」,它散發出來的光芒作為晚霞還是照滿了天際的。

那麼劉禹錫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感慨呢?我們還是先看看白居易的感嘆吧!

白居易的《詠老贈夢得》是寫給「夢得」也就是劉禹錫的,白居易和劉禹錫之間有著幾十年的友誼,兩個人經常用詩詞互相交流感受,晚年的白居易對自己的「老態龍鍾」頗有傷感,寫了首詩給老哥們劉禹錫,詩中這樣寫到:

與君俱老也,自問老何如。

眼澀夜先臥,頭慵朝未梳。

有時扶杖出,盡日閉門居。

懶照新磨鏡,休看小字書。

情於故人重,跡共少年疏。

唯是閒談興,相逢尚有餘。

這首詩並不難懂,其實就是表達了一種情緒,一種感嘆,當然是略顯悲觀。白居易對劉老哥們兒說(算是訴苦吧):咱倆都老了,你知道老成什麼樣了嗎?每天早早的就困的眼睛都睜不開了,早上起來都懶得梳頭,一天當中大部分時間就在家待著,偶爾住著拐杖到外面走走,幹什麼都沒興趣,就連新磨好的鏡子都懶得照,眼睛花的看不清小字寫的書了。基本上每天都是在回憶和想念古人,但少年時候的的事越來越回憶不起來了。最大的樂趣就是閒聊,想著還有時間和老朋友相聚。

白居易的感嘆的確是傷感了些,也消極了些,但是,卻道出了晚年的無奈。作為老朋友的劉禹錫看到白居易寫給他的這首感嘆人生老矣,日薄西山的無可奈何的詩句,自然要寬慰一番,所以,劉禹錫的「回信」寫的比較平和,用對於人生易老的坦然面對和樂觀心態給老朋友白居易「寬寬心」。這首詩的核心就是「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劉禹錫寫給白居易的回贈詩是這樣寫的:

人誰不顧老,老去有誰憐。

身瘦帶頻減,發稀冠自偏。

廢書緣惜眼,多灸為隨年。

經事還諳事,閱人如閱川。

細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

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

劉禹錫說:是啊,有同感!人生誰能不老啊!老了之後有誰可憐呢?人老了越來越乾巴,衣帶越來越短,頭髮快要掉光了連束冠都扎不緊了。怕眼睛太累基本上就不看書了,經常針灸就為了多活幾年,這些都能理解,但是咱也不能太悲觀了,咱們有優勢啊!經歷的事情多明白事理,一輩子閱人無數已經讓我們看人就像看山川河流一樣一目了然。仔細想想不也很有收穫嗎?往好處想,不就坦然了嗎?

這首詩最後兩句,其實算是「用典」,因為在白居易劉禹錫之前有人已經做過了「桑榆」之論:初唐四傑之一的王勃,在他著名的《滕王閣序》當中有「東隅已逝,桑榆未晚」之句。劉禹錫顯然是受到了王勃的啟發,用了「桑榆未晚」的典故。

我們從白居易和劉禹錫兩位非常著名的的詩人晚年的交流中,看到在經歷了不同的人生之後對於晚境的不同感受,這種感受,其實在年輕的時候就已經有了苗頭。

年輕的時候,白居易的詩多數都是比較悲觀的,包括《琵琶行》,《長恨歌》。但是劉禹錫得詩就顯得要豪放的多: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這個境界到了晚年,必然會變成「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

會說話的鍋說:

「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出自「詩豪」劉禹錫的手筆。「桑榆」指桑樹與榆樹。因太陽落山時光照在桑榆樹頂,因而也指日暮,即日落。這兩句詩的意思是,不要說太陽落山了就遲了,它還能映照出一片彩霞鋪滿整個天空。很顯然這是一個形象的比喻,詩人想要表達的是自己「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的豪情壯志。

白居易的哀嘆

我們今天能看到劉禹錫這兩句如此遒勁的詩句,不得不感謝一個人——白居易。這兩人晚年是很要好的朋友,經常寫詩唱和。有一天白居易發現自己老了,就寫了一首《詠老贈夢得》給劉禹錫送去。劉禹錫展開來信一看,只見頭兩句寫著:

與君俱老也,自問老何如。

劉禹錫一看樂了,原來這老小子說:你我都老了,還要問自己,老了是什麼樣子。劉禹錫也很好奇,老了是什麼樣子,就接著往下看:

眼澀夜先臥,頭慵朝未梳。

有時扶杖出,盡日閉門居。

懶照新磨鏡,休看小字書。

情於故人重,跡共少年疏。

唯是閒談興,相逢尚有餘。

說的是什麼呢?白居易說:眼睛乾澀,每到晚上第一個上床睡覺;早上起來也很慵懶,連頭髮都不梳。有時拄著拐杖會出去溜達一圈,大多時候都整日關著門呆在家裡。鏡子也不敢照了,怕看見自己滿頭的白髮;字太小的書也不能看了,眼睛實在不好使了。越來越珍重老朋友了,跟年輕人越來越玩不到一塊去了。只有和你能說一些知心話,我們相見還有機會。

劉禹錫一看,這老傢伙寫得也有點太頹廢悲觀了,這怎麼能忍?這完全不符合我「詩豪」的性格嘛,於是就揮筆寫下了《酬樂天詠老見示》,以勸慰朋友。

劉禹錫的勸慰

劉禹錫提筆先寫了兩句:

人誰不顧老,老去有誰憐。

哪個人不顧慮自己變老,當我們老去時又有誰可憐了。劉禹錫的意思是,老小子別向人賣慘,沒有人會可憐我們老了。接著他又寫到:

身瘦帶頻減,發稀冠自偏。

廢書緣惜眼,多灸為隨年。

我們確實老了,身體消瘦,衣帶縮了一圈又一圈;頭髮掉光了,發冠都戴不住了,經常歪著。現在書也不敢看了,要愛惜眼睛啊;年老體弱,經常看病,延長壽命,勉強活著。但是我們:

經事還諳事,閱人如閱川。

這是年輕人不能與我們相比的,我們不僅經歷過許多事,而且對很多事情特別熟悉;我們看人,一看一個準,那眼力勁可謂是快準狠,就像看大河一樣清晰明了。劉禹錫知道老年人的弱點,更明白老年人的優勢。他接著寫到:

細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

細細想來,我們都很幸運。不再為年老憂慮,就是無盡的自在。最後他趁熱打鐵,寫成了這千古名句:

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

他勉勵朋友,不要老說自己老了;就算老了,我們還可以發光發熱,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硬漢精神——生命不息,奮鬥不止

記得海明威在《老人與海》中說過:「一個人並不是生來就要被打敗的,你盡可以把他消滅掉,但永遠也不會打敗他。」在這篇小說裡,海明威塑造了一位硬漢形象——桑地亞哥。巧合的是這位「硬漢」也是位老人。

桑地亞哥與其說是在與鯊魚作鬥爭,與大海作鬥爭,與自然作鬥爭,不如說與自己的衰老作鬥爭。在這種鬥爭,爆發了作為人的一種可貴的精神——不斷突破自己,挑戰自己,創造新的自己。年老的桑地亞哥向人們證明,他不是一個垂垂老矣、坐吃等死的老頭。他向人們證明,老人還能創造新的價值。

中外文學可謂是殊途同歸。誰能想到中國唐代的詩人劉禹錫,與美國作家海明威筆下的老頭桑地亞哥,竟然如此相像。他們從沒停下人生的腳步,即使步入老年,別人都準備安享晚年時,他們還想著創造新的價值。「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我不知道海明威有沒有讀過這兩句詩。如果讀過,我想他肯定會將劉禹錫作為知己。

其實這種精神不止劉禹錫、桑地亞哥有,如三國時期的曹操,他的《龜雖壽》中就寫到:

老驥伏櫪,志在千裡;

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作為偉大的政治家,曹操也有著不服老的念頭。他仍然在自己年老時,想做出一番驚天動地的偉業來,那就是「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反觀我們的現實,則是可悲的。年輕人中竟然流行老年文化,才過20歲就將「老了老了」掛在嘴邊,安於現狀,不思進取。許多人在工作中,總以自己老了為藉口,推三阻四,不肯承擔責任,缺乏一種挑戰自我的勇氣。這只是我個人的觀察。也許我呆在小地方,眼界狹窄,看得並不全面,這可能只是我們這個小地方的問題。如此最好,真不希望中國的大好青年們,年紀輕輕就頹廢不已,如在暮年。我們人人當奮勇,努力創造屬於自己的價值,要有劉禹錫壯士斷腕的勇氣: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不管過往是好是壞,過去的就是「沉舟」「病樹」,不必為它惋惜,也不必為它而驕傲。人生需不斷努力向前,不斷創造新的價值。即使年老,也敢高吟「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

有書共讀說:

"「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出自劉禹錫的《酬樂天詠老見示》。其中「桑榆」指的是桑榆二星,說的是太陽到達桑榆之間就是傍晚了,但是它的霞光餘輝照樣可以映紅滿天。

中國古代詩歌能夠千古流傳,其背後都有一個鮮為人知的故事,或悲傷或有趣,令人著迷,卻很有價值,這首詩的背後同樣有一個故事。

在經濟文化都很發達的那個大唐盛世,劉禹錫和白居易有著很多共同之處:年齡相同,又是老鄉,而且都是詩人,志趣相投,共同在朝廷做官,當官之後,他倆同樣有被貶的命運。同樣的命運和經歷,讓兩個人更能體會對方的感受,因此互相寫詩來表達對對方的欣賞。尤其是在劉禹錫去世之後,白居易還寫詩紀念他們之間的友情。

白居易有詩魔之稱,劉禹錫有詩豪之稱。

就在他倆64歲的時候,一日白居易寫了一首詩,《詠老贈夢得》給劉禹錫,表達自己對衰老的悲觀情緒。

與君俱老也,自問老何如。

眼澀夜先臥,頭慵朝未梳。

有時扶杖出,盡日閉門居。

懶照新磨鏡,休看小字書。

情於故人重,跡共少年疏。

唯是閒談興,相逢尚有餘。

白居易的這首詩表達人老之後的處境和心態。據說到了晚年的時候,白居易和劉禹錫童患眼疾和足疾。看書和行動上都多有不便,正是因為如此,同病相憐。面對這樣的晚景。白居易的這首詩有一種消極、悲觀的情緒。

劉禹錫看到白居易的這首詩後,為了規勸自己的好朋友,劉禹錫馬上也寫了一首詩《酬樂天詠老見示》給自己的好友白居易,表達了自己對老的看法。

人誰不顧老,老去有誰憐。

身瘦帶頻減,發稀冠自偏。

廢書緣惜眼,多灸為隨年。

經事還諳事,閱人如閱川。

細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

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

「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可以說是全詩的點睛之筆,意境優美,氣勢豪放,面對衰老劉禹錫不消極、不悲觀,要用有生之年撒出滿天紅霞。這兩句詩是詩人內心世界的真實想法,要有「老驥伏櫪,志在千裡」的豪情,又要有「但是夕陽無限好,何須感嘆近黃昏」的淡然和篤定,劉禹錫通過這首詩寬慰鼓勵自己的好朋友白居易。相信當時白居易是會受到啟發的。

白居易和劉禹錫對人生有不同的看法,這並沒有影響他們之間彼此的欣賞。造成這樣不同的看法,也許和他們個人的不同經歷有關。

白居易出身在書香門第,從小就刻苦讀書,更顯示出了過人的天賦。十幾歲就寫出了「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寫詩成了他生活中的一部分,用詩傳遞現實生活,生活上知足常樂。

有「詩魔」之稱。同時,他還是一位勤政的官員。有自己的事業和進取心。這一切都是白居易獨善其身,兼濟天下,清正廉潔,不慕名利的家風的傳承。

劉禹錫同樣也非常有才華。在詩文上留下很多著名的詩篇,如《烏衣巷》——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秋詞》——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陋室銘》等,都表達了自己的豪情壯志。有「詩豪」美譽。劉禹錫還是一個性格剛直倔強,為官清廉,雖歷盡仕途的風波與辛酸,即使到了晚年仍舊不改年少時的初衷,一心想在仕途上能夠有一番作為。這種執著豪邁,灑脫,樂觀的精神風貌,也影響著他對生活和人生的態度。

劉禹錫的這種不服輸,不畏老去,豁達樂觀的積極的人生態度,值得今人學習。其實每一個年齡段都有獨特的美。坦然面對就好。

歷史是一對灰燼,但灰燼深處有餘溫。

有書君語:一直倡導終生學習的有書君今天給大家送福利了啦。2019年最值的讀的52本高分暢銷好書,免費領取。從認知思維、情感故事、工具方法,人文社科,多維度承包你一整年的閱讀計劃。

活動參與方式:私信回復「福利」或點擊閱讀原文即可免費領取。限時福利,先到先得哦~

三分筆墨說:

今天很幸運,發現了一首寶藏詩。「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是傳誦千古、涵義雋永的經典名句,千百年來令無數讀者為之傾倒,它出自唐代文學家劉禹錫的《酬樂天詠老見示》一詩。

這首詩之所以打動我,是詩中對「老」的看法,能從嗟老嘆老的情緒中解脫出來而有所作為,還有對人生終級問題生死問題的清醒而樂觀的認知。這種積極對待人生的唯物態度,值得我們學習。

詩中的「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這兩句詩,意境優美、氣勢豪放,深受世人讚賞而流傳千古。鈺姐因剛回老家陪伴了父母幾天,對此類「老驥伏櫪、志在千裡」的意味感慨頗多。

一: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

「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這兩句詩意思不難理解:不要說太陽到達桑榆之間已近傍晚,它的霞光餘輝照樣可以映紅滿天

這兩句詩是劉禹錫勸慰老朋友白居易的核心名句,從中我們不難看出劉禹錫積極的人生態度:烈士暮年、壯心不已。具體情況是怎樣的呢?

劉禹錫與白居易,一個詩豪,一個詩魔,兩人交誼深厚、惺惺相惜,經常互相詩詞唱和,世稱「劉白」。劉白二人同年,都出生於772年,出身寒微,也都考中過進士為官,名滿天下。

劉白兩人所不同的是:劉禹錫是豪氣滿懷之人,無論經歷多少坎坷,從未對人生失去希望;而白居易在829年因好友元稹的突然病逝,而極為悲傷,精神世界出現了巨大的空缺。

唐文宗開成元年(836年),64歲的劉禹錫以太子賓客身份在洛陽任職,實際上已退出了政治舞臺,而他的同齡人兼老友白居易也以同樣的身份居洛陽已3年。

二人經歷長期仕途輾轉,閱盡人世滄桑後,終於聚在一起了,彼此都很高興。青年時勇於進取,中年時仕途跌宕,到現在激蕩的大河已變成舒緩、寧靜的湖泊。

兩人是詩文至交、詩壇宿將,雖都已年近古稀、老病相催,但詩心不老,常結伴同遊、詩詞唱酬。由於都垂垂老矣,並同時患足疾、眼疾等,免不了同病相憐。

而對於人生「老」病,白居易有時通達,有時感傷,他在寫給劉禹錫的《詠老贈夢得》一詩中,便表現出了一種對衰老的消極、悲觀的情緒,他的詩是這樣寫的。

《詠老贈夢得》

與君俱老矣,自問老何如?

眼澀夜先臥,頭慵朝未梳。

有時扶杖出,盡日閉門居。

懶照新磨鏡,休看小字書。

情與故人重,跡共少年疏。

唯是閒談興,相逢尚有餘。

這其實是白居易在跟老哥們劉禹錫「訴苦」:你看咱倆都老啦,知道老成啥樣了嗎?每天很早就困得連眼睛都睜不開,睡得也早,早上起來頭也懶得梳;偶爾拄著拐杖到外面走走,一天中大部分時間都在家待著。新磨的鏡子也懶得照,眼睛花得看不清字小一點的書;每天都在回憶往事和想念老朋友,但年少時的事卻又記不大清楚;最開心的就是與人閒聊,還想著與老朋友聚一聚。

以上,白居易對「老」的看法的確傷感,卻也道出了晚年的真實與無奈

這種狀態與我的父親很像,也是每天早早犯困睡覺去,精神慵懶,不愛打理裝束,很喜歡在家待著,也很喜歡回憶往事,卻又記不太清楚。

劉禹錫對於老友無可奈何的「傷老」,自然要寬慰一番。劉禹錫的「回信」平和委婉,娓娓道來,卻也不失豪氣,目的就是要老朋友放寬心,對於人生易老要積極樂觀地坦然面對。

他勸慰老哥們兒的這首詩點睛之筆及核心就是「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劉禹錫給白居易的回贈詩是這樣寫的:

《酬樂天詠老見示》

人誰不顧老,老去有誰憐。

身瘦帶頻減,發稀冠自偏。

廢書緣惜眼,多灸為隨年。

經事還諳事,閱人如閱川。

細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

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

劉禹錫說:是啊,人生誰能不老啊!老了之後有誰可憐呢?人老了越來越乾巴,衣帶越來越要收緊,頭髮快要掉光了連束冠都扎不緊了。怕眼睛太累基本上就不看書了,經常針灸就為了多活幾年。但咱也不能太悲觀了,咱有優勢啊!經歷事情多見多識廣明白事理,一輩子閱人無數讓我們看人就像看山川河流一樣一目了然。仔細想來這不就是咱的優勢嗎?人老了也有好的一面,只要克服了對老的憂慮,就會心情暢快、坦然自樂。不要說日薄西山已近傍晚,它的霞光餘輝照樣可以映紅滿天。

以上劉禹錫的回覆很經典,語言簡單樸實,哲理性強,又很接地氣。「酬樂天」是指作詩酬答白居易,白居易字樂天。劉禹錫回復分為兩部分,一反一正,循循勸導,很有辯證觀點

前六句劉禹錫表示了對白居易對「老」的看法感同身受,人老了確實很悽涼啊,讓人不忍卒讀。畢竟顧老是人之常情,人們誰都會顧慮衰老,老了還沒人憐惜。

接下來作了形象描繪,人越來越消瘦,衣服越來越寬鬆,腰帶都要不斷收緊;頭髮越來越稀疏,帽子都戴不正了;書卷廢置不看,是為了保護眼睛;經常用艾灸,是為了延年益壽。

這對人的老態進行了充分概括:人瘦、發稀、視力減弱、多病等,真的非常形象啊,這是人「老」不利的一面。接下來劉禹錫從正面談了對老的看法,說明「老」有利的一面。

老固然有短處,但也有長處,比如處事經驗豐富,明白事理看人準,自奮自勵等。年歲越大經歷的事越多,明白的道理也越多;見過的人多了,閱歷也就更加深廣。

因此,劉禹錫勸慰白居易對待衰老不要過多憂慮,只要正確對待,便會翛然自樂。老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對老的不正確理解。

最後兩句「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是全詩的核心與點睛之筆,意境優美,氣勢豪放,也廣為流傳,大有曹操「老驥伏櫪,志在千裡。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的氣概。

劉禹錫面對衰老不消極,不悲觀,要用有生之年撒出滿天的紅霞,這既是劉禹錫的內心剖白,又是對老友白居易的寬慰和鼓勵。

「桑榆」在這裡用典,是指桑、榆二星,太陽下到桑榆二星之間,說明日薄西山,天色已晚,比喻人到了晚年。它出自曹植《贈白馬王彪》:「年在桑榆間,影響不能追」,意思是:人到了老年,更感到歲月流逝之快,過去的日光和聲音都無法追回了。

側面說明人生短暫,更應珍惜時光

《酬樂天詠老見示》這首詩前後兩段一反一正辯證說明,轉折絲滑自然,很有辯證觀點和說服力量。最後兩句「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尤為精闢,就是警策之語,後世之人多以此自勉自勵

二:「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給我們的人生啟示

劉白兩人的詩歌唱酬,讓我們看到了真摯友情,對人生的不同看法,以及老驥伏櫪、老當益壯的人生態度,老有所為、積極進取精神

誠然,生老病死是人生的終極問題,也是非常忌諱的話題,誰都怕衰老。但衰老又是不可抗拒的,必須要面對。就像劉禹錫所說「人誰不顧老,老去有誰憐?」而正因人生苦短,我們才更要珍惜光陰,把握好當下。

父親生病兩月餘,醫生診斷為輕微肝硬化與輕度腦萎縮,前幾日回去陪伴幾日。面對他日漸衰老的樣子和「老年病」,我有些難以接受。人體衰老原是一個正常過程,而我不想讓父親老去,因為醫生對老年病或可能無能為力。

但父親很坦然,像往常一樣按部就班地吃飯、睡覺、看電視、種菜等,不管在哪種情況下,他都有條不紊地做著他的事。或許他對人的生老病死等早已看得很淡,因而才能如此從容淡定,而我們做子女的都固執地不想讓他老去。

父親的思想同劉禹錫的思想,有些類似,即便人已老去,也要老有所為、積極進取,儘可能地拓展生命的厚度與廣度。這讓我深受感動,這同時也是我們年輕人應該學習的地方。

小塞涅卡說過:「內容充實的生命就是長久的生命,我們要以行為而不是以時是來衡量生命。」

生命的長度我們無法控制,但生命的厚度與廣度,我們卻可以去拓寬。因此塞涅卡說:「如能善於利用,生命乃悠長」。而正因如此,我們才更應珍惜當下,積極進取,樂觀看待。

對於此,曹操說得好:「老驥伏櫪,志在千裡;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王爾德說過:「老年的悲劇不在於一個人已經衰老,而在他依舊年輕」。因此老則老矣,我們正確對待即可。

寫在最後

我認為,最經典、最精闢的當屬劉禹錫的「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這兩句千古名句。它意境斐然、氣勢豪邁,充滿了人生哲理,是醒世警策之語,「夕陽紅」的典範之作,對我們無論年輕人還是老年人等都以自奮自勵!

大家認為是不是這樣的?歡迎留言~~

(文中圖片來自網絡,如侵則刪)

(END)

素心流年說:

白居易的好友除了元稹,就是劉禹錫了,兩人相伴相親二十多年,志同道合又同病相憐,這詩便是二人的唱和。

1 出處

《 酬樂天詠老見示 》(唐)劉禹錫

人誰不顧老,老去有誰憐。

身瘦帶頻減,發稀冠自偏。

廢書緣惜眼,多灸為隨年。

經事還諳事,閱人如閱川。

細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

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

意思:人都有老去的一天,沒有誰會可憐。身形消瘦,衣帶常常收緊,頭髮稀疏,發冠歪斜一邊。因眼神不濟,書也不看了,隨時隨地地艾灸。經歷多了,便看透了,人也更清楚了。仔細想想老去也是幸事,一下子便看得開了,不要說太陽已照在桑樹梢了,晚霞正好,映紅了天。

酬:詩詞唱和互答的一種形式。在此之前,白居易已寫了一首給劉禹錫,

《詠老贈夢得》 (唐)白居易

與君俱老矣,自問老何如?

眼澀夜先臥,頭慵朝未梳。

有時扶杖出,盡日閉門居。

懶照新磨鏡,休看小字書。

情於故人重,跡共少年疏。

唯是閒談興,相逢尚有餘。

意思是,我和你都老了,老了咋樣啊!眼神不好使了,天沒黑就上床了,早起懶得梳發了,出門拄拐杖了,甚至閉門不出了,不照鏡子了,不看小字書了,越來越覺故友重要,不記得年輕的事了,只想和老友聊聊,還能聊幾次呢!

836年,劉禹錫以太子賓客的身份分管洛陽,時年64歲,等同退出了政治舞臺,而同齡的白居易因為生病留任洛陽已三年,在此之前,好友元稹去世,更覺年老孤弱,形單影隻。同在洛陽,飲酒作樂,作詩互贈,兩首詩便創作於此。二十多年的友誼,讓兩位老者互訴衷腸,一問一答,相互激勵!842年劉禹錫病逝,白居易痛悼「同貧同病退閒日,一死一生臨老頭」,並親寫墓誌,846年,白居易也病逝於洛陽。

2 詩的理解

白居易的詩是在訴苦,寫自己年老的種種不如意,同樣,劉禹錫也承認真的老了,這是在回應白居易詩中的「自問老何如」。然而,可貴的是,劉禹錫寫自己的老態卻帶著自我調侃的味道,頗有趣味,也頗為苦澀。

「身瘦帶頻減,發稀冠自偏。廢書緣惜眼,多灸為隨年」:身形也瘦了,衣服越來越大了,頭髮也掉了,連帽子都不自覺地歪倒在一邊,書也看不清了,隨時艾灸了...這顯然是在調侃自己年老可笑的樣子,是不得不面對的年老體衰的苦澀,甚至能夠讀出歲月滄桑,飽嘗風雨的悽楚!

接下來筆峰卻隨之一轉,詩出現了亮色。

「經事還諳事,閱人如閱川」:老了,不光經歷太多事,還看透太多事,不光看太多人,還看清太多人。這便是人老的好處,年齡即閱歷,閱歷即人生。

這句話有出處,陸機《嘆逝賦》:「閱水以成川,水滔滔而日度;世閱人而為世,人冉冉而行暮。」

詩人似乎在年華老去的無能為力中又很滿意自己年老的狀態,能夠看透世事,能夠看清人情。這又是有深意的,不必再為名利而作為,不必擔心仕途沉浮,真正可以放下早已看不慣的一切,不必應付官場小人,與真正清流的人交往。這兩句裡,有詩人暫時的寬慰,時間的饋贈,來得有點遲,卻異常的珍貴與不易!這是詩人的多年感悟與收穫,也是在開導消極的白居易。

「諳」:熟悉。似乎有能夠洞察世事的驕傲感,詩的格調一下昂揚許多,前四句是在與白居易一樣的認老服老,這一句則是樂觀地笑談年老也並非一無是處。

3 「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

桑榆:指日落時,光只能照在桑榆樹梢,日暮或晚年。《太平御覽》:「日西垂,景在樹端,謂之桑榆。」

這也是詩詞常見的意象,比如,

王勃《滕王閣序》:「東隅已逝,桑榆非晚。」

曹植《贈白馬王彪》:「年在桑榆間,影響不能追。」

這兩句很美,誰說太陽已經照在桑榆的梢頭,天色就晚了,晚霞正紅,映滿了天空。比喻人生已近暮年,但美好的時光仍在繼續!這句是全詩的精神所在,是一種暮年達觀的人生態度!尤其是經歷過風雨,坎坷曲折大半輩子的文人對於暮年的歲月更有深沉的感受!

陶淵明《飲酒》:「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蘇軾《定風波》:「 回首向來蕭瑟處,也無風雨也無晴。」

這一句的理解,似乎有所不同,不同於陶淵明的避世隱居的自得其樂,也不同於蘇軾的看透人生,無畏無懼的大度淡定,而是一種老之將至的加倍珍惜!

(1) 認老而不服老的樂觀與自信!

劉白二人是認老的,甚至有點兒措手不及,無能為力,消極而不得不面對的苦澀與失落,身體不行了,眼神不濟了,連閱讀都不得不擱置了,白居易的詩完全是一個老者心聲的流露,劉禹錫的詩也承認年老體衰的事實,然而這一句卻一下子反轉,老了沒事,老了也可以夕陽無限好,這是在安慰白居易。

正如,蘇軾《浣溪紗》「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

(2)坦然接受的豁達灑脫。

劉禹錫是比較唯物與上進的,仕途三起三落,因參與永貞革新,前後被貶長達二十來年,被貶南方時,所作的竹枝詞反而清新可愛,洋溢著濃鬱的生活氣息。正如他自己的詩:「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胡震亨在《唐音癸籤》記載:「劉禹錫播遷一生,晚年洛下閒廢,與綠野、香山諸老優遊詩酒間,而精華不衰,一時以詩豪見推...人生得如是,何憾哉!」

「莫道」,不要說,休提,劉禹錫不服老的,「為露尚滿天」,晚霞還滿天呢,有什麼好沮喪的,是暮年了,也可以像晚霞那般絢爛,這種灑脫與超脫,真的很難得,何況是一位大半輩子宦海沉浮的老人!

(3)從容雍容地享受生活。

王勃《滕王閣序》中有一句「東隅已逝 ,桑榆非晚」,「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指的是就算老了也要積極作為,矢志報國。

然而,劉禹錫的「為霞尚滿天」的積極樂觀卻不能這麼理解,相反的應是,從容地放下,好好地享受生活。

劉白的晚年,比李杜好得太多了,雖也下放過,失意過,坎坷過,但一直在官途,劉禹錫歷任集賢殿學士、禮部郎中、各地刺史,最後閒居洛陽,白居易歷任侍郎,員外郎,中書舍人,各地刺史,晚年還是太子少傅,留任洛陽,官場幾十年,閱歷豐富,生活優裕,也算是功成名就了!

劉禹錫閒居洛陽時,基本上不問政事了,據說與白居易 、裴度、韋莊等交遊賦詩,唱和對吟,生活極其閒適,《舊唐書》上說,「禹錫晚年與少傅自居易友善,詩筆文章,時無在其右者。」

白居易為此還寫了一首詩描述飲酒作樂的場景,《與夢得沽酒閒飲且約後期》:「更待菊黃家釀熟,共君一醉一陶然。」劉禹錫也和了一首,《樂天以愚相訪沽酒致歡,因成七言聊以奉答》:「蹴踏青雲尋入仕,蕭條白髮且飛觴。」可見,少年喝酒,老來飛觴,好友常聚,隨心任性的生活還是很自在快樂的。

白居易,自從貶謫江州後,思想就已傾向「獨善其身」了,晚年篤信佛教,在洛陽置有別墅,甚至養有歌伎,有詩云「櫻桃樊素口,楊柳小蠻腰」。

「為霞尚滿天」,是夕陽晚景無限,也是人生暮年精彩無限,是與仕途的告別,從容瀟灑的好好享受晚年的樂趣,飲酒作樂,吟詩作對,認真優雅而充實的老去。這樣一想,還有什麼可抱怨與遺憾的!

年輕時的不能隨心所欲,年老時就加倍地過好每一天!

所以,這句詩,與其理解為一種豁達樂觀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不如說是人生垂暮,好好地任性瀟灑一回。

清代學者何焯評這首詩:「四語中極起伏之勢。結句氣既不衰,文章必傳無疑。」

xiao與時俱進說:

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這句話形容的是一種怎樣的意境?

「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這句話出自於唐代詩人劉禹錫《酬樂天詠老見示》這首詩中(五古)。原意是:不要說日落時的光線照到了桑榆樹端,此時雖近傍晚,但晚霞的餘輝照樣可以映紅滿天。

那麼這句話究竟表達了一種什麼樣的意境呢?筆者試圖從詩人劉禹錫《酬樂天詠老見示》這首詩的創作背景中予以解讀。

《酬樂天詠老見示》是劉禹錫回贈好友白居易的五古詩,劉禹錫與白居易都是唐代著名詩人,也是好朋友。白居易在晚年患了眼疾和足疾,面對這樣的晚景產生了一種悲觀、消極的思想,於是寫了一首《詠老贈夢得》給好友劉禹錫(「字夢得")。全文如下:

與君俱老也,自問老何如。

眼澀夜先臥,頭慵朝未梳。

有時扶杖出,盡日閉門居。

懶照新磨鏡,休看小字書。

情於故人重,跡共少年疏。

唯是閒談興,相逢尚有餘。

劉禹錫看了這首詩後,針對白居易那種悲觀、消圾的思想,了一首一首《酬樂天詠老見示》註:白居易「字樂天」。全文如下:

人誰不顧老,老去有誰憐。

身瘦帶頻減,發稀冠自偏。

廢書緣惜眼,多∵灸為隨年。

經事還諳事,閱人如閱川。

細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

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

此詩的前六句是對白居易「詠老」的一個回應,「人誰不顧年,老去有誰憐"……。描述了自己年老後的身體心理狀況,形象生動,讀來親切溫馨。關鍵在於後六句,特別是最後兩句,「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表達了對老朋友的關心和勸慰,也表明了自己積極樂觀的心態,開朗豁達的心懷,可謂意境深遠。

從此詩的創作背景及相關兩首詩意分析,筆者認為「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所表達的意境是:人都害怕衰老,老了也許沒有人來痛惜,不論晚景如何,都要持樂觀的心態,積極向上、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天。人老了,有如落日之餘輝,儘管美麗的晚霞終歸消失,但此刻的霞光仍然可以映紅滿天。寓意人雖然老了,仍可發揮餘熱,「田廉頗老矣,尚能飯否「,可謂有「老驥伏櫪,志在千裡"之志。這不僅是對朋友的一種勸解和安慰,也是對朋友的一種精神寄託,表達了自己看淡生死崇高境界與豁達開朗的胸懷,同時也給後人造成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以上是個人見解,或有諸多不妥之處,敬請大家多提寶貴意見。

寫於2021.5.29晚

圖片來自網絡,如涉侵權即刪。

淡泊小芒果說:

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這句話出自唐代劉禹錫所寫的《酬樂天詠老見示》全文如下 :

酬樂天詠老見示

人誰不願老,老去有誰憐。

身瘦帶頻減,發稀冠自偏。

廢書緣惜眼,多炙為隨年。

經事還諳事,閱人如閱川。

細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

莫道桑榆晚,微霞尚滿天。

翻譯為:人誰不顧慮要衰老,老了又有誰來對他表示愛憐? 身體漸瘦衣帶越來越要收緊,頭髮稀少戴正了的帽子也會自己偏斜到一邊。書卷擱置起來不再看是為了愛惜眼睛,經常用艾灸是因為年邁力衰諸病多纏。書卷擱置起來不再看是為了愛惜眼睛,經常用艾灸是因為年邁力衰諸病多纏。細細想來老了也有好的一面,克服了對老的憂慮就會心情暢快無掛也無牽。不要說太陽到達桑榆之間已近傍晚,它的霞光餘輝照樣可以映紅滿天。

此後兩句通俗來說意思為 :太陽從剛升起時的輝煌乃至到達傍晚時的沒落 ,也是形容人生,到了一定年齡或許50或許60,覺得還是一事無成,認為自己這一生也就這樣了,現實當中我們許多人也是如此,其實不然,即便人到了一定的年齡,依然是可以有一番作為的。君不見菸草大王褚時健褚老爺子一生起起伏伏 ,到了80多歲依舊在奮鬥,按說70古來稀、絕大多數人都了此年齡段都已頤養天年,可是褚老爺不怨天尤人,從而又成功創造出褚橙這一文曉全國的著名品牌。不正是霞光在傍晚時也可以照耀出輝煌的一片天地的應景麼?有人會說有幾人能像他那樣的,確實全中國只有一個褚時健,但是他的精神,不服輸的精神,不是可以使我們學習借鑑麼?莫道桑榆晚,微霞尚滿天,這兩句是詩人用令人神往的比喻、襯託出了一種豁達樂觀 、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瓦要問答網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evawelsh.com/archives/4362

作者: 瓦要問答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