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很簡單,因為計劃經濟下的農業,根本就不可能出現糧食產量高。
大家看看還在吃農業大鍋飯的古巴、朝鮮就一目了然,到今天連吃飯問題都解決不了。
再看看已經改革的中國、越南、解體後的俄羅斯,差距是非常巨大的,中國目前糧食產量6.69萬萬噸,而1970年摻雜大量水分的數據也不過2.4億噸!
蘇聯時代,使用的農業技術比較先進,投入也是巨大,但農業產量就是上不去。主要原因就是計劃經濟幹好幹壞一個人,大家都是消極怠工混日子。
當時生產隊每個人都有口糧,即便你幹的再多,也多賺不了幾個錢。既然無法通過辛苦勞動致富甚至吃飽肚子,那還不如混混日子,落個舒服。
任何人都是有惰性的,沒人願意主動去勞碌拼命。這一點不用說中國、蘇聯,就算美國、法國等資本主義國家也是如此,工人能混日子絕對不願意多幹。
其實我們也不用看糧食產量,就看看當年的吃肉情況。
眾所周知,只有糧食大豐收以後才可能考慮飼養家禽家畜,才會有肉吃。
上海是六七十年代,全國供應最好的城市,一個上海老先生回憶:此前,上海每人每月「配給」豬肉1.50元(在全國看還是比較高的),當時豬肉均價約每斤1元。認識賣肉的,讓他在操刀的時候有所「傾斜」,絕對是當時上海人無上的榮耀。而當時對於豬肉的這些「執行總裁」們,氣勢之盛,也絕對不亞於水滸中的鄭大官人!
也就是說,上海這麼牛逼的地方,每月吃肉才1.5斤,就是0.75公斤。
也許大家不知道,當年認識賣肉的,人家就會切肥肉給你。如果是普通顧客,賣肉的就切瘦肉給你。今天看來,肥肉誰吃啊?怎麼還當作人情還切?
因為那個年代也沒有油,吃飯嚴重缺乏油水。肥肉拿回家,還可以熬一些油,這在當年可不得了。那個年代很多人的夢想,就是能吃一碗豬油拌飯。
這還是大城市的上海,鄉下吃肉根本就不存在配給,逢年過節能吃上肉就很幸運了。
大家知道,今天中國人每個月吃多少肉?
按照2020年人均消費肉類(豬、牛、羊)和禽類相加的總量來看,廣東排名全國第一,達到64.7千克。這就意味著,平均每個廣東人在2020年購買過64.7千克的豬肉、牛肉、羊肉或者禽類肉品。
也就是說,廣東人不分城鄉,每個月每人吃5.4公斤的肉,是以前大上海的6倍多,是以前全國平均水平的十幾倍。
這叫做事實勝於雄辯。
需要說明的是,現代中國農業產量的提高,同工業和科技整體水平的提高,也有很大關係。
很多人認為,不就是搞好種子、好化肥、好農藥和農業機械嗎?
其實,涉及農業的工業和科技,恰恰是一個國家綜合實力的體現。
美國只有1%的人口從事農業生產,但是有10%的人口從事農業相關的工業、服務業和高科技行業。
說來說去,生產隊時期農業之所以落後,除了制度性原因以外,還同當時國家貧窮落後有著直接的關係。
說起來難以置信,那個年代中國很多城市的公廁,糞坑上面都要加一個鐵鏈,還要上鎖。
為啥?防止農民來這裡偷大糞。
在沒有化肥的時代,種地全部依靠農家肥,也就是大糞。
當時大糞也是國家重要物資,有一種大糞票,這是幹嘛用的:糞票是發給農業社和後來的人民公社的生產隊的。那時的化肥很少,「莊稼一枝花,全靠肥當家」,實際上全靠糞當家。城裡各公廁、各大單位的廁所的糞便都成了搶手貨。生產隊用糞車進城拖糞,還不時帶農產品送給看廁所的人或管廁所的小頭頭,但仍不免為搶糞打架,或幾十裡跑空趟,定點的廁所糞已給別人拖光了!為保護農民利益,促進農業發展,便統一印發糞票,規定生產隊憑糞票進城拖糞,各公廁、各大單位廁所管理人必須按月上交一定數量的糞票,城鄉違者皆處理。這一招真靈,搶糞、跑空、索賄、行賄的現象不見了。
在今天90後00後看來,這簡直是天大的笑話。
這個問題很容易得到公平看待。
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把生產隊時期的糧食產量拿岀來和漢朝,唐朝,宋朝,清朝和民國時期的糧食產量做一個比較。
這樣一比較,生產隊時期糧食產量到底是低還是高,就一清二楚了。
有些別有用心的陰謀家,為了彰顯自己的陰謀得逞,他們罔顧事實,拼命抹黑計劃經濟時期的一切東西,達到抬高自己的目的。
新中國的成立和發展,是有單幹的私有制走向了集體的公有制,新中國的建立是從千瘡百孔的社會上站立起來的。經過老一代革命領導人的英明領導和決策,中國的農田水利得到了很大的提升,經過20年的不懈努力,中國建立了數以萬計的儲水,輸水和提水工程。這樣極大的滿足了耕地的用水需求,是新中國的糧食產量由舊社會的一百多斤和幾十斤,一下子增長到了幾百斤,這些成果是有目共睹的,是得到國際社會積極評價的。
可就是有那麼一些人,對新中國計劃經濟時期的成就極力抹黑,把河上的橋拆掉,讓過河的人走水裡摸著石頭過去,,,,,,,
新中國成立的20年,由周恩來總理在1970年,向全世界莊嚴宣告:中國政府是一個既沒有內債,又沒有外債的國家。而且還儲備了600噸黃金。這些新中國成立後的成就,其他人能做到嗎?
生產隊時期:
其一:上工人喊人,下地人等人,幹活人看人,收工人攆人。
其二:幹好幹壞一個樣,幹與不幹一個樣,幹多幹少一個樣。
其三:看一個漫畫
你說生產隊糧食產量能高嗎?不僅高不了,甚至不如建國初期個體經濟產量高。
人民公社從1958年成立到1984年退出歷史舞臺,生產隊在農村延續將近三十年,我國農村生產力發展非常緩慢,出現停止甚至倒退現象,到1978年,兩億多人口溫飽問題都沒有解決。
生產隊時期:
生產隊成立的第二年,1958年人均糧食252.5公斤,還不如1951年255.2公斤的水平;1960年1961年的人均糧食產量倒退到1950年的水平,甚至還不如解放前。
人民公社生產隊成立以後的第十個年頭,1968年人均糧食266.2公斤,還不如農村單幹時期的1952年285.2公斤。
再看人民公社生產隊成立的第十九個即1977年,人均糧食297.7公斤,還不如生產隊成立以前的1957年301.7公斤。
1984年廢除生產隊,實行家庭承包,人均糧食390.3公斤;以後逐年保持在這個水平上下,最高的是2011年422公斤。
你還想回到從前生產隊時期嗎?
有人說糧食產量取決於科學技術,和包產到戶沒有關係。1977年興修了水利吧,有了化肥了吧,有了拖拉機了吧,人民公社大集體人多力量大了吧,這一年人均糧食297.7公斤,還不如初級社時期的1955年的299.3公斤。
人民公社大集體生產隊存續27年,人均糧食不僅沒有增產,甚至還不如解放初期的小農經濟產量高,難道還不值得我們深思嗎?
各個地方不一樣。與"水肥土種密保管工"都有關係。簡單地說,與生產力水平和生產資料供給有關。但我們這,從生產隊初始畝產300斤左右到分田到戶時的1300斤左右,也是逐步增產的,只是比現在低些。
第一次糧食增產飛躍,是三年災害後60年代中期,原水地單季稻改為稻麥兩季,而我們這,原水稻面積佔糧田80%,畝產一下增長三分之二。
第二次是70年代,我們這進一步加強農田和水利建設,連同居民點、道路交通建沒等實現大多農田平整化條田化,水利電、機排灌沒施完備,有少量化肥,基本機耕種機脫粒機運輸,農藥基本滿足,已推廣良種,糧食畝產在70年代中期己有千斤。
雜交水稻及稻麥玉米等良種進一步優化,化肥的增多及科學種植管理的進步,70年代未,已有畝產1500斤田塊,平均畝產也在1300斤左右。
現在大都是噸糧田,年畝產2000斤上下已不稀奇。
生產隊時代糧食產量低有多方面原因,其中沒有好的「種子」和高效的化肥,以及落後的種植技術,這些都是造成糧食產量低的因素。但最主要的原因還是沒有調動好社員的積極性。
當時生產隊裡種莊稼的勞動力是很多,可大夥依賴性大,出工不出力屬於正常現象。由於人心不齊,再加上各方麵條件落後,所以才造成糧食產量長期未能增長的主要問題。記得當時有這樣的口號,糧食畝產500市斤跨綱要,800市斤過長江。可以說生產隊時期從來沒有達到畝產500市斤的標準,更別說800斤了。雖然口頭上說是達到或超過了目標,其實只是謊報,哄騙上級領導。
答:這個問題,是個辯證的關係問題,我認為現在的糧食產量高,是建立在過去,生產隊集體化時期,糧食產量低的基礎之上,才顯得今天的糧食產量高,而現在的糧食產量高,也不是某些人坐在家裡,一拍腦袋,想讓糧食產量,要多高就有多高。
因此,我認為現在的糧食產量高,他與四十年前,集體化生產隊時期,工業學大慶,農業學大寨運動分不開,為什麼?
我們知道,現在農村中的水庫,渠道,河流等等農田基礎設施,都是六七十年代以前,通過農業學大寨運動,農民用汗水,一鎬一鍁一钁,按照規劃建造的,這才是現在糧食產量高的根本原因。
另外一個原因是,我們通過六七十年代,農民勤緊褲腰帶過日子,才保障了城市工人的生活供給,讓他們通過工業學大慶運動,製造岀來的化肥,農藥,拖拉機供給農民之後,才讓糧食產量逐步得到提高。
總之,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是有因才有果,所以,現在的糧食產量高,是四十年前老一代,農民的農業基礎打得好,才有了今天這樣一種,糧食產量高的結果。
(2022年11月22日)
當時的科學種田水平不高,化肥農藥跟不上去,地力沒有充分發揮,水利資源比較差。在那種條件下,生產隊的糧食產量已經不低了。在北方,如果小麥和玉米結合種植,兩季畝產平均不會低於800斤,單季只種玉米產量在500斤左右。北方當時水田較少,大米產量不高。
當時,除了國營農場,生產隊是唯一的生產糧食的地方,社員們個個都鼓足幹勁,力爭上遊,種糧積極性很高。糧食產量在當時算是很高了,達到了國家要求,都完成了生產任務,對國家貢獻很大。
和現在相比,當時的產量不高,但生產的都是綠色食品,是用有機肥為主要肥料種植的糧食作物。按現在的價值算,產值不一定低於現在的畝產價值,因為純綠色食品的價格大大高於用化肥農藥甚至轉基因的種子生產的糧食價格。
當時的事情已經成為歷史了,不能用現在的生產方式、生產條件以及生產力水平和幾十年前相比。我們只能說,人民公社時期的生產隊的糧食產量在當時是很高的。
我認為主要是兩方面的問題,一是種子問題,由於過去交通不方便,缺少交流,幾十年、甚至上百年,在同一個地方種同一品種,你就是再努力,能有多大變化呢。後來的事實證明,優良品種才是提高產量的關鍵。二是肥料問題,俗話說得好,莊稼一枝花,全靠肥當家。生產隊時期基本上都是單一的農家肥,到了七十年代才有少量的化肥,糧食產量怎麼能一下子提高呢?所以和美國的關係改善後,國家首先引進了幾十套化肥生產線,我們的化肥短缺,才有了改善,糧食產量才像芝麻開花節節高,我認為這就是生產隊六、七十年代糧食產量低的真正原因。
這個問題是個偽命題!誰說生產隊「糧食產量低」?提問者有意抹黑比個體先進的集體經濟!
生產隊農民有能人選為隊長,幹活有技術好的,能充分發揮能人帶頭效應,技術互教效應!而過去個體農民,普遍文盲,技術很難提高!個體如何與集體相比?再者從58年起開始生產農機,70年代己普遍應用農機,化肥,良種。個體農民容易推廣嗎?
事實上分田單幹後,大量機械因田劃小分散用不了。單幹帶頭小崗,20年收入未進富貴門,沒有一個村因單幹富裕的報導!